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与南京临时 *** 都覆灭于同个原因:财政崩溃

一、大清王朝的覆灭与财政崩溃

清王朝覆灭原因太多,其中清 *** 财政的崩溃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同样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攫取的原因太多,其中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 *** 财政崩溃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甚至可以夸大一点说,大清王朝与南京临时 *** 都倒台于财政崩溃的危机之中。

基本的常识告诉我们,财政是国家政治的重要基石。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就难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必然危及国家政治的安全。在和平年代,财政为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运转提供物质保障,在战乱年代,则主要体现为为国家机器的最主要部分――军队的运转提供物质保证。清王朝无力应对辛亥革命,以至于要退位求全,极其重要的原因是财政窘迫,到了无力支付军饷的地步,覆灭已不可避免。同样地,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 *** 之所以搞不过袁世凯,也是因为财政太空虚。总之一句话,政治玩的就是钱,没有钱,肯定玩不成,玩不好。何以见得如此,不防细细道来。

武昌起义暴发后,迅速席卷全国,18个省纷纷宣布独立,已然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清 *** 惊恐万状,想要镇压革命,保住大清江山。既想镇压革命,必须调动大量的军队,因此需要大量的饷械,官兵不可能个个都免费地为清 *** 出生入死,而且打仗绝不同于平时的国家机器维护,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为了取得胜利,尤其是取得关键性战役的胜利,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也就是说需要拿银子往里砸。

没有人可以计算出清 *** 扑灭革命烈火需要多少银子,但是我们能够知道,镇压活动才刚刚开始,清 *** 就显出捉襟见肘了。当时清 *** 度支部尚存银两100余万两,而皇室积累的财富多过六七千万两,可见国家之穷而权贵之富。据《溥伟日记》记载,辛亥革命时,冯国璋攻破汉阳,载泽请隆裕太后发饷三月,隆裕答:“现在内帑已竭,前次所发之三万现金,是皇帝内库的,我真没有。”连军饷都发不起,这仗还怎么打得下去、打得赢?

不光是前线的北洋将士要饷要械,扬言“言战必先筹饷”,要皇亲国戚拿出自己的钱房钱来助战。那些暂未独立的省,也纷纷向中央 *** 要钱要部队,多的动不动就上百万两,少的也有个十万二十万的,囊中羞涩的清 *** 如何应付得过来,只能老实承认“势难兼顾”。

这在财政紧张之际,大清 *** 后院又起一火――金融恐慌。本来,革命动乱会造成时局不稳,直接影响金融稳定,民众会因人心惶惶而急急向银行挤兑,为了保值,又会将钞票换成硬通货银两。为了稳定金融局势,清 *** 应该立即加紧向银行投放现银,担当兑汇任务,“维市面而安人心”。可是在这个时候,清 *** 囊中羞涩,因此就要把手伸向银行提钱、要钱,而且数目标往往不小,这就让银根告紧,本已风雨飘摇的金融局势更加动荡不安,这样,清 *** 投入那点安慰性的现银之于全国性的金融恐慌如同杯水车薪,不仅无济于事,还让其财政危险雪上加霜,连最后一点精血都几乎耗尽。

还有一个勒着清 *** 财政脖子的绳套在一步步收紧――偿付赔款和外债。据统计,甲午战争前后,清 *** 共向外国借款七次,计34000万两,另外有大量的赔款需要逐年偿还。在面临革命烽火四起的危机之时,清 *** 与债权国商量,能不能暂缓赔偿,没有得到列强同意。无奈之下,清 *** 想出一个歪招,让处在金融中心的上海道,“在沪关洋药税厘项下设法筹措”赔款的钱。上海道回复说现在银根奇绌,无钱可提,一提就会倒闭,语气十分严峻为难。这一招弄不到钱也就罢了,还引起了上海金融业的恐慌,商界纷纷反抗,这一歪招只能胎死腹中。

