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起源是什么? 语言的起源是什么?想不通

\u4eba\u7c7b\u7684\u8bed\u8a00\u8d77\u6e90\u4e8e\u4ec0\u4e48

\u53ea\u80fd\u8bf4\u662f\u5728\u539f\u59cb\u793e\u4f1a\u65f6\u671f\uff0c\u800c\u4e14\u662f\u65e9\u671f\u3002
\u8fd9\u4e2a\u95ee\u9898\u5341\u5206\u590d\u6742\uff0c\u590d\u6742\u5c31\u590d\u6742\u5728\u6211\u4eec\u65e0\u6cd5\u76f4\u63a5\u627e\u5230\u4eba\u7c7b\u8bed\u8a00\u8d77\u6e90\u7684\u8bc1\u636e\u3002\u6240\u4ee5\u6211\u4eec\u53ea\u80fd\u6839\u636e\u8fdb\u5316\u8bba\u7684\u89c2\u70b9\u63a8\u8bba\u8bf4\uff1a\u8bed\u8a00\u662f\u5728\u52b3\u52a8\u4e2d\u4ea7\u751f\u7684\uff0c\u52b3\u52a8\u521b\u9020\u4e86\u4eba\uff0c\u52b3\u52a8\u4e5f\u521b\u9020\u4e86\u8bed\u8a00\uff0c\u8fd9\u662f\u9a6c\u514b\u601d\u4e3b\u4e49\u8bed\u8a00\u5b66\u7684\u57fa\u672c\u89c2\u70b9\uff0c\u6211\u8ba4\u4e3a\u8fd9\u4e5f\u662f\u7b26\u5408\u5b9e\u9645\u7684\u3002\u6211\u8ba4\u4e3a\u8bed\u8a00\u662f\u4f34\u968f\u7740\u4eba\u7c7b\u4e00\u8d77\u8bde\u751f\u4e86\uff0c\u4e5f\u5c31\u662f\u8bf4\u4eba\u9010\u6e10\u4ece\u733f\u8fdb\u5316\u800c\u6765\uff0c\u8bed\u8a00\u4e5f\u662f\u9010\u6e10\u4ece\u733f\u7684\u53eb\u58f0\u9010\u6e10\u53d8\u6210\u4eba\u7c7b\u7684\u8bed\u8a00\u7684\u3002\u81f3\u4e8e\u4ec0\u4e48\u65f6\u5019\u662f\u733f\u7684\u53eb\u58f0\uff0c\u4ec0\u4e48\u65f6\u5019\u53d8\u6210\u4e86\u4eba\u7684\u8bed\u8a00\uff0c\u8fd9\u662f\u65e0\u6cd5\u627e\u5230\u4e00\u4e2a\u754c\u9650\u7684\uff0c\u5c31\u50cf\u4ec0\u4e48\u65f6\u5019\u7b97\u733f\uff0c\u4ec0\u4e48\u65f6\u5019\u7b97\u662f\u4eba\u4e00\u6837\u65e0\u6cd5\u627e\u5230\u754c\u9650\uff0c\u56e0\u4e3a\u4eba\u7c7b\u8fdb\u5316\u7684\u8fc7\u7a0b\u662f\u975e\u5e38\u957f\u7684\uff0c\u662f\u4e0d\u662f\u5f97\u6709\u6570\u767e\u4e07\u5e74\u5462\uff1f

\u4eba\u7c7b\u672a\u89e3\u4e4b\u8c1c\u7cfb\u5217\u6301\u7eed\u66f4\u65b0\u4e2d\uff01

有关汉语起源的论述
盛 谏

最先提出汉语起源于直接拟声(象声)的学者可能是章炳麟(1868-1936,号太炎)。他在所作《国故论衡•语言的缘起说》中主张:“语言不凭虚起,呼马为马,呼牛为牛,此必非恣意妄称也”并找出了汉语中的许多象声词作为例证:“何以言‘鹊’?谓其音‘即足’也(按‘即足’为反切法表音);何以言‘雀’?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现在大家都承认汉语中有不少象声词,“象声说”是语言起源理论之一,但象声只能指称发声的事物,范围有限,非发声事物如何指称?

