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姑顶的由来 详细 生存和生活有什么区别?

\u4ec0\u4e48\u662f\u751f\u6d3b \uff0c\u751f\u6d3b\u662f\u600e\u4e48\u89e3\u91ca

仙姑顶位于威海市环翠区望岛村西北部,海拔375米,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与神话传说于一体的国家2A级旅游景区。仙姑顶为巍峰山脉主峰,北有佛顶、铁拐岭、五音崖、石门峰、塔山等诸多胜景,东可望貔貅山、金线顶、弥勒峰、大肚坡及显庆寺遗址;南有怪岩嶙峋的邓家寨、神驴架、牛仙山、步鸽崖、石船谷;小西天则横亘在西部天际,峭崖陡壁,虚无飘渺,佛教谓之“三摩净地”。巍峰山因峰顶古时建有仙姑庙而称“仙姑顶”。旧时,古庙前有两座石碑,一是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所立,碑文以汉、辽字体相间镌刻,为张维所书;一是清康熙三年重修仙姑庙碑记。几经沧桑,古庙已不存在,而近千年的碑石亦斑驳碎裂。至1992年,民间重修仙姑庙,并增建了碑坊、石塔、聚仙阁、望海亭、吕祖洞等景点,撰刻了碑文,并恢复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仙姑山会。届时,秧歌锣鼓、耍狮子、舞龙、京剧、吕戏相互竞技,热闹非凡。

传说之一:郭仙姑的传说

郭仙姑的传说由来已久。相传,一千多年前郭仙姑就出生在今威海市区望岛村前东泊子的一个叫郭家庄的村落。
她早年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从小就在生活的艰苦中磨砺和锻炼自己。她勤劳俭朴,乐善好施,知恩图报,尚德好义,积善修行,与邻和睦相处。村里很多人家都曾得到她的接济和帮助。郭仙姑在修行得道前,一次海难夺走了丈夫的生命,她在生活的困境中,支撑门户、孝敬公婆、坚守贞节。在瘟疫肆虐,大灾临头的时候,她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攀岩采药,为乡亲们煎药治病,最终送走瘟神。她的善行感动了上天,让她由凡人变为仙人,并修建仙姑庙(位于威海名山--仙姑顶),让她永远更好地为沧桑百姓消灾祈福。
郭仙姑庙修建之后,香火不断,有患疑难杂症的来求仙姑除患治病的;有膝下无子女的来求仙姑赐子的;有海上遇难的来求仙姑引渡领航的;有遭遇艰险来求仙姑化险为夷的……总之,凡有困难者,随时随地拜求仙姑。只要顺应天理,仙姑都会给于帮助和保佑。
郭仙姑的传说与仙姑庙的文字记载,有北宋真宗景德四年的汉辽双文碑为佐。公元1007年,辽国的一队人马,跋山涉水,舟楫渡海,带着肥美的牛羊和朝拜礼品,虔诚地来到当时的京东东路登州府文登县白鹿乡以北的仙姑庙朝拜。辽国人朝拜仙姑的主要原因是:辽国的船只在雾天海上迷失方向,在迷茫中有一道灵光在仙姑顶上闪烁,指引船只找到生路。船员回国后,将仙姑救难广为宣扬。当国王知晓此事后,派出辽国使臣来此祭祀仙姑,并请当地文登县白鹿乡贡生张维撰写了汉、辽两种碑文,付梓刻石,以碑立志。此碑现存立于仙姑庙前。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有关仙姑传说与仙姑庙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上千年。
经过不同时代更替,兴衰延续,郭仙姑被不断神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仙道文化的偶像,同时成为影响一方人文修养,教化社会道德风气的历史题材。但是,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传说面临难以持续的窘迫。大部分青少年没有系统听说过传说,中年人的讲述支离破碎,几个高龄老人力量薄弱,《郭仙姑的传说》这一民间文学形式面临失传边缘,亟待保护传承。

