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分别是那个时期 历史上孔子、孟子他们分别是哪个时期的?

\u5386\u53f2\u4e0a\u5b54\u5b50\u3001\u5b5f\u5b50\u4ed6\u4eec\u5206\u522b\u662f\u54ea\u4e2a\u65f6\u671f\u7684\uff1f

\u5b54\u5b50\u548c\u5b5f\u5b50\u90fd\u662f\u5468\u671d\u4eba\uff0c\u5206\u522b\u751f\u6d3b\u4e8e\u4e1c\u5468\u7684\u6625\u79cb\u548c\u6218\u56fd\u65f6\u671f\u3002 \u5b54\u5b50\u7684\u5148\u7956\u662f\u5b8b\u56fd\u4eba\uff0c\u662f\u5546\u738b\u5e1d\u4e59\u7684\u540e\u88d4\uff0c\u540e\u6765\u5b8b\u56fd\u534e\u7763\u4e4b\u4e71\uff0c\u5b54\u7684\u5148\u7956\u6728\u91d1\u7236\u9003\u81f3\u9c81\u56fd\uff0c\u4ece\u6b64\u5b54\u5b50\u7684\u5bb6\u65cf\u6210\u4e3a\u9c81\u56fd\u4eba\u3002 \u5b5f\u5b50\u662f\u6218\u56fd\u65f6\u671f\u90b9\u4eba\uff0c\u51fa\u81ea\u9c81\u56fd\u4e09\u6853\u4e4b\u4e00\u7684\u5b5f\u5b59\u6c0f\uff0c\u4ed6\u662f\u5b5f\u5b59\u6c0f\u7684\u652f\u88d4\uff0c\u4f46\u5230\u4ed6\u90a3\u65f6\u5bb6\u9053\u65e9\u5df2\u8870\u843d\u3002

\u5b54\u5b50\u751f\u4e8e\u516c\u5143\u524d551\u5e74\u5373\u6625\u79cb\u672b\u5e74\uff0c\u5b5f\u5b50\u751f\u4e8e\u516c\u5143\u524d372\u5e74\u5373\u6218\u56fd\u65f6\u671f\u3002

孔子是春秋末期,孟子是战国时期。

1、孔子是春秋末期,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孟子是战国时期,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孟子拜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为师,也是儒教学派的代表人物。

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扩展资料:

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

1、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

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2、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 “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

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问题,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孔子春秋末期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扩展资料: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