最早用例证说明汉语词字‘音近义通’现象可能是梁启超(1873—1929)。他在1921年写的《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三十六,p.37,中华书局,1936) 一文中列出了许多说明‘音近义通’的例证,如声旁为‘戋’的十七个字“皆含小意”,“凡用‘Dee’之一音符所表示者,总含有在下之意或含有由上而下之意。”“以上所举八十三语皆以‘M’字发音者,其所含意味,可以两原则概括之:其一,客观方面凡物体或物态之微细暗昧难察见者或竟不可察见者;其二,主观方面生理上或心理上有观察不明之状态者。”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间接拟声(音义联觉)的实例。

最早提出声象表义的可能是陈澧(1810~1882)。他在《东塾读书记•小学》(见陈澧,东塾读书记,三联书店,1998)一文中说:“盖天下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如‘大’字之声大,‘小’字之声小,‘长’字之声长,‘短’字之声短。又如说‘酸’字如口食酸之形,说‘苦’若口食苦之形,说‘辛’字如口食辛之形,说‘甘’字如口食甘之形,说‘咸’字如口食咸之形”。显然这些例证很牵强,有点类似西方十八世纪的‘叮咚’语言起源理论的那些想象出来的例子:“bye-bye(再见)是用双唇和舌分别挥动的口势象征着挥手再见”(见Crystal, D. 199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p.29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econd edition),难以令人信服。

赵维森提出象声表意是汉语生成的基本法则:“如果说汉字的基本生成机制采取了象形表意的方法的话,那么,汉语的基本生成机制则采取了象声表意的方法。”“汉语的象声表意法可分为直接象声表意和间接象声表意两种形式。”直接象声表意法有三种情况:1.“对自然界和人事界各种声响现象的语言指称”,即“以声象声”,产生大量拟声词。2.“对人类感叹行为的语言指称”。3.“对具有声音属性的事物的语言指称”,“如‘火’之读音如野火‘呼呼’之声”,“‘金’之读音如敲击金属之声”。间接象声表意法有二种情况:1.“一般通过发音时特定的口形或气流在口腔中的不同运动方式来类比事物的运动状态,以此实现对事物的指称”。如“‘打’指强有力的动作,故发音也较用力,且声音洪亮;‘杀’的动作结果是尸首分离,发音时上下牙齿由合而分开,口形由小变大;‘聚’的运动结果是由散而合,故用嘬口的发音方式象征聚的结果…” 2.“因发音会引起嘴部和脸部肌肉的运动变化,所以,特定的发音方式往往伴随着相应的表情;而且发音方式不同,音调的风格也迥然相异。正是通过特定的发音方式与表情神态和音调风格的结合,使得事物的一些抽象属性和一些非实体性现象也能通过象声表意的方法加以把握,予以命名。这是汉语的象声表意方式最为曲尽其妙之处。如“愁”隐藏于心灵深处,人之有愁,则表情呆滞,眉头紧缩。而愁音正是发自喉头深处,且发音时表情恰如罹愁之态。“乐”意为心喜,其发音轻松且呈喜笑颜开之表情…”(见赵维森,象声表意——汉语生成的基本法则,人文,2001年10月第九十四期,香港)直接象声 原本比较明确,提出任意性的鼻祖索绪尔也未能否认,汉语生成的研讨的重点应在间接象征。此文为间接象声表意法提供的例证正如作者所述“最为曲尽其妙”,作为艺术描写可以( 西方语言学界通常将这一类象征例入修辞类),作为语言起源的科学探讨想象因素未免太多些。例如“愁”发chou音时有罹愁之态,那么如果要解说“仇”字呢?有仇恨之态?同一发音怎能有不同之态?

李海霞:“声象是我们使用的一个新概念,它指声音对意义的象征作用,或云声音的象征义。在一种语言中,哪个声音(包括音素、音素组合、单音节、双音节)表示哪类意义,常有一些固定的搭配关系,这就是声象。声象来自原生词。当某个造词者把一个自认为“合适”的音同一个意义结合起来的时候,最初的声象就出现了。但这时它是个人的和偶然的。当第二个人仿拟该词造成一个意义相关的新词时,一种约定俗成的声象就诞生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有关意义归到此音或近似此音的符号之下 。”后来她做了两个命名实验,又进行了逻辑推理“我们既然承认孳生词的产生来自对母词的模仿,为可不能承认原生词的产生也来自某种模仿?人对客观万物的认识都循着由已知达未知的路子,惟原生词的创制例外:音义任意结合,这个说不通。”(见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研究,p.237,巴蜀书社,2002)

