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教育孩子最少必备的四大价值观

植物的种子只有在合适的光照、水分、土壤、养料等条件下,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光照太强或太弱、水分太多或太少、土壤过酸或过碱、肥料过剩或缺乏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就像是植物生长必须有合适的光照、水分、土壤、养料等,孩子出生后,也只有在父母提供的良好的外环境下才有可能健康、茁壮、幸福的成长。这里所说的外环境,不是指吃、穿、住、行等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环境。现在的物质条件下,孩子饿死、冻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我所说的 外环境 , 是指孩子心灵或者说内心世界成长 、 发展所需要的非物质的条件 , 包括家庭氛围 、 班级氛围 、 社会文化等 。

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外环境,它和父母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两个家庭经济实力不相上下,但一个家庭氛围民主、温馨、和谐,崇尚鼓励和赏识,而另外一个家庭氛围专制、压抑、刻板,信奉惩罚和打骂,在这两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外环境显然相去甚远,最终孩子成长的状况也必然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为了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最佳的外环境,父母应该拥有哪些最少必备的价值观呢?

一、 最少必备价值观 之一: 专业

1、爱的越深,伤的越深?!

很多教育专家和家教书籍,都在反复强调和提醒“父母要爱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爱也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父母的爱就像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光照、水分、养料等等,没有父母的爱,别说成才了,孩子连生存可能都会很困难。

实际上,不用任何人强调和提醒,出于本能,只要是正常的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然而,奇怪的是,明明很爱孩子的父母们,却经常会说一些极其伤害孩子的话,干一些极其伤害孩子的事情。这样的事,我想,为人父母的都干的绝不少吧。但,“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尽管很多时候,父母们绝对不是故意而为之,但对孩子的伤害却又是真真实实的,甚至,很多已经发生多次的无形的伤害,绝大多数父母却根本不知道,就好像完全没有发生过什么一样。有些隐性的伤害,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实在让人扼腕叹息。这样的父母,我称之为“ 本能型父母 ”。

医生本来是为了治病救人,可是很多时候却因为某些失误,对病人造成了严重的、甚至是致命性的伤害,医学上称之为“医源性损伤”。与此类似,父母们明明很爱孩子,也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但也像“医源性损伤”一样——好心却办了坏事。最可怕,最要命的是,很多时候父母们还不自知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直接的原因,绝对不是父母们不爱孩子,而是不懂什么是爱。

2、什么是爱

爱,更朴素、更简单的定义: 爱是关系 。你爱自己、爱伴侣、爱孩子,爱父母、爱朋友、爱同学、爱战友,甚至,对于没有生命的事物,如你的车子、电脑、房子、地球……那是因为你觉得他们都和你有关系。而你会随随便便、无缘无故地,爱一个跟你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人或事物吗?大概率是不会的吧——因为那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无论Ta是生是死,是好是坏——“没关系”啦,也就无所谓啦。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顺藤摸瓜,继续往下再思考一步:什么是真爱呢?再加个定语就行了。 真爱 , 就是无条件付出且不求回报的关系 。

如果你真的爱一个女人(男人)在某些情况下,你甚至可能愿意为她付出生命;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因为种种原因,她最终和别人结婚了,你可能也会发自内心地祝福,希望她幸福;而如果你 仅仅 只是为了得到她——可能是她的身体,也可能是钱财,或者其他的什么,这是不是真爱,你懂得。

孩子小的时候,拉屎拉尿在你身上;无论半夜怎么哭闹,折腾你;学说话学走路时,不管孩子的发音多么不准,走的多么不稳,说错了、摔倒了多少次,父母都没有任何怨言,没有任何批评和指责,不求孩子给自己任何回报,只求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心满意足了。这是真爱。但是,孩子上学了,考试成绩好父母就高兴,考试成绩差,就给孩子脸色,甚至打骂孩子,这是有条件的爱,是假爱、错爱,是不会爱的表现,而假爱、错爱,不会爱,就是虐待,是伤害。

