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宇宙? 什么是宇宙?

\u4ec0\u4e48\u53eb\u5b87\u5b99

1\u3001\u662f\u7531\u7a7a\u95f4\u3001\u65f6\u95f4\u3001\u7269\u8d28\u548c\u80fd\u91cf\uff0c\u6240\u6784\u6210\u7684\u7edf\u4e00\u4f53\u7684\u53eb\u5b87\u5b99\u3002

2\u3001\u5b87\u5b99\uff08Universe\uff09\u662f\u4e07\u7269\u7684\u603b\u79f0\uff0c\u662f\u65f6\u95f4\u548c\u7a7a\u95f4\u7684\u7edf\u4e00\u3002\u5b87\u5b99\u662f\u7269\u8d28\u4e16\u754c\uff0c\u4e0d\u4f9d\u8d56\u4e8e\u4eba\u7684\u610f\u5fd7\u800c\u5ba2\u89c2\u5b58\u5728\uff0c\u5e76\u5904\u4e8e\u4e0d\u65ad\u8fd0\u52a8\u548c\u53d1\u5c55\u4e2d\uff0c\u5728\u65f6\u95f4\u4e0a\u6ca1\u6709\u5f00\u59cb\u6ca1\u6709\u7ed3\u675f\uff0c\u5728\u7a7a\u95f4\u4e0a\u6ca1\u6709\u8fb9\u754c\u6ca1\u6709\u5c3d\u5934\u3002\u5b87\u5b99\u662f\u591a\u6837\u53c8\u7edf\u4e00\u7684\uff1b\u591a\u6837\u5728\u7269\u8d28\u8868\u73b0\u72b6\u6001\u7684\u591a\u6837\u6027\uff1b\u7edf\u4e00\u5728\u4e8e\u5176\u7269\u8d28\u6027\u3002\u5b87\u5b99\u662f\u7531\u7a7a\u95f4\u3001\u65f6\u95f4\u3001\u7269\u8d28\u548c\u80fd\u91cf\uff0c\u6240\u6784\u6210\u7684\u7edf\u4e00\u4f53\u3002\u5b87\u5b99\u6839\u636e\u5927\u7206\u70b8\u5b87\u5b99\u6a21\u578b\u63a8\u7b97\uff0c\u5b87\u5b99\u5e74\u9f84\u5927\u7ea6138.2\u4ebf\u5e74\u3002
3\u3001\u300a\u6587\u5b50\u00b7\u81ea\u7136\u300b\uff1a\u201c\u5df2\u77e5\u7684\u5b87\u5b99\u5f80\u53e4\u6765\u4eca\u8c13\u4e4b\u5b99\uff0c\u56db\u65b9\u4e0a\u4e0b\u8c13\u4e4b\u5b87\u3002\u201d \u300a\u5c38\u5b50\u300b\uff1a\u201c\u4e0a\u4e0b\u56db\u65b9\u66f0\u5b87\uff0c\u5f80\u53e4\u6765\u4eca\u66f0\u5b99\u3002\u201d \u5728\u8fd9\u79cd\u89c2\u5ff5\u4e4b\u4e0b\uff0c\u201c\u5b87\u201d\u4ee3\u8868\u4e0a\u4e0b\u56db\u65b9\uff0c\u5373\u6240\u6709\u7684\u7a7a\u95f4\uff0c\u201c\u5b99\u201d\u4ee3\u8868\u53e4\u5f80\u4eca\u6765\uff0c\u5373\u6240\u6709\u7684\u65f6\u95f4\uff0c\u201c\u5b87\u201d\uff1a\u65e0\u9650\u7a7a\u95f4\uff0c\u201c\u5b99\u201d\uff1a\u65e0\u9650\u65f6\u95f4\u3002\u6240\u4ee5\u201c\u5b87\u5b99\u201d\u8fd9\u4e2a\u8bcd\u6709\u201c\u6240\u6709\u7684\u65f6\u95f4\u548c\u7a7a\u95f4\u201d\u7684\u610f\u601d\u3002 \u628a\u201c\u5b87\u5b99\u201d\u7684\u6982\u5ff5\u4e0e\u65f6\u95f4\u548c\u7a7a\u95f4\u8054\u7cfb\u5728\u4e00\u8d77\uff0c\u4f53\u73b0\u4e86\u6211\u56fd\u53e4\u4ee3\u4eba\u6c11\u7684\u72ec\u7279\u667a\u6167\u3002
4\u3001\u5b87\u5b99\u5f62\u72b6\u8fd8\u662f\u672a\u77e5\u7684\uff0c\u4eba\u7c7b\u5728\u5927\u80c6\u60f3\u8c61\u3002\u6709\u7684\u4eba\u8bf4\u5b87\u5b99\u5176\u5b9e\u662f\u4e00\u4e2a\u7c7b\u4f3c\u4eba\u7684\u8fd9\u6837\u4e00\u79cd\u751f\u7269\u7684\u4e00\u4e2a\u5c0f\u7ec6\u80de\uff0c\u800c\u4e5f\u6709\u4eba\u8bf4\u5b87\u5b99\u662f\u4e00\u79cd\u62e5\u6709\u6bd4\u4eba\u7c7b\u66f4\u9ad8\u667a\u6167\u7684\u7535\u8111\u751f\u7269\u6240\u5236\u9020\u51fa\u6765\u7684\u4e00\u4e2a\u7a0b\u5e8f\u6216\u662f\u4e00\u4e2a\u5c0f\u5c0f\u7684\u539f\u4ef6\u3002\u8fd8\u6709\u4eba\u731c\u60f3\uff0c\u5b87\u5b99\u5176\u5b9e\u5c31\u662f\u4e00\u4e2a\u7535\u5b50\uff0c\u5b87\u5b99\u662f\u4e00\u4e2a\u6bd4\u7535\u5b50\u66f4\u5c0f\u5f97\u591a\u7684\u4e1c\u897f\uff0c\u5b87\u5b99\u6839\u672c\u5c31\u4e0d\u5b58\u5728\uff0c\u6216\u8005\u5b87\u5b99\u662f\u65e0\u5f62\u7684\u3002
5\u3001\u4e5f\u6709\u4eba\u731c\u60f3\uff0c\u6211\u4eec\u7684\u5b87\u5b99\u751f\u6d3b\u5728\u4e00\u4e2a\u5927\u7684\u7a7a\u95f4\u91cc\uff0c\u53eb\u505a\u201c\u8d85\u7a7a\u95f4\u201d\u3002\u5728\u8d85\u7a7a\u95f4\u91cc\uff0c\u6709\u5f88\u591a\u5b87\u5b99\uff0c\u800c\u8d85\u7a7a\u95f4\u7684\u80fd\u91cf\u662f\u5b88\u6052\u7684\uff0c\u800c\u4e14\u975e\u5e38\u5de8\u5927\u3002\u6bcf\u5f53\u4e00\u4e2a\u5b87\u5b99\u7684\u80fd\u91cf\u4e0a\u5347\u65f6\uff0c\u4ed6\u90bb\u8fd1\u7684\u5b87\u5b99\u7684\u80fd\u91cf\u5c31\u4f1a\u4e0b\u964d\u3002

