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名的古琴曲有哪些 中国古代有名的古琴曲有哪些?

\u6709\u54ea\u4e9b\u597d\u542c\u7684\u53e4\u7434\u66f2

1.\u300a\u6e14\u6a35\u95ee\u7b54\u300b
\u662f\u4e00\u9996\u4e2d\u56fd\u53e4\u7434\u540d\u66f2\uff0c\u4e3a\u4e2d\u56fd\u5341\u5927\u53e4\u66f2 \u4e4b\u4e00\u3002\u6b64\u66f2\u5728\u5386\u4ee3\u4f20\u8c31\u4e2d\uff0c\u670930\u591a\u79cd\u7248\u672c\uff0c\u6709\u7684\u8fd8\u9644\u6709\u6b4c\u8bcd\u3002\u73b0\u5b58\u8c31\u521d\u89c1\u4e8e\u660e\u4ee3\u8427\u9e3e\u7f16\u7e82\u300a\u674f\u5e84\u592a\u97f3\u7eed\u8c31\u300b\u3002
2.\u300a\u9633\u5173\u4e09\u53e0\u300b
\u53e4\u7434\u66f2\uff0c\u53c8\u540d\u300a\u9633\u5173\u66f2\u300b\u3001\u300a\u6e2d\u57ce\u66f2\u300b\uff0c\u662f\u6839\u636e\u5510\u4ee3\u8bd7\u4eba\u738b\u7ef4\u7684\u4e03\u8a00\u7edd\u53e5\u300a\u9001\u5143\u4e8c\u4f7f\u5b89\u897f\u300b\u8c31\u5199\u7684\u4e00\u9996\u8457\u540d\u7684\u827a\u672f\u6b4c\u66f2\u3002\u662f\u76ee\u524d\u6240\u89c1\u7684\u4e00\u9996\u4e2d\u56fd\u53e4\u7434\u66f2\u3002
3.\u300a\u6f47\u6e58\u6c34\u4e91\u300b
\u6f47\u6e58\u6c34\u4e91\u662f\u4e00\u9996\u4e2d\u56fd\u53e4\u7434\u66f2\uff0c\u65e0\u5c04\u5747\uff08\u7d27\u4e94\u5f26\uff09\u5b9a\u5f26\u3002\u4f5c\u8005\u4e3a\u5357\u5b8b\u53e4\u7434\u6f14\u594f\u5bb6\u3001\u4f5c\u66f2\u5bb6\u3001\u6559\u80b2\u5bb6\u53ca\u6d59\u6d3e\u53e4\u7434\u7684\u521b\u59cb\u4eba\u90ed\u6c94\u3002
4.\u300a\u5e73\u6c99\u843d\u96c1\u300b
\u53c8\u540d\u300a\u96c1\u843d\u5e73\u6c99\u300b\uff0c\u662f\u4e00\u9996\u4e2d\u56fd\u53e4\u7434\u540d\u66f2\uff0c\u6709\u591a\u79cd\u6d41\u6d3e\u4f20\u8c31\uff0c\u5176\u610f\u5728\u501f\u5927\u96c1\u4e4b\u8fdc\u5fd7\uff0c\u5199\u9038\u58eb\u4e4b\u5fc3\u80f8\u3002\u6700\u65e9\u520a\u4e8e\u660e\u4ee3\u300a\u53e4\u97f3\u6b63\u5b97\u300b\uff081634\uff09\u3002
5.\u300a\u9189\u6e14\u5531\u665a\u300b
\u4e2d\u56fd\u53e4\u7434\u66f2\u3002\u6b64\u66f2\u4f5c\u8005\u6709\u5510\u4ee3\u8bd7\u4eba\u76ae\u65e5\u4f11\u3001\u9646\u9f9f\u8499\u53ca\u201c\u540e\u4e16\u9690\u6d41\u201d\u4e4b\u8bf4\u3002\u300a\u897f\u9e93\u5802\u7434\u7edf\u300b\u4e2d\u8bb0\u8ff0\u6b64\u66f2\u4e3a\u9646\u9c81\u671b\u4e0e\u76ae\u65e5\u4f11\u6cdb\u821f\u677e\u6c5f\uff0c\u89c1\u6e14\u7236\u9189\u6b4c\uff0c\u9042\u5199\u6b64\u66f2\u3002\u73b0\u5b58\u53e4\u8c31\u6709\u591a\u79cd\u7248\u672c\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300a\u6e14\u6a35\u95ee\u7b54\u300b\u66f2\u8c31\u76f8\u5173
\u300a\u7434\u5b66\u521d\u6d25\u300b\u4e91\u6b64\u66f2\uff1a\u300c\u66f2\u610f\u6df1\u957f\uff0c\u795e\u60c5\u6d12\u8131\uff0c\u800c\u5c71\u4e4b\u5dcd\u5dcd\uff0c\u6c34\u4e4b\u6d0b\u6d0b\uff0c\u65a7\u4f10\u4e4b\u4e01\u4e01\uff0c\u6a79\u58f0\u4e4b\u6b38\u4e43\uff0c\u9690\u9690\u73b0\u4e8e\u6307\u4e0b\u3002\u300d\u7531\u4e8e\u97f3\u4e50\u5f62\u8c61\u51c6\u786e\u3001\u751f\u52a8\uff0c\u56e0\u6b64\u8fd1\u51e0\u767e\u5e74\u6765\u5728\u7434\u5bb6\u4e2d\u5e7f\u4e3a\u6d41\u4f20\u3002\u6768\u8868\u6b63\u4fee\u8ba2\u66f2\u8c31\uff0c\u914d\u5236\u6b4c\u8bcd\u3002\u6e05\u4ee3\u7434\u5bb6\u53c8\u7565\u53bb\u6b4c\u8bcd\uff0c\u5c06\u66f2\u8c03\u7a0d\u52a0\u6539\u6613\uff0c\u6210\u4e3a\u72ec\u7acb\u7684\u5668\u4e50\u66f2\u3002\u6b64\u66f2\u4f18\u7f8e\u6e05\u9038\uff0c\u4ee5\u5bf9\u7b54\u5f0f\u7684\u65cb\u5f8b\uff0c\u63cf\u5199\u6e14\u592b\u4e0e\u6a35\u592b\u7684\u5bf9\u8bdd\u3002

