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18虚词用法与举例

1. 18个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和例子及例子的翻译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一、而 ér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hé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三、乎hū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①:儿寒乎?欲食乎? 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

例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叫嚣乎东西。

3.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四、乃nǎi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①:臣乃敢上璧。

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表示出乎意外,可译为“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于是”等。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

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五、其qí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2.副词。

放。

2.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3. 文言文十八种虚词用法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4. 18个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和例子及例子的翻译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一、而 ér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hé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三、乎hū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①:儿寒乎?欲食乎? 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

例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叫嚣乎东西。

3.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 四、乃nǎi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①:臣乃敢上璧。

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表示出乎意外,可译为“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于是”等。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

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五、其qí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

5. 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

1 而

(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连词;第二人称;

2 何

代词,作宾语;作定语;副词,表反问,表程度

3 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表测度;用于感叹句;

作介词,相当于“于”

4 乃

(顺承,逆转,限制)副词;第二人称代词;判断动词

5 其

第三人称代词;代词(作主语短句的小主语,活用为第一人称);指示代词(表远指,表包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连词,表假设或选择

6 且

连词,表递进、并列;副词,译为将要,姑且

7 若

代词,表对指(你,你的),表近指;假设连词;选择连词

8 所

助词,表被动;组成“所”字名词性结构

9 为

读去声,介词表对象;介词,表(替代,时间,目的,原因);助词,表诘问

10 焉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助词,表反诘

11 也

语气助词,表(判断,肯定,疑问,感叹),表停顿;连词,表递进,并列;副词,译为将要,姑且

12 以

介词,表(工具或方法,起提宾作用,原因,时间或处所,对象);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目的或结果,因果关系,修饰关系)

13 因

介词,表原因、凭据、方式;连词,顺接上文

14 于

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表比较;表被动

15 与

抱歉,我在虚词里没找到

16 则

表(承接,假设,并列,转折,判断)关系

17 者

助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起停顿作用;置于数词之后

18 之

指代人或事物等;指示代词,表近指;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 【文言文虚词者,与,哉用法及举例】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与 ① 给予,授予.与斗卮酒 ② 结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1)(形声.本义:语气词.《说文》:“言之间也.”表感叹)(2)同本义 [alas](3)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门行》非人哉.――《世说新语·方正》旦旦有是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变诈几何哉.――《聊斋志异·狼三则》美哉,我少年中国.――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4)又如:远哉遥遥;快哉此风;命不易哉;谁不为之痛心哉(5)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如: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鸡犬哉(6)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岂主之子孙不必善哉.――《聊斋志异·促织》岂独一箸间哉.――清·周容《芋老人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7)又如: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吾又何能为哉?(8)表示测度,相当于“吧”我其试哉!――《书·尧典》(9)又如:我岂有所失哉!(10)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诗·召南》。

7. 初中文言虚词“也”的用法,具体的,最好是结合初中文言文举例.

【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②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同上)。



