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是苏轼写给谁的?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写给谁的

\u82cf\u4e1c\u5761\u7684\u300a\u6c34\u8c03\u6b4c\u5934\u00b7\u660e\u6708\u51e0\u65f6\u6709\u300b\u662f\u5199\u7ed9\u8c01\u7684\uff1f

\u5199\u7ed9\u82cf\u8f99\u7684\u3002
\u300a\u6c34\u8c03\u6b4c\u5934\u00b7\u660e\u6708\u51e0\u65f6\u6709\u300b\u662f\u5b8b\u4ee3\u5927\u6587\u5b66\u5bb6\u82cf\u8f7c\u516c\u51431076\u5e74\uff08\u5b8b\u795e\u5b97\u7199\u5b81\u4e5d\u5e74\uff09\u4e2d\u79cb\u5728\u5bc6\u5dde\uff08\u4eca\u5c71\u4e1c\u7701\u8bf8\u57ce\u5e02\uff09\u65f6\u6240\u4f5c\u3002\u8fd9\u9996\u8bcd\u4ee5\u6708\u8d77\u5174\uff0c\u4e0e\u5176\u5f1f\u82cf\u8f99\u4e03\u5e74\u672a\u89c1\u4e4b\u60c5\u4e3a\u57fa\u7840\u521b\u4f5c\u7684\u3002
\u8bcd\u4eba\u4e0e\u80de\u5f1f\u82cf\u8f99\u5206\u522b\u4e4b\u540e\uff0c\u5df2\u4e03\u5e74\u672a\u5f97\u56e2\u805a\u3002\u6b64\u523b\uff0c\u8bcd\u4eba\u9762\u5bf9\u4e00\u8f6e\u660e\u6708\uff0c\u5fc3\u6f6e\u8d77\u4f0f\uff0c\u4e8e\u662f\u4e58\u9152\u5174\u6b63\u9163\uff0c\u6325\u7b14\u5199\u4e0b\u4e86\u8fd9\u9996\u540d\u7bc7\u3002\u8bcd\u524d\u7684\u5c0f\u5e8f\u4ea4\u5f85\u4e86\u5199\u8bcd\u7684\u8fc7\u7a0b\uff1a\u201c\u4e19\u8fb0\u4e2d\u79cb\uff0c\u6b22\u996e\u8fbe\u65e6\uff0c\u5927\u9189\u3002\u4f5c\u6b64\u7bc7\uff0c\u517c\u6000\u5b50\u7531\u3002\u201d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u6c34\u8c03\u6b4c\u5934
\u8bd7\u4eba\uff1a\u5b8b \u82cf\u8f7c
\u660e\u6708\u51e0\u65f6\u6709\uff1f\u628a\u9152\u95ee\u9752\u5929\u3002\u4e0d\u77e5\u5929\u4e0a\u5bab\u9619\uff0c\u4eca\u5915\u662f\u4f55\u5e74\uff1f\u6211\u6b32\u4e58\u98ce\u5f52\u53bb\uff0c\u53c8\u6050\u743c\u697c\u7389\u5b87\uff0c\u9ad8\u5904\u4e0d\u80dc\u5bd2\u3002\u8d77\u821e\u5f04\u6e05\u5f71\uff0c\u4f55\u4f3c\u5728\u4eba\u95f4\uff1f
\u8f6c\u6731\u9601\uff0c\u4f4e\u7eee\u6237\uff0c\u7167\u65e0\u7720\u3002\u4e0d\u5e94\u6709\u6068\uff0c\u4f55\u4e8b\u957f\u5411\u522b\u65f6\u5706\uff1f\u4eba\u6709\u60b2\u6b22\u79bb\u5408\uff0c\u6708\u6709\u9634\u6674\u5706\u7f3a\uff0c\u6b64\u4e8b\u53e4\u96be\u5168\u3002\u4f46\u613f\u4eba\u957f\u4e45\uff0c\u5343\u91cc\u5171\u5a75\u5a1f\u3002
\u8bd1\u6587\uff1a
\u660e\u6708\u4ece\u4ec0\u4e48\u65f6\u5019\u624d\u5f00\u59cb\u51fa\u73b0\u7684\uff1f\u6211\u7aef\u8d77\u9152\u676f\u9065\u95ee\u82cd\u5929\u3002\u4e0d\u77e5\u9053\u5728\u5929\u4e0a\u7684\u5bab\u6bbf\uff0c\u4eca\u5929\u665a\u4e0a\u662f\u4f55\u5e74\u4f55\u6708\u3002\u6211\u60f3\u8981\u4e58\u5fa1\u6e05\u98ce\u56de\u5230\u5929\u4e0a\uff0c\u53c8\u6050\u6015\u5728\u7f8e\u7389\u780c\u6210\u7684\u697c\u5b87\uff0c\u53d7\u4e0d\u4f4f\u9ad8\u8038\u4e5d\u5929\u7684\u5bd2\u51b7\u3002\u7fe9\u7fe9\u8d77\u821e\u73a9\u8d4f\u7740\u6708\u4e0b\u6e05\u5f71\uff0c\u54ea\u50cf\u662f\u5728\u4eba\u95f4\uff1f
\u6708\u513f\u8f6c\u8fc7\u6731\u7ea2\u8272\u7684\u697c\u9601\uff0c\u4f4e\u4f4e\u5730\u6302\u5728\u96d5\u82b1\u7684\u7a97\u6237\u4e0a\uff0c\u7167\u7740\u6ca1\u6709\u7761\u610f\u7684\u81ea\u5df1\u3002\u660e\u6708\u4e0d\u8be5\u5bf9\u4eba\u4eec\u6709\u4ec0\u4e48\u9057\u61be\u5427\uff0c\u4e3a\u4ec0\u4e48\u504f\u5728\u4eba\u4eec\u79bb\u522b\u65f6\u624d\u5706\u5462\uff1f\u4eba\u6709\u60b2\u6b22\u79bb\u5408\u7684\u53d8\u8fc1\uff0c\u6708\u6709\u9634\u6674\u5706\u7f3a\u7684\u8f6c\u6362\uff0c\u8fd9\u79cd\u4e8b\u81ea\u53e4\u6765\u96be\u4ee5\u5468\u5168\u3002\u53ea\u5e0c\u671b\u8fd9\u4e16\u4e0a\u6240\u6709\u4eba\u7684\u4eb2\u4eba\u80fd\u5e73\u5b89\u5065\u5eb7\uff0c\u5373\u4fbf\u76f8\u9694\u5343\u91cc\uff0c\u4e5f\u80fd\u5171\u4eab\u8fd9\u7f8e\u597d\u7684\u6708\u5149\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_\u6c34\u8c03\u6b4c\u5934\u00b7\u660e\u6708\u51e0\u65f6\u6709

