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07 | 经典童话《稻草人》:年少难懂稻草人,再读竟是泪两行

受伤害时,我们常说“恶人自有天收”;失意痛苦时,我们会说“时间会给你答案”;付出未见成效时,我们会说“要懂得隐忍,厚积薄发”。可惜,生活中不公平不如意没有回报的事情太多了。

这种自我催眠法刚开始还有用,时间久了也会失效。倒不如塞耳为聋吞炭为哑来的痛快。这对自私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办法,但对那些天性善良、心怀忧虑的人而言, 除了痛苦无奈,还会增加负罪感 ,最终,内耗过渡、心力交瘁如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稻草人一样倒地而亡。

《稻草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童话故事。

叶圣陶先生以一个稻草人的视角,独立而无助地看着世间百态。 他看见蝗虫毁坏了稻田,颗粒无收的农夫在稻田边捶胸恸哭,他看着为了给生病的孩子煮点粥喝,孤立无援的渔妇夜半在反复撒网,他听到不甘被家人卖了还赌债,女人在跳河自杀前的挣扎自白......

如此种种,每一天都在发生,稻草人不断体会内心和现实的冲突,一次次挣扎至绝望,终于稻草人不堪负荷,沉重而又悲哀地倒在了田地里。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为中国白话文、现代语文建设做出了创新持久的贡献。

叶圣陶性格孤僻寡言,言辞却犀利真诚。他参加过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当时正值旧学与新学的更替阶段,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省如何在文化上辞旧布新。

叶圣陶深知 改造文化需先改造人 ,希望通过 教书育人启发民智 ,故而投身于小学教育改革中,编写了中国最早的白话国文教材,筹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小学,创建了生生农场。 他喜欢有生机的事物,坚持教育的基础是爱,把学生比喻为种子,老师是培育种子的园丁。

在漫长的改造新文化运动中,他笔耕不辍,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倪焕之》和第一部童话故事《稻草人》。

夜间田野里,花草树木在酣睡,虫子蝴蝶在恋爱。稻草人安安静静地看着夜里发生的一切,不睡觉不吃饭,一刻不歇息直挺挺的站着。

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都在精神抖擞生机勃勃,忙着做自己的事情。而恰恰是 这徒有意识而无生命的稻草人独自守着黑夜里的田地。 他没有鼻子和眼睛,也没有手指和脚,却有爱心且非常尽责任。

他看见小蛾在稻叶上孵卵,稻草人迫切的想要提醒他的主人——那个丈夫、儿子都死了,连续两年稻子被水淹了,眼睛哭到模糊的老太太

他痛心,似乎看到了主人辛苦一年,又换来的是眼泪和叹气。

稻草人听见船舱上生病的小孩一边咳嗽一边哭着呼唤妈妈,看见无可奈何的渔妇一次次捕鱼落空。

他悲痛,看见渔妇睡着了还拉着绳子,她太累了。

除了这些,还有那求救的鲫鱼,跳河自杀的女人,无论稻草人的扇子扇的多响,无论他多努力想要大喊一声,他都无法改变即将发生的悲剧。

他心碎,他悲痛,他无能为力。

只恨,老天赐予他柔软的意识和挺拔的身体,却忘记赋予他生命,给予他拯救苍生的能力。

自古以来,无论社会、文明、国家如何发展,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加速入侵,政府一再妥协退让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导致时局动荡不安经济凋敝生民涂炭。

在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还要承受来自列强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频遭掠夺、苛捐杂税,在卖儿卖女已是常态的情况下,暖衣饱食更是一种奢望。

又逢天降灾难,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民生活极其悲惨。

《稻草人》创作于此时,叶圣陶将目光聚焦于生活在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中的农村,用细腻入微的笔触描写了一系列农民真实苦难。

有人说《稻草人》这种凄凄惨惨的风格不符合童话故事特点。

叶圣陶回应说,我最怕一些儿童读物,把世间描述的十分简单太平,其效果是让儿童发现原来不是那回事的时候,大呼上当。

我们可以理解,成年人为了保护儿童幼小的心灵,美化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但是, 皇帝的新衣还要穿多久?还要被这风平浪静的假象蒙蔽几代人?

我们是否还要继续高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却不教孩子什么是逻辑什么是思辨能力?要求孩子阅读写字,却从未告诉他们读书写字是为了什么?是否还再问孩子长大后要做什么,实际上却对他的人生有着另外的打算。明明告诫孩子要诚实要正直,自己却在名利面前言而无信落井下石。

直至孩子长大后发现,原来成年人的世界如此虚伪荒诞,而自己竟在这虚伪的面具下,臣服了许多年。

叶圣陶借助不会说话的稻草人,让孩子看清这真实世界的残酷和沉重,培养孩子分辨真伪的能力,学会洞察真、善、美, 不至于梦醒之后发现无处可走时,大呼:为时晚矣。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苦难是为了告诉大家还有希望,压破是想让大家不要忘记反抗。

谈到童话故事,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取材多来源于贴近儿童生活的场景,以儿童视角描述浪漫、幻想的故事,唤醒儿童内心的震撼与感动,以此歌颂善良、纯洁。为了突出人物特点,常使用夸张手法放大艺术效果。

德国的《格林童话》多取材于民俗,包含了神话传说、封建迷信、宗教信仰等色彩,部分故事还有血腥惊悚的情节,价值观也是以善恶分明,非黑即白为主,描述出一个爱憎分明纯净和平的世界。

《稻草人》选题具有民族特色,着力于对中国底层农民现实命运的描写, 以同情与讽刺的方式传达寓意。 由于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童话,其用词口语化、生活化,利于儿童理解。

作者饱含孩子的天真,开篇寥寥数语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氛围,与描写悲苦形成强烈反差。选取的故事接地气,表情达意明白如话清晰厚重,一步步拉近现实与儿童的距离, 让儿童跟随稻草人这样无生命力的事物,深入感受人间疾苦。

初读《稻草人》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彼时心智尚未成熟生活经历尚浅,对该文的理解并不深刻,只是隐隐约约记得田地里站着一个稻草人,却对稻草人的心事不能感同身受。

直到近日重读,不禁感慨 经典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反复涵咀 ,尤其 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领会大有相同。

另外,儿童时代遇见一个尽职尽责且有水准的语文老师实属不易, 好老师值得铭记珍惜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