\u5b87\u5b99\uff08Universe\uff09\uff0c\u6cdb\u6307\u7269\u8d28\u548c\u65f6\u7a7a\u3002
\u73b0\u4ee3\u5b87\u5b99\u5b66\u4e2d\u7684\u4e3b\u6d41\u89c2\u70b9\u8ba4\u4e3a\u5b87\u5b99\u7684\u8d77\u6e90\uff0c\u662f\u8d77\u6e90\u4e8e\u4e00\u6b21\u5927\u7206\u70b8\uff0c\u662f\u5728\u8fc7\u53bb\u7531\u4e00\u4e2a\u5bc6\u5ea6\u6781\u5927\u4e14\u6e29\u5ea6\u6781\u9ad8\u7684\u72b6\u6001\u6f14\u53d8\u800c\u6765\u7684\uff0c\u5e76\u7ecf\u8fc7\u4e0d\u65ad\u7684\u81a8\u80c0\u8fbe\u5230\u7684\u72b6\u6001\uff0c\u8fd9\u79cd\u89c2\u70b9\u88ab\u79f0\u4e3a\u5b87\u5b99\u5927\u7206\u70b8\u7406\u8bba\u6216\u5947\u70b9\u5927\u7206\u70b8\u7406\u8bba\u3002
\u6211\u4eec\u4e0d\u77e5\u9053\u4ec0\u4e48\u539f\u56e0\u5f15\u8d77\u4e86\u8fd9\u6b21\u5927\u7206\u70b8\u3002\u5927\u7206\u70b8\u53d1\u51fa\u7684\u5149\u7ebf\uff0c\u8fd8\u5728\u5411\u5916\u4f20\u64ad\u3002\u7206\u70b8\u4ea7\u751f\u7684\u6c14\u4f53\u548c\u4e91\u56e2\uff0c\u821e\u52a8\u7740\uff0c\u65cb\u8f6c\u7740\uff0c\u805a\u96c6\u6210\u80da\u80ce\u65f6\u671f\u7684\u661f\u7cfb\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
\u5b87\u5b99\u768423%\u7531\u5b8c\u5168\u4e0d\u77e5\u9053\u8d77\u6e90\u7684\u6697\u7269\u8d28\u7ec4\u6210\uff0c73%\u7531\u6697\u80fd\u91cf\u6784\u6210\u3002\u5b87\u5b99\u8fd9\u4e00\u771f\u5b9e\u7684\u5b58\u5728\u8868\u660e\u5b83\u5fc5\u7136\u5b58\u5728\u81ea\u8eab\u7684\u7ec4\u7ec7\u6210\u5206\u4ee5\u53ca\u57fa\u672c\u9762\u8c8c\u3002
\u8fd1\u5e74\u56fd\u5185\u5b66\u8005\u5229\u7528\u6570\u7406\u65b9\u6cd5\u63d0\u51fa\u4e86\u4e00\u4e2a\u4f53\u73b0\u5b87\u5b99\u6210\u5206\u91cf\u53ca\u4e4b\u57fa\u672c\u9762\u7684\u8868\u8fbe\u5f0f\uff1a\u91cf\u9879\u7ef4\u7269\u57fa\uff0c\u63cf\u7ed8\u4e86\u4ee5\u7a7a\u95f4\u2026\u661f\u5206\u5b50\u539f\u5b50\u7c92\u5b50\u2026\u58f0\u70ed\u5149\u78c1\u7535\u529b\u8fd0\u52a8\u4e3a\u6838\u5fc3\u7684\u4e8b\u7269\u4f53\u7cfb\u5728\u5b87\u5b99\u7ed3\u6784\u5c42\u6240\u8d77\u7684\u5173\u5efa\u4f5c\u7528\uff0c\u663e\u793a\u4ee5\u7a7a\u95f4\u2026\u661f\u5206\u5b50\u539f\u5b50\u7c92\u5b50\u2026\u58f0\u70ed\u5149\u78c1\u7535\u529b\u8fd0\u52a8\u4e3a\u4f53\u7cfb\u7684\u4ea7\u7269\u662f\u5f62\u6210\u5b87\u5b99\u7269\u8d28\u548c\u65f6\u7a7a\u5b58\u5728\u7684\u57fa\u672c\u8981\u7d20\u3002

