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老子和孔子的资料?

老子\x0d\x0a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汉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1])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1]。\x0d\x0a\x0d\x0a1人物简介\x0d\x0a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x0d\x0a\x0d\x0a老子\x0d\x0a太清宫镇)[1]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x0d\x0a老聃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x0d\x0a\x0d\x0a老子骑牛图立轴[1]\x0d\x0a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x0d\x0a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x0d\x0a2主要著作\x0d\x0a\x0d\x0a《老子道德经一则》窦中亮\x0d\x0a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x0d\x0a《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x0d\x0a《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x0d\x0a3思想体系\x0d\x0a哲学思想\x0d\x0a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x0d\x0a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x0d\x0a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x0d\x0a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x0d\x0a\x0d\x0a老子授经图卷(局部)\x0d\x0a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x0d\x0a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x0d\x0a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x0d\x0a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 老子故事孔子问礼第4段)可见:\x0d\x0a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x0d\x0a应当注意到:\x0d\x0a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x0d\x0a\x0d\x0a老子画像[2]\x0d\x0a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x0d\x0a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x0d\x0a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x0d\x0a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x0d\x0a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 老子故事圣人辞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x0d\x0a思想渊源\x0d\x0a老子既是周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可见,《老子》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x0d\x0a孔子\x0d\x0a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1-2]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x0d\x0a\x0d\x0a孔门十哲\x0d\x0a\x0d\x0a德行\x0d\x0a\x0d\x0a▪ 颜回 ▪ 闵子骞 ▪ 冉耕 ▪ 冉雍 \x0d\x0a\x0d\x0a政事\x0d\x0a\x0d\x0a▪ 冉有 ▪ 仲由 \x0d\x0a\x0d\x0a言语\x0d\x0a\x0d\x0a▪ 宰予 ▪ 端木赐 \x0d\x0a\x0d\x0a文学\x0d\x0a\x0d\x0a▪ 言偃 ▪ 卜商 \x0d\x0a\x0d\x0a1生平经历\x0d\x0a孔丘,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3]于鲁襄(xiang)公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申时(儒略历西元前551年\x0d\x0a\x0d\x0a10月4日,以今格里历则为西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辰八字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时)在山东曲阜降生,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1],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后来宋国人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é)。孔子七世祖孔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存疑),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我氏。相传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x0d\x0a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3],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4]\x0d\x0a贵族出身\x0d\x0a孔子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是商朝的宗室。武王伐纣建立周朝,\x0d\x0a\x0d\x0a孔子[5]\x0d\x0a为安抚商朝的贵族,封于亳,国号宋,即宋国,所以是殷商的贵族后裔。\x0d\x0a三监之乱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国,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x0d\x0a微仲去世后,子宋公稽继立;宋公稽去世后,子丁公申继立。宋丁公去世后,子_公共继立。宋_公去世后,弟炀公熙自立,太子弗父何不得立。于是弗父何之弟公子鲋祀杀炀公,欲立弗父何,弗父何拒之,于是公子鲋祀成为国君,是为宋厉公。弗父何成为正卿。\x0d\x0a弗父何死,子宋父周立;宋父周死,世子胜继立,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事宋国戴、武、宣三位国君,以恭敬著称,“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俯“。正考父尝朝周,取回《商颂》,进行了一些整理,补充了在宋国已经亡失的篇章。\x0d\x0a正考父死,子孔父嘉继立。