朱文俊在《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一书中转述(未指明出处和时间):“帕盖特(Richard Paget)在汉语、波利尼西亚语和闪语中发现了大量所谓动作意念词(gesture symbolism)”,“他认为这些词反映了发音器官模仿外部世界动态与轮廓的能力,而且交际本身似乎就起源于整个人体姿态体现原始生活基本动作的一种体系,发音器官的肌肉只不过把这些姿态微缩化罢了,换句话说,肌肉运动导致的发音产生了意念化的话语,如‘卡’就是以舌根在喉部的收缩呈现物体的受阻状”(见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p.39,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他接着写道:“人皆有表达之欲望,在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体各发音器官,如舌、唇、牙、腭、声带等,它们在多感官综合感觉因素的支配下,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对自然界事物形状、特征或声音进行模仿,在这种再现行为中所产生的声音自然会与被模仿物有着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这种声音不再是任意的,如同文字符号一样,是人类规定的。自然,与意念有关联的声音,乃人类表达锁链(自然物——感官——综合感觉——发声器官——模拟声音——自然物再现)的一个环节。”“关于汉语元音和辅音的象征意义,试举如下诸例:1.体积 发音时,舌位靠后,口腔大且气流浑厚者或有时伴以鼻腔共鸣者,形体大,如[a][o][u]元音及其组合”;“而舌位靠前,口腔变窄且气流纤细者,形体则小,如[e][i]元音及其组合(按原则[e]象征体积大于[i]的)”。“2.性别 男女起名在选词上既要看词义,也重音质。男儿要表现雄伟、刚毅、勇武等,则挑响亮、浑厚、有气势的音,如[a][o][u]及其组合音,间或夹带鼻音”;“而女儿家则要显示清秀、柔顺、纯净等,故应选清脆、悦耳、柔和的音,发音时口形小,以[i][e]与其他元音或清辅音组合为主”。“3.动态 A.喷发状 发音时,气流受唇、舌、牙、龈等器官的阻塞,从而急促喷出口腔,由此产生的音往往象征与空气或液体有关的人的突发行为或自然界的急促运动”。“B.摩擦状 发音时,外出气流因舌、唇肌肉运动而受阻,由狭窄的口腔缝隙中压挤或擦挤出来,这样产生的摩擦音常象征受压挤物体的运动或运动中的物体(或人体)接触表面的各种情况”。“C.开闭状 …一般腔大口阔的音象征扩展状,而腔小口窄的音象征收缩状”。“其他类型还有一些,譬如舌头后缩,双唇紧闭,气流受堵后压出鼻腔,这样产生的音形容闷气状”。4.形态 A.中空体 舌根拢起,双唇先闭,口腔中空,气流先后从鼻腔和口腔喷出,由此形成的音象征某些容器”;“也有由舌尖与上齿龈封住气流,使之从鼻腔和口腔中喷出而产生的音,…它们也有同样的象征意义”。“B.上下位置 有些音通过舌尖、舌面或舌根的拢起和下落象征物体位置的高低”。(详见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p.40,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以上二说,意思相近:发音器官有意或无意地对自然界事物形状、特征或声音进行模仿。 模仿行为产生的声音与被模仿物有着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蒋善国在说明形声字“声符兼义并且就是它的语源的这类”时写道: “人类发音机官的运动跟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大概发音器官运动时,至少要发生两种感觉:一是触觉,例如唇跟唇的接触,舌跟齿的接触等。二是运动感觉,例如舌的上下,口腔的开闭等。接触的部位有广狭、程度有宽紧,遂发生种种不同的触觉,每一种触觉附带着一种微细的情感;每一种运动感觉也附带着一种微细的情感。这两种情感都直接地表示出意义。由于人类用口势拟意,出现了语音。语音的成立,一方面是有了概念,一方面是有意地使用了口势。到概念词出现时,在筑成它的劳动生活的基础上,积累的经验习惯,使口舌的拟势行动依着概念词所属的劳动类型而作出合适的姿态。表现甚么概念,就作出什么口势;有甚么口势,就发生甚么声音。概念近的口势近,口势近的声音近,所以‘音近义通’。语源或音根便在口势拟意的过程中形成了。例如双唇遮口,气从鼻出的口势说出些遮蔽、模糊等的音字,双唇相打的口势说出些相碰、相合的音字,双唇相分的口势说出些相分的音字,舌前上打的口势说出打击、挺进的音字,,舌前上挤,摩擦气流的口势说出细小、散碎的音字,舌前上按,气从鼻出的口势说出贴近、按入的音字…。”随之他以此分析梁启超所举八十三语皆以‘M’字发音作为例证(见蒋善国,汉字的组成与性质,p.258,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

