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间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泥人的民间艺术的介绍

\u4e2d\u56fd\u7ecf\u5178\u4f20\u7edf\u6587\u5316

\u6ce5\u4eba\u5f20\u5f69\u5851\u4e3a\u5929\u6d25\u5e02\u7684\u4e00\u79cd\u6c11\u95f4\u6587\u5316\uff0c\u8457\u540d\u7684\u6c49\u65cf\u4f20\u7edf\u624b\u5de5\u827a\u54c1\u4e4b\u4e00\u3002\u4f5c\u4e3a\u5317\u65b9\u6d41\u4f20\u7684\u4e00\u6d3e\u6c11\u95f4\u5f69\u5851\uff0c\u521b\u59cb\u4e8e\u6e05\u4ee3\u9053\u5149\u5e74\u95f4\uff0c\u662f\u5929\u6d25\u827a\u4eba\u5f20\u660e\u5c71\u4e8e19\u4e16\u7eaa\u4e2d\u53f6\u521b\u9020\u7684\u5f69\u7ed8\u6ce5\u5851\u827a\u672f\u54c1\uff0c\u73b0\u4e3a\u5929\u6d25\u5e02\u9996\u6279\u56fd\u5bb6\u7ea7\u975e\u7269\u8d28\u6587\u5316\u9057\u4ea7\u3002
\u6ce5\u4eba\u5f20\u5f69\u5851\u88ab\u516c\u8ba4\u4e3a\u662f\u5929\u6d25\u7684\u4e00\u7edd\uff0c\u65e9\u5728\u6e05\u4ee3\u4e7e\u9686\u3001\u5609\u5e86\u5e74\u95f4\u5c31\u5df2\u7ecf\u4eab\u6709\u5f88\u5927\u58f0\u8a89\u3002\u6ce5\u4eba\u5f20\u628a\u4f20\u7edf\u7684\u634f\u6ce5\u4eba\u63d0\u9ad8\u5230\u5706\u5851\u827a\u672f\u7684\u6c34\u5e73\uff0c\u53c8\u88c5\u9970\u4ee5\u8272\u5f69\u3001\u9053\u5177\u3001\u5f62\u6210\u4e86\u72ec\u7279\u7684\u98ce\u683c\u3002
\u6ce5\u4eba\u5f20\uff0c\u7531\u6e05\u672b\u65f6\u671f\u7684\u6c11\u95f4\u624b\u5de5\u827a\u4eba\u5f20\u660e\u5c71\u6240\u521b\uff0c\u8fd9\u79cd\u5f69\u5851\u9020\u578b\u751f\u52a8\u4f20\u795e\uff0c\u8272\u5f69\u7b80\u96c5\uff0c\u8868\u73b0\u9898\u6750\u4ee5\u4eba\u7269\u8096\u50cf\u548c\u620f\u66f2\u6545\u4e8b\u4e3a\u4e3b\u3002\u4e0e\u6566\u714c\u3001\u9ea6\u79ef\u5c71\u7b49\u53e4\u4ee3\u9020\u50cf\u7684\u5b97\u6559\u6027\u4e0d\u540c\uff0c\u6ce5\u4eba\u5f20\u4ece\u8bde\u751f\u8d77\u5c31\u53d6\u6750\u4e8e\u5e02\u4e95\u3001\u4eb2\u8fd1\u7740\u767e\u59d3\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
\u6ce5\u4eba\u7684\u5de5\u827a\u53ca\u7279\u6027\uff1a
\u201c\u6ce5\u4eba\u201d\u6240\u7528\u6750\u6599\u662f\u542b\u6c99\u91cf\u4f4e\u3001\u65e0\u6742\u8d28\u7684\u7eaf\u51c0\u80f6\u6ce5\uff0c\u7ecf\u98ce\u5316\u3001\u6253\u6d46\u3001\u8fc7\u6ee4\u3001\u8131\u6c34\uff0c\u52a0\u4ee5\u68c9\u7d6e\u53cd\u590d\u7838\u63c9\u800c\u6210\u4e3a\u201c\u719f\u6ce5\u201d\uff0c\u5176\u7279\u70b9\u662f\u7c98\u5408\u6027\u5f3a\u3002\u8f85\u52a9\u6750\u6599\u8fd8\u6709\u6728\u6750\u3001\u7af9\u85e4\u3001\u94c5\u4e1d\u3001\u7eb8\u5f20\u3001\u7ee2\u82b1\u7b49\u3002\u5851\u9020\u597d\u7684\u4f5c\u54c1\u5e94\u907f\u514d\u9633\u5149\u76f4\u5c04\u6216\u7f6e\u4e8e\u7089\u706b\u5468\u56f4\uff0c\u6b63\u786e\u7684\u667e\u5e72\u65b9\u6cd5\u5e94\u662f\u81ea\u7136\u98ce\u5e72\u3002