人祸偏逢天灾,辛亥年国内许多地方发生灾荒,可谓“灾民遍野”,为了稳定社会情绪, *** 又不得不拿出一些钱来赈灾济民,收笼人心,虽然钱不多,但毕竟僧多粥少。就这一点点小钱,还被一些地方官挪用作军饷,更加激起底层民众的不满。

从10月10日暴发武昌起义,到12月底,才区区两个月不到,清 *** 国库濒临崩溃了,用度支部的话说是,“现在时局危迫,库款告罄……倘不速筹款,则哗溃即在目前。”

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清 *** 解决财政危机的第一法宝就是再借外债,“非大借外债分配各省,不足以救危急。”可是,这个时候,精明的列强一方面在观察革命形势的发展,一方面也看到清 *** 的权威已成强弩之末,他们在寻找在中国的合意的合作者,这个人就是被称为“非袁莫属”的袁世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之星。因此,对于清 *** 的借款“概行拒绝”。在清 *** 的再借外债的所有努力中,只获得了法国金融资本家勾堆男爵的支持,借了两次款,共计24000万法郎,但这些精明的资本家虽然同意借款,但考虑到局势并未完全有利于清 *** ,所以迟迟不肯交款。

清 *** 解决财政危机的另一手段是发行爱国公债和开捐筹款,只是这个时候,人心飘摇,辛亥革命本身就具有排满的意义,有几个人还那么爱满人之“国”呢?发行爱国公债只能成为泡影。爱国公债不能吸引国人的兴趣,说明国人对清 *** 已失望深重。开捐筹款也注定难有成效,更何况这与“仿行 *** ”是相违背的事,既要立宪,就是要改政体,又搞什么捐官的事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也不会有人“投资”。逼到这一步,只有滥发货币,这无异于饮鸩止渴,预示着末世的到来。

其实,清 *** 的财政崩溃到什么程度,只需要一个事例就可以说明,那就是1911年12月底,裕隆皇帝决意将贮藏于沈阳故宫和热河行宫的御用瓷器等拿出来拍卖,“变价充饷,以救目前之急”。照说,这些都是祖宗的遗物,是绝不能随意动用的,以示对先人的尊重,就像穷人家不被逼到绝境绝不会把家祖传的某个宝贝拿出去典当或拍卖一样。清 *** 拍卖御用瓷器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清 *** 财政已走到穷途末路,辛亥革命只是压在这只走到穷途末路的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应该说,晚清清 *** 的腐败程度并没有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晚清一些贪官在历史上还排不上号呢,虽然国家穷皇室富,但腐败并不是晚清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晚清财政危机是一个缓慢形成的过程,是一次次政治危机掏空了清 *** 的财政,最后这根“顶梁柱”倒了,大清江山也就倒塌了。其中有几次大的政治危机是不能不说的,一次是太平天国,虽然最后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了,但付出的财 *** 价是沉重的。在1853年11月,咸丰帝的一次上谕中说,“军兴三载,征调频仍……比年内外拔军需不下四千余万两”,而当时清 *** 的年收入也不过三四千万两而已。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 *** 不说是“荡产”,也可以说是“倾家”了。

第二次大的政治危机是甲午战争。这场历时近一年的战争不仅将洋务运动的心血付之一炬,耗掉清 *** 6000万两白银,还不包括因战败的对日赔款。这是清 *** 勒紧数年裤腰带才能积赞的收入总和,虽然能通过不断借外债勉强应付,但财政败相已显。

第三次大的政治危机当属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直接后果是清 *** 与西方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总额高达4.5亿两白银,还不算高达5亿多的利息。这个时候,清 *** 的财政已如大厦将倾,已经经不起任何折腾,可就在这个时候,居然发生轰轰烈烈,燃遍全国的革命,这不是生生地要大清王朝的命么。



扩展阅读:《我要上你》完整版 ... 南京1937末删版 ... 南京南京里的被删镜头 ... 南京南京完整版资源 ... 南通钱币回收 ... 南京收购大清银币收购银元 ... 南京1912街区有什么好玩的 ... 南京南京免费完整版 ... 南京南京慰安所电影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