  • 璋佺煡閬鏂囪█鏂涓殑鍗佸叓涓櫄璇
    绛旓細璋佺煡閬鏂囪█鏂涓殑鍗佸叓涓櫄璇 濡傛灉鏈夌浉搴旂殑閲婁箟鍜屼緥鍙ユ洿濂絶... 濡傛灉鏈夌浉搴旂殑閲婁箟鍜屼緥鍙ユ洿濂絶 灞曞紑  鎴戞潵绛 3涓洖绛 #鐑# 濡備綍缂撹В鐒﹁檻鎯呯华? Alasca 2007-09-18 路 TA鑾峰緱瓒呰繃1214涓禐 鐭ラ亾灏忔湁寤烘爲绛斾富 鍥炵瓟閲:290 閲囩撼鐜:0% 甯姪鐨勪汉:130涓 鎴戜篃鍘荤瓟棰樿闂釜浜洪〉 鍏虫敞 灞曞紑鍏ㄩ儴...
  • 18涓鏂囪█铏氳瘝鐢ㄦ硶涓瑙堣〃
    绛旓細18涓鏂囪█铏氳瘝鐢ㄦ硶涓瑙堣〃锛氳屻佷綍銆佷箮銆佷箖銆佸叾銆佷笖銆佽嫢銆佹墍銆佷负銆佺剦銆佷篃銆佷互銆佸洜銆佷簬銆佷笌銆佸垯銆佽呫佷箣銆傞儴鍒嗚櫄璇嶄緥鍙ワ細銆愯屻戠敤浣滆繛璇嶃傝〃绀哄苟鍒楀叧绯汇備竴鑸笉璇戯紝鏈夋椂鍙瘧涓衡滃張鈥濄1銆佽煿鍏藩鑰屼簩槌岋紝闈炶泧槌濅箣绌存棤鍙瘎鑰咃紙銆婂姖瀛︺)2銆佸墤闃佸偿宓樿屽磾宓紝涓澶綋鍏筹紝涓囧か鑾紑锛堛婅渶閬撻毦銆)3...
  • 鏂囪█鏂鐨18铏氳瘝鐨鐢ㄦ硶鏄粈涔堝憿!!!
    绛旓細鏂囪█鏂鐨18铏氳瘝鐨鐢ㄦ硶鏄粈涔堝憿!!!  鎴戞潵绛 1涓洖绛 #鐑# 鑱屽満涓婂彈濮斿眻瑕佷笉瑕佷负鑷繁瑙i噴? 鍏斿瓙鐨勫績瀹 2009-10-10 鐭ラ亾绛斾富 鍥炵瓟閲:2 閲囩撼鐜:0% 甯姪鐨勪汉:0 鎴戜篃鍘荤瓟棰樿闂釜浜洪〉 鍏虫敞 灞曞紑鍏ㄩ儴 涓銆 鑰 1銆 杩炶瘝(鍙繛鎺ヨ瘝銆佺煭璇拰鍒嗗彞,琛ㄧず澶氱鍏崇郴) (1) 骞跺垪鍏崇郴銆備竴鑸笉璇...
  • 18涓鏂囪█鏂囪櫄璇嶇敤娉曞強渚嬪彞
    绛旓細18涓鏂囪█铏氳瘝鐨鐢ㄦ硶鍙婂叾涓句緥 [鑰屻佷綍銆佷箮銆佷箖銆佸叾銆佷笖銆佽嫢銆佹墍銆佷负銆佺剦銆佷篃銆佷互銆佸洜銆佷簬銆佷笌銆佸垯銆佽呫佷箣] 涔:(涓)浣滅涓変汉绉颁唬璇,鍙互浠d汉銆佷唬浜嬨佷唬鐗┿傝瘧浣溾滀粬(濂)(浠栦滑)鈥濄佲滃畠(瀹冧滑)鈥濄傚: 鈶犲叕涓庝箣涔,鎴樹簬闀垮嫼銆(銆婃浌鍒胯鎴樸) 鈶¢檲鑳滀綈涔,骞舵潃涓ゅ皦銆(銆婇檲娑変笘瀹躲)鈶 鑲夐鑰呰皨...
  • 鏂囪█鏂18涓铏氳瘝
    绛旓細鏂囪█鏂18涓铏氳瘝鏈夛細涔嬨佷箮銆佷篃銆佽屻佷互銆佷负銆佷綍銆佽嫢銆佸銆佺殕銆佷箖銆佹晠銆佷互鍙娿佷负涔嬨佷綍浠ャ佸銆佸叾銆佸矀銆1銆佷箣锛氳〃绀哄叧绯伙紝鐩稿綋浜庣幇浠f眽璇腑鐨勨滅殑鈥濄2銆佷箮锛氳〃绀虹枒闂垨鍙嶉棶鐨勮姘旓紝鐩稿綋浜庣幇浠f眽璇腑鐨勨滃悧鈥濄佲滃憿鈥濄3銆佷篃锛氳〃绀鸿偗瀹氾紝鐩稿綋浜庣幇浠f眽璇腑鐨勨滀篃鈥濄4銆佽岋細琛ㄧず閫掕繘銆佽浆鎶橈紝...
  • 楂樿冪殑18涓彜鏂囪█鏂囪櫄璇嶅強鎰忔