传说之二:
威海老城区南五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叫望岛(威海土语叫做:芒岛)村,此村由卢家疃、孟家疃和马家疃三个村组成,村的西面有一座山,海拔375米,山势险峻、奇峰拱秀、径道回曲、丛林茂盛,山顶有一座庙,叫仙姑庙,远近闻名。住在威海人都知道,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是仙姑顶庙会,但不一定所有的威海人都能知道仙姑顶庙会的由来.今天就讲讲仙姑顶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仙姑顶南面的看牛山上,住着一个郭姓老汉和他的女儿,郭老汉忠厚善良,女儿天生丽质,心地善良,人见人爱,长到十六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从此不吃不喝,行善积德,经常为百姓采药治病,救苦救难,深受周围村民的爱戴。郭姑娘喜欢猫,家里养了好多猫。有一年当地老百姓染上鼠疫,传染很快,死了不少人。为救乡邻,郭仙姑亲自上山采药,煎药给百姓喝,大家的病很快就好了,那些传播瘟疫的老鼠也被郭家的猫咬死了(为了纪念这些有贡献的猫,从前庙内摆有许多石猫。)。郭姑娘日夜求佛,经过多年的修炼郭姑娘终于得道成仙,从此郭仙姑更加乐善好施,佑护乡邻。由于仙姑所住的看牛山很小,经常有放牛娃上山放牛,打乱了清静的仙境,因此,当郭老汉过世后,郭仙姑就想搬家到仙姑顶。

有一天夜里,住在马家疃一位财主梦中见到一位身着白色纱裙的仙女飘进屋里,合掌问安,并提出借他家枣红马将家搬到仙姑顶。财主应允,将马牵出,借予仙姑使用。天亮后,老财主想起晚上做梦之事,慌忙跑到马棚查看,只见那枣红马大汗淋漓,马鞍、驮框还在马背上,并且看到驮框里还有两个金元宝。这下老财主高兴坏了,四处宣传仙姑托梦的故事。四周村里的乡亲们发现看牛山的仙姑真的不见了,便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在仙姑顶上建起了一座庙,名其曰:仙姑庙。也就有了每年的三月十五的仙姑顶庙会。平日里大家经常上山烧香磕头祭拜仙姑,以祈求仙姑保佑。

现在,望岛集团充分发掘仙姑顶这一美丽的传说,开发旅游资源,在仙姑顶的山脚下修了漂亮的山门,把仙姑庙也修缮一新,道路、环境都进行了规划,不但丰富了仙姑庙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价值。

