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文言文虚词整理

1. 九上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整理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应特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也”、被动句的“为。

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实词 参考资料: ?fr=qrl3。

2.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所有的归纳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出师表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重点实词。 3、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4、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另一种说法: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

3. 初一 初二、初三、常用的文言文虚词、实词都有哪些

虚词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

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

4.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把它分得清楚些.用法和意义.还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

5. 整理初三文言文的虚词

(一)而1学而时习之--连词,进而,表承接2人不知而不愠--连刺,然而,表转折3默而识之--连词,表修饰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连词,表并列(二)以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介词,凭借2以钱覆其口--介词,用,把,拿3以其境过清--连词,因为4卷石底以出--连词,而5策之不以其道--动词,根据(三)之1使人问之--代词,她或他,它2汤熨之所及也--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君之病在肌肤--结构助词,的4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无意5吾欲之南海--动词,去,到(四)为1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2捕鱼为业--动词,作为3终为忠臣--动词,成为4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动词,算作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动词,是6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担任7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动词,做8若业为吾所有--介词,被9为一说--动词,写作(五)于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连词,由于2舜发于田亩之中--介词,从,在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到4欲报之于陛下--介词,对5问于没人--介词,向6无以于眇--介词,和,与7道之难见也甚于日--介词,比。

6. 【古文《逍遥游》找出文中的词语虚词:之、其、而(例句+用法)实

《逍遥游》一. 虚词 1. 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莫之天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2. 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3)决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3. 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 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 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 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 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二. 实词 1. 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而徵一国(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 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 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泛指动物 今义:虫子 (5)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6)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短的 今义:农历腊月;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 3. 一词多义 辩 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知 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 词类活用 (1)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 (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4)德合一君(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 (5)而徵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任)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 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 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 变式句 (1)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7. 整理初三文言文的虚词

(一)而

1学而时习之--连词,进而,表承接

2人不知而不愠--连刺,然而,表转折

3默而识之--连词,表修饰

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连词,表并列

(二)以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介词,凭借

2以钱覆其口--介词,用,把,拿

3以其境过清--连词,因为

4卷石底以出--连词,而

5策之不以其道--动词,根据

(三)之

1使人问之--代词,她或他,它

2汤熨之所及也--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君之病在肌肤--结构助词,的

4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无意

5吾欲之南海--动词,去,到

(四)为

1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

2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3终为忠臣--动词,成为

4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动词,算作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动词,是