蒋善国(1898~1986)曾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的助教,继承 并发展了梁启超的音近义通说的研究。 《汉字的组成与性质》写成于1956年,可能是明确提出语音起源于口势拟意的第一人。由于他的研究重点在文字学,用“口势拟意”说明音根为何音义相关,因此他可能不关心语言学对间接拟声的讨论,也未能进一步与语言起源联系起来。文革初期我因迷于“文字改革”,查阅并抄录了许多文字学资料,注意到这部分内容。近年来探讨语言起源和语词理据的文章发表了不少,好像还没见到提及蒋善国先生的这项工作成果的。特此推介。

盛 谏

最先提出汉语起源于直接拟声(象声)的学者可能是章炳麟(1868-1936,号太炎)。他在所作《国故论衡•语言的缘起说》中主张:“语言不凭虚起,呼马为马,呼牛为牛,此必非恣意妄称也”并找出了汉语中的许多象声词作为例证:“何以言‘鹊’?谓其音‘即足’也(按‘即足’为反切法表音);何以言‘雀’?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现在大家都承认汉语中有不少象声词,“象声说”是语言起源理论之一,但象声只能指称发声的事物,范围有限,非发声事物如何指称?

最早用例证说明汉语词字‘音近义通’现象可能是梁启超(1873—1929)。他在1921年写的《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三十六,p.37,中华书局,1936) 一文中列出了许多说明‘音近义通’的例证,如声旁为‘戋’的十七个字“皆含小意”,“凡用‘Dee’之一音符所表示者,总含有在下之意或含有由上而下之意。”“以上所举八十三语皆以‘M’字发音者,其所含意味,可以两原则概括之:其一,客观方面凡物体或物态之微细暗昧难察见者或竟不可察见者;其二,主观方面生理上或心理上有观察不明之状态者。”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间接拟声(音义联觉)的实例。

最早提出声象表义的可能是陈澧(1810~1882)。他在《东塾读书记•小学》(见陈澧,东塾读书记,三联书店,1998)一文中说:“盖天下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如‘大’字之声大,‘小’字之声小,‘长’字之声长,‘短’字之声短。又如说‘酸’字如口食酸之形,说‘苦’若口食苦之形,说‘辛’字如口食辛之形,说‘甘’字如口食甘之形,说‘咸’字如口食咸之形”。显然这些例证很牵强,有点类似西方十八世纪的‘叮咚’语言起源理论的那些想象出来的例子:“bye-bye(再见)是用双唇和舌分别挥动的口势象征着挥手再见”(见Crystal, D. 199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p.29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econd edition),难以令人信服。

赵维森提出象声表意是汉语生成的基本法则:“如果说汉字的基本生成机制采取了象形表意的方法的话,那么,汉语的基本生成机制则采取了象声表意的方法。”“汉语的象声表意法可分为直接象声表意和间接象声表意两种形式。”直接象声表意法有三种情况:1.“对自然界和人事界各种声响现象的语言指称”,即“以声象声”,产生大量拟声词。2.“对人类感叹行为的语言指称”。3.“对具有声音属性的事物的语言指称”,“如‘火’之读音如野火‘呼呼’之声”,“‘金’之读音如敲击金属之声”。间接象声表意法有二种情况:1.“一般通过发音时特定的口形或气流在口腔中的不同运动方式来类比事物的运动状态,以此实现对事物的指称”。如“‘打’指强有力的动作,故发音也较用力,且声音洪亮;‘杀’的动作结果是尸首分离,发音时上下牙齿由合而分开,口形由小变大;‘聚’的运动结果是由散而合,故用嘬口的发音方式象征聚的结果…” 2.“因发音会引起嘴部和脸部肌肉的运动变化,所以,特定的发音方式往往伴随着相应的表情;而且发音方式不同,音调的风格也迥然相异。正是通过特定的发音方式与表情神态和音调风格的结合,使得事物的一些抽象属性和一些非实体性现象也能通过象声表意的方法加以把握,予以命名。这是汉语的象声表意方式最为曲尽其妙之处。如“愁”隐藏于心灵深处,人之有愁,则表情呆滞,眉头紧缩。而愁音正是发自喉头深处,且发音时表情恰如罹愁之态。“乐”意为心喜,其发音轻松且呈喜笑颜开之表情…”(见赵维森,象声表意——汉语生成的基本法则,人文,2001年10月第九十四期,香港)直接象声 原本比较明确,提出任意性的鼻祖索绪尔也未能否认,汉语生成的研讨的重点应在间接象征。此文为间接象声表意法提供的例证正如作者所述“最为曲尽其妙”,作为艺术描写可以( 西方语言学界通常将这一类象征例入修辞类),作为语言起源的科学探讨想象因素未免太多些。例如“愁”发chou音时有罹愁之态,那么如果要解说“仇”字呢?有仇恨之态?同一发音怎能有不同之态?