\u4f8b\u5982\uff1a\u300a\u51e4\u6c42\u51f0\u300b\u300a\u6168\u53e4\u541f\u300b\u300a\u79cb\u98ce\u8bcd\u300b\u300a\u6e58\u6c5f\u6028\u300b\u300a\u957f\u76f8\u601d\u300b\u300a\u6e58\u5983\u6028\u300b\u300a\u9633\u5173\u4e09\u53e0\u300b\u300a\u6ee1\u6c5f\u7ea2\u300b\u300a\u5f52\u53bb\u6765\u8f9e\u300b
\u63a8\u8350\uff1a\u300a\u51e4\u6c42\u51f0\u300b
\u521b\u4f5c\u5e74\u4ee3\uff1a\u6c49\u4ee3
\u4f5c\u54c1\u51fa\u5904\uff1a\u300a\u7389\u53f0\u65b0\u548f\u300b
\u66f2\u8bcd\uff1a
\u5176\u4e00
\u6709\u4e00\u7f8e\u4eba\u516e\uff0c\u89c1\u4e4b\u4e0d\u5fd8\u3002
\u4e00\u65e5\u4e0d\u89c1\u516e\uff0c\u601d\u4e4b\u5982\u72c2\u3002
\u51e4\u98de\u7ff1\u7fd4\u516e\uff0c\u56db\u6d77\u6c42\u51f0\u3002
\u65e0\u5948\u4f73\u4eba\u516e\uff0c\u4e0d\u5728\u4e1c\u5899\u3002
\u5c06\u7434\u4ee3\u8bed\u516e\uff0c\u804a\u5199\u8877\u80a0\u3002
\u4f55\u65f6\u89c1\u8bb8\u516e\uff0c\u6170\u6211\u5f77\u5fa8\u3002
\u613f\u8a00\u914d\u5fb7\u516e\uff0c\u643a\u624b\u76f8\u5c06\u3002
\u4e0d\u5f97\u65bc\u98de\u516e\uff0c\u4f7f\u6211\u6ca6\u4ea1\u3002
\u5176\u4e8c
\u51e4\u516e\u51e4\u516e\u5f52\u6545\u4e61\uff0c\u9068\u6e38\u56db\u6d77\u6c42\u5176\u51f0\u3002
\u65f6\u672a\u9047\u516e\u65e0\u6240\u5c06\uff0c\u4f55\u609f\u4eca\u516e\u5347\u65af\u5802\uff01
\u6709\u8273\u6dd1\u5973\u5728\u95fa\u623f\uff0c\u5ba4\u8fe9\u4eba\u9050\u6bd2\u6211\u80a0\u3002
\u4f55\u7f18\u4ea4\u9888\u4e3a\u9e33\u9e2f\uff0c\u80e1\u9889\u9883\u516e\u5171\u7ff1\u7fd4\uff01
\u51f0\u516e\u51f0\u516e\u4ece\u6211\u6816\uff0c\u5f97\u6258\u5b73\u5c3e\u6c38\u4e3a\u5983\u3002
\u4ea4\u60c5\u901a\u610f\u5fc3\u548c\u8c10\uff0c\u4e2d\u591c\u76f8\u4ece\u77e5\u8005\u8c01\uff1f
\u53cc\u7ffc\u4ff1\u8d77\u7ffb\u9ad8\u98de\uff0c\u65e0\u611f\u6211\u601d\u4f7f\u4f59\u60b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
\u300a\u51e4\u6c42\u51f0\u300b\u4f20\u8bf4\u662f\u6c49\u4ee3\u7684\u53e4\u7434\u66f2\uff0c\u6f14\u7ece\u4e86\u53f8\u9a6c\u76f8\u5982\u4e0e\u5353\u6587\u541b\u7684\u7231\u60c5\u6545\u4e8b\u3002\u4ee5\u201c\u51e4\u6c42\u51f0\u201d\u4e3a\u901a\u4f53\u6bd4\u5174\uff0c\u4e0d\u4ec5\u5305\u542b\u4e86\u70ed\u70c8\u7684\u6c42\u5076\uff0c\u800c\u4e14\u4e5f\u8c61\u5f81\u7740\u7537\u5973\u4e3b\u4eba\u516c\u7406\u60f3\u7684\u975e\u51e1\uff0c\u65e8\u8da3\u7684\u9ad8\u5c1a\uff0c\u77e5\u97f3\u7684\u9ed8\u5951\u7b49\u4e30\u5bcc\u7684\u610f\u8574\u3002
\u5168\u8bd7\u8a00\u6d45\u610f\u6df1\uff0c\u97f3\u8282\u6d41\u4eae\uff0c\u611f\u60c5\u70ed\u70c8\u5954\u653e\u800c\u53c8\u6df1\u631a\u7f20\u7ef5\uff0c\u878d\u695a\u8f9e\u9a9a\u4f53\u7684\u65d6\u65ce\u7ef5\u9088\u548c\u6c49\u4ee3\u6c11\u6b4c\u7684\u6e05\u65b0\u660e\u5feb\u4e8e\u4e00\u7089\u3002\u5386\u4ee3\u540c\u540d\u7684\u8bd7\u6b4c\u3001\u5c0f\u8bf4\u3001\u6b4c\u66f2\u3001\u5f71\u89c6\u5f88\u591a\u3002

