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什么啊! 孔子姓什么呢

\u5b54\u5b50\u59d3\u4ec0\u4e48

\u5b54\u5b50\u7684\u59d3\u6c0f\u4e3a\u5b54\u3002
\u5b54\u5b50\uff08\u516c\u5143\u524d551\u5e749\u670828\u65e5\u2015\u516c\u5143\u524d479\u5e744\u670811\u65e5\uff09\uff0c\u5b50\u59d3\uff0c\u5b54\u6c0f\uff0c\u540d\u4e18\uff0c\u5b57\u4ef2\u5c3c\uff0c\u6625\u79cb\u672b\u671f\u9c81\u56fd\u966c\u9091\uff08\u4eca\u5c71\u4e1c\u66f2\u961c\uff09\u4eba\uff0c\u7956\u7c4d\u5b8b\u56fd\u6817\u9091\uff08\u4eca\u6cb3\u5357\u590f\u9091\uff09\uff0c\u4e2d\u56fd\u53e4\u4ee3\u601d\u60f3\u5bb6\u3001\u6559\u80b2\u5bb6\uff0c\u5112\u5bb6\u5b66\u6d3e\u521b\u59cb\u4eba\u3002\u4ed6\u5f00\u521b\u4e86\u79c1\u4eba\u8bb2\u5b66\u7684\u98ce\u6c14\uff0c\u5021\u5bfc\u4ec1\u3001\u4e49\u3001\u793c\u3001\u667a\u3001\u4fe1\u3002
\u5b54\u5b50\u66fe\u5e26\u9886\u90e8\u5206\u5f1f\u5b50\u5468\u6e38\u5217\u56fd\u524d\u540e\u8fbe\u5341\u4e09\u5e74\uff0c\u665a\u5e74\u4fee\u8ba2\u516d\u7ecf\u5373\u300a\u8bd7\u300b\u300a\u4e66\u300b\u300a\u793c\u300b\u300a\u4e50\u300b\u300a\u6613\u300b\u300a\u6625\u79cb\u300b\u3002\u76f8\u4f20\u5b54\u5b50\u66fe\u95ee\u793c\u4e8e\u8001\u5b50\uff0c\u6709\u5f1f\u5b50\u4e09\u5343\uff0c\u5176\u4e2d\u8d24\u4eba\u4e03\u5341\u4e8c\u3002\u5b54\u5b50\u53bb\u4e16\u540e\uff0c\u5176\u5f1f\u5b50\u53ca\u5176\u518d\u4f20\u5f1f\u5b50\u628a\u5b54\u5b50\u53ca\u5176\u5f1f\u5b50\u7684\u8a00\u884c\u8bed\u5f55\u548c\u601d\u60f3\u8bb0\u5f55\u4e0b\u6765\uff0c\u6574\u7406\u7f16\u6210\u5112\u5bb6\u7ecf\u5178\u300a\u8bba\u8bed\u300b\u3002
\u5b54\u5b50\u5728\u53e4\u4ee3\u88ab\u5c0a\u5949\u4e3a\u201c\u5929\u7eb5\u4e4b\u5723\u201d\u201c\u5929\u4e4b\u6728\u94ce\u201d\uff0c\u662f\u5f53\u65f6\u793e\u4f1a\u4e0a\u7684\u6700\u535a\u5b66\u8005\u4e4b\u4e00\uff0c\u88ab\u540e\u4e16\u7edf\u6cbb\u8005\u5c0a\u4e3a\u5b54\u5723\u4eba\u3001\u81f3\u5723\u3001\u81f3\u5723\u5148\u5e08\u3001\u5927\u6210\u81f3\u5723\u6587\u5ba3\u738b\u5148\u5e08\u3001\u4e07\u4e16\u5e08\u8868\u3002\u5176\u601d\u60f3\u5bf9\u4e2d\u56fd\u548c\u4e16\u754c\u90fd\u6709\u6df1\u8fdc\u7684\u5f71\u54cd\uff0c\u5176\u4eba\u88ab\u5217\u4e3a\u201c\u4e16\u754c\u5341\u5927\u6587\u5316\u540d\u4eba\u201d\u4e4b\u9996\u3002
\u968f\u7740\u5b54\u5b50\u5f71\u54cd\u529b\u7684\u6269\u5927\uff0c\u796d\u7940\u5b54\u5b50\u7684\u201c\u796d\u5b54\u5927\u5178\u201d\u4e5f\u4e00\u5ea6\u6210\u4e3a\u548c\u4e2d\u56fd\u7956\u5148\u795e\u796d\u7940\u540c\u7b49\u7ea7\u522b\u7684\u201c\u5927\u7940\u201d\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
\u5b54\u5b50\u7684\u4e3b\u8981\u6210\u5c31
