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名词解释

一、什么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名词解释

1、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2、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

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扩展资料: “历史散文”历史作用: 我国古代的叙事散文在历史著作占有极高的地位,其渊源则在先秦。

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成熟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等,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大量地采用了《左传》、《战国策》的史料,而且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例如《赵世家》极似《左传》、平原君、魏公子等列传又极似《战国策》。 《春秋》的褒贬是非以及《左传》直书无隐的精神,一直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成为过去史学家撰著的原则。

从司马迁起,史家之有论赞,也是受了《左传》的启示。 《左传》的作者常常通过"君子"或他人之口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这种手法也为后来史家所秉承。

《战国策》的纵横家雄辩余风,直接影响到汉初贾谊、晁错等政论作家。而唐宋以来的著名古文作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无不师承先秦历史散文。

他们的叙事文和传记文无论在语言上,表现方法上,很大程度上受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例如,韩愈虽说"左氏浮夸",而其《董公行状》的辞令却与《左传》风格极为近似。

柳宗元在所谓"圣人之道"上曾经非难过《国语》,但在文章上却承认其"深闳杰异",并主张"参之《国语》以博其趣"(《柳河东集·答书中立论师道书》),可用《左传》、《国语》之辞(《柳河东集·报袁君陈秀才书》)。 至于苏氏父子,受《战国策》影响尤为明显。

苏洵的《权书》、《衡论》以及其他史论,苏轼的《策略》、《策别》、《策断》、《志林》诸论及其他策论、上书等,都在学习《战国策》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 可以说,《晏子春秋》直接启发了后世文言小说的作者,而《穆天子传》、《逸周书》则可视为后世说唱文学的滥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历史散文 百度百科_诸子散文。

二、名词解释 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慢慢发展成熟。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了。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殷朝时候,人们用龟甲、兽骨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日期、占卜的人以及所占卜的事情,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的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这就是甲骨卜辞了。甲骨文于清末发现于河南的安阳,是盘庚迁殷后至殷朝灭亡时的遗物,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甲骨卜辞内容丰富,叙事有繁有简,可以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商周时期,在铜器上还经常能发现一些铭文。

这些铭文,多是君王、公侯、臣子等贵族人士所作,有长有短,却同样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的铭文记事一般都很简单,并且有着固定的形式。

到了周代铭文的字数增加了,内容也变得更为复杂。不仅有记事的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

好些铭文的叙事,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商周的铜器铭文,实际上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其中的《虞书·尧典》等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并不是当时人们的记录。而《商书·盘庚》则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周书》主要是诰和誓两种文体,其中对于周公的言论记录最多。《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并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着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可以说对于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一书,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有着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不过,其中的记事都十分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而短的仅有一字。

所以,尽管它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在思想上,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的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春秋》的主要倾向。

并且,这些思想上的倾向,在行文中并不是表现为议论性的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的。《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这种做法,为后世史传文学广泛继承。《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是为了传述《春秋》而作,其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不过后人对此颇有疑义。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的编定者一定是一位儒家学者。

《左传》与《春秋》一样,并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是同时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左传》同样也维护周礼,尊礼尚德,并以此为规范来评判人物。

同时作者还看出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趋势,并反映出了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念。《左传》在《春秋》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

可以说,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了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同时也发展了《春秋》的笔法,它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并且创立了一种新的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无疑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 *** 彩。

由此,《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并且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它的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各国的“语”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相同,并且每一国记述的事迹也各有侧重。《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敬天保民的思想在书中也得到了继承。

尽管《国语》依然十分强调天命,不过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经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了对人事的重视。这在思想上其实是一种进步。

《国语》以记言为主,并且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其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然而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国语》虽然重在记言,但其并非单纯的议论或语录式的记录,而是把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同样也表现出了叙事的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不过,从文学成就上看,比起《左传》,《国语》还是稍逊一筹的。

《战国策》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它突出表现的是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战国策》共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

三、【求以下名词解释(古代文学)1、先秦诸子散文2、散体大赋3、唐代

1、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先秦诸子散文收录各家著作,有文曰“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2、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3、唐代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内容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道合一.它实质是在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等诸方面进行变革的文学革新运动 4、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四、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简释"先秦文学'

悬赏分:30 - 解决时间:2007-1-12 15:51

什么叫做"先秦文学"如何解释或下定义

提问者: 不不汇价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形成。它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勉强,谢谢了哦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0% (0)

100% (1)

其他回答共 2 条

://zhidao.baidu/question/14929397.

