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相关的故事

\u5173\u4e8e\u5b54\u5b50\u7684\u6545\u4e8b

\u5b54\u5b50\u5728\u65c5\u884c\uff0c\u7ecf\u8fc7\u4e00\u4e2a\u6751\u5e84\uff0c\u4ed6\u770b\u5230\u4e00\u4e2a\u8001\u4eba\uff0c\u4e00\u4e2a\u5f88\u8001\u7684\u8001\u4eba\uff0c\u4ed6\u4ece\u4e95\u91cc\u9762\u6253\u6c34\u6765\u6d47\u5730\u3002\u90a3\u662f\u975e\u5e38\u8f9b\u82e6\u7684\u5de5\u4f5c\uff0c\u592a\u9633\u53c8\u90a3\u4e48\u5927\u3002\u5b54\u5b50\u4ee5\u4e3a\u8fd9\u4e2a\u4eba\u53ef\u80fd\u6ca1\u6709\u542c\u8bf4\u8fc7\u73b0\u5728\u6709\u673a\u68b0\u88c5\u7f6e\u53ef\u4ee5\u6253\u6c34\u2014\u2014\u4f60\u53ef\u4ee5\u7528\u725b\u6216\u8005\u9a6c\u4ee3\u66ff\u4eba\u6253\u6c34\uff0c\u8fd9\u6837\u6bd4\u8f83\u5bb9\u6613\u2014\u2014\u6240\u4ee5\u5b54\u5b50\u5c31\u8fc7\u53bb\u5bf9\u8001\u4eba\u8bf4\uff1a\u201c\u4f60\u542c\u8bf4\u8fc7\u73b0\u5728\u6709\u673a\u5668\u5417\uff1f\u7528\u5b83\u4eec\u4ece\u4e95\u91cc\u6253\u6c34\u53ef\u4ee5\u975e\u5e38\u5bb9\u6613\uff0c\u800c\u4e14\u4f60\u505a\u5341\u4e8c\u4e2a\u5c0f\u65f6\u7684\u5de5\u4f5c\uff0c\u5b83\u4eec\u53ef\u4ee5\u5728\u534a\u5c0f\u65f6\u4e4b\u5185\u5c31\u5b8c\u6210\u3002\u53ef\u4ee5\u8ba9\u9a6c\u6765\u505a\u8fd9\u4ef6\u4e8b\u60c5\u3002\u4f60\u4f55\u5fc5\u8d39\u8fd9\u4e48\u5927\u7684\u529b\u6c14\u5462\uff1f\u4f60\u662f\u4e00\u4e2a\u8001\u4eba\u554a\u3002\u201d\u4ed6\u80af\u5b9a\u6709\u4e5d\u5341\u5c81\u4e86\u3002 \u90a3\u4e2a\u4eba\u8bf4\uff1a\u201c\u7528\u624b\u5de5\u4f5c\u603b\u662f\u597d\u7684\uff0c\u56e0\u4e3a\u6bcf\u5f53\u72e1\u733e\u7684\u673a\u5668\u88ab\u4f7f\u7528\u7684\u65f6\u5019\uff0c\u5c31\u4f1a\u51fa\u73b0\u72e1\u733e\u7684\u5934\u8111\u3002\u4e8b\u5b9e\u4e0a\uff0c\u53ea\u6709\u72e1\u733e\u7684\u5934\u8111\u624d\u4f1a\u4f7f\u7528\u72e1\u733e\u7684\u673a\u5668\u3002\u4f60\u8fd9\u4e0d\u662f\u5b58\u5fc3\u8d25\u574f\u6211\u5417\uff01\u6211\u662f\u4e00\u4e2a\u8001\u4eba\uff0c\u8ba9\u6211\u6b7b\u5f97\u8ddf\u751f\u51fa\u6765\u7684\u65f6\u5019\u4e00\u6837\u5355\u7eaf\u3002\u7528\u624b\u5de5\u4f5c\u662f\u597d\u7684\u3002\u4e00\u4e2a\u4eba\u4f1a\u4fdd\u6301\u8c26\u5351\u3002\u201d \u5b54\u5b50\u56de\u5230\u4ed6\u7684\u95e8\u5f92\u90a3\u91cc\u3002\u95e8\u5f92\u4eec\u95ee\uff1a\u201c\u60a8\u8ddf\u90a3\u4e2a\u8001\u4eba\u8c08\u4ec0\u4e48\u5462\uff1f\u201d \u5b54\u5b50\u8bf4\uff1a\u201c\u4ed6\u770b\u8d77\u6765\u4f3c\u4e4e\u662f\u8001\u5b50\u7684\u95e8\u5f92\u3002\u4ed6\u72e0\u72e0\u5730\u6572\u4e86\u6211\u4e00\u68d2\uff0c\u800c\u4e14\u4ed6\u7684\u8bba\u70b9\u597d\u8c61\u662f\u6b63\u786e\u7684\u3002\u201d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编辑本段]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政治思想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编辑本段]近世发展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文化圣人;儒学,以孔子学说为基础,以历代儒家宗师的理论为主体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隆重举行。它是国际性的文化论坛、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它的召开是世界儒学界的一大盛事。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武村正义与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172位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共襄盛举。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围绕儒学的历史研究、儒学的当代价值、儒学的现代阐释、儒学的世界传播、儒学与和谐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曾几何时,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有识之士指出,它的主线就是“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在五大洲进一步传播,“孔子热”、“儒学热”更加“薪助火传”。