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1、孔子和孟子分别是哪个时期:
1)孔子是春秋末期,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
2)孟子是战国时期,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孟子拜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为师,也是儒教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 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孔子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
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
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国(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哲学思想: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而且,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4、孔子和孟子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孔子和孟子的政治思 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主张“仁”的思想,但由于他们身份背景以及所处时期的不同,其具 体的政治思想观念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但是从主流方面讲是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虽然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但是孔子以后儒家发生了分化。儒家想着不同方面衍化从 思想史角度考虑更具有实质意义的相异衍化主要以孟子为代表。他在上承孔子的同时,又对 于发端于孔子的儒学思想作了自己的发挥和引申,从而使儒家价值体系取得了不同的发展形 态。但无论孟子对儒学作何发展其政治思想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主张“仁”的思想,与孔子思 想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所以,我们要把握好主流方向来分析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
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 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 (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 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 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 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 理念。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尔达人。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 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 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 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君子 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 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担 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 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 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 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上之风必偃。”①孔子主张的“礼治”与“德治”并无不同,如“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领导者要重德轻政即要通过自身为榜样作用和对人 民实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其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要求“为 政者正身”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终是为了达到“德治” 的效果。孔子考虑政治问题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他们两人的政 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 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 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来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们懂得“孝、悌、 忠、信”的道理。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看到了 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 级的统治。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现。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张“德治”。 (三)、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中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 但是,不管结果如何,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出发 点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点:
(一)、孔子的政治
思想简单、原始,而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政治思想的展开,相对较 详细、具体也更为复杂。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所提出的,这里的“性”是指人性本 为“仁、善”,但孔子却没有系统的提出“性善论”观点也比较抽象。但是后来孟子则明确 具体的阐述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考虑问题也要从“仁、爱、善”的角度去看。 同时孟子的政治思想也较为复杂,他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成分,但主要以唯 物主义成分居多。《孟子》一书中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简介,包括着许多朴素唯物主义 思想。比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夫乱 其所为”体现了可观世界自身规律不能违背。
(二)、和孔子政治思想相比较,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更强的人民性。 孟子站在劳动人民得立场上,是为群众着想的。孟子的政治思想史建立在“民”的基础 之上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提出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 为观。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孟子对齐宣王说:“君 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全码,则臣视君为过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 臣视君如蔻稚。”⑤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虽然有平均主义政策和富民政策,也是“民本”的,但没有没有孟 子的鲜明和具体。我们也可以认为,但是孟子的这种思想应当说是民主政治思想的发端。
(三)、孟子政治思想比孔子的更具革命性和进步性。 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战斗性。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 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 她们恣意吞噬人民得血汗,已经成了披着君王外衣的食人野兽了,人民不打到他,他就要吃 掉人们。孟子说:“杀掉那暴君,安慰那百姓,好像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们非常高兴。”而 孔子的“尊君”思想中是断然不会提到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的,缺乏革命战斗性,一味 的“克己复礼”没有进步意义。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不同,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礼”,而孟子政治 思想的核心为“义”。 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花了大量的篇幅所要阐述的是一个“礼”字。“克己 复礼”主张的是民众向上级的绝对服从和尊敬。孟子则反其道而行之,把主次掉了个儿。“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这个方面看,孔孟区别很大。孔子在论祭祀时,讲究必须恭 恭敬敬,记得又一次自贡祭祀时心痛养遭到孔子的批评,他说“你心疼你的羊,我心疼我的 礼”。他的“君本思想”和“臣本位”,都是为礼服务的,是以礼的方式来维持一种秩序。他 的“正名”思想,也是要求恢复“周礼”,按“周礼”来律自己。孔子从对父兄的爱出发, 扩展为对百姓、朋友、夫妇、乡党之爱等等进而扩展为“仁者爱人”都是他对“礼”的一种 要求。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义”字。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 的进取精神。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孟子非常重视任何修 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 他说的“舍生取义”。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若“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 由此可见,孔子要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局限在“礼”的权限范围内,不让人们对统治阶级 有丝毫的反叛;而孟子主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 义也。”也就是说孟子主张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 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所竭力提倡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思 想。孔孟两人作为儒家俩个代表,其思想具有上承下接的联系。孟子作为孔子直系孙子的弟 子,把孔子的思想更加的发扬和继承。他们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仁政”的代表, 但孟子教孔子的思想更为先进,具体和复杂。在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 差异。所以,我们在学习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时候,必须认真把握他们政治思想的异同。