    绛旓細楂樿冪殑18涓彜鏂囪█鏂囪櫄璇:鑰屻佷綍銆佷箮銆佷箖銆佸叾銆佷笖銆佽嫢銆佹墍銆佷负銆佺剦銆佷互銆佸洜銆佷簬銆佷笌銆佷篃銆佸垯銆佽呫佷箣銆鏂囪█铏氳瘝鍖呮嫭浠h瘝銆佸壇璇嶃佷粙璇嶃佽繛璇嶃佸姪璇嶃佸徆璇嶃 涓銆佽 1.鐢ㄤ綔杩炶瘝銆傚彲杩炴帴璇嶃佺煭璇拰鍒嗗彞,琛ㄧず澶氱鍏崇郴銆 (涓)琛ㄧず骞跺垪鍏崇郴銆備竴鑸笉璇,鏈夋椂鍙瘧涓衡滃張鈥濄傚: 锜瑰叚璺屼簩铻(銆婂姖瀛︺) ...
  • 鏂囪█铏氳瘝18涓鍙婄敤娉鏄粈涔?
    绛旓細2銆佸姪璇嶏細鐢ㄥ湪瀹氳鍜屼腑蹇冭锛堝悕璇嶏級涔嬮棿锛屽彲璇戜负鈥滅殑鈥濄傜敤鍦ㄤ腑蹇冭锛堝姩璇嶃佸舰瀹硅瘝锛夊拰琛ヨ涔嬮棿锛屽彲璇戜负鈥滃緱鈥濄傜敤鍦ㄨ鎻愬墠鐨勫璇箣鍚庯紝鍔ㄨ瘝璋撹鎴栦粙璇嶄箣鍓嶃傜敤鍦ㄤ富璇拰璋撹涔嬮棿锛岃捣鍙栨秷鍙ュ瓙鐙珛鎬х殑浣滅敤锛屽彲涓嶈瘧銆鍗佸叓銆佸垯 1銆佽繛璇嶏細琛ㄧず鎵挎帴鍏崇郴锛屽彲璇戜负鈥滃氨鈥濃滀究鈥濓紝鎴栬瘧涓衡滃師鏉ユ槸鈥濃滃凡缁...
  • 楂樹腑璇枃鏂囪█鏂鐨鍗佸叓涓櫄璇鏄摢鍗佸叓涓?
    绛旓細寰療鍏瓙锛屽叕瀛愰鑹叉剤鍜岋紙銆婁俊闄靛悰绐冪鏁戣档銆嬶級銆傦紙鍓瘝锛屽伔鍋风殑锛屾殫鏆楃殑锛夊懗鑻﹁屽井杈涖傦紙鍓瘝锛岀◢寰級寰柉浜猴紝鍚捐皝涓庡綊锛堛婂渤闃虫ゼ璁般嬶級锛燂紙鍔ㄨ瘝锛屾病鏈夛級17銆佹瘡 涓嶇煡褰间笉鐭ュ繁锛屾瘡鎴樺繀娈嗭紙銆婂瓩瀛愬叺娉曘嬶級銆傦紙鍓瘝锛屾瘡娆★級姣忚嚜姣斾簬绠′徊銆佷箰姣咃紙銆婇殕涓銆嬶級銆傦紙鍓瘝锛屽父甯革級18銆佸垢 澶х帇浜﹀垢璧...
  • 鏂囪█鏂囪櫄璇18涓瑙
    绛旓細鏂囪█鏂囪櫄璇涓鍏辨湁18涓紝鍒嗗埆鏄屻佷綍銆佷箮銆佷箖銆佸叾銆佷笖銆佽嫢銆佹墍銆佷负銆佺剦銆佷篃銆佷互銆佸洜銆佷簬銆佷笌銆佸垯銆佽呫佷箣銆1銆佷綍锛氾紙1锛夊壇璇嶏紝鐢ㄥ湪鍔ㄨ瘝鍓嶏紝琛ㄧ枒闂紝鎬庝箞銆傦紙2锛夌枒闂唬璇嶏紝琛ㄥ師鍥狅紝鍚庨潰甯稿甫璇皵鍔╄瘝鈥滃搲鈥濃滀篃鈥濓紱鐩稿綋浜庘滀负浠涔堚濄佲滀粈涔堚濄佲滀粈涔堝師鍥犫濄傦紙3锛変唬璇嶏紝鍋氬璇紝浠涔堛傦紙4...
  • 18涓鏂囪█铏氳瘝鐢ㄦ硶褰掔撼
    绛旓細18涓枃瑷铏氳瘝鐢ㄦ硶褰掔撼濡備笅锛18涓鏂囪█鏂铏氳瘝鑰屻佷綍銆佷箮銆佷箖銆佸叾銆佷笖銆佽嫢銆佹墍銆佷负銆佺剦銆佷互銆佸洜銆佷簬銆佷笌銆佷篃銆佸垯銆佽呫佷箣銆鏂囪█铏氳瘝鍖呮嫭浠h瘝銆佸壇璇嶃佷粙璇嶃佽繛璇嶃佸姪璇嶃佸徆璇嶃傝繛璇嶈岃〃骞跺垪锛屼粖璇戜负锛岃屼笖銆佸張銆備緥閲婃槑鏅鸿屽繝淇★紝瀹藉帤鑰岀埍浜猴紝灏婅搐鑰岄噸澹傘婅繃绉﹁銆嬨傛枃瑷鏂 鏂囪█鏂囨槸鎸囩敱涓浗鍙や唬鐨...
  • 扩展阅读:十八个虚词及举例 ... 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 ... 18个文言虚词用法详解 ... 高考18个虚词总结 ... 文言文18个虚词及用法 ... 18个必背文言文虚词 ... 高考文言18个常用虚词 ... 快速记忆18个文言虚词 ...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