中国原来的朝代到底有没有统治过高句丽? 高句丽最强盛时期的国土面积到底有多大?

\u4e3a\u4ec0\u9ebc\u53e4\u4ee3\u4e2d\u56fd\u6ca1\u6709\u4e00\u4e2a\u671d\u4ee3\u5b8c\u5168\u7684\u7edf\u6cbb\u65e5\u672c\u548c\u97e9\u56fd

\u5148\u8bf4\u8d77\u97e9\u56fd\u5427\uff0c\u97e9\u56fd\u662f\u66fe\u7ecf\u8fc7\u9ad8\u53e5\u4e3d\u548c\u767e\u6d4e\u7684\u706d\u4ea1\u4e4b\u540e\u4e2d\u56fd\u4e00\u76f4\u6ca1\u6709\u8fdb\u884c\u5bf9\u97e9\u56fd\u7684\u5f81\u670d\u884c\u4e3a\uff0c\u8fd9\u662f\u56e0\u4e3a\u4e2d\u56fd\u519b\u4eba\u7684\u7279\u6027\u4e0a\uff08\u67aa\u5175\uff0c\u548c\u94c1\u9a91\u5175\uff09\u4e0d\u597d\u653b\u51fb\u534a\u5c9b

\u534a\u5c9b\u7684\u5730\u7406\u4e3a\u6b62\u6bd4\u8f83\u7a84\u5c0f\uff0c\u800c\u4e14\u9ad8\u4e3d\u62e5\u6709\u5f88\u5f3a\u7684\u5408\u6210\u5f13\uff08\u571f\u8033\u5176\uff0c\u8499\u53e4\uff0c\u9ad8\u4e3d\u7684\u9020\u5f13\u672f\u662f\u975e\u5e38\u6709\u540d\uff09\uff0c\u5f13\u8fd9\u6b66\u5668\u7684\u7279\u6027\u4e0a\u4f18\u52bf\u5728\u4e8e\u9632\u57ce\u6218\uff0c\u4e2d\u56fd\u5b8b\u671d\u65f6\uff0c\u8fbd\u56fd\u5bf9\u9ad8\u4e3d\u8fdb\u884c\u4e86\u4fb5\u7565\u884c\u4e3a\uff0c\u8fbd\u56fd\u768410\u4e07\u4e2a\u9a91\u5175\u548c\u6b65\u5175\u8f93\u7ed93\u4e07\u9ad8\u4e3d\u519b\uff0c\u51e0\u4e4e\u5168\u706d\u4e86\uff0c\u9ad8\u4e3d\u662f\u5f88\u5c11\u7684\u53d7\u4f24\uff0c\u6240\u4ee5\u8fd9\u65f6\u8fbd\u56fd\u51e0\u4e4e\u706d\u4ea1\u7684\u72b6\u6001\uff0c\u91d1\u56fd\u6210\u4e3a\u8fbd\u4e1c\u53ca\u4e2d\u56fd\u5317\u90e8\u7684\u6700\u76db\u56fd\uff0c\u4e0d\u8fc7\u8fc7\u4e0d\u4e45\u6709\u4e86\u8499\u53e4\u7684\u4fb5\u7565\u6218\u4e89\uff0c\u4e4b\u540e\u8fbd\uff0c\u91d1\uff0c\u90fd\u6ca1\u6709\u8fd9\u51e0\u4e2a\u56fd\u5bb6\u4e86\u3002
\u4ee5\u540e\u8499\u53e4\u4eba\u5360\u9886\u4e86\u4e2d\u56fd\uff0c\u4e0d\u8fc7\u6709\u4e86\u62b5\u6297\u52bf\u529b\u5c31\u662f\u6731\u5143\u748b\uff0c\u5bf9\u6297\u8499\u53e4\u5efa\u7acb\u4e86\u660e\u671d\uff0c\u4ece\u6b64\u9ad8\u4e3d\u662f\u5143\u548c\u660e\u4e2d\u95f4\u505a\u4e2d\u4ecb\u8d38\u6613\uff0c\u5f53\u65f6\u9ad8\u4e3d\u7684\u519b\u4e8b\u4e5f\u80fd\u5a01\u80c1\u5230\u4e24\u56fd\u7684\u7a0b\u5ea6\uff0c\u53ea\u8981\u9ad8\u4e3d\u7ad9\u5728\u4e00\u8fb9\uff0c\u5c31\u8c01\u7684\u52bf\u529b\u5f88\u5bb9\u6613\u706d\u4ea1\uff0c\u5c31\u662f\u8bf4\uff0c\u8981\u662f\u5f53\u65f6\u9ad8\u4e3d\u548c\u5143\u671d\u4e00\u5757\u4fb5\u7565\u660e\u671d\uff0c\u660e\u671d\u4e5f\u751f\u5b58\u4e0d\u4e0b\uff0c\u9ad8\u4e3d\u548c\u660e\u671d\u4e00\u5757\u653b\u51fb\u8499\u53e4\uff0c\u8499\u53e4\u4e5f\u751f\u5b58\u4e0d\u4e0b\u7684\u72b6\u6001\uff0c\u6240\u4ee5\u8499\u53e4\u548c\u4e2d\u56fd\u662f\u4e0d\u80fd\u76f4\u63a5\u8d38\u6613\uff08\u5305\u62ec\u65e5\u672c\uff09\u4e00\u5b9a\u901a\u8fc7\u9ad8\u4e3d\u624d\u80fd\u505a\u51fa\u8d38\u6613\u3002
\u901a\u8fc7\u8fd9\u529e\u6cd5\u8d5a\u5230\u4e00\u7b14\u94b1\u7684\u9ad8\u4e3d\u662f\u51b3\u5b9a\u8fdb\u884c\u8ddf\u660e\u671d\u6218\u4e89\uff08\u5143\u5feb\u706d\u4ea1\u7684\u65f6\u5019\uff09

\u6240\u4ee5\u9ad8\u4e3d\u7684\u7991\u738b\u662f\u7ed9\u5927\u5c06\u519b\u201c\u674e\u6210\u572d\u201d\u7ed9\u4e00\u5207\u7684\u5175\u529b\uff0c\u8ba9\u4ed6\u53bb\u8fd4\u56de\u8fbd\u4e1c\u6ee1\u6d32\u7684\u9886\u571f\uff0c\u4f46\u662f\u674e\u6210\u572d\u4e3a\u4e86\u6210\u4e3a\u56fd\u738b\uff0c\u62ff\u90a3\u4e2a\u5175\u58eb\u53db\u4e71\u4e86\uff0c\u6740\u4e86\u7991\u738b\u4e4b\u540e\u81ea\u5df1\u5efa\u7acb\u4e86\u56fd\u5bb6\u53eb\u79f0\u300a\u671d\u9c9c\u300b\u7136\u540e\u5f00\u59cb\u4eb2\u660e\u653f\u7b56\uff0c\u628a\u671d\u9c9c\u4e3a\u660e\u7684\u5f1f\u56fd\uff0c\u97e9\u56fd\u7684\u5f31\u52bf\u662f\u4ece\u8fd9\u65f6\u5019\u5f00\u59cb\u7684\uff0c\u671d\u9c9c\u7ed9\u660e\u4e00\u4e9b\u4f9b\u7269\uff0c\u660e\u4e5f\u6709\u9762\u5b50\uff0c\u6253\u671d\u9c9c\u4e5f\u6ca1\u4ec0\u4e48\u53ef\u5f97\u5230\u7684\uff0c\u53cd\u800c\u4f1a\u6709\u727a\u7272\uff0c\u6240\u4ee5\u4e0d\u653b\u51fb\u7684\u72b6\u6001\u3002

\u7efc\u5408\u6765\u8bb2\u7684\u8bdd\u662f\uff0c\u4ece\u9ad8\u4e3d\u65f6\u671f\u5f00\u59cb\uff0c\u9ad8\u4e3d\u7684\u5175\u529b\u5f3a\uff0c\u5f88\u6613\u4e8e\u9632\u57ce\uff0c\u9ad8\u4e3d\u7684\u8def\u7a84\u5c0f\u5c71\u591a\uff0c\u5f13\u5f3a\uff0c\u548c\u8499\u53e4\u7684\u5bf9\u7acb\u7b49\u7684\u7406\u7531\u4fb5\u7565\u4e0d\u5230\uff0c\u5230\u4e86\u671d\u9c9c\u662f\u671d\u9c9c\u81ea\u5df1\u6210\u4e3a\u5f1f\u56fd\uff0c\u4e0d\u5fc5\u8981\u6709\u727a\u7272\uff0c\u6240\u4ee5\u4e0d\u4fb5\u7565\u3002