\u5b54\u5b50\u5efa\u6784\u4e86\u5b8c\u6574\u7684\u201c\u5fb7\u9053\u201d\u601d\u60f3\u4f53\u7cfb\uff1a\u5728\u4e2a\u4f53\u5c42\u9762\u4e3b\u5f20\u201c\u4ec1\u3001\u793c\u201d\u4e4b\u5fb7\u6027\u4e0e\u5fb7\u884c\u3002\u5fb7\u9053\u601d\u60f3\u4f53\u7cfb\u662f\u4ee5\u6027\u5584\u8bba\uff08\u201c\u4e00\u9634\u4e00\u9633\u4e4b\u8c13\u9053\uff0c\u7ee7\u4e4b\u8005\u5584\u4e5f\uff0c\u6210\u4e4b\u8005\u6027\u4e5f\u201d\uff09\u4e3a\u57fa\u7840\uff0c\u4ee5\u7acb\u4eba\u6781\uff08\u201c\u4e09\u6781\u4e4b\u9053\u201d\uff09\u4e3a\u65e8\u5f52\uff0c\u4ee5\u4eba\u9053\u4e0e\u5929\u9053\u3001\u5730\u9053\u76f8\u4f1a\u901a\uff0c\u4eba\u9053\u4e2d\u5eb8\u53c8\u9002\u65f6\u4e4b\u53d8\u4e3a\u65b9\u6cd5\u8bba\u7684\u5b8c\u8db3\u601d\u60f3\u4f53\u7cfb\u3002
\u5b54\u5b50\u7684\u4ec1\u8bf4\uff0c\u4f53\u73b0\u4e86\u4eba\u9053\u7cbe\u795e\uff0c\u5b54\u5b50\u7684\u793c\u8bf4\uff0c\u5219\u4f53\u73b0\u4e86\u793c\u5236\u7cbe\u795e\uff0c\u5373\u73b0\u4ee3\u610f\u4e49\u4e0a\u7684\u79e9\u5e8f\u548c\u5236\u5ea6\u3002\u4eba\u9053\u4e3b\u4e49\u8fd9\u662f\u4eba\u7c7b\u6c38\u6052\u7684\u4e3b\u9898\uff0c\u5bf9\u4e8e\u4efb\u4f55\u793e\u4f1a\uff0c\u4efb\u4f55\u65f6\u4ee3\uff0c\u4efb\u4f55\u4e00\u4e2a\u653f\u5e9c\u90fd\u662f\u9002\u7528\u7684\uff0c\u800c\u79e9\u5e8f\u548c\u5236\u5ea6\u793e\u4f1a\u5219\u662f\u5efa\u7acb\u4eba\u7c7b\u6587\u660e\u793e\u4f1a\u7684\u57fa\u672c\u8981\u6c42\u3002\u5b54\u5b50\u7684\u8fd9\u79cd\u4eba\u9053\u4e3b\u4e49\u548c\u79e9\u5e8f\u7cbe\u795e\u662f\u4e2d\u56fd\u53e4\u4ee3\u793e\u4f1a\u653f\u6cbb\u601d\u60f3\u7684\u7cbe\u534e\u3002
\u5b54\u5b50\u665a\u5e74\u65f6\u671f\u7684\u6700\u9ad8\u7406\u60f3\u79f0\u4e4b\u4e3a\u201c\u5927\u540c\u201d\u3002\u5728\u5927\u540c\u7684\u4e16\u754c\u91cc\uff0c\u5929\u4e0b\u7684\u4eba\uff0c\u4e0d\u6b62\u4ee5\u81ea\u5df1\u7684\u5bb6\u4eba\u4e3a\u4eb2\uff0c\u4e0d\u6b62\u4ee5\u81ea\u5df1\u7684\u7236\u6bcd\u513f\u5973\u4e3a\u7231\uff0c\u800c\u662f\u76f8\u4e92\u656c\u7231\uff0c\u7231\u5929\u4e0b\u6240\u6709\u7684\u4eba\u3002\u4f7f\u8001\u6709\u6240\u7ec8\uff0c\u58ee\u6709\u6240\u7528\uff0c\u5b69\u5b50\u4eec\u90fd\u80fd\u83b7\u5f97\u6e29\u6696\u4e0e\u5173\u6000\uff0c\u5b64\u72ec\u7684\u4eba\u4e0e\u6b8b\u75be\u8005\u90fd\u6709\u6240\u4f9d\u9760\uff0c\u7537\u4eba\u5404\u81ea\u6709\u81ea\u5df1\u7684\u4e8b\u60c5\uff0c\u5973\u4eba\u6709\u6ee1\u610f\u7684\u5f52\u5bbf\u3002
\u5929\u4e0b\u6ca1\u6709\u6b3a\u8bc8\uff0c\u6ca1\u6709\u76d7\u8d3c\uff0c\u8def\u4e0d\u62fe\u9057\uff0c\u591c\u4e0d\u95ed\u6237\uff0c\u4eba\u4eba\u8bb2\u4fe1\u4fee\u7766\uff0c\u9009\u8d24\u4e3e\u80fd\uff0c\u5927\u9053\u4e4b\u884c\u4e5f\uff0c\u5929\u4e0b\u4e3a\u516c\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u2014\u2014\u5b54\u5b50

