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怎么死的 战国名人韩非子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丞相李斯不该背负骂名

每一个人的人生结局都不同,
或轻于鸿毛
,泯人众人,浑浑噩噩一生,好似从未出现过;
或重于泰山
,忧天下人之忧,名垂青史,好似从未离开过。但也有一种人,他们的死如同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黯然离世,却留给后人无限的警示。
战国名人
韩非子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死很特别,让自己的同窗李斯背负了骂名。但事实上,
李斯本不该因为韩非子的死,而背负数千年的谴责。
韩非之死
关于韩非之死,
《史记》
中有相关记载,起因是秦王嬴政看了韩非的作品后,将其视为知音,甚至发出了
“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的感慨。为了约见韩非,秦王嬴政甚至不惜大动干戈,派兵攻打韩国,以此逼迫韩王。
韩王一向对韩非不满意,从未启用他,因为秦王苦苦相逼,不得已之下被迫启用韩非,以韩非为韩国使者入秦,面见秦王。
秦王虽然欣赏韩非的才华,韩非却并未在秦国得到重用,反而因为李斯等人的陷害,被毒死于狱中。也正是因为这段记载,导致李斯背负因嫉妒韩非才华,不顾同窗之谊,暗施毒手,害死韩非的骂名。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固然可信,但司马迁善于春秋笔法也是公认的,即便是《史记》中的部分记载,也需要与其他史料互相印证,方可窥得历史真相。对于《史记》的这段记载,
钱穆先生在《李斯韩非考》中就曾对这段史料提出过质疑

“天下宁有爱好其国一公子之书,因遂急攻其国者?”
显然,钱穆对于秦王为了约见韩非而对韩国动兵之事并不相信。钱穆先生的质疑其实不无道理,有关秦王在这一年对韩国用兵的记载,即便是在《史记》的其他部分,包括
《秦始皇本纪》和《六国年表》
在内,都未见秦国在这一年对韩国发起战争的记载。
如此一来,就要从其他可靠的史料中寻找答案,而
《韩非子·存韩》
自然就成为绕不过的史料了。
韩非与李斯
在《存韩》篇之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李斯向秦王献计,称秦国大兵压境,可以逼迫韩国和齐国就范。这是李斯给出的一个
“恫吓之策”
,按照这个计策,就可以兵不血刃的讹诈韩国好处。而这个“好处”,自然也包含逼迫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
这也就能够解释得通,为何在很多史料中都无法查到这一年秦国出兵伐韩的记载,因为当时秦国大军压境,却并没有对韩国发起进攻,只是以这样的办法对韩国进行恫吓。那么,
即便韩国受到胁迫,又如何能够领会到派韩非为使入秦的意图呢?
《史记》中所记载的“嬴政看了韩非所写文章后,对韩非十分仰慕”的说法,大概就是在秦国大军压境之后散布出去的,韩王听闻消息以后,自然就能够领会意图,
这才是韩王在此时起用了此前一直不肯用的韩非的真正原因。
发东郡之卒,窥兵于境上而未名所之……
秦国的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新鲜,早在长平之战时,范雎就曾用类似的手段,骗赵国起用了赵括,
两者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公元前234年,在秦王嬴政和李斯的推动下,韩非终于以韩国使者的身份入秦。秦王与韩非见面以后,在一番交流过后,韩非的才学得到了秦王的认可,但秦王却并未立即重用韩非。

