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学说与孔子有什么不同? 孟子与孔子有什么不同

\u5b54\u5b50\u5b5f\u5b50\u5b66\u8bf4\u7684\u533a\u522b

\u5b5f\u5b50\u5c06\u5b54\u5b50\u7684\u4ec1\u5b66\u8bf4\u53d1\u5c55\u6210\u4e86\u4ec1\u653f

\u3000\u3000\u5b54\u5b50\u4e0e\u5b5f\u5b50\u7684\u533a\u522b\u897f\u98ce\u9882\u5b54\u5b50\u4e0e\u5b5f\u5b50\u540c\u4e3a\u5112\u5bb6\u6587\u5316\u7684\u5927\u5e08\uff0c\u90fd\u63a8\u5d07\u201c\u4ec1\u201d\u7684\u601d\u60f3\uff0c\u90fd\u8bb2\u6c42\u201c\u4ec1\u8005\u7231\u4eba\u201d\uff0c\u4f46\u662f\u4e8c\u8005\u5374\u6709\u7740\u8f83\u5927\u7684\u533a\u522b\u3002
\u3000\u3000\u9996\u5148\uff0c\u4ece\u4e24\u4eba\u7684\u4eba\u683c\u6765\u770b\u3002\u5b54\u5b50\u504f\u5411\u6566\u539a\uff0c\u800c\u5b5f\u5b50\u5219\u504f\u5411\u6124\u4e16\u75be\u4fd7\u3002\u5b54\u5b50\u4f5c\u4e3a\u5112\u5bb6\u7684\u521b\u59cb\u4eba\u81ea\u7136\u8981\u4ee5\u8eab\u4f5c\u5219\uff0c\u8981\u522b\u4eba\u5927\u6c14\uff0c\u81ea\u5df1\u5c31\u5f97\u662f\u4e2a\u6566\u539a\u7684\u5112\u8005\u957f\u8005\u3002\u4ed6\u662f\u8001\u5e08\uff0c\u4e5f\u662f\u957f\u8005\uff0c\u6240\u4ee5\uff0c\u813e\u6c14\u66b4\u8e81\u7684\u5b50\u8def\u90fd\u4f1a\u53d7\u4ed6\u7684\u5f71\u54cd\uff0c\u5e76\u62dc\u4ed6\u4e3a\u5e08\u3002\u5bbd\u6055\u59cb\u7ec8\u662f\u4ed6\u7684\u4eba\u751f\u4fe1\u6761\uff0c\u5982\u5728\u9648\u56fd\uff0c\u88ab\u522b\u4eba\u5f62\u5bb9\u4e3a\u201c\u4e27\u5bb6\u4e4b\u72ac\u201d\uff0c\u4ed6\u90fd\u4e0d\u751f\u6c14\u3002\u4f46\u5728\u539f\u5219\u4e0a\u5219\u4e49\u6b63\u8bcd\u4e25\uff0c\u6beb\u4e0d\u59a5\u534f\u3002\u5f53\u4ed6\u53d1\u73b0\u9c81\u56fd\u56fd\u541b\u7684\u81e3\u5b50\u4eab\u53d7\u4e86\u4e0d\u8be5\u4ed6\u4eab\u53d7\u7684\u97f3\u4e50\u65f6\uff0c\u4ed6\u4e5f\u4f1a\u8bf4\u201c\u662f\u53ef\u5fcd\uff0c\u5b70\u4e0d\u53ef\u5fcd\u201d\u3002\u6240\u4ee5\uff0c\u5b54\u5b50\u7684\u6566\u539a\u4e2d\u662f\u8574\u85cf\u7740\u51db\u51db\u6b63\u6c14\u7684\u3002
\u3000\u3000\u5b5f\u5b50\u5219\u4e0d\u540c\uff0c\u5b5f\u5b50\u66f4\u504f\u5411\u6124\u4e16\u75be\u4fd7\u3002\u5b5f\u5b50\u751f\u6d3b\u5728\u6218\u56fd\u65f6\u671f\uff0c\u4ee5\u89e3\u6c11\u5012\u60ac\u4e3a\u5df1\u4efb\uff0c\u81ea\u7136\u662f\u770b\u4e0d\u60ef\u8bf8\u4faf\u4eec\u7684\u90a3\u4e00\u5957\u7684\uff0c\u767e\u59d3\u7684\u8840\u6d41\u5728\u4ed6\u7684\u773