\u5b54\u5b50\u5f00\u521b\u4e86\u79c1\u4eba\u8bb2\u5b66\u4e4b\u98ce\uff0c\u5021\u5bfc\u4ec1\u4e49\u793c\u667a\u4fe1\u3002\u6709\u5f1f\u5b50\u4e09\u5343\uff0c\u5176\u4e2d\u8d24\u4eba\u4e03\u5341\u4e8c\u3002\u4ed6\u66fe\u5e26\u9886\u90e8\u5206\u5f1f\u5b50\u5468\u6e38\u5217\u56fd\u5341\u4e09\u5e74\uff0c\u665a\u5e74\u4fee\u8ba2\u300a\u8bd7\u300b\u300a\u4e66\u300b\u300a\u793c\u300b\u300a\u4e50\u300b\u300a\u6613\u300b\u300a\u6625\u79cb\u300b\u516d\u7ecf\u3002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俄语:Конфуций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思想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学术贡献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教育贡献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孔子逝世后,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籍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睁着大眼说瞎话,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编外人员,至于是哪五个,俺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还请博物君子垂教。

据《论语》记载,鲁国当时在孔子的管理下非常繁荣。但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孔子没有在鲁国或别的国家担任过重大职务。传说鲁国的邻国齐国 担心鲁国太过强大会威胁到齐国,于是为了破坏鲁国的改革,送了上百匹好马和八十位美丽的舞女给鲁国诸侯。鲁国诸侯遂沉溺于安逸享乐之中,对政务不闻不问,甚至有一次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孔子极为不满,踏上了长途之旅(周游列国),拜访中国中北部的一些小国,包括卫、宋、陈、蔡。他宣扬了自己的那些政治信仰,但并没有哪国去实施。孔子68岁回到家乡教书,收了不少弟子。晚年的他和弟子一起编纂了传承先哲智慧的结晶——《五经》。由于不能承受失去儿子和自己的心血的双重悲痛,孔子于72岁(或73岁)与世长辞。

主要弟子

相传孔子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有较大成就者72人,其中最主要的有: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言偃 (前506~前443)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颜回(前521~前490)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 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33岁时去世。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颜庙,亦称复圣庙。今曲阜城东11公里防山之南程庄村东北角有颜子林,为颜回及其家族的墓地。

曾参(约前505~前435) 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 (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忠恕"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 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 “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 》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字子路,通称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收之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冉求(前522-前489)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闵损(前536-?)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骞。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相传遭后母虐待,但为了爱护异母弟而自甘受苦,谏阻父亲驱逐后母,孔子曾特别表 彰他的孝行,后人将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为人谦和、清高,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令其担任费宰,逃亡齐国力辞。