李海霞:“声象是我们使用的一个新概念,它指声音对意义的象征作用,或云声音的象征义。在一种语言中,哪个声音(包括音素、音素组合、单音节、双音节)表示哪类意义,常有一些固定的搭配关系,这就是声象。声象来自原生词。当某个造词者把一个自认为“合适”的音同一个意义结合起来的时候,最初的声象就出现了。但这时它是个人的和偶然的。当第二个人仿拟该词造成一个意义相关的新词时,一种约定俗成的声象就诞生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有关意义归到此音或近似此音的符号之下 。”后来她做了两个命名实验,又进行了逻辑推理“我们既然承认孳生词的产生来自对母词的模仿,为可不能承认原生词的产生也来自某种模仿?人对客观万物的认识都循着由已知达未知的路子,惟原生词的创制例外:音义任意结合,这个说不通。”(见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研究,p.237,巴蜀书社,2002)

朱文俊在《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一书中转述(未指明出处和时间):“帕盖特(Richard Paget)在汉语、波利尼西亚语和闪语中发现了大量所谓动作意念词(gesture symbolism)”,“他认为这些词反映了发音器官模仿外部世界动态与轮廓的能力,而且交际本身似乎就起源于整个人体姿态体现原始生活基本动作的一种体系,发音器官的肌肉只不过把这些姿态微缩化罢了,换句话说,肌肉运动导致的发音产生了意念化的话语,如‘卡’就是以舌根在喉部的收缩呈现物体的受阻状”(见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p.39,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他接着写道:“人皆有表达之欲望,在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体各发音器官,如舌、唇、牙、腭、声带等,它们在多感官综合感觉因素的支配下,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对自然界事物形状、特征或声音进行模仿,在这种再现行为中所产生的声音自然会与被模仿物有着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这种声音不再是任意的,如同文字符号一样,是人类规定的。自然,与意念有关联的声音,乃人类表达锁链(自然物——感官——综合感觉——发声器官——模拟声音——自然物再现)的一个环节。”“关于汉语元音和辅音的象征意义,试举如下诸例:1.体积 发音时,舌位靠后,口腔大且气流浑厚者或有时伴以鼻腔共鸣者,形体大,如[a][o][u]元音及其组合”;“而舌位靠前,口腔变窄且气流纤细者,形体则小,如[e][i]元音及其组合(按原则[e]象征体积大于[i]的)”。“2.性别 男女起名在选词上既要看词义,也重音质。男儿要表现雄伟、刚毅、勇武等,则挑响亮、浑厚、有气势的音,如[a][o][u]及其组合音,间或夹带鼻音”;“而女儿家则要显示清秀、柔顺、纯净等,故应选清脆、悦耳、柔和的音,发音时口形小,以[i][e]与其他元音或清辅音组合为主”。“3.动态 A.喷发状 发音时,气流受唇、舌、牙、龈等器官的阻塞,从而急促喷出口腔,由此产生的音往往象征与空气或液体有关的人的突发行为或自然界的急促运动”。“B.摩擦状 发音时,外出气流因舌、唇肌肉运动而受阻,由狭窄的口腔缝隙中压挤或擦挤出来,这样产生的摩擦音常象征受压挤物体的运动或运动中的物体(或人体)接触表面的各种情况”。“C.开闭状 …一般腔大口阔的音象征扩展状,而腔小口窄的音象征收缩状”。“其他类型还有一些,譬如舌头后缩,双唇紧闭,气流受堵后压出鼻腔,这样产生的音形容闷气状”。4.形态 A.中空体 舌根拢起,双唇先闭,口腔中空,气流先后从鼻腔和口腔喷出,由此形成的音象征某些容器”;“也有由舌尖与上齿龈封住气流,使之从鼻腔和口腔中喷出而产生的音,…它们也有同样的象征意义”。“B.上下位置 有些音通过舌尖、舌面或舌根的拢起和下落象征物体位置的高低”。(详见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p.40,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以上二说,意思相近:发音器官有意或无意地对自然界事物形状、特征或声音进行模仿。 模仿行为产生的声音与被模仿物有着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蒋善国在说明形声字“声符兼义并且就是它的语源的这类”时写道: “人类发音机官的运动跟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大概发音器官运动时,至少要发生两种感觉:一是触觉,例如唇跟唇的接触,舌跟齿的接触等。二是运动感觉,例如舌的上下,口腔的开闭等。接触的部位有广狭、程度有宽紧,遂发生种种不同的触觉,每一种触觉附带着一种微细的情感;每一种运动感觉也附带着一种微细的情感。这两种情感都直接地表示出意义。由于人类用口势拟意,出现了语音。语音的成立,一方面是有了概念,一方面是有意地使用了口势。到概念词出现时,在筑成它的劳动生活的基础上,积累的经验习惯,使口舌的拟势行动依着概念词所属的劳动类型而作出合适的姿态。表现甚么概念,就作出什么口势;有甚么口势,就发生甚么声音。概念近的口势近,口势近的声音近,所以‘音近义通’。语源或音根便在口势拟意的过程中形成了。例如双唇遮口,气从鼻出的口势说出些遮蔽、模糊等的音字,双唇相打的口势说出些相碰、相合的音字,双唇相分的口势说出些相分的音字,舌前上打的口势说出打击、挺进的音字,,舌前上挤,摩擦气流的口势说出细小、散碎的音字,舌前上按,气从鼻出的口势说出贴近、按入的音字…。”随之他以此分析梁启超所举八十三语皆以‘M’字发音作为例证(见蒋善国,汉字的组成与性质,p.258,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