\u300a\u6c34\u8c03\u6b4c\u5934\u300b\u662f\u5b8b\u4ee3\u5927\u6587\u5b66\u5bb6\u82cf\u8f7c\u516c\u51431076\u5e74\uff08\u5b8b\u795e\u5b97\u7199\u5b81\u4e5d\u5e74\uff09\u4e2d\u79cb\u5728\u5bc6\u5dde\u65f6\u6240\u4f5c\u3002\u8fd9\u9996\u8bcd\u4ee5\u6708\u8d77\u5174\uff0c\u4e0e\u5f1f\u82cf\u8f99\u4e03\u5e74\u672a\u89c1\u4e4b\u60c5\u4e3a\u57fa\u7840\uff0c\u56f4\u7ed5\u4e2d\u79cb\u660e\u6708\u5c55\u5f00\u60f3\u8c61\u548c\u601d\u8003\uff0c\u628a\u4eba\u4e16\u95f4\u7684\u60b2\u6b22\u79bb\u5408\u4e4b\u60c5\u7eb3\u5165\u5bf9\u5b87\u5b99\u4eba\u751f\u7684\u54f2\u7406\u6027\u8ffd\u5bfb\u4e4b\u4e2d\uff0c\u53cd\u6620\u4e86\u4f5c\u8005\u590d\u6742\u800c\u53c8\u77db\u76fe\u7684\u601d\u60f3\u611f\u60c5\uff0c\u53c8\u8868\u73b0\u51fa\u4f5c\u8005\u70ed\u7231\u751f\u6d3b\u4e0e\u79ef\u6781\u5411\u4e0a\u7684\u4e50\u89c2\u7cbe\u795e\u3002\u8bcd\u4f5c\u4e0a\u7247\u53cd\u6620\u6267\u8457\u4eba\u751f\uff0c\u4e0b\u7247\u8868\u73b0\u5584\u5904\u4eba\u751f\u3002\u843d\u7b14\u6f47\u6d12\uff0c\u8212\u5377\u81ea\u5982\uff0c\u60c5\u4e0e\u666f\u878d\uff0c\u5883\u4e0e\u601d\u5055\uff0c\u601d\u60f3\u6df1\u523b\u800c\u5883\u754c\u9ad8\u9038\uff0c\u5145\u6ee1\u54f2\u7406\uff0c\u662f\u82cf\u8f7c\u8bcd\u7684\u5178\u8303\u4e4b\u4f5c\u3002

苏辙(1039年-1112年)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生平
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治学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佑年间参加过治河争论,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对者。