孔父嘉事宋穆公。穆公临死前,不立己子公子冯,而立兄子公子与夷,以报兄长宣公让国之恩。去世前遗命孔父嘉辅佐与夷(宋殇公)。孔父嘉事殇公与夷,屡次对郑、卫等国作战,但多以失败告终,引起国人不满。孔父嘉有妻十分貌美,引起另一主政大夫华父督的垂涎。于是华父督借国人不满,发动兵变,杀掉了孔父嘉与宋殇公。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从此孔家成为鲁国人。\x0d\x0a\x0d\x0a袁鹏飞作孔子论道图\x0d\x0a木金父生祈父睾夷,祈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是为孔子的父亲,是鲁国著名的武士。前563年晋国荀莹率十一国联军进攻小国逼阳(今山东枣庄市中区),逼阳诈降,联军入城后即降下城门准备袭击联军,而此时叔梁纥则进前托住城门,使联军安然退出逼阳。孟献子称赞他:“《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6]\x0d\x0a圣人降世\x0d\x0a叔梁纥正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妾生长子孟皮,但孟皮有足疾,不能为嗣,于是叔梁纥求于颜氏。颜氏有三女,且欲与叔梁纥为婚,但又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两长女皆不愿,唯小女颜征在愿嫁叔梁纥。\x0d\x0a颜征在时年十八,而叔梁纥已经七十二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周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八月孔子降生。孔子生而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山,故名“丘”。\x0d\x0a早年生活\x0d\x0a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x0d\x0a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x0d\x0a政治生涯\x0d\x0a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x0d\x0a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x0d\x0a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x0d\x0a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x0d\x0a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x0d\x0a周游列国\x0d\x0a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x0d\x0a\x0d\x0a周游列国\x0d\x0a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x0d\x0a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x0d\x0a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x0d\x0a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7]。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x0d\x0a驾鹤西去\x0d\x0a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x0d\x0a\x0d\x0a孔子雕像\x0d\x0a到拒绝。\x0d\x0a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x0d\x0a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x0d\x0a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8]\x0d\x0a2主要成就\x0d\x0a教学特点\x0d\x0a①创办私学,\x0d\x0a\x0d\x0a孔子讲学图\x0d\x0a广收门徒。\x0d\x0a②“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x0d\x0a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x0d\x0a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x0d\x0a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x0d\x0a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x0d\x0a安贫乐道\x0d\x0a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x0d\x0a\x0d\x0a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x0d\x0a孔子所处的东周王朝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汉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x0d\x0a《论语》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x0d\x0a4史书记载\x0d\x0a主词条: 孔子世家\x0d\x0a参见: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x0d\x0a5家族成员\x0d\x0a孔子祖籍位于宋国(今河南商丘)[1],祖居地今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2]。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邑大夫。叔梁纥与元配施氏连出9个女儿,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却脚有残疾。叔梁纥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为得子,叔梁纥曾在尼丘山求拜,故取名丘,字仲尼。\x0d\x0a孔子身后,七世单传,至第九代才有孔鲋、孔腾、孔树兄弟三人。孔子后裔秉承祖先“诗礼传家”之祖训,在文学、经学等方面都有较大成就,在明清时期更因为得到皇帝扶持,成为“天下第一家”。孔子家谱经过5次重修,历经2500多年,记录的非常详细,各代名字取法也极有说道。现如今孔子的后裔约300万人,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遍及中国及海外。孔繁森、孔祥熙、孔令辉等名人均是孔子的后人。

  • 鑰佸瓙鍜屽瓟瀛愮殑璧勬枡
    绛旓細鍦ㄩ亾鏁欎腑锛岃佸瓙琚皧涓洪亾鏁欏绁銆鑰佸瓙涓庡悗涓栫殑搴勫瓙骞剁О鑰佸簞銆瀛斿瓙锛堝叕鍏冨墠544骞9鏈28鏃モ曞叕鍏冨墠478骞4鏈11鏃ワ級锛屽瓙濮擄紝瀛旀皬锛屽悕涓橈紝瀛椾徊灏锛岀绫嶅畫鍥芥牀閭戯紝浠婂睘娌冲崡鐪佸晢涓樺競澶忛倯鍘匡紝鍑虹敓鍦伴瞾鍥介櫖閭戯紝浠婂睘灞变笢鐪佹洸闃滃競銆涓浗钁楀悕鐨勫ぇ鎬濇兂瀹躲佸ぇ鏁欒偛瀹銆瀛斿瓙寮鍒涗簡绉佷汉璁插鐨勯姘锛屾槸鍎掑瀛︽淳鐨勫垱濮嬩汉銆
  • 瀛斿瓙鍜岃佸瓙鐨勮祫鏂
    绛旓細瀛斾笜 锛堝墠551骞9鏈28鏃ワ綖鍓479骞4鏈11鏃ワ級锛屽瓧浠插凹銆傛槬绉嬫椂鏈熼瞾鍥戒汉銆瀛斿瓙鏄垜鍥藉彜浠d紵澶х殑鎬濇兂瀹跺拰鏁欒偛瀹讹紝鍎掑瀛︽淳鍒涘浜猴紝涓栫晫鏈钁楀悕鐨勬枃鍖栧悕浜轰箣涓銆傜紪鎾颁簡鎴戝浗绗竴閮ㄧ紪骞翠綋鍙蹭功銆婃槬绉嬨嬨傚瓟瀛愮殑瑷琛屾濇兂涓昏杞戒簬璇綍浣撴暎鏂囬泦銆婅璇嬪強鍏堢Е鍜岀Е姹変繚瀛樹笅鐨勩婂彶璁奥峰瓟瀛愪笘瀹躲嬨傝佸瓙锛氭潕鑰筹紝鏄ョ路...