宇宙

universe;cosmos

宇宙的诞生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宇宙

universe;cosmos

宇宙的诞生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宇宙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一个脱口而出的答案是:由那些亮晶晶的星星组成的。但在最近几十年中,科学家越来越发现这个答案是不正确的。天文学家认为,组成恒星、行星、星系——当然还有我们——的物质,或者叫普通物质,只占宇宙总质量的不到5%。他们估计,另外25%,可能是由尚未发现的粒子组成的暗物质。剩下的70%呢?天文学家认为那可能是暗能量——让宇宙加速膨胀的力量。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家正在用加速器和望远镜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找到了,其意义肯定是宇宙级的。

浩瀚的宇宙
“宇宙”在《现在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那么,宇宙是由哪些物质组成?它们又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

一、看得见的正常物质无数颗星星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运动着。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看上去它们好象是冷的,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太阳。汹涌的热浪不断地从这些大火球吐出来,射向广漠的宇宙空间。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摄氏三千度。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这些星星是由非常稀薄的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的。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可是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用白金造成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人到这种星星上面休想站得起来,因为它的引力是这样大,人的骨胳早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这样的小星星发出强烈的眩目的白光,它的表面温度高达摄氏三万度到五万度。

还有数量众多的中等的恒星,这些恒星象太阳一样,体积不太大,密度不太小(太阳的密度是水的一点四倍),表面温度也不十分高,只有几千度。

恒星有各种各样的,但是全都是灼热的庞大的气体球,全都是发光发热的。

这些星星里,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绕着它们转的吧。固然,今天凭地球上最大的望远镜,还不能直接看见别的恒星世界的行星,但是有什么理由能说太阳系的构成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呢?太阳可以有行星,为什么别的恒星就不能有呢?