\u201c\u6ce5\u4eba\u201d\u5f7b\u5e95\u5e72\u71e5\u540e\u8981\u5165\u7a91\u70d8\u70e7\uff0c\u6e29\u5ea6\u8981\u8fbe700\u2103\u5de6\u53f3\uff0c\u51fa\u7a91\u540e\u7ecf\u6253\u78e8\u3001\u6574\u7406\u5373\u53ef\u7740\u8272\u3002\u5f69\u5851\u7684\u7528\u8272\uff0c\u6bd4\u8fc7\u53bb\u6709\u4e86\u5f88\u5927\u7684\u8fdb\u6b65\u3002\u8fc7\u53bb\u7684\u989c\u6599\u4e3a\u6c34\u7c89\u8272\uff0c\u8986\u76d6\u529b\u5dee\uff0c\u5bb9\u6613\u7206\u88c2\u3001\u8131\u843d\u3001\u892a\u8272\uff0c\u4e0d\u80fd\u957f\u4e45\u4fdd\u5b58\u3002
\u968f\u7740\u79d1\u6280\u7684\u53d1\u5c55\uff0c\u5982\u4eca\u4f7f\u7528\u4e19\u70ef\u8272\uff0c\u5c3d\u7ba1\u4ef7\u683c\u8f83\u8d35\uff0c\u4f46\u4f18\u70b9\u5f88\u591a\uff0c\u8986\u76d6\u529b\u5f3a\u3001\u4e0d\u7206\u88c2\u3001\u4e0d\u8131\u843d\u3001\u4e0d\u6613\u892a\u8272\uff0c\u5e72\u540e\u4e0d\u6eb6\u4e8e\u6c34\uff0c\u56e0\u6b64\u53ef\u4ee5\u7528\u6c34\u51b2\u6d17\uff0c\u4e00\u4ef6\u5b8c\u6574\u7684\u4f5c\u54c1\u9700\u898130\u5929\u5de6\u53f3\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5929\u6d25\u5e02\u4eba\u6c11\u653f\u5e9c-\u6ce5\u4eba\u5f20\u5f69\u5851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4eba\u6c11\u7f51-\u767e\u5e74\u6ce5\u4eba\u5f20 \u4f20\u627f\u4e0d\u65ad\u6d41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p>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
娥眉汗马解围城;
父仇围难两湔雪,
千古流芳忠孝名。
<p>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p>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
登山望母泪流频;
身居相国犹怀孝,
不愧奉臣不愧民。

<p>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
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
又废肉刑惠后人。

<p>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p>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

乞酒奉亲尽礼仪,
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
满室春风不断吹。
<p>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p>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
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动恕宽母,
纯孝并齐闵子骞。
<p>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p>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

不忧继母逐离乡,
母病回家侍药汤;
将弟视同亲手足,
母终悔恨变慈祥
<p>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p>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
看姑骂祖逆亲意;
入房跪劝悔前非,
示范儿孙行孝字。
<p>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p>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
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帝位,
孝感动天心。
<p>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p>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