\u65e5\u672c\u7684\u60c5\u51b5\u662f\uff0c\u56e0\u4e3a\u65e5\u672c\u662f\u5c9b\u56fd\uff0c\u4e2d\u56fd\u662f\u76f4\u5230\u660e\u671d\u4e4b\u524d\u7684\u9020\u8239\u6280\u672f\u4e0d\u592a\u53d1\u8fbe\uff0c\u800c\u4e14\u4e0d\u64c5\u957f\u6c34\u6218\uff0c\u5f88\u6709\u53ef\u80fd\u4e2d\u9014\u88ab\u65e5\u672c\u7684\u519b\u8239\u6216\u8005\u88ab\u9ad8\u4e3d\u7684\u519b\u8239\u706d\uff0c\u800c\u4e14\u6709\u53f0\u98ce\u4e4b\u7c7b\u7684\u5371\u9669\u6027\u3002
\u5230\u4e86\u9020\u8239\u6280\u672f\u597d\u7684\u660e\u671d\u7684\u65f6\u5019\u662f\uff0c\u65e5\u672c\u5df2\u7ecf\u62e5\u6709\u4e86\u5f88\u5f3a\u7684\u52bf\u529b\uff0c\u901a\u8fc7\u8fd0\u8239\u53bb\u653b\u6253\u5f88\u6709\u53ef\u80fd\u4f1a\u5931\u8d25\uff0c\u800c\u4e14\u5c31\u7b97\u662f\u5360\u9886\u5230\u4e86\u4e5f\u4e0d\u597d\u7ba1\u7406\uff0c\u4e07\u4e00\u4e2d\u56fd\u7684\u7ba1\u7406\u8005\u88ab\u65e5\u672c\u5fcd\u8005\u53d7\u5230\u6697\u6740\uff0c\u5c31\u7ba1\u7406\u4e0d\u4e86\u3002
\u800c\u4e14\u65e5\u672c\u4e5f\u5411\u660e\u7ed9\u70b9\u4f9b\u7269\u7ed9\u9762\u5b50\uff0c\u6240\u4ee5\u6ca1\u5fc5\u8981\u653b\u6253\u3002

\u7efc\u5408\u4e00\u4e0b\uff0c\u65e5\u672c\u548c\u97e9\u56fd\u5360\u9886\u4e0d\u5230\u7684\u539f\u56e0\u662f\u4e00\u4e2a\uff0c\u8981\u53bb\u5360\u9886\u7684\u8bdd\u98ce\u9669\u592a\u5927\uff0c\u56e0\u4e3a\u53e4\u4ee3\u7684\u65e5\u672c\u548c\u97e9\u56fd\u4e0d\u50cf\u4e2d\u56fd\u7684\u73b0\u4ee3\u4eba\u60f3\u7684\u90a3\u6837\u5f31\u7684\u56fd\u5bb6\uff0c\u5012\u662f\u5728\u4e00\u4e2a\u5927\u5e73\u539f\u4e0a\u51e0\u4e2a\u56fd\u5bb6\u7684\u519b\u961f\u805a\u5728\u4e00\u8d77\u6253\u7684\u8bdd\u662f\u80af\u5b9a\u660e\u671d\u6700\u5f3a\uff0c\u4f46\u662f\u90a3\u4e0d\u81f3\u4e8e\u5f3a\u5230\u5e26\u7740\u653b\u6218\u7684\u4e0d\u5229\u80fd\u6253\u4ed7\u7684\u7a0b\u5ea6

\u8499\u53e4\u519b\u7684\u60c5\u51b5\u4e5f\u4e00\u6837\uff0c\u9ad8\u4e3d\u519b\u7684\u62b5\u6297\u6bd4\u8f83\u5927\u8ddf\u8499\u53e4\u6297\u6218\u4e8630\u5e74\uff0c\u800c\u4e14\u8499\u53e4\u548c\u97e9\u56fd\u662f\u4ece\u53e4\u4ee3\u662f\u53cb\u90a6\uff0c\u7a81\u53a5\uff08\u73b0\u5728\u7684\u571f\u8033\u5176\uff09\uff0c\u8499\u53e4\uff0c\u97e9\u56fd\u662f\u4e92\u76f8\u6210\u4e3a\u5144\u5f1f\u56fd\uff0c\u90bb\u56fd\u53cb\u90a6\uff0c\u5c24\u5176\u8ddf\u6c49\u671d\u7684\u6297\u6218\u65f6\uff0c\u9ad8\u53e5\u4e3d\u548c\u8499\u53e4\uff0c\u571f\u8033\u5176\u662f\u4e92\u76f8\u5e2e\u5fd9\u5f97\u6bd4\u8f83\u5927\uff0c\u6240\u4ee5\u8499\u53e4\u5bf9\u9ad8\u4e3d\u8fdb\u884c\u7684\u653b\u6253\u4e0d\u662f\u7279\u522b\u5f3a\u70c8\uff0c\u800c\u4e14\u9ad8\u4e3d\u7684\u5f00\u57ce\u662f\u5f53\u4ee3\u6210\u4e3a\u4e16\u754c5\u5927\u53d1\u5c55\u57ce\u5e02\u4e4b\u4e00\u7a0b\u5ea6\u7684\u5f3a\u5927\u7684\u519b\u4e8b\uff0c\u6240\u4ee5\u6ca1\u6709\u653b\u7565\u5230\uff0c\u65e5\u672c\u662f\u56e0\u4e3a\u65e5\u672c\u4eba\u53eb\u7684\u795e\u98ce\uff08\u8499\u53e4\u4eba\u7684\u9020\u8239\u6280\u672f\u4e0d\u592a\u597d\uff09\uff0c\u4e2d\u9014\u8239\u90fd\u7ffb\u4e86\uff0c\u6240\u4ee5\u653e\u5f03\u4e86\u5bf9\u65e5\u672c\u7684\u4fb5\u7565\u3002

\u597d\u7406\u89e3\u4e86\u5427\uff1f

\u9ad8\u53e5\u4e3d\u6781\u76db\u65f6\u7586\u57df\uff0c\u4e1c\u90e8\u6fd2\u4e34\u65e5\u672c\u6d77\uff1b\u5357\u90e8\u63a7\u5236\u4e86\u6c49\u6c5f\u6d41\u57df\uff1b\u897f\u5317\u8de8\u8fc7\u8fbd\u6c34\uff1b\u5317\u90e8\u5230\u8f89\u53d1\u6cb3\u3001\u7b2c\u4e8c\u677e\u82b1\u6c5f\u6d41\u57df\u3002
\u9ad8\u53e5\u4e3d\u662f\u4e00\u4e2a\u5f3a\u5927\u7684\u56fd\u5bb6\u3002\u4e13\u4e1a\u7814\u7a76\u9ad8\u53e5\u4e3d\u53f2\u3001\u6c11\u65cf\u8fb9\u7586\u53f2\u7684\u5386\u53f2\u5b66\u5bb6\u803f\u94c1\u534e\u5148\u751f\u7684\u300a\u4e2d\u56fd\u9ad8\u53e5\u4e3d\u53f2\u300b\u3001\u6768\u79c0\u7956\u300a\u9ad8\u53e5\u4e3d\u519b\u961f\u4e0e\u6218\u4e89\u7814\u7a76\u300b\u90fd\u6307\u51fa\u9ad8\u53e5\u4e3d\u670960\u4e07\u519b\u961f\u3002
\u5176\u4eba\u6c11\u4e3b\u8981\u662f\u6fca\u8c8a\u548c\u6276\u4f59\u4eba\uff0c\u540e\u53c8\u5438\u6536\u4e00\u90e8\u5206\u977a\u97a8\u4eba\uff0c\u53e4\u671d\u9c9c\u9057\u6c11\u53ca\u4e09\u97e9\u4eba\u3002\u548c\u68d2\u5b50\u8bf4\u7684\u738b\u6c0f\u9ad8\u4e3d\u4e0d\u662f\u4e00\u56de\u4e8b\uff0c\u5176\u4e3b\u4f53\u4e5f\u4e0d\u662f\u4e00\u4e2a\u6c11\u65cf

一.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当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后,高句丽以其倔强,击败了隋炀帝大军的进讨。后来又与唐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压境的局面下灭亡。

1、高句丽与东汉:打打停停

高句丽立国之初,主要精力在于吞并周边小国以及应付象夫余这样的大国,还没有力量敢向天朝叫板。高句丽建国称王后,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认其高句丽王号,并令玄菟郡管理。事情还是从王莽同志那里搞糟的,这个王皇帝一来比较讲究礼仪规矩,象高句丽这样的小国怎么好僭越称王?于是降一级为侯;二者还有给别人改名字的喜好,比如“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等等。待匈奴反了,就集三十万大军准备讨击,并征发高句丽人助攻。高句丽人不愿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纷纷逃亡塞外为盗寇,还打死了辽西大尹田谭。这还了得,王皇帝派大将严尤来讨,严尤摆了个鸿门宴,斩了高句丽边将延丕,大获全胜。王皇帝大悦,又发挥了一下自己的嗜好:下旨贬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高句丽从此以后就成为东北的一大边患。公元14年高句丽人占领了属于玄菟郡的高句丽县〔注:高句丽既是族国名,也是县名〕,这是第一次攻陷了汉家的郡县。

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都〔注:时国都为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县〕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县西之山城子〕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给辽东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鲤鱼。太守以为城里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四年后,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但高句丽并未因此而停止对东汉的侵扰,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注:今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丽统领。从此时起,高句丽的触角开始伸入了朝鲜半岛。

此后高句丽与东汉中间维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高句丽太祖王高宫在一世纪的下半期一直频频出击,周边小国陆续纳入其麾下。待周围统一,内部的王权经整合而大大增强后,于二世纪时重新寇边。至146年太祖王传为于弟次大王时〔注:太祖王在位91年传位于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寿命之长真是罕见!〕,高句丽与东汉发生了以下的几次较大的冲突:
105年春,高句丽人寇略辽东六县,被太守耿夔击破,斩其渠帅;
118年,高句丽与秽貊联合寇汉玄菟郡,攻华丽城;
121年春,汉幽州刺史冯焕等击高句丽,被高句丽用诈降计打败,死伤二千余人;
同年夏,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侵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
同年冬,太祖王合马韩、秽貊共万余攻玄菟郡,汉军得到两万夫余军的援助,击退之;
146年 袭扰汉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太守妻子。

