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风情是什么? 河南的习俗

\u6cb3\u5357\u7701 \u98ce\u4fd7\u4e60\u60ef

\u6cb3\u5357\u4eba\u98ce\u4fd7\u4e60\u60ef\uff1a\u8fc7\u5e74\u201c\u796d\u7076\u65e5\u201d\uff0c\u7ed3\u5a5a\u8981\u538b\u5e8a\uff0c\u559d\u9152\u201c\u656c\u4e00\u4e2a\u3001\u7aef\u4e24\u4e2a\u201d\u7b49\u30021\u3001\u6cb3\u5357\u4eba\u98ce\u4fd7\u4e60\u60ef\u5f88\u591a\uff0c\u6709\u4e9b\u8ddf\u5168\u56fd\u666e\u904d\u4e00\u6837\uff0c\u6bd4\u5982\u8d34\u6625\u8054\u3001\u770b\u82b1\u706f\uff0c\u6709\u4e9b\u662f\u6cb3\u5357\u72ec\u6709\u7684\uff0c\u6bd4\u5982\u8fc7\u5e74\u201c\u796d\u7076\u65e5\u201d\uff0c\u7ed3\u5a5a\u8981\u538b\u5e8a\uff0c\u559d\u9152\u201c\u656c\u4e00\u4e2a\u3001\u7aef\u4e24\u4e2a\u201d\u7b49\u30022\u3001\u8fc7\u4e86\u201c\u814a\u516b\u8282\u201d\u5c31\u53ef\u4ee5\u95fb\u5230\u201c\u5e74\u201d\u7684\u6c14\u606f\u4e86\uff0c\u8fdb\u5165\u814a\u6708\u4e8c\u5341\u4e09\u7edf\u79f0\u201c\u5c0f\u5e74\u201d\uff0c\u4e5f\u662f\u9001\u7076\u795e\u7684\u201c\u796d\u7076\u65e5\u201d\u3002\u4eba\u4eec\u90fd\u8981\u8d76\u96c6\u4e70\u7076\u7cd6\uff0c\u665a\u4e0a\u796d\u7076\u3002\u4e4b\u540e\uff0c\u8fc7\u5e74\u7684\u6c14\u6c1b\u5c31\u8d8a\u6765\u8d8a\u6d53\u4e86\uff0c\u4e00\u8fb9\u5fd9\u4e8e\u8d2d\u7f6e\u5e74\u8d27\uff0c\u4e00\u8fb9\u8981\u6e05\u7406\u7076\u53f0\u51e0\u6848\uff0c\u6253\u626b\u5c4b\u5b87\u79ef\u5c18\uff0c\u8fd9\u79cd\u88ab\u7fa4\u4f17\u79f0\u4f5c\u201c\u53bb\u79fd\u201d\u7684\u6d3b\u52a8\uff0c\u65e2\u6e05\u6d01\u3001\u7f8e\u5316\u73af\u5883\uff0c\u53c8\u6709\u9664\u65e7\u8fce\u65b0\u7684\u610f\u601d\u30023\u3001\u6240\u8c13\u538b\u5e8a\uff0c\u5373\u9752\u5e74\u7537\u5973\u7ed3\u5a5a\u7684\u5934\u5929\u665a\u4e0a\uff0c\u65b0\u90ce\u5bb6\u8981\u8bf7\u513f\u5973\u53cc\u5168\u7684\u8001\u4eba\u628a\u5e8a\u94fa\u597d\uff0c\u7136\u540e\u65b0\u90ce\u8bf7\u4e00\u4e2a\u6216\u8005\u4e24\u4e2a\u5f1f\u5f1f\u548c\u81ea\u5df1\u4e00\u8d77\u5728\u65b0\u5e8a\u4e0a\u5c31\u5bdd\u3002\u538b\u5e8a\u7684\u4eba\u4e5f\u6709\u6761\u4ef6\u9650\u5236\uff0c\u538b\u5e8a\u7684\u4eba\u5fc5\u987b\u662f\u5c0f\u4e8e\u65b0\u90ce\u7684\u9752\u5e74\uff0c\u4e00\u822c\u90fd\u662f\u81ea\u5df1\u7684\u4eb2\u5f1f\u5f1f\uff0c\u6216\u8005\u662f\u53d4\u4f2f\u5f1f\u5f1f\u548c\u59e8\u8868\u5f1f\u5f1f\u3002\u5982\u679c\u5728\u81ea\u5df1\u7684\u4eb2\u621a\u8303\u56f4\u5185\u6ca1\u6709\u8fd9\u6837\u7684\u4eba\u9009\uff0c\u65b0\u90ce\u4e5f\u53ef\u4ee5\u627e\u540c\u6751\u7684\u670b\u53cb\u548c\u8981\u597d\u7684\u540c\u5b66\u3002\u538b\u5e8a\u4eba\u7684\u7b2c\u4e8c\u4e2a\u6761\u4ef6\uff0c\u5fc5\u987b\u662f\u672a\u5a5a\u9752\u5e74\u3002\u90d1\u91cd\u58f0\u660e\uff1a\u56de\u7b54\u5185\u5bb9\u4ec5\u4f9b\u53c2\u8003\uff0c\u8bf7\u52ff\u76f2\u76ee\u8ff7\u4fe1\u3002