父母育恩深似渊,
不尤被鬻孝犹虔。
弟兄争奉酒甘旨,
纯孝妯娌浑归贤。
<p>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p>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
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
留得卧冰模。

<p>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p>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
冰魄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
到墓绕千回。

<p>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p>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
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
犹念旧劬劳。
<p>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p>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

体念母亲情至忱,
母棰轻重甚关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
顿起心酸泪湿襟。
<p>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p>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
归里牧羊兼种田;
藉以承欢滋养母,
复元欢乐事天年。
<p>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p>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
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
三子免风霜。

<p>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p>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
仙姬陌上逢;
织线偿债主,
孝感动苍穹。
<p>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p>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
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
汤药必先尝。

<p>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p>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
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
天意招平安。
<p>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p>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
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
脱身虎口中。
<p>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p>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
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
山中带箭归。
<p>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p>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
越山肩负步兢兢;
重重危难益坚忍,
孝更绝伦足可矜。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从殷商甲骨文到金文大篆,虽然都有着人们对书法美的自觉不自觉的追求,可是书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用的工具,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人们欣赏、批评的对象,而且关于书法批评的记载很难见到,所以书法批评的历史并没有书法的历史那么悠久。如果从产生了具有明显艺术审美形式的小篆书体和有史可证的第一批书法家(李斯、胡毋敬、赵高)的秦代算起,那么,直至1911年清王朝灭亡的这样一段漫长的书法批评史,就完全是在封建社会制度的笼罩下完成的。

在封建制度下,从庶民到皇帝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层人民要想进入社会上层或统治阶层,必须通过选拔,这种选拔到隋唐发展为科举。《汉书"艺文志》载:“汉兴,萧何草律,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另外,马宗霍在其《书林藻鉴》中说到唐代对书法的重视时说:“以书为教仿于周,以书取士仿于汉,置书学博士仿于晋。至专立书学,实自唐始。”自唐以后,书法在选拔中的作用有增无减。于是,天下文人学士莫不倾力于此,再加上毛笔在古代的书写工具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科举与实用的目的共同推动着书法的普及与提高,不仅培养了一代代的书法家,更产生了不计其数的书法批评者与书法欣赏者。

除了科举制度之外,最高层统治阶级的个人好恶往往也会影响这一时代书法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他不但自己书法学王羲之,而且还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论》加以褒扬,从而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后世以得王羲之真传为荣,甚至在书法批评中也常常以王羲之的书法为标准。还有宋徽宗赵佶,他本人不仅是出色的书画家,还是艺术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他扩充翰林书画院,集中众多书画家,编辑《宣和书谱》,组织刻印《大观帖》,还广泛搜集流散民间的文物,不仅有利于当时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另一方面,最高层统治阶级的个人好恶的影响的负面效应也不能忽视。清初康熙喜欢董其昌的书法,天下翕然学之;后来乾隆又崇尚赵孟頫,于是赵书又风靡海内,故清代前期书法较明代及清后期都显逊色。此外,权臣的书法好尚也会影响时风,如宋之李宗鄂、蔡襄、王安石,清之翁同和等,这种以高层、权臣的好恶为尚的书风,违背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不但会阻碍、限制书法的发展,而且也会歪曲书法批评的客观标准。