元丰五年(1082年)河归北流后,依然决溢不断。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朝廷命“秘书监张问相度河北水事”,十一月张问“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孙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回河东流之议复起。大臣文彦博、安焘、吕大防、王岩叟、王觌和都水王令图、王孝先、吴安持、李伟等,都力主回河东流;右相范纯仁和苏辙、曾肇、赵瞻、范百禄、王存、胡宗愈等则主张维持北流,反对回河。元佑三年六月皇帝下诏称:“黄河未复故道,终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议,已尝兴役,不可中罢,宜接续工料,向去决要回复故道。三省、枢密院速与商议施行。”苏辙面对回河加速之势,连上三疏,极力反对,大意谓:“议复故道,事之经岁,役兵二万,聚梢桩等物三十余万。方河朔灾伤困弊,而兴必不可成之功,吏民窃叹。”“今小吴决口,入地已深,而孙村所开,丈尺有限,不独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况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纵使两河并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费又倍矣。”在疏中他又针对北流致“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恩、冀以北,涨水为害,公私损耗”,“河徙无常,万一自契丹界入海,边防失备”等三说进行了反驳,极力主张停止回河之役。元佑四年正月,朝廷下诏停止回河及修减水河;七月,冀州南宫等五埽危急,都水监仍坚主东流或“二股分行,以纾下流之患”。八月,苏辙再次上疏称:“夏秋之交,暑雨频并。河流暴涨出岸,由孙村东行,盖每岁常事。而李伟与河埽使臣因此张皇,以分水为名,欲发回河之议,都水监从而和之。河事一兴,求无不可,况大臣以其符合己说而乐闻乎?”“臣愿急命有司,徐观水势所向,依累年涨水旧例,因其东溢,引入故道,以纾北京朝夕之忧。故道堤防坏决者,第略加修葺,免其决溢而已。至于开河、进约等事,一切毋得兴功,俟河势稍定然后议。”元佑五年二月、九月,苏辙又两次进言谏阻东流,并要求“罢吴安持、李伟都水监差遣,正其欺罔之罪”,甚至以“修河司若不罢,李伟若不去,河水终不得顺流,河朔生灵终不得安居”之辞相警告。但以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佑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投之远方”,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引文见《宋史?河渠志》)

著作

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又,《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诗作有:

【次韵子瞻上元见寄】

谁怜东坡老,独看南海灯。故人隐山麓,燕坐销床棱。人生天运中,往返成废兴。炎起爨下薪,冻合瓶中冰。赖有不变处,寂如方定僧。建成亦岩邑,灯火高下层。头陀旧所识,天寒发鬅鬙。问我何时来,嗟哉谷为陵。幸此米方贱,日食聊一升。夜出随众乐,哺糟共腾腾。

【次韵子瞻连雨江涨二首】

南过庾岭更千山,烝润由来共一天。云塞虚空雨翻瓮,江侵城市屋浮船。东郊晚稻须重插,西舍原蚕未及眠。独掉扁舟趁申卯,米盐奔走笑当年。客到炎陬喜暂凉,江吹虚阁雨侵廊。回看野寺山溪隔,卧觉晨炊稻饭香。荔饷深红陋樱枣,桂醅淳白比琳琅。思移峤北应非晚,未省南迁日月长。

【次韵侄过江涨】

阴淫夏为秋,雨暴溪作渎。缺防旧通市,流潦几入屋。虽幸廪粟空,犹惜畦蔬绿。鹿骇不择音,鸿羁分遵陆。室诮曾子还,城讴华元衄。中情久岑寂,外物竞排蹙。设心等一慈,开怀受诸毒。道力虽未究,游波偶然伏。粮须三月聚,艾要七年蓄。君恩许北还,従此当退缩。

【亡嫂靖安君蒲氏挽词二首】

家风足图史,妇德俨苹蘩。汤沐従夫宠,冠衣席弟恩。克家传众子,有后庆多孙。追养心何极,增封礼尚存。宦游非不遂,流落自粗疏。宗党半天末,存亡惊素书。佳城东岭外,茂木故阡余。遥想千车送,临江涕满裾。

【寄题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天真堂】

宦游阅尽山川胜,归老方知气味真。歌哭不移身自稳,往还无间语尤亲。永怀前辈无因见,犹喜诸郎有此人。千岁展禽风未改,不加雕琢世称珍。

【寄题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康乐楼】

邑居欲尽溪山好,不作层楼无奈何。岩谷满前收蜡屐,漪涟极目卷渔蓑。安心已得安身法,乐土偏令乐事多。千里筠阳犹静治,还家一笑定无他。

【筠州州宅双莲】

绿盖红房共一池,一双游女巧追随。镜中比并新妆后,风际携扶欲舞时。

露蕊暗开香自倍,霜蓬渐老折犹疑。殷勤画手传真态,道院生绡数幅垂。

【奉同子瞻荔支叹】

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稻糠宿火却霜霰,结子仅与黄金侔。近闻闽尹传种法,移种成都出巴峡。名园竞撷绛纱苞,蜜渍琼肤甘且滑。北游京洛堕红尘,箬笼白晒称最珍。思归不复为莼菜,欲及炎风朝露匀。平居著鞭苦不早,东坡南窜岭南道。海边百物非平生,独数山前荔支好。荔支色味巧留人,不管年来白发新。得归便拟寻乡路,枣栗园林不须顾。青枝丹实须十株,丁宁附书老农圃。