宰予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我,通称宰我。孔子弟子。以言语见称。利口辩辞,颇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孟子称赞他“智足以知圣人”,但与孔子有较多的思想分歧。反对为父母服丧3年的礼制,主张改为1年,被孔子斥为不仁。曾在白天睡觉,孔子把他比作"朽木"和"粪土之墙"。一说后来到齐任临淄大夫,因与田常作乱被杀。其墓在今曲阜城东3公里古城村南约500米处。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其学生对他的尊称,就象“老子”、“庄子”、“墨子”一样。
孔子姓孔,他后人自然也姓孔了,孔子后人繁衍,有名的后人包括:

第10代西汉孔藂(?-前171),早年追随汉高祖砀山起义,屡立战功,曾官左司马、将军、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领军军夹击项羽楚兵,大胜。次年六月被封为蓼侯。卒谥“夷”。
第11代西汉孔臧,孔藂之子。汉文帝时嗣蓼侯,迁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赋二十四篇。
第11代西汉孔安国
第14代西汉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随父孔霸徙居长安,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后举方正,入朝任谏大夫。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迁大将军,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汉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师,称病辞职。卒谥简烈侯。
第19代东汉孔宙(103- 163),字季将。少好学,治严氏《春秋》,举孝廉,授郎中,迁元城令。是时,泰山附近动乱,孔宙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门人立碑示后,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东庑。
第20代东汉末年的孔融
第26代晋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有集传世。
第32代南朝孔奂(514-583),字休文,居会稽。好学善属文,通经史百家。侯景之乱,孔奂独傲然自若,自谓不以取媚凶丑以求全。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晋陵太守,后为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有集传世。
第32代唐孔颖达,经学家。最重要的著作为《五经正义》,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第37代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河、裴政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授左卫兵曹参军,累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成功劝说藩镇田悦归顺。后为藩镇李怀光部众所杀。
第38代唐孔述睿(730-800),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代宗召为大常寺协律郎,转国子博士,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升为谏议大夫兼皇太子侍读,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复为史馆修撰。“述睿每迁,即至朝谢,俄而辞疾归。”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赠工部尚书。
第45代北宋孔道辅(985-1039),字原鲁。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举进士第,授宁州军事推官。九年(I016年)迁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今曲阜县),主孔子祀事。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优人以孔子为戏,道辅怒退,契丹陪罪,后不敢侮慢宋使。后知兖州,曾访得孟子墓,建庙于墓之西南。卒后,受祀于邹县孟庙,称先儒孔氏。
第46代北宋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辅次子。登进士第,知仙源县(今曲阜县)。司马光上章推荐,迁为太常博士,后为司农少卿,后迁鸿胪。编有《孔氏宗谱》、《阙里世系》等。
第47代北宋孔平仲,字义甫。姓刚直,而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贬官。长于史学,工文词,著有《续世说》等书。与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黄庭坚论元佑人才,誉称“二苏(苏轼、苏辙)联璧,三孔分鼎”。
第54代元孔思迪,字凝道。以国子生授胶西主簿、安庆录事,转光山尹,迁陕西行台御史、湖广都事、太常礼仪院判、太常礼仪使。元文宗时,楚中因灾动乱。迁思迪为湖广都事,以宣抚安定为主策,动乱遂告平息。
第60代明孔承倜,字永冠。博学工诗,尤精颜真卿书法,明代孔庙石碑多出其手。一生为官清正,笃信阳明之学,足迹所至,均开馆会生徒。著有《易经代言》、《诗经代言》、《书经代言》、《四书代言》等。
第62代明孔闻诗(?-1643),字四可。天启二年(1622年)举进士,授中书舍人。崇祯元年(1628年),向明思宗条上八事,以革新政治。时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县,闻诗应援守御,战绩卓著。编有《奏议》数卷。
第63代明孔贞运(1574-1644年),字开仲。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殿试第二名赐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代为辅相。编著有《词林典类》等书。
第63代清孔贞瑄,字壁六,清顺治庚午举人,博学多才,潜心研究经史,尤精算学、韵学。由泰安学正升云南大姚知县,因争公道不得而辞官。 晚年专事著述,著有《聊园文集》等。
第64代清戏剧桃花扇作者孔尚任
第69代清孔继汾(1725~1786),经学家。有《阙里文献考》100卷,《孔氏家仪》14卷,《乐舞全谱》2卷,《匡仪纠谬集》3卷,《行余诗草》2卷,并校刻《文献通考序》1卷。
第69代清孔继涵(1739~1783),校勘学家。有《微波榭丛书》。
第70代清孔广森(1752-1786),经学家、音韵学家。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注》、《经学卮言》、《诗声类》等。
第70代清孔广陶(1832-1890),广州藏书名家。藏书处称“三十三万卷书堂”,与伍崇曜“粤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馆”、康有为“万木草堂”,合称“粤省四家”。
第71代清孔昭虔(1775年-1835),宇元敬,孔广森子。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官至贵州布政使。善隶书,工吟咏,于古音学颇有研究,曾著《古韵》、《词韵》。
第71代清孔昭薰,宇惠如,衍圣公孔广棨次子。嘉庆举人,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任山东临邑县训导。刻苦好学,嗜古工诗,好金石学。于曲阜城郊掘得汉、唐宋、金、元、明各代石碑120通,编成《至圣林碑目》六卷。
第72代清孔宪彝,著名诗人。
第72代后裔孔宪铎(1935年生),曾任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学术副院长、香港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
第73代现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的孔庆东
第73代孔庆翔(1983-),美国偶像参赛者
第74代孔繁礼(1923-),字景高,安徽太湖人。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编委,安徽阜阳师院古籍所
顾问,苏轼研究专家。