c\u4e2d\uff0c\u54c0\u53f7\u56de\u8361\u5728\u4ed6\u7684\u5fc3\u4e2d\uff0c\u8fd9\u66f4\u6fc0\u8d77\u4ed6\u7684\u6124\u4e16\u75be\u4fd7\u3002\u5b54\u5b50\u4e5f\u6124\u4e16\u75be\u4fd7\uff0c\u53ea\u4e0d\u8fc7\u4ed6\u6700\u5927\u7684\u6124\u6012\u4e5f\u5c31\u662f\u201c\u9053\u4e0d\u884c\uff0c\u4e58\u6874\u6d6e\u4e8e\u6d77\u201d\uff0c\u5b5f\u5b50\u5219\u4e0d\u540c\uff0c\u4ed6\u662f\u201c\u5f53\u4eca\u4e4b\u4e16\uff0c\u820d\u6211\u5176\u8c01\u201d\u3002\u5b54\u5b50\u7684\u6124\u6012\u662f\u51fa\u4e16\uff0c\u5b5f\u5b50\u7684\u6124\u6012\u662f\u5165\u4e16\uff0c\u662f\u4e00\u80a1\u8c6a\u8fc8\u4e4b\u60c5\uff0c\u81ea\u4fe1\u4e4b\u6c14\uff0c\u4ed6\u8d8a\u6124\u6012\u8d8a\u8981\u5165\u4e16\uff0c\u6b63\u5982\u5b5f\u5b50\u6240\u8bf4\u201c\u5bcc\u8d35\u4e0d\u80fd\u6deb\uff0c\u8d2b\u8d31\u4e0d\u80fd\u79fb\uff0c\u5a01\u6b66\u4e0d\u80fd\u5c48\u201d\u3002\u6240\u4ee5\uff0c\u4ece\u5bf9\u540e\u4e16\u6587\u4eba\u7684\u4eba\u683c\u7684\u5f71\u54cd\u6765\u770b\uff0c\u5b5f\u5b50\u7684\u5f71\u54cd\u8d85\u8fc7\u4e86\u5b54\u5b50\u3002
\u3000\u3000\u7b2c\u4e8c\uff0c\u4ece\u4ed6\u4eec\u5bf9\u201c\u4ec1\u201d\u7684\u770b\u6cd5\u6765\u770b\uff0c\u5b54\u5b50\u662f\u5927\u53a6\u7684\u5960\u57fa\u8005\uff0c\u5b5f\u5b50\u662f\u5927\u53a6\u7684\u5efa\u7acb\u8005\u548c\u5b8c\u5584\u8005\u3002\u5b54\u5b50\u9488\u5bf9\u201c\u6625\u79cb\u65e0\u4e49\u6218\u201d\u63d0\u51fa\u4e86\u201c\u4ec1\u201d\u601d\u60f3\uff0c\u4ed6\u5e76\u6ca1\u6709\u5c06\u201c\u4ec1\u201d\u7684\u601d\u60f3\u5f62\u8c61\u5316\u5177\u4f53\u5316\uff0c\u201c\u4ec1\u201d\u8fd8\u53ea\u662f\u4e00\u4e2a\u7b3c\u7edf\u7684\u6982\u5ff5\u3002\u5b5f\u5b50\u5219\u5728\u201c\u4ec1\u201d\u7684\u57fa\u7840\u4e0a\u5c06\u5176\u5f62\u8c61\u4e3a\u201c\u4e0d\u5fcd\u4e4b\u5fc3\u201d\uff0c\u5e76\u5efa\u7acb\u201c\u6027\u5584\u8bba\u201d\u6765\u5bf9\u5176\u8fdb\u884c\u8bba\u8ff0\uff0c\u8fdb\u800c\u63d0\u51fa\u201c\u4ec1\u653f\u201d\u7684\u6982\u5ff5\u3002\u7531\u201c\u4ec1\u201d\u5230\u201c\u4ec1\u653f\u201d\u662f\u4e00\u79cd\u4ece\u793e\u4f1a\u9053\u5fb7\u5230\u793e\u4f1a\u653f\u6cbb\u7684\u4e00\u4e2a\u98de\u8dc3\uff0c\u8fd9\u79cd\u98de\u8dc3\u5c06\u80fd\u66f4\u597d\u7684\u5de9\u56fa\u201c\u4ec1\u201d\u7684\u89c2\u5ff5\uff0c\u5e76\u80fd\u66f4\u597d\u5730\u65bd\u884c\u201c\u4ec1\u653f\u201d\u3002

