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u4e0d\u8bc6\u5e90\u5c71\u771f\u9762\u76ee\uff0c\u53ea\u7f18\u8eab\u5728\u6b64\u5c71\u4e2d\u3002\u5305\u542b\u7684\u4eba\u751f\u54f2\u7406\u662f\u4ec0\u4e48\uff1f

\u201c\u4e0d\u8bc6\u5e90\u5c71\u771f\u9762\u76ee\uff0c\u53ea\u7f18\u8eab\u5728\u6b64\u5c71\u4e2d\u201d\u8fd9\u4e24\u53e5\u8bd7\u6709\u7740\u4e30\u5bcc\u7684\u5185\u6db5\uff0c\u5b83\u542f\u8fea\u4eba\u4eec\u8ba4\u8bc6\u4e3a\u4eba\u5904\u4e8b\u7684\u4e00\u4e2a\u54f2\u7406\u2014\u2014\u7531\u4e8e\u4eba\u4eec\u6240\u5904\u7684\u5730\u4f4d\u4e0d\u540c\uff0c\u770b\u95ee\u9898\u7684\u51fa\u53d1\u70b9\u4e0d\u540c\uff0c\u5bf9\u5ba2\u89c2\u4e8b\u7269\u7684\u8ba4\u8bc6\u96be\u514d\u6709\u4e00\u5b9a\u7684\u7247\u9762\u6027\uff1b\u8981\u8ba4\u8bc6\u4e8b\u7269\u7684\u771f\u76f8\u4e0e\u5168\u8c8c\uff0c\u5fc5\u987b\u8d85\u8d8a\u72ed\u5c0f\u7684\u8303\u56f4\uff0c\u6446\u8131\u4e3b\u89c2\u6210\u89c1\u3002

\u201c\u4e0d\u8bc6\u5e90\u5c71\u771f\u9762\u76ee\uff0c\u53ea\u7f18\u8eab\u5728\u6b64\u5c71\u4e2d\u201d\uff1a\u6211\u4e4b\u6240\u4ee5\u8ba4\u4e0d\u6e05\u5e90\u5c71\u771f\u6b63\u7684\u9762\u76ee\uff0c\u662f\u56e0\u4e3a\u6211\u81ea\u8eab\u5904\u5728\u5e90\u5c71\u4e4b\u4e2d\u3002

\u6ce8\u91ca\uff1a

\u2460\u4e0d\u8bc6\uff1a\u4e0d\u80fd\u8ba4\u8bc6\uff0c\u8fa8\u522b\u3002\u771f\u9762\u76ee\uff1a\u6307\u5e90\u5c71\u771f\u5b9e\u7684\u666f\u8272\u3001\u5f62\u72b6\u3002

\u2461\u7f18\uff1a\u56e0\u4e3a\uff1b\u7531\u4e8e\u3002\u6b64\u5c71\uff1a\u8fd9\u5ea7\u5c71\uff0c\u6307\u5e90\u5c71

\u6b22\u8fce\u6765\u5230\u601d\u7ef4\u7ade\u6280\uff01\u5bf9\u81ea\u6211\u7684\u6b63\u786e\u8ba4\u8bc6\uff0c\u4f60\u5b66\u4f1a\u4e86\u5417\uff1f\u53ef\u4ee5\u5728\u5f39\u5e55\u6216\u8005\u8bc4\u8bba\u533a\u91cc\u8bf4\u8bf4\u4f60\u7684\u60f3\u6cd5\uff01\u4f60\u4e5f\u53ef\u4ee5\u628a\u4f60\u6700\u8fd1\u7684\u60f3\u6cd5\u3001\u82e6\u607c\u79c1\u4fe1\u7ed9\u6211\u4eec\uff0c\u6bcf\u5468\u6211\u4eec\u4f1a\u62bd\u53d6\u4e00\u4f4d\u5c0f\u4f19\u4f34\u5b9a\u5236\u4e00\u671f\u5c5e\u4e8e\u4f60\u7684\u6295\u7a3f\u3002

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出自:《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扩展资料

赏析:诗歌寓意十分深刻,运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3. 注释:

    ①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②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4.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全诗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历来被称为描写庐山的杰作。仔细品味,诗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也让人玩味不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启示人们,只有超越事物本身才能看清事物全貌,也只有超越人生本身才能明了人生真谛。
苏轼作为北宋一代文宗,不仅具有卓越的文学艺术才能,而且具有强烈的济世利民精神。但他身处政局变幻、党争不休的北宋中期,人生道路曲折艰辛——— 时而在朝为官,时而贬谪流放,甚至曾被罗织罪名投入牢狱,受尽人间磨砺。但我们读苏轼的诗文,却很少见到他怨天尤人的哀叹,而总能感受到那种达观旷放的情怀。人们所熟悉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就是他晚年远放南疆时写下的。在极度困窘之中,他依然以幽默的口吻自我宽解,依然不失淡然飘逸的人生风采。
面对苏轼,我常感困惑,这样一个终生不离仕途的人,为什么能够不为困苦所拘、不为外物所役呢?兼收儒、道、佛,纵横诸家思想精华的苏轼,在仕进之路上从来没有丢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达则奋发进取,穷亦乐观开朗。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能够跳出人生看人生。
这种独特的人生视觉,在他早年就有所体现。他在初入仕途之时,就在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抒发了人生行迹不定、理应顺其自然的人生理念。后来他在外放密州知州之时,更是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表达了俯仰时空变迁、静观人生聚散的超然态度。在他看来,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常理,唯有超越有限时空才能获得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念和境界,他总把苦难看成欣赏的对象。元丰二年(1079),他在湖州知州任上被捕入狱,历经折磨侥幸获释谪居黄州。这个时候,他过着被友人称作“先生穷到骨”的生活,只好把每月的薪俸分成三十份,用麻绳穿起来挂在房梁上,每天取下一串安排一日三餐,但依然整天乐呵呵的。后来得到十亩荒地,在辛勤躬耕、略有收获之时,竟忽然想起了白居易在忠州东坡种花、种树的情景,不仅将这片聊以糊口的荒地命名为“东坡”,而且自号“东坡居士”,其傲视苦难的情怀着实让人钦佩。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念和境界,他从不苛求事物的完美和极致,凡事遵循自然之理,绝不违心逆志。他对现实人生中的一切都淡然处之,真正站在了“庐山之外”,体验到了常人无法体验的人生妙谛。
苏轼曾经说过,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客观现实能够满足人的欲望是有限的。在“欲海”中沉浮的人们,大约永远也享受不到“心闲万缘空,身安一床足”的宁静、闲适和满足。不是因为别的,“只缘身在此山中”。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观山,身在山外时,站在不近不远处望去,一片郁郁葱葱,苍翠而秀丽,有一种让你迫不及待探索的神秘;然而,往往当真的走近,置身于山中时,却会愈来愈觉得似乎并不是那么的美丽了。
    