从这颗星星到那颗星星的距离,每秒钟能飞十六点七公里的宇宙船得走几万年。

得走几万年,多么辽阔的宇宙空间啊!尽管恒星都很大,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只有极少数比地球小),可是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里,这些恒星不过象大海里的水滴,也许还要小。

还有难于计算的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星云,浮游在星星和星星之间,浮游在宇宙空间里,阻碍星光的通过。这些星云有的厚到几万亿公里,本身并不发光,如果在附近有恒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做亮星云。否则它就是暗黑的,叫做暗星云。

这样就可以知道,宇宙里的发光的星星,还有亮星云、暗星云等,这些都是宇宙中的正常物质。

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从地球上望出去,银河就象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围。这是一个美丽的环,当它一半没在地平线下,另一半横过天空的时候,人们就说,这是一条天河,它把多情的织女和牛郎隔开了。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这就是整个宇宙吗?不,这还只是构成宇宙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点。

宇宙里有千千万万个象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我们肉眼能看到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每当初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差不多在天空正中有一个纺锤形的小光斑,就是这个恒星系。它距离我们那样远,光线从它那里到地球上得走二百二十万年。在每一个恒星系里,光线从这一头到那一头也得走几万以至十几万年。不要忘记,光线是宇宙中最快的使者,若是宇宙飞船,不知道要走多少万万年呢。

我们已经发现数以亿计的恒星系。可是不要以为我们已经看透整个宇宙了。要知道数以亿计的恒星系仍然只是茫茫宇宙的一个极小部分。随着望远镜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仪器的不断发明,我们将会看到更远的世界。

所有的星星和恒星系全都在飞快地运动着。太阳也带着地球和其他行星以每秒十九公里的速度飞奔。同时,太阳系也参加银河系的自转运动。在运动中,太阳系每秒钟要走二百五十公里。

整个宇宙仍然是在运动着、发展着。

二、看不见的暗物质

宇宙中充满着暗物质
宇宙中有什么物质?在21世纪之前,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10年前,人们只知道宇宙中有太阳、月亮、星星、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以及由许多星系组成的星系团。实际上,这些看得见的天体在辽阔的宇宙中只占极小一部分,宇宙中大部分物质是看不见的。这些看不见的物质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有人提出,这是一种叫做“冷的暗物质”的奇异物质,这种看不见的物质构成了90%(注意这个数字不正确!)的宇宙。恒星、行星、人类以及原子、分子等正常物质只占剩余的小部分。

孤立地看,这种观点似乎很对,但考虑一下恒星和星系为什么旋转得这么快,问题就来了。例如银河系每2亿年就要旋转一次。这样巨大的旋转速度虽不会使人感到头晕目眩,但它有足够的力量把整个银河系撕裂开来。银河系是靠物质引力维系在一起的,仔细分析,维系银河系的物质引力太弱,不能“勒住”高速旋转的银河系这匹“野马”,除非有很多看不见的暗物质在暗地里施加一个额外的力把银河系成员“勒”在一起。另外,星系团里的星系也在快速旋转,那又是什么力量使整个星系团内的星系维系在一起呢?也是许多看不见的暗物质吗?现在看来正是。

这种看不见的暗物质是什么?是正常物质吗?不是。因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大爆炸后几分钟内,大爆炸的“汤”凝结成质子和中子,它们紧密地挤在一起,其中一些质子和中子聚合成重核,例如氦。如果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挤得更紧,它们将聚合成更多的重核。例如恒星和星系际气体中的氦、硼和氖。然而聚合成为重原子核后,就变成了正常物质。

而正常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将往星系中央集中。这与观测是不符的。所以,不管看不见的暗物质性质如何,它们都不能进行核聚变。这种不允许进行核聚变的暗物质一种可能就是“冷的暗物质”,它们是大质量亚原子粒子,其质量是质子的许多倍。单个的大质量亚原子叫做“弱作用大质量粒子”,它影响正常物质,相互之间由弱核力和引力作用,对电磁力和束缚质子和中子的强核力不敏感。由于它们不进行核聚变,所以彼此通过时不发生碰撞。