传说之三:
仙姑顶上供奉的是一位仙姑,传说仙姑一辈子没有出嫁,心地善良美丽温柔,一心为当地百姓做事,有求比应。有碑文记载,仙姑的传说从宋朝就开始流传了,说是姑娘本姓郭,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不知道得了什么怪病,不吃也不喝,却仍然活着,久而久之就得了道成了仙,成了“郭仙姑”。民间传说中仙姑显灵故事有两个,一个是“仙姑搬家”一个是“自刎道”。
先说说“仙姑搬家”的传说:据说仙姑一开始住在仙姑顶对面的南山上,后来放牛的孩子们把山弄脏了,仙姑决定搬家。于是就托梦给山下的田老汉,说她急于搬家,欲借他们的枣红马用一下,老汉一向为人慷慨,便欣然相许,从马厩里将心爱的枣红马牵出,并亲自帮仙姑备好鞍,装上驮篓。天亮醒来,老汉回忆起梦中之事,似信非信,他急忙奔向门外,只见他那匹心爱的枣红马,全身大汗淋漓,马鞍、驮篓还在马背上,再仔细一看,驮篓一头放着两个大元宝,老汉心里豁然——这是仙姑答谢的礼物。田老汉急忙将这件蹊跷的事儿告诉了左邻右舍,大伙奔走相告,纷纷对山祈祷,随后,乡亲们一合计,便决定在山上修一座仙姑庙,祈求仙姑保佑。
再说说“自刎道”的传说:说是明朝时农民起义领袖邓可心住扎在对面的邓家寨,他们多次被明朝的军队包围,但是每回都因为有大雾看不清目标,而没有被剿灭。有一次他又被明朝军队包围,邓可心随意对部下说:“他们怎么功也没有用,对面山上的小娘们保佑着咱们呢。保险攻不上来。”谁知道此话刚一出口,山上的雾顿时消失,明军得手攻上山头,逼得邓可心在山道上自刎,于是里口山上有了个“自刎道”的地名。老人们至尽都说邓可心太不尊重仙姑叫她“小娘们”,招仙姑生气了。
两个美丽的传说使仙姑顶非常有名气,附近的人们虔诚地供奉仙姑,为的是祈求她能消灾去病、保佑平安,因此山道上随处可见的纸钱成了仙姑顶非常有特色的一道景观。只是年轻人对这一现象不是很赞同,他们想到的是安全,说这样被石块压着的纸钱有引起森林大火的隐患.
仙姑的由来
中国古代仙家,多有出处,但威海仙姑项的仙姑却只有姓氏(郭),百姓口耳相传“郭仙姑”,但亦不知从何而来,无从考究,故疑为地方信仰。据推测,郭仙姑应是民间的地方神,在当地有功绩、孝行,故被封立为神,立庙祭祀,但正史不载,年代久远,故后言焉不详。故《文登县志》道光本记载:“仙姑不知何代人,旧志不载,邑中亦无知者“。
郭仙姑传说,在当地据说有近2000年的传颂(或略有夸大)。经百姓口头创作、传播、演绎与信奉、祭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道文化地方个案。但总体内容略显不够丰满,未成系统。

仙姑的出处
传说一:本地郭家村渔民,幻年丧母,八岁为童养媳。一生多行善事。后丈夫出海打渔不返,仙姑海边望夫,一等经年,于是感动天地,遂站化为神,护佑一方百姓。多有海上救难之说,如海上送灯、指引迷航等。如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辽国使者前来朝拜,并撰文立碑。传言为辽国商队,航海遇险,仙姑施法搭救,故专程还愿报恩。因数有仙姑海上救险之说,故仙姑又有海上观音或妈祖化身一说。
传说二:相传宋代,仙姑(具体为何方神圣不详)东游至威海经,见巍峰山风景秀丽,便在此修炼。由此而来,逐渐形成今天的仙姑文化。但《文登县志》记载:“旧威海志仙姑顶传为麻姑出家修炼处”,故又视仙姑为麻姑化身。
传说三:《太平清话》记载,仙姑姓黎,名琼仙,粤南人氏,自幻漂泊,后随义兄王远去崂山学道,学成后迁牟州东南的姑余山,曾被册封为真人(又称仙姑),护佑一方百姓。

仙姑庙的传说:
 仙姑庙历史悠久,直接的见证是两块庙碑。一块庙碑是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设立,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碑文由张维书写,由汉字间杂辽文篆刻而成,是目前发现的威海地区最早的古庙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另一块庙碑是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重修仙姑庙时所立,碑文中记有“仙姑遗迹,秦汉而上远”。由此可以看出仙姑庙年代之久远。

历史记载
1、 始建年不详
2、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重修
3、 民国初年重修,“方八尺”格局
4、 1964年,被毁
5、 1989年重修,年余,再次拆毁
6、 1992年3月,重修,山门“仙姑顶”三字,由中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题写。威海文坛名士田峰泉撰文《重修仙姑庙记》
7、 1993年至2009年,共举办仙姑庙会16届。