,《诗经》之后 200多年间,民歌创作并未停滞,但由于社会动荡,无人去采集和整理。而在上层社会里,赋诗基本代替了作诗。《诗经》成了政治、伦理、生活的教科书,被广泛地流传应用着,并由此而引起对《诗经》的评价和研究。孔、孟、荀诸子的诗论,实际上开始了对文学的性质、目的、社会作用的研究,可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开端。

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出现,打破了寂寞已久的诗坛。他是列国纷争、秦楚争霸、变法改革的潮流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矛盾激化的产儿。他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出现在怀王时代的楚国朝廷中,但后来壅君信谄、□邪嫉妒,使他决心实现的“美政”理想破灭了,并因而被疏远、流放。清白好修的品格、九死不悔的坚强意志,支持着他在逆境中写下了可与日月争光的诗篇。

楚国早就存在与中原不同的诗歌——楚歌,或称南音。屈原长期沉浸在楚国文化之中,又受过《诗经》及齐鲁诸国文化的影响。他以楚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为基础,汲取了江汉淮泗间的文化精萃,完成了由四言诗体到骚体的变革。他以惊人的才华与创造力写出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崇高理想和政治 *** 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与组诗《九歌》等,大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开创了与《诗经》的写实精神相辉映的富于浪漫气息的新诗派。屈原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学习屈原的从容辞令。他们“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把配乐的歌辞演化为脱离音乐、“不歌而诵”的文学体裁——赋。他们虽“终莫敢直谏”,在思想、勇气方面不能同屈原相提并论,但从宋玉现存的作品来看,较善于铺陈描绘,对文学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故后世多“屈宋”并称。

先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先秦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开端,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基石。《诗经》、《楚辞》是公认的古代诗歌写实和浪漫两类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的源头,“ *** ”的传统影响深远、衣被百代。

从散文方面说。这一时期作品的思想深刻丰富,有个性而又各成体系。尤其儒、道二家,后代作家几乎无不受到他们的影响。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作者,尽管思想观点是那样分歧对立,但有两点大致相同:一是敢于正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治世为出发点。正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二是对“民”十分重视,或言邦本,或称神主,甚至提出民贵君轻主张,诸子多以为民 *** 的姿态上下游说。这两种精神,成为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后世许多杰出的作家,总是关注着国运民生,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这一时期作品的形式风格多样。诗分风、骚,文有史、论。《论语》警策,《墨子》谨严、《孟子》雄畅,《庄子》恣肆,《荀子》淳厚,《韩非子》犀利,《春秋》隐约,《左传》富艳,《战国策》夸饰,都可资后人借鉴。后世各种文体也大多被认为导源于先秦。正如刘勰所说:“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文心雕龙》·宗经》)

先秦的文化,到了后期,各家出现了由对立转向融合的趋向。从齐稷下学官到秦吕不韦门下,都集中了上千的文士门客,相互琢磨切磋,相互吸收。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社会的大变革基本告一段落,百家争鸣结束,文学的行程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五、先秦最著名的历史散文是什么

先秦诸子散文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即指各学派。

《汉书·艺文志》作者根据刘歆的《七略》一书,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在〈诸子略〉中,又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同时,还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杂家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纵横家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名家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阴阳家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 ·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法家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墨家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儒家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

六、求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 “先秦”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历史时期.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七、先秦历史散文是属于文学著作还是历史著作