【次韵子瞻梳头】

水上有车车自翻,悬溜如线垂前轩。霜蓬已枯不再绿,有客劝我抽其根。枯根一去紫茸茁,珍重已试幽人言。纷纷华发何足道,当返六十过去魂。近有道士相教拔白后,以水火养之,当不复生,故以为答。

【劝子瞻修无生法】

除却灵明一一空,年来丹灶漫施功。掌中定有庵摩在,云际悬知雾雨蒙。已赖信心留掣电,要须净戒拂昏铜。谁言逐客江南岸,身世虽穷心不穷。

【石盆种菖蒲甚茂忽开八九华或言此华寿祥也远因生日作颂亦为赋此】

石盆攒石养菖蒲,沮洳沙泉韭叶铺。世说华开难值遇,天将寿考报勤劬。心中本有长生药,根底暗添无限须。更尔屈蟠增瘦硬,他年老病要相扶。

【子瞻和陶公读山海经诗欲同作而未成梦中得数句觉而补之】

此心淡无著,与物常欣然。虚闲偶有见,白云在空间。爱之欲吐玩,恐为时俗传。逡巡自失去,云散空长天。永愧陶彭泽,佳句如珠圆。

【成都僧法舟为其祖师宝月求塔铭于惠州还过高安送归】

少年能讲大乘经,法施堂中不出扃。为许先师传后世,径従西海集南溟。忘身直犯黄茅瘴,满意初成白塔铭。寄我泪痕归万里,遥知露滴涧松青。

【东西京二绝】

亲祀甘泉岁一终,属车徐动不惊风。宓妃何预词臣事,指点讥诃豹尾中。

犀著金盘不暇尝,更须石上捣黄粱。数钱未免河东旧,不识前朝大练光。

【唐相二绝】

杨王灭后少英雄,犹自澄思却月中。已得惠妃欢喜见,方头笑杀曲江公。

朝中寂寂少名卿,晚岁雄猜气益横。心怕无须少年士,可怜未识玉奴兄。

【寓居六咏】

手植天随菊,晨添苜蓿盘。丛长怜夏苦,花晚怯秋寒。素食旧所愧,长斋今未阑。殷勤拾落蕊,眼暗读书难。山丹炫南土,盈尺愧西京。所至曾无比,知非浪得名。未须求别种,尚欠剥繁英。行复春风度,天涯眼暂明。邻家三亩竹,萧散倚东墙。谁谓非吾有,时能惠我凉。雪深闻毁折,风作任披猖。事过还依旧,相看意愈长。弱榴生掩冉,插竹强支叉。旋叠封根石,能开著子花。扶持物遂性,缀缉我成家。故国田园少,何须恨海涯。大鸡如人立,小鸡三寸长。造物均付予,危冠两昂藏。出栏风易倒,依草枯不僵。后庭花草盛,怜汝计兴亡。或言矮鸡冠即玉树后庭花。西邻分半井,十口无渴忧。岁旱百泉竭,日供八家求。艰难念生理,沾足愧寒流。比闻山田妇,出汲争群牛。山中涧谷枯竭,汲者每苦牛夺其水,一人出汲,辄数人持杖护之。

【和子瞻新居欲成二首】

老罢子卿还属国,功成定远恨阳关。漂流岂必风波际,颠沛何妨枕席间。伏腊便应随俚俗,室庐闻似胜家山。因缘宿世非今日,赖有阴功许旋还。此说见佛书。山连上帝朱明府,心是南宗无尽灯。过此欹危空比梦,年来瘴毒冷如冰。图书一笑宁劳客,音信频来尚有僧。梨枣功夫三岁办,不缘忧患亦何曾。

【次迟韵二首】

老谪江南岸,万里修烝尝。三子留二子,嵩少道路长。累以二孀女,辛勤具糇粮。谁令南飞鸿,送汝至我旁。饥寒不能病,气纾色亦康。拊背问家事,嗟我久已忘。力耕当及春,无为久南方。还家语诸女,素刚非王章。世事非吾忧,物理有必至。常旸百川竭,顾亦防雨耳。阴阳相纠缠,反复更自治。幽怀澹不起,默坐识其意。长子念衰老,远行重惭愧。疏慵身似僧,岑寂家近寺。但闻事日新,未觉吾有异。器锽本自出,藩角徒不遂。得失众共知,穷达佛所记。要令北归日,粗究一大事。