春秋晚期、战国时期。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 鍘嗗彶涓瀛斿瓙銆瀛熷瓙浠栦滑鍒嗗埆鏄摢涓椂鏈鐨?
    绛旓細鏄ョ鏃舵湡
  • 瀛斿瓙鍜屽瓱瀛愬垎鍒槸閭d釜鏃Ɯ
    绛旓細瀛斿瓙鏄槬绉嬫湯鏈燂紝瀛熷瓙鏄垬鍥芥椂鏈銆1銆佸瓟瀛愭槸鏄ョ鏈湡锛岀敓浜庡叕鍏冨墠551骞达紝鍗掍簬鍏厓鍓479骞达紝瀛斿瓙琚皧涓哄剴鏁欏绁栥傚瓙濮擄紝瀛旀皬锛屽悕涓橈紝瀛椾徊灏硷紝鏄ョ鏈湡椴佸浗闄倯锛堜粖灞变笢鏇查槣锛変汉锛岀绫嶅畫鍥芥牀閭戯紙浠婃渤鍗楀閭戯級锛屼腑鍥藉彜浠f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锛屽剴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銆2銆佸瓱瀛愭槸鎴樺浗鏃舵湡锛岀敓浜庡叕鍏冨墠372骞达紝鍗掍簬鍏厓鍓...
  • 瀛斿瓙鍜屽瓱瀛愬垎鍒槸鍝釜鏈濅唬?
    绛旓細瀛斿瓙锛屾槬绉嬫椂鏈熼瞾鍥戒汉銆 瀛熷瓙锛屾垬鍥芥椂鏈熼瞾鍥戒汉銆傚瓟瀛愶紝鍏厓鍓551骞9鏈28鏃モ曞叕鍏冨墠479骞4鏈11鏃ワ紝瀛愬锛屽瓟姘忥紝鍚嶄笜锛屽瓧浠插凹锛岀绫嶅畫鍥芥牀閭戯紝椴佸浗闄倯浜恒傚瓟瀛愭槸涓浗鍙や唬钁楀悕鎬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锛屼粬寮鍒涗簡绉佷汉璁插鐨勯姘旓紝鍊″浠併佷箟銆佺ぜ銆佹櫤銆佷俊锛屾槸鍎掑瀛︽淳鍒涘浜恒傚瓱瀛愶紝濮锛屽瓱姘忥紝鍚嶈讲锛屽瓧瀛愯垎锛...
  • 瀛瀛熷瓙鏄摢涓鏈濅唬鐨勪汉?
    绛旓細01 瀛斿瓙-鏄ョ鏃舵湡;瀛熷瓙-鎴樺浗鏃舵湡 瀛斿瓙锛堝叕鍏冨墠551骞9鏈28鏃モ曞叕鍏冨墠479骞4鏈11鏃ワ級锛屽瓙濮擄紝瀛旀皬锛屽悕涓橈紝瀛椾徊灏硷紝绁栫睄瀹嬪浗澶忛倯锛堜粖娌冲崡鐪佸晢涓樺競澶忛倯鍘匡級锛岀敓浜庢槬绉嬫椂鏈熼瞾鍥介櫖閭戯紙浠婂北涓滅渷鏇查槣甯傦級銆備腑鍥借憲鍚嶇殑澶ф濇兂瀹躲佸ぇ鏁欒偛瀹躲佹斂娌诲锛屾槸鍎掑瀛︽淳鍒涘浜恒傚瓱瀛愶紙鍓372骞达紞鍓289骞达級锛屽悕杞诧紝...
  • 鍎掑鐨勫垱濮嬩汉瀛斿瓙鍙婂叾閲嶈浠h〃浜虹墿瀛熷瓙鍒嗗埆鏄椴佸浗鍜
    绛旓細鍎掑鐨勫垱濮嬩汉瀛斿瓙鍙婂叾閲嶈浠h〃浜虹墿瀛熷瓙鍒嗗埆鏄瞾鍥藉拰鎴樺浗鏃舵湡銆傚剴瀹舵槸浠ヤ粊銆佷箟銆佺ぜ銆佹櫤瑙佺О浜庝笘鐨勩傚悗浜轰互浠併佷箟銆佺ぜ銆佹櫤銆佷俊銆佷负浜斿父銆備絾瀛熷瓙璁测滃洓绔濆垯鍙閬撲粊銆佷箟銆佺ぜ銆佹櫤銆傛鍥涜呬篃鏄瓟瀛愬父璁茬殑銆傚皢鍏跺苟鍒椾负鍥涳紝鍒欏浜庡瓱瀛愩傚厛璇村瓟瀛愮殑鈥滀粊鈥濄佲滅ぜ鈥濅负涓昏鍐呭鐨勬濇兂浣撶郴锛屽瓟瀛愮敓褰撴槬绉...
  • 瀛斿瓙瀛熷瓙澧ㄥ瓙鑰佸瓙闊╅潪瀛鍚勬槸鍝釜骞翠唬?
