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及寓意?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u7aef\u5348\u8282\u7684\u98ce\u4fd7\u4e60\u60ef\u53ca\u5bd3\u610f\uff1f

\u4f60\u77e5\u9053\u7aef\u5348\u8282\u7684\u98ce\u4fd7\u4e60\u60ef\u662f\u4ec0\u4e48\u5417

\u4f60\u77e5\u9053\u7aef\u5348\u8282\u7684\u98ce\u4fd7\u4e60\u60ef\u662f\u4ec0\u4e48\u5417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端午节的象征意义

端午节是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日,后又有了纪念屈原的寓意。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黄”。二拴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祭龙礼俗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千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另外,端午节的由来也与人物传记有关,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惊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分别有:扒龙舟、端午食粽、放纸鸢、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浸龙舟。
1、扒龙舟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种”身份,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而目在每年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2、端午食粽,即“粽粒”,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箸叶(或格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
3、放纸鸢,在竹蔑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4、拴五色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5、洗草药水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打午时水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
7、浸龙舟水,发生在小满至夏至期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雨与龙是联系在一起的,龙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上,行云布雨。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端午的习俗
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粽,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方状等。
插艾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栓五彩线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应劭《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划龙舟
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节有什么寓意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地域异,意不同~
端午节不是只有汉族,还有汉水以南及西南的很多少数民族,比如苗族、土家族、白族、傣族等等。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
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说到我国的端午节为何要包粽子吃呢?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学会用火熟食,以大叶植物叶片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或是扔进沸水中煮熟剥叶而食,曾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食俗,它通常发生在大叶植物分布普遍的南方,同在新砍的竹筒中贮米加水,置火上烧烤成熟食一样,属于南方稻作民族制作食物的古老方法,还有就是五月节也称“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北方角黍已与南方筒粽统称为粽,它们曾都是端午节的祭祀用品,南北朝时被用来纪念屈原。及至唐代,北方的黍渐渐为糯米代替,一直流传到现在的端午节吃粽子的民俗文化了。这也是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的风俗习惯了。

  • 绔崍鐨缇庡ソ瀵撴剰鍙婅薄寰佹槸浠涔
    绛旓細1銆绔崍鑺鍦ㄦ瘡骞寸殑鍐滃巻浜旀湀鍒濅簲锛屾槸姘斿欒浆鐑佽櫕铓佹椿璺冪殑鏃跺欙紝鎵浠ユ瘡鍒扮鍗堣妭浜轰滑閮借椹辫櫕銆傜鍗堜篃鍏锋湁鐫浠ヤ笅鐨勭編濂瀵撴剰浠ュ強璞″緛锛氱绂忓钩瀹夈侀┍閭秷鐏俱佽嚜鐒跺磭鎷滅瓑绛夈2銆佹瘡涓妭鏃ラ兘鏈夌潃鐙壒鐨涔犱織鍜屽瘬鎰锛屾瘮濡傚湪绔崍鑺傛湡闂达紝鎴戜滑瑕佽禌榫欒垷銆佸悆绮藉瓙銆侀噰鑽夎嵂銆佹墦鍗堟椂姘淬佹礂鑽夎嵂銆侀槻椋庣瓭銆佺紶浜斿僵缁炽佷僵棣欏泭...
  • 绔崍鑺傜殑涔犱織瀵撴剰
    绛旓細1. 绾康灞堝師锛绔崍鑺傜殑涔犱織涔嬩竴鏄邯蹇靛眻鍘熴傚眻鍘熸槸妤氬浗鐨勮瘲浜哄拰鏀挎不瀹讹紝鍥犲叾蹇犺瘹鍜岀埍鍥借岄椈鍚嶃備粬鐨勬偛鍓фф浜℃垚涓轰簡绔崍鑺傜殑涓涓噸瑕佷富棰橈紝浜轰滑閫氳繃璧涢緳鑸熷拰鍚冪步瀛愮瓑娲诲姩鏉ョ邯蹇典粬鐨勭簿绁炪2. 浼犳壙鏂囧寲锛氱鍗堣妭涓嶄粎鏄邯蹇靛眻鍘燂紝涔熸槸浼犳壙涓浗鏂囧寲鐨勬満浼氥傝繖涓妭鏃ヤ綋鐜颁簡涓浗浜烘皯瀵瑰巻鍙插拰浼犵粺鐨勫皧閲嶃傚悆绮藉瓙...