总的来说,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将其学说扩展到更广的方面.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孔子与孟子学说之异同

一、孔子学说

孔子学说是儒家学说的开创学说。我说“开创学说”,是说孔子本人的学说并不包含我们现今所讲的儒家学说的全部,甚至也不包含战国时代儒家学说的全部。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就说过:“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韩非子·显学篇》)韩非是研究过孔子及孔门各家学说的,他的这个问题提得有道理。战国时代几个大儒,取舍已很不相同,如孟子取“仁”;荀子取“礼”;子夏居魏地,为魏文侯师,他是传经大师,又和法家关系密切。看来,他们同是儒家。同传孔子之学,但各有侧重或创新。战国以后就更是这样了,像董仲舒、程朱陆王,他们的学说距孔子的原始儒学尤远,尽管他们都自称孔门嫡传,都表示虔诚地拜在孔子的门

下。

对原始儒学,即孔子本人的学说,现时代的人认识也不同。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奴隶说话,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封建立言。有人说孔子贵“仁”,有人说孔子重“礼”。有人把六经看做孔子的学说,有人不以为然,以为那不过是周的旧籍,如此等等。两千多年前的事,或全亡无征,或其征不足,或有征而解释不同。看来,不仅孔门后学难以考订,就是孔子学说的有些内容也难以考订。有些问题已经打了一二千年的官司,恐怕还要继续打下去。不过困难虽然有,我们还是要勉力来做这场官司的一方。因为关于孔子的学说,剔去种种超时代的增饰,毕竟还有线索可寻。

研究孔子,根据什么?无非是根据有关书籍记载和所处的时代。孔子十五志于学,二十四岁葬母时就有门人帮忙,但他的著述生涯却开始得较晚,根据周卜官和史官积累的材料整理出六经时已近七十岁了,修订《春秋》是在他死前的两年。有人说,六经即孔门儒学。六经为古籍古事,经孔子删定,孔子当然是立意宣扬并有所寄托的;有的可能是作为珍贵的掌故文献保存下来。《列子》记杨朱的话说:‘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六经以前,无复书记,夏殷无征。周籍在平王东迁时丢失一大部分,春秋时所剩无几。加之,原来在王室掌管书籍的缙绅先生们这时多已离散,各自找饭吃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删定六经,为我们民族保存了大批有价值的古文籍,实属难能可贵。

现在我们研究孔子,主要根据四部书。一是《春秋》。孔子用鲁史官所记《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凡242年。《春秋》这部书对于孔子来说与其他经书大不相同。孔子自命为“继周者”,且自命为下一代的“新王”。“新王”之礼就寄托在《春秋》里面。孔子说:“吾志在春秋。”孟子也曾转述孔子的话:“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孔子在周道衰微时通过修《春秋》以拨乱反正,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是著作,也是著作。历来人们公认孔子修《春秋》的目的在于正名分、立名教,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惧。所谓“正名分”,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夫妇、贵贱尊卑等各符其名,各守其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就以春秋为最高标准。古代中国一以贯之的宗法等级思想,以及奴隶制宗法等级思想与封建制宗法等级思想的一致性,都充分地表现在《春秋》一书里。

二是《论语》。关于《论语》的流派尚有争论,但一般认为论语系战国时孔子的再传弟子(据说是曾子、有子的门人)编纂而成,非孔子亲笔。康有为认为,《论语》虽出自孔门弟子之手,战国时儒分为八,则难免“各尊所闻,各明一义”,就难免有战国儒者的一些观点掺杂其中。因此,《论语》尚不足以尽孔学的全貌。

三是《易经》据《史记》载,《易经》的一些卦象辞、爻象辞是孔子亲作。孔子的重要哲学思想反映在《易经》这部书里。这里附带说一下,《易》一般认定是殷末周初的作品,但后来郭沫若提出新说,认为《易》是战国初年的作品,姑存疑。

四是孔子删定的《仪礼》十七篇及其他礼学著作。孔子生前大声疾呼以“复礼”为己任。孔子关于“礼”的思想、正名分的思想,在《春秋》中已有充分表述,《春秋》不妨说就是一部礼学著作。《仪礼》十七篇,其中最重要的是《丧服礼》一篇,孔子弟子卜子夏特为之作传,其中亲亲尊尊长幼男女有别那一套规定得最具体清楚。此外,阐明孔子礼学的,还有汉时儒生所编的《礼记》一书。此书有些篇目如《中庸》、《礼运》,记载孔子一些言论,其价值不低于《论语》,可以补《论语》之不足,明《春秋》之未尽。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明白:孔子自己确实没有专著,孔子多借整理古籍或史料寄托自己的思想;再就是孔子后学追记下孔子的一些语录,片言只语在所难免。凭书籍研究孔子,由于根据不一,理解各异,见仁见智,发生争论是极正常的。因此,要研究孔子,弄清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十分重要的。

孔子所处的是怎样一个时代呢?孔子生当春秋末期,周王室已衰微,成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礼废乐坏,旧的等级名分被破坏,宗法秩序被搅乱,尊王之风殆尽。这就是孔子所谓‘乱臣贼子”的时代:天子失政,诸侯互攻,大夫争国,私门斗公室,弑君弑父之事时有发生。孔子所亲见亲历的就有:周王子朝攻逐敬王;鲁季氏逐昭公,阳货囚季氏;卫灵公父子争国,太子蒯聩出走,后来又是蒯聩与其子蒯辄争国;齐崔抒、陈恒先后弑君;楚平王弑灵王;吴阖闾弑王僚。此外,各诸侯尚有不少篡乱。《春秋》二百多年就记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三”。其时还出现诸多“百工暴动”,就是下层群众起来造反。在郑国就有耕奴为“盗”,太叔兴兵,尽杀之;鲁国有匠人“皆执利兵”,进攻公室;晋国人民不服从国君的命令,听到命令就像遇见强盗似的纷纷逃走;齐国由于公室加重剥削,人民受不了饥饿,纷纷逃到待遇较好的陈氏家中去,等等。这些事件反映了时代的大变动,即所谓“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这种情况在旧统治者眼中自然是礼崩乐坏,“上下失礼”。礼制被破坏,是当时统治者最头痛的一件事。“礼,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一年》)“无礼必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旧统治者自然要竭力维护礼,力挽礼的颓势,使反叛作乱者复归于礼。