第74代孔繁星,当代诗人。
第75代孔祥熙,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
第75代孔祥吉,当代著名清史学家。
第75代孔祥东,国际知名钢琴家。
第76代孔另境(1904—1972),原名令俊、若君。近代文学家。
第76代孔令朋(1919—),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著有回忆录《风雨人生》。
第76代孔令辉(1975—),当代著名乒乓球运动员。
第77代嫡孙女孔德齐(1915年生),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大姐,嫁给前清探花、著名书法家冯恕的之子,婚后因琴瑟不和而早逝。。
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1917年生),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的二姐,嫁给清末翰林、《新元史》作者柯劭忞之子柯昌汾。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是春秋时期我国的大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姓氏问题也相当耐人寻味。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的祖先是宋人。宋本是殷商的后裔封国。商的始祖叫契,契的祖先是宋人。宋本是殷商的后裔封国。商的始祖叫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相传有一年春分时分,简狄在郊外祈祝祷,忽然飞来一只玄鸟(燕子),简狄无意中吞吃了燕卵怀孕生下契。契长大后,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因契是其母吞食玄鸟之“子”(卵)而生的,所以舜就赐予契姓“子”。这么看来,一定要追根究底问孔子的姓,那就是姓 “子”了。不过,秦汉以前姓氏有别,男子称氏不称姓。商亡后,后代被周封在宋,宋王室的后代又各有氏。孔子的先世就以祖先孔父嘉的字“孔父”为氏,因此,确切地说,孔子应姓“子”、“孔”是氏。先秦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氏也就成了姓。由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姓孔氏”。

http://www.hfeng.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772
参考资料:http://www.qxw.2156.cn/book/7/23/104.html

姓孔,名丘,字仲尼.

孔子生平及年谱

(前 551 ~ 前 479 )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30 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 ),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前 501 ),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 ,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 ,时孔子 55 岁。孔子 14 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 ),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 68 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

孔子姓孔,名丘,自仲尼。

孔子的祖先可以追述到商代的微子。
微子劝谏纣王,结果被纣王迫害。周朝建立,封微子于宋国,都城在今河南的商丘。
微子是殷商的宗室,他们是“子”氏——用现代话说就是姓“子”。
到春秋时候,微子的后裔中有一个叫子嘉的贵族,因为字孔父,所以人们习惯叫他孔父嘉。孔父嘉后来担任宋国的大司马,遇到宋国公室内乱,被太宰华督所害。
孔父嘉的儿子逃亡鲁国,定居在陬邑,改以孔为姓氏。从此中国有了孔这个姓氏。
孔父嘉就是孔子的六世祖。
孔父嘉到孔子的世系,史书上记载的很清楚。这几代也有作官的。
比如孔子的曾祖孔防叔,就是一个大夫。
孔子的父亲,史书上一般称为“叔梁纥”,是那个时代天下三大勇士之一。“叔梁纥”不是孔子父亲的“学名”,而是当时人们的习惯称呼,当时人们以伯、仲、叔、季或孟、叔、季来表示一个人在其兄弟(姐妹)中的长幼次序,并习惯把这个次序加在他名字的前面。