蒋善国(1898~1986)曾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的助教,继承 并发展了梁启超的音近义通说的研究。 《汉字的组成与性质》写成于1956年,可能是明确提出语音起源于口势拟意的第一人。由于他的研究重点在文字学,用“口势拟意”说明音根为何音义相关,因此他可能不关心语言学对间接拟声的讨论,也未能进一步与语言起源联系起来。文革初期我因迷于“文字改革”,查阅并抄录了许多文字学资料,注意到这部分内容。近年来探讨语言起源和语词理据的文章发表了不少,好像还没见到提及蒋善国先生的这项工作成果的。特此推介。

人类未解之谜系列持续更新中!



  • 璇█鐨勮捣婧
    绛旓細璇█鐨勮捣婧愶細鎸囦汉绫昏瑷鐨勮捣婧锛屽嵆璇█浣滀负浜虹被绀句細鐨勪氦闄呭伐鍏峰湪浠涔堟椂鍊欍佷粈涔堟潯浠朵笅浜х敓锛岃瑷鏈鍒濈殑褰㈡佹槸浠涔堟牱鐨勩備粠杩滃彜鍒17涓栫邯鐩涜鈥滅鎺堣鈥濓紝鏈夊悇绉嶅悇鏍风殑绁炶瘽浼犺锛屼富寮犺瑷鏄笂甯濇垨绁炶祼浜堢殑銆17涓栫邯浠ュ悗杞彉涓衡滀汉鍒涜鈥濓紝浣嗘湁鎵嬪娍璇淬佹劅鍙硅銆佹懝澹拌銆佸姵鍔ㄥ枈澹拌銆佺ぞ浼氬绾﹁绛夊绉嶅亣璇达紱...
  • 璇█鐨涓冧釜鏉ユ簮鏄粈涔
    绛旓細1. 璇█鐨勮捣婧愭槸澶氬璇寸殑棰嗗煙锛屽叾涓姵鍔ㄨ捣婧愯鏄竴绉嶅亣璇銆傚叧浜庤瑷濡備綍寮濮嬶紝鏈夊绉嶇悊璁猴紝鍖呮嫭绁炴巿璇淬佹懝闊宠銆佺ぞ浼氬绾﹁鍜屽姵鍔ㄥ垱閫犺绛夈2. 鍔冲姩鍒涢犺鐨勪富瑕佹敮鎸佽呮槸鎭╂牸鏂傛仼鏍兼柉鎻愬嚭锛岃瑷鏈鍒濇槸鏃犲0鐨勶紝骞朵笖闅忕潃鍔冲姩鐨勫彂灞曡屼骇鐢熶簡澹伴煶銆備粬寮鸿皟鍔冲姩鏄汉绫绘椿鍔ㄧ殑鏍规湰锛屽湪涓瀹氱▼搴︿笂鐢氳嚦鍙互璇村姵鍔...
  • 浜虹被璇█鐨勮捣婧
    绛旓細鈶犳懝澹拌锛氳瑷璧锋簮浜庝汉绫诲澶栫晫鍚勭澹伴煶鐨勬懝浠銆傝繖绉嶈鐐瑰彧鑳借В閲婃懝澹拌瘝鐨勪骇鐢燂紝鏃犳硶璇存槑浜虹被璇█鐨勮捣婧愰棶棰樸傗憽绀句細濂戠害璇达細璇█璧锋簮浜庝汉浠殑褰兼绾﹀畾銆傝繖绉嶈鐐规敞鎰忓埌浜嗚瑷鐨勭ぞ浼氬睘鎬у拰璇█绗﹀彿鐨勪换鎰忔э紝浣嗘棤娉曡В閲婃病鏈夎瑷鐨勬儏鍐典笅浜轰滑鏄浣曞郊姝ょ害瀹氱殑銆傗憿鎵嬪娍璇达細鍦ㄤ汉绫讳娇鐢ㄦ湁澹拌瑷涔嬪墠鏇剧粡鍘嗚繃-涓...