其时,法家学派尚未形成,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已提出不能单纯靠“礼治”,也要有点“法治”。所以,郑国子产制刑书(有条文的法律),邓析制竹刑(竹法)。接着,晋国的范宣子铸刑鼎,把贵族秘而不宣的法度公之于众,这种行动在当时有利于“私室”而不利于“公室”。这就引起了一场关于礼、法之争。有人对这场争论采取超然的态度,如管子。《管子·枢言篇》说:“法出于礼,礼出于俗。”意思是,俗间的习惯便是礼,礼加上强制力便是法。孔子则明确地站在“礼治”的立场上而反对“法治”。他认为“法治”就是破坏了周礼,他说:“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按:晋国最初受周封的君主是唐叔,他从周天子那里带来了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对于范宣子的铸刑鼎,孔子表示十分不满,所以说话颇有些慷慨激昂。

孔子是不是完全否定“法”呢?也不是。孔子有几句格言式的话:“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是主张“齐之以礼”的,因为在他看来,“礼者禁于将然于前,而法者禁于将然之后”(《大戴礼记·礼察篇》)。就是说,礼能事先禁止不法行为的发生,法只能在不法行为发生后消极地予以惩罚。这就是孔子主张“礼治”而反对“法治”的主要理由。

我以为,从这场争论可以引出关于孔子学说的主旨或中心内容究竟是什么。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大政论家和大伦理家,也是大教育家。他的学说以政治和伦理为主,是积极用世的,竭力为统治者立言。他的学说,礼、乐、仁、义均包含于其中。礼、乐属于制度、名分范畴,仁、义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礼、乐、仁、义四者当中,孔子究竟以何者为重,即以何者为其学说的中心内容呢?对这个问题,现代学者看法各异,取舍不一。郭沫若取“仁”,范文澜取“礼”。其他学者也是非“仁”即“礼”,或者如蔡尚思昨日取“礼”今日取“仁”,昨日取“仁”今日又取“礼”。有人甚至说,孔曰“仁者人也”——这就是“人的发现”,这个发现要早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者云云。此外,关于孔子学说的主旨,还有“仁礼统一”说,“忠君”说、“仁恕”说等等。

若问我的看法如何,我的看法是:孔子之学以礼为首。孔子本人的论述甚广泛,针对不同问题所说的话,其侧重点往往不同,“贵仁”也是事实。但是,就孔子在他那个特定时代所采取的立场和态度来说,我以为,提出孔子本人的学说的着重点在“礼”,孔学主要是礼学这个看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下面我就来谈谈为什么说孔学主要是礼学,并说明孔子如何处理礼与仁的关系。

二、孟子学说

儒家独尊地位确立之后,整个封建王朝时代它都不曾动摇过,而在近现代社会转型和当代社会动荡时期,它却遭到了不公正的诋毁,之所以这样,与其学说思想当然脱不了干系,其中还包括时代因素的影响。身为儒家生力军的孟子,其学说曾倍受推崇,围绕其提出的“仁”之学说,学界的探讨相当之多,这些论说精辟也不失公平、客观,但亦有以偏概全和溢美之嫌,时代的发展给我们反思孟子学说和这些观点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仁”之始末和概念辨析

最先阐释“仁”的并非孟子,儒家开派始祖孔子对“仁”就有不少宏论。“仁”在孔子时代仅构成一孤立概念,“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诸如此类,皆以一“仁”字抒发其思想,很少另用它字与之匹配,这点从下面的引文也能看出。

孔子之“仁”内容极其宽泛,多为个人品德(品性)修养问题。《论语》开篇《学而》即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似乎“仁”之根本在于“孝悌”,此说即便有不当之处,但孔子对“仁”的论述不少是由此而阐发开的。同章又言“巧言令色,鲜矣仁”〔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从以上言论可以看出,“仁”在孔子的眼中是一个如何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的问题,与《大学》一再言及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有相契合之处〔3〕。

孔子这一思想尤其凸显在回答“仁”为何物问题上,其弟子就“仁”曾多次提问,但孔子的答案从不相同。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随而问具体做法,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仁”的一种解释,就颜回本人而言,“仁”就在于“依礼行事”,步骤如何孔子说得一清二楚,所以颜回马上回答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4〕。显而易见,这里的“仁”是个人品性问题,而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强调的是个人行为准则,即修身问题〔5〕。樊迟曾三次问“仁”,孔子在《颜渊》中曰“爱人”;《雍也》中云“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路》中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可见“仁”之意义因时而异,虽然三次回答各不相一,但其主旨却还是告诉樊迟做人的道理,即如何达“仁”。孔子曾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曰“刚、毅,木、讷,近仁”,又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即“恭,宽,信,敏,惠”〔6〕,这里仁与道、德、艺、恭、宽、信、敏、惠是同等的,而这些在孔子的言论中都是个人修身目标。