  人生是一座“庐山”,生活是一座“庐山”,每个人也是一座“庐山”。人生路上,“山”连着“山”,“山”接着“山”,身在此山隔望彼山,往往会觉得彼山更美;身在彼山眺望彼山,又会思想彼山可能更美;而身在彼山的人观看此山又会觉得此山美.....于是,人们常常就迷失在了山中,分不清楚,看不明白,不知道到底是此山美丽还是彼山更好。
    
  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肉体和灵魂,肉体是实在的,灵魂是空灵的。人的肉体永远走不出“庐山”,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座“庐山”;能走出的“庐山”的是人的灵魂,然而,也并不是每一个灵魂都能够走出“庐山”,只有豁然,飘逸,超脱的灵魂才能够走出去。
    
  比较喜欢读周国平先生的随笔和散文,简单平常的文字里渗透着丰富的哲理。周先生在他的《安静》中的一篇散文中大概这样写道:“人有三个人称:你,我,他。生活中,当一个人分别用三个不同的人称来看待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会产生大不一样的效应,“我”会让人迷失,“你”会让人明白,“他”会让人领悟......”
    
  人们大抵都走不出自己的“庐山”,所以,都生活在“我”的痛苦和烦恼中。人们常常都会觉得,我不幸福,你比我好,他真幸福;我拥有什么,你拥有什么,他拥有什么......人生路上,“我”在“山”中,“你”在“山”间,“他”可能就在“山”外了。智慧的人,累了会到“山”外放放风,看看景,找到平衡,获得轻松;愚者只会呆在“山”中郁闷地不停发牢骚。
    
 “人生若如初见。”这句经典而耐人寻味的语句,使无数的痴男信女迷恋,神往,惆怅,哀怨......初见时,彼此皆在“山”外,观望彼此整体的轮廓都是美丽的。彼此新鲜神秘而充满诱惑,彼此迫不及待地走近探索;于是,彼此都进了“山”中,渐渐的,彼此一切的好与不好都随着时间而潜移默化成为习惯,新鲜,神秘,诱惑越来越淡或者就是没了,结果:“不过如此”......
    
 “有一男子历“千辛万苦”终于牵着一女子的素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几年,男子开始觉得女子再不如从前那么美丽,让人爱慕倾心了,感到生活枯燥而无味,男子常常都是早出晚归,隔三岔五不回家.....
    
  一日,男子在网络上偶然邂逅了一个女子,女子优雅婉约,风情万种而善解人意,让男子感觉一见如故,相识恨晚!彼此一有时间就在网上倾心畅谈,无不感觉“酒逢知己”,“琴遇知音”....
    
  一次,男子满怀惆怅,大发感慨对女子说:“你真美!你嫁给谁是谁的幸运,你的老公真有服气!有你做妻子这辈子该知足了!”女子笑笑,但是却生气了....结果,一连很长时间女子都再没有出现,男子忧郁寡欢,魂不守舍,对自己的妻子更淡漠,更少回家了。
    
  忽然一日,女子又出现了,说要跟自己的男人离婚,男子听后兴奋极了!接下来的时间,两个人就开始了神秘恋情。一个多月后,在男子的极力恳求下,女子终于同意揭开神秘的面纱,跟他见面,然而,在相约幽会的地点,男子见到的那个美丽而神秘的女子竟然就是自己的妻子。
    
  女子优雅地跟男子说了一句话:“我带你来“庐山”外面看看风景,你感觉怎么样...?”男人茅塞顿开,大彻大悟,同时也羞愧的无地自容,紧紧地拥抱着自己的妻子热泪盈眶......”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山中。”这句流芳千古而富涵哲理的经典诗句,让前赴后继的无数的哲人倾心,思考,神往,探索,发现......于是,就诞生了深邃而神奇的“庐山效应”。
    
 “庐山效应”是人性的一个弱点。道理人们大抵都是知道和明白的;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渗透;懂得的人只是一种平常的庸俗,能够领悟的人是一种睿智的幸福!
    
  跳出自己看自己,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走出庐山看庐山,才能看到真正的庐山。

扩展阅读:李白一生杀死了多少人 ... 庾郎盘马地却怕有春泥 ... 《题西林壁》宋苏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李白最诡异的照片 ... 《游庐山 》苏轼 ... 李煜《蝶恋花》 ... 李白《日本必亡》 ... 1959庐山真面目事件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