  • 浠涔堟槸璇█鐨勮捣婧?
    绛旓細鍏充簬璇█鐨勮捣婧愶紝鐩墠瀛︽湳鐣岃繕娌℃湁涓涓‘鍒囩殑绛旀銆傛湁浜涘鑰呰涓猴紝璇█鏄湪浜虹被杩涘寲杩囩▼涓嚜鐒朵骇鐢熺殑锛屼笌浜虹被鐨勫叾浠栬繘鍖栫壒寰佷竴璧峰嚭鐜般傝屾湁浜涘鑰呭垯璁や负锛岃瑷鏄湪鏌愪釜鐗瑰畾鐨勫巻鍙叉椂鏈燂紝鐢辨煇涓垨鏌愪簺浜烘墍鍙戞槑鍒涢犵殑銆傛澶栵紝涔熸湁涓浜涘鑰呰涓猴紝璇█鍙兘鏄敱浜庝汉绫诲湪杩涘寲杩囩▼涓紝涓轰簡鏇村ソ鍦版矡閫氬拰鍗忎綔鑰岄愭笎...
  • 璇█鏄鎬庝箞浜х敓鐨?
    绛旓細璇█瀛﹀璁や负,璇█璧锋簮蹇呴』鍏峰涓変釜鏂归潰鐨勬潯浠:涓鏄汉绫荤殑鎬濈淮鑳藉姏瑕佸彂灞曞埌涓瀹氱殑姘村钩,鑳藉瀵瑰瑙備笘鐣岃繘琛屽垎绫绘鎷,骞舵湁涓瀹氱殑璁板繂銆佹兂璞°佸垽鏂拰鎺ㄧ悊鐨勮兘鍔;浜屾槸瑕佸叿澶囦竴瀹氱殑鐢熺悊鏉′欢,鍗充汉绫荤殑鍠夊ご鍜屽彛鑵斿0閬撳繀椤昏繘鍖栧埌鑳藉鍙戝嚭娓呮櫚鐨勫0闊;涓夋槸浜虹被绀句細鏈変簡浜х敓璇█鐨蹇呰,浜轰笌浜轰箣闂村彂灞曞埌鈥滃郊姝ら棿鏈変簺浠涔闈炶涓...
  • 浜虹被璇█鏄鎬庢牱璇炵敓鐨?
    绛旓細涓嶈繃锛屽湪銆璇█鐨璇炵敓銆嬩腑锛岃瑷瀛﹀銆佷汉绫诲瀹跺焹寮楅噷鐗瑰苟涓嶈鍚岃繖涓祦琛岀殑瑙傜偣銆備粬璁や负锛璇█璧锋簮浜庣鍙峰彂灞曘傝瑷鏄愭笎鍙戝睍璧锋潵鐨勶紝浠庢爣寮曠鍙烽愭笎婕斿彉鎴愬浘鍍忕鍙凤紝鏈鍚庢紨鍙樻垚璞″緛绗﹀彿锛岃繖浜涜薄寰佺鍙峰拰鍏朵粬璞″緛绗﹀彿缁撳悎璧锋潵浜х敓璇硶锛屾瀯寤哄嚭鏇村鏉傜殑璞″緛绗﹀彿銆傚湪杩欎釜闃舵锛屾墜鍔垮拰璇皟鍙婃剰涔夋渶缁堜細缁撳悎褰㈡垚瀹...
  • 浜虹被鐨璇█璧锋簮浜浠涔?
    绛旓細鈶㈠皢璇█涓庣伀鍜屼汉鍙g箒娈栬仈绯昏捣鏉ャ傜敤鐏尽瀵掞紝浜哄彛澧為暱锛岃繘鑰屽垎甯冨悇鍦帮紝闇瑕佷簰閫氫俊鎭紝閫愭笎鍙戝睍鍑轰竴绉嶅叿鏈夌鍙锋ц川鐨勪腑浠嬶紝鍗宠瑷 2 鐜颁唬浜虹被瀛﹀鐨勭悊璁猴細鍊惧悜浜庡皢璇█璧锋簮褰撲綔浜虹被杩涘寲鐨勪竴閮ㄥ垎锛屽皢涔嬬湅浣滀竴绉嶇敓鐗╄繘鍖栫幇璞°備笉鍚岀殑鐢熺墿鍏峰涓嶅悓鐨勫畼鑳斤細楦藉瓙鑳借鲸璁よ繙鑸柟鍚戯紝浜鸿兘澶熶娇鐢ㄨ瑷锛屽垎鍒负鍏剁绫绘墍...
