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梵高 | 他在这片星夜中化作永恒的星辰

这是唐·麦克林献给梵高的民谣,他没有颂唱梵高多么伟大,而是用一种平凡质朴的叙事手法讲述梵高对艺术和生活诚挚的执着。

公元 1853 年 3 月 30 日,一位名叫文森特·威廉·梵·高的男孩在荷兰南部布拉邦特出生,可是他的出生并没有给他的家庭带来喜悦,因为这一天正好也是他早夭的哥哥的忌日,伤心的母亲无暇顾及他。也许,从出生开始,他的孤独就伴随着他。

长大后的梵高,不论是上学、当牧师、考神学还是做店员,都屡屡碰壁,本就不受母亲喜爱的他,与家人的关系更加僵硬了,唯有他的弟弟提奥一直鼓励着他。在工作中屡屡碰壁的梵高艰难地度过了他人生的前 28 年,28 岁的梵高在弟弟提奥的鼓励下决定成为一名艺术家。梵高的这一生,倾注了所有精力在绘画创作上,但在有生之年只卖出一幅《红色葡萄园》,400 法郎,相当于当时一个白领 3 个月生活费。

对于没有任何收入的梵高来说,400 法郎确实不低。但从 28 岁后一直靠弟弟提奥每个月给他的 150 法郎生活的梵高来说,这 400 法郎完全不够他持续地生活、租房、购画材。即便如此艰辛,他也从未停止向前。

那时穷困的梵高确实希望自己的画能受到世界的认可,能卖出高价,可惜他生前没有实现,却在死后的这 100 多年实现了。甚至他的作品卖出了他生前都无法想象的天价。比如:华谊兄弟的王中军,就曾花 3.77 亿拍下一幅梵高的静物画。

在梵高的一生中,陪伴他的除了穷困潦倒,就只剩下无边的孤独了。从 28 岁开始创作,到 37 岁离开人世,梵高留下了不少让世人感动的作品,其中最出名的代表作当属《星夜》和《向日葵》了。

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想必对这幅《星夜》不会陌生。那时看到星夜有无穷的吸引力,仿佛从稚嫩的眼睛里看到了梵高那颗纯粹的心。蓝色的底料有灿烂的星月点缀,虽然说艺术不等同于生活,但它却是主观意识所创作的。

比如对局部的捕捉,《星夜》这幅画主要是对弯曲的长线与破碎的短线之间的交互运用,这种运用使画面产生奇幻的景象。这幅画以蓝色为基调,用笔较粗线条,给人一种阴沉、忧愁的感觉。

习惯了从电子屏接触视觉作品的当代人,真真正正站到梵高真迹前才能体会那种不可思议的惊叹和感动。梵高不是一般人,他所用的笔触,具有色彩的延伸、变化和方向。

蓝色和黄色是梵高的最爱,前者沉溺孤独,后者渴望生活。

不同于《星夜》的孤独,《向日葵》用明亮的黄色表达了梵高对对生命的理解。向日葵象征着生命和激情,强烈的色彩对比仿佛也将他的内心渲染在画布上了。一位英国评论家说: “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在《向日葵》诞生一年以后,梵高在奥维尔小城附近作画时中了枪,他通知了随行医生加歇来治疗,在弟弟提奥接到消息从巴黎赶过来的途中,他放弃了活下去的念头。中枪两天后,梵高不治而亡。

然而讽刺的是,在100年以后,梵高的《向日葵》以42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

如果说梵高一生孤僻,没有知己,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他生前,有一个一直爱着他欣赏他的人,这就是他亲爱的弟弟提奥。建议他从事绘画创作的是提奥,一直支持他并欣赏他的创作的也是提奥。

《梵高书信全集》收集了从 1872 年到 1890 年梵高去世所有被保存下来的 902 封信件,其中 819 封是梵高写给其弟弟提奥的,是目前收录最完整的梵高书信集。梵高在给提奥信里写: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梵高在信中曾说:

“我常认为夜晚比白昼更有活力、更富色彩。”

可惜的是,梵高一生最大的追随者和崇拜者弟弟提奥,在梵高去世半年后精神崩溃,死于严重的精神病发作。

或许,梵高这一生是孤独的、穷困的,但也是执着的、饱满的。他是幸运的,因为有提奥一直深爱着他,他也是不幸的,在世时受尽嘲笑与冷漠。可无论如何,他的作品都是灿烂的,热烈的,如同他那颗饱满的心,他的画并没有表达来自这个世界的冷漠,而是展现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所以,一百年后大家看到他的画才会这样感动。

不是因为他是梵高才去理解这些画,而是因为这些画,去理解那颗最纯粹的心!

在这个沉重的时代,猥亵、造假、掩耳盗铃……愿所有人都能像你一样,面对世界的万般丑恶样貌,不管我们在哪个行业,或者站在什么样的高度,都能永怀赤子之心。

亲爱的文森特·威廉·梵·高,希望你在另一个世界快乐!

✎  编写|Waiting、大懿 编审|一集

- END-

扩展阅读:梵高自闭症还是精神病 ... 梵高名画《星空》 ... 梵高《笼中鸟》 ... 圣文森的男孩免费观看 ... 梵高的《播种者》 ... 色彩风景大师作品 ... 梵高名画《向日葵》 ... 梵高的悲惨一生简介 ... 文森特日服完整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