孔子和他的后代,都姓孔。

  • 瀛斿瓙鍒板簳濮撲粈涔
    绛旓細鐩镐紶鏈変竴骞存槬鍒嗘椂鍒嗭紝濂戠殑姣嶄翰鍦ㄩ儕澶栫绁濈シ锛屽拷鐒堕鏉ヤ竴鍙嚂瀛愶紝濂瑰氨鏃犳剰涓悶鍚冧簡鐕曞嵉鎬瀛曠敓涓嬪銆傚闀垮ぇ鍚庯紝杈呬綈鑸滃笣鏈夊姛锛岃鑸滃皝鍦ㄥ晢銆傚洜濂戞槸鍏舵瘝鍚為鐕曞嵉鑰岀敓鐨勶紝鎵浠ヨ垳灏辫祼浜堝濮撯滃瓙鈥濄傚洜姝瀛斿瓙灏辨槸濮撯滃瓙鈥濅簡銆備笉杩囷紝绉︽眽浠ュ墠濮撴皬鏈夊埆锛岀敺瀛愮О姘忎笉绉板銆傚晢浜″悗锛屽悗浠h鍛ㄥ皝鍦ㄥ畫锛屽畫鐜嬪...
  • 瀛斿瓙濮撲粈涔?
    绛旓細浠栧綋鐒朵篃濮撳瓙锛屽瓟鐖舵槸浠栫殑瀛楋紝鍢夋槸浠栫殑鍚嶏紝鎶婂瓧鏀惧湪鍚嶇殑鍓嶉潰锛屽悎璧锋潵绉板懠涓涓汉锛屾槸鏄ョ鏃剁殑椋庝織銆傚湪瀛旂埗鍢変箣鍓嶏紝瀛斿瓙鐨勫厛绁栦互浠涔涓烘皬涓嶅緱鑰岀煡銆傚湪瀛旂埗鍢変箣鍚庯紝瀛斿瓙鐨勫厛绁栧紑濮嬩互瀛旂埗鍢夌殑鍚嶅瓧涓烘皬锛屾妸鈥滃瓙鈥濊繖涓鎼佽捣鏉ヤ笉鐢紝浠庢浜轰汉鐨嗏滃瓟鈥濅簡銆傚瓟瀛愪负浠涔堝彨瀛斿瓙锛岃繖灏辨槸鍘熷洜銆
  • 瀛斿瓙鐨濮撴皬鏄粈涔?
    绛旓細濡傛灉瑕佽杩瀛斿瓙鐨濮锛屽叾鏈鏃╁彲浠ヨ拷婧埌鈥滃瓙鈥濊繖涓銆傛牴鎹彶鏂欑殑璁拌浇锛屽瓟瀛愮殑鍏堢鏄鍟嗙帇瀹ょ殑鍚庝唬锛屽湪鍟嗘湞鐏骸涔嬪悗锛屽瓟瀛愮殑鍏堢琚唽灏佷负瀹嬪浗鏉冭吹銆傚埌浜嗗瓟瀛愮鍏唬鍏堢涔嬫椂锛屽瓟姘忓閬撲腑钀斤紝鏃犲涔嬩笅锛屽彧濂芥敼鈥滃瓙鈥濆涓衡滃瓟鈥濆銆傚瓟瀛愮殑韬笘锛氬瓟瀛愮绫嶆槸瀹嬪浗锛屽綋鏃讹紝瀛旀皬瀹舵棌涓哄畫鍥借吹鏃忥紝鏄捐但涓鏃讹紝鑷...
  • 瀛斿瓙濮撲粈涔?
    绛旓細瀛斿瓙鍏ㄥ悕瀛斾笜锛濮撴皬鏄瀛斻傚瓟瀛愶紝鍚嶄笜锛屽瓧浠插凹锛屾槸涓浗钁楀悕鐨勫摬瀛﹀銆佹暀鑲插鍜屾斂娌诲銆傚瓟瀛愭槸鍎掑瀛︽淳鐨勫垱濮嬩汉锛屽涓浗鍙や唬鏂囧寲鍜屾濇兂浜х敓浜嗘繁杩滅殑褰卞搷銆傚瓟瀛愭槸鏄ョ鏃舵湡椴佸浗浜猴紝鍑虹敓鍦ㄤ粖澶╃殑灞变笢鏇查槣銆傚瓟瀛愮殑瀹跺涵骞堕潪璐垫棌锛屼絾鍏锋湁鑹ソ鐨勫搴儗鏅拰鏁欒偛璧勬簮銆傚瓟瀛愯嚜灏忚仾鏄庡ソ瀛︼紝瀛斿瓙甯堜粠澶氫綅鍚嶅笀锛屾繁鍏ョ爺绌...
  • 瀛斿瓙濮撲粈涔?鍘熷悕鍙粈涔