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弱作用大质量粒子”是可以做工作的最简单的粒子,除此以外,还有温暖暗物质、强作用暗物质、湮灭暗物质、衰变暗物质以及模糊暗物质等。但理论家不喜欢引进许多自由参数,多数人不肯接纳冷的暗物质以外的暗物质。

还有一些人认为,宇宙中大多数物质可能存在于100万个太阳质量的巨大黑洞里,这些黑洞可能是大爆炸后一刹那诞生的。现在,空间飞行器已在星系中央找到了大质量黑洞,而且它们具备暗物质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这很可能是暗物质的一种栖身之所。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的观测表明,宇宙中除有正常物质和暗物质外,还有暗能。正常物质占4.4%,暗物质约占23%,暗能约占73%。暗能是一种特殊的宇宙物质,它能产生负引力,使宇宙加速膨胀。这种特殊物质是怎样产生的?目前还没有肯定的答案。

三、神奇的反物质

反物质的原子由带负电的原子核与带正电的电子组成

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产生之初会同时产生反物质,按照该学说,宇宙是从大约150亿年前温度和密度极高的物质状态中“爆炸”产生,并且不断膨胀,发生着温度从热到冷、物质密度由密到疏的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形成了诸如电子、质子、中子等粒子,以及它们的反粒子(反电子、反质子、反中子等),粒子与反粒子接触会产生能量巨大的“湮灭”,由于粒子数稍多于反粒子,因此,由剩余的粒子组成了目前的物质世界。

如果找不到构成反物质的反粒子,那么神秘大爆炸与反物质的关系也只是一个科学假设而已,更何况,否定反物质存在的人也很多,例如美国著名宇宙学家施拉姆就说过:“大多数理论家的直觉是不存在反物质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找到它,那将是个伟大的发现,证明这些理论家都是错误的。但最大的可能是,这意味着你永远也找不到它。”

所幸的是,早在1928年,英国年轻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狄拉克就运用严格的理论,描述了电子性能的方程式,并且,计算所得结果都有4个解;2个正能解,2个负能解。正能解能与实验观察很好的符合,于是,狄拉克独创性地指出,负能态是存在的,真空就是一个充满负能态的电子海洋,负能态完全被电子占据。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正能态电子不能跃迁到负能态上去,因此,正能态电子是非常稳定的。同时,负能态电子与正能态电子相遇会同时“湮灭”、转化为光子。

爱因斯坦也曾建立过一个物质总能公式,根据这个公式,物质的总能量也有正负两个值,这个结论与狄拉克所得结论是一致的。

到1932年,有科学家开始在实验室里观察到反电子的存在;195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莱分校用高能质子去轰击铜,结果制造出了反质子;1956年,又有科学家制造出反中子;紧接着,反中微子、反介子、反原子……陆续登场,基本粒子的大家族中涌现出一大批新成员,为原子核物理学谱写了一幅颇为有趣的新篇章。

1997年,科学家宣布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反物质。

反物质到此为止已隆重登场,由于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能量巨大的爆炸(1克物质与反物质相遇,能产生5×107千瓦小时的能量),类似于原子弹的爆炸并有放射性物质存在,这就可以解释人们在各地发现“神秘大爆炸”的情况。

宇宙大爆炸
在讨论并证实了反物质的存在之后,我们更关心的是,真的有一个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反物质世界”吗?如果有,它是个什么样的?

我们不禁联想到美国电影《费城实验》,它讲的是1943年12月,美国海军在费城进行了一项秘密实验,用来做实验的一艘驱逐舰在强磁场所产生的绿色烟雾中突然消失了。军方在停止实验后,却惊奇地发现它们的驱逐舰在眨眼之间已经驶到远在470千米开外的诺福克码头。

这真是一个奇异的世界。可是要是我们走进反物质世界,那才真正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呢!所有的物质定理都要翻个个儿,在反物质世界里,力的作用方向恰好相反,你如想提起反物质物体,不得不把物体向下按;反物质做成的钉子,要对准墙用力向外拔它,它才会钻进墙里。我们的基础理论仿佛一夜之间变了个样,谁也不敢想象在这样的世界里究竟会发生什么或者正在发生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奇妙的世界呢?科学家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推出:宇宙中的黑洞是连接两个分离时空区的隧道,假如反物质世界处于另一时空,那么黑洞就可能是反物质世界的通道。当然,对于黑洞内部,我们仍然一无所知,但是,黑洞内部最大的可能就是一个反物质世界。

