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科普 | 为什么孩子不能过早进行专项运动

​如今“ 体育 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关注,如何为孩子 选择一项合适的 体育 项目也成为当务之急

美国学术期刊的一份研究显示,让孩子 过早地开始专项训练未必是一件好事。 如今在奖杯和奖金的诱惑下, 体育 训练变得越来越功利,很多孩子很早就开始了专项训练(通常在10岁之前)。

青少年运动变得越来越职业化,家长们或许有些忘记了运动的本质,在成绩方面给了孩子过多的压力。许多家长担心如果不及时让孩子展开专业训练,会“跟不上”或“无法提高”。

对于青少年来说,过早单一的专项训练并不足以拉开差距,反而是参与多种运动所带来的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应对不同状况的反应能力和在不同领域中建立起的自信,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根据美国 体育 健康 协会的建议:“处于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参与多种 体育 运动,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 只有在孩子生理、心理和社交能力全面发展之后,再展开专项训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美国学术期刊《锻炼与 健康 》的调查显示:专项训练日复一日地重复同一类动作,使用完全相同的肌肉群组,容易造成机体的重复性动作劳损,最严重的后果可能会让孩子永远告别这项运动。

虽然专项运动更加系统、更加专业,更具有针对性,但也存在着弊端,所以 专项运动,不能太早进行。

据统计,约44%个人项目运动员受到过度劳损伤病的困扰,严重伤病率分别是23%和12%。多数运动员都饱受反复性伤病的困扰,也是这一结论的佐证。

如何区分
“儿童体适能”和“专项运动”呢?

儿童体适能 ,主要的核心内容是通过 体育 活动, 改善幼儿的有氧适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软性、身体成分作用的知识和方法 , 以及营养与 体育 活动的 健康 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对“体适能”的定义 是:身体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进行日常事务, 而不会有过度疲倦, 并且有足够的精力享受休闲活动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适能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必修课程。 体适能具有全能性,是一切运动的基础 ,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包含体适能训练的部分。

将体适能的单独摘出,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系统训练强化,在良好的运动基础上,学习任何专项运动,都更容易。 没有良好运动基础,贸然参加专项运动训练,容易给孩子造成不可逆的运动损伤,甚至影响发育中的骨骼生长。

专项运动 ,指的是在某一个运动领域用一些习惯性的动作去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专项运动是体适能的一个部分,它是把体适能的一部分内容拿出来强化和扩大。专项训练往往难度高、强度大,过小年龄参与训练容易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对运动的兴趣。

任何的专项运动都是以身体能力为基础,少儿体适能就是提高儿童基础身体能力,为以后的专项训练打基础。 培养儿童运动兴趣与习惯,为以后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基础体能与体质。学龄前儿童最适合的就是少儿体适能训练,好体能拥有好身体,好体能培养好品格,好体能助力好未来!

2~8岁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敏感期,选择合适的 体育 教育方式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科学适量的体适能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更加全面综合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不仅适用于 体育 运动中,更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做过一个实验:让一对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实验对象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十分钟;另外一个实验对象在出生后第52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

两个孩子都练习到54周的时候,一个小朋友练习了8周,一个小朋友只练了2周,大家肯定都会认为那个练了8周的小朋友的爬楼梯会更出色。然而结果并非如此,那个只练了2周的小朋友的爬梯速度更快。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 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 不要违背成长的自然规律,拔苗助长式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深远而严重的伤害。

跃燃体能 ,作为主要服务2-8 岁少儿群体,专注于提供少儿体能培训的教育研究机构,我们 拥有强有力的课程研发团队,搭建了科学、完善的综合闭环训练体系。

让孩子们在趣味 游戏 、团队合作、鼓励担当、尊重个性、突破自我的教育理念下进行体能锻炼,进而 增进身心 健康 、塑造身体形态、提高生理机能,使少儿全面发展和 健康 成长。

鼓励孩子们参加运动,不在于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专业运动员,重要的是让他们享受运动中带来的乐趣, 培养运动习惯,发扬 体育 精神,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期运动语录

运动是意志的锻炼,是心态的锻炼。

Exercise is the exercise of will and mentality.



扩展阅读:轻微自闭症10个表现 ... 多动症一般几岁会自愈 ... 多动症什么年龄最严重 ... 孩子怎么来的全过程 ... 多动症七个表现 ... 孩子反应慢的七个原因 ... 厌恶自己的孩子是抑郁 ... 小孩身体不自觉的抖动是什么原因 ... 经常挨骂的孩子心理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