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意义 《水浒传》故事的演变与成书

一、「水浒」的意义

「水浒」的「浒」即水边,「水浒」也是指水边。诗经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水浒传的作者为什么给这部书起这个书名呢?对此有几种说法:

1.诗经中记载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在开创周王朝基业的过程中,曾路过漆、沮二水。宋江等人也是在水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与宋王朝对立,起名「水浒」,有鼓吹农民革命的意思。

2.认为宋江等人栖身水泊,像姜太公在渭水之滨等待机会辅助周文王一样,等候宋朝招安、为朝廷效劳。宋江等人不是贼人,水泊也是王土,故名「水浒」。

3.金圣叹认为宋江等人是贼子、凶物,像扔在水边的垃圾一样,「水浒」英雄即水边的垃圾。

4.认为「水浒」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它泛指水边发生的种种故事。

二、《水浒传》故事的演变与成书

1.最早研究水浒传演变历史的是胡适。

2.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宋江故事经历了民间传说—话本—杂剧—小说的演化。

3.水浒传的成书大致经由三个阶段:(2)说书艺人对宋江故事的加工和再创作阶段。(3)作家编撰成书阶段。

三、《水浒传》的内容主题

一开始梁山泊只是「聚义堂」,可见「义」是开宗之旨,而后来加上「忠」字,实为小说作者以及水浒传能为统治阶级所容的一块虚伪招牌。然而在「忠」字统领下的招安,给梁山泊带来的只是灭亡。「义」成就了这些英雄好汉,让他们聚在一起,而「忠」又让其灰飞烟灭。因此整部水浒传,始终昂扬地高举着一面「义」的大旗。

四、施耐庵自序

人生三十而未娶,不应更娶;四十而未仕,不应更仕;五十不应为家;六十不应出游。何以言之?用违其时,事易尽也。

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帻,进盘飧,嚼杨木(用嚼杨木洗牙齿),诸事甫毕,起问可中,中已久矣!中前如此,中后可知。一日如此,三万六千日何有?以此思忧,竟何所得乐矣!

每怪人言,某甲于今若干岁。夫若干者,积而有之之谓。今其岁积在何许?可取而数之否?可见已往之吾悉已变灭。不宁(不只)如是,吾书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变灭,是以可痛也。(按此段有道家、佛家思想,以年岁为比喻,指一切都会变灭消失。)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不然?然亦何曾多得?有时风寒,有时泥雨,有时卧病,有时不值。如是等时,真住牢狱矣!

舍下薄田不多,多种秫米,身(自己)不能饮,吾友来需饮也。舍下门临大河,嘉树有荫,为吾友行立蹲坐处也。舍下执炊爨理盘槅者仅老婢四人;其余凡畜童子,大小十有余人,便于驰走迎送,传接简帖也。舍下童婢稍闲便课其缚帚织席:缚帚所以扫地,织席供吾友坐也。

吾友毕来当得十有六人。然而毕来之日为少;非甚风雨而尽不来之日亦少;大率日以六七人来为常矣。吾友来亦不便饮酒;欲饮则饮,欲止先止,各随其心,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吾友谈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遥传闻为多,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唐丧唾津(虚耗口舌)矣;亦不及人过失者,天下之人本无过失,不应吾诋诬之也;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未尝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际,世人多忙,未曾常闻也。

吾友既皆恬淡通阔之士,其所发明,四方可遇。然而每日言毕即休,无人记录。有时亦思集成一书,用赠后人;而至今阙如者:名心既尽,其心多懒,一;微言求乐,著书心苦,二;身死之后,无能读人,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四也。

是水浒传七十一卷(即七十回本含楔子),则吾友散后,灯下戏墨为多;风雨甚,无人来之时半之。然而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盖薄暮篱落之下,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捻带,睇目观物之际,皆有所遇矣。

或若问言既已未尝集为一书,云何独有此传?则岂非此传,成之无名,不成无损,一;心闲试弄,舒卷自娱,二;无贤无愚,无不能读,三;文章得失,小不足悔,四也?