  • 瀛斿瓙鍜岃佸瓙鐨勮祫鏂
    绛旓細鑰佸瓙瑾夋湁涓滄柟涓夊ぇ鍦d汉涔嬮銆瀛斿瓙锛堝叕鍏冨墠551骞9鏈28鏃モ曞叕鍏冨墠479骞4鏈11鏃ワ級锛屽瓙濮擄紝瀛旀皬锛屽悕涓橈紝瀛椾徊灏硷紝椴佸浗闄倯浜猴紙浠婂北涓滄洸闃滐級锛岀绫嶅畫鍥芥牀閭戯紙浠婃渤鍗楀閭戯級锛涓浗钁楀悕鐨勫ぇ鎬濇兂瀹躲佸ぇ鏁欒偛瀹銆瀛斿瓙寮鍒涗簡绉佷汉璁插鐨勯姘锛屾槸鍎掑瀛︽淳鍒涘浜恒瀛斿瓙鏇惧彈涓氫簬鑰佸瓙锛屽甫棰嗛儴鍒嗗紵瀛愬懆娓稿垪鍥藉崄鍥涘勾锛屾櫄骞翠慨...
  • 瀛斿瓙鍜岃佸瓙鏄悓涓涓湞浠g殑浜哄悧?
    绛旓細鏄殑锛瀛斿瓙鍜岃佸瓙閮芥槸鏄ョ鏃舵湡浜銆1銆佸瓟瀛 瀛斿瓙锛堝叕鍏冨墠551骞9鏈28鏃モ曞叕鍏冨墠479骞4鏈11鏃ワ級锛屽瓙濮擄紝瀛旀皬锛屽悕涓橈紝瀛椾徊灏硷紝鏄ョ鏈湡椴佸浗闄倯锛堜粖灞变笢鏇查槣锛変汉锛岀绫嶅畫鍥芥牀閭戯紙浠婃渤鍗楀閭戯級锛屼腑鍥藉彜浠f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锛屽剴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銆瀛斿瓙寮鍒涗簡绉佷汉璁插鐨勯姘锛屽″浠併佷箟銆佺ぜ銆佹櫤銆佷俊銆備粬鏇惧甫棰嗛儴...
  • 鑰佸瓙鐨勮祫鏂欏拰瀛斿瓙鐨勭殑璧勬枡
    绛旓細瀛斿瓙鐨勫剴瀹舵濇兂瀵逛腑鍥姐佸剴瀹舵枃鍖栧湀鍙婁笘鐣屾湁娣辫繙鐨勫奖鍝嶃鑰佸瓙鍗虫潕鑰筹紝瀛楄亙锛屼竴瀛楁垨鏇拌哎浼槼銆傛眽鏃忥紝妤氬浗鑻﹀幙鍘嗕埂鏇蹭粊閲岋紙浠婃渤鍗楃渷楣块倯鍘垮お娓呭闀嘯1]锛変汉锛岀害鐢熸椿浜庡墠571骞磋嚦471骞翠箣闂淬傛槸鎴戝浗鍙や唬浼熷ぇ鐨鍝插瀹跺拰鎬濇兂瀹躲侀亾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锛岃鍞愭湞甯濈帇杩借涓烘潕濮撳绁栥傝佸瓙鏁呴噷楣块倯鍘夸害鍥犺佸瓙鍏堝悗鐢辫嫤鍘挎洿鍚...
  • 鑰佸瓙,瀛斿瓙,瀛欏瓙,鏇惧瓙鏄粈涔堝叧绯诲晩
    绛旓細1銆瀛斿瓙 瀛斿瓙锛堝叕鍏冨墠551骞9鏈28鏃モ曞叕鍏冨墠479骞4鏈11鏃ワ級锛屽瓙濮擄紝瀛旀皬锛屽悕涓橈紝瀛椾徊灏硷紝鏄ョ鏈湡椴佸浗闄倯锛堜粖灞变笢鏇查槣锛変汉锛岀绫嶅畫鍥芥牀閭戯紙浠婃渤鍗楀閭戯級锛屼腑鍥藉彜浠f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锛屽剴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銆傚叕鍏冨墠523骞寸殑涓澶╋紝瀛斿瓙瀵瑰紵瀛愬崡瀹暚鍙旇锛氣滃懆鐜嬪鐨勫畧钘忓鍙茶佽亙锛堝嵆鑰佸瓙锛夛紝鍗氬彜閫氫粖锛岀煡绀间箰...
  • (瀛斿瓙銆佸瓱瀛愩鑰佸瓙銆佹浘瀛)鐨勬椂闂存帓鍒楅『搴?