  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风情是浚县古庙会、二月二、乞巧节、鬼节、祭灶和炒面节。
  浚县古庙会
  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先民居住历史最早可上溯到6000年前。浚县大佛,中国最早,北方最大。浚县“泥咕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德国一民俗学者逛过庙会后称浚县庙会为“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2004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7年,“浚县古庙会”和“浚县民间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乞巧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炒面节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 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 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 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

河南民俗节日 别具一格的节日

(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按老年人的说法。这是为了表示对龙的尊敬。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农历二月二吃炒豆风俗的形成,据说和一则民间传说有关。相传武则天夺唐室江山以后,改国号为周,自称周武皇帝。天上玉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这一下可苦了天下百姓,人们怨声载道,不禁失声痛哭。司管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遭难,喝足天河水,喷洒人间,拯救万民。玉帝得知此事,将玉龙打下了凡界,压在山下,并立石碑一通,上写:“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百姓为救玉龙,想尽了办法。这年的农历二月二,人们发现玉米和黄豆都是金黄闪亮,很像金豆。如将豆一炒,不就是金豆开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各家各户都炒了许多玉米和黄豆,有的供到院里,有的端到玉龙身边。镇压玉龙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尘,这天,太白金星发现天下金黄一片,以为金豆开花了,便收了拂尘。玉龙这才腾空而起,回到了天上。此时,正是春雨贵似油的季节,玉龙不顾玉帝禁令,又“哗哗”下起雨来。

此后,民间便形成了习惯,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有要炒玉米、炒黄豆。

端午节(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河南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屈原一说与南方基本相同。老百姓把源于田文的说法都称为“躲五”。传说古代的时候,人们把五月称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此日生的孩子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克星,谁也不敢抚养。齐国的田文是“五日子”,父亲几次要害死他,多亏母亲保护,他才幸免于难。但父亲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这天,他必须到外祖母家去“躲五”。田文长大以后,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为“端午”,说五月五日是个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准加害,也毋须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后,便有了端午节。

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河南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河南为什么要包角粽呢?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无食充饥,所以日渐消瘦。他左思右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鱼鳖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如果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梦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包角粽的习惯。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时,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

在端午节这天,有些人家很讲究吃鸡蛋。端午早上,主妇们将鸡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滚几下,然后去壳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肚疼。

受古人五月五日为“恶日”说法的影响,端午节这天,民间还有许多消灾祛病、预防瘟疫流行的风俗。每逢此日,河南家家有采艾、挂艾的习惯。当太阳还未升起,中原城乡还笼罩在晨霭之中,农民们就踏着露水上路了。据说日出以前的艾性凉,可以辟邪。日出以后的艾性热,容易招邪,所以人们都要赶在日出以前上山采艾。

