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发射了那么多卫星,发射数量有没有饱和点?会相撞吗?

目前来看发射的卫星数量远没有达到饱和点,人类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射卫星,到当前只发生了一次卫星相撞事件,但相撞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太空卫星饱和,更不是因为轨道拥挤。

或许我们在浏览地球周边太空垃圾的图片时,会发现环绕着地球四周的卫星、碎片密密麻麻数以万计,在如此拥挤的轨道上很容易就发生碰撞。其实 这类图片是经过比例放大处理的,将地球缩小再将卫星放大 ,如果按照实际的比例来计算,地球要比卫星大N多倍,图片上的卫星肉眼根本无法呈现,就像我们人体与细菌的比例。

世界各国在发射卫星时,基本都会进行登记,且会进行相应的轨道计算,在各自固定的轨道上运行,各走各的路基本不会发生碰撞,除非轨道计算错误,就像当年 美国与俄罗斯卫星相撞 ,就是因为 美国的卫星轨道计算错误而导致的 ,不过这种实在是小概率事件。

外太空卫星轨道并不是固定的一个平面,而是360度无死角都可以运行,宽度无限,高度层无限,与地球的平面道路是完全不同的。当然也不排除未来卫星越来越多,产生碰撞的可能性,因为 某些保密军用卫星可能并不公开轨道,一旦发生碰撞,危害的不仅是自身,产生的碎片也会波及周边卫星

各国发射了那么多卫星,发射数量有没有饱和点?会相撞吗?

人造卫星是人们为了通讯、气象监测、导航、侦察、测绘、农业、环保等各种不同的需求,通过火箭发射到地球不同的轨道,实现围绕地球运行的人造装备。在人们的印象中,地球上空的宇宙空间非常辽阔,应该会容纳非常多的卫星体,那么有没有一个承受最大数量的饱和点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可以围绕地球运行的外围有效轨道毕竟是有高度区间限制的。

卫星轨道

在发射卫星之前,必须要根据不同的用途,来确定卫星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不同的运行轨道距离地球的高度也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国际上,通常依据距离地球不同高度区间的轨道范围,将卫星轨道划分为低轨、中轨和高轨3个大的区域。

当然,低轨也不是越低越好,因为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和向心力公式:

我们可以计算出卫星围绕地球能够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最小速度:

v= ( GM/r )^(1/2)

r为距离地心的距离,可以看出,距离地面越近,则所需要的沿着轨道切线方向的最小速度就越大,而通过火箭给这个卫星的初始速度就越大,所需能量就越高,达不到这个速度卫星就会坠落回地面。同时,在距离地面100公里以下时,地球的大气层密度还是很大,虽然只为海平面上空空气密度的一百万分之一,但是对于卫星来说,在这个高度以下,卫星运行过程中表面与空气分子的摩擦依然较大。因此,在1960年第53届巴塞罗那国际航空联合大会上决定,将地表以上100公里以上的空间确定为航天空间,就是为了确保航天器最大限度地减少与空气之间摩擦带来的损耗或者损毁几率。

按照国际惯例,将120公里以上、2000公里以下的空间确定为低轨道区域;将2000公里以上、20000公里以下的空间确定为中轨道区域;将20000公里以上的轨道确定为高轨道区域。当然也不是越高越好,因为距离地面距离过高,当超过3.6万公里之后,由于运动速度会低于地球的自转速度,而且难以成像,应用意义就不大了。处于不同高度轨道的卫星,其主要用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卫星的发射

由于不同高度的卫星,在发射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有长有短,而且需要克服的地心引力所做功的大小也会不一样,因此对于三种高度的轨道卫星,在将它们送入预定轨道时,必须采用不同的能源供给方式。

卫星的饱和点

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引力波动、高能粒子冲击以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其实际运行轨道与设计轨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细微的偏差,而且距离地球越远、运行时间越长,这种偏差就会逐渐放大,而且卫星的调整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国际上对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要求,需要卫星与卫星之间的距离一般要大于1000公里,漂移范围要在 0.1 之间。因此,国际上对于同步卫星的最大饱和点的设定在1800颗,目前全世界已经发射了同步卫星300多颗。