如果说科举与高层的好恶是从上往下对书法进行影响的话,那么不同时代所产生的各种社会思潮却是从下向上产生作用的,而且这个更符合书法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每一种社会思潮的产生,都是与前一时代和这个时代的审美观、哲学观等紧密联系的,常常反映了这一社会的整体精神面貌,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其对当时书法艺术各方面的影响。魏晋的“玄谈”之风就是当时社会对儒家礼教观念的冲破和对道家哲理的崇尚的产物,而这也正是产生王羲之“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书法的时代思想风潮。在唐初,乘隋代余绪,书尚瘦硬,随着唐代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到盛唐时文化鼎盛、社会繁荣,与此相适应,社会的审美从唐初的尚瘦转为尚肥,这时代出现的颜真卿那茂密雄强、浑厚丰满的书法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一思潮的产物和典型代表。而宋代行草书的大发展亦可看成是对唐代形成法度森严的楷书的逃避和对宋代写意书风的追求的结果。此外,明代的“重势书风”,清代碑学的兴起都是当时人们在对前一段书法弊病进行深刻思考之后所提出的革新主张,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实了其正确性以及对书法发展的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根本性的。

除了以上几方面,在研究书法史时,我们还会发现,每个时代的书法的发展各具特色,差异颇大,虽然这种差异不是立刻显现的,往往是长时间累积的结果,但改朝换代对书法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秦代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之后不久,其统治地位到汉代就被隶书所取代,而到了魏晋,隶书又被楷行草书所掩盖,除了文字发展自身的规律之外,难道就没有其它原因了吗?那为什么基本上同隶书平行产生的行草书不也在汉代成熟发展?为什么隶书在东汉刚刚成熟没多久,其地位到魏晋就被楷行草取代了呢?为什么北魏会楷书碑版盛行?为什么唐代书学鼎盛,而到五代则几成绝响?为什么宋代崇尚写意而元代则又主张复古呢?…… 因为每一次朝代更替,不仅是对现有成果的破坏,更是统治思想随着形势的发展服从于巩固统治需要的不断变化。汉代的强盛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而隶书的质朴内质,飞动的气势,正是这种需要的产物;魏晋偏安江南,不思进取,以闲雅陶情为尚,隶书古板怎比得上行草书更适合进行挥洒,不拘形式!北朝异族统治,大兴佛教,倡导来世,盛行厚葬,所以墓志相率而盛;五代十国,战乱不断,人物丧失,人人自危,何暇从艺?元代同是异族入主,厚遇出仕的赵孟頫,力倡柔媚书风,掀起复古之风,是欲泯灭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使其安于现状……正是这种因时而变的统治思想对书法史各朝代书体风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汉代开始,统治阶级采取的统治思想基本都是正统的儒家的学术思想。而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倡君权,并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对臣民要求忠孝,并以一系列的伦理道德规范加强其统治,倡导“礼仁一体”,鼓吹“中和”。儒家学说一方面能够适应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巩固统治秩序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却又使人从人身到精神都被囚禁到封建专制主义的牢笼之中,极大地束缚着人性的自由发挥。

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躲避儒家礼教的强烈存在时,就会在精神世界去追求自由的天空,文学艺术就成了文人雅士们驰骋自由心灵的广袤原野,于是在现实中寻求超脱就成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精神理想。而道家的学说则正适合人们的这种精神需要。

如果说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起主导作用的话,那么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艺术、体育等领域起关键作用的应该就是道家学说。但这二者又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以,书法不但讲藏锋与露锋,刚与柔,速与涩……等的阴阳对立,也讲藏露互现、刚柔相济……的中和美;既讲究秩序的稳定——重法度,又讲究个性的自由——尚意尚情;既讲究为人的忠直刚正,又讲究书法的超逸洒脱…… 但从根本上看,道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更具根本性,更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因为艺术没有创新便没有生命,艺术家没有自我的个性自由就不会产生伟大的作品。