再退一步讲,就算你对孩子是真爱,但是,如何做到,如何持续做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大,非常深奥,也非常专业的课题。显然,光有爱是不行的,“就好比我是一名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诚恳地告诉我的病人,我非常愿意帮助您,尽管我没学到什么技术,但是我充满爱心!来吧,请相信我,让我们开始手术吧!”如果您是这位病人,你会怎样呢?我相信,您一定神色大变,从手术台上跳下来逃走了。高尔基曾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如何从根源上减少“医源性损伤”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呢?诸如“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给孩子更多的关注”……这些陈词滥调、老生常谈,有道理但没有什么卵用的废话,我想,你和我一样,早就听腻。

3、成为“专业成长型父母”

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两个字: 专业 。事实上,不仅仅只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任何领域,我们要想做好,做到出类拔萃,都必须足够专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职业都需要“持证上岗”,但是,家长这个重要的岗位,却既不需要考试测验,也不需要考取证书。一旦你有了孩子,做了父母,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家长这个岗位,这好像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就像前面那个充满爱,但没有专业技能的医生一样,从对孩子负责对角度来讲,这是一件极其恐怖和危险的事情啊。很多时候我们说孩子是“熊孩子”,但是,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就算孩子真是熊孩子,而熊孩子是谁生的,是谁造就的?只能是“熊父母”嘛。“有其父才有其子”。

就如同孩子的考试成绩一样,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好,好上加好;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不该要求自己,在家长这个岗位上,也越来越好,越来越专业?我觉得,若非如此,我们真的没脸再对孩子指手划脚,吆五喝六、耀武扬威的,你觉得呢?难道不是吗?

又,我们到底该如何让自己变的更专业呢?其实,法门也只有一个:不断的学习成长,不断地升级自己大脑中的“操作系统”,最终成为“ 专业成长型父母 ”。

事实上,就算不是为了孩子,我们也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对啊。如果有什么值得做一辈子的事,我觉得,除了学习和成长,似乎再找不出其他事情了。专业和成长,就如同孪生兄弟。要想变得专业,唯有不断地学习成长;不断学习成长了,就必然越来越专业。

说到这里,有个新的问题又来了:关于育儿的知识、书籍、专家那么多,更要命的是,其中不乏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滥竽充数之辈,我们到底该如何判断和选择呢?到底该学什么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哈……

其实,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和恐怖。依据前面价值观的定义,我们只需要思考:什么更重要,最重要,然后,优先学习“最少必备知识”。依据我自己亲身实践的经验来看,我们所需的“最少必备知识”包括:

(1)、心理学。其中,个体发展心理学开山鼻祖阿德勒的书最具价值和影响力。但,初读阿德勒的书时,难免会感到有点枯燥无味,建议先读《正面管教》系列丛书。

(2)、教育学。其中,我认为蒙台梭利的著作,真正抓到了幼儿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但和阿德勒的著作类似,蒙氏的著作读起来相对较难,可以先从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捕捉儿童敏感期》等读起。

(3)、脑科学,目前我也才刚刚涉足,暂时没有什么建议。

(4)、其他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或方法,我将在第三部分进行介绍。

在此,我仅举一个我在孙瑞雪老师《成长阶段的发现》1一文中,学到的有关人“成长阶段”的专业知识,这个专业知识改变了我对孩子学习的认知,或许也会改变你的认知,而人的认知一旦改变,就难以恢复,是完全不可逆的。由于作者写的实在太好了,内容太重要了,所以,我就原汁原味地引用如下:

在人的生命成长中,有预定好的成长密码,所以教育者才发现人的成长阶段。遵循自然法则的成长阶段,人的生命才会有序而统合地、全方位地完整成长。

一位心理学家说: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意义和目的,发现它和地接受它是人生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至少我们面对孩子当下的琐事时,我们能知道这是某个时期孩子生命成长的特征,就不会大惊小怪,不会严责孩子,就会给孩子更大一点儿的成长空间。

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希腊人和罗马人就对人的生命成长阶段充满了关注。罗马人的人生5阶段:

0-15岁,童年即上学初期;

15-25岁,青年期;

25-40岁,第一成年期;

40-55岁,第二成年期;

55岁以上,老年期。

这可能是由于发现人生形象变化很大,所以最早时用形象来给年龄分段。也能看出,那时15岁是青年了,55岁就老了。成年期分了两个阶段,可以看出成年期的差别很大。

希腊人的人生10阶段,每一阶段7年(注:李笑来说七年就是一辈子):