呜呼哀哉!吾生有涯,吾乌乎知后人之读吾书者谓何!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读之而乐,斯亦足耳。且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复得读此书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五、《水浒传》中的谚语、歇后语

(一)关于全书的

1.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2.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3.西厢诲淫,水浒诲盗。

4.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

(二)有关梁山人物的

1.梁山兄弟—不打不成交。

2.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3.梁山兄弟—越打越亲。

(三)有关鲁智深的

1.三拳打死镇关西—痛快。

2.鲁达出家—花和尚、无牵挂。

3.鲁智深醉打山门—个个都怕。

4.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好大的力气。

5.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够义气。

(四)有关林冲的

1.林冲上梁山—官逼民反

2.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3.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五)有关武松的

1.恶狗服粗棍,猛虎怕武松。

2.景阳冈上武松遇大虫—不是虎死就是人伤。

3.老虎扑食—三股劲。

4.武松斗杀西门庆—扔他出去。

(六)有关李逵的

1.李逵的板斧—逢人就砍。

2.李逵升堂判案—乱打一通。

3.李逵断案—强者有理。

(七)有关潘金莲的

1.当面活观音,背后潘金莲。

2.潘金莲熬药—暗地里放毒。

3.潘金莲给武松敬酒—不怀好意。

(八)其他

1.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2.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3.孙二娘开的店—进不得。

4.李鬼劫路—盗名欺世。

5.张顺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

六、《水浒后传》与《荡寇志》

1.水浒后传:明遗民陈忱(西元一五九○~一六七○年)作,全书共四十回,主角为李俊。内容为梁山泊幸存的梁山好汉及部分英雄后代的故事。宋江等人死后,他们因为官吏压迫,再度起义,在面临金军入侵时,他们又奋勇抗金,几经坎坷之后,他们不得不远渡海外。全书写李俊率领余众乘船到暹罗,自立为主之事。

2.荡寇志:清人俞万春作,又称结水浒全传或结水浒传。全书紧接着水浒传第七十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的故事,从第七十一回到第一百四十回,共七十回,末附「结子」一回。在荡寇志中,梁山众人没有受招安、平方腊,而是危害乡里,终于被铲除。

七、集评

(一)明.金圣叹评批《水浒传》

1.

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学者诚能澄怀格物,发皇文章,岂不一代文物之林?然但能善读水浒而已,为其人绰绰有余也。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夫以一手而画数面,则将有兄弟之形;一口而吹数声,斯不免再吷(小声)也。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长时间穷究事物的道理,突然有一天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

夫固以为水浒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汝真能善得此法,而明年经业既毕,便以之遍读天下之书,其易果如破竹也者,夫而后叹施耐庵水浒传真为文章之总持。(节录自水浒传序三)

2.

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煞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

或问:石碣天文,为是真有是事?为是宋江伪造?此痴人说梦之智也。作者亦只图叙事既毕,重将一百八人姓名一一排列出来,为一部七十回书点睛结穴耳。盖始之以石碣,终之以石碣者,是此书大开阖;为事则有七十回,为人则有一百单八者,是此书大眼节。若夫其事其人之为有为无,此固从来著书之家之所不计。而奈之何今之读书者之唯此是求也?(节录自水浒传第七十回回评)

(二)清.张潮《幽梦影》

1.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2.阅水浒传至鲁达打镇关西、武松打虎,因思人生必有一桩极快意事,方不枉在生一场。即不能有其事,亦须着得一种得意之书,庶几无憾耳。如李太白有贵妃捧砚事,司马相如有文君当垆事,严子陵有足加帝腹事,王之焕、王昌龄有旗亭(酒楼)画壁事,王子安有顺风过江作滕王阁序事之类。

(三)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四)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圣贤发愤之作也。」……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兵部掌军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心腹,乌乎在?在水浒。此传之所为发愤矣。若夫好事者资其谭柄,用兵者借其谋画,要以各见所长,乌睹所谓忠义者哉!」



扩展阅读:扈三娘被活煮后的样子 ... 武松和扈三娘搂在了一起 ... 水浒传中的人生哲理 ... 《水浒传》潘金莲 ... 水浒传最阴险的人 ... 香港惊艳版水浒传在线观看 ... 水浒传最吓人一幕 ... 水浒唯一看透宋江的人 ... 水浒巾帼劫txt扈三娘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