所以,中国书法乃至书法批评在封建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就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同时融合了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书法批评的历史应该是和书法的历史相一致的,因为有创造就必然会有人类的意识(包括审美意识)渗透其中,也必然会涉及到比较、选择,因为没有甄别与判断,就无法区别,也就无法使用。但书法早期的历史是依附于书法的实用的目的的,即使称那时的文字遗迹为书法作品也是后人的追加,所以,那时即使有什么关于文字书写的审美、评说、比较、判断,也仅仅是朴素的、从实用出发而未上升到真正的艺术审美的高度,也就不能称之为书法批评。如果说真正的书法批评,我想至少应该出现在秦代以前。因为秦代的李斯已是公认的大书法家,他不但受命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而且创造了小篆的标准典范,凡是重要的用到文字书写的地方,不管是秦始皇东行郡县时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而立的刻石,还是兵节虎符、玉玺诏书,都是选择李斯来书写。想必当时人们对书法的品评欣赏已经很盛行了。但遗憾的是:我们一直没有见到秦代或秦代以前的关于此的确切证据。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专题书法文字资料应该是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自此而下,历代书法批评的文献汗牛充栋,有的是独立成卷,有的是随笔感言,有的形之以诗歌,有的寄之于题跋……共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书法批评文献宝库。纵观我国的书法批评史,我们不禁感叹于先人的伟大创造,不禁自豪于优秀的文化传统。

一类是皇家显明的,另一类是民间传统的,第三类是市井隐形的。
第一类不用在此多说,第二类楼上说了不少,第三类不能随便说。

换个说法就是三大特色汇聚一起。
帝国之城显现皇家文化传统,显然不用说了。
民众之城显现民间文化传统,吃喝玩乐事业学业样样都有。
神秘之城隐藏居室、道士、真人等等,当然很难说明了。

北京特色传统文化

(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很多人研究四合院就把它固化在北京城内,其实整个中国的建筑传统就是一个四合院的文化。如果你去参观山西的乔家大院、平遥古城,你就会发现,即使是中国历史上的商人也都遵从着那种建立在儒家哲学基础上的人文哲学。到了苏州园林中,人们在惊叹步移景异的如画如梦的鬼斧神工之中去体验中国历代文化经营所创造出的建筑哲学。曾陪一位国外建筑师访问苏州园林后,得出的结论让我们惊愕,他说:真正伟大的建筑不是产自建筑师之手,而是由哲学家、思想家、学者创造的。就像眼前看到的这片园林,它实质上是一个家,或者是一个书斋,或者是一个古代的办公室,它又像一个园林,而这种园林又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家来看待,那么人身在其中会忘却这个家有几个客厅、卧室,或者说它们的大小、高度,让它们领略的是园中的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园林看待,而隐没在景色之中的房屋,房屋中的陈设,又是主人精神和灵魂的最佳写照。中国的画坛巨奖齐白石曾说,事物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没有技巧的技巧,或者说金庸的武侠的小说中写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这是最佳的档次和境界。

中国现代化了,但老的房子被拆了,北京越来越象纽约、香港、东京,但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却那么思念那庭院中的生活,过去的四合院可以让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个道理,现在世界上的富人趋同,中国和美国的有钱人都穿amani,都用路易威登,但独特的文化往往又是我们所说的穷人传承下来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外喜欢北京的胡同游,丽江古城成为人类的香格里拉的道理。

普通百姓是这样,而过去的四合院大的可容纳皇宫贵族,其实细细想来,我们的故宫就是一个大四合院。我们的北京就是由众多四合院以胡同为金丝串起来的一个文明古都。因此有人说四合院的文化实质是胡同文化。

中国古老的四合院不仅从建筑上,而且还从文化、哲学和精神层面上具有无与伦比的现代意义。

而现在的四合院却真成了象牙塔内的宝贝,能住在那里的人,拥有的不仅仅是财富……我们在幸福村做了几套洋四合院,或叫新四合院,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心,在国外建筑师的想象之中去追寻那样一种感觉,那样一种中西文化碰撞、融合、升华的情怀。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

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国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

譬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

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难免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的成语。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多了去了,只是现在的政府并不重视,很多以经失传了。
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很广泛的概念哦,可以在写部四库全书了,呵呵