周和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新世纪的儒学又一次发出了合乎历史发展、合乎人类利益的时代声音。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孔子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现在,为了我们自身,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只有孔子倡议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这样做。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学沈素珍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和平”,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民族精神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仿佛是为“儒学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提供实例,20世纪中后期,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此,在小组讨论中,新加坡在20世纪80到90年代进行的儒学实践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途径受到肯定。

孔子小故事
名正言顺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做 了一年,很有成绩。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 寇,管司法工作。这样,孔子参与政治的抱负终于实现了。 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 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 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 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 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 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 “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孔子回答说: “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 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 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 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 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 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 问孔子道: “卫国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 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 子路不客气他说: “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驳说:“您真粗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
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 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 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 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 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 子的出入。孔子怕继续留在这里出事,在卫国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孔子学琴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编辑本段]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政治思想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编辑本段]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 鏈夊叧瀛斿瓙鐨勬晠浜
    绛旓細鈥濆瓙璺嬁鐫鏂у瓙璺戝洖鍋滆溅澶勶紝骞跺皢鍒氭墠鐨勪簨鎯呰瘔涓庡瓟瀛銆傚瓟瀛愬惉鍚庯紝鎱ㄥ徆涓嶅凡銆傚垰鎵嶉亣涓鑱瀛╃锛岀幇鍙堥亣涓鏉戝锛屼笉浠呬箰浜庡姪浜猴紝杩樺崄鍒嗚仾鏁忋備笉绂佽禐鏇帮細妤氫箖钘忛緳鍗ц檸涔嬪湴涔!閭d釜闅惧掑瓟鍦d汉鐨勫皬瀛╀箖鏄」姗愩傘婃垬鍥界瓥?绉︾瓥銆嬩簯锛氣滅敇缃楁洶锛氶」姗愪竷宀佷负瀛斿瓙甯堛傗濅織鏂囧浣滃搧銆婂瓟瀛愰」姗愮浉闂銆嬫祦浼犵宸炲ぇ鍦帮紝...
  • 瀛斿瓙鐨勬晠浜鏈夊摢浜?
    绛旓細3銆佷竴澶╋紝瀛斿瓙鏉ュ埌閮戝浗锛屽拰寮熷瓙浠蛋鏁d簡銆傚瓟瀛愪竴涓汉绔欏湪鍩庨儹涓滈棬锛岄儜鍥芥湁涓涓汉鐪嬭浜嗗瓟瀛愶紝灏卞瀛斿瓙鐨勫鐢熷瓙璐¤锛涒滀笢闂ㄦ湁涓涓汉锛屼粬鐨勯澶村儚鍞愬哀锛岃剸瀛愬儚鐨嬮櫠锛岃偐鑶鍍忛儜鍥藉浗鍗垮瓙浜э紝鍙槸鑵伴儴浠ヤ笅姣旂鐭簡涓夊锛屼竴鍓嫾鐙堜笉鍫紝娌$簿鎵撻噰鐨勬牱瀛愶紝鍍忎竴鏉′抚瀹剁嫍銆傗濆瓙璐涓庡瓟瀛瑙侀潰鍚庯紝灏辨妸鍘熻瘽濡傚疄...