在豫南一些地方,人们还要在太阳未出之前到井里、河中打水,用井水河水洗脸煮饭。传说月宫嫦娥夜间将杵的药洒入井里和河中,用此水洗脸煮饭可治百病。

说起饮用雄黄酒,人们马上会想到《白蛇传》的故事,想起许仙让白娘娘喝雄黄酒,以至端午节时白娘娘现了原形,吓死了许仙的民间传说。不过,现在喝黄酒的人少了,大多是用雄黄酒给孩子抹耳朵、抹鼻子、抹肚脐,据说这样可以避瘟疫、杀蚰蜒、防蛇蝎,还可以预防毒疖。

此外,古代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现在仍在河南农村流行。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巨毒,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风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正因为有此风俗,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人们说它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纷纷躲藏起来,故而民间有“癞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端午节这天,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大人给他们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黄色绣花鞋,手、脚系着五色彩线,脖子上挂着精美漂亮的香囊。他们神气十足,穿梭嬉戏在人前背后。孩子是妇女的理想模特,当孩子穿戴整齐,在众人面前炫耀母亲的女红技艺时,妇女们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满足。这些凝结着母亲一片爱心的儿童装饰品,为传统的端午节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喜庆丰收的过小年(六月初六)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接着,六月初六又是一个大节。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这些节日,是中原农耕地区的农事节日,也是“收获节”和“丰收节”。节日里的风俗活动,是农民品尝自已劳动成果的活动。这种喜悦,自然在走亲访友之中使大家同时都分享了。

妙趣横生的乞巧节(七月初七)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

“七夕”的“乞巧”风俗,中原各地不尽相同,但所表达的祈求织女送巧的愿望是一致的。据《郑县志》记载,郑州地区旧时的乞巧仪式是,“七夕”,人们要把时令鲜果和酒肴供在院中或楼台上,然后讲传牛郎织女的故事,此时妇女们对月穿针乞巧;也有用一个小盒子盛一蜘蛛,第二天早上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的多少。在开封等地,乞巧的方法是,农历七月七日中午,妇女们用盆盛水,在烈日中曝晒以后,有一层水膜凝在水面,这时拿一个绣花针浮在上面,再看水底,如果针影呈云状花鸟者为上,是剪刀牙尺者为次,但都算乞得了巧,女伴们争相祝贺。如果针影粗如槌、细如丝都为拙,大家一起哄笑。如果是幼女乞到“拙”,则感到很羞辱,往往痛哭流涕,需别人来安慰一番。

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乞巧会和乞巧对歌习俗,真是妙趣横生,余味无穷。它丰富了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的内容,使这个少女的节日同少女的性格一样,充满了天真活泼、乐观欢快的气息。

直到现在,豫北还保留有腊月初八让枣树吃米饭的风俗。当地流传有这样一句民谣:“腊八枣树吃米饭,枣儿结得干连蛋。”“干连蛋”,是河南土语,意即枣树硕果累累,果稠个大。

送神荒年忙祭烘(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1.葛记焖饼馆的创业人葛明惠先生,是清朝满族镶黄旗人,生于1882年,他10岁进北京珂王府做事,曾给王爷赶车,颇得王爷欣赏。他勤快好学,闲时常到王府膳食房帮厨,熟谙烹调技艺。当时,王府中有一种主食千层饼,还有一种菜肴名称坛子肉。有一天,王爷回到府中,感到腹中饥饿,葛明惠便越俎代庖,用坛子肉为王爷焖了一盘饼,又用榨菜、芜荽沏了一碗汤,饼软肉香,清汤爽口,王爷大加赞赏。民国初年,战乱纷纷,葛明惠携两子来河南谋生。危难中想起被王爷赞赏的坛子肉焖饼,于是,经朋友帮忙在郑州火车站附近开了“坛子肉焖饼馆”,葛明惠亲自站灶,两个儿子打下手。解放后,葛明惠和他的次子先后去世,长子葛云祥继续经营,他继承发扬父亲的烹调技术,使烹制的坛子肉一开坛便香气溢,达二里之遥,经其多年苦心经营,遂使葛记焖饼成为闻名遐尔的风味小吃。

