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38岁就义,5个子女今安在?长子是副国级,女儿是作家

上世纪70年代末,导演谢晋拍摄过一部《啊,摇篮》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是国民党军在胡宗南的指挥下,分为多路进犯陕北延安。

延安保育院为了让收养的几十名革命烈士遗孤能够撤退到安全地带,历经艰险,终于如期完成了任务。

这部电影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有了一个制度,只要是烈士的孩子,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无论党组织经费多么困难,也要尽一切可能挤出钱来,保障烈士后代的基本生活。

了解党史的人都知道,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1日成立后,李大钊担任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入狱,受尽各种严刑拷打,始终坚守信仰,坚贞不屈,于4月28日被反动军阀处于绞刑,牺牲时年仅38岁。

党组织得到李大钊不幸遇害的消息后,迅速找到他的妻子赵纫兰和他的五个子女,即长子李葆华、次子李光华、三子李欣华、长女李星华、小女李炎华。除了表示慰问,在经济上都尽可能地给予照顾。李大钊的子女们也非常争气,他们都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继承父辈未尽的遗志,继续为人民工作。

其中,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可以说名气最大,获得的评价也最高。李葆华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工作,抗战时担任过晋察冀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为创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革命战争年代,李葆华舍生忘死,建国后的李葆华依然保持了革命家的本色,在特殊时期更是做出了常人不敢做出的行动。之所以说李葆华做出了他人不敢做出的行动,绝不是凭空捏造,是有事实依据的。

事情发生在1962年2月,李葆华由水利部部长调任安徽省担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当时的安徽深受三年自然灾害之苦,老百姓生活极为艰辛,淮河两岸的皖北地区和革命老区大别山地区,可以说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这里的老百姓一日三餐几乎都靠野菜,有的地方甚至以水草充饥,被形象地称之为“瓜菜代。”

李葆华了解到老百姓生活如此贫困,他的内心是非常沉痛的。在他未来安徽之前,对安徽的印象全凭书里介绍,安徽地处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之间,气候湿润温暖,是典型的鱼米之乡。

鱼米之乡为何如此贫困,还要吃返销粮,这使他一定要找出穷困的原因。通过深入调研,李葆华了解到除了天灾这一不可抗力的因素外,人祸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当时,由于集体化,严重束缚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重新走出一条路。李葆华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保持大方向的人民公社不变,在所有的生产队中采取“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政策。

这在当时的中国农村要实行这一政策,可以说开创了先例,李葆华不用说,是冒了极大的政治风险的,可他认为为了人民的利益,是要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才是最大的政治。

由于安徽广大的农村采取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政策,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更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种粮和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

短短一年内,安徽很快从灾荒的阴影里走了出来,老百姓脸上的菜色全无。变化最大的皖北和大别山区自1963年开始向国家上交粮食,彻底结束吃返销粮的 历史 。

说句题外话,安徽搞包产到户是有 历史 的,万里到安徽支持凤阳县包产到户,可以说是在李葆华已经实行的政策上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李葆华从1962年2月调入安徽,到1967年1月离开安徽,走遍了安徽的山山水水,在保持了国之根基——农民稳定的基础上,还积极筹划安徽的发展,可以说李葆华夙夜在公,一心为民的清正形象,印在了安徽老百姓的心里。

只要是40年代到50年代出生的安徽人,都对李葆华赞誉有加,更亲切地称李葆华为“李青天”。

由于李葆华是从水利部长任上调任安徽,由于淮河对安徽伤害最深,所以他还充分发挥自己担任过水利部长的优势和影响力,请国内顶尖水利专家来勘察治理淮河。专家们出谋划策,为治理淮河贡献了许多好方案、好建议。按照他们的方案和建议,在李葆华的亲自指挥下,淮河新修了许多新的水利设施,增强了淮河两岸抵御洪水的能力。

当然,也不仅仅是淮河的治理成为李葆华的首选,全省其他河流的治理也同样放在重要的位置,新建的水利设施,至今还在造福安徽人民。

李葆华在安徽期间,还为安徽重工业的发展同样贡献良多,位于长江南岸的马钢,在他担任省委书记前,还只是一个能生产建筑用钢材的中型钢铁企业,他认为要贯彻好毛泽东提出的目标:实现钢铁联合企业,决不能只生产普通钢材,更要生产有价值的产品。经过他的积极努力,1964年我国第一条生产火车车轮的生产线在马钢诞生了。

同样的情况还有铜陵有色,以及两淮煤炭基地的形成,都凝聚了李葆华的心血,有这些重工业做基础,进入改革开放后,为安徽在中部迅速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也是今天安徽能够融入长三角的资本,也可以说今天安徽的GDP逐渐进入前列,离不开李葆华5年主政安徽的功绩。