  • 绔崍鑺傜殑椋庝織鍙鏂囧寲鎰忎箟
    绛旓細绔崍鑺鐨涔犱織鍙鎰忎箟 绔崍鑺傜殑涔犱織涓板瘜澶氬僵锛屽悇鍦板簡绁濇柟寮忎笉灏界浉鍚岋紝浣嗘櫘閬嶅寘鎷垝榫欒埞鍜岄绮藉瓙绛夋椿鍔ㄣ傝繖浜涗紶缁熸皯淇椾笉浠呬赴瀵屼簡浜轰滑鐨勭簿绁炴枃鍖栫敓娲伙紝涔熶紶鎵垮拰寮樻壃浜嗕腑鍗庢枃鍖栥1. 椋熺步瀛 椋熺步瀛愭槸绔崍鑺傜殑浼犵粺涔犱織銆傜步瀛愮敤绮藉彾鍖呰9鐫绯背锛岀叜鐔熷悗椋熺敤銆傚彜鏃惰涔︿汉鍚冩灒绮斤紝瀵撴剰鈥滄棭涓濅笌鈥滄棭涓姸鍏冣濊皭闊筹紝...
  • 绔崍鑺鐨涔犱織鍙鎰忎箟
    绛旓細绔崍鑺傛湁鍚冪步瀛愶紝璧涢緳鑸燂紝鎸傝彇钂层佽捒鑽夈佽壘鍙讹紝钖拌媿鏈佺櫧鑺凤紝鍠濋泟榛勯厭銆佸悆澶ц挏銆佸効绔ユ埓鑽峰寘銆佷簲姣掑厹鍏滅瓑鐨勪範淇銆绔崍鑺傜殑鎰忎箟:1.绾康鍘嗗彶涓婁紵澶х殑姘戞棌璇椾汉灞堝師銆2.浼嶅瓙鑳ョ殑蹇岃景銆3.涓虹邯蹇典笢姹夊瓭濂虫浌濞ユ晳鐖舵姇姹熻屾銆4.绾康鐜颁唬闈╁懡濂宠瘲浜虹鐟俱5.绾康灞堝師涔嬭锛屽奖鍝嶆渶骞挎渶娣憋紝鍗犳嵁涓绘祦鍦颁綅銆6.涓浗...
  • 绔崍鑺傜殑閲嶈鎰忎箟鏄粈涔 绔崍鑺傜殑椋庝織
    绛旓細5銆绔崍鑺傜殑椋庝織 锛1锛夋偓閽熼鍍忥細閽熼鎹夐锛屾槸绔崍鑺備範淇銆傚湪姹熸樊鍦板尯锛屽瀹堕兘鎮挓棣楀儚锛岀敤浠ラ晣瀹呴┍閭傚攼鏄庣殗寮鍏冿紝鑷獖灞辫姝﹀洖瀹紝鐤熺柧澶у彂锛屾ⅵ瑙佷簩楝硷紝涓澶т竴灏忥紝灏忛绌垮ぇ绾㈡棤瑁嗚¥锛屽伔鏉ㄨ吹濡冧箣棣欏泭鍜屾槑鐨囩殑鐜夌瑳锛岀粫娈胯岃窇銆傚ぇ楝煎垯绌胯摑琚嶆埓甯斤紝鎹変綇灏忛锛屾寲鎺夊叾鐪肩潧锛屼竴鍙e悶涓嬨傛槑鐨囧枬闂紝澶...
  • 绔崍鑺傜殑缇庡ソ瀵撴剰鍜璞″緛鏄粈涔?