葛记坛子肉焖饼是用饼和特制的坛子肉加青菜焖制而成。其饼是用软面烙成千层饼,放凉后切成帘子棍形备用;坛子肉选用带皮五花猪肉。切成2厘米见方的方块,先放入锅内添水煮开,撇去浮沫杂质,捞出肉装入坛内,下足八大料,外加香腐乳,倒入肉汤封口,大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炖,炖到烂熟。开坛时浓香四溢,过往行人闻香止步,素有“开坛香”之美誉。焖饼时,锅内用青菜铺底,放上饼条和坛子肉,加高汤稍焖即成。其肉香味醇厚,肥而不腻, 其饼柔软适口,老少皆宜。焖饼时配菜除用绿豆芽外,更多是用四季鲜菜,如蒜苔、小白菜、四季梅、茭白等。焖饼用的汤。除猪肉汤外,还用鸡汤、鸭骨汤。因此焖出的饼软香不腻,鲜美可口。
2.旱船,顾名思义就是在陆地上玩的游戏,它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开封的旱船,大多用竹、木、秫秸扎制而成,外边用彩布蒙住,船内装一双假脚。玩时将船套系在化了装的表演者腰间,表演者两手提着船的两边,走着碎步,晃晃悠悠,尤如坐在船上,另一人或两人,扮作船公,手拿划浆,在船后或船两边,边走边划,如同行船于水上。玩旱船,一般由几只旱船编为一队,配上锣鼓和小曲,跑舞起来热闹有趣。50年代前,扮演者多是男子,在船里坐的小媳妇、大姑娘也由男子扮演。后来,女子也加入了划旱船的行列。每逢节庆日子,往往是旱船、高跷、大头人,锣鼓等混编成队,同时演出。
3.开封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为中和节,民间传说二月二龙从沉睡中苏醒,抬头升空,行云降雨,故民间又称“龙抬头”。开封一带历来春季多旱,水贵如油。旧时,开封城乡都建有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以保夏季农粮丰收。因此,二月二敬龙的习俗在开封相沿不衰。每到二月初二,家家吃饭时都要吃“炒凉粉”,其意为干旱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温暖多雨季节即将来临。二月二开封当地还有食烙馍的食俗,吃时当中卷入鸡蛋、肉丝、大葱、甜酱等,认为食油煎、火烙的食物可防止各种毒虫的侵害。
4.豫剧 郑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积淀当数被列为中国十大戏剧剧种之一的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在不同的时期,豫剧都有一些水平较高的代表作,如50年代前期有《小二黑结婚>、《罗汉钱>、《新条件>、《刘胡兰>、《赶脚>等;50年代后期有《朝阳沟>、《掩护>、《冬去春来>等。60年代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戏剧目。80年代虽然戏曲陷入困境,但河南的现代戏却是出现了《金鸡引凤>、《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一批较有影响的剧目。喜爱现代戏的观众也越来越多,在不少地方,现代戏观众人数超过了古代戏观众的人数。同时,豫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常香玉、阎立品、马金凤、牛得草、王善朴、魏云、马琳、高洁等一大批艺术造诣很深的表演艺术家,他们都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精湛的表演艺术为人们所称道。
5.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每年9月1日至9月5日,郑州都会举办以“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的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武术节期间,除了举行规模宏大的迎宾仪式外,还会举行大型文体表演、少林武术精英擂台赛、文艺演出、旅游观光等活动。

我宿舍有个河南的,他说不知道!