一. 高山流水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二. 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据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的描述,《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清代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近代琴学家杨时百,在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

三. 渔樵问答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
  渔樵问答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构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后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这种境界令人叹服。
  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渔樵问答古琴词——摘自《兰田馆琴谱》
第一段
问乾坤古往今来,任桑田沧海悠悠。阳鸟月兔,飞鸟难留。天高地下,渺渺虚舟。总寄身寥廓。何虑何忧。光阴如水东流,渔人樵子,不识有王侯。信乎渔人樵子,不识有王侯。这江山与我度春秋。
第二段
否泰难期,山林湖海,渔樵活计,尔与我两相依。惟有此山林湖海,渔樵活计,尔与我两相依,须富贵何为。渔兮,樵兮,一丘一壑,朝斯暮斯。樵采薪於山之颠,渔垂钓於水之滨。樵所志兮常在樵,渔所志兮常在渔。渔樵相遇两相问曰,渔之乐,其乐何如。樵之乐,其乐又何如。
第三段
试看那山水,乐趣何多,云岭与那烟波。丝纶斤斧作生涯,世事休管蹉跎。渔樵之乐,其乐又如何,指山水相与笑呵呵。叹人生功名富贵,朝成夕败,有命自天。总不如,总不如安份忘机,无荣无辱,乐趣在云巅与那烟波。相逢箕踞,相逢箕踞,拍掌浩歌,浩浩歌。江山风月,这便是我安乐窝。
第四段
晓起带月行,披星卧月眠。撒网也,扁舟系水滨,风静波平。伐木也,持斧入深林,雾散烟晴。终日安然,得鱼负薪。摧枯拉朽,巨口细鳞,卖与市中人。
第五段
花开叶落,不知世界,不记春秋。桃源流水,何处更那深幽。独坐那矶头,远岫层峦踏遍,力倦且休,此外又何求,此外又何求。又何求兮,又何求,任他野草闲花满地愁。暑往寒来春复秋,白发乱飕飕。青山绿水,相对话绸缪,乐以忘忧。婆娑岁月,尔我尽悠悠。
  第六段
论古今有许多英雄,为卿为相,定伯匡王,成灵气焰,四海漾荣光,至今都已成空,尽成空。繁华凋谢,竟与草茅微贱同。荣枯胜败,显晦兴亡,时移势改,落花随水去也任流东。追思往哲,何如把钓严公,高节清风。王质得遇神仙,至今仰芳踪。世事竟如何,世事竟如何,竟如何兮竟如何。看那古往今来皆幻梦,百岁光阴过隙驹,莫问是和非。蜡社相携,杯酒足欢娱。乐我渔樵,笑弄烟霞,俯仰又何求。
第七段
今朝会遇聚谈日影移,明日重逢阴晴又未知,且随天时。惟有渔人樵子最便宜。
第八段
山兮自苍苍,水兮自茫茫。渔樵之乐,盖在乎山水之间。