太祖王之后,次大王、新大王、故国川王三代,对东汉采取了顺服的态度,除偶尔小冲突外,基本上罢兵休战,达半个多世纪。

2、高句丽与公孙氏:远交近攻

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旋败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墚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孙氏这个障碍。二者都心怀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丽毕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待机而动。公孙康时曾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高句丽在外交上对待公孙氏的一招就是远交近攻,分别与吴、魏建立了关系。233年,东吴曾派使者出使辽东公孙渊处,后来公孙渊反目,杀死为首的两使者。使者团中有几个逃亡到高句丽,假称奉孙权之命而来。从此高句丽与东吴一度打得火热,东吴还赐予高句丽东川王为“单于”的称号。但好景不长,曹魏当然不愿看到这种关系继续发展下去,频频派人出使高句丽,促其与东吴断交。几年后高句丽迫于魏国压力,与吴绝交,斩吴使胡卫等,送首级与幽州。

形势发展很快,随着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国西南战线压力减轻,开始腾出手来收拾桀骜不训的公孙渊。237年,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征辽东,并要求高句丽出兵相助。高句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派出主簿大加率数千精兵帮助魏军作战。几个月后,襄平城破,公孙渊走死于梁水,公孙氏在辽东的势力土崩瓦解。魏军随即潜军浮海,又收乐浪、带方二郡。魏在原公孙氏所辖地区设平州,辖辽东、昌黎、玄菟、乐浪、带方五郡,并置东夷校尉于襄平以统管之。

3、高句丽与曹魏:毋丘东征

公孙氏败亡后,辽东诸郡尽入魏手。当时魏正忙于与吴、蜀的战争,内部司马氏与曹氏又斗得正欢,无暇回顾。高句丽故态复萌,东川王又开始频频入寇,攻打辽东几个小城,获得一些小胜,便自以为兵强马壮,大吹大擂。有大臣沛者得来绝食死谏,劝国王不要惹恼大魏,招来亡国之运,东川王哪里听得进去。

果然,不久吴蜀方面战事稍息,魏国派毋丘俭东征,以报高句丽侵寇之仇。公元246年,毋丘俭带领魏军步骑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东川王亲自率领步骑2万余人迎敌至沸流水,战魏军于梁口(注:今通化市江口村)。两军对阵,以死相搏,魏军以方阵迎敌。东川王被打得大败,魏军斩首数千级。东川王率少数残军狼狈逃回,据守坚固的丸都城。毋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采取了烧光杀光的策略,唯独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不久,毋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鲜咸北会宁)。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紧追东川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注:1904年毋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辑安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注:据《三国史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刺杀王颀,打败魏追兵。此事不见于中国史籍,应为其吹嘘之语。〕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

毋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秽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4、高句丽与前燕:千钧压顶

斗转星移,到了西晋末年,国内狼烟四起,高句丽也欲借中原衰微之机东山再起,并先后蚕食吞并了朝鲜半岛上的乐浪和带方二郡。不料,一个强大的对手――汉化的鲜卑慕容氏政权在辽西崛起了。慕容氏本为东部鲜卑三大部之一,时其首领慕容廆受晋封为“持节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平州牧,封辽东郡公”。使慕容氏取得统辖辽西、辽东、玄菟、乐浪、带方五郡的合法权力。333年,慕容廆死后,第三子皝继立,337年称燕王,正式建立前燕政权。

慕容氏立国前后,与高句丽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据记载,从293年至320年,高句丽先后七次入寇辽东、玄菟、乐浪、带方诸郡;慕容廆也还以颜色,两次进攻高句丽腹地,还掘了西川王的王陵。及慕容皝称燕王后,为进图中原,准备先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方的高句丽问题。建威将军慕容翰指出:通向高句丽有南、北两道,南路险狭,北路平阔。建议佯攻北路,以精锐出南道直捣丸都。此建议为慕容皝采纳。

342年十一月,慕容皝先派遣长史王寓率兵1.5万从北道大张旗鼓进发。高句丽故国原王果然中计,派王弟武帅精兵5万把守北道的关马山城,自己率部分老弱守南道。不料慕容皝亲领精兵4万,以慕容翰、慕容霸为先锋,偃旗息鼓,从南路掩杀过来。结果不言而喻,高句丽军大败,两员大将被斩。燕军一鼓作气,杀进了丸都城,故国原王落荒而逃。燕军还抓获了国王的母亲和王妃。慕容皝本准备追击,但北路的王寓因力弱战败阵亡,遂决定班师。燕军将丸都劫掠一空,虏走了高句丽百姓五万多口,还挖了国王父亲美川王的墓,带走了王父尸体。最后燕军一把火焚毁了丸都,然后班师回国。

故国原王返回后只好重建家园,这次不敢再和燕人抬杠,而是收集了各种珍宝和虎皮、人参、鹿茸等特产,派王弟到燕国称臣纳贡。慕容皝只把国王父亲的尸体还给了高句丽。过了十三年后,慕容皝看到高句丽还算俯首听命,又接到送来了大量贡品,才把国王的母亲送回了高句丽,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丽王”。

又过了十几年,前燕被前秦所灭。高句丽将逃亡而来的燕太傅慕容评执送前秦,并向苻坚称臣。高句丽与前秦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372年前秦送僧人、佛像、佛经与高句丽,从此佛教传入高句丽。

5、高句丽与后燕:攫取辽东

长期以来,高句丽一直没有忘记向辽东的扩张。然而一直没有如愿,还多次遭到中原王朝和辽东地方政权的大规模讨伐,几次使其邑落残破,王都被毁,濒临灭亡。因此在那个时期,高句丽的疆域很不稳定,经常是得而复失。

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到了东晋末年,高句丽第十九代广开土王时,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高句丽向外扩张的变化。中原地区的东晋政权已衰败不堪,早已失去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能力;各割据势力纷纷拥兵称雄;慕容氏的后燕政权也因内讧叠起,失去了对高句丽争雄的资本;北魏政权刚刚建立,其势力还达不到辽东;南面的百济政权也因天灾人祸,呈现衰败之象。此时,历史为广开土王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名谈德。中国古籍中称其为高句丽王安。他生于公元374年,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公元412年39岁卒,其谥号全称为“国岗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 在高句丽历史上,广开土王以武功显赫而获得赞颂。在好太王碑碑文中,称他雄伟有奇才,“思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是高句丽各王中比较突出的人物。他即位后,先后打败契丹、百济、夫余,并出兵帮助新罗驱逐了盘据半岛南部任那的倭人,声威大震。

然而,广开土王的最大业绩,是使高句丽终于占据辽东,称雄东北。在广开土王执政的前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征伐百济的战争中,还腾不出力量进攻辽东,又加上当时控制辽东的慕容氏政权(后燕)还很强大,高句丽人还无力战胜慕容氏,不得不对慕容氏采取臣附朝贡,接受封王的策略。如公元396年,慕容宝嗣位后,曾封广开土王为平州牧、辽东、带方二国王。400年,后燕以广开土王“事燕礼慢”为借口,发起进攻,慕容盛亲统3万人马前来讨伐,高句丽不能敌,连失新城、南苏两邑,仅此一役,慕容氏拓地700余里,掠得高句丽5000户。当时,高句丽和后燕相比,后燕还占有一定的优势。

好太王在顺利打败了百济以后,把主要力量转移到了辽东。公元404年,好大王一反臣服后燕的方针,与慕容氏进行了殊死的争斗,几经反复,终于将辽东地区据为已有。燕王慕容熙两次出兵反击,力图夺回辽东地区,均未达到目的,辽东自此牢牢地掌握在高句丽手中。从太祖王首次进攻辽东,到好太王最后占据辽东,整整经历了300年,此间,经过了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高句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实现了十几代国王的梦想。

不久,后燕灭亡,北燕据有辽西。待北魏兴起,北燕灭亡时,高句丽迎北燕末主冯弘及北燕遗民至辽东。后因冯弘欲去刘宋,被高句丽长寿王(广开土王之子)遣人杀害。高句丽乘机兼并了北燕一部分遗民,并稳固了在辽东的地位,从中原内战中渔利。

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其南境自牙山湾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据《魏书•高句丽列传》载,其“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为界,是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

