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 长征 赏析

\u6bdb\u6cfd\u4e1c\u300a\u4e03\u5f8b\u957f\u5f81\u300b\u7684\u8d4f\u6790

\u4e03\u5f8b\u957f\u5f81\u662f\u4e00\u9996\u4ec0\u4e48\u8bd7\uff1f\u4e03\u5f8b\u957f\u5f81\u539f\u6765\u662f\u8fd9\u4e2a\u610f\u601d\uff0c\u770b\u5b8c\u53d7\u76ca\u591a\u591a

\u4e07\u6c34\u5343\u5c71\u53ea\u7b49\u95f2
\u4e94\u5cad\u9036\u8fe4\u817e\u7ec6\u6d6a
\u4e4c\u8499\u78c5\u7934\u8d70\u6ce5\u4e38
\u91d1\u6c99\u6c34\u62cd\u4e91\u5d16\u6696
\u5927\u6e21\u6cb3\u6a2a\u94c1\u7d22\u5bd2
\u66f4\u559c\u5cb7\u5c71\u5343\u91cc\u96ea
\u4e09\u519b\u8fc7\u540e\u5c3d\u5f00\u989c


1935\u5e749\u6708\uff0c\u7ea2\u519b\u5317\u4e0a\u7518\u5357\u901a\u6e2d\u65f6\uff0c\u6bdb\u6cfd\u4e1c\u5728\u7ea2\u519b\u526f\u6392\u957f\u4ee5\u4e0a\u5e72\u90e8\u4f1a\u4e0a\u8bb2\u8bdd\uff0c\u6700\u540e\u4ed6\u8bf4\uff1a\u201c\u6211\u5199\u4e86\u9996\u8bd7\u8bfb\u7ed9\u4f60\u4eec\u542c\u542c\uff0c\u4e0d\u77e5\u884c\u4e0d\u884c\u3002\u201d\u63a5\u7740\u4fbf\u6717\u8bf5\u4e86\u300a\u4e03\u5f8b\u00b7\u957f\u5f81\u300b\u8fd9\u9996\u8bd7\u3002\u6b64\u8bd7\u6700\u65e9\u53d1\u8868\u4e8e\u5317\u5e73\u4e1c\u65b9\u5feb\u62a5\u5370\u5237\u53821937\u5e743\u6708\u79d8\u5bc6\u51fa\u7248\u7684\u300a\u5916\u56fd\u8bb0\u8005\u897f\u5317\u5370\u8c61\u8bb0\u300b\uff0c\u7531\u9752\u5e74\u5b66\u751f\u738b\u798f\u65f6\u62c5\u4efb\u603b\u7f16\u8f91\uff0c\u662f\u6839\u636e\u7f8e\u56fd\u8bb0\u8005\u57c3\u5fb7\u52a0\u00b7\u65af\u8bfa\u91c7\u8bbf\u9655\u5317\u9769\u547d\u6839\u636e\u5730\u548c\u6bdb\u6cfd\u4e1c\u7684\u6709\u5173\u62a5\u9053\u7ffb\u8bd1\u6c47\u7f16\u7684\u3002\u65af\u8bfa\u4e3a\u6b64\u4e66\u63d0\u4f9b\u4e8632\u5e45\u7167\u7247\u300110\u9996\u7ea2\u519b\u6b4c\u66f2\u548c\u6bdb\u6cfd\u4e1c\u7684\u300a\u957f\u5f81\u300b\u8bd7\u3002\u540e\u7ecf\u4f5c\u8005\u4eb2\u81ea\u5ba1\u5b9a\uff0c\u6b63\u5f0f\u53d1\u8868\u4e8e\u300a\u8bd7\u520a\u300b1957\u5e74\u4e00\u6708\u53f7\u3002
\u8fd9\u4ef6\u624b\u4e66\u4e3a\u7ad6\u5199\u6a2a\u5e45\uff0c\u884c\u8349\u5b57\u4f53\uff0c\u53d6\u5927\u8349\u6c14\u52bf\u3002\u6709\u6807\u70b9\u3001\u4f5c\u8005\u7f72\u540d\u3001\u4e66\u5199\u65f6\u95f4\uff0c\u5f62\u5f0f\u6bd4\u8f83\u5b8c\u6574\u3002\u901a\u7bc7\u52a0\u6807\u70b9\u7b26\u53f7\uff0c\u4e0e\u6587\u5b57\u6d51\u7136\u4e00\u4f53\uff0c\u6210\u4e3a\u4f5c\u54c1\u4e2d\u7684\u6709\u673a\u7ec4\u6210\u90e8\u5206\u3002\u7528\u7b14\u4ee5\u4e2d\u950b\u4e3a\u4e3b\uff0c\u517c\u7528\u4fa7\u950b\uff0c\u7ed3\u5b57\u6b39\u4fa7\u7a0b\u5ea6\u6bd4\u4ece\u524d\u51cf\u5c11\uff0c\u4ecd\u5e26\u6709\u5b57\u4f53\u5927\u5c0f\u53c2\u5dee\u7684\u98ce\u683c\u3002\u7528\u7b14\u5706\u6da6\u9052\u52b2\uff0c\u7a0d\u5e26\u6da9\u7b14\uff0c\u6c14\u9b44\u6d69\u5927\uff0c\u81ea\u7136\u6d41\u7f8e\uff0c\u662f\u2018\u6bdb\u4f53\u2019\u4e66\u98ce\u6210\u719f\u540e\u7684\u6770\u51fa\u7684\u4ee3\u8868\u4f5c\u3002

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不怕”二字是全句之眼,也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

“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举重若轻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二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小则愈现红军之不怕,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三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本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扩展资料

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毛泽东用短短的56个字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
毛泽东的诗词最好的三首是:《沁园春.雪》《七律.长征》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这三首写的最有气势!

《长征》,是红军两万五千里战略转移和向抗日战场大进军的光辉写照和热情颂歌。它生动地描写了长征那艰险壮阔的场面,深入地刻画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心理状态,集中地表现了红军那英雄豪迈的气概。《长征》作为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来自于军事、政治、自然等方面,以及内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张国焘分裂主义所造成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阴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以点带面地描绘了一组空中鸟瞰难关图:在英勇无比的红军面前,绵延数省的险峻的五岭群山,仅仅像水面上微微腾越的细小波浪;廓大无边的乌蒙山只像一个滚动着的小小泥丸。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变成了动的物相,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近看金沙江两岸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描绘了一组放大的特写图:红军在炎热的天气中渡江,金沙江的浪涛拍击着陡峭的两岸,给人以暖热的感觉;红军在阴冷的天气中夺桥泸定桥的铁索横悬在急流的河面,给人以寒冷的感觉。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不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长征》诗句亦非有此胸怀而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