四. 胡笳十八拍
 《胡茄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却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不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双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X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着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征、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五. 阳春白雪
它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
《阳春白雪》: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当然宋玉与楚襄王的这番讨论的目的不是谈论歌曲本身,而是强调雅与俗的巨大差距,并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认而辩解。宋玉进而说'鸟有凤而鱼有鲲',自然非凡间俗物可比。宋玉说,'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最后,宋玉引出了自己的结论,即'夫圣人
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宋玉的意思是,但凡世间伟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独行,其思想和行为往往不为普通人所理解。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指出,《宋玉答楚王问》中明明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即有客人在郢中唱歌。而不是郢人在唱歌,更不是郢人善唱歌。沈括认为,郢中为楚国旧都,'人物猥盛',之所以和者寥寥,是由于不知道或没有听过这首歌曲。宋玉

以此自况,未免有些不讲道理。以郢人不熟悉阳春白雪这样的曲子而指责他们,这不是很荒谬么?沈括还指出,阳春白雪典故中的一些细节后来被错误的解读和传播,例如,善歌者都被称为'郢人',而原文的意思是郢人不善歌。
阳春白雪这个典故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乐曲的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又和欣赏者的主观趣味有很大关系,有时很难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正如西晋葛洪在《广譬》一书中所指出的:'观听殊
好,爱憎难同。'
对于听惯桑间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声的人,当然无法理解阳春白雪和黄钟大吕的高贵雅致。从这点来说,古今并无太大区别。今人欣赏音乐,大都是'入耳为佳,适心为快。'
'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是不能离开'雪唱'和'俗情'的。任何音乐似乎越通俗,支持者也越众。这和今天票房收入最好的往往是流行歌曲演唱会是一个道理。当然高雅的艺术自有其价值,时代愈久,愈弥足珍贵。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毛泽东试图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统

起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说,'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么,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
一 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 一 的问题。不统 一
,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统 一
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在极左的年代里阳春白雪成了受批判的对象,而下里巴人也成了政治的附庸。
阳春白雪虽然被指高雅艺术,但古曲《阳春白雪》在很多书籍里被解题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很显然这是在'阳春白雪'四个字的字面上解题了。阳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阳春
白雪》年代相隔太远,已无音乐上的关联。
《阳春白雪》曲倒是很有可能与元代的散曲有关。元代杨朝英的《阳春白雪》是一本著名元代散曲集。元曲在曲韵及格律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阳春白雪》中收录的白仁甫的《驻马听》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雪阳春,一曲西风几断肠。'可见元代已有阳春白雪这支曲子。
至于元代令人'几断肠'的《阳春白雪》曲,如何演变为今日轻快流畅的乐曲,已非大路所能参透。言犹未尽,此处且做'留白',与众友共赏析。

六.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七. 夕阳箫鼓
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春江花月夜》,为中国古代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此曲最迟在十八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作者佚名。
  【历史演变】
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该曲名最早见于清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年)的手抄本,1875年前后吴畹卿抄本传谱为共6段加1尾声,无分段标题。其后各派传谱分段不一。在平湖派李芳园1895年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曲名《浔阳琵琶》,曲体有所扩展,共10段,其分段标题为:①夕阳箫鼓、②花蕊散回风、③关山临却月、④临水斜阳、⑤枫荻秋声、⑥巫峡千寻、⑦箫声红树里、⑧临江晚眺、⑨渔舟唱晚、⑩夕阳影里一归舟。在浦东沈浩初1929年所编的《养正轩琵琶谱》中,曲名叫《夕阳箫鼓》,其分段标题为:①回风、②却月、③临水、④登山、⑤啸嚷、⑥晚眺、⑦归舟。1923至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曲,同时根据《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至今犹用此名。

八. 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九. 汉宫秋月
汉元帝时,为了和匈奴和亲,美丽的王昭君远嫁大漠,于是有了流传千古的《汉宫秋月》。
此曲为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及演奏形式,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琵琶曲《汉宫秋月》:又名《陈隋》。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更显清怨抑郁,有不同传谱。目前一般是据无锡吴畹卿(1847-1926)所传,但刘德海加上了许多音色变化及意向铺衍的指法,一吟三叹,情景兼备,很有感染力。