6、高句丽与南北朝:封贡不绝

公元412年广开土王死后,其子长寿王即位。长寿王是高句丽诸王中精于分析形势,善于掌握全局,敢作敢为,颇为难得的人才。面对高句丽疆域扩大的新形势,他头脑特别冷静,采取了北和中原诸朝,南侵新罗、百济的策略。其时,北魏咄咄逼人,中国北方即将统一,高句丽向中原内地扩张的可能性已经不大。长寿王于427年将首都迁往平壤,这一举措具有两方面的好处:1)为抵御北部中原诸朝的进攻提供了弹性,保证了王都的安全,不会再轻易出现以前都城多次被毁那样的情况了;2)为推进南进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的事态发展,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这样,从长寿王起,高句丽采取了南进的方针,重点打击百济、新罗;对中原诸朝采取事大纳贡的策略。从五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将近两个世纪,高句丽与中原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事。朝贡的次数大大增加,从东汉到十六国近四百年,史书记载的高句丽入贡只有12次;而整个南北朝不到二百年,记载的入贡次数却高达109次。是高句丽诸王接受南、北朝册封的记载不绝于史:
413年,晋安帝册封长寿王乐浪郡公,高句丽王;
420年,宋武帝封长寿王征东大将军;
422年,宋武帝加封长寿王散骑常侍、都督平州诸军事;
435年,北魏世祖册封长寿王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63年,宋孝武帝册封长寿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79年,齐高帝册封长寿王为骠骑大将军;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2年,北魏孝文帝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朗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4年,南齐郁林王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96年,齐明帝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将军;
502年,梁武帝萧衍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大将车;
508年,梁武帝加封文咨明王抚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518年,北魏孝明帝册封安藏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20年,梁武帝册封安藏王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袭其父爵,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45年,阳原王嗣位,梁武帝其袭父爵位;
550年,北齐文宣帝册封阳原王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宁东将军、高丽王;
559年,陈文帝诏授平原王为宁东将军;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60年,北齐废帝册封平原王使持节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
562年,陈文帝授平原王宁东将军。

上述诸多册封中,值得注意的是领护东夷校尉一官职,本是为加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管辖而设立,原由中原王朝派人担任,后改由少数民族首领兼任,仍为中原政权的官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北魏与东晋南朝诸政权有些区别,北魏视高句丽为属国,故封此官;而东晋南朝诸政权以高句丽为藩属国,故在高句丽王前加“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等称号。从公元520年起,中原各王朝不再称其为高句丽王,而称高丽王,这都是由册封诏令而起。但是在《三国史记》中,始终称高句丽,就连中原册封之号,均记做“高句丽王”。可见,“高丽王”是中原王朝所加之号。

7、高句丽与隋朝:炀帝三征

隋代周后,又于589年灭陈而统一中原。然而,高句丽在隋灭陈作战时,就担心祸将临头,积极备武积粮,“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很不客气地威胁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灭陈的次年,高句丽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十分恼怒,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并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注: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

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高丽使者。炀帝以高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高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丽国土。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结果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炀帝将军队分成左、右12军,史称全军队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这年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战死。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每当城池将陷时,守军便用缓兵之计,诸将为炀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擅,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困顿于一坚城之下。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注: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殿后的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战死,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八月底,炀帝下令撤军,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正当辽东岌岌可危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炀帝大惊,不得不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句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8、高句丽与唐朝:最终败亡

唐朝建立后,时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为缓和与中原关系,接连遣使入唐朝朝贡,积极与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国家初立,也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如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并放回隋时虏获的高句丽人;高句丽也放还华人万余,并毁了由战死隋军尸体筑成的纪念物“京观”,让唐收敛安葬隋军骸骨等。双方使者来往频繁,高句丽曾派人11次入贡,甚至还曾派世子朝唐,一时表现出和平的景象。但背后,双方都明白最终不免一战。高句丽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长城,自夫余城(注: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海,长千余里,十六年修成。

唐太宗贞观后期,大唐已空前强盛,东突厥也被消灭了,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贞观十七年(**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唐太宗此次出征,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
**7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8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
655年,因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
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
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

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 35军,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盖苏文之子男生,斩3万人。时百济旧将叛乱,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军自高句丽班师。退军时,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在蛇水战败,庞孝泰和他的13个儿子(何其多也!)皆战死。

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宗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注: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注: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


1945年9月2日,根据盟国协议,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在第一号指令中,以北纬38度线为界作为美苏两国军队分别受理驻朝日军的投降事宜和对日开展军事活动的临时分界线,以北为驻朝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分别进驻三八线南北地区。1948年8月和9月,朝鲜南北地区

有的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当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后,高句丽以其倔强,击败了隋炀帝大军的进讨。后来又与唐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压境的局面下灭亡。

1、高句丽与东汉:打打停停

高句丽立国之初,主要精力在于吞并周边小国以及应付象夫余这样的大国,还没有力量敢向天朝叫板。高句丽建国称王后,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认其高句丽王号,并令玄菟郡管理。事情还是从王莽同志那里搞糟的,这个王皇帝一来比较讲究礼仪规矩,象高句丽这样的小国怎么好僭越称王?于是降一级为侯;二者还有给别人改名字的喜好,比如“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等等。待匈奴反了,就集三十万大军准备讨击,并征发高句丽人助攻。高句丽人不愿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纷纷逃亡塞外为盗寇,还打死了辽西大尹田谭。这还了得,王皇帝派大将严尤来讨,严尤摆了个鸿门宴,斩了高句丽边将延丕,大获全胜。王皇帝大悦,又发挥了一下自己的嗜好:下旨贬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高句丽从此以后就成为东北的一大边患。公元14年高句丽人占领了属于玄菟郡的高句丽县〔注:高句丽既是族国名,也是县名〕,这是第一次攻陷了汉家的郡县。

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都〔注:时国都为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县〕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县西之山城子〕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给辽东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鲤鱼。太守以为城里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四年后,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但高句丽并未因此而停止对东汉的侵扰,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注:今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丽统领。从此时起,高句丽的触角开始伸入了朝鲜半岛。

此后高句丽与东汉中间维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高句丽太祖王高宫在一世纪的下半期一直频频出击,周边小国陆续纳入其麾下。待周围统一,内部的王权经整合而大大增强后,于二世纪时重新寇边。至146年太祖王传为于弟次大王时〔注:太祖王在位91年传位于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寿命之长真是罕见!〕,高句丽与东汉发生了以下的几次较大的冲突:
105年春,高句丽人寇略辽东六县,被太守耿夔击破,斩其渠帅;
118年,高句丽与秽貊联合寇汉玄菟郡,攻华丽城;
121年春,汉幽州刺史冯焕等击高句丽,被高句丽用诈降计打败,死伤二千余人;
同年夏,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侵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
同年冬,太祖王合马韩、秽貊共万余攻玄菟郡,汉军得到两万夫余军的援助,击退之;
146年 袭扰汉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太守妻子。

太祖王之后,次大王、新大王、故国川王三代,对东汉采取了顺服的态度,除偶尔小冲突外,基本上罢兵休战,达半个多世纪。

2、高句丽与公孙氏:远交近攻

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旋败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墚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孙氏这个障碍。二者都心怀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丽毕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待机而动。公孙康时曾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高句丽在外交上对待公孙氏的一招就是远交近攻,分别与吴、魏建立了关系。233年,东吴曾派使者出使辽东公孙渊处,后来公孙渊反目,杀死为首的两使者。使者团中有几个逃亡到高句丽,假称奉孙权之命而来。从此高句丽与东吴一度打得火热,东吴还赐予高句丽东川王为“单于”的称号。但好景不长,曹魏当然不愿看到这种关系继续发展下去,频频派人出使高句丽,促其与东吴断交。几年后高句丽迫于魏国压力,与吴绝交,斩吴使胡卫等,送首级与幽州。

形势发展很快,随着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国西南战线压力减轻,开始腾出手来收拾桀骜不训的公孙渊。237年,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征辽东,并要求高句丽出兵相助。高句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派出主簿大加率数千精兵帮助魏军作战。几个月后,襄平城破,公孙渊走死于梁水,公孙氏在辽东的势力土崩瓦解。魏军随即潜军浮海,又收乐浪、带方二郡。魏在原公孙氏所辖地区设平州,辖辽东、昌黎、玄菟、乐浪、带方五郡,并置东夷校尉于襄平以统管之。

3、高句丽与曹魏:毋丘东征

公孙氏败亡后,辽东诸郡尽入魏手。当时魏正忙于与吴、蜀的战争,内部司马氏与曹氏又斗得正欢,无暇回顾。高句丽故态复萌,东川王又开始频频入寇,攻打辽东几个小城,获得一些小胜,便自以为兵强马壮,大吹大擂。有大臣沛者得来绝食死谏,劝国王不要惹恼大魏,招来亡国之运,东川王哪里听得进去。

果然,不久吴蜀方面战事稍息,魏国派毋丘俭东征,以报高句丽侵寇之仇。公元246年,毋丘俭带领魏军步骑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东川王亲自率领步骑2万余人迎敌至沸流水,战魏军于梁口(注:今通化市江口村)。两军对阵,以死相搏,魏军以方阵迎敌。东川王被打得大败,魏军斩首数千级。东川王率少数残军狼狈逃回,据守坚固的丸都城。毋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采取了烧光杀光的策略,唯独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不久,毋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鲜咸北会宁)。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紧追东川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注:1904年毋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辑安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注:据《三国史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刺杀王颀,打败魏追兵。此事不见于中国史籍,应为其吹嘘之语。〕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

毋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秽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4、高句丽与前燕:千钧压顶

斗转星移,到了西晋末年,国内狼烟四起,高句丽也欲借中原衰微之机东山再起,并先后蚕食吞并了朝鲜半岛上的乐浪和带方二郡。不料,一个强大的对手――汉化的鲜卑慕容氏政权在辽西崛起了。慕容氏本为东部鲜卑三大部之一,时其首领慕容廆受晋封为“持节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平州牧,封辽东郡公”。使慕容氏取得统辖辽西、辽东、玄菟、乐浪、带方五郡的合法权力。333年,慕容廆死后,第三子皝继立,337年称燕王,正式建立前燕政权。