谁能做到“仁”的要求,便可称为“仁者”,所以孔子对“仁”的解释还有“仁人”的意思,“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7〕,这一点似乎用不着多举例。“仁”的难易如何?对孔子而言,“仁”似乎轻而易举,“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8〕。实际情况如何呢?《公冶长》中记有孟伯武问孔子子路、求、赤是否做到了仁?孔子回答“不知道”,随即解释说“由(子路)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知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可见并非易事。

孟子对“仁”的论述远没有孔子繁杂,单独使用“仁”的情况很少,更多的是用“仁义”、“仁政”、“仁术”之语,“仁”成了一个修饰名词,其主体意思也似乎发生了转移。经过孟子的发挥后,“仁”的含义有了明确指向,可以更具体地理解它,也能加以总结和概括了,这就是学者为什么对“孟子仁学”谈得更多的原因,也是将其“仁”多局限于“仁政”的缘故。

其实孟子之“仁”,仅“仁政学说”是不能加以概括的,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仁”即学者们所言的“仁政学说”,广义上的“仁”还有“仁人”、“个人修身”其它意思,这也是孟子对孔子学说继承的地方。就后者而言,在孟子的论述中占有一定比重,“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9〕;这是孟子对“仁人”的厚望,“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10〕,这是孟子对“仁人”的崇仰,对孔孟而言,仁者是无敌的。“仁,人心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11〕,这又强调了个人的修养问题,“仁义”即是孟子一再言及的个人行为准则。“仁之实,事亲是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而尧、舜“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12〕,显然这是对孔子所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的认可与赞成。孟子对孔子的承袭之处尚多,此不多赘。

如果孟子仅继承而闭门造车,其影响是不会有这么大的,他没有将“仁”僵化,而将它用之于政治,即而产生了狭义上的“仁政学说”,这是学者们一再发表论说的地方〔13〕,也是我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二、“仁政”学说的反思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主体,不仅有完整的体系,而且在当时还有实践的可能。有学者认为其“仁政”的哲学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仁政”是合乎人性的,和人与生俱来的善性是分不开的〔14〕。这一结论能否成立,不置可否,但有质疑之处,荀子虽持“性恶论”,但他对“仁政”并不完全持反对意见,况且人性数千年而不变,但政治却无时无刻不在变。人性如何与政治理念能否拉上关系且待论证,如果仁政是“性善”的结果,那么它肯定是空中楼阁,仅被当作一种理想而已。

孟子“仁政学说”体系完整不是表现在它的哲学理论基础,孟子至少谈到过它的经济和政治(现实)基础。前者即井田制,《滕文公上》对此有详细记载,滕文公使毕战问孟子关于“井田”之事,孟子云“子之君将行仁政,夫仁政,必处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此其大略。具体细节还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如此“则仁人以为已归矣”〔15〕,百姓依之如水之就下。“不违农时”乃“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样“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矣”〔16〕。井田制的实行,可以得民众,可以招仁人,从而可以实现王政(仁政)。

孟子仁政的政治基础也可说现实基础即民本思想,这一点是学者们谈论的比较多的,此仅稍作补充。孔子体会更多的是“礼乐制度”的崩坏,恢复“周礼”是他解决政治和现实问题的关键与终极目的,历史证明他的努力只是一场闹剧。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在战国时更加剧烈,如何在战争中取胜,在争霸中保国,这才是当时统治者关心的问题,也是诸子立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天下恶乎定?定于一”〔17〕,这是诸子百家的共同心愿。孟子憧憬西周的王政,但不能仍停留在孔子的方法上,必须对孔子所言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方法与途径加以改进。孔子有“苛政”之说,也要求当权者“使民以时”,也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8〕。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礼乐”追求的扩充,是对孔子“苛政”、“德政”的发展。