6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担任

7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动词,做

8若业为吾所有--介词,被

9为一说--动词,写作

(五)于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连词,由于

2舜发于田亩之中--介词,从,在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到

4欲报之于陛下--介词,对

5问于没人--介词,向

6无以于眇--介词,和,与

7道之难见也甚于日--介词,比



  • 璇枃鏂囪█鏂囪櫄璇
    绛旓細2012-06-01 鍏充簬鏂囪█鏂18涓父瑙佽櫄璇 427 2017-12-02 楂樹腑18涓鏂囪█鏂囪櫄璇鐨勭敤娉曞拰鎰忎箟鏄粈涔? 35 2019-11-24 鏂囪█鏂囪櫄璇嶁滀负鈥濈殑鐢ㄦ硶? 4 2017-12-02 鏂囪█鏂囦腑鐨勫疄璇嶅拰铏氳瘝鏄粈涔堟剰鎬? 13 2017-12-02 鏂囪█鏂囦腑鐨18涓櫄璇嶆槸浠涔? 3 2011-05-01 鏂囪█鏂囩殑铏氳瘝 12 2019-08-07 鏂囪█鏂囪櫄璇嶄緥鍙...
  • 涔濆勾绾т笂鍐岃鏂囨枃瑷鏂囦竴璇嶅涔
    绛旓細涓轰究浜庡悓瀛︿滑澶嶄範澶囪,鐗瑰皢涓冣涔濆勾绾ф枃瑷璇炬枃涓殑閫氬亣瀛楅泦褰曞涓: 1銆侀」涓轰箣寮恒 寮,閫氣滃兊鈥,鍍电‖銆(銆婄瓒c) 2銆佷笉浜﹁涔庛 璇,閫氣滄偊鈥,楂樺叴,鎰夊揩銆(銆婅璇嬪崄鍒) 2008涓冨繀澶 鍒濅腑鏂囪█璇炬枃涓殑甯歌铏氳瘝闆嗗綍 鍥涘窛鐪佹垚閮藉競鍙屾瀹為獙瀛︽牎 鏉庢湞鍥 涔 (涓)浣滀唬璇 1銆佷綔绗笁浜虹О浠h瘝,鍙互浠d汉銆...
  • 鏂囪█鏂瀹炶瘝铏氳瘝鎬庝箞鎵
    绛旓細鍦ㄦ枃瑷鏂囦腑,瀹炶瘝鏄ぇ閲忕殑,鎺屾彙杈冨鐨勬枃瑷瀹炶瘝,鏄彁楂橀槄璇绘枃瑷鏂囪兘鍔涚殑鍏抽敭銆傚涔犳枃瑷瀹炶瘝,搴旂壒鍒敞鎰忓畠鍦ㄨ娉曚笂鐨勪笁涓富瑕佺壒鐐:涓鏄竴璇嶅涔,浜屾槸璇嶄箟鐨勫彜浠婂彉鍖,涓夋槸璇嶆х殑娲荤敤,鍥涙槸閫氬亣瀛椼 鎯宠鏇翠簡瑙鏂囪█鏂囪櫄璇璇风湅 鎯崇湅瀹炶瘝璇风湅 宸茶禐杩 宸茶俯杩< 浣犲杩欎釜鍥炵瓟鐨勮瘎浠锋槸? 璇勮 鏀惰捣 ...
  • 閭瑰繉璁介綈鐜嬬撼璋忎腑鐢ㄤ簡鍝簺鏂囪█铏氳瘝鍜屽疄璇?
    绛旓細涓銆鏂囪█铏氳瘝 1銆佽岋細鍗达紝杩炶瘝銆2銆佷箖锛氫簬鏄紝鍓瘝銆3銆佷篃锛氳姘旇瘝锛岀敤鍦ㄥ彞涓〃绀哄仠椤匡紝浠ヨ垝缂撹姘斻4銆佷箣锛氶煶鑺傚姪璇嶃備簩銆佹枃瑷瀹炶瘝 1銆佽斀锛氳挋钄斤紝杩欓噷鎸囧彈钂欒斀銆2銆佹柟锛氭柟鍦嗙旱妯3銆佷慨锛氶暱锛岃繖閲屾寚韬珮銆4銆佸瘽锛氳汉锛屽崸銆5銆佸湴锛氬湡鍦帮紝鐤嗗煙銆6銆佺編锛氣滀互鈥︹︿负缇庘濄佲滆涓衡︹︾編鈥濓紝...
  • 鏂囪█鏂鐨18涓铏氳瘝?姹傝В閲娿傘
    绛旓細3.澶嶉煶铏氳瘝鈥滀互鏄濃滄槸浠モ,鐩稿綋鈥滃洜姝も,寮曞嚭浜嬬悊鍙戝睍鎴栨帹鏂殑缁撴灉銆備緥濡: 浠ユ槸浜哄浠ヤ功鍋囦綑鈥︹(銆婇佷笢闃抽┈鐢熷簭銆) 浣欐槸浠ヨ涔,鐩栧徆閮﹀厓涔嬬畝,鑰岀瑧鏉庢袱涔嬮檵涔熴(銆婄煶閽熷北璁般) 鏄互鍗佷節骞磋屽垁鍒冭嫢鏂板彂浜庣銆(銆婂簴涓佽В鐗涖) 涓衡滀负鈥濆湪鏂囪█涓粡甯哥敤浣滃姩璇嶅拰浠嬭瘝,涔熷彲浠ョ敤浣滃姪璇嶃傜敤浣滃姩璇,...