慕容氏立国前后,与高句丽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据记载,从293年至320年,高句丽先后七次入寇辽东、玄菟、乐浪、带方诸郡;慕容廆也还以颜色,两次进攻高句丽腹地,还掘了西川王的王陵。及慕容皝称燕王后,为进图中原,准备先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方的高句丽问题。建威将军慕容翰指出:通向高句丽有南、北两道,南路险狭,北路平阔。建议佯攻北路,以精锐出南道直捣丸都。此建议为慕容皝采纳。

342年十一月,慕容皝先派遣长史王寓率兵1.5万从北道大张旗鼓进发。高句丽故国原王果然中计,派王弟武帅精兵5万把守北道的关马山城,自己率部分老弱守南道。不料慕容皝亲领精兵4万,以慕容翰、慕容霸为先锋,偃旗息鼓,从南路掩杀过来。结果不言而喻,高句丽军大败,两员大将被斩。燕军一鼓作气,杀进了丸都城,故国原王落荒而逃。燕军还抓获了国王的母亲和王妃。慕容皝本准备追击,但北路的王寓因力弱战败阵亡,遂决定班师。燕军将丸都劫掠一空,虏走了高句丽百姓五万多口,还挖了国王父亲美川王的墓,带走了王父尸体。最后燕军一把火焚毁了丸都,然后班师回国。

故国原王返回后只好重建家园,这次不敢再和燕人抬杠,而是收集了各种珍宝和虎皮、人参、鹿茸等特产,派王弟到燕国称臣纳贡。慕容皝只把国王父亲的尸体还给了高句丽。过了十三年后,慕容皝看到高句丽还算俯首听命,又接到送来了大量贡品,才把国王的母亲送回了高句丽,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丽王”。

又过了十几年,前燕被前秦所灭。高句丽将逃亡而来的燕太傅慕容评执送前秦,并向苻坚称臣。高句丽与前秦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372年前秦送僧人、佛像、佛经与高句丽,从此佛教传入高句丽。

5、高句丽与后燕:攫取辽东

长期以来,高句丽一直没有忘记向辽东的扩张。然而一直没有如愿,还多次遭到中原王朝和辽东地方政权的大规模讨伐,几次使其邑落残破,王都被毁,濒临灭亡。因此在那个时期,高句丽的疆域很不稳定,经常是得而复失。

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到了东晋末年,高句丽第十九代广开土王时,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高句丽向外扩张的变化。中原地区的东晋政权已衰败不堪,早已失去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能力;各割据势力纷纷拥兵称雄;慕容氏的后燕政权也因内讧叠起,失去了对高句丽争雄的资本;北魏政权刚刚建立,其势力还达不到辽东;南面的百济政权也因天灾人祸,呈现衰败之象。此时,历史为广开土王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名谈德。中国古籍中称其为高句丽王安。他生于公元374年,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公元412年39岁卒,其谥号全称为“国岗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 在高句丽历史上,广开土王以武功显赫而获得赞颂。在好太王碑碑文中,称他雄伟有奇才,“思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是高句丽各王中比较突出的人物。他即位后,先后打败契丹、百济、夫余,并出兵帮助新罗驱逐了盘据半岛南部任那的倭人,声威大震。

然而,广开土王的最大业绩,是使高句丽终于占据辽东,称雄东北。在广开土王执政的前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征伐百济的战争中,还腾不出力量进攻辽东,又加上当时控制辽东的慕容氏政权(后燕)还很强大,高句丽人还无力战胜慕容氏,不得不对慕容氏采取臣附朝贡,接受封王的策略。如公元396年,慕容宝嗣位后,曾封广开土王为平州牧、辽东、带方二国王。400年,后燕以广开土王“事燕礼慢”为借口,发起进攻,慕容盛亲统3万人马前来讨伐,高句丽不能敌,连失新城、南苏两邑,仅此一役,慕容氏拓地700余里,掠得高句丽5000户。当时,高句丽和后燕相比,后燕还占有一定的优势。

好太王在顺利打败了百济以后,把主要力量转移到了辽东。公元404年,好大王一反臣服后燕的方针,与慕容氏进行了殊死的争斗,几经反复,终于将辽东地区据为已有。燕王慕容熙两次出兵反击,力图夺回辽东地区,均未达到目的,辽东自此牢牢地掌握在高句丽手中。从太祖王首次进攻辽东,到好太王最后占据辽东,整整经历了300年,此间,经过了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高句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实现了十几代国王的梦想。

不久,后燕灭亡,北燕据有辽西。待北魏兴起,北燕灭亡时,高句丽迎北燕末主冯弘及北燕遗民至辽东。后因冯弘欲去刘宋,被高句丽长寿王(广开土王之子)遣人杀害。高句丽乘机兼并了北燕一部分遗民,并稳固了在辽东的地位,从中原内战中渔利。

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其南境自牙山湾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据《魏书•高句丽列传》载,其“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为界,是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

6、高句丽与南北朝:封贡不绝

公元412年广开土王死后,其子长寿王即位。长寿王是高句丽诸王中精于分析形势,善于掌握全局,敢作敢为,颇为难得的人才。面对高句丽疆域扩大的新形势,他头脑特别冷静,采取了北和中原诸朝,南侵新罗、百济的策略。其时,北魏咄咄逼人,中国北方即将统一,高句丽向中原内地扩张的可能性已经不大。长寿王于427年将首都迁往平壤,这一举措具有两方面的好处:1)为抵御北部中原诸朝的进攻提供了弹性,保证了王都的安全,不会再轻易出现以前都城多次被毁那样的情况了;2)为推进南进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的事态发展,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这样,从长寿王起,高句丽采取了南进的方针,重点打击百济、新罗;对中原诸朝采取事大纳贡的策略。从五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将近两个世纪,高句丽与中原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事。朝贡的次数大大增加,从东汉到十六国近四百年,史书记载的高句丽入贡只有12次;而整个南北朝不到二百年,记载的入贡次数却高达109次。是高句丽诸王接受南、北朝册封的记载不绝于史:
413年,晋安帝册封长寿王乐浪郡公,高句丽王;
420年,宋武帝封长寿王征东大将军;
422年,宋武帝加封长寿王散骑常侍、都督平州诸军事;
435年,北魏世祖册封长寿王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63年,宋孝武帝册封长寿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79年,齐高帝册封长寿王为骠骑大将军;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2年,北魏孝文帝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朗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4年,南齐郁林王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96年,齐明帝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将军;
502年,梁武帝萧衍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大将车;
508年,梁武帝加封文咨明王抚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518年,北魏孝明帝册封安藏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20年,梁武帝册封安藏王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袭其父爵,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45年,阳原王嗣位,梁武帝其袭父爵位;
550年,北齐文宣帝册封阳原王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宁东将军、高丽王;
559年,陈文帝诏授平原王为宁东将军;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60年,北齐废帝册封平原王使持节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
562年,陈文帝授平原王宁东将军。

上述诸多册封中,值得注意的是领护东夷校尉一官职,本是为加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管辖而设立,原由中原王朝派人担任,后改由少数民族首领兼任,仍为中原政权的官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北魏与东晋南朝诸政权有些区别,北魏视高句丽为属国,故封此官;而东晋南朝诸政权以高句丽为藩属国,故在高句丽王前加“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等称号。从公元520年起,中原各王朝不再称其为高句丽王,而称高丽王,这都是由册封诏令而起。但是在《三国史记》中,始终称高句丽,就连中原册封之号,均记做“高句丽王”。可见,“高丽王”是中原王朝所加之号。

7、高句丽与隋朝:炀帝三征

隋代周后,又于589年灭陈而统一中原。然而,高句丽在隋灭陈作战时,就担心祸将临头,积极备武积粮,“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很不客气地威胁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灭陈的次年,高句丽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十分恼怒,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并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注: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

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高丽使者。炀帝以高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高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丽国土。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结果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炀帝将军队分成左、右12军,史称全军队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这年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战死。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每当城池将陷时,守军便用缓兵之计,诸将为炀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擅,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困顿于一坚城之下。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注: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殿后的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战死,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八月底,炀帝下令撤军,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正当辽东岌岌可危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炀帝大惊,不得不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句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8、高句丽与唐朝:最终败亡

唐朝建立后,时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为缓和与中原关系,接连遣使入唐朝朝贡,积极与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国家初立,也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如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并放回隋时虏获的高句丽人;高句丽也放还华人万余,并毁了由战死隋军尸体筑成的纪念物“京观”,让唐收敛安葬隋军骸骨等。双方使者来往频繁,高句丽曾派人11次入贡,甚至还曾派世子朝唐,一时表现出和平的景象。但背后,双方都明白最终不免一战。高句丽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长城,自夫余城(注: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海,长千余里,十六年修成。

唐太宗贞观后期,大唐已空前强盛,东突厥也被消灭了,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贞观十七年(**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唐太宗此次出征,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
**7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8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
655年,因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
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
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

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 35军,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盖苏文之子男生,斩3万人。时百济旧将叛乱,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军自高句丽班师。退军时,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在蛇水战败,庞孝泰和他的13个儿子(何其多也!)皆战死。

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宗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注: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注: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


1945年9月2日,根据盟国协议,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在第一号指令中,以北纬38度线为界作为美苏两国军队分别受理驻朝日军的投?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当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后,高句丽以其倔强,击败了隋炀帝大军的进讨。后来又与唐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压境的局面下灭亡。