0-7岁,幻想时代;

7-14岁,想象阶段;

14-21岁,青春期与青少年时代;

21-28岁,发现和把握人生的基础;

28-35岁,证实和强化已发现的基础;

35-42岁,第二青春期,按内心的召唤重新调整方向;

42-49岁,狂躁抑郁期;

49-56岁,与自己的衰老搏斗;

56-63岁,思想成熟;

63-70岁,第二童年期。(如果有意识地接受这一转变,它把人引向新的更高的起点。)

这是从内心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把握来给年龄分段。

中国大教育家孔子的人生6阶段:

十五立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

这是从对人文环境把握能力的角度来给年龄分段。

有趣的是,孔子认为人15岁时“立志向学”,这几乎和所有教育家的想法相同。即使不是教育家,比如林肯,也认为儿童从14岁才开始所谓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意味着一个人开始真正使用自己的思维。使用和建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个时候正好是青春期。

14岁左右是青春期的年龄,有的孩子青春期来得早,有的来得晚些。如果去除年龄,用青春期作为一个界限和划分,那么教育家几乎无例外地认为,真正的思维的年龄在青春期到来时开始。

青春期和青春期之前的关系非常重要。儿童要用15年的时间先建构和创造自己:0-7岁,创造一个生命的自我意识;7-14岁,创造一个人类文化的自我,然后用这个创造出的自我来学习和过渡到成人期。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但学习有不同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婴儿出生就在学习,但不是成人意义上的学习,不是求生存和学本领的学习,不是书本系统和考试系统的学习,而是学习使用外在和内在的环境创造自己。

有了这个底蕴,我就对教育的任务、实质和本性有了信心。

把人的成长按阶段来划分,本质上是基于什么呢?为什么从古至今的阶段划分几乎是相似的,差别只是更加丰富和细化呢?

共识是,15岁是一个分界线——青春期。

0-15岁,人是自然的人,人几乎没有人性,是神性的。这之前,这种神性集中所有的资源,历经一个个历程,建构和创造生命中的自我。即使儿童在现实的环境之中,那也只是成长的资源。我们不能强制孩子学习21岁生存的手段。

15岁,生命开始发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输入人性的血液。就好像突然从天国降临人间,开始从身、心、灵三方面往人性和社会的方向过渡和跨越,理性思维开始真正启动,对人类的理想也开始产生。

21岁到30岁或40岁,努力成为社会的人。

40岁,回归自我意识,重新发现人生的意义。

唯一个疑问是,是18岁或21岁成年.还是35岁或40岁成年。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各有不同的说法。我认为,从社会的角度看,21岁成年:从生命的角度看,40岁成年。我更喜欢从生命的角度看待人的成长。

今天,我们观察现实,大多数孩子,在青春期到来时,学习的兴趣几乎已经所剩无几了。还没有开始就没有了,这就是透支的代价。这是真实的现实!

一个孩子上初中,每天他都看到老师指责和骂学习差的同学。有一次,孩子回来问妈妈:“学习不好,连人都做不了吗?”妈妈问:“你认为呢?”孩子说:“学习不好,是学习的问题,还可以是一个好人,所以老师没有权利骂人!”一个善待人的角度。

这意味着,我们现有的社会对孩子长达18年的判断,是以学习好坏来衡量的。这个衡量标准和判断人的观念,本身就极具破坏性。它会诱导民众全然不顾生命成长的法则,而以现实的功利为指南。为了使孩子“学习”好,父母就让孩子在1岁时开始了学习。商业结构会极快地嗅到这种需要,为这种急功近利提供更为急功近利的服务。成长最要实事求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儿童的成长最急功近利不得,因为那样做意味着破坏生命的开始。如此一个以“学习”好坏为判断标准的民众,却使绝大多数人害怕学习。我们需要反省。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潜移默化、言行一致对孩子的影响,比无效的唠叨、说教、批评、打骂效果好一万倍!哪怕仅仅只是为了孩子,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这里还有个好消息:被誉为当今世界最聪明的人——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经过大量的统计发现,很多领域中,最优秀的人,往往都是业余爱好者。最神奇的是他发现“因创新而流芳百世的牧师和传教士人数是科学家、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甚至发明家人数的10倍”2,至于原因,我们在本章的第三小节再进行解释:

牧师托马斯·贝叶斯(就是贝叶斯概率的发明者)和托马斯·马尔萨斯(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提出者)是其中最著名的;牧师埃德蒙·卡特赖特发明了动力织机,对工业革命做出了贡献;牧师杰克·罗素培育了梗犬;牧师威廉·巴克兰是第一位权威的恐龙研究学家;牧师威廉·格威开创了现代考古学;牧师奥克塔维厄斯·皮卡德·坎布里奇是最权威的蜘蛛专家;牧师乔治·加勒特发明了潜艇;牧师吉尔伯特·怀特是他那个时代最受尊敬的博物学家;牧师伯克利是研究真菌的顶尖专家;牧师约翰·米歇尔协助发现了天王星;孟德尔发现了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可以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4、专业成长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此,我还想提醒读者(其实也是提醒我自己):

首先,前面我列举了四个需要我们学习的领域,你千万不要被吓到,其实每个领域中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知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放眼全世界,具有真知灼见且真诚的书籍和作家,其实真的不多,很多都是滥竽充数、沽名钓誉之辈。如何筛选和鉴别,我将在下一本书中进行讲解。

其次,“专业成长型父母”的道路,绝非坦途。在我们变成“专业成长型父母”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好朋友主动来找我们,他们的名字叫:困难、挫折、痛苦、绝望、失败……当这些好朋友来找我们时,我们一定要满心欢喜地张开双臂迎接她、拥抱她、热爱她,因为她们其实是来告诉我们——成功就在不远处。事实上,人生没有那条路是一马平川的,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使你学习了很多教育孩子的科学的、正确的知识,即使你也真的很想科学的、正确的教育孩子,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你依然会犯很多很多错误。但,“相信我,你并不孤独”。这时,请你务必记住:

第一 、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

第二 、 成长就会犯错 , 犯错才会成长 。

道理也很简单:知道和做到之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任何人学习都有一个过程,从知道到做到需要反复练习,学习的本质就是重复练习的过程。这么说太抽象了,我给你举个例子,你马上就能体会到。请问加粗带引号的这两个字“ 相信 ”是什么字?你确定是“xiāng  xìn”吗?你敢以你的长相做担保吗?你敢以你的性别做担保吗?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现在再请你回想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两字的?小时候看了多少遍?听了多少遍?写了多少遍?答案是无数遍。所以,不要急于求成,多给自己一点时间。

顺便说一句,以后给孩子辅导时,如果遇到孩子不懂的知识或题目,请务必多给孩子一点耐心——记住: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只是我们太健忘,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学习的,忘记了我们遇到不懂的知识或题目父母或老师对我发火时,我们是多么的恐惧、焦虑和无助。所以,请务必善待自己和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缓慢的过程,善待自己和孩子所犯的错误。 没有人天生什么都会 , 现状也不可能马上改变 ,赚钱如此,改变生活状态如此,成长——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更是是如此。一次学不会、学不懂,大不了咱就多学几次呗!一次两次不熟练,大不了咱多花点时间练习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要你愿意学,没有你学不会的。而且, “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 , 都值得慢慢做 , 做很久很久” 。所以,慢慢来,不着急,用“长期定投”的思想,“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毛泽东)。

其次,只有你足够专业,你才能真正的懂孩子,才能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无条件的爱孩子,才会彻底放弃用你自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还记得前面我们对教育的定义吗?教育是长期、正向的改变。在你没有变得足够专业以前,你所谓的教育,很有可能是误导,最多是触动。当你变得足够专业以后,其中的道理彻底想明白了,然后,你正确的教育行为才会慢慢地、自然而然出现,这或许就是人常说的对规律的尊重吧?

扩展阅读:15-18叛逆期教育方法 ... 孩子智商高的7个表现 ... 初中12-15岁叛逆期教育 ... 6-9岁儿童叛逆期教育 ... 孩子学习开窍最佳时间 ... 适合男孩子的家规要打pg ... 17岁学生被老师叫去谈话 ... 10-16岁叛逆期教育方法 ... 如何教育叛逆期的孩子才是正确的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