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6 空心病(2)

二、形成“空心病”的心理根源分析

为什么有很多人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或生理疾病的情况下患上“空心病”进而寻求自杀呢?

1、自我因素

(1)信仰层

缺乏远大信仰,从来没有思考过“我是谁”、“我要成为谁”这样的愿景和使命问题等自我信仰探索,同时外界也没有强大的信仰体系支持,有自我认同的矛盾。

(2)价值层

缺乏价值认同感,小的时候缺乏与父母正确的依恋关系,不懂爱,在现实关系中选择逃避;受主流价值观推动向前走,价值取向功利、精神生活空虚,不知道自己要去向哪里。

(3)定位层

当代大学生有了一定底层认知,高度不够,一瓶不满半瓶咣当,在自满或自卑的情绪中偏离了方向,产生了厌学厌世情绪,或者个人期待过高,没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定位差过大求而不得导致抑郁。

(4)行动层

是不是有了上述情绪就会得空心病呢?不一定。例如小混混靠滋事、务工人员靠喝酒放松。

更多空心病的学生,有了上述很多情绪,如矛盾、纠结、空虚、抑郁,却没有及时疏导,导致情绪没有出口。

也就是说,大家对【超我】的关注远多于【本我】,【本我】是个人层面缺失导致空心病的关键。

2、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长的焦虑传导 。大学生择业和就业问题加剧,很多家长将把自己“求而不得”期待转嫁给了孩子,或者家长害怕孩子落在人后,导致孩子在“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整个成长过程中,不断被要求努力学习、参加兴趣班、成绩排名靠前、进入名牌大学。孩子被家长的要求和情绪裹挟,被迫完成各项任务,没有社会实践,缺乏学习和生活的主观能动性,不知道如何面对困难、社会,也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与职业方向。

(2)学校因素

应试教育 。大学之前,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没有跟上时代,忽视了对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而到了大学,不再将“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修够学分即可毕业,这时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意识和德育工作为时已晚。

功利教育 。教育上崇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小学到高中的各个教育阶段中,学校考评的是教师的业绩,教师的利益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老师灌输给学生的思想就是“分数决定命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过度地重视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3)社会因素

除了大学生群体,社会很多人也都存在“空心病”。

企业招聘员工,很多时候把第一学历看成是录用的最基本条件和最直观、有效的指标,人品甚至不在考察之列,粗放认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是学习能力强,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输出倒闭输入,这种论调也加重了家长和个人对考高分上好大学的焦虑情绪,忽略了对一个人品格和人格的培养。

(4)时代因素

说到应试教育,我国自古从科举制以来都是应试教育,也没见那么多人出问题,为什么当今时代的应试教育成了“空心病”的罪魁祸首呢?

一直到2000前前后,我国就业还都是包分配。父辈那代人那个时候很少有“空心病”群体,因为 我们都身负时代给予我们的buff(增益状态)和debuff(不良状态) 。

稳一代(1965-1974,关注集体、收敛自我)在世代巨浪中长大成人,他们极度渴望稳定的锚,他们尊重权威、不冒进,习惯按计划储备、看重集体主义,凭借个人努力先富起来。

昂一代(1975-1984,关注个体、表达自我)亲历变革后的快速上升,始终相信一切昂扬向好,他们外向、积极、乐观,他们肩负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乐观积极探索改革开放的边界。

特一代(1985-1994,关注个体、收敛自我)面对更多选择和更强的竞争,不断寻求个体差异价值。因为更加开放的成长环境,他们反而开始关注自我,他们成长的时代是平等进步的多元世界,互联网高速发展、个人话语权突显,同时同辈竞争加剧。

确一代(1995-2004,关注集体、表达自我)身处瞬息万变的碎片化时代,更加执着于自己小世界中的真实。他们成长的时代是碎片化、多极世界、多元生活、割裂小圈层和打破刻板。

而“空心病”产生的很重要的时代因素,是因为个体间竞争加剧,寻求自身个体差异化价值的改变与父辈固有“掌握规则、努力获得集体认可”和“更高更远更强”的价值冲突导致。

扩展阅读:强迫症自测表 ... 惠普打印机#c3-1312 ... 空心病的七个表现 ... 中年人的空心病 ... 空心病比抑郁症更可怕 ... 空心病产生的心理原因 ... 边缘控制gc ... 空心病治疗三个办法 ... 空心病和抑郁症哪个严重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