《资治通鉴》
记载,正因为这片刻的延误,李斯得知了秦王嬴政对韩非的赏识,所以他对韩非起了嫉妒之心,因为担心韩非未来动摇自己在秦国的位置,所以在秦王面前出言陷害韩非入狱。
李斯与秦王交谈时,称韩非是韩国公子,始终不会全心全意为秦国所用,为了避免留下后患,应该将韩非除掉。对于李斯的建议,
秦王嬴政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李斯这才把毒药送给韩非
,逼他自尽,并不允许韩非面见秦王。
王以为然,下吏治非。——《资治通鉴》
李斯和韩非是同窗,他们都是同时期的顶尖人才,却又不尽相同。李斯是实干派,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从务实的角度出发。韩非则更偏向于理论派,却并非空谈家,他是有真才实学之人,更可以称之为“法家”集大成者。
如果韩非这样的人才能够真心投靠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对于秦国而言绝对是如虎添翼。况且,为了促成韩非入秦,秦王和李斯是花了心思的,
难道真的因为李斯几句话,就让秦王嬴政改变了主意,同意李斯杀韩非了吗?
事情当然不会如此简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秦王嬴政乃千古一帝,自继承王位以来,到最终一统天下,始终表现出超凡的能力。尤其是在招贤纳士方面,
秦王嬴政虚怀若谷,能容人所不能容
。当时许多在秦国效力的人才,都不是秦人,这都得益于秦王嬴政的胸怀。
其他人暂且不谈,为秦国修建郑国渠的郑国,同样是来自韩国,甚至还是一位韩国派来的“间谍”,他入秦的初衷是为了帮助韩国实施
“疲秦之计”
。秦王嬴政识破郑国的真正意图后,并未处死郑国,反而继续信任郑国,这才成就了郑国渠,使关中沃野千里。
那么,
秦王嬴政为何容不下韩非呢?
因为韩非的身份乃韩国公子,与郑国的身份截然不同,他虽然一直未受韩王起用,却依然心系韩国,此心难改。为了替韩国拖延时间,韩非向秦王献策时,提出了
“灭赵存韩”
之策。
秦国东扩已成必然之势,秦国之志乃一统天下,而非称霸天下,又岂能独存韩国?而且,韩国的地理位置乃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关键所在,若
弃韩伐赵,实属不智之举。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并非空谈,纵观此前山东诸国五次联合攻秦,韩国没有一次缺席,原因非常简单,因为韩国处于山东诸国大军攻秦的咽喉要道,韩国没有不出兵参与的理由。相反,
秦军若想攻灭山东诸国,掌控韩国疆土,实乃重中之重。
韩非是何等人才,又岂能不知如此道理?但他身为韩国公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入秦后苦劝秦王伐赵存韩,还谎称韩国始终臣服于秦国,无非是盼望着为韩国争取些时间。
秦王何等聪明,自然不会被这样的话所哄骗,两人交谈时虽然并未说破,秦王却也通过此事明白了韩非的心意,正如李斯所言,他终究是不会一心投靠秦国,因为
他的心里装着的始终是韩国。
正因为如此,秦王虽然对韩非十分仰慕,却在见面以后并未立刻重用韩非。也正是在此期间,李斯向秦王进言,提出要除掉韩非,以免放虎归山,成为后患。秦王这才同意了李斯的提议,
才有了后来李斯以毒逼韩非自尽的情况出现。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新法得到多年的执行,严苛的律法在秦国早已深入骨髓。
若李斯未得秦王嬴政同意,又怎敢私自入狱毒杀韩非?
将此事归咎于李斯嫉贤妒能而痛下杀手,实在是错怪了李斯。
李斯这个人,早年间混迹于底层,整日想着的都是如何解决温饱。夙愿是成为一个粮仓的老鼠,可以吃饱肚子。
“食积粟, 居大庑之 下, 无人犬之忧”
李斯拜荀子为师后,依然没有丧失独立意识,经常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李斯深谙国家之道,替秦国付出了很多,对秦国也非常忠心。秦王嬴政活着的时候,他全心全意替秦国着想,只有在胡亥登基,赵高掌权后,李斯才逐渐又转为自保的态度。
李斯毒死韩非时,动机无非是两种,
一种是嫉妒韩非才能
,担心韩非取代自己的地位;
一种是出于对秦国利益的考虑
,避免韩非回国,日后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劲敌。
从李斯替秦王嬴政出谋划策,逼韩非入秦来看,他并非嫉贤妒能之人。只是后来发现韩非没有投靠秦国的意图,秦王嬴政对韩非逐渐失去信心,李斯这才提出要除掉韩非。得到秦王同意后,李斯才对韩非动手。
至于李斯为何不给韩非面见秦王的机会,原因很简单,此事本来就是秦王嬴政授意,
若给韩非面见秦王的机会,岂不是令秦王难堪?
彼时,秦王若是赦免韩非,难免会养虎为患;秦王若是亲自下令斩杀韩非,韩非当时还是韩国使者的身份,此举自然会有损秦王嬴政的名声,未来谁还敢来投奔秦国?
至于《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那句
“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就有些给秦王粉饰的嫌疑了,当然这样的记载也符合秦王和李斯共同的谋划,只不过终究是李斯承担了所有。当然,这也是李斯自己的选择,
他愿意替秦王、替秦国付出,包括自己的后世名声。
韩非子之死,警示后人要有才有德,更要忠君爱国,即便是在韩国不得韩王起用,在国家危难之际,韩非子依然没有辱没了韩国公子的名声。
一边是富贵无边,还有大力发展自己法家思想的机会;一边是替国效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韩非子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将处死自己的难题,抛给了秦国君臣,令同窗的
李斯,背负了本不该他背负的骂名!

扩展阅读:韩非死后紫女去哪了 ... 韩信为什么被女子处死 ... 李斯为何不帮女婿扶苏 ... 韩信的一生有多可怕 ... 韩非子人主为何沦为下场 ... 韩信的儿子为何不报仇 ... 韩非子到底多可怕 ... 韩非死后逆鳞剑去哪了 ... 韩非的真实身世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