  • 鏈夊叧瀛斿瓙鐨钁楀悕鏁呬簨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嬮潰鏄垜鏁寸悊鐨瀛斿瓙鐨 鏁呬簨 ,娆㈣繋澶у闃呰銆 瀛斿瓙鐨勮憲鍚嶆晠浜: 纾ㄥ拃纾愬闂」姗 鏄斾徊灏,甯堥」姗; 鍙ゅ湥璐,灏氬ソ瀛︺ 鍙搁┈杩併婂彶璁般嬫湁浜:鈥滃瓟瀛愬眳闄堜笁宀,浼氭檵銆佹浜夊己,鏇翠紣闄堛傗濆叕鍏冨墠489骞,妤氥佸惔涓ゅ浗闄堝叺闄堝浗,涓ゅ啗瀵瑰硻銆佸墤鎷斿缉寮,澶ф湁涓瑙﹀嵆鍙戜箣鍔,璐熷嚱(浠婃渤鍗椾俊闃)鎴愪负鍓嶇嚎銆傚眳浜庤礋鍑界殑瀛斿瓙甯堝緬涓嶅緱...
  • 璇锋鎷啓鍑轰袱涓涓庡瓟瀛瀛熷瓙鎴栬呬粬浠殑寮熷瓙鏈夊叧鐨勬晠浜
    绛旓細1銆瀛斿瓙瀛︾惔 瀛斿瓙鍦ㄥ涔犳柟闈㈡槸寰堣櫄蹇冿紝灏や负鍒昏嫤銆傛湁涓娆″瓟瀛愰殢甯堣瀛﹂紦鐞淬傛洸鍚嶆槸銆婃枃鐜嬫搷銆嬨傚瓟瀛愯嫤鑻︾殑缁冧簡寰堝鏃ュ瓙锛屽笀瑗勫瓙璇达細鈥滃彲浠ヤ簡銆傗濆瓟瀛愯锛氣滄垜宸茬粡鎺屾彙浜嗚繖涓洸瀛愮殑寮规硶锛屼絾鏈緱鍏舵暟銆傗濆張缁冧簡寰堝鏃ュ瓙锛屽笀瑗勫瓙鍙堣锛氣滃彲浠ヤ簡锛屼綘宸蹭簬鍏舵暟銆傗濆彲鏄瓟瀛愪粛璇达細鈥滀笉鍙互锛屾湭寰楀叾蹇...
  • 涓庡瓟瀛熸湁鍏崇殑鎴愯鏁呬簨
    绛旓細鏁呰岋紝瀛斿瓙浠ュ墠锛屸滃鍦ㄥ畼搴溾濓紝鍙湁璐垫棌瀛愬紵鏈夋潈鍙楁暀鑲诧紝鍥犺屼篃鍙湁璐垫棌瀛愬紵鎵嶆湁褰撳畼鐨勮祫鏍笺傚埌浜瀛斿瓙鐨鏃朵唬锛岀ぞ浼氱殑鏀挎不缁忔祹鍜鏂囧寲鏁欒偛閮藉湪涓嬬Щ锛屼负绉佷汉鍔炲鎻愪緵浜嗘満浼氥傚湪鏁欒偛瀵硅薄闂涓婏紝瀛斿瓙鏄庣‘鎻愬嚭浜嗏滄湁鏁欐棤绫烩濈殑鎬濇兂銆傗滄湁鏁欐棤绫烩濈殑鎰忔濇槸鏃犲垎璐垫棌涓庡钩姘戯紝涓嶅垎鍥界晫涓庡崕澶凤紝鍙鏈夊績鍚戝...
  • 瀛斿瓙鐨勬晠浜
    绛旓細鈥滀綘鍚ソ浜,鈥瀛斿瓙闂:鈥滅埗姣嶄笌澶鐔熶翰?鈥濃滃か濡讳翰銆傗濆皬瀛╃瓟閬撱 鈥滀笉瀵,鐖舵瘝浜层傛病鏈夌埗姣嶅摢鏈夊悗浠!鈥濃滃か濡讳翰,娌℃湁澶,鍝湁鐖舵瘝!鈥濅粬浠悇鎵т竴鐞,璋佷篃璇存湇涓嶄簡璋併傗滅埗姣嶄翰鈥濄佲滃か濡讳翰鈥濆弽澶嶄簡浜岄亶銆 瀛愭洶:鐖舵瘝鑰,琛i涔熴傜埗姣嶄粠灏忔姎鑲插効濂,琛i浣忚銆佸悆鍠濇媺鎾ゃ佹暀鑲叉垚浜恒佷紶閬撴巿涓,閭f牱涓嶆搷蹇!