    绛旓細绌夸笂璞嗗锛岃创浜旀瘨鍥撅紝鎸傞挓棣楃鍍忥紝鍠濋泟榛勯厭锛岀瓑绛夛紝浠ユ鏉ュ寲瑙g伨闅撅紝椹遍櫎铏殎銆3.鑷劧宕囨嫓锛绔崍鑺涔熸湁鑷劧宕囨嫓鐨勫瘬鎰锛岃繖涓庣鍗堣妭鏈鍒濈殑璧锋簮鏈夊叧銆傝嚜鍙や互鏉ワ紝浜轰滑瀵硅嚜鐒跺厖婊′簡宕囨暚锛岀敋鑷冲湪浜旀湀鍒濅簲绁榫欏浘鑵惧拰鑷劧銆傚洜姝わ紝浜轰滑鏈夎禌榫欒垷鐨涔犱織锛岀洿鍒颁粖澶╋紝璧涢緳鑸熶粛鐒舵槸绔崍鑺傛渶閲嶈鐨勬皯闂存椿鍔ㄤ箣涓銆
  • 绔崍鑺傜殑瀵撴剰鍜岃薄寰佹剰涔
    绛旓細1. 绁堟眰骞冲畨 绔崍鑺傝嚜鍙や究鏈夌姹傚钩瀹夌殑涔犱織銆傚彜浜轰細鍦ㄨ繖涓澶╀妇琛岀洓澶х殑鑱氫細锛屽叡鍚岃繘椁愶紝浣╂埓闀垮懡缂曪紝娑傜敾棰濆ご锛屾礂鑽夎嵂姘寸瓑锛屼互鏈熶负瀹朵汉甯︽潵骞冲畨涓庡仴搴枫傜鍗堣妭鍥犳鎴愪负浜嗕竴涓噸瑕佺殑鑺傛棩锛岃嚦浠婁粛琚畾涓烘硶瀹氬亣鏃ワ紝浣撶幇浜嗘垜浠杩欎竴浼犵粺鐨勯噸瑙嗐2. 椹遍偑娑堢伨 绔崍鑺傜殑涓涓噸瑕瀵撴剰灏辨槸椹遍櫎浜旀瘨锛屾秷闄ょ伨闅俱
  • 绔崍鑺備範淇楀強瀵撴剰
    绛旓細绔崍鑺傚張绉扮闃宠妭銆佷簲鏈堣妭銆佺浜斻侀噸鍗堛佸崍鏃ャ佸鑺傜瓑銆傝櫧鐒跺悕绉颁笉鍚岋紝浣嗗悇鍦颁汉姘戣繃鑺鐨勪範淇鏄浉鍚岀殑銆傜鍗堣妭娌胯浜屽崈澶氬勾锛屾瘡鍒拌繖涓澶╋紝瀹跺鎴锋埛閮芥偓閽熼鍍忥紝鎸傝壘鍙惰彇钂诧紝璧涢緳鑸燂紝鍚冪步瀛愶紝楗泟榛勯厭锛屾父鐧剧梾銆绔崍鑺傜殑鐜颁唬鎰忎箟锛岄櫎浜嗙埍鍥界簿绁炲锛岃繕鏈夊崼鐢熼槻鐤傗滅鍗堣妭锛屽ぉ姘旂儹锛屸樹簲姣掆欓啋锛屼笉瀹夊畞...
  • 绔崍鑺鐢辨潵鍜岄淇鎰忎箟浠嬬粛
    绛旓細銆婄嚂浜瞾鏃惰銆嬭杞斤細鈥滃垵浜斾负浜旀湀鍗曚簲锛岀洊绔瓧涔嬭浆闊充篃銆傗5銆佸湪婀栧寳銆佹箹鍗椼佽吹宸炪佸洓宸濅竴甯︼紝绔崍鑺鍙堝垎涓哄ぇ绔崍涓庡皬绔崍銆傚皬绔崍涓烘瘡骞村啘鍘嗕簲鏈堝垵浜旓紝澶х鍗堜负姣忓勾鍐滃巻浜旀湀鍗佷簲鏃ャ6銆佸湪杩滃彜鏃朵唬锛岀櫨瓒婁箣鍦板氨鏈夊湪闃虫皵鏃虹洓鐨勫崍鏈堝崍鏃ワ紝鐢ㄥ埢鐢讳笂榫欏舰鐨勮垷妤浇涓婂彜绮絖绛夎础绁搧浠ョ珵娓″舰寮忕キ绁榫欑涔犱織...
  • 绔崍鑺璞″緛鐫浠涔堟剰涔?
    绛旓細鎰忎箟锛氱鍗堣妭鏄敤浜庣キ绁栫殑鑺傛棩锛岀鍗堟枃鍖栧厖鍒嗕綋鐜颁腑鍗庢皯鏃忓厛姘戔滃ぉ浜哄悎涓鈥濊嚜鐒惰銆傜鍗堣妭璧锋簮娑电洊鍙よ佹槦璞℃枃鍖栥佷汉鏂囧摬瀛︾瓑鏂归潰鍐呭锛屾竻鏅拌褰曠潃涓崕姘戞棌鍏堟皯涓板瘜鑰屽褰╃殑绀句細鐢熸椿鏂囧寲鍐呭锛岀Н娣鐫鍗氬ぇ绮炬繁鐨勫巻鍙叉枃鍖栧唴娑碉紝鍦ㄤ紶鎵垮彂灞曚腑鏉傜硡澶氱姘戜織涓轰竴浣擄紝寮樻壃闈炵墿璐ㄦ枃鍖栥傛墥榫欒垷涓庨绮芥槸绔崍鑺傜殑涓ゅぇ绀间織锛...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