类别:先秦时代的散文主要有史传和诸子两大类别。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形式:国别、编年、纪传三种形式。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 鍏堢Е鏃舵湡涓浗鐨勬枃瀛︿綋瑁佸強浠h〃浣
    绛旓細鍏堢Е鍘嗗彶鏁f枃 鏄ョ鎴樺浗鏃舵湡锛岀ぞ浼氭ュ墽鍙樺寲濂撮毝涓昏吹鏃忔棩瓒嬫病钀斤紝鍦颁富闃剁骇閫愭笎鍏磋捣銆傚綋鏃惰杞藉悇鍥藉嵖澶уか鍜屾柊鍏撮樁绾р滃+鈥濈殑瑷璁轰互鍙婅渚悇鍥界殑鏀挎不銆佸浜ゅ拰鍐涗簨娲诲姩鐨勮憲浣滐紝灏辨槸鍘嗗彶鏁f枃銆傚叾浠h〃浣滃搧鏈夌紪骞翠綋鐨勩婂乏浼犮嬨佸浗鍒綋鐨勩婂浗璇嬭杞借皨鑷g瓥澹緸璇寸殑銆婃垬鍥界瓥銆嬬瓑銆傘婂乏浼犮嬬浉浼犱负鏄ョ鏈勾椴佸浗鍙插畼宸︿笜鏄...
  • 鍏堢Е鍘嗗彶鏁f枃鐨鍚嶈瘝瑙i噴鍙や唬鏂囧
    绛旓細鍏堢Е鏃舵湡锛屾枃瀛︿笌闈炴枃瀛︾殑鐣岄檺杩樹笉鍒嗘槑銆傚綋鏃剁殑鏁f枃锛鍙兘璇存槸涓庨煹鏂囩浉瀵圭殑涓绉嶆枃浣擄紝鍩烘湰涓婃槸鍝插銆佹斂娌汇佷鸡鐞嗐佸巻鍙叉柟闈㈢殑璁鸿鏂囧拰璁板彊鏂锛屼絾鐢变簬瀹冧滑鍏锋湁杈冨己鐨勬枃瀛︽э紝鍦ㄤ腑鍥芥枃瀛︾殑鍙戝睍涓骇鐢熻繃寰堝ぇ褰卞搷锛屽洜鑰岃瑙嗕负鍏堢Е鏂囧鐨勪竴涓噸瑕佺粍鎴愰儴鍒 ...
  • 浠涔堟槸鍏堢Е鏁f枃??
    绛旓細鍦ㄦ垜鍥藉彜浠f枃瀛﹀彶涓婏紝鏁f枃鏄竴绉嶄粎娆′簬璇楁瓕鐨勪富瑕佹枃瀛﹀舰寮銆傚厛绉︽暎鏂囧彲浠ュ垎涓哄巻鍙叉暎鏂囧拰璇稿瓙鏁f枃銆傚巻鍙叉暎鏂囨湁銆婂皻涔︺嬨併婃槬绉嬨嬨併婂浗璇嬨併婂乏浼犮嬨併婃垬鍥界瓥銆嬬瓑銆傘婂皻涔︺嬩害绉般婁功銆嬫垨銆婁功缁忋嬶紝鏄鍟嗙殑鍏稿唽锛屽畠瀹為檯涓婃槸涓鏈笂鍙ゅ巻鍙叉枃浠跺拰閮ㄥ垎杩借堪鍙や唬浜嬭抗钁椾綔鐨勬眹缂栵紝鍐呭鏀惰浇鐨勪富瑕佹槸鍟嗐佸懆鐗瑰埆...
  • 鍏堢Е鏁f枃绠浠