孟子“仁政思想”内涵可谓无所不包,有学者曾分三个方面作过总结,经济方面有制民之产、薄其税敛、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坚持社会分工重视商业,其目的在于富民,有王天下的物质基础;政治方面要求以身行道、宽猛相济、与民同乐、选贤举能,这是仁政的直接成果;教育方面主张礼治德教〔19〕。这一总结基本上将孟子的“仁政思想”概括齐全,此外,孟子强调战争中对被攻占国也要实行“仁政”。孟子“仁政思想”内容虽然很多,涉及面也非常之广,这并不表示其学说高深莫测,相反,孟子认为任何执政者只要愿意,都能实行他所说的“仁政”。梁惠王初见孟子即言何以利其国,孟子对之以“仁义”,后进之以“王道”,即“仁政(王政)”,行此“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0〕。《滕文公下》载万章担心宋以小国行王政,而“齐、楚恶而伐之”,孟子则对曰:“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虽然孔子和孟子不遗余力宣传游说,但“德政”与“仁政”在当时的影响极其有限,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反思的余地。孔子强调的“礼乐”是时尚有法律职能,而不仅仅是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德政”更是要求“礼、刑、德”的综合运用,其规范性也具有明确的指向——西周的太平盛世和周公制礼作乐的社会职能。后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礼乐”的概念和指向逐渐被缩小,其社会功能也逐渐被僵化,如司马迁在《论六家要旨》中论儒家的特点就是如此,重点仅强调儒家的等级制度而不及其余。所以孔子的“礼乐”逐渐失去了即有的法律功能,演为要求人们强制遵守的礼教,开始禁锢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对女子的歧视与束缚,更是对“礼乐”最大的曲解,“礼乐”不再指向社会,而针对个人,一定范围的个人。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孔子的“德政”提升而来的,在孟子看来实施“仁政”在战争动荡时期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当然这一“学说”也没有最终实现。然则何以儒学“仁政思想”又经久不衰?“仁政学说”的道德含义,正是孔孟之学经千年而不灭的原因之一。在一统太平时期实行“仁政”能出现治世,治世在百姓的眼里,即是好皇帝施行仁政的结果,而乱世则是暴君带来的恶果,皇帝的好坏即谁勤于政事,替天下苍生着想,布惠天下,行仁政。在中国整个历史长河中,人治始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人治的好坏直接表现便是道德的评判标准,孟子的仁学便只是对执政者如何要求,其具体施政内容也多为一些大而化之的东西,没有具体的规范与教条,仁义礼智,虽强调个人的修身,却正好是对个品德的修养,而不是对法律、法治的把握,道德与政治的合二为一,便产生了人治方面的弊端,对官员的执政公平与公正,依法与道德的差别则偏向道德的要求,《云梦秦简》《语书》中曾一再强调“依法”,说明在我国专制早期,曾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没有被继承与发扬,毕竟道德对人性来说,更显眼也更容易让人理解。而这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后果,虽然不全是孟子的功劳,但其始作蛹却不容回避,法制排除道德上的干扰,而儒学又千方百计把道德作为其一个重要内容,人治很容易以道德为治国的依据,《春秋》决狱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对时代的一种静止理解,所以汲黯对汉武帝有“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言论,道德的评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掩饰性,法律讲求唯一性和公平性,道德却参与了人的感情与同情,这也是孟子人性善论的基点。

“仁”与政结合便是“仁政”,主体偏向于政治范畴;与礼、义、智结合则是个人修养问题,更多的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是个人自愿的行为而不具备强制性。德治与仁政,在孔子和孟子看来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如果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当然有它的作用。今天治国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党有一系列的原则、纲领、宗旨,如果这些都能真正贯彻,当然利国利民,而一旦出于形式,便一无足观