反物质的发现不仅仅能为我们解释数起神秘大爆炸原因,还会为宇宙的起源提供突破性的线索,从某程度上说,宇宙、真空和反物质是有其统一的一面的。

反物质的发现还被认为是人类的最终能量,是宇宙飞船最理想的燃料。科学家们认为,反物质是无止尽能量的来源。在宇宙中有一种奇怪的天体叫做类星体;它释放的能量高达1045克尔格/秒,比银河系所有恒星释放的总能量还要多得多,但它的体积却很小,直径不到1光年。

打个比方,假如在银河系银心处有一个类星体,那么太阳早就黯然无光了。目前我们所知的恒星的能量来源是氢核反应,可是氢核反应决不能释放出像类星体那样剧烈的反应,那是什么样的反应才能如此剧烈呢?惟一的解释就是反物质的湮灭反应。

到底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家正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找到了,其意义肯定是宇宙级的。

宇宙是人类给自己生活的多维空间的命名,宇宙是人类可以粗略认知的一部分,宇宙是人类的最大生存空间(至少我们现在还不知能否创建并进入平行宇宙),它像一个巨大的容器把渺小的如一个分子般的人类包在里面,人类在通常情况下很难突破这层屏障。

  • 浠涔堟槸瀹囧畽?
    绛旓細瀹囧畽锛圲niverse锛夊湪鐗╃悊鎰忎箟涓婅瀹氫箟涓烘墍鏈夌殑绌洪棿鍜屾椂闂达紙缁熺О涓烘椂绌猴級鍙婂叾鍐呮兜锛屽寘鎷悇绉嶅舰寮忕殑鎵鏈夎兘閲锛屾瘮濡傜數纾佽緪灏勩佹櫘閫氱墿璐ㄣ佹殫鐗╄川銆佹殫鑳介噺绛夛紝鍏朵腑鏅氱墿璐ㄥ寘鎷鏄熴佸崼鏄熴佹亽鏄熴佹槦绯汇佹槦绯诲洟鍜屾槦绯婚棿鐗╄川绛夈傚畤瀹欒繕鍖呮嫭褰卞搷鐗╄川鍜岃兘閲忕殑鐗╃悊瀹氬緥锛屽瀹堟亽瀹氬緥銆佺粡鍏稿姏瀛︺佺浉瀵硅绛夈
  • 瀹囧畽鏄粈涔?
    绛旓細1銆佹槸鐢辩┖闂淬佹椂闂淬佺墿璐ㄥ拰鑳介噺锛屾墍鏋勬垚鐨勭粺涓浣撶殑鍙畤瀹銆傚悜宸﹁浆|鍚戝彸杞 2銆佸畤瀹欙紙Universe锛夋槸涓囩墿鐨勬荤О锛屾槸鏃堕棿鍜岀┖闂寸殑缁熶竴銆傚畤瀹欐槸鐗╄川涓栫晫锛屼笉渚濊禆浜庝汉鐨勬剰蹇楄屽瑙傚瓨鍦紝骞跺浜庝笉鏂繍鍔ㄥ拰鍙戝睍涓紝鍦ㄦ椂闂翠笂娌℃湁寮濮嬫病鏈夌粨鏉燂紝鍦ㄧ┖闂翠笂娌℃湁杈圭晫娌℃湁灏藉ご銆傚畤瀹欐槸澶氭牱鍙堢粺涓鐨勶紱澶氭牱鍦ㄧ墿璐ㄨ〃鐜扮姸鎬...
