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乔布斯》,There is no finish line, 致成长!

“个人的转变当然是渐进的,每个成年人都应该有体会,我们穷尽一生与自身的天赋和缺陷作斗争,学着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天赋和缺陷。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成长过程,但成长的结果并非成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人。史蒂夫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他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控制那些会阻碍成功的弱点。那些弱点并没有消失,也没有被优点所取代,只不过他学会了如何管理自我,如何控制自己的天赋与不足,可能不是控制全部,但至少能控制大部分。要了解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就必须要全盘考虑史蒂夫在那个12月的下午,在“安拉的花园”表现出来的所有矛盾个性。”

 在开篇里读到这样的一段话,让我对这本《成为乔布斯》有了更多的期待。“这不是关于成功的故事,而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已经看到了太多关于为何成功,如何成功一类的读物,这样的视角也是我更期待的,如同完整的英文标题一样,Becoming Steve Jobs: The Evolution of a Reckless Upstart into a Visionary Leader。正是这样的期盼,让我在周末一大清早便开始进入到这情境中。

“把生活中过去的点点滴滴联系起来”,从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中又一次读到这句话,我们会陆续看到他每个阶段的成长对于未来不经意之间的推动,正如书中不时提到的部分:

他具备良好的讲故事的能力,他知道如何说正确的话,讲生动的故事;

他对人文学科也很感兴趣,深深沉醉在莎士比亚、梅尔维尔和鲍勃.迪伦的作品中;

那个时代所传递出的信息对他影响也很大:质疑一切,特别是权威;勇于尝试;上路流浪;无所畏惧;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佛教的某些方面与他十分契合,为他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哲学依据,也为他的审美期待打下根基。佛教让他觉得追求完美是合乎情理的,无论是对他人的要求、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对产品的要求;

他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即兴演说功力过人,麦肯纳帮助史蒂夫把他的天赋运用到了极致;

……

生命中的那些爱好,那些人生经历,都变成了他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最终影响了他的生活。

鲍勃.迪伦影响着他生命中的方向。“我听着鲍勃.迪伦的歌长大,鲍勃.迪伦从来不会停滞不前,那些真正的艺术家穷尽自己的一生去从事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在外界看来他们已经非常成功,但在他们自己看来还不够。只有那些愿意冒着失败的风险不断尝试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家。迪伦和毕加索一直勇往直前,即使失败也在所不惜”,所以他在十几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苹果。

“看着团队成员因为合作而变成更好的自己,我想这对史蒂夫触动很大,我认为这是他重回苹果后最关键的变化之一。他能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别人的才华,从别人的才华中得到鼓舞,同时激励别人完成他自己无法完成的伟大事业”,在皮克斯与约翰.拉塞特和卡特穆尔一起工作,亲历团队完成《玩具总动员》这样的杰作,让他在管理上又有了新的收获。

在产品设计的方面,禅学的修炼,在Reed学院的书法课程,在皮克斯做动画的经历都使他深深受益。“拉塞特构建电影的方式其实与史蒂夫打造硬件的方式比较类似,他们都喜欢让实用与美观并存。史蒂夫和拉塞特一样,既拥有孩童般的好奇心,也非常关注细节。在皮克斯,史蒂夫学会了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如何耐心细致地打造出一件艺术佳作,让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幕后的创造者。”

“1997年的秋天,史蒂夫面临的烂摊子可能会让世界上任何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头疼,但是他慢慢展现出了在被放逐的11年里学到的东西。在拯救NeXT、与迪士尼谈判以及推动皮克斯上市的过程中,他培养了自身的纪律性。他领会了耐心的价值,也从卡特穆尔身上学到了如何管理才华横溢的创意团队。他见证了拉塞特和他的团队如何把最初制作电影的想法慢慢变成《玩具总动员》这部杰作,也看到了产品打造过程中的曲折与漫长。他将这一切都铭记于心,没有人能预言他的转变,连他自己都无法解释。如今,他将把这一切与自己原有的才华结合起来,通过一项又一项谨慎的决策,带领苹果走上一条缓慢却又坚定的复兴之路。”我很喜欢这样的一段话,“这不是关于成功的故事,而是关于成长的故事”,从史蒂夫.乔布斯到每一个奋斗的人都是如此。

  重新回到苹果的他,开始了“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的旅程:

“他发现了比尔留下的那片空白市场——为个人打造无与伦比的机器”,决定和团队一起打造注重个人体验而又个性化的电脑,充分挖掘市场;

  他开始着重简化苹果的目标,将整个公司的人才和品牌效应用在几个关键的产品和市场中,同时他逐渐意识到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能帮助公司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而他不仅仅选择正确的产品,也变得更有耐心,对核心团队全权信任,让公司在循序渐进中稳步发展,而非寄希望于几件一鸣惊人的产品;

  ……

说起乔布斯的名言,“追随自己的内心”一定名列前茅,乔布斯本人也是在无数次历练之后才有这深刻体会。“当初的直觉只是一个年轻人的个人爱好,而现在的直觉内涵更为丰富、更为深沉”。他逐渐了解了“追随自己的内心”和唯我独尊之间的区别,到了2005年,直觉则意味着充分权衡各种可能性后再采取行动,既考虑自己的想法,也听取团队的意见,并且理性分析行业的现状。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保持渴望。固执愚见。)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的最后一段话分享了这句话。“在刊物封底,一句话是一幅清晨乡间路的照片。如果你乐于冒险搭便车旅行就会看到这一种景象。在照片下面有这样的一段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是他们的告别语。保持渴望。固执愚见。我一直这样勉励我自己。”而我同样想起类似的画面,那幅广告写的是另外一段话“There is no finish line”, 是的,关于成长,永远没有终点线!

扩展阅读:史蒂夫乔布斯社交网站 ... 乔布斯后悔不认女儿 ... 史蒂夫 乔布斯传 txt ... 《theroseis》在线阅读 ... 《乔布斯传》在线观看 ... 《成为》在线阅读 ... 乔布斯年轻太帅了 ... 女乔布斯 ... 乔布斯最后一部iphone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