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捻期间湘、淮军间的合作与冲 突

在清末的动荡岁月里,湘军与淮军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交织,共同书写了剿捻战争的历史篇章。


起源于太平天国的湘军与淮军,在湘军裁撤后,淮军在剿捻战争中崭露头角,李鸿章凭借淮军的卓越战力,尤其是其骑兵,使其成为国防力量的核心。即便湘军裁撤,其分支“老湘营”依然活跃于西北,为战局增添变数。


僧格林沁战败后,淮军与湘军共同投入对捻军的围剿,淮军的骑兵在追击中表现出色,一度掌控直隶、山东的军务。然而,捻军与太平军残部联手,效仿太平军的军法,实力大增。僧格林沁的失利促使湘军被调往湖北,局势愈发紧张,两军的合作与冲突在攻剿过程中交织不断。


面对捻军灵活的战术,曾国藩采取了精密的策略,调集铭军、盛军等部驻防各地,实施“拦剿”与“追剿”相结合的战术。他设立四大军事重镇,湘军刘松山等将领则负责游击任务。在黄淮平原,防线严密,试图通过“围堵”来牵制敌人。鲍超的霆军加入西线战事,与淮军、湘军协同作战,捻军的“打圈”战术让追击变得复杂。


当曾国藩因病请辞,李鸿章接任钦差大臣,淮军在剿捻中扮演了更为关键的角色。尽管湘军因裁撤人数锐减,但淮军在李鸿章的领导下,通过新军建设和骑兵扩充,实力得以巩固。然而,两军之间的关系始终紧张,曾国藩试图通过人事安排加强对淮军的控制,但内部矛盾和不服从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同治五年,曾国藩的战略部署调整,东路主力为淮军,西路则以湘军为主,包括霆军。尽管存在调度上的争议,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干涉提出了批评。在尹隆河战役中,湘淮军的合作与分歧明显,如霆军与铭军的合作与矛盾,最终通过鲍超的坚决行动得以解决,但也导致了军队的重组和损失。


战争的最后阶段,湘淮军在北地区集结,捻军被迫向东流窜。面对捻军的灵活机动,淮军在追击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最终在胶州、寿光等地击败东捻,赖文光被擒,标志着东捻军的终结。然而,湘军并未全程参与,淮军军饷的筹措与支持也显示了两军合作与分歧的复杂性。


尽管曾李二人在剿捻初期合作顺利,但随着战争的深入,矛盾逐渐激化。西捻军的崛起和南北追剿的分歧,反映出官场权力之争和军事策略的较量。左宗棠与李鸿章在粮饷、战略和权力分配上产生了摩擦,但最终在西捻军的覆灭和战后赏功中,各自回归原职,湘淮军系的争斗对后续的海防与塞防辩论以及中法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扩展阅读:陈淮军案件 ... 陈淮军跑了 ... 为什么长征后老蒋就不追了 ... 曾国藩的军队为什么叫淮军 ... 湘军淮军崛起的原因 ... 淮军和湘军的关系 ... 余洒度将军儿女 ... 淮军超越湘军 ... 淮南陈淮军现跑了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