  • 浠涔堟槸瀹囧畽
    绛旓細1銆佸畤瀹欏氨鏄З搴 瀹囧畽浠ョЗ搴忚屽瓨鍦紝浠ユ昏兘閲忎负闆惰屼繚鎸佺浉瀵圭ǔ瀹銆2銆佸畤瀹欑殑瀹氫箟 姝h礋鑳介噺涔嬪拰涓洪浂鐨勭┖闂村彨瀹囧畽銆傛垨鑰呰锛岀墿璐ㄤ笌鍙嶇墿璐ㄧ浉瀵瑰埗琛″叡澶勭殑绌洪棿鍙畤瀹欍3銆佸畤瀹欑殑褰㈢姸鍙婄粨鏋 瀹囧畽鍒嗗ぇ瀹囧畽鍜屽皬瀹囧畽锛屾棤杈规棤闄呯殑鍙ぇ瀹囧畽锛屾湁杈规湁闄呯殑绉颁负灏忓畤瀹欙紝澶у畤瀹欑敱鏁扮洰娴╃氱殑灏忓畤瀹欑粍鎴愩傚渾鍛ㄧ巼=3.1...
  • 瀹囧畽鏄粈涔?
    绛旓細瀹囧畽锛圲niverse锛夋槸鐢辩┖闂淬佹椂闂淬佺墿璐ㄥ拰鑳介噺锛屾墍鏋勬垚鐨勭粺涓浣銆傛槸涓鍒囩┖闂村拰鏃堕棿鐨勭患鍚堛備竴鑸悊瑙g殑瀹囧畽鎸囨垜浠墍瀛樺湪鐨勪竴涓椂绌鸿繛缁郴缁燂紝鍖呮嫭鍏堕棿鐨勬墍鏈夌墿璐ㄣ佽兘閲忓拰浜嬩欢銆傚畤瀹欐牴鎹ぇ鐖嗙偢瀹囧畽妯″瀷鎺ㄧ畻锛屽畤瀹欏勾榫勫ぇ绾200浜垮勾銆傛蹇 路 鍑哄 銆婃枃瀛惵疯嚜鐒躲嬶細鈥寰鍙ゆ潵浠婅皳涔嬪畽锛屽洓鏂逛笂涓嬭皳涔嬪畤銆傗 銆婂案...
  • 浠涔堟槸瀹囧畽
    绛旓細瀹囧畽锛圲niverse锛夋槸鐢辩┖闂淬佹椂闂淬佺墿璐ㄥ拰鑳介噺锛屾墍鏋勬垚鐨勭粺涓浣銆傛槸涓鍒囩┖闂村拰鏃堕棿鐨勭患鍚堛備竴鑸悊瑙g殑瀹囧畽鎸囨垜浠墍瀛樺湪鐨勪竴涓椂绌鸿繛缁郴缁燂紝鍖呮嫭鍏堕棿鐨勬墍鏈夌墿璐ㄣ佽兘閲忓拰浜嬩欢銆傚畤瀹欐牴鎹ぇ鐖嗙偢瀹囧畽妯″瀷鎺ㄧ畻锛屽畤瀹欏勾榫勫ぇ绾200浜垮勾銆備汉绫诲緢鏃╁氨寮濮嬫濊冨畤瀹欙紝浣嗕竴鐩翠互鏉ヤ汉浠兘鎶婂湴鐞冨綋鎴愭槸瀹囧畽鐨勪腑蹇冦傜劧鑰屽ぉ鏂囧瀹...
  • 瀹囧畽鏄粈涔鎰忔 ?
    绛旓細"瀹"鎸囩┖闂,"瀹"鎸囨椂闂.瀹囧畽灏辨槸鍦ㄧ┖闂翠笂鏃犺竟鏃犻檯锛屾椂闂翠笂鏃犲鏃犵粓鐨,鎸夊瑙傝寰嬭繍鍔ㄧ殑鐗╄川涓栫晫. 瀹囧畽鏄竾鐗╃殑鎬荤О锛屾槸鏃堕棿鍜岀┖闂寸殑缁熶竴銆傚畤瀹欐槸鐗╄川涓栫晫锛屼笉渚濊禆浜庝汉鐨勬剰蹇楄屽瑙傚瓨鍦紝骞跺浜庝笉鏂繍鍔ㄥ拰鍙戝睍涓傚畤瀹欐槸澶氭牱鍙堢粺涓鐨勩傚畠鍖呮嫭涓鍒囷紝鏄墍鏈夋椂闂村拰绌洪棿鐨勭粺涓浣擄紝娌℃湁鏃堕棿鍜岀┖闂村氨娌℃湁...
  • 瀹囧畽鐨勫畾涔夋槸浠涔鍟?