    绛旓細鍥炵瓟锛氬瓟瀛:鏄ョ鍚庢湡椴佸浗浜 瀛熷瓙:鎴樺浗鏃舵湡 澧ㄥ瓙:涓浗鎴樺浗鏃舵湡 鑰佸瓙:鏄ョ鎴樺浗涔嬮檯 闊╅潪瀛:涓浗鎴樺浗鏃舵湡 璋㈣阿路路路
  • 瀛斿瓙瀛熷瓙鑽瀛鍒嗗埆鏄粈涔鏃跺欑殑鍝浗浜?
    绛旓細瀛斿瓙锛屽悕涓橈紝瀛浠插凹锛屾眽鏃忥紝涓浗鏄ョ鏈湡鐨勬濇兂 瀹跺拰鏁欒偛瀹讹紝鍎掑鐨勫垱濮嬩汉銆瀛熷瓙锛屽悕杞诧紝瀛楀瓙鑸嗭紝鎴樺浗 鏃舵湡浼熷ぇ鐨勬濇兂瀹躲佹斂娌诲銆佹暀鑲插 銆傝崁瀛愶紝鍚嶅喌锛屽瓧鍗匡紝锛屽懆鏈濇垬鍥芥湯鏈熻憲鍚嶆濇兂瀹躲佹枃瀛 瀹躲佹斂娌诲锛屽剴瀹朵唬琛ㄤ汉鐗╀箣涓
  • 瀛斿瓙,瀛熷瓙,鑰佸瓙,鑽瀛,搴勫瓙,闊╅潪瀛愮瓑鍚嶅鏄粈涔堟椂鏈鐨勪汉
    绛旓細瀛斿瓙锛氭槬绉嬩腑鏈 鑰佸瓙锛氭槬绉嬪垵涓湡 瀛熷瓙锛氭垬鍥藉垵鏈 鑽瀛愶細鎴樺浗涓湡 搴勫瓙锛氭垬鍥戒腑鍚庢湡 闊╅潪瀛愶細鑽瀛愬緬寮 鎴樺浗鍚庢湡 楝艰胺瀛愶細娌″噯锛屾嵁璇存椿鐨勬尯澶у瞾鏁帮紝骞翠唬璺ㄨ秺澶ぇ锛屼笉杩囧簲璇ユ槸鎴樺浗鏃朵唬銆傚彶涔︿笂璇村惔璧凤紝鏉庢倽锛屽瓩鑶戯紝搴炴稉锛岋紝鍟嗛瀰锛屽紶浠紝鑻忕Е绛夐兘鏄粬鐨勫緬寮燂紝杩欎簺浜哄勾浠h法瓒婁笉灏弤~~...
  • 瀛斿瓙銆瀛熷瓙銆佽崁瀛愩佽佸瓙銆佸簞瀛愩佸瓩瀛鍒嗗埆灞炰簬浠涔骞翠唬?
    绛旓細1. 瀛斿瓙锛鏄ョ鏃舵湡椴佸浗浜猴紝鍎掑瀛︽淳鐨勪唬琛ㄤ汉鐗┿2. 瀛熷瓙锛鎴樺浗鏃舵湡椴佸浗浜锛屽剴瀹跺娲剧殑閲嶈缁ф壙鑰呫3. 鑰佸瓙锛氭槬绉嬫椂鏈熸鍥戒汉锛岄亾瀹跺娲剧殑鍒涘浜轰箣涓銆4. 鑽瀛愶細鎴樺浗鏈勾璧靛浗浜猴紝鍎掑瀛︽淳鐨勯噸瑕佸彂灞曡呫5. 搴勫瓙锛氭垬鍥戒腑鏈熷畫鍥戒汉锛岄亾瀹跺娲剧殑閲嶈浠h〃浜虹墿銆6. 瀛欏瓙锛氭槬绉嬫湯鏈熼綈鍥戒汉锛岃憲鍚嶇殑鍐涗簨瀹跺拰鏀挎不瀹...
  • 瀛斿瓙鍜屽瓱瀛愭槸灞炰簬鍚屼竴鏃舵湡鐨勪汉鍚?
    绛旓細浠栦滑鍒嗗埆灞炰簬鏄ョ鍜屾垬鍥戒袱涓椂浠o紝浣嗚繖涓や釜鏃朵唬鏄悓涓涓椂鏈熴傚瓟瀛愶紙鍏厓鍓551骞9鏈28鏃モ曞叕鍏冨墠479骞4鏈11鏃ワ級锛屽瓙濮擄紝瀛旀皬锛屽悕涓橈紝瀛椾徊灏硷紝绁栫睄瀹嬪浗澶忛倯锛堜粖娌冲崡鐪佸晢涓樺競澶忛倯鍘匡級锛岀敓浜鏄ョ鏃舵湡椴佸浗闄倯锛堜粖灞变笢鐪佹洸闃滃競锛夈備腑鍥借憲鍚嶇殑澶ф濇兂瀹躲佸ぇ鏁欒偛瀹躲佹斂娌诲銆傚瓱瀛愶紙绾﹀叕鍏冨墠372骞粹旂害鍏厓...
  • 扩展阅读:孔子为什么要杀老子 ... 老子比孔子大几岁 ... 鬼谷子老子孔子谁早 ... 孔子为啥姓子不姓孔 ... 孔子跟老子谁的地位高 ... 孔子的师父是老子吗 ...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顺序 ... 孔子姓孔还是子 ... 孔子和老子谁年龄大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