    绛旓細鑰佸瓙锛瀛斿瓙锛屾浘瀛愶紝瀛熷瓙銆1銆鑰佸瓙锛屽鏉庡悕鑰筹紝瀛楄亙锛屼竴瀛椾集闃锛屾垨鏇拌哎浼槼銆傛槬绉嬫湯鏈熶汉锛岀敓鍗掑勾涓嶈锛屽ぇ绾﹀嚭鐢熶簬鍏厓鍓571骞存槬绉嬫櫄鏈熼檲锛堝悗鍏ユ锛夊浗鑻﹀幙锛堝彜鍘垮悕锛夈備腑鍥藉彜浠f濇兂瀹躲佸摬瀛﹀銆佹枃瀛﹀鍜屽彶瀛﹀锛岄亾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鍜屼富瑕佷唬琛ㄤ汉鐗┿2銆佸瓟瀛愶紙鍏厓鍓551骞9鏈28鏃モ曞叕鍏冨墠479骞4鏈11鏃ワ級...
  • 鍏充簬瀛斿瓙.瀛熷瓙.鑰佸瓙鐨绠浠
    绛旓細鑰佸瓙锛屾槬绉嬫椂鎬濇兂瀹讹紝閬撳鐨勫垱濮嬩汉銆備竴璇村嵆鑰佽亙锛屽鏉庡悕鑰筹紝瀛椾集闃筹紝妤氬浗鑻﹀幙锛堜粖娌冲崡楣块倯鍘匡級浜恒備竴璇磋佸瓙鍗冲お鍙插剫锛屾垨鑰佽幈瀛愩傚仛杩囧懆鏈濃滃畧钘忓涔嬪彶鈥濓紙绠$悊钘忎功鐨勫彶瀹橈級銆瀛斿瓙鏇惧悜浠栭棶绀硷紝鍚庨闅愶紝浜嗭紱鎵钁椼婅佸瓙銆嬩竴涔︼紝闆嗕腑浣撶幇浜嗚佸瓙鐨勬濇兂銆傘婅佸瓙銆嬩功涓敤鈥滈亾鈥濇潵璇存槑瀹囧畽涓囩墿鐨勬紨鍙橈紝鎻愬嚭...
  • 瀛斿瓙鍜岃佸瓙鐨勮祫鏂
    绛旓細缇庡浗璇椾汉銆佸摬瀛﹀鐖遍粯鐢熻涓衡瀛斿瓙鏄叏涓栫晫鍚勬皯鏃忕殑鍏夎崳鈥濄 鑰佸瓙鐢熷钩绠浠: 鑰佸瓙,濮撴潕鍚嶈,瀛楄亙,涓瀛楁垨鏇拌哎浼槼銆傚崕澶忔棌,妤氬浗鑻﹀幙鍘変埂鏇蹭粊閲屼汉,绾︾敓娲讳簬鍓571骞磋嚦471骞翠箣闂淬傛槸鎴戝浗鍙や唬浼熷ぇ鐨鍝插瀹跺拰鎬濇兂瀹躲侀亾瀹跺娲惧垱濮嬩汉,琚攼鏈濆笣鐜嬭拷璁や负鏉庡濮嬬銆傝佸瓙涔冧笘鐣屾枃鍖栧悕浜,涓栫晫鐧句綅鍘嗗彶鍚嶄汉涔嬩竴,瀛樹笘鏈夈婇亾寰风粡銆...
  • 鑰佸瓙涓庡瓟瀛 鍑虹敓浜庨偅涓勾浠?鍘熷悕鏄?
    绛旓細缂栨挵浜嗘垜鍥界涓閮ㄧ紪骞翠綋鍙蹭功銆婃槬绉嬨嬨傛嵁鏈夊叧璁拌浇锛瀛斿瓙鍑虹敓浜庨瞾鍥介櫖閭戞槍骞充埂锛堜粖灞变笢鐪佹洸闃滃競涓滃崡鐨勫崡杈涢晣椴佹簮鏉戯級锛涘瓟瀛愰濅笘鏃讹紝浜勾73宀侊紝钁簬鏇查槣鍩庡寳娉楁按涔嬩笂锛屽嵆浠婃棩瀛旀灄鎵鍦ㄥ湴銆傚瓟瀛愮殑瑷琛屾濇兂涓昏杞戒簬璇綍浣撴暎鏂囬泦銆婅璇嬪強鍏堢Е鍜岀Е姹変繚瀛樹笅鐨勩婂彶璁奥峰瓟瀛愪笘瀹躲嬨傝佸瓙锛屽張绉拌佽亙銆佹潕鑰筹紝瀛椾集闃...
  • 扩展阅读:老子死后成仙了吗 ... 唐皇武后封老子为什么 ... 老子的真实死因 ... 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 ... 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荀子 ... 孔子为什么要杀老子 ... 老子对孔子以礼相怀 ... 鬼谷子 老子 孔子谁厉害 ... 孔子资料卡20字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