你借一本《河南导游基础知识》上面有很多。

  • 鍘婚儜宸炴父鐜,鑳戒綋楠屽埌鍝簺姘戜織娲诲姩?
    绛旓細閬撹绛夊畻鏁欏満鎵锛屼簡瑙e綋鍦扮殑瀹楁暀淇′话鍜屾枃鍖栥傛渤鍗楁皯闂磋妭搴嗭細閮戝窞鐨勬皯闂磋妭搴嗘椿鍔ㄤ赴瀵屽鏍凤紝濡傛槬鑺傘佺鍗堣妭銆佷腑绉嬭妭绛夈傚湪杩欎簺鑺傛棩閲岋紝娓稿鍙互鍙傚姞鍚勭搴嗙娲诲姩锛屽鑸為緳鑸炵嫯銆佽禌榫欒垷銆佽祻鏈堢瓑銆傛讳箣锛岄儜宸炵殑姘戜織娲诲姩涓板瘜澶氬僵锛屾父瀹㈠湪杩欓噷鍙互娣卞叆浜嗚В娌冲崡鐨鍘嗗彶鏂囧寲鍜姘戜織椋庢儏锛屽害杩囦竴娈甸毦蹇樼殑鏃呯▼銆
  • 娌侀槼姘戜織椋庢儏
    绛旓細娌侀槼锛岃繖搴т綅浜娌冲崡瑗垮寳閮ㄧ殑鍙ゅ煄锛岃瀺鍚堜簡涓師鏂囧寲鍜岄粍鍦熸枃鍖栫殑绮鹃珦銆傝嚜1990骞磋鍛藉悕涓虹渷绾у巻鍙叉枃鍖栧悕鍩庝互鏉ワ紝杩欓噷瀛曡偛浜嗕赴瀵岀殑姘戦棿鑹烘湳锛屽叾涓敘鍛愯壓鏈挨涓虹嫭鐗广傚敘鍛愶紝婧愪簬娉㈡柉锛屽厓鏈濅紶鍏ヤ腑鍥斤紝鏄庢湞鏅強锛屽凡鏈400澶氬勾鍘嗗彶锛2006骞磋鍒椾负鍥藉绾ч潪鐗╄川鏂囧寲閬椾骇銆傛瞾闃冲湴澶勮鲍鏅嬩氦鐣岋紝璧勬簮涓板瘜锛屼紶缁姘戜織娲诲姩濡傝姳浼氾紝...
  • 鍘讳俊闃虫梾琛,鍙互浣撲細鍒板摢浜涘綋鍦扮殑椋庡湡浜烘儏?
    绛旓細淇¢槼浣嶄簬涓浗娌冲崡鐪鍗楅儴锛屾槸涓搴у巻鍙叉偁涔呫侀鏅涓界殑鍩庡競銆傝繖閲屼笉浠呮湁涓板瘜鐨勮嚜鐒舵櫙瑙傦紝杩樻湁鐙壒鐨勫湴鏂规枃鍖栧拰椋庝織銆傚幓淇¢槼鏃呰锛屾偍鍙互浣撻獙鍒颁互涓嬪嚑涓柟闈㈢殑褰撳湴椋庡湡浜烘儏锛氳尪鏂囧寲锛氫俊闃虫瘺灏栨槸涓浗鍗佸ぇ鍚嶈尪涔嬩竴锛屼互鍏跺褰㈢粏瀚┿佽壊娉界繝缁裤侀姘旈珮闀裤佸懗閬撻矞鐖借岄椈鍚嶃傚湪淇¢槼锛屾偍鍙互鍙傝鑼跺洯锛屼簡瑙h尪鍙剁殑绉嶆銆...
  • 娌冲崡鏃呮父蹇呭幓鍏嶈垂鏅偣鎺ㄨ崘
    绛旓細娲涢槼鐑╅潰灏忓悆琛楁槸娲涢槼鐨勭壒鑹插皬鍚冧竴鏉¤锛岃繖閲岀殑鐑╅潰鍜岀儵鑿滈鍙楁父瀹㈡杩庛傚湪姝わ紝娓稿鍙互鍝佸皾鍒板湴閬撶殑娲涢槼缇庨锛屽悓鏃朵篃鑳藉浣撻獙鍒板湴閬撶殑娌冲崡椋庢儏銆4銆姘戜織椋庢儏 娌冲崡鐪鍏锋湁涓板瘜鐨勮嚜鐒舵櫙瑙傚拰娣卞帤鐨勫巻鍙叉枃鍖栫Н娣锛屽悓鏃惰繕鏈夌潃姘戜織鏂囧寲鐨勭嫭鐗归瓍鍔涖傚繀鍘绘櫙鐐瑰寘鎷紡鐗涘北鍗庡北鏉戙佸紑灏佹皯淇楁枃鍖栬鍜岀劍浣滈儜鐜嬪簷鑳″悓銆傚崕...