    绛旓細瀛斿瓙濮瀛旓紝鍘熷悕鍙瓟涓樸傚瓟瀛愬叕鍏冨墠551骞9鏈28鏃ュ叕鍏冨墠478骞4鏈11鏃ュ瓟瀛愬锛屽瓟姘忥紝鍚嶄笜锛屽瓧浠插凹锛岄瞾鍥介櫖閭戜汉浠婂北涓滄洸闃滐紝绁栫睄瀹嬪浗鏍楅倯浠婃渤鍗楀閭戜腑鍥借憲鍚嶇殑澶ф濇兂瀹讹紝澶ф暀鑲插锛屽巻鍙插瀹躲傚瓟瀛愬紑鍒涗簡绉佷汉璁插鐨勯姘旓紝鏄剴瀹跺娲剧殑鍒涘浜恒傚瓟瀛愭浘鍙椾笟浜庤佸瓙锛屽甫棰嗛儴鍒嗗紵瀛愬懆娓稿垪鍥藉崄鍥涘勾锛屾櫄骞翠慨璁㈠叚缁忥紝...
  • 瀛斿瓙濮撲粈涔,鍚嶄粈涔,瀛椾粈涔?
    绛旓細瀛斿瓙锛屽瓙濮擄紝瀛旀皬锛屽悕涓橈紝瀛椾徊灏硷紝瀛斿瓙鏄腑鍥藉彜浠h憲鍚嶇殑鎬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锛屼粬寮鍒涗簡绉佷汉璁插鐨勯姘旓紝鏄剴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銆傚瓟瀛愮殑绁栧厛鏄晢鏈濆悰涓荤殑鍚庤銆傝ˉ鍏咃細鍦ㄦ槬绉嬫垬鍥芥椂鏈燂紝鏁翠釜绀句細鍙戠敓閲嶅ぇ鍙橀潻锛屽姘忓埗搴︿篃鍑虹幇娣蜂贡锛屽姘忛愭笎娣峰悓銆傛墍浠ワ紝瀛斿瓙濮鈥滃瓙鈥濓紝涓嶅鈥滃瓟鈥濄傗滃瓟鈥濇槸浠栫殑姘忥紝涓嶆槸浠栫殑濮撱傚湪浠...
  • 瀛斿瓙鏄濮撲粈涔鐨?
    绛旓細瀛斿瓙鍚嶄笜濮撳瓟銆備粠鏂囩尞璁拌浇鍙煡锛屽瓟瀛愮殑鍒楃鍒楀畻涓紝娌℃湁浠ュ瓟涓哄鐨勶紝瀛斿鏄粠瀛斿瓙寮濮嬬殑銆傚瓟瀛愮殑绁栧厛涓嶅瀛旓紝濮撳瓙銆傚瓟瀛愯嚜绉版槸娈蜂汉锛屽叾绁栧厛灞炰簬娈烽仐姘戙傚湪鍏堢Е锛屽晢銆佸懆涓や唬锛屽晢鏄瀛愬锛屽懆鏄К濮撱備絾鍦ㄥ綋鏃讹紝濂冲瓙绉板锛岀敺瀛愪笉绉板銆傛墍浠ワ紝瀛斿瓙鐨勭鍏堝瀛愶紝浣嗕粬浠殑鍚嶅彿涓兘涓嶅啝浠ュ瓙濮撱傚瓟骞朵笉鏄...
  • 鍎掑瀛斿瓙鐨濮撴皬鏄粈涔?涓轰綍鏈変汉璇村鈥滃瓙鈥?