【次远韵】

万里谪南荒,三子従一幼。谬追春秋余,赖尔牛马走。忧病多所忘,问学非复旧。借书里诸生,疑事谁当叩。吾儿虽懒教,擢颖既冠后。求友卷中人,玩心竹间岫。时令检遗阙,相对忘昏昼。兄来试讴吟,句法渐翘秀。暂时鸿雁飞,迭发埙篪奏。更念宛丘子,颀然何时觏。

【次韵子瞻和陶公止酒雷州作。】

少年无大过,临老重复止。自言衰病根,恐在酒杯里。今年各南迁,百事付诸子。谁言瘴雾中,乃有相逢喜。连床闻动息,一夜再三起。溯流俯仰得,此病竟何理。平生不尤人,未免亦求己。非酒犹止之,其余真止矣。飘然従孔公,乘桴南海诶。路逢安期生,一笑千万祀。

【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

客居远林薄,依墙种杨柳。归期未可必,成阴定非久。邑中有佳士,忠信可与友。相逢话禅寂,落日共杯酒。艰难本何求,缓急肯相负。故人在万里,不复为薄厚。米尽鬻衣衾,时劳问无有。闭门不复出,兹焉若将终。萧然环堵间,乃复有为戎。我师柱下史,久以雌守雄。金刀虽云利,未闻能斫风,世人欲困我,我已安长穷。穷甚当辟谷,徐观百年中。萧萧发垂素,晡日迫西隅。道人愍我老,元气时卷舒。岁恶风雨交,何不完子庐。万法灭无余,方寸可久居。将扫道上尘,先拔庭中芜。一净百亦净,我物皆如如。夜梦被发翁,骑驎下大荒。独行无与游,闯然款我堂。高论何峥嵘,微言何渺茫。我徐听其说,未离翰墨场。平生气如虹,宜不葬北邙。少年慕遗文,奇资揖昂昂。衰罢百无用,渐以圜斫方。隐约就所安,老退还自伤。海康杂蛮蜒,礼俗久未完。我居近闾阎,愿先化衣冠。衣冠一有耻,其下胡为颜。东邻有一士,读书寄贤关。归来奉亲友,跬步行必端。慨然顾流俗,叹息未敢弹。提提乌鸢中,见此孤翔鸾。渐能衣裘褐,袒裼知恶寒。佛法行中原,儒者耻论兹。功施冥冥中,亦何负当时。北方旧杂染,浑浑无名缁。治生守家室,坐使斯人疑。未知酒肉非,能与生死辞。炽哉吴闽间,佛事不可思。生子多颖悟,得报岂汝欺。时俾正法眼,一出照曜之。谁为邑中豪,勤诵我此诗。忧来感人心,悒悒久未和。呼儿具浊酒,酒酣起长歌。歌罢还独舞,黍麦力诚多。忧长酒易消,脱去如风花。不悟万法空,子如此心何。杜门人笑我,不知有天游。光明遍十方,咫尺陋九州。此观一日成,衮衮通法流。竿木常自随,何必返故丘。老聃白发年,青牛去西周。不遇关尹喜,履迹谁能求。锄田种紫芝,有根未堪采。逡巡岁月度,太息毛发改。晨朝玉露下,滴沥投沧海。须牙忽长茂,枝叶行可待。夜烧沉水香,持戒勿中悔。

【雨中招吴子野先生循州作】

柴门不出蓬生径,暑雨无时水及堂。辟谷赖君能作客,暂来煎蜜饷桃康。

【答吴和二绝】

三间浰水小茅屋,不比麻田新草堂。问我秋来气如火,此间何事得安康。

惯従李叟游都市,久伴蓝翁醉画堂。不似苏门但长啸,一生留恨与嵇康。〈子野昔与李士宁纵游京师,与蓝乔同客曾鲁公家甚久。〉

【闰九月重九与父老小饮四绝】

九日龙山霜露凝,龙山九日气如烝。偶逢闰月还重九,酒热风高喜不胜。

获罪清时世共憎,龙川父老尚相寻。直须便作乡关看,莫起天涯万里心。

客主俱年六十余,紫萸黄菊映霜须,山深瘴重多寒势,老大须将酒自扶。

尉佗城下两重阳,白酒黄鸡意自长。卯饮下床虚已散,老年不似少年忙。

【求黄家紫竹杖并引】

予于龙川买曾氏小宅,宅西南隅有紫竹百余竿,为藤蔓所困,无复直干,虽为伐藤,而见竹偃弱,无可为杖者。黄氏老家有紫竹甚茂,乞得一茎,劲挺可喜。闻黄氏竹旧自曾氏移植,偶为诗示之。曾家紫竹君家种,曾园竹与荒藤共。藤骄竹瘁如畏人,不似君家竹森耸。我来买宅非为宅,爱此风梢时一弄。磨刀向藤久未忍,树倒藤披真自送。繁阴一豁新笋地,狂鞭欲向青春动。我身病后少筋力,遍求拄杖扶腰痛。萧萧瘦干未能任,一亩君家知足用。一枝遗我拄寻君,老酒仍烦为开瓮。

