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真意 是什么,如何灭欲,如何抛弃贪嗔痴? 佛教是禁欲吗那无眼耳鼻舌意是不是禁欲跟灭欲没有感觉?

\u4f5b\u6559\u662f\u8ba9\u4eba\u706d\u6b32\u7684\u5b97\u6559\u5417

\u4f5b\u6559\u4e0d\u662f\u8ba9\u4eba\u706d\u6b32\uff0c\u800c\u662f\u65ad\u8d2a\u55d4\u75f4\uff0c\u6211\u4eec\u51e1\u592b\u7684\u6b32\u671b\u5c31\u50cf\u6bd2\u836f\uff0c\u6211\u4eec\u611f\u89c9\u5f88\u5f00\u5fc3\u4f46\u662f\u5b9e\u9645\u4e0a\u5bf9\u6211\u4eec\u81ea\u8eab\u4f24\u5bb3\u5f88\u5927\uff0c\u662f\u8ba9\u6211\u4eec\u8f6e\u56de\u75db\u82e6\u7684\u6839\u6e90\u3002\u4f5b\u662f\u5e0c\u671b\u6211\u4eec\u80fd\u6709\u6e05\u51c0\u5fc3\uff0c\u7406\u667a\u5fc3\u4e0d\u88ab\u865a\u5984\u6240\u969c\u788d\u3002\u4e0d\u8981\u8ffd\u6c42\u65e0\u5e38\u865a\u5047\u7684\u4e1c\u897f\uff0c\u5e94\u8be5\u8ffd\u6c42\u771f\u5b9e\u6c38\u6052\u7684\u4e1c\u897f\u624d\u80fd\u5f97\u5f00\u5fc3\u5927\u81ea\u5728\u3002

\u4f5b\u6559\u8981\u6c42\u6bcf\u4e00\u4e2a\u4fee\u884c\u4eba\uff0c\u90fd\u8981\u6212\u9664\u4e94\u6b32\u7684\u8d2a\u6267\u5fc3\u3002\u8fdc\u79bb\u8d2a\u55d4\u75f4\uff0c\u4e0d\u9020\u6740\u76d7\u6deb\u3002\u66f4\u5e0c\u671b\u6bcf\u4e2a\u4eba\u90fd\u77e5\u9053\u4e94\u6b32\u8d22\u8272\u540d\u98df\u7761\uff0c\u4e0d\u80fd\u8d2a\u6267\uff0c\u4e0d\u8981\u8d77\u8d2a\u55d4\u75f4\u5fc3\uff0c\u66f4\u4e0d\u8981\u9020\u6740\u76d7\u6deb\u7b49\u6076\u4e1a\u3002\u8fd9\u6837\u624d\u80fd\u907f\u514d\u6076\u4e1a\u679c\u62a5\u3002

  人们为什么只在意世俗的事情,而不肯放弃,去追求佛道呢?
  世间的极端的肤浅,每个人都为了利益而工作,可是却只能糊口过活。
  有钱的人为了更有钱,而丧失心志。整天害怕失去手上的钱。
  没有钱的人,为了没有钱而痛苦,整天急着想赚钱,最后为了钱,铤而走险,甚至不惜,恐吓啥人,抢夺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的人心中充满爱欲,执着的想达成欲念,最后还会引发夫妇的争端,家族也因此充满了悲伤跟怨恨,有的人因为嫉妒,而毁谤别人,甚至说谎去伤害人,也引发纠纷,然后自己躲到背后高兴。
  有的人好玩懒惰,一辈子不肯努力工作,使得他的家人挨饿受冻,因此受到愤怒的双亲的责备,他还改变脸色顶嘴,就像遇见了仇人一样,使他的双亲怨叹,为什么会生下这样的孩子。
  即使是互相怨恨的人,死别的日子也终将会到来。
  相爱的人也必须,因死而分别。
  在悲伤怨叹之中,留下来的人也不断的相继辞世,一切都是这样短暂虚无的消失。
  永远不变的东西一样也没有,这就是无常的道理。
  趁眼前还活着的时候引导人们,追求永远不变的生命,但是相信的人还是寥寥无几,人们只会追求眼前的快乐,不明道理,为愤怒疯狂,攀于财欲和支配欲,有如野狼一样,所以才会走上歪路,沉入恶道之底,也因此徘徊在无限的痛苦与烦恼的世界,这真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在佛眼里,众生都是可怜悯者并不存在善人恶人的分别,只有业障轻重不同之分,今世的善人前生不也是做过恶人吗,今世的恶人前世不也做过善人吗,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忘记了本来面目性识不定随业流转,但是本性都是好的,只不过一时的迷惑一时的颠倒,要说善恶的区别应当依人的觉悟心来看,不颠倒迷惑,有觉悟之心就是顺里向善,而没有觉悟心还在颠倒之中就是逆理趋恶。
  贪慢即是贪名,我慢,贪名就是做一切事都是为了得到一个虚名,叫人夸他好,夸他善,以此为满足,以此为追求。我慢就是我慢常常说的,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好显示其功,好逞己之能。这两种毛病常常分不开,我慢之心一定贪名,贪名之人也必有我慢,如今把它从108种烦恼,诸恶之中单提出,就是由于隐藏太深,危害太大,全体虚假,不为净土所摄,是我们往生净土的大障碍。
  下面有四种对治贪慢的方法;
  1,对治贪慢心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所做的一切善事好事功德事,都不要叫别人知道,这样一来你看,怎么贪美名,怎么显己能。
  2,随喜赞叹,不论谁做了善事好事功德事,都要心中念念不忘,我应当向人家学习。
  3,查自己的毛病,找别人的优点,相互比较。
  4,常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四条中,有一条真心实意的去做,长期坚持下去,贪慢之心即可以消除。