  闲来无事,还是看沈启无所选《近代散文抄》。
  中有刘同人《雀儿庵》一篇,〔刘同人,即刘侗,约1593~约1636,明代散文家。字同人,号格庵。湖广省麻城县(今属湖北麻城市)人。在当员生时,因"文奇"被人奏参,同谭元春、何闳中一起受到降等的处分。他因此颇有名。崇祯七年(1634)进士。后选任吴县知县,赴任途中逝于扬州。刘侗和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一书〕抄之于下:
  雀儿庵,在潭柘后山五里。在千峰万峰中,在四时树色四时虫鸟声中。庵,方丈耳,一灯满光,一香满烟。然佛容龛,容供几,僧容席,容榻,容厨,客来容坐,庵矣。山田给粥饭,叶给汤饮,蔬果给糗饵,庵矣。庵名雀儿者,金章宗幸此,弹雀,弹往雀下,发百不虚。盖山无人,雀无机,树有响,弦无声也。章宗喜,即行幄庵之,曰雀儿。后方僧来住,未悉本所名义,以臆造佛母明孔雀明王佛像。又后僧曰,明王佛修行处,或又曰,显化处也。今者,僧确然对客曰,孔雀庵也。雀儿名为当更,而人呼雀儿庵如初。
  白话写的时间长了,回头看看文言,真简洁啊。方位、环境、大小、住、食、庵名之来源、之讹解附会等等等等,一百多字交待得清清楚楚,且层次清楚、转折有致,文字处处有可观处。如“盖山无人,雀无机,树有响,弦无声也”,读来琅琅上口。
  皇帝去打了一回猎,后人即臆造佛像,“又后僧曰,明王佛修行处,或又曰,显化处也,”,以讹传讹到“今”,僧即敢“确然告客”此孔雀庵也。天下穿凿事,大抵如此。
  本地有个叫做仙姑顶的小山,不知其名之由来,只知近年香火颇盛。听说有人投资上亿来开发,朋友认识正在山下雕琢仙姑玉像的雕塑家,利用假期我们去爬山顺便参观一下雕塑家的作品。雕塑家是南方人,温文尔雅,朴实谦和。领我们参观他的工作室,拿出几幅仙姑形象的草图来让我们提意见。讲到他接手这个任务的时候,说了个故事:“那天董事长(投资开发仙姑顶的老板)和我一同上山来选择仙姑像将来放置的位置,天很热,我们走得一头大汗。到了工人们干活的大殿附近,董事长在一个搁板后面发现了一个桃子。他马上拿起来咬了一口,回头看到我在身边,就把桃子递给了我。我渴极了,就吃了桃,顺手把桃核往旁边一棵小树底下一扔。这时候有个工人说:‘这个桃子,本来就是供奉在仙姑面前的,后来滚到搁板后面,一个工人就想掏出来吃。没成想,明明就在手边,怎么掏也掏不出来。我就说了:‘那是仙姑的桃子,你想吃就吃着了?不磕个头还能行?’嗨,他还真地趴在地上磕了个头。说来也怪,这回儿一掏就掏着了!掏出来这个仙桃,他又不敢吃了,就放在搁板后面。看,仙姑知道谁来投资谁又来给她雕像,到底是你们俩吃了,仙姑显灵了!’我一听,忙回头找我扔掉的桃核儿,哎,怪了,明明是扔到旁边那棵小树下的,再找,怎么也找不着了!”
  嘿嘿,神吧!
  皇上打了一次雀儿,造就了孔雀庵,可惜老百姓并不买帐,任凭和尚如何“确然”告诉,仍呼“雀儿庵”不变;仙姑顶本无甚由来,心中有仙,则处处有灵迹显现。此对雕塑家为幸事,信则诚,诚则灵,灵则信,如此循环,人能不虔诚乎?所塑能不尽心乎?景由心造,孔雀明王、仙姑等同此理。

  信则由他信去,我这小百姓还是那句土话:信神如神在,不信如土块。

郭仙姑是不是何仙姑

扩展阅读:仙家折腾人的样子 ... 保家仙折腾人什么症状 ... 身上有仙家闹腾症状 ... 仙家被压住的征兆 ... 被仙家缠身的症状 ... 被黄仙折腾的症状 ... 仙家为什么让你后背疼 ... 仙家折腾最厉害的表现 ... 有仇仙家折腾你的症状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