【赋丰城剑北归途中作。】

剑气夜干斗,精诚初莫隔。全身寄狱户,隐约还自得。张雷彼知我,勉为汝一出。腰间杂环佩,亦既报之德。凛凛天地间,要非手中物。跃入延平水,三日飞霹雳。出当乘风雷,归当卧泉石。千年故穴在,三叹泉上客。

【范丞相尧夫挽词二首〈许州作。〉】

持身守忠恕,临事耻噶。直道更三黜,平生惟一心。家风来自远,国论老弥深。令德真如玉,泥沙枉见侵。

南迁头已白,北返蝉加。君意知无罪,天心许到家。同朝曾忝旧,握手一长嗟。时事纷无已,还应付棣华。

【卜居】

我归万里初无宅,凤去千年尚有台。谁为绕池先种竹,可怜当砌已栽梅。囊赀只数腰金在,归计长遭鬓雪催。欲就草堂终岁事,落成邻舍许衔杯。

【和子瞻过岭】

山林瘴雾老难堪,归去中原荼亦甘。有命谁令终返北,无心自笑欲巢南。蛮音惯习疑伧语,脾病萦缠带岭岚。手挹祖师清净水,不嫌白发照毵毵

【子瞻赠岭上老人次韵代老人答】

岭头卢老一炉灰,长短根茎各自栽。轻贱已消先世业,知君海上去仍回。

苏辙治学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三苏

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苏子由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是原词题目下的一行注解。说明作者写这篇词有两个目的,一记录自己中秋大醉这件事,由醉生情;二是寄托孤独之情,思念兄弟苏辙。风格。,也就是苏辙,他的亲生弟弟,也是个大文学家。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好了,就说这麽多了。这是私人原创!