1、高句丽与东汉:打打停停

高句丽立国之初,主要精力在于吞并周边小国以及应付象夫余这样的大国,还没有力量敢向天朝叫板。高句丽建国称王后,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认其高句丽王号,并令玄菟郡管理。事情还是从王莽同志那里搞糟的,这个王皇帝一来比较讲究礼仪规矩,象高句丽这样的小国怎么好僭越称王?于是降一级为侯;二者还有给别人改名字的喜好,比如“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等等。待匈奴反了,就集三十万大军准备讨击,并征发高句丽人助攻。高句丽人不愿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纷纷逃亡塞外为盗寇,还打死了辽西大尹田谭。这还了得,王皇帝派大将严尤来讨,严尤摆了个鸿门宴,斩了高句丽边将延丕,大获全胜。王皇帝大悦,又发挥了一下自己的嗜好:下旨贬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高句丽从此以后就成为东北的一大边患。公元14年高句丽人占领了属于玄菟郡的高句丽县〔注:高句丽既是族国名,也是县名〕,这是第一次攻陷了汉家的郡县。

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都〔注:时国都为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县〕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县西之山城子〕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给辽东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鲤鱼。太守以为城里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四年后,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但高句丽并未因此而停止对东汉的侵扰,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注:今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丽统领。从此时起,高句丽的触角开始伸入了朝鲜半岛。

此后高句丽与东汉中间维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高句丽太祖王高宫在一世纪的下半期一直频频出击,周边小国陆续纳入其麾下。待周围统一,内部的王权经整合而大大增强后,于二世纪时重新寇边。至146年太祖王传为于弟次大王时〔注:太祖王在位91年传位于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寿命之长真是罕见!〕,高句丽与东汉发生了以下的几次较大的冲突:
105年春,高句丽人寇略辽东六县,被太守耿夔击破,斩其渠帅;
118年,高句丽与秽貊联合寇汉玄菟郡,攻华丽城;
121年春,汉幽州刺史冯焕等击高句丽,被高句丽用诈降计打败,死伤二千余人;
同年夏,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侵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
同年冬,太祖王合马韩、秽貊共万余攻玄菟郡,汉军得到两万夫余军的援助,击退之;
146年 袭扰汉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太守妻子。

太祖王之后,次大王、新大王、故国川王三代,对东汉采取了顺服的态度,除偶尔小冲突外,基本上罢兵休战,达半个多世纪。

2、高句丽与公孙氏:远交近攻

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旋败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墚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孙氏这个障碍。二者都心怀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丽毕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待机而动。公孙康时曾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高句丽在外交上对待公孙氏的一招就是远交近攻,分别与吴、魏建立了关系。233年,东吴曾派使者出使辽东公孙渊处,后来公孙渊反目,杀死为首的两使者。使者团中有几个逃亡到高句丽,假称奉孙权之命而来。从此高句丽与东吴一度打得火热,东吴还赐予高句丽东川王为“单于”的称号。但好景不长,曹魏当然不愿看到这种关系继续发展下去,频频派人出使高句丽,促其与东吴断交。几年后高句丽迫于魏国压力,与吴绝交,斩吴使胡卫等,送首级与幽州。

形势发展很快,随着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国西南战线压力减轻,开始腾出手来收拾桀骜不训的公孙渊。237年,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征辽东,并要求高句丽出兵相助。高句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派出主簿大加率数千精兵帮助魏军作战。几个月后,襄平城破,公孙渊走死于梁水,公孙氏在辽东的势力土崩瓦解。魏军随即潜军浮海,又收乐浪、带方二郡。魏在原公孙氏所辖地区设平州,辖辽东、昌黎、玄菟、乐浪、带方五郡,并置东夷校尉于襄平以统管之。

3、高句丽与曹魏:毋丘东征

公孙氏败亡后,辽东诸郡尽入魏手。当时魏正忙于与吴、蜀的战争,内部司马氏与曹氏又斗得正欢,无暇回顾。高句丽故态复萌,东川王又开始频频入寇,攻打辽东几个小城,获得一些小胜,便自以为兵强马壮,大吹大擂。有大臣沛者得来绝食死谏,劝国王不要惹恼大魏,招来亡国之运,东川王哪里听得进去。

果然,不久吴蜀方面战事稍息,魏国派毋丘俭东征,以报高句丽侵寇之仇。公元246年,毋丘俭带领魏军步骑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东川王亲自率领步骑2万余人迎敌至沸流水,战魏军于梁口(注:今通化市江口村)。两军对阵,以死相搏,魏军以方阵迎敌。东川王被打得大败,魏军斩首数千级。东川王率少数残军狼狈逃回,据守坚固的丸都城。毋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采取了烧光杀光的策略,唯独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不久,毋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鲜咸北会宁)。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紧追东川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注:1904年毋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辑安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注:据《三国史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刺杀王颀,打败魏追兵。此事不见于中国史籍,应为其吹嘘之语。〕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

毋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秽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4、高句丽与前燕:千钧压顶

斗转星移,到了西晋末年,国内狼烟四起,高句丽也欲借中原衰微之机东山再起,并先后蚕食吞并了朝鲜半岛上的乐浪和带方二郡。不料,一个强大的对手――汉化的鲜卑慕容氏政权在辽西崛起了。慕容氏本为东部鲜卑三大部之一,时其首领慕容廆受晋封为“持节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平州牧,封辽东郡公”。使慕容氏取得统辖辽西、辽东、玄菟、乐浪、带方五郡的合法权力。333年,慕容廆死后,第三子皝继立,337年称燕王,正式建立前燕政权。

慕容氏立国前后,与高句丽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据记载,从293年至320年,高句丽先后七次入寇辽东、玄菟、乐浪、带方诸郡;慕容廆也还以颜色,两次进攻高句丽腹地,还掘了西川王的王陵。及慕容皝称燕王后,为进图中原,准备先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方的高句丽问题。建威将军慕容翰指出:通向高句丽有南、北两道,南路险狭,北路平阔。建议佯攻北路,以精锐出南道直捣丸都。此建议为慕容皝采纳。

342年十一月,慕容皝先派遣长史王寓率兵1.5万从北道大张旗鼓进发。高句丽故国原王果然中计,派王弟武帅精兵5万把守北道的关马山城,自己率部分老弱守南道。不料慕容皝亲领精兵4万,以慕容翰、慕容霸为先锋,偃旗息鼓,从南路掩杀过来。结果不言而喻,高句丽军大败,两员大将被斩。燕军一鼓作气,杀进了丸都城,故国原王落荒而逃。燕军还抓获了国王的母亲和王妃。慕容皝本准备追击,但北路的王寓因力弱战败阵亡,遂决定班师。燕军将丸都劫掠一空,虏走了高句丽百姓五万多口,还挖了国王父亲美川王的墓,带走了王父尸体。最后燕军一把火焚毁了丸都,然后班师回国。

故国原王返回后只好重建家园,这次不敢再和燕人抬杠,而是收集了各种珍宝和虎皮、人参、鹿茸等特产,派王弟到燕国称臣纳贡。慕容皝只把国王父亲的尸体还给了高句丽。过了十三年后,慕容皝看到高句丽还算俯首听命,又接到送来了大量贡品,才把国王的母亲送回了高句丽,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丽王”。

又过了十几年,前燕被前秦所灭。高句丽将逃亡而来的燕太傅慕容评执送前秦,并向苻坚称臣。高句丽与前秦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372年前秦送僧人、佛像、佛经与高句丽,从此佛教传入高句丽。

5、高句丽与后燕:攫取辽东

长期以来,高句丽一直没有忘记向辽东的扩张。然而一直没有如愿,还多次遭到中原王朝和辽东地方政权的大规模讨伐,几次使其邑落残破,王都被毁,濒临灭亡。因此在那个时期,高句丽的疆域很不稳定,经常是得而复失。

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到了东晋末年,高句丽第十九代广开土王时,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高句丽向外扩张的变化。中原地区的东晋政权已衰败不堪,早已失去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能力;各割据势力纷纷拥兵称雄;慕容氏的后燕政权也因内讧叠起,失去了对高句丽争雄的资本;北魏政权刚刚建立,其势力还达不到辽东;南面的百济政权也因天灾人祸,呈现衰败之象。此时,历史为广开土王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名谈德。中国古籍中称其为高句丽王安。他生于公元374年,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公元412年39岁卒,其谥号全称为“国岗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 在高句丽历史上,广开土王以武功显赫而获得赞颂。在好太王碑碑文中,称他雄伟有奇才,“思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是高句丽各王中比较突出的人物。他即位后,先后打败契丹、百济、夫余,并出兵帮助新罗驱逐了盘据半岛南部任那的倭人,声威大震。

然而,广开土王的最大业绩,是使高句丽终于占据辽东,称雄东北。在广开土王执政的前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征伐百济的战争中,还腾不出力量进攻辽东,又加上当时控制辽东的慕容氏政权(后燕)还很强大,高句丽人还无力战胜慕容氏,不得不对慕容氏采取臣附朝贡,接受封王的策略。如公元396年,慕容宝嗣位后,曾封广开土王为平州牧、辽东、带方二国王。400年,后燕以广开土王“事燕礼慢”为借口,发起进攻,慕容盛亲统3万人马前来讨伐,高句丽不能敌,连失新城、南苏两邑,仅此一役,慕容氏拓地700余里,掠得高句丽5000户。当时,高句丽和后燕相比,后燕还占有一定的优势。