  • 涓浗浼樼浼犵粺鏂囧寲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浗浜墽鑴歌氨鑹烘湳鏄箍澶ф垙鏇茬埍濂借呯殑闈炲父鍠滅埍鐨勮壓鏈棬绫伙紝鍦ㄥ浗鍐呭娴佽鐨勮寖鍥寸浉褰撳箍娉涳紝宸茬粡琚ぇ瀹跺叕璁や负鏄涓崕姘戞棌浼犵粺鏂囧寲鐨勬爣璇嗐3銆佺毊褰辨垙 鐨奖鎴忔槸涓绉嶄互鍏界毊鎴栫焊鏉垮仛鎴愮殑浜虹墿鍓奖浠ヨ〃婕旀晠浜嬬殑姘戦棿鎴忓墽銆傝〃婕旀椂锛岃壓浜轰滑鍦ㄧ櫧鑹插箷甯冨悗闈紝涓杈规搷绾靛奖浜猴紝涓杈圭敤褰撳湴娴佽鐨勬洸璋冭杩版晠浜嬶紝鍚屾椂閰嶄互鎵撳嚮涔愬櫒鍜...
  • 鎴戝浗鐨浼犵粺鏂囧寲鏈夊摢浜
    绛旓細鏄嗘洸锛圞un Opera锛夛紝鍘熷悕鈥滄槅灞辫厰鈥濇垨绠绉扳滄槅鑵斺濓紝鏄涓浗鍙よ佺殑鎴忔洸澹拌厰銆佸墽绉嶏紝鐜板張琚О涓衡滄槅鍓р濄傛槅鏇叉槸姹夋棌浼犵粺鎴忔洸涓渶鍙よ佺殑鍓х涔嬩竴锛屼篃鏄腑鍥芥眽鏃浼犵粺鏂囧寲鑹烘湳锛岀壒鍒槸鎴忔洸鑹烘湳涓殑鐝嶅搧锛岃绉颁负鐧捐姳鍥腑鐨勪竴鏈碘滃叞鑺扁濄傛槅鏇插彂婧愪簬14涓栫邯涓浗鐨勮嫃宸炲お浠撳崡鐮佸ご锛屽悗缁忛瓘鑹緟绛変汉鐨勬敼鑹岃蛋鍚戝叏鍥...
  • 姘戦棿浼犵粺鏂囧寲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崕浼犵粺鏂囧寲鍗氬ぇ绮炬繁锛屽寘鍚簡澶氱鑹烘湳褰㈠紡锛屽叿浣撳涓嬶細1. 姘戞棌闊充箰锛氳繖鎸囩殑鏄簮鑷姘戦棿銆佸弽鏄犳皯闂寸敓娲诲拰鐢熶骇娲诲姩鐨勬瓕鏇叉垨涔愭洸銆涓浗鐨勬皯鏃忛煶涔愬湪涓栫晫鑹烘湳鑸炲彴涓婄嫭鏍戜竴甯滐紝鍑犲崈骞寸殑鏂囨槑绉穩锛屽瓡鑲蹭簡涓板瘜鐨勬皯鏃忛煶涔愭枃鍖栵紝鏋勬垚浜嗘繁鍒讳笖鍐呭涓板瘜鐨勬皯鏃忛煶涔愪綋绯汇2. 姘戞棌鎴忓墽锛氫腑鍥戒赴瀵岀殑鎴忓墽鏂囧寲涓嶄粎鍖呮嫭姹夋棌鐨...
  • 涓崕浼犵粺鏂囧寲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崕浼犵粺鏂囧寲鏈夛細姘戞棌闊充箰銆佹皯鏃忔垙鍓с佹洸鑹恒佸浗鐢汇佷功娉曠瓑銆1銆佹皯鏃忛煶涔 姘戞棌闊充箰灏辨槸浜ц嚜浜姘戦棿锛屾祦浼犲湪姘戦棿鐨勶紝琛ㄧ幇姘戦棿鐢熸椿锛岀敓浜х殑姝屾洸鎴栦箰鏇层涓浗鐨勬皯鏃忛煶涔愯壓鏈槸涓栫晫涓婇潪甯稿叿鏈夌壒鑹茬殑涓绉嶈壓鏈舰寮忋備腑鍗庢皯鏃忓湪鍑犲崈骞寸殑鏂囨槑涓紝鍒涢犱簡澶ч噺浼樼鐨勬皯鏃忛煶涔愭枃鍖栵紝褰㈡垚浜嗘湁鐫娣卞埢鍐呮兜鍜屼赴瀵屽唴瀹圭殑姘戞棌闊充箰...