    绛旓細瀹囧畽鏄寚鍖呭惈涓鍒囩墿璐ㄣ佽兘閲忋佹椂绌哄拰淇℃伅鐨勬棤闄愮┖闂寸殑鎬讳綋銆傚畠鍖呮嫭鎴戜滑鎵澶勭殑鍦扮悆銆佸お闃崇郴銆侀摱娌崇郴浠ュ強鍏朵粬鏄熺郴銆佹槦浜戝拰瀹囧畽涓殑涓鍒囩墿璐ㄣ傚畤瀹欎篃娑电洊浜嗗畤瀹欎腑鐨勫悇绉嶇墿鐞嗚寰嬪拰瀹囧畽鐨勬紨鍖栧巻鍙层傚畤瀹欑殑鑼冨洿鏃犺竟鏃犻檯锛屾垜浠洰鍓嶅瀹囧畽鐨勪簡瑙h繕鍙槸鍐板北涓瑙掞紝浠嶆湁璁稿鏈煡鐨勫ゥ绉樼瓑寰呮垜浠幓鎺㈢储銆
  • 浠涔堟槸瀹囧畽
    绛旓細瀹囧畽锛圲niverse锛鏄敱绌洪棿銆佹椂闂淬佺墿璐ㄥ拰鑳介噺锛屾墍鏋勬垚鐨勭粺涓浣銆傛槸涓鍒囩┖闂村拰鏃堕棿鐨勭患鍚堛備竴鑸悊瑙g殑瀹囧畽鎸囨垜浠墍瀛樺湪鐨勪竴涓椂绌鸿繛缁郴缁燂紝鍖呮嫭鍏堕棿鐨勬墍鏈夌墿璐ㄣ佽兘閲忓拰浜嬩欢銆傚畤瀹欐牴鎹ぇ鐖嗙偢瀹囧畽妯″瀷鎺ㄧ畻锛屽畤瀹欏勾榫勫ぇ绾200浜垮勾銆傚畤瀹欙紙Universe锛夋槸鐢辩┖闂淬佹椂闂淬佺墿璐ㄥ拰鑳介噺锛屾墍鏋勬垚鐨勭粺涓浣撱傛槸涓鍒囩┖闂村拰鏃堕棿...
  • 瀹囧畽鐨勫惈涔夋槸浠涔?
    绛旓細瀹囧畽鐨勫惈涔夋槸骞胯ⅳ绌洪棿鍜屽叾涓瓨鍦ㄧ殑鍚勭澶╀綋浠ュ強寮ユ极鐗╄川鐨勬荤О銆傜幇浠e畤瀹欏涓殑涓绘祦瑙傜偣璁や负瀹囧畽璧锋簮浜庝竴娆″ぇ鐖嗙偢锛岀敱涓涓瘑搴︽瀬澶т笖娓╁害鏋侀珮鐨勭姸鎬佹紨鍙樿屾潵锛屽苟缁忚繃涓嶆柇鐨勮啫鑳杈惧埌杩欐牱涓绉嶇姸鎬侊紝杩欑瑙傜偣琚О涓哄畤瀹欏ぇ鐖嗙偢鐞嗚鎴栧鐐瑰ぇ鐖嗙偢鐞嗚銆1946骞寸編鍥界墿鐞嗗瀹朵冀鑾か姝e紡鎻愬嚭澶х垎鐐哥悊璁猴紝璁や负瀹囧畽鐢卞ぇ绾...
  • 浠涔堟槸瀹囧畽?
    绛旓細瀹囧畽锛堣嫳璇細Universe锛夋槸鎵鏈夋椂闂淬佺┖闂翠笌鍏跺寘鍚殑鍐呭鐗╂墍鏋勬垚鐨勭粺涓锛涘畠鍖呭惈浜嗚鏄熴佹亽鏄熴佹槦绯汇佹槦绯婚檯绌洪棿銆佹鍘熷瓙绮掑瓙浠ュ強鎵鏈夌殑鐗╄川涓庤兘閲忥紝瀹囨寚绌洪棿锛屽畽鎸囨椂闂淬傜洰鍓嶄汉绫诲彲瑙傛祴鍒扮殑瀹囧畽锛屽叾璺濈澶х害涓93 脳 10^9鍏夊勾锛28.5 脳 10^9绉掑樊璺濓級锛屾渶澶т负27,160鐧句竾绉掑樊璺濓紱鑰屾暣涓畤瀹欑殑澶у皬鍙兘涓...
  • 扩展阅读:八种最诡异的玩具 ... 宇宙只有地球有人类吗 ... 中国最可怕的一个虫子 ... 宇宙最可怕的黑洞 ... 宇宙最吓人的一个天体 ... 宇宙最真实的样子 ... 真正的人类早已经死了 ... 吓死一亿人的图片 ... 宇宙最诡异的天体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