苏子由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是原词题目下的一行注解。说明作者写这篇词有两个目的,一记录自己中秋大醉这件事,由醉生情;二是寄托孤独之情,思念兄弟苏辙。风格。,也就是苏辙,他的亲生弟弟,也是个大文学家。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銆婃按璋冩瓕澶淬杩欓璇鏄嫃杞肩粰璋鍐鐨?褰撴椂浠栫殑澶勫濡備綍
    绛旓細銆婃按璋冩瓕澶淬嬫槸瀹嬩唬澶ф枃瀛﹀鑻忚郊鍏厓1076骞达紙瀹嬬瀹楃啓瀹佷節骞达級涓鍦ㄥ瘑宸炴椂鎵浣溿傚綋鏃剁殑鑻忚郊澹織闅鹃叕锛屽湪鏈堝渾澶滅湅瑙佹湀浜兂璧蜂簡杩滃湪浠栦埂鐨勫紵寮燂紝楗厭鍚庡啓涓嬩簡杩欓璇楋紝浠ヨ〃杈惧寮熷紵鐨勬濆康涔嬫儏锛屽拰甯屾湜澶╀笅瀹朵汉鍥㈠渾锛屽叡浜編濂芥湀鑹茬殑蹇冩効銆傝繖涓鏃舵湡锛岃嫃杞煎洜涓轰笌褰撴潈鐨勫彉娉曡呯帇瀹夌煶绛変汉鏀胯涓嶅悓锛岃嚜姹傚鏀撅紝...
  • "浣嗘効浜洪暱涔,鍗冮噷鍏卞┑濞"鏄嫃杞煎啓缁瀵璋佺殑鎬濆康鐨?
    绛旓細鑻忚郊鍊銆婃按璋冩瓕澶淬杩欓璇嶈〃杈句簡瀵瑰厔寮熻嫃杈欏垎鍒殑渚濅緷涓嶈垗涔嬫儏锛涘悓鏃跺姖鑷繁鏃╂棩閫闅,瀹炵幇鈥滅浉绾︹濇棭閫鐨勭害瀹氥鍐欑粰鑷繁鐨勫紵寮燂紝涓鏃惰妭瀵瑰叾寮熷紵鐨勬濆康锛屽洜涓烘槸鏀挎不鍘熷洜锛屼簩浜哄垎鍦ㄤ袱鍦帮紝涓嶈兘涓璧疯繃鑺傛棩銆傜敤杩欓璇嶄咯瀵勬墭浠栧浠栧紵寮熺殑鎯冲康鍜屽笇鏈涗粬浠湪鏀挎不閬撹矾涓婇潰灏戠偣娉㈡姌锛岀敤绠鍗曠殑璇彞璇夎浜嗚嚜宸辩殑鏀挎不...
  • 鑻忚郊鐨勩婃按璋冩瓕澶61鏄庢湀鍑犳椂鏈銆嬫槸鍐欑粰璋佺殑
    绛旓細杞湵闃侊紝浣庣划鎴凤紝鐓ф棤鐪犮備笉搴旀湁鎭紝浣曚簨闀垮悜鍒椂鍦嗭紵浜烘湁鎮叉绂诲悎锛屾湀鏈夐槾鏅村渾缂猴紝姝や簨鍙ら毦鍏ㄣ備絾鎰夸汉闀夸箙锛屽崈閲屽叡濠靛銆傘愰瑙c銆婃按璋冩瓕澶路鏄庢湀鍑犳椂鏈銆嬫槸瀹嬩唬澶ф枃瀛﹀鑻忚郊鍏厓1076骞达紙瀹嬬瀹楃啓瀹佷節骞达級涓鍦ㄥ瘑宸炴椂鎵浣溿傝繖棣栬瘝浠ユ湀璧峰叴锛屼笌鍏跺紵鑻忚緳涓冨勾鏈涔嬫儏涓哄熀纭锛屽洿缁曚腑绉嬫槑鏈堝睍寮鎯宠薄...
  • 鑻忚郊鐨勩婃按璋冩瓕澶淬嬫槸涓璋佸啓鐨?
    绛旓細杩欓鑴嶇倷浜哄彛鐨勪腑绉嬭瘝锛屼綔浜庡畫绁炲畻鐔欏畞涔濆勾锛1076锛夛紝鍗充笝杈板勾鐨勪腑绉嬭妭锛屼负浣滆呴唹鍚庢姃鎯咃紝鎬蹇靛紵寮熻嫃杈欎箣浣溿傚師鏂囷細 銆婃按璋冩瓕澶路鏄庢湀鍑犳椂鏈夈嬫槑鏈堝嚑鏃舵湁锛屾妸閰掗棶闈掑ぉ銆 涓嶇煡澶╀笂瀹槞锛屼粖澶曟槸浣曞勾锛 鎴戞涔橀褰掑幓锛屽張鎭愮惣妤肩帀瀹囷紝 楂樺涓嶈儨瀵掋 璧疯垶寮勬竻褰憋紝浣曚技鍦ㄤ汉闂达紒 杞湵闃...
  • "浣嗘効浜洪暱涔,鍗冮噷鍏卞┑濞"鏄嫃杞煎啓缁瀵璋佺殑鎬濆康鐨
    绛旓細姝よ瘝琛ㄨ揪鐨鏄嫃杞瀵瑰紵寮熻嫃杈欑殑鎬濆康銆銆婃按璋冩瓕澶淬鍐欎簬1076骞翠腑绉嬶紝姝ゆ椂鐨勮嫃杞煎拰浠栫殑寮熷紵鑻忚緳宸茬粡鍥涘勾娌¤闈簡銆傚厛绉︽湁璇楁洶锛氣滄妫d箣鑺憋紝钀艰儦渚濅緷銆傚厔寮熶箣鎯咃紝鑾鎵嬭冻銆傗濇洿浣曞喌鑻忚郊涓庤嫃杈欐斂瑙佺浉鎶曪紝浜掔浉鏀寔锛屽叾鏃╁勾鏇句笌鑻忚緳鏈夎繃鈥滃姛鎴愯韩閫锛屽闆ㄥ搴娾濈殑绾﹀畾銆傝屽綋鏃剁殑鑻忚郊鍥犱笌涓绘寔鍙樻硶鐨勭帇瀹夌煶鏀胯...