    绛旓細鍘嗗彶鏁f枃灏辨槸鏁f枃璁板綍鍘嗗彶鐨勮憲浣銆備竴銆併婂皻涔︺嬫槸涓浗绗竴鏈彶涔︼紝涔熸槸涓浗绗竴鏈鍙欐枃鍜岃璇存枃鐨勬暎鏂囬泦瀛愩備功涓墍璁帮紝鍖呮嫭铏炪佸銆佸晢銆佸懆鍥涗唬銆傘婂皻涔︺嬪ぇ閮芥槸涓浜涜獡璇嶃 *** 鏂囧憡銆佽吹鏃忕殑鍛婅璇嶏紝鍜屼竴浜涜杩版枃銆備簩銆併婃槬绉嬨嬫槸瀛斿瓙鏍规嵁椴佸彶缂栬憲鐨勶紝鏄腑鍥界涓閮ㄦ湁绯荤粺鐨勭紪骞村彶浣溿備功涓墍璁...
  • 浠涔堟槸鍏堢Е鍘嗗彶鏁f枃?
    绛旓細鍏堢Е鍘嗗彶鏁f枃鐨勫彂灞曪紝澶ц嚧鍙垎涓変釜闃舵锛氱涓闃舵浠庡鍒版槬绉嬫椂鏈燂紝浠ャ婂皻涔︺嬪拰銆婃槬绉嬨嬩负浠h〃锛屾鏈熷彶瀹樺垎鍙革紝瑷銆佷簨涓嶆贩锛屽銆婂皻涔︺嬭瑷锛屻婃槬绉嬨嬭浜嬶紝鏂囧瓧鍙ゆ湸绠娲併傜浜岄樁娈典粠鏄ョ鏈埌鎴樺浗鍒濇湡锛屼唬琛ㄤ綔鏄婂乏浼犮嬪拰銆婂浗璇嬶紝姝ゆ椂鐨勫垱浣滐紝鏃㈣瑷鍙堣浜嬶紝瑷浜嬬浉铻嶏紝绡囧箙鍔犻暱锛屽唴瀹圭ゥ璧★紝璁颁簨...
  • 浠涔堟槸鍏堢Е鏁f枃.鏈変粈涔堢壒鐐
    绛旓細鍏堢Е鏁f枃鍒嗕负鍘嗗彶鏁f枃鍜璇稿瓙鏁f枃涓ゅぇ绫.銆婂皻涔︺嬫槸鍘嗗彶鏁f枃褰㈡垚鐨勬爣蹇.鏄竴閮ㄥ鍟嗐佽タ鍛ㄦ椂浠g殑鍘嗗彶鏂囩尞闆.銆婃槬绉嬨嬫槸瀛斿瓙鏁寸悊鐨勭紪骞村彶鏁f枃.銆婂浗璇嬫槸绗竴閮ㄥ浗鍒綋鍘嗗彶鏁f枃銆 銆婂乏浼犮嬫槸浠ャ婃槬绉嬨嬩负绾,娣诲姞浜嗚澶氬巻鍙叉潗鏂,鍙欎簨鏂规硶姣旇緝鎴愮啛锛堟椂闂淬佸湴鐐广佷汉鐗┿佷簨浠躲佺粡杩囥佺粨鏋滄瘮杈冨畬澶囷級鍘嗗彶鏁f枃闆....
  • 鈥鍏堢Е鏁f枃鈥濇槸鎸囦粈涔?鈥滃厛绉︽暎鏂団濈殑浠h〃浣滄湁鍝簺鍛?
    绛旓細鍏堢Е鏁f枃涓昏鎸囩殑鏄Е浠d互鍓嶇殑鏁f枃锛屽叾涓寘鍚巻鍙叉暎鏂囦互鍙璇稿瓙鏁f枃涓ょ被銆傚湪涓浗鍙や唬鏄ョ鎴樺浗鏃舵湡鏄彜浠f暎鏂囪摤鍕冨彂灞曠殑闃舵锛屽綋涓嚭鐜颁簡闈炲父澶氫紭绉鐨勬暎鏂囪憲浣滐紝杩欎篃琚О涓轰腑鍥芥枃瀛﹀彶涓婄殑鍏堢Е鏂囧寲銆傚厛绉︽暎鏂囧綋涓殑浠h〃浣滃氨鍖呮嫭銆婂乏浼犮嬶紝銆婂浗璇嬶紝銆婃垬鍥界瓥銆嬬瓑鍘嗗彶钁椾綔锛岃繕鏈夊寘鍚竴浜涘娲剧殑鏂囩珷锛屾瘮濡傘婂ⅷ瀛愩...
  • ...鍒嗕负鍘嗗彶鏁f枃鍜璇稿瓙鏁f枃涓ょ被銆備笅鍒楁枃瀛︿綔鍝佷腑灞炰簬鍏堢Е鍘嗗彶鏁f枃...