十. 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
《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一 、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据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的描述,《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清代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近代琴学家杨时百,在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

三. 渔樵问答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
渔樵问答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构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后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这种境界令人叹服。
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渔樵问答古琴词——摘自《兰田馆琴谱》
第一段
问乾坤古往今来,任桑田沧海悠悠。阳鸟月兔,飞鸟难留。天高地下,渺渺虚舟。总寄身寥廓。何虑何忧。光阴如水东流,渔人樵子,不识有王侯。信乎渔人樵子,不识有王侯。这江山与我度春秋。
第二段
否泰难期,山林湖海,渔樵活计,尔与我两相依。惟有此山林湖海,渔樵活计,尔与我两相依,须富贵何为。渔兮,樵兮,一丘一壑,朝斯暮斯。樵采薪於山之颠,渔垂钓於水之滨。樵所志兮常在樵,渔所志兮常在渔。渔樵相遇两相问曰,渔之乐,其乐何如。樵之乐,其乐又何如。
第三段
试看那山水,乐趣何多,云岭与那烟波。丝纶斤斧作生涯,世事休管蹉跎。渔樵之乐,其乐又如何,指山水相与笑呵呵。叹人生功名富贵,朝成夕败,有命自天。总不如,总不如安份忘机,无荣无辱,乐趣在云巅与那烟波。相逢箕踞,相逢箕踞,拍掌浩歌,浩浩歌。江山风月,这便是我安乐窝。
第四段
晓起带月行,披星卧月眠。撒网也,扁舟系水滨,风静波平。伐木也,持斧入深林,雾散烟晴。终日安然,得鱼负薪。摧枯拉朽,巨口细鳞,卖与市中人。
第五段
花开叶落,不知世界,不记春秋。桃源流水,何处更那深幽。独坐那矶头,远岫层峦踏遍,力倦且休,此外又何求,此外又何求。又何求兮,又何求,任他野草闲花满地愁。暑往寒来春复秋,白发乱飕飕。青山绿水,相对话绸缪,乐以忘忧。婆娑岁月,尔我尽悠悠。
第六段
论古今有许多英雄,为卿为相,定伯匡王,成灵气焰,四海漾荣光,至今都已成空,尽成空。繁华凋谢,竟与草茅微贱同。荣枯胜败,显晦兴亡,时移势改,落花随水去也任流东。追思往哲,何如把钓严公,高节清风。王质得遇神仙,至今仰芳踪。世事竟如何,世事竟如何,竟如何兮竟如何。看那古往今来皆幻梦,百岁光阴过隙驹,莫问是和非。蜡社相携,杯酒足欢娱。乐我渔樵,笑弄烟霞,俯仰又何求。
第七段
今朝会遇聚谈日影移,明日重逢阴晴又未知,且随天时。惟有渔人樵子最便宜。
第八段
山兮自苍苍,水兮自茫茫。渔樵之乐,盖在乎山水之间。

四. 胡笳十八拍
《胡茄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却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不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双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X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着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征、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五. 阳春白雪
它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
《阳春白雪》: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当然宋玉与楚襄王的这番讨论的目的不是谈论歌曲本身,而是强调雅与俗的巨大差距,并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认而辩解。宋玉进而说'鸟有凤而鱼有鲲',自然非凡间俗物可比。宋玉说,'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最后,宋玉引出了自己的结论,即'夫圣人
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宋玉的意思是,但凡世间伟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独行,其思想和行为往往不为普通人所理解。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指出,《宋玉答楚王问》中明明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即有客人在郢中唱歌。而不是郢人在唱歌,更不是郢人善唱歌。沈括认为,郢中为楚国旧都,'人物猥盛',之所以和者寥寥,是由于不知道或没有听过这首歌曲。宋玉

以此自况,未免有些不讲道理。以郢人不熟悉阳春白雪这样的曲子而指责他们,这不是很荒谬么?沈括还指出,阳春白雪典故中的一些细节后来被错误的解读和传播,例如,善歌者都被称为'郢人',而原文的意思是郢人不善歌。
阳春白雪这个典故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乐曲的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又和欣赏者的主观趣味有很大关系,有时很难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正如西晋葛洪在《广譬》一书中所指出的:'观听殊
好,爱憎难同。'
对于听惯桑间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声的人,当然无法理解阳春白雪和黄钟大吕的高贵雅致。从这点来说,古今并无太大区别。今人欣赏音乐,大都是'入耳为佳,适心为快。'
'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是不能离开'雪唱'和'俗情'的。任何音乐似乎越通俗,支持者也越众。这和今天票房收入最好的往往是流行歌曲演唱会是一个道理。当然高雅的艺术自有其价值,时代愈久,愈弥足珍贵。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毛泽东试图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统