  • 鈥滀絾鎰夸汉闀夸箙,鍗冮噷鍏卞┑濞熲濈殑缇庡ソ澶欐効,鏄嫃杞煎啓缁欒皝鐨?
    绛旓細鏄嫃杞煎啓缁浠栫殑寮熷紵鑻忚緳鐨勩銆婃按璋冩瓕澶淬杩欎竴棣栬瘝锛屾槸鑻忚郊鍦ㄤ腑绉嬩匠鑺傜殑鏃跺欙紝浠版湜鐫澶撮《鐨勪竴杞渾鏈堬紝鎯宠捣浜嗚繙鏂圭殑寮熷紵銆備簬鏄湁鎰熻屽彂锛屽啓涓嬩簡銆婃按璋冩瓕澶淬嬭繖棣栬瘝锛岃〃杈句簡瀵瑰紵寮熺殑鏃犻檺鎬濆康銆傛牴鎹垜浠鑻忚郊鐨勬枃绔犲垎鏋愭潵鐪嬶紝鑻忚郊鐨勬濇兂涓庨亾瀹剁殑鏃犱负鑰屾不銆佹竻鏂拌劚淇楃殑鎬濇兂闈炲父鐩镐技銆傜敱姝ゅ彲瑙佷粬鍙楅亾瀹剁殑鎬濇兂褰卞搷...
  • 鑻忚郊鐨勬按璋冩瓕澶鏄庢湀鍑犳椂鏈鏄啓缁欒皝鐨
    绛旓細鑻忚緳銆鑻忎笢鍧$殑銆婃按璋冩瓕澶路鏄庢湀鍑犳椂鏈銆嬫槸鍐欑粰鑻忚緳鐨勩傝繖棣栬瘝鏄叕鍏1076骞达紙瀹嬬瀹楃啓瀹佷節骞达級涓浣滆呭湪瀵嗗窞鏃舵墍浣溿
  • 鑻忚郊鐨勬按璋冩瓕澶存槸鍐欑粰璋佺殑
    绛旓細浠栨浘缁忚姹傝皟浠诲埌绂昏嫃杈欒緝杩戠殑鍦版柟涓哄畼锛屼互姹傚厔寮熷澶氳仛浼氥傚埌瀵嗗窞鍚庯紝杩欎竴鎰挎湜浠嶆棤娉曞疄鐜般傝繖涓骞寸殑涓锛岀殦鏈堝綋绌猴紝閾惰緣閬嶅湴锛屼笌鑳炲紵鑻忚緳鍒嗗埆涔嬪悗锛岃浆鐪煎凡涓冨勾鏈緱鍥㈣仛浜嗐傛鍒伙紝璇嶄汉闈㈠涓杞槑鏈堬紝蹇冩疆璧蜂紡锛屼簬鏄箻閰掑叴姝i叄锛屾尌绗鍐涓嬩簡杩欓鍚嶇瘒銆傝瘝鍓嶇殑灏忓簭浜ゅ緟浜嗗啓璇嶇殑杩囩▼锛氣滀笝杈颁腑绉嬶紝娆㈤ギ杈炬棪...
  • 鑻忚郊鐨勬按璋冩瓕澶鏄庢湀鍑犳椂鏈 鏄 鍐欑粰璋佺殑
    绛旓細鍐欑粰寮熷紵鑻忚緳鐨 涓欒景涓锛屾楗揪鏃︼紝澶ч唹锛屼綔姝ょ瘒锛屽吋鎬瀛愮敱銆傦紙搴忥級鏄庢湀鍑犳椂鏈夛紵鎶婇厭闂潚澶┿備笉鐭ュぉ涓婂闃欙紝浠婂鏄綍骞淬傛垜娆蹭箻椋庡綊鍘伙紝鍙堟亹鐞兼ゼ鐜夊畤锛岄珮澶勪笉鑳滃瘨銆傝捣鑸炲紕娓呭奖锛屼綍浼煎湪浜洪棿锛熻浆鏈遍榿锛屼綆缁埛锛岀収鏃犵湢銆備笉搴旀湁鎭紝浣曚簨闀垮悜鍒椂鍦嗭紵浜烘湁鎮叉绂诲悎锛屾湀鏈夐槾鏅村渾缂猴紝姝や簨鍙ら毦鍏ㄣ備絾鎰夸汉...
  • 鈥滀絾鎰夸汉闀夸箙,鍗冮噷鍏卞┑濞熲,鑻忚郊鐨勩婃按璋冩瓕澶淬嬫槸涓涓璋佸啓鐨?
    绛旓細鍙嶆槧鍒拌瘝閲岋紝閬傚舰鎴愪簡涓绉嶈豹鏀炬磼鑴辩殑椋庢牸銆傝繖棣栬瘲鏄腑绉嬭妭鐨勬椂鍊欒嫃杞艰娲惧彂鍒板瘑宸炲吋浠昏亴鍔°傚埌瀵嗗窞涔嬪悗锛岃繖涓鎰挎湜浠嶇劧鏃犳硶瀹炵幇銆傝嫃杞肩湅鐫涓杞槑鏈堬紝蹇冩疆婢庢箖锛屼簬鏄氨涔橀厭鍏存閰o紝鎸ョ瑪鍐欎笅浜嗚繖棣栧悕璇楋紝姣忓綋涓鑺傜殑鏃跺欑湅鐫涓杞槑鏈堟讳娇浜鸿仈鎯宠捣杩欑瘒璇楀彞銆傜患涓婃墍杩帮紝鍏充簬鑻忚郊鐨勬按璋冩瓕澶存槸鍦ㄤ腑绉嬩负浠栫殑...
  • 扩展阅读:李白的藏头诗日本必亡 ... 辛弃疾《水龙吟》 ... 李白最诡异的一句话 ... 《水调歌头》苏轼拼音 ... 《赠汪伦》骂人版 ... 水调歌头全诗朗诵视频 ... 苏轼《水调歌头》全文 ... 《美人吟》原唱 ... 李白最诡异的一首诗藏头诗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