孟子将孔子有关与任的学说发展为仁政

人和语气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 鑴戠瓔鎬ヨ浆寮:瀛斿瓙涓庡瓱瀛愭湁浠涔鍖哄埆?
    绛旓細瀛熷瓙鐨瀛愬湪涓婅竟銆2銆佹悶绗戠偣鐨勮娉曟槸锛 瀛斿瓙灏嗗効瀛愬甫鍦ㄨ韩杈,瀛熷瓙灏嗗効瀛愭悂鍦ㄥご椤躲3銆佷袱浜哄湪瀛︽湳涓婄殑涓诲紶涓嶅悓锛屽瓟瀛愪富寮犫滀粊鐖扁濓紝鑰屽瓱瀛愪富瑕佹濇兂鏄滀箟鈥濄4銆佽鎴愬氨锛屽瓟瀛愯灏婁负鈥滆嚦鍦b濓紝瀛熷瓙鏄滀簹鍦b濄5銆佷粠浠栦滑瀵光滀粊鈥濈殑鐪嬫硶鏉ョ湅锛屽瓟瀛愭槸澶у帵鐨勫鍩鸿咃紝瀛熷瓙鏄ぇ鍘︾殑寤虹珛鑰呭拰瀹屽杽鑰呫
  • 瀛斿瓙涓庡瓱瀛愭湁浠涔鍖哄埆楹?
    绛旓細鍥犳瀛斿瓙鐨勫ぉ鍛借杩樻病鏈夊彂灞曟垚鍝插銆傝瀛熷瓙鐨鎬濇兂浣撶郴铏界劧涓嶆槸鏈涓鑸剰涔変笂鐨勫摬瀛︼紝浣嗕粬鏄簩鍏冭鐨勫巻鍙茶锛屾槸鍏充簬浜虹被绀句細鍗虫斂娌荤殑鍩烘湰鍘熷垯锛屾槸瀵逛汉绫荤ぞ浼氱殑鏈鎶借薄鐨勭悊璁烘鎷紝宸茶揪鍒颁簡鏀挎不鍝插鐨勯珮搴︺ 瀛熷瓙鍜屽瓟瀛鐨勬斂娌绘濇兂鐨勫尯鍒細 瀛斿瓙鏀挎不鎬濇兂浣撶郴鐨勬牳蹇冩槸鈥滃绀尖濓紝鍗虫仮澶嶅懆绀笺備腑蹇冭寖鐣存槸鈥滀粊鈥濓紝...
  • 瀛斿瓙鍜屽瓱瀛,鑰佸瓙,鏈変粈涔鍖哄埆
    绛旓細瀛斿瓙鎬濇兂鐨勬牳蹇冩槸鈥滃悰鍚涜嚕鑷b.瀛熷瓙鎬濇兂鐨勬牳蹇冨垯鏄滀汉浜虹殕鍙负灏ц垳鈥,瀛熷瓙鏈瑷鈥滃悰涓嶈倴,鍒欐槗涔嬧瀛斿瓙鍜鑰佸瓙鎬濇兂鐨勪笉鍚鍙互姒傛嫭涓哄剴閬撲袱瀹剁殑涓诲紶涓嶅悓锛庢垜浠彲浠ョ敤涓変釜绠鍗曠殑姒傚康鏉ュ垎杈ㄥ剴瀹朵笌閬撳鐨勪笉鍚岋紟绗竴,鍎掑浠ヤ汉涓轰腑蹇,寮鸿皟浜虹殑绀句細鎬э紱閬撳涓嶄互浜轰负涓績,閲嶈浜虹殑鑷劧鎬э紟绗簩,鍎掑浠ュぉ涓鸿嚦...
  • 瀛斿瓙鍜屽瓱瀛愮殑鍎掑鎬濇兂鏈変粈涔堜笉鍚涔嬪?
    绛旓細瀛斿瓙鍜屽瓱瀛閮芥槸鍎掑瀛︽淳鐨勪唬琛ㄤ汉鐗╋紝浠栦滑鐨勬濇兂涔熸祦浼犺嚦浠婃垚涓轰腑鍗庢枃鍖栦腑鐨勭懓瀹濅箣涓銆傝櫧鐒朵粬浠兘鏄剴瀹跺娲剧殑閲嶉噺绾т汉鐗╋紝浣嗕粬浠敓娲荤殑鏃朵唬涔熸湁宸紓锛屽瓟瀛愮敓娲诲湪鏄ョ鏈勾锛岃屽瓱瀛愬垯鏄敓娲诲湪鎴樺浗鏃舵湡锛屽彲鑳界敱浜庢椂浠鐨勪笉鍚屽拰涓汉鎬ф牸鐨勪笉鍚岋紝浠栦滑鐨勬濇兂鍦ㄦ湰璐ㄤ笂涔熺暐鏈夊樊寮傘傚湥浜哄瓟瀛愶紝铏界劧鑷辜瀹跺璐瘨锛屼絾鏄粬...
  • 瀛熷瓙涓庡瓟瀛鐨勫尯鍒槸浠涔?
    绛旓細瀛熷瓙鐢熸椿鍦ㄦ垬鍥芥椂鏈燂紝浠ヨВ姘戝掓偓涓哄繁浠伙紝鑷劧鏄湅涓嶆儻璇镐警浠殑閭d竴濂楃殑锛岀櫨濮撶殑琛娴佸湪浠栫殑鐪间腑锛屽搥鍙峰洖鑽″湪浠栫殑蹇冧腑锛岃繖鏇存縺璧蜂粬鐨勬劋涓栫柧淇椼瀛斿瓙涔熸劋涓栫柧淇楋紝鍙笉杩囦粬鏈澶х殑鎰ゆ掍篃灏辨槸鈥滈亾涓嶈锛屼箻妗存诞浜庢捣鈥濓紝瀛熷瓙鍒涓嶅悓锛屼粬鏄滃綋浠婁箣涓栵紝鑸嶆垜鍏惰皝鈥濄傚瓟瀛愮殑鎰ゆ掓槸鍑轰笘锛瀛熷瓙鐨鎰ゆ掓槸鍏ヤ笘锛...
  • 瀛斿瓙鍜屽瓱瀛鎬濇兂鏈変粈涔堜笉鍚???