李葆华在担任安徽省委书记期间,把全部的心血用在安徽的发展和让老百姓吃饱肚子上,对自己的要求很简单,只要能用就行,能放置一张办公桌就行。

李葆华调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后再次回到北京,从他家的摆设来看,根本看不像是一个副国级干部应该具备的标准,家具是简易的三合板拼凑而成的。用于接待来访客人,摆放在客厅的沙发都是人造革皮的椅子,客人往上一坐就会陷进去,住的房子也是70年代的老旧建筑。本世纪初,中央有关部门要给李葆华调换新房子,他以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婉言谢绝了。

李大钊其他子女,同样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更没有躺在父辈的光环上,向党组织伸手,都凭借自己的勤奋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为先辈增光。

次子李光华,在李大钊抓走的时候仅4岁,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幼儿。在党组织和亲友们的关怀抚育下成长,随着李光华逐渐长大,明白自己身世后,也像父亲一样勇敢地投入战斗。

李光华在10岁的时候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年仅14岁的他,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难以压下心中愤怒的火焰,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组织的游行示威活动。

在日寇的铁蹄踏遍全华北,抗日的火焰在华北大地熊熊燃烧,李光华毅然走出了校园,他不甘心当亡国奴,积极要求参加抗日队伍。党组织感觉李光华年龄小,起初没有答应李光华的请求,然而意志坚决的李光华采取软磨硬泡的方法,最终得到了党组织的同意。

李光华听到党组织让他参加革命的消息,非常高兴,小小年纪的他也知道参加革命,投身于抗日后将面临生和死的考验,但李光华下定决心要像父亲一样,将生死置之度外,参加了冀东大暴动,同暴动队员们一样冲锋陷阵,捣毁伪警察所,伏击前来报复的敌人。

由于冀东大暴动组织不充分和人员成分复杂的原因,最终冀东大暴动失败。李光华没有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之下,坚信跟党走就是对的,一如既往地保持火热的革命热情。

鉴于李光华坚定的革命信念,李光华被党组织安排到延安继续接受教育。李光华通过在延安的学习,进一步懂得了仅仅依靠一腔热血是不能实现心中理想的,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

有了这样认知的李光华,毕业之后,在担任乐亭县委宣传部长时,他要求粉刷在墙上的标语,下发的通告都要做到通俗易懂,让党的政策直观、直白,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

李光华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乐亭县委和县政府班子的称道。当他接到调令担任唐山市华新纺织厂党委书记时,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作用,鼓励职工围绕企业管理献计献策,做到增产增收。

几年之后,李光华转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党委书记,他对从事科学研究的 科技 人员非常尊重,在李光华担任电子研究所党委书记那段时间里,他在科研人员和职工群众中都拥有很高的威信。

李大钊最小的儿子李欣华,也像父亲一样从事教育工作,曾担任北京市大峪中学校长,以及门头沟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为培养国家急需的小学教师做出了贡献,可以说桃李满天下。

这里再说一说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1927年5月10日,反动派在舆论的压力下和党组织多方营救中,不得不把关押在监狱里的李大钊妻子赵纫兰和孩子们释放。由于李大钊一家在北京的住所被反动派查封,全家被迫迁回河北老家大黑坨村。

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在丈夫被反动派杀害后,没有怯弱,而是选择了坚强,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振作精神抚养和教育尚未成年的孩子们。由于操劳过度,患上了重病,赵纫兰于1933年5月不幸去世。

当时,大哥李葆华已经投身革命,不在家里,作为长女的李星华主动挑起照顾弟妹的重担,期间也像她的父亲李大钊、大哥李葆华一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在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一心向往革命的李星华,费尽周折到了延安,被安排进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毕业之后,在延安中学教书。

1947年,胡宗南大举进犯延安,李星华随同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峻岭之中,面临敌人时时来袭,仍然坚持备课,只要敌人相隔还远,李星华就把学生召集到一起,在村庄的大枣树下,或者庙宇里教书。面对天上不时飞来的国民党军飞机,老师和同学们都担心她的安危,她总笑着说没事。

全国解放后,李星华回到北京,除了继续教书育人之外,还爱上了文学创作,整理出版的《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通俗易懂,又有较高的文学和学术价值,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这本书还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作用。

李星华在文学造诣上最为突出的成绩,是她撰写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散文,这里不烦摘录一段“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但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

文章的开头,就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及对待革命的无限忠诚可以说跃然纸上,让我们对李大钊产生出浓浓的敬意。

李大钊的五个子女,除了李葆华和次子李光华从政,并且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衷。其他三个子女也都像他们的父亲一样,在讲台上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他们以各自踏实的工作,践行了父亲的誓言,更没有辜负父亲对他们的殷切希望。

扩展阅读:我的父亲李大刑原文 ... 张作霖的6位夫人下场 ... 100岁以上健在名人 ... 张作霖为什么怕大女儿 ... 李葆华的两个儿子 ... 李大钊在狱中的生活 ... 李大钊被捕后的遭遇 ...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19人 ... 谁下令杀了李大钊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