  • 鍘荤宸炲ぇ楦垮鏅尯鏃呰,鍙互浣撲細鍒板摢浜涘綋鍦扮殑椋庡湡浜烘儏?
    绛旓細绂瑰窞澶ч缚瀵ㄦ櫙鍖轰綅浜庝腑鍥娌冲崡鐪绂瑰窞甯傦紝鏄竴涓瀺鍚堜簡鑷劧椋庡厜銆佸巻鍙叉枃鍖栧拰姘戜織椋庢儏鐨勬梾娓歌儨鍦般傚湪杩欓噷鏃呰锛屼綘鍙互娣卞埢浣撲細鍒板綋鍦扮殑椋庡湡浜烘儏锛屾劅鍙椾腑鍘熷湴鍖虹殑鐙壒榄呭姏銆傞鍏堬紝澶ч缚瀵ㄦ櫙鍖轰互鍏跺.涓界殑鑷劧鏅鍚稿紩鐫鏃犳暟娓稿銆傝繖閲岀殑灞卞肠璧蜂紡锛岀豢鏍戞垚鑽紝绌烘皵娓呮柊锛屾槸杩滅鍩庡競鍠у殻銆佷翰杩戣嚜鐒剁殑濂藉幓澶勩備綘鍙互鍦...
  • 瀹夐槼褰撳湴鐨勯鍦熶汉鎯呮湁浣曠壒鍒箣澶?
    绛旓細瀹夐槼锛屼綅浜庝腑鍥娌冲崡鐪涓儴锛屾槸涓搴у叿鏈夋偁涔呭巻鍙插拰涓板瘜鏂囧寲搴曡暣鐨勫煄甯傘傝繖閲岀殑椋庡湡浜烘儏鐙叿鐗硅壊锛屾棦鏈夋繁鍘氱殑鍘嗗彶绉穩锛屽張鏈夋祿閮佺殑鍦版柟姘戜織椋庢儏銆傞鍏堬紝瀹夐槼鏄腑鍥藉巻鍙叉枃鍖栧悕鍩庝箣涓锛屾湁鐫鎮犱箙鐨勫巻鍙层傛嵁鑰冨彜瀛﹀鍙戞帢锛岃窛浠婄害8000骞村墠鐨勪话闊舵枃鍖栥侀緳灞辨枃鍖栫瓑閬楀潃灏卞湪瀹夐槼鍦板尯銆傚叕鍏冨墠1397骞达紝鍟嗘湞鐨勭洏搴氳縼閮借嚦姝...
  • 娌冲崡涓嶅閿欒繃鐨勪簲澶勫彜闀,鍚勫叿鐗硅壊鐨勫彜鏈存皯椋,浣犲幓杩囧嚑涓?
    绛旓細涔岄晣鍑ゅ嚢杩欎簺鍏呮弧闊靛懗鐨勫彜鍩庯紝涓鐩存槸璁稿浜烘ⅵ涓渶缇庣殑鍦版柟銆傝屾垜浠娌冲崡鍗磋棌鐫鐨勮繖浜涘彜闀囷紝瀹冧滑鍙ゆ湸銆佸吀闆呫佸瘜鏈変紶濂囪壊褰╋紝鍗磋繛闂ㄧエ閮借繕娌″紑濮嬫敹銆傞暱瀵垮北椋庢儏鍙ら晣浣嶄簬娌冲崡宸╀箟甯傜鏋楅晣锛岃繖閲屾湁姘戜織婕旇壓銆佹墜宸ヤ綔鍧娿佺壒鑹插皬鍚冦侀潪閬楀睍绀恒佹皯瀹垮鏍堛侀厭鍚ф參鐢熸椿绛変负涓浣撶殑鏂囧寲 鏃呮父 椤圭洰锛屾槸涓師鐨 鍏荤敓 绂忓湴銆傞...
  • 閮戝窞鍦ㄥ厓鏃︽湡闂存湁浠涔鐗硅壊鐨勬皯淇娲诲姩鍊煎緱鍙傚姞?