    绛旓細鈥滀粊鈥濆湪瀛斿瓙鐨勫璇涓槸涓涓櫘閬嶇殑閬撳痉鑼冪暣,浠モ滅埍浜衡濅负涓昏鍐呭銆傚瓟瀛愯涓轰粊浜哄皯瑙,杩炶嚜宸变篃涓嶆暍绉颁粊;瀛熷瓙鍒欑‖瑕佹妸浠佸缁欏綋鏀胯,骞惰璁′簡涓濂楃ゥ浜戞晳鏃辩殑浠佹斂鏂规: 1.鎭㈠浜曠敯鍒,杞绘憞钖勮祴,浠涓鑰岀◣銆備粬璇:鈥滃か浠佹斂,蹇呰嚜缁忕晫濮嬧︹︽柟閲岃屼簳,浜曚節鐧句憨,鍏朵腑涓哄叕鐢,鍏鐨嗙鐧句憨銆傚悓鍏诲叕鐢,鍏簨姣,鐒跺悗...
  • 瀛斿瓙涓庡瓱瀛愭湁浠涔鍖哄埆?
    绛旓細鍦ㄩ亾寰蜂慨鍏绘柟闈紝浠栨彁鍑烘爲绔嬪織鍚戙佸厠宸便佽返灞ヨ含琛屻佸唴鐪併佸媷浜庢敼杩囩瓑鏂规硶銆傗滃鑰岀煡涔嬧濇槸瀛斿瓙鏁欏鎬濇兂鐨勪富瀵兼濇兂銆傚湪涓诲紶涓嶈讳笅闂佽櫄蹇冨ソ瀛︾殑鍚屾椂锛屼粬寮鸿皟瀛︿範涓庢濊冪浉缁撳悎锛堚滃鑰屼笉鎬濆垯缃旓紝鎬濊屼笉瀛﹀垯娈嗏濓級锛屽悓鏃惰繕蹇呴』鈥滃浠ヨ嚧鐢ㄢ濓紝灏嗗鍒扮殑鐭ヨ瘑杩愮敤浜庣ぞ浼氬疄璺点瀛熷瓙璁や负锛岃繖鏄竴绉嶆渶鐞嗘兂鐨...
  • 瀛熷瓙鍜屽瓟瀛鐨勫尯鍒鏈夊摢浜?
    绛旓細鑰屼粬鏈璧炲悓鐨勬槸鍙戝睍缁忔祹鈥滀簲浜╀箣瀹咃紝鏍戜箣浠ユ锛屼簲鍗佽呭彲浠ヨ。甯涚煟锛涢浮銆佽睔銆佺嫍銆佸綐涔嬬暅锛屾棤澶卞叾鏃讹紝涓冨崄鑰呭彲浠ラ鑲夌煟锛涚櫨浜╀箣鐢帮紝鏃犲ず鍏舵椂锛屽崄鍙d箣瀹跺彲浠ユ棤楗ョ煟鈥濄傚瓱瀛愮殑缁忔祹灏辨槸鈥滄暀鍏烩濅簩澶х锛屾瘯绔熲滀粨寤疄鑰屽悗鐭ョぜ鑺傗濄傛荤殑璇存潵锛瀛斿瓙鍜屽瓱瀛愮殑涓嶅悓澶ф灏辫繖涓変釜鏂归潰锛屼粬浠殑涓嶅悓涓昏鏄...
  • 瀛熷瓙涓庡瓟瀛鎬濇兂鏈変粈涔堜笉鍚?
    绛旓細绗竴瀛﹀簻鐨勭悊瑙o紙鎴栨槸娲惧埆锛夊氨鏄拰鍒殑瀛︽牎涓嶄竴鏍锛屼笉鍙槸鍎掑鎬濇兂锛岃繛鏂囧瓧瀛﹀0闊靛涔熸槸锛岃繕鏈夛紝鎴戝苟鏈紶鎵紝鏄綘鎼為敊浜嗭紝鎴戣鎴戜笉璁や负锛屼篃鍙槸鎵瀛︽淳鍒涓嶅悓锛屻屾垜鏄腑鏂囩郴銆嶏紝杩欐槸浜嬪疄锛岃岄潪寮犳壃銆傘屼箟銆嶏紝瀛熷瓙姣瀛斿瓙鏈鐩稿鐨勯槓杩帮紝浣嗕笉琛ㄧず鏄粬鎬濇兂鐨勬牳蹇冿紝浣犱滑鑰佸笀鐨勮娉曟垨鑰呭彧鏄兂绠鍗曞垝鍒嗗惂...
  • 濡備綍鍖哄埆鍜岀悊瑙瀛斿瓙鍜屽瓱瀛鍒嗗埆瀵逛汉鎬х殑鐪嬫硶
    绛旓細瀛斿瓙璁や负锛屼汉鐨勬湰璐ㄥぉ鐢熷甫鏈変汉鎬х殑闂厜鐐癸紝褰撶劧杩欎笉浠h〃瀛斿瓙娌℃湁鐪嬪埌浜烘т腑鐨勫急鐐癸紝浣嗕粬涓嶅悓浜庡悗鏉ヨ咃紝濡瀛熷瓙銆佽崁瀛愮瓑浜洪偅鏍凤紝闄峰叆瀵规у杽銆佹伓涔嬮棿鐨勪簤璁轰腑锛岃屾槸鍏呭垎璁よ瘑鍒颁簡澶栧湪鐜浠ュ強涓汉绉疮瀵逛簬浜烘х殑褰卞搷锛屾墍浠ヨ锛屽厛澶╃殑浼樺苟涓嶈兘鐩存帴鍐冲畾鍚庡ぉ鎴愪负鍚涘瓙锛岃屾槸瑕佸湪鏁欒偛涓庢棩甯哥敓娲讳腑涓嶆柇鐨勯敾閫狅紝浠庤...
  • 扩展阅读:孔子为什么要杀老子 ... 孔子和孟子隔了多少年 ... 孔子最厉害的三个学生 ... 孔子姓孔还是子 ... 孔子和孟子区别急转弯 ... 孔子为啥姓子不姓孔 ... 孔子和孟子筋急转弯 ... 孔子最差的学生是谁 ... 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生肖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