    绛旓細鍏堢Е鏁f枃鏄寚绉︿唬浠ュ墠鐨勬暎鏂囷紝鍒嗕负鍘嗗彶鏁f枃鍜璇稿瓙鏁f枃涓ょ被銆傘婂乏浼犮嬪拰銆婃垬鍥界瓥銆嬫槸鍏堢Е鍘嗗彶鏁f枃鐨勪唬琛ㄣ傛眽浜哄垬鍚戙佸垬姝嗙埗瀛愶紝鐝浐绛変汉瀵瑰厛绉︽枃鍖栧鏈繘琛屾荤粨鏁寸悊锛屾妸璇稿瓙鍒嗕负鍎掋侀亾銆侀槾闃炽佹硶銆佸悕銆佸ⅷ銆佺旱妯佹潅銆佸啘銆佸皬璇村崄瀹讹紙銆婃眽涔β疯壓鏂囧織銆嬶級銆傚悇瀹惰憲杩扮箒澶氾細鍎掑鏈夈婅璇嬨婂瓱瀛愩嬨婅崁瀛愩...
  • 鍏堢Е鏁f枃鐨勫彂灞曞巻绋,浠鍘嗗彶鏁f枃鍜璇稿瓙鏁f枃涓ゆ柟闈㈡潵绛,
    绛旓細鍏堢Е鏁f枃鏄寚绉︿唬浠ュ墠鐨勬暎鏂囷紝鍒嗕负鍘嗗彶鏁f枃鍜璇稿瓙鏁f枃涓ょ被銆傚氨澶т綋鎯呭喌鑰岃█锛屽巻鍙叉暎鏂囦富瑕佹槸鍙欎簨鐨勶紝璇稿瓙鏁f枃涓昏鏄鐞嗙殑銆傚巻鍙叉暎鏂囨湁銆婃槬绉嬨嬨婂乏浼犮嬨婃垬鍥界瓥銆嬨婂浗璇嬬瓑銆傘婃槬绉嬨嬫槸瀛斿瓙缂栬鐨勬垬鍥芥渶鏃╃殑涓閮ㄧ紪骞村彶銆傝鍙欎簡浠庨瞾闅愬叕鍏冨勾(鍓722)鑷冲搥鍏崄鍥涘勾(鍓480)杩242骞撮棿鐨勫悇鍥藉ぇ浜嬶紝瀛斿瓙杩樻寜鐓...
  • 鍏堢Е浠h〃鏂囧浣撹
    绛旓細绗簩闃舵浠ャ婂乏浼犮嬪拰銆婂浗璇嬩负浠h〃銆傘婂乏浼犮嬫槸鎴戝浗绗竴閮ㄨ浜嬭澶囩殑缂栧勾浣撳彶涔︼紝涔熸槸鍏堢Е鍘嗗彶鏁f枃涓濇兂鎬у拰鑹烘湳鎬ф渶涓虹獊鍑虹殑钁椾綔銆傘婂浗璇嬫槸鎴戝浗鏈鏃╃殑涓閮ㄥ浗鍒綋鍙蹭功锛屾槸鐢卞悇鍥界殑鍙叉枡姹囬泦鑰屾垚銆傜涓夐樁娈典互銆婃垬鍥界瓥銆嬩负浠h〃銆傘婃垬鍥界瓥銆嬩篃鏄竴閮ㄥ浗鍒綋鍙蹭功锛屼富瑕佽鍙欑殑鏄垬鍥芥椂鏈熻皨鑷g瓥澹滑鐨...
  • 扩展阅读:先秦历史散文的定义 ... 解释诸子散文和诸子百家 ... 先秦散文名篇佳作 ... 孟子是先秦历史散文吗 ... 史记是先秦历史散文吗 ... 先秦历史散文介绍50字 ... 尚书是先秦历史散文吗 ... 什么是先秦历史散文 ... 先秦时期重要的名词解释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