    绛旓細閮戝窞闈為仐灞曠ず娲诲姩锛氬厓鏃︽湡闂达紝閮戝窞甯傝繕浼氫妇鍔為潪鐗╄川鏂囧寲閬椾骇灞曠ず娲诲姩锛岃娓稿浜嗚В鍜屾劅鍙娌冲崡鍦板尯鐨勯潪閬楁枃鍖栥傛椿鍔ㄥ寘鎷潪閬楅」鐩睍绀恒侀潪閬椾紶鎵夸汉鐜板満琛ㄦ紨銆侀潪閬楁妧鑹轰綋楠岀瓑銆傛父瀹㈠彲浠ヨ繎璺濈瑙傜湅鏈ㄧ増骞寸敾銆佸壀绾搞佹偿濉戠瓑浼犵粺鎵嬪伐鑹虹殑鍒朵綔杩囩▼锛岃繕鍙互浜叉墜灏濊瘯鍒朵綔锛屾劅鍙楅潪閬楁枃鍖栫殑榄呭姏銆傞儜宸姘戜織鎽勫奖澶ц禌锛氬厓鏃︽湡闂达紝...
  • 娌冲崡椋庢儏鍗佸叓鎬兘鏄摢浜?
    绛旓細绗竴鎬細椋庡惞鐭冲ご鐮歌剳琚 绗簩鎬細琚獫涓ら潰鐩栵紙娲楄瀛愯鑺卞緢澶氭按锛夌涓夋細涓骞村洓瀛e父绌挎埓锛堝悓涓婏級绗洓鎬細濮戝涓笉绯昏¥鑵板甫锛堜互鍓嶇殑鏃跺欙紝鐜板湪搴旇鏈夋墍鏀硅锛夌浜旀細鍘曟墍娌℃湁椤舵鐩 绗叚鎬細鍏夊悆棣掑ご鍐掑緱鑿 绗竷鎬細楗按鍙眰澶╀笂鏉 绗叓鎬細鍏湞鏁呴兘澶氫篂涓 绗節鎬細瑕侀キ鐨勮浜哄氨鑰嶈禆锛娌冲崡閭d箞...
  • 鍘讳笁闂ㄥ场鏃呰,鍙互浣撲細鍒板摢浜涘綋鍦扮殑椋庡湡浜烘儏?
    绛旓細姘戜織椋庢儏锛氫笁闂ㄥ场鐨勬皯淇楁枃鍖栦赴瀵屽褰╋紝鍏锋湁娴撻儊鐨勫湴鏂圭壒鑹层備緥濡傦紝闄曞窞鍦板潙闄㈡槸褰撳湴鐗规湁鐨勬皯灞呭舰寮忥紝浣撶幇浜嗛粍鍦熼珮鍘熶笂浜轰滑鐨勭敓娲绘櫤鎱с傚弬瑙傚湴鍧戦櫌锛屽彲浠ヤ翰韬綋楠岃繖绉嶇嫭鐗圭殑灞呬綇鐜銆傛澶栵紝姣忓勾鐨勫啘鍘嗕笁鏈堜笁锛屼笁闂ㄥ场杩樹細涓惧姙浼犵粺鐨勯檿宸炲簷浼氾紝杩欐槸涓鍦洪泦姘戦棿鑹烘湳琛ㄦ紨銆佷紶缁熸墜宸ヨ壓鍝佸睍绀哄拰鍦版柟鐗硅壊灏忓悆浜庝竴浣撶殑鐩涗細锛...
  • 扩展阅读:河南独一无二的风俗 ... 河南红色14个基地 ... 河南最著名的饮料 ... 河南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 河南郑州的民风民俗 ... 河南的风土人情特点 ... 河南省的民俗禁忌 ... 河南的家乡风俗有哪些 ... 河南人最忌讳什么话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