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有情而无累 解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什么意思

\u8c01\u80fd\u89e3\u91ca\u4e00\u4e0b\u201c\u5723\u4eba\u6709\u60c5\u800c\u65e0\u7d2f\u201d\uff1f

\u201c\u5723\u4eba\u8bf4\u6709\u60c5\u65e0\u7d2f\u3002\u4ece\u5b57\u9762\u6765\u770b\uff0c\u5e94\u8be5\u662f\u7231\u7684\u65f6\u5019\u8c41\u7136\u76f4\u767d\uff0c\u9c9c\u8fa3\u707c\u70ed\uff0c\u4e0d\u81ea\u6211\u611f\u52a8\uff0c\u4e5f\u4e0d\u5984\u56fe\u611f\u52a8\u4ed6\u4eba\uff0c\u7231\u800c\u65e0\u6c42\u3002\u7231\u800c\u4e0d\u5f97\uff0c\u7231\u800c\u4e0d\u4f4f\u7684\u65f6\u5019\u4e0d\u7275\u7eca\uff0c\u4e0d\u81ea\u6b3a\uff0c\u4e0d\u81ea\u5351\u81ea\u8d23\uff0c\u5766\u7136\u820d\u5f97\uff0c\u5e94\u8be5\u662f\u7231\u60c5\u7684\u6700\u7406\u60f3\u72b6\u6001\u3002\u201d

\u4e0d\u4ea6\u4e50\u4e4e\u610f\u601d\u662f\uff1a\u8fd9\u4e0d\u662f\u975e\u5e38\u9ad8\u5174\u7684\u4e00\u4ef6\u4e8b\u60c5\u5417\uff1f\u5f62\u5bb9\u975e\u5e38\u6b22\u8fce\u8fdc\u9053\u800c\u6765\u7684\u670b\u53cb\uff0c\u73b0\u5728\u5e38\u7528\u6765\u5e86\u795d\u9ad8\u5174\u5f00\u5fc3\u7684\u4e8b\u60c5\uff0c\u591a\u7528\u4e8e\u597d\u5fc3\u60c5\u7684\u611f\u53f9

圣人“有情而无累”意思:圣人有感情,但是不为感情所累。

比如有人见到小孩落井,惊骇悲悯之情自然而生,若是救不得,则难免自责而不安,若是圣人,惊骇悲悯之情有之,自责不安之情亦有之,圣人和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圣人因事而情生,事过而情灭,不会让这种感情影响自己,更不会因此而影响了其他事。这就是所谓“有情而无累”。

那么,如何能做到“有情而无累”?

程颢《明道文集》卷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人之情各有所弊,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

其中“廓然而大公”对应的就是后面的“自私而用智”,人在应对事物之时,一旦存了自私的心,就没有办法跳出自己本身的限制,就难以做到“不系于心,而系于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孔子曾经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这个地方说的是“迁怒”,其实怒也好气也好,喜也好悲也好,都是情感情绪,能做到“不迁怒”,自然也能做到“不迁喜”、“不迁悲”,将自己的感情放在万物之外,顺应万物自身的悲喜。所以颜回是一个快乐的人,“回也不改其乐”。

“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

能做到如此,或者说尽可能接近如此,就是接近于“有情而无累”了。

扩展资料

情之一字,在中国文化中最是动人心魄。君不见,多少婉转流淌的诗词歌赋,都是生之于情,因情而起。

什么是情?——心的温度。

《世说新语·伤逝》中载,竹林七贤的王戎儿子死了,山简前去探望,看到王戎悲伤得不得了。魏晋流行的是玄学,求的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出尘脱俗,竹林七贤又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于是山简劝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戎的回答,则是我见过关于情,最打动人的话。他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山简。

它之所以动人、之所以好,是因为讲出了情的三个境界,以及这个时代的失落之殇。

下等人,薄情——“最下不及情”,“不及情”就是无情和薄情。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两件事:无情和薄情不是有情、深情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而是达不到有情的程度。所以“最下”。

薄情还是深情,与文化程度无关,与读书多少无关,而只反映着人内心的质地。就像古人那句道破人心、洞穿人情冷暖的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南怀瑾说,“报德者寡,报怨者多”。社会上真正能够帮助别人,同情、可怜他人的,多是穷人。穷人才会同情穷人,痛苦中人才会同情痛苦的人。

读书多、有权势的人知识高、见识广,自己思想解释就越多,不愿意做的时候,也会刻意加以解释。学问越高,思想越复杂,高学问而变成单纯专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等人,由高明而归于平凡。

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场,在商场,在情场,都如剧场一样,是看得最明显的地方。就像一首打油诗说的:世态人情薄似纱——真不差,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交了许多好朋友——烟酒茶,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

《昔时贤文》中说:“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不正是我们成年以后,世俗常态的写照吗?

所以,人贵在不因荣辱而保持道义。对此,诸葛亮曾有一则名言,可以作为我们最好的座右铭: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

这说的就是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来往,平常很平淡。但这并不是冷漠无情;朋友碰到困难,或生病之类的事,他就来了。平常无所谓,也许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热情。

说到底,是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有温度,便是有情,没有其他。

世事炎凉,唯情可化。



圣人也与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所以称为有情,但圣人认为七情六欲是客观存在的,应当悲伤即悲伤,应当快乐即快乐,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但圣人清楚一切都是自然反应,造物者已经植入的程序,一切反应结束后,自然回归平常,不会持续困扰,视作一切理所当然,顺应大道,所以无累

此处之情 当释为仁慈 无累即虽仁慈而不起私情 不起私心即不为情想偏私所累

就是说圣人有七情六欲但不会被这些情感所拖累 就是拿的起放的下的意思

君子内外一如:不欺自心:不负他人:不贪物.不为物累:不滥情,不为情困.

扩展阅读:王弼圣人有情而无累 ... 圣人法天贵真 不拘于俗 ... 圣人半个已超群 解释 ...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老子 ... 圣人有忧之解释 ... 预言中的圣人5个特征 ... 圣人识破了情劫女 ... 圣人将动 必有愚色 ... 圣人有情 应物而无累于物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