好太王在顺利打败了百济以后,把主要力量转移到了辽东。公元404年,好大王一反臣服后燕的方针,与慕容氏进行了殊死的争斗,几经反复,终于将辽东地区据为已有。燕王慕容熙两次出兵反击,力图夺回辽东地区,均未达到目的,辽东自此牢牢地掌握在高句丽手中。从太祖王首次进攻辽东,到好太王最后占据辽东,整整经历了300年,此间,经过了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高句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实现了十几代国王的梦想。

不久,后燕灭亡,北燕据有辽西。待北魏兴起,北燕灭亡时,高句丽迎北燕末主冯弘及北燕遗民至辽东。后因冯弘欲去刘宋,被高句丽长寿王(广开土王之子)遣人杀害。高句丽乘机兼并了北燕一部分遗民,并稳固了在辽东的地位,从中原内战中渔利。

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其南境自牙山湾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据《魏书•高句丽列传》载,其“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为界,是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

6、高句丽与南北朝:封贡不绝

公元412年广开土王死后,其子长寿王即位。长寿王是高句丽诸王中精于分析形势,善于掌握全局,敢作敢为,颇为难得的人才。面对高句丽疆域扩大的新形势,他头脑特别冷静,采取了北和中原诸朝,南侵新罗、百济的策略。其时,北魏咄咄逼人,中国北方即将统一,高句丽向中原内地扩张的可能性已经不大。长寿王于427年将首都迁往平壤,这一举措具有两方面的好处:1)为抵御北部中原诸朝的进攻提供了弹性,保证了王都的安全,不会再轻易出现以前都城多次被毁那样的情况了;2)为推进南进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的事态发展,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这样,从长寿王起,高句丽采取了南进的方针,重点打击百济、新罗;对中原诸朝采取事大纳贡的策略。从五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将近两个世纪,高句丽与中原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事。朝贡的次数大大增加,从东汉到十六国近四百年,史书记载的高句丽入贡只有12次;而整个南北朝不到二百年,记载的入贡次数却高达109次。是高句丽诸王接受南、北朝册封的记载不绝于史:
413年,晋安帝册封长寿王乐浪郡公,高句丽王;
420年,宋武帝封长寿王征东大将军;
422年,宋武帝加封长寿王散骑常侍、都督平州诸军事;
435年,北魏世祖册封长寿王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63年,宋孝武帝册封长寿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79年,齐高帝册封长寿王为骠骑大将军;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2年,北魏孝文帝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朗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4年,南齐郁林王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96年,齐明帝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将军;
502年,梁武帝萧衍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大将车;
508年,梁武帝加封文咨明王抚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518年,北魏孝明帝册封安藏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20年,梁武帝册封安藏王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袭其父爵,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45年,阳原王嗣位,梁武帝其袭父爵位;
550年,北齐文宣帝册封阳原王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宁东将军、高丽王;
559年,陈文帝诏授平原王为宁东将军;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60年,北齐废帝册封平原王使持节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
562年,陈文帝授平原王宁东将军。

上述诸多册封中,值得注意的是领护东夷校尉一官职,本是为加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管辖而设立,原由中原王朝派人担任,后改由少数民族首领兼任,仍为中原政权的官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北魏与东晋南朝诸政权有些区别,北魏视高句丽为属国,故封此官;而东晋南朝诸政权以高句丽为藩属国,故在高句丽王前加“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等称号。从公元520年起,中原各王朝不再称其为高句丽王,而称高丽王,这都是由册封诏令而起。但是在《三国史记》中,始终称高句丽,就连中原册封之号,均记做“高句丽王”。可见,“高丽王”是中原王朝所加之号。

7、高句丽与隋朝:炀帝三征

隋代周后,又于589年灭陈而统一中原。然而,高句丽在隋灭陈作战时,就担心祸将临头,积极备武积粮,“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很不客气地威胁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灭陈的次年,高句丽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十分恼怒,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并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注: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

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高丽使者。炀帝以高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高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丽国土。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结果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炀帝将军队分成左、右12军,史称全军队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这年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战死。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每当城池将陷时,守军便用缓兵之计,诸将为炀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擅,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困顿于一坚城之下。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注: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殿后的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战死,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八月底,炀帝下令撤军,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正当辽东岌岌可危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炀帝大惊,不得不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句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8、高句丽与唐朝:最终败亡

唐朝建立后,时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为缓和与中原关系,接连遣使入唐朝朝贡,积极与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国家初立,也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如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并放回隋时虏获的高句丽人;高句丽也放还华人万余,并毁了由战死隋军尸体筑成的纪念物“京观”,让唐收敛安葬隋军骸骨等。双方使者来往频繁,高句丽曾派人11次入贡,甚至还曾派世子朝唐,一时表现出和平的景象。但背后,双方都明白最终不免一战。高句丽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长城,自夫余城(注: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海,长千余里,十六年修成。

唐太宗贞观后期,大唐已空前强盛,东突厥也被消灭了,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贞观十七年(**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唐太宗此次出征,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
**7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8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
655年,因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
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
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

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 35军,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盖苏文之子男生,斩3万人。时百济旧将叛乱,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军自高句丽班师。退军时,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在蛇水战败,庞孝泰和他的13个儿子(何其多也!)皆战死。

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宗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注: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注: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


1945年9月2日,根据盟国协议,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在第一号指令中,以北纬38度线为界作为美苏两国军队分别受理驻朝日军的投?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当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后,高句丽以其倔强,击败了隋炀帝大军的进讨。后来又与唐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压境的局面下灭亡。

唐朝的时候统治过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征伐高句丽多次,没有成功,传说李世民曾在海上遇到巨大的风浪,李世民对天许愿若是苍天放我们一条生路,朕回去愿出家为僧,瞬间风浪平息,事后李世民要兑现诺言出家为僧,部下阻拦,将领尉迟宝林(尉迟恭的儿子)甘愿替李世民出家为僧,李世民多次征伐未获成功。到唐高宗李治的时候,他派出了神机妙算,韬略丰富的李勣(即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率兵出征,总章元年(667年),徐茂公李勣率兵至鸭绿江,唐朝大军迅速渡过辽水,与薛仁贵会于平壤,9月,攻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之前东征唐军都未能攻破),668年2月攻克扶余城,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668年9月唐军各路兵马会师合围平壤城,高句丽王藏遣泉男产率首领九十八人来降,但莫离支泉男建拒不投降,率领本部兵马闭门拒守。9月12日,高句丽僧信诚作为唐军内应打开平壤城门,唐军冲入城中,男建自杀未遂被俘至此,建国705年的高句丽棒子终为唐所灭。