勤修戒定慧。
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惑。
教义里早已给我们概括了修行的方法,并且只要你坚持诵经,不断持戒,长久之后,必有所得,慢慢就能领悟。真的,好好持戒吧,虽然修行的目的不在持戒,但是持戒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修行。
怎么说呢,跟你的年龄也有关系吧,你的阅历和受教育程度也限制了你个人的理解能力,说白了就是没有慧根,悟性不好。不过随着你的成长和继续教育,这些东西都会得到改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贪嗔痴是人的本性,不可能完全消除,即使是出家人也没办法做到完全的六根清静,因为客观世界不是我们主观能动性所能左右的,所以说一般修行尚浅的人也就根本做不到五蕴皆空。
说白了,我们只能靠不断的修行来抵御外界的诱惑。

记着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记着布施,不论财物还是思想。
初有门道就不要太急,佛法真谛是需要你用一生时间去领悟的,每次得到的都会是不同的东西,且慢慢品味吧。
另,我皈依佛教也只有一年,以上是我的理解,仅供参考,欢迎指证交流。

照佛经说的去做,比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就会有自己的体悟。

阿弥陀佛
实践不难,难的是没有想要实践的心,要从内心中去体悟佛法,在生活中去学习,佛法不离世间,从生活中去修正自己的坏习气,不好的念头,另外一点就是师兄还没有找到实践的标准,也就是生活没有标准,生活没有准则,所以会觉得学佛越学越累,没有头绪,标准在哪里,我个人建议结合弟子规来修行,因为弟子规是基础,就想一栋高楼一样,只有基础打牢,整体才会更加的坚固。弟子规,通俗易懂,简单易学,正契合中国人的本性,它更是一件恢复的武器,恢复什么,恢复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自性,恢复本有的光明。所以末学建议师兄可以在生活中去落实弟子规,起码可以把它当做自己生活做事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可以帮助我们成就,我们对待自己的贪嗔痴慢要以感恩之心,不可以有要消灭它们的心,有此心就会产生对立,有对立就有无量的烦恼习气,相反,我们要对它们长存感恩,慢慢的,它们给你的反作用力会是很美好的,也就是你会从烦恼中看到智慧,看到真相,这是真的。
末学惭愧 还望师兄多指点 阿弥陀佛 信愿合十

学佛自始至终都要记住很重要的八个字——“渐次修习,克期求证。”所谓渐次修习即屈原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而克期求证即释迦牟尼佛当年菩提树下“不证菩提,不起此座”之意。此八字连起来的意思,譬如释迦牟尼佛以他老人家的福报,在未成佛之前还经过了十多年遍求名师的渐次修习,由此根基,方才有七天菩提树下克期求证的悟道成佛。

扩展阅读:真正开悟的人的心理 ... 最精辟的佛语 八个字 ... 最厉害的三部佛经书 ... 佛教视频大全 ... 业障缠身的10大征兆 ... 六欲天为什么被禁 ... 佛的最高境界 随心所欲 ... 修心最好的佛语 ... 佛说非身 是名大身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