    绛旓細鍎掑瀛斿瓙锛屽瓙濮擄紝瀛旀皬锛屽瓧浠插凹锛屾槸鍥戒汉鐔熺煡鐨勫ぇ鎬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銆備篃灏辨槸璇达紝鍏充簬鈥瀛斿瓙濮撲粈涔鈥濊繖涓棶棰橈紝閫氬父鎰忎箟涓婃垜浠涓鸿濮撯滃瓟鈥濓紝浣嗘槸鈥滃瓟鈥濆瀹為檯涓婂嚭鑷滃瓙濮撯濓紝鑰屸滃瓙濮撯濓紝鍒欐槸浠庡寮濮嬶紝鍒板晢姹ゅ缓绔嬪晢鐜嬫湞浠ュ悗娲剧敓鍑烘潵鐨勫姘忥紝鎵浠ヨ瀛斿瓙灞炰簬鈥滃瓙濮撯濓紝杩欎釜璇存硶涔熶笉閿欍1銆佸瓟瀛愮殑鍑虹敓瑕...
  • 瀛斿瓙濮撲粈涔
    绛旓細瀛斿瓙骞朵笉濮撯滃瓟鈥濓紝鑰屾槸濮撯滃瓙鈥濓紝瀛斿瓙锛瀛愬锛屽瓟姘忥紝鍚嶄笜锛屽瓧浠插凹锛岄瞾鍥介櫖閭戯紙浠婂北涓滅渷鏇查槣甯傦級浜猴紝绁栫睄瀹嬪浗鏍楅倯锛堜粖娌冲崡鐪佸閭戝幙锛夛紝涓浗鍙や唬鎬濇兂瀹躲佹斂娌诲銆佹暀鑲插锛屽剴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銆佲滃ぇ鎴愯嚦鍦e厛甯堚濄傚瓟瀛愬湪鍙や唬琚皧濂変负鈥滃ぉ绾典箣鍦b濃滃ぉ涔嬫湪閾庘濓紝鏄綋鏃剁ぞ浼氫笂鐨勬渶鍗氬鑰呬箣涓锛岃鍚庝笘缁熸不鑰...
  • 瀛斿瓙濮撲粈涔?鍚嶄粈涔?鏄暐鏈濈殑鍟ュ浗浜?
    绛旓細濮瀛旓紝鍚嶄笜锛屾槬绉嬫椂鏈熺殑椴佸浗浜恒瀛斿瓙鏄垜鍥藉彜浠h憲鍚嶇殑鎬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銆佸剴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銆傜浉浼犳湁寮熷瓙涓夊崈锛岃搐寮熷瓙涓冨崄浜屼汉锛屽瓟瀛愭浘甯﹂寮熷瓙鍛ㄦ父鍒楀浗14骞淬傚瓟瀛愯繕鏄竴浣嶅彜鏂囩尞鏁寸悊瀹讹紝鏇句慨銆婅瘲銆嬨併婁功銆嬶紝瀹氥婄ぜ銆嬨併婁箰銆嬶紝搴忋婂懆鏄撱嬶紝浣溿婃槬绉嬨嬨傚瓟瀛愮殑鎬濇兂鍙婂璇村鍚庝笘浜х敓浜嗘瀬鍏舵繁杩滅殑褰卞搷銆
  • 扩展阅读:孔子像图片大全 ... 孔子的哥哥为啥姓孟 ... 孔子真实姓名叫李耳 ... 孟子姓孟还是姓姬 ... 孔子为什么要杀老子 ... 墨子姓什么 ... 孔子真正的姓氏 ... 孔家家谱一览表 ... 孔子姓什么?原名叫什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