  • 涓庡瓟瀛愮浉鍏崇殑鏁呬簨鏈夊摢浜
    绛旓細瀛斿瓙鏅撲箣浠ョ悊 瀛愯矾鏄瓟瀛愮殑瀛︾敓锛屼互鍕囨暍鍒氱洿銆侀暱浜庢斂浜嬭憲鍚嶃備粬鐨勬垚鎵涓庡瓟瀛鍠勪簬璇卞瀵嗗垏鐩稿叧銆傚瓙璺垵鎷滃瓟瀛愪负甯堟椂锛岃椽鐜┿佽皟鐨佹噿浜庡涔犮備粬澶翠笂鎴寸殑甯藉瓙鍚庨潰鍚婁釜鐚熬宸达紝涓璧颁竴鎽囧ご锛屽紩閫楀緱瀛︾敓鍙戠瑧涓嶆銆備负姝わ紝瀛斿瓙鏇惧娆℃寚璐叉壒璇勪粬锛屼絾鎬讳笉瑙佹晥銆傝繖浣垮瓟瀛愭剰璇嗗埌鏁欒偛瀛愯矾杩欐牱鐨勫鐢熶笉鑳戒竴鍛虫寚璐o紝...
  • 鍐欏嚭涓涓涓庡瓟瀛愮浉鍏崇殑鏁呬簨
    绛旓細鎴戝湪銆婂悤姘忔槬绉嬨嬮噷鐪嬪埌涓涓叧浜瀛斿瓙鐨勬晠浜,澶ф剰鏄繖鏍风殑: 瀛斿瓙鐜囬寮熷瓙鍛ㄦ父鍒楀浗,鏉ュ埌闄堝浗涓庤敗鍥戒箣闂,鍥犲叺鑽掗┈涔,鏃呴斿洶椤,涓夐浠ラ噹鑿滄灉鑵,澶у宸蹭竷鏃ユ病鍚冧笅涓绮掔背楗 鏈変竴澶,棰滃洖濂戒笉瀹规槗瑕佸埌浜嗕竴浜涚櫧绫充笅閿呯叜楗,楗揩鐔熸椂,瀛斿瓙鐪嬪埌棰滃洖鎺璧烽攨鐩,鎶撲簺鐧介キ寰鍢撮噷濉炪傚瓟瀛愬緢鐢熸皵,浣嗘槸浠栧綋鏃惰浣滄病鐪嬭,涔熸病鏈夊幓...
  • 鍐欏嚭涓庡瓟瀛愮浉鍏崇殑涓涓鏁呬簨鍐欏嚭鏁呬簨鍚嶅瓧
    绛旓細涓嶈繃璇存垜鍍忔潯鏃犲鍙綊鐨勭嫍锛岀‘瀹炴槸杩欐牱锛佺‘瀹炴槸杩欐牱鍟婏紒鈥3鐭ュ叾涓嶅彲鑰屼负涔 銆婅璇 瀹棶銆嬶細鈥滃瓙璺浜庣煶闂ㄣ傛櫒闂ㄦ洶锛氣樺鑷紵鈥欏瓙璺洶锛氣樿嚜瀛旀皬銆傗欐洶锛氣樻槸鐭ュ叾涓嶅彲鑰屼负涔嬭呬笌锛熲欌 鎰忔濇槸鏄庣煡鍋氫笉鍒板嵈鍋忚鍘诲仛 鈥滄槑鐭ヤ笉鍙屼负涔嬧濓紝 杩欐鏁呬簨铏芥棤瀛斿瓙锛岃繖瀵瀛斿瓙鐨姒傛嫭鐪熸槸鍏ユ湪涓夊垎锛...
  • 扩展阅读:孔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 ... 孔子的5个有趣小故事 ... 孔子100个经典小故事 ... 孔子最著名的作品 ... 孟子的著名10个小故事 ... 孔子经典有趣故事 ... 孔子最经典的小故事 ... 孔子的励志小故事 ... 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