  • 鏁寸悊鏂囪█鏂囪櫄璇浠ヨ屽叾鐨勭敤娉
    绛旓細2銆鏂囪█铏氳瘝涓昏鍖呮嫭鍓瘝銆佷粙璇嶃佽繛璇嶃佸姪璇嶃佽姘旇瘝锛屾枃瑷浠h瘝涔熷綊鍏ユ枃瑷铏氳瘝涔嬩腑銆傚湪楂樿冧腑鍑虹幇棰戠巼鏈澶氱殑鏄繛璇嶃佷粙璇嶃佸壇璇嶃佸姪璇嶃佷唬璇嶇殑鐢ㄦ硶銆傚弬鑰冭祫鏂欐潵婧愶細鐧惧害鐧剧-鏂囪█铏氳瘝銆2. 鍒濅腑鏂囪█鏂囦腑鈥滀箣鈥濃滆屸濃滀互鈥濈殑鐢ㄦ硶鏁寸悊 1.涔 鈥滀箣鈥濅綔涓鸿櫄璇嶏紝涓鑸槸鍋氫唬璇嶆垨涓绘锛屽彟澶栤滀箣鈥濆湪鏂囪█鏂...
  • 鏂囪█鏂涓殑铏氳瘝
    绛旓細甯歌鏂囪█鏂囪櫄璇鍙婄敤娉曪紒锛佸畨 鈶存庝箞锛屽摢閲屻備緥锛氣憼灏斿畨鏁㈣交鍚惧皠锛佲憽瀹夋眰鍏惰兘鍗冮噷涔燂紵鈶㈠張瀹夋暍姣掗偑锛熲懀鐕曢泙瀹夌煡楦块箘杩欏織鍝夛紵鈶ゅ畨鑳藉涓轰箣涓嬩箮锛佲懃瀹夎兘鎶楁闅句箮锛熲懄鑷f涓斾笉閬匡紝鍗厭瀹夎冻杈烇紒鈶у悰瀹変笌椤逛集鏈夋晠锛熲懆瀹夎兘灞堣豹鏉颁箣娴侊紝鎵艰厱澧撻亾锛屽彂鍏跺織澹箣鎮插煙锛熲懇瀹夊緱浣夸綑澶氭殗鏃ャ(11)瀹夎兘鎽х湁...
  • 鍒濅腑鏂囪█鏂囪櫄璇涓璇嶅涔
    绛旓細鍒濅腑鏂囪█鏂囪櫄璇涓璇嶅涔,鍏ㄥ垪鍑烘潵,瓒婂瓒婂ソ鎴戣铏氳瘝鐨!!!... 鍒濅腑鏂囪█鏂囪櫄璇嶄竴璇嶅涔,鍏ㄥ垪鍑烘潵...(鎴愯"鏉熸墜鏃犵瓥") 9.闀:ch谩ng 1,闀垮害.(鑸熼灏鹃暱绾﹀叓鍒嗘湁濂囥婃牳鑸熻銆) 2,涓"鐭"鐩稿.(鍖...鍒濅腑1-6鍐屾枃瑷鏂囩煡璇嗙偣褰掔撼涔嬩竴璇嶅涔夋妸鈶犳墜鎶婃枃涔﹀彛绉版晻,鍥炶溅鍙辩墰鐗靛悜鍖 鈶℃妸閰掍复椋(a鍔ㄨ瘝:绔,...
  • 鏂囪█鏂囪櫄璇涓庡疄璇
    绛旓細1. 鏂囪█鏂鐨铏氳瘝涓庡疄璇嶆湁鍝簺 銆愬疄璇嶃戝疄璇嶆湁瀹炲湪鎰忎箟,鑳藉鍗曠嫭鍏呭綋鍙ュ瓙鎴愬垎涓鑸兘鍗曠嫭鍥炵瓟闂銆 瀹炶瘝鍖呮嫭鍚嶈瘝銆佸姩璇嶃佸舰瀹硅瘝銆佹暟璇嶃侀噺璇嶃佷唬璇嶅叚绫汇傚湪鏂囪█鏂囦腑,瀹炶瘝鏄ぇ閲忕殑,鎺屾彙杈冨鐨勬枃瑷瀹炶瘝,鏄彁楂橀槄璇绘枃瑷鏂囪兘鍔涚殑鍏抽敭銆 瀛︿範鏂囪█瀹炶瘝,搴旂壒鍒敞鎰忓畠鍦ㄨ娉曚笂鐨勪笁涓富瑕佺壒鐐:涓鏄竴璇嶅涔,浜屾槸璇嶄箟鐨勫彜浠婂彉...
  • 鏂囪█鏂囪櫄璇鎺ㄦ暡娉
    绛旓細1. 鏂囪█鏂囦腑铏氳瘝鐨勫叿浣撶敤娉 鏂囪█鏂囪櫄璇鐨勭Н绱柟娉曟湁涓や釜. 涓銆佹荤粨瑙勫緥,鍒嗙被鏁寸悊 鏂囪█鏂囪櫄璇嶇悊瑙f槸鏂囪█鏂囬槄璇讳腑鐨勫繀鑰冨唴瀹.涓昏鑰冩煡鐨勫璞℃湁:涔嬨佸叾銆佷互銆佽屻佷簬銆佷箖銆佷负銆佸垯銆佺劧銆佷箮銆佷篃銆佺剦绛.鑰冩煡鐨勫唴瀹逛富瑕佹槸涓璇嶅涔夊拰涓璇嶅鐢. 瑕佽兘澶熼珮鏁堝湴鎺屾彙鏂囪█鏂囪櫄璇嶇殑鎰忎箟鍜岀敤娉,鎴戜滑棣栧厛瑕佹姄瀹冧滑鐨勭壒鐐,鎬荤粨...
  • 扩展阅读: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 ... 八上文言文虚词选择题 ... 九年级下册所有文言文 ... 18个必背文言文虚词 ... 文言文虚词整理笔记 ... 九上文言文人教版 ... 九上文言文有哪些 ... 七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 ... 文言文所有虚词整理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