  • 涓浗鏈夊摢浜浼犵粺鏂囧寲?
    绛旓細鈥斺旇垶鐙鏂囧寲✨绠浠嬶細鑸炵嫯鏄垜鍥戒紭绉鐨浼犵粺姘戦棿鑹烘湳褰㈠紡锛岄氬父鎵鐢ㄧ殑鐙槸鐢卞僵甯冦佸僵鑹插竷鏉$瓑鍒朵綔鑰屾垚鐨勶紝姣忓ご鐙渶瑕佺敱鑷冲皯涓や釜浜轰竴璧峰悎浣滆〃婕旓紝涓涓汉璐熻矗鑸炲ご锛屼竴浜鸿礋璐h垶灏俱傝垶鐙殑浜轰篃闇瑕佺┛涓婄壒瀹氱殑鏈嶈锛屽挨鍏舵槸涓嬭锛岄渶瑕佸敖鍙兘鍦拌繕鍘熷枩鐙殑澶栧湪鐗瑰緛銆傝〃婕旇呭湪鍠滃簡闊充箰鐨勪即濂忎笅锛屾ā浠跨嫯瀛...
  • 涓崕浼樼浼犵粺鏂囧寲鏈夊摢浜?
    绛旓細鐨奖鎴(Shadow Puppets)锛屽張绉扳滃奖瀛愭垙鈥濇垨鈥滅伅褰辨垙鈥濓紝鏄竴绉嶄互鍏界毊鎴栫焊鏉垮仛鎴愮殑浜虹墿鍓奖浠ヨ〃婕旀晠浜嬬殑姘戦棿鎴忓墽銆傝〃婕旀椂锛岃壓浜轰滑鍦ㄧ櫧鑹插箷甯冨悗闈紝涓杈规搷绾靛奖浜猴紝涓杈圭敤褰撳湴娴佽鐨勬洸璋冭杩版晠浜嬶紝鍚屾椂閰嶄互鎵撳嚮涔愬櫒鍜屽鸡涔愶紝鏈夋祿鍘氱殑涔″湡姘旀伅銆5銆佽瘎鍓 娴佷紶浜涓浗鍖楁柟锛屾槸姹夋棌浼犵粺鎴忔洸鍓х涔嬩竴锛屾槸骞垮ぇ浜烘皯鎵...
  • 涓浗浼犵粺鏂囧寲鏈夊摢浜
    绛旓細4. 鑺傛棩鏂囧寲:涓浗鐨勪紶缁熻妭鏃,濡傛槬鑺傘佸厓瀹佃妭銆佹竻鏄庤妭銆佺鍗堣妭銆佷腑绉嬭妭绛,鏄涓浗浼犵粺鏂囧寲鐨勯噸瑕佺粍鎴愰儴鍒嗐 5. 鏈嶉グ鏂囧寲:姹夋湇銆佽棌琚嶃佽嫍鏈嶃佽挋鍙よ绛変紶缁熸湇楗,浠ュ強鑲氬厹銆佹枟绗犵瓑姘戦棿鏈嶉グ,鏄腑鍥戒紶缁熸枃鍖栫殑閲嶈鍏冪礌銆 6. 寤虹瓚鏂囧寲:浼犵粺鐨勪腑鍥藉缓绛,濡傚娈裤佸洯鏋椼佸搴欑瓑,鏄腑鍥戒紶缁熸枃鍖栫殑閲嶈浠h〃銆 7. 楗鏂囧寲:涓浗...
  • 涓浗浼犵粺鏂囧寲鏈夊摢浜?涓浗浼犵粺鏂囧寲鏈変簺浠涔
    绛旓細1銆佺惔妫嬩功鐢伙紝绗涘瓙銆佷簩鑳°佸彜绛濄佽惂绗涖侀紦銆佸彜鐞淬佺惖鐞躲涓浗璞℃銆佷腑鍥藉洿妫嬶紝妫嬪瓙銆佹鐩橈紱涓浗涔︽硶銆佺瘑鍒诲嵃绔犮佹枃鎴垮洓瀹濓紙姣涚瑪銆佸ⅷ銆佺牃鍙般佸绾革級銆佹湪鐗堟按鍗般傚浗鐢汇佸北姘寸敾銆佸お鏋佸浘銆2銆浼犵粺鏂囧锛屼富瑕佹槸鎸囪瘲璇嶆洸璧嬨傘婅瘲缁忋嬨併婃杈炪嬨傚鍥涘ぇ鍚嶈憲锛堛婅タ娓歌銆嬨婄孩妤兼ⅵ銆嬨婁笁鍥芥紨涔夈嬨婃按娴掍紶銆嬶級...