  • 涓轰粈涔"鍥涘ぇ鏂囨槑鍙ゅ浗"涓浗鐨勬病鏈娑堝け?涓浗涓嶄篃琚鏃缁熸不杩鍚?姣斿璇村厓...
    绛旓細鏄剧劧锛屽敖绠涓浗鍘嗗彶涓婅澶栨棌缁熸不杩锛屼篃鍙楀埌寰堝澶栨潵鏂囧寲鍐插嚮锛屼絾鏄腑鍖栨枃鏄庯紝鎴栬呰鍎掓暀鏂囨槑鐨勬牳蹇冧粠娌℃湁鏂粷杩囥傛垜浠粖澶╃殑鏂囨槑锛屼粠鏈琛ㄩ潰鐨勮缂樸佹枃鍖栥佸缓绛戦鏍硷紝鍒版繁灞傜殑浼︾悊閬撳痉銆佸畻鏁欎俊浠般佹濈淮鏂瑰紡锛屾垜浠兘鍜屽彜浠d腑鍗庢枃鏄庝竴鑴夌浉涔橈紝浠庢病鏈変腑鏂繃銆傛垜浠彲浠ヨ锛屾垜浠氨鏄彜浠d腑鍥戒汉鐨勫悗浠c傚巻鍙蹭笂灏界鏈...
  • 涓浗绗竴涓鏈濅唬鍒扮幇鍦ㄦ墠4000澶氬勾,閭d箣鍓嶄汉鎬庝箞杩囩殑,娌℃湁鍥藉銆傛硶寰
    绛旓細涔嬪墠閭d簺涓嶈兘璇存病鏈夊浗瀹躲傞偅浜涘簲璇ラ兘绠楁槸閮ㄨ惤閭g銆傛瘮濡備粈涔堥粍甯濋儴钀斤紝鐐庡笣閮ㄨ惤锛岃毄灏ら儴钀姐傝繖浜涢兘鏄湁棣栭鐨勶紝鐩稿綋浜庡浗瀹跺厓棣栧惂銆傛硶寰嬪簲璇ユ槸娌℃湁鐨勶紝浣嗘槸绾﹀畾淇楁垚鐨勮鐭╄繕鏄湁鐨勶紝閮ㄨ惤姘戜紬閬靛畧鐨勮鐭╀粈涔堢殑杩樻槸鏈夌殑锛屼笉鐒堕棰嗘庝箞缁熸不锛
  • 涓浗鍙や唬鏈濅唬鏇磋凯,涓轰粈涔娌℃湁涓涓湞浠h兘鍧氭寔涓婂崈骞?
    绛旓細鍥犳鎴戜滑鍦ㄤ粩缁嗘濊冪殑鏃跺欎細鍙戠幇锛岃繖浜鏈濅唬鐨勫彂灞曡秼鍔块兘鏄瀬涓虹浉浼肩殑锛岄鍏堝氨鏄湞浠g殑鍙戝睍锛岀劧鍚庢槸鏈濅唬鐨勭箒鑽i紟鐩涳紝鎺ョ潃琛拌惤锛屾渶鍚庣伃浜°傝繖鍏朵腑鍜岃祫婧愬崰鏈夊拰鍔涢噺缁撴瀯鏄湁涓瀹氱殑鍏宠仈銆備粠澶忔湞寮濮嬶紝涓浗鍙樻垚浜嗕竴涓澶╀笅鐨勫浗瀹躲傛瘡涓涓湞浠o紝缁熸不鑰呴兘鏄湁鐫琛缂樺叧绯荤殑锛岃繖灏变娇寰楁潈鍔涗竴瀹氱▼搴︿笂闆嗕腑鍦ㄤ簡缁熸不...
  • 鍘嗗彶涓婃湁鍝簺涓嶈姝e彶鎵胯鐨勭帇鏈?
    绛旓細浜屻佸懆鏈 鍛ㄦ湞鏄鍒欏ぉ寤虹珛鐨勬湞浠锛屼絾鏄繖涓湞浠e嵈骞朵笉琚鍙叉墍鎵胯銆傛鍒欏ぉ鏄涓浗鍘嗗彶涓婂敮涓鐨勪竴涓コ鐨囧笣锛岃礊瑙傚崄涓骞村勾锛14宀佺殑姝﹀垯澶╄鏉ュ埌娲涢槼瀹殑鍞愬お瀹楀彫骞革紝鍥犳琚皝涓烘墠浜猴紝骞惰璧愬悕“姝﹀獨濞”銆備絾鏄湪鍞愬お瀹楀湪浣嶆湡闂达紝姝﹀垯澶╁苟娌℃湁寰楀埌鍞愬お瀹楄繃澶氱殑瀹犵埍锛屾鍒欏ぉ琚皝涓烘墠浜哄悗鐨勫崄浜屽勾...
  • 榛戞牸灏旇涓浗鏈川涓娌℃湁鍘嗗彶,鍙槸鏈濅唬杞洖,浠栨湁浣曚緷鎹繖涔堣?_鐧惧害...
    绛旓細鑰缁熸不鑰呭彧鍏冲績鑷繁鐨勫埄鐩婏紝浠栦滑鍦ㄤ箮鐨勬槸鑷繁鑳藉湪杩欎釜浣嶇疆涓婅幏寰楀澶х殑鏉冨埄锛屾敹鏁涘灏戠殑璐㈠瘜锛岀炕寮鍙涓浗鐨鍘嗗彶棣栧厛鏄犲叆鐪煎笜鐨勫氨鏄垬浜変笅鐜嬫湞鐨勬洿杩紝绠鍗曟潵鐪嬩篃鐨勭‘娌¤兘鍙戠敓鏍规湰鎬х殑鍙橀潻锛屼笉婊¤冻浜虹被娲诲姩杩涚▼浠庝綆绾у埌楂樼骇鐨勭壒寰侊紝鍥犳浠栨墠浼氬緱鍑轰腑鍥藉巻鍙茬畻涓嶄笂鍘嗗彶鐨勭粨璁恒備絾杩欑鐪嬫硶寰堟槑鏄炬槸鍏锋湁灞闄愭х殑锛...
  • 涓浗鍘嗗彶涓婄煭鍛鐜嬫湞鏈鍝簺?
    绛旓細缁煎悎涓婇潰涓変釜鐭懡鐨勭帇鏈鏉ョ湅,绉﹀拰闅嬩唬閮芥槸鍥犱负缁熸不鑰呭お杩囩潃鎬,鏈鍑犱唬浜哄畬鎴愮殑浜,鍗存兂鐫褰撲唬浜轰竴骞惰В鍐,涓濇涓嶉【绀句細缁忔祹鍜岀ぞ浼氱煕鐩剧殑鎵垮彈鍔,宀傝兘涓嶄骸銆備絾鏄,鎴戜滑涓嶈兘鐗囬潰鍦版寚璐h繖涓や釜鏈濅唬,娌℃湁杩欎袱涓湞浠e氨涓嶄細鏈夋眽鍞愮殑寮虹洓,绉︺侀殝鏄涓浗鍘嗗彶涓婇潪甯搁噸瑕鐨勬湞浠銆傝嚦浜庤タ鏅鐜嬫湞鐨勭粺娌鑰呯函灞為叡娌瑰厷鍜屼腑浜岄潚骞,涓...
  • 涓浗鐨鍘嗗彶
    绛旓細鑰屼笖灏辫繖鏍风壍寮洪檮浼氾紝鎴愬悏鎬濇睏浠栬佷汉瀹惰繕鏄拰涓浗涓鐐瑰叧绯讳篃鎵笉涓婏紝鍥犱负鍚庢潵寰佹湇褰撴椂涓浗锛堝畫锛夌殑鏄垚鍚夋濇睏鐨勫瓙瀛欙紝鍜屾垚鍚夋濇睏鑰佷汉瀹朵竴鐐圭摐钁涗篃娌℃湁銆備汉瀹舵垚鍚夋濇睏浠庡皬鐢熸椿鍦ㄥぇ婕犺崏鍘燂紝閭e湴鏂瑰湪娓呮湞锛堟竻鏈濈殑闂锛屾湰鏂囨渶鍚庢湁涓撻棬娉ㄩ噴锛浠ュ墠涓浗浜哄氨浠庢潵娌℃湁缁熸不杩锛屽褰撴椂瀹嬩汉鏉ヨ鏄姽濡傜幇鍦ㄥ崡鏋佷竴鏍...
  • 涓轰粈涔"鍥涘ぇ鏂囨槑鍙ゅ浗"涓浗鐨勬病鏈娑堝け?涓浗涓嶄篃琚鏃缁熸不杩鍚?姣斿璇村厓...
    绛旓細鍥涘ぇ鏂囨槑鍙ゅ浗涓紝鍙湁涓浗锛屾湁鏄庣‘鐨勫巻鍙茶杞斤紝涓嶈鍝釜鏈濅唬锛岄兘鏈夎嚜宸辩殑鍘嗗彶鍜屾枃鍖栭仐瀛樸傝屽叾浠栧彜鍥斤紝娑堝け灏卞嚑涔庡畬鍏ㄦ秷澶变簡锛屽彧鏈変紶璇翠簡銆傝挋鍙や篃濂斤紝婊″窞涔熷ソ锛屼粬浠笉璇ョ畻澶栨棌銆備腑鍥藉巻鍙蹭笉鍙槸姹変汉鐨勫巻鍙层備粠涓婂彜鍘嗗彶涓殑绾㈠北鏂囧寲锛屽埌鍙よ渶鏂囧寲锛屽啀鍒颁腑鍘熸枃鍖栵紝閮芥槸铻嶅悎鐨勮繃绋嬨傛槬绉嬪悇鍥芥椂鏈燂紝涔熼兘鏄墍璋撶殑...
  • 鎴愬悏鎬濇睏鐨勪篂棰滈儴鎵鍦ㄥ湴鍦ㄥ巻鍙蹭笂鏈夋病鏈琚攼鎴栬窘閲戠瓑涓浗鏈濅唬鐩存帴...
    绛旓細鐭冲嫆鍠娌充竴甯︼紝杩欎竴鍖哄煙鍦ㄤ箤鍏板反鎵樺寳杈圭害涓冪櫨閲岋紝涔熷寘鍚簡涓嶅効缃曞北銆傜劧鑰岋紝鍚屾牱娌℃湁鍘嗗彶璁板綍鏄剧ず杈藉浗鐩存帴缁熸不浜嗕篂棰滈儴銆傝嚦浜庨噾鍥斤紝浠栦滑涓庤挋鍙よ閮ㄥ苟瀛橈紝浣嗗苟娌℃湁鐩存帴缁熸不涔為閮ㄣ備粠鍘嗗彶璁板綍鏉ョ湅锛屾垚鍚夋濇睏鐨勪篂棰滈儴鍦ㄥ巻鍙蹭笂骞舵病鏈夎鍞愩佽窘閲戠瓑涓浗鏈濅唬鐩存帴缁熸不杩銆
  • 涓浗鏈鏃╁紑濮缁熸不鏄粈涔堟椂鍊?浠涔鏈濅唬?璋佺粺娌荤殑?
    绛旓細涓婂彜锛氫簲甯 濂撮毝鍒跺害寮濮嬶細鍏厓鍓2070骞 澶 鏈鏃缁熸不鑰咃細鍚 灏佸缓鍒跺害寮濮嬶細鍏厓鍓221骞 绉 鏈鏃╃粺娌昏咃細瀣存斂 鍏卞拰鍒跺疄璐ㄥ紑濮嬶細鍏厓1949骞 涓浗 鏈鏃╃粺娌昏咃細姣涙辰涓 杩欒鐪嬩綘鎬庝箞鐞嗚В浜
  • 扩展阅读:中国最不该亡的王朝 ... 中国唯一一个五星上将 ... 中国为何不收回外蒙古 ... 新中国还能撑多久 ... 中国唯一的黑人皇帝 ... 中国最能打的一个王朝 ... 最可能并入中国的国家 ... 中国唯一侵略过的国家 ... 中国唯一害怕的国家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