  • 璇█鐨褰㈡垚鍙婃紨鍙
    绛旓細璇█鐨勮捣婧愭槸杩勪粖涓烘鍏锋湁楂樺害浜夎鎬х殑璇濋锛屽叧浜庤瑷鍦ㄤ綍鏃朵綍鍦拌捣婧愭湁寰堝鍋囪锛岃繖浜涘亣璁剧殑鏁伴噺鍑犱箮涓庢棰嗗煙涓鑰呯殑鏁伴噺涓鏍峰銆傚彟澶栵紝璇█璧锋簮鐨勫叾浠栧璇村寘鎷鎺堣銆佹墜鍔胯銆佹劅鍙硅銆佹懝澹拌銆佸姵鍔ㄨ銆佸绾﹁銆佺獊鍙樿銆佹笎鍙樿銆佹湰鑳借绛変緷鐒舵槸鈥滅┖涓ゼ闃佲濓紝鎺㈢┒绠鐩粹滃師鍦拌笍姝モ濓紝瀹屽叏鐪嬩笉鍒颁换浣曞疄璐ㄦ...
  • 浜虹被璇█鏄鎬庝箞浜х敓
    绛旓細璇█鍙互璇存槸涓绉嶈秴瓒婃櫤鎱х殑涓滆タ锛屽畠灏卞儚涓涓棤杈规棤闄呯殑缃戠粶涓鏍峰悜鍚勬柟闈㈠彂灞曘傛嵁缁熻锛岀洰鍓嶄笘鐣屼笂鍏辨湁7000澶氱璇█銆傚畠浠捣婧愪簬浣曟椂浣曞湴?杩欎粛鏄皻鏈牬瑙g殑绉戝璋滈銆傝櫧鐒惰璇█鐨勮捣婧鎴戜滑鏃犱粠鑰冪┒锛屼絾璇█瀵逛汉鐨勫奖鍝嶆槸宸ㄥぇ鐨勩傛垜浠棤娉曢娴嬩竴涓垰鍑虹敓鐨勫疂瀹濆皢鏉ヤ細璧浠涔鏍风殑閬撹矾锛屼絾鏈変竴鐐瑰彲浠ユ柇瀹氱殑...
  • 涓栫晫鏈鏃╃殑璇█鏄???
    绛旓細璇█鐨勮捣婧鍜屼汉绫荤殑璧锋簮涓鏍蜂箙杩溿傚彲鏄,浜虹被鐢ㄤ功闈㈣褰曠殑璇█鏉愭枡鍙湁鍑犲崈骞,鍦ㄨ繖涔嬪墠涓婁竾骞寸殑鏀捐█鎯呭喌鎴戜滑鍑犱箮涓鐐瑰効涔熶笉鐭ラ亾銆傛墍浠ヨ嚦浠婃墍鏈夊叧浜璇█璧锋簮鐨勮В閲,閮戒笉杩囨槸涓绉嶅亣璁俱傛湁浜烘彁鍑衡滄劅鍙硅鈥,璁や负璇█璧锋簮浜庤〃杈炬儏鎰熺殑鎰熷徆璇;鏈変汉鎻愬嚭鈥滃姵鍔ㄥ枈澹拌鈥,璁や负璇█璧锋簮浜庣箒閲嶅姵鍔ㄤ腑鐨勫枈鍙;鏈変汉鎻愬嚭鈥滄懝澹拌...
  • 扩展阅读:语言的七个起源 ... 人类语言的起源 ... 语言起源的假说 ... 语言的起源进化论 ... 语言的六种起源 ... 语言最早起源于什么人 ... 身体语言的起源 ... 语言的暗示力 ... 语言的历史有多长久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