起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说,'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么,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
一 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 一 的问题。不统 一
,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统 一
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在极左的年代里阳春白雪成了受批判的对象,而下里巴人也成了政治的附庸。
阳春白雪虽然被指高雅艺术,但古曲《阳春白雪》在很多书籍里被解题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很显然这是在'阳春白雪'四个字的字面上解题了。阳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阳春
白雪》年代相隔太远,已无音乐上的关联。
《阳春白雪》曲倒是很有可能与元代的散曲有关。元代杨朝英的《阳春白雪》是一本著名元代散曲集。元曲在曲韵及格律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阳春白雪》中收录的白仁甫的《驻马听》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雪阳春,一曲西风几断肠。'可见元代已有阳春白雪这支曲子。
至于元代令人'几断肠'的《阳春白雪》曲,如何演变为今日轻快流畅的乐曲,已非大路所能参透。言犹未尽,此处且做'留白',与众友共赏析。

六.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七. 夕阳箫鼓
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春江花月夜》,为中国古代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此曲最迟在十八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作者佚名。
【历史演变】
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该曲名最早见于清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年)的手抄本,1875年前后吴畹卿抄本传谱为共6段加1尾声,无分段标题。其后各派传谱分段不一。在平湖派李芳园1895年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曲名《浔阳琵琶》,曲体有所扩展,共10段,其分段标题为:①夕阳箫鼓、②花蕊散回风、③关山临却月、④临水斜阳、⑤枫荻秋声、⑥巫峡千寻、⑦箫声红树里、⑧临江晚眺、⑨渔舟唱晚、⑩夕阳影里一归舟。在浦东沈浩初1929年所编的《养正轩琵琶谱》中,曲名叫《夕阳箫鼓》,其分段标题为:①回风、②却月、③临水、④登山、⑤啸嚷、⑥晚眺、⑦归舟。1923至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曲,同时根据《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至今犹用此名。

八. 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九. 汉宫秋月
汉元帝时,为了和匈奴和亲,美丽的王昭君远嫁大漠,于是有了流传千古的《汉宫秋月》。
此曲为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及演奏形式,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琵琶曲《汉宫秋月》:又名《陈隋》。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更显清怨抑郁,有不同传谱。目前一般是据无锡吴畹卿(1847-1926)所传,但刘德海加上了许多音色变化及意向铺衍的指法,一吟三叹,情景兼备,很有感染力。

十. 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
《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二、高山流水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高山,流水,下里,巴人。。。。