  • 涓浗浼樼浼犵粺鏂囧寲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浗浼樼浼犵粺鏂囧寲锛1.鍒虹唬 鍦ㄤ腑鍥借嚦灏戞湁浜屼笁鍗冨勾鐨勫巻鍙诧紝涓昏浠ヤ笣缁稿拰涓濈嚎涓虹粐鐗┿傜Е姹夋椂鏈燂紝涓浗鐨勫埡缁e伐鑹哄氨杈惧埌浜嗗緢楂樻按骞筹紝鏄巻鍙蹭笂鈥滀笣缁镐箣璺濊繍杈撶殑閲嶈鍟嗗搧涔嬩竴銆備腑鍥界殑浼犵粺鍒虹唬宸ヨ壓鍝佸綋涓紝甯稿父灏嗕骇浜庢睙鑻忕渷鐨勨滆嫃缁b濄佹箹鍗楃渷鐨勨滄箻缁b濓紝骞夸笢鐪佺殑鈥滅菠缁b濄佸洓宸濈渷鐨勨滆渶缁b濓紝鍚堢О涓衡滀腑鍥...
  • 涓崕浼犵粺鏂囧寲鏈夊摢浜涘唴瀹
    绛旓細涓崕浼犵粺鏂囧寲鍖呮嫭涓崕璇楄瘝銆姘戦棿鑹烘湳銆佸湴鍩熸枃鍖栥佽。鍐犳湇楗般佷箰鍣ㄥ彜鐜╀互鍙婁紶缁熼煶涔愬拰浼犵粺鑺傛棩绛夊唴瀹广涓浗浼犵粺鏂囧寲鐨勫舰寮忛潪甯稿锛屽彲浠ヨ鏄寘缃椾竾璞★紝浠庡ぉ鏂囧湴鐞嗗埌琛i浣忚閮芥湁涓浗浼犵粺鏂囧寲鐨勮韩褰便備腑鍥戒紶缁熸枃鍖栫殑鍘嗗彶鎮犱箙锛岃窛浠婂凡瀛樺湪浜斿崈骞寸殑鍘嗗彶锛屽叿鏈夌嫭鐗规с佷富浣撴с佹寔缁с佸鍏冩т互鍙婂彉閫氭с備腑鍥戒紶缁熸枃鍖栨槸...
  • 扩展阅读:中国传统十大文化 ...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惊艳的开头 ... 中华传统文化电子版 ...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内容 ...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 中国最著名的传统文化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中国100种传统文化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