  • 涓浗鍙や唬鏈夊悕鐨勫彜鐞存洸鏈夊摢浜 涓浗鍙や唬鏈夊摢浜涙湁鍚嶇殑鍙ょ惔鏇
    绛旓細1銆併婃絿婀樻按浜戙銆傛禉娲惧彜鐞村浜洪儹娌斻傛絿婀樻按浜戞槸涓棣栦腑鍥藉彜鐞存洸锛岃憲鍚嶅崄澶у彜鐞存洸涔嬩竴銆傛棤灏勫潎锛堢揣浜斿鸡锛夊畾寮︺備綔鑰呬负鍗楀畫鍙ょ惔婕斿瀹躲佷綔鏇插銆佹暀鑲插鍙婃禉娲惧彜鐞寸殑鍒涘浜洪儹娌斻2銆銆婂箍闄垫暎銆锛屽張鍚嶃婂箍闄垫鎭嬨傚畠鏄腑鍥藉彜浠d竴棣栧ぇ鍨嬬惔鏇诧紝涓浗闊充箰鍙蹭笂闈炲父钁楀悕鐨勫彜鐞存洸锛岃憲鍚嶅崄澶у彜鐞存洸涔嬩竴銆3銆併...
  • 涓浗鍙や唬鏈夊悕鐨勫彜鐞存洸鏈夊摢浜
    绛旓細銆婃鑺变笁寮勩嬫槸鎴戝浗鍙や唬涓棣栬憲鍚嶇殑鍙ょ惔鏇锛屼篃鏄腑鍥藉崄澶у彜鏇蹭箣涓銆傛鏇叉弿缁樹簡姊呰姳鐨勯珮灏氬搧鎬э紝閫氳繃姊呰姳鐨勬磥鐧姐佽姮鑺冲拰鑰愬瘨绛夌壒寰侊紝鏉ラ鎵叿鏈夐珮灏氳妭鎿嶇殑浜恒傛鏇茬粨鏋勭嫭鐗癸紝閲囩敤寰幆鍐嶇幇鐨勬墜娉曪紝閲嶅鏁存涓婚涓夋锛屾瘡娆¢噸澶嶉兘閲囩敤娉涢煶濂忔硶锛屾晠绉颁负銆婁笁寮勩嬨
  • 鍙ょ惔鍚嶆洸鍗佸ぇ鍚嶆洸
    绛旓細娼囨箻姘翠簯鏄敱鍗楀畫钁楀悕鐨勫彜鐞存紨濂忓銆佹禉娲惧彜鐞村垱濮嬩汉閮矓锛屽湪鍗楀畫鏈勾鍏冨叺鍗椾笅鐨勮儗鏅笅鍒涗綔鐨勫彜鐞村悕鏇诧紝鏇茶氨鍦ㄧ濂囩璋变腑璁拌浇鐫鍏辫鍒嗕负鍗佹锛岀洰鍓嶇幇浠f祦琛岀殑鍒嗕负澶氱璋辨湰锛屼富瑕佹祦琛岀殑鏄崄鍏鏇插姞涓灏惧0銆2銆銆婂箍闄垫暎銆骞块櫟鏁e張琚О涓哄箍闄垫鎭紝鏄腑鍥藉崄澶ц憲鍚嶅彜鐞存洸涔嬩竴锛屽湪鍙ゆ椂鍙堣鐪嬫垚鏄婅亗鏀垮埡闊...
  • 鍙ょ惔闊充箰娆h祻鍚嶆洸鍗侀
    绛旓細鍙ょ惔闊充箰娆h祻鍚嶆洸鍗侀锛鍒嗗埆鏄婂箍闄垫暎銆嬨銆婃祦姘淬嬨銆婃絿婀樻按浜戙嬨併婃鑺变笁寮勩嬨併婂钩娌欒惤闆併嬨併婂繂鏁呬汉銆嬨併婃笖妯甸棶绛斻嬨併婇槼鍏充笁鍙犮銆併婅壇瀹靛紩銆嬨1銆併婂箍闄垫暎銆嬨婂箍闄垫暎銆嬪張鍚嶃婂箍闄垫鎭嬶紱瀹冩槸涓浗鍙や唬涓棣栧ぇ鍨嬬惔鏇诧紝涓浗闊充箰鍙蹭笂闈炲父钁楀悕鐨勫彜鐞存洸锛岃憲鍚嶅崄澶у彜鐞存洸涔嬩竴銆2銆併婃祦姘淬嬨婃祦...
  • 鍙ょ惔鍗佸ぇ鍙や唬鍚嶆洸
    绛旓細1銆併婇珮灞辨祦姘淬嬶細杩欐槸涓棣栭潪甯歌憲鍚嶇殑鍙ょ惔鏇锛屼篃鏄腑鍥藉崄澶у悕鏇蹭箣涓銆備紶璇磋繖棣栨洸瀛愭槸鏄ョ鏃舵湡淇炰集鐗欎负鐭ラ煶閽熷瓙鏈熸墍浣滐紝鍚庢潵缁忋婂垪瀛·姹ら棶銆嬩腑璁拌浇锛屼集鐗欏張浣滅惔鏇层婇珮灞辨祦姘淬嬬尞缁欏瓙鏈燂紝鍥犳杩欓鏇插瓙涔熻绉颁负銆婇珮灞辨祦姘撮亣鐭ラ煶銆嬨2銆銆婂箍闄垫暎銆锛氳繖棣栨洸瀛愪篃鏄腑鍥藉崄澶у悕鏇蹭箣涓锛屼紶璇村畠鏄竴棣栨弿缁...
  • 鍙ょ惔鍚嶆洸鏈夊摢浜
    绛旓細1. 銆婂箍闄垫暎銆銆婂箍闄垫暎銆嬫槸涓棣栧崄鍒嗗彜鑰佺殑鍙ょ惔鏇诧紝瀹冩縺鏄傘佹叿鎱紝琚涓烘槸鍙ょ惔鏇蹭腑姘斿娍纾呯ご鐨勪綔鍝佷箣涓銆傛鏇叉弿缁樹簡鑻遍泟璞繄鐨勫舰璞★紝娣卞彈鍘嗕唬鐞村笀鍠滅埍涓庢帹宕囥2. 銆婃鑺变笁寮勩銆婃鑺变笁寮勩嬩互鍏舵偁鎵殑鐞村0鍜岃瘲鎯呯敾鎰忚屽彈鍒颁汉浠殑鍠滅埍銆傛鏇查氳繃鎻忕粯姊呰姳鍦ㄥ瘨鍐腑鍌茬劧缁芥斁鐨勬櫙璞★紝浼犺揪鍑轰竴绉嶅潥闊т笉鎷旂殑绮剧...
  • 鍙ょ惔鍗佸ぇ鍚嶆洸
    绛旓細銆婇槼鏄ョ櫧闆鏄腑鍥藉彜鐞村崄澶у悕鏇蹭箣涓锛屼腑鍥借憲鍚嶅崄澶у彜鏇蹭箣涓銆傝〃鐜扮殑鏄啲鍘绘槬鏉ワ紝澶у湴澶嶈嫃锛屼竾鐗╂娆e悜鑽g殑鍒濇槬缇庢櫙銆傛棆寰嬫竻鏂版祦鐣咃紝鑺傚杞绘澗鏄庡揩銆傜浉浼犺繖鏄槬绉嬫椂鏈熸檵鍥界殑涔愬笀甯堟椃鎴栭綈鍥界殑鍒樻稉瀛愭墍浣溿傜幇瀛樼惔璋变腑鐨勩婇槼鏄ャ嬪拰銆婄櫧闆嬫槸涓ら鍣ㄤ箰鏇层7銆銆婅儭绗冲崄鍏媿銆鏍规嵁鍚屽悕璇楄氨鍐欑殑涔愭洸銆傛墍鍙嶆槧鐨勪富棰樻槸...
  • 鍙ょ惔鐨勪唬琛鏇茬洰
    绛旓細1銆併婇珮灞辨祦姘淬銆婇珮灞辨祦姘淬嬶紝涓浗鍙ょ惔鏇诧紝灞炰簬涓浗鍗佸ぇ鍙ゆ洸涔嬩竴銆備紶璇村厛绉︾殑鐞村笀浼墮涓娆″湪鑽掑北閲庡湴寮圭惔锛屾ǖ澶挓瀛愭湡绔熻兘棰嗕細杩欐槸 鎻忕粯鈥滃敞宄ㄥ叜鑻ユ嘲灞扁濆拰鈥滄磱娲嬪叜鑻ユ睙娌斥濄備集鐗欐儕閬擄細鈥滃杽鍝夛紝瀛愪箣蹇冭屼笌鍚惧績鍚屻傗濋挓瀛愭湡姝诲悗锛屼集鐗欑棝澶辩煡闊筹紝鎽旂惔缁濆鸡锛岀粓韬笉寮癸紝鏁呮湁楂樺北娴佹按涔嬫洸銆2銆併娓旀ǖ闂瓟...
  • 鍙ょ惔鍚嶆洸鍗佸ぇ鍚嶆洸
    绛旓細1銆娼囨箻姘翠簯銆傛絿婀樻按浜戞槸涓棣栦腑鍥藉彜鐞存洸锛屾棤灏勫潎锛堢揣浜斿鸡锛夊畾寮︺備綔鑰呬负鍗楀畫鍙ょ惔婕斿瀹躲佷綔鏇插銆佹暀鑲插鍙婃禉娲惧彜鐞寸殑鍒涘浜洪儹娌斻2銆佸箍闄垫暎銆銆婂箍闄垫暎銆锛屽張鍚嶃婂箍闄垫鎭嬨傚畠鏄腑鍥藉彜浠d竴棣栧ぇ鍨嬬惔鏇诧紝涓浗闊充箰鍙蹭笂闈炲父钁楀悕鐨勫彜鐞存洸锛岃憲鍚嶅崄澶у彜鐞存洸涔嬩竴銆3銆楂樺北娴佹按銆傗滈珮灞辨祦姘粹濆吀鏁呮渶鏃╄浜庛...
  • 涓浗鍙ゅ吀鍗佸ぇ鍚嶆洸
    绛旓細銆婇珮灞辨祦姘淬涓浗鍙ょ惔鏇诧紝灞炰簬涓浗鍗佸ぇ鍙ゆ洸涔嬩竴銆備紶璇翠集鐗欏湪鑽掑北閲庡湴寮圭惔锛屾ǖ澶挓瀛愭湡绔熻兘棰嗕細杩欐槸鎻忕粯鈥滃敞宄ㄥ叜鑻ユ嘲灞扁濆拰鈥滄磱娲嬪叜鑻ユ睙娌斥濄備集鐗欐儕閬擄細鈥滃杽鍝夛紝瀛愪箣蹇冭屼笌鍚惧績鍚屸濄傞挓瀛愭湡姝诲悗锛屼集鐗欑棝澶辩煡闊筹紝鎽旂惔缁濆鸡锛岀粓鐢熶笉寮癸紝鏁呮湁楂樺北娴佹按涔嬫洸銆2銆併婂箍闄垫暎銆銆婂箍闄垫暎銆嬫槸涓浗鍙や唬涓棣栧ぇ鍨嬬惔鏇...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