而从全部高度的轨道卫星来看,距离地面越近的轨道,所能容纳的卫星数量越少,如果以1000公里为分隔线,那么地球所以航天空间所能容纳的人造卫星数据应该在4万左右,目前全球共向太空发射人造卫星近7000颗,仍在太空中的有3600多颗,与上限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4万这个数值仅是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而实际上由于卫星运行轨道偏离可能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以及由于卫星发射带来太空垃圾的影响,实际上应该达不到这个数量。

在已经发射的近7000颗人造卫星之中,目前已经失效的就有5000多个(包括已经完成使命坠入地球和尚未坠入地球的),仅有1000多颗仍在运行,而留在太空中不再运行的卫星就有2000多颗,这些都已经成为“太空垃圾”,对新发射卫星以及已经发射卫星的运行带来巨大隐患。在2009年,美国一颗商用通信卫星与俄罗斯一颗已报废的通讯卫星就在空中发生了碰撞,随着人类发射卫星数量的增多,这种因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卫星相撞事件估计还会上演。

总结一下

卫星围绕着地球运行,即需要稳定的轨道线速度,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用途所匹配的轨道高度。在确保可用性、精准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卫星之间必须要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和漂移角度,所以地球上空人造卫星的数量肯定存在着饱和点,初步估算这个数量在4万颗左右。而在不可控因素以及众多太空垃圾的影响下,随着人类发射卫星数量的增多,卫星相撞的现象的几率会越来越高,这也成为世界各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中必要要面对和尽量解决的重大问题。

早前,俄罗斯的一颗卫星就和美国的卫星相撞了,所以,地球外太空卫星数量越来越趋向饱。而且空间比我们计算的更少,这是由于入卫星等航天器爆炸,碰撞解体产生的碎片数量极多,占用的空间很大,小小的一个碎片也会对同轨道或交叉轨道上的卫星产生致命的伤害。

现在 科技 还没有好办法清理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这使以后发生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和在轨运行的风险系数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太空行走,修理太空飞船的宇航员来说,危险更大。

最后说点个人想法,人类 科技 发展,从污染地表,地下,到地球太空中去了。我不知道 科技 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各国发射了那么多卫星,发射数量有没有饱和点?会相撞吗?

2009年2月10日上午11时55分在西伯利亚上空的近地轨道上,美俄两颗卫星相撞的事件,让大家认识到,广袤无垠的太空,其实已经熙熙攘攘了!今年是2020,距离上次相撞的11年中,人类又发射大量的卫星上天,这地球轨道上卫星是不是塞满了呢?未来还能向外发射飞船吗?


地球有哪些轨道?在这些轨道上的都是些什么卫星?

很多科普文章中,在说到卫星或者飞船发射是都一条近地轨道一笔带过,当然这对于了解航天的朋友发射什么任务,这近地轨道大概是多高基本都心里有数,但对于大部分朋友来说,这近地轨道就一脸懵逼了,到底是啥轨道?


在地球周围到底有多少轨道?

其实在地球周围只有一条轨道,也就是环绕地球的轨道,但为了环绕地球轨道的不同高度和功能,一般都会将它们区分成如下轨道:

其实还有很多类别,但所有轨道介绍起来实在太复杂,下面就挑个典型的轨道说明下,一般低于1000千米的轨道是侦察卫星和载人飞船和国际空间站以及新型通信卫星(比如马斯克的星链)的专用轨道,因为侦察卫星飞得越低也就看得更清楚,飞船当然还有测地卫星和地球重力场研究的卫星,也需要尽量低的轨道!

国际空间站的轨道

比如ESA在2009年发射的GOCE卫星,它的轨道低至260千米,由于此处大气分子密度仍然很高,GOCE卫星甚至有一个流线型的外形,还有离子发动机不断推进,但它仍然在2013年就草草的结束了寿命坠入大气层!


中轨道(2000千米以上,低于3.6万千米的静止轨道),大都为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的,比如GPS卫星轨道高度2.02万千米,格洛纳斯卫星则在1.91万千米,北斗卫星则在2.15万千米,伽利略卫星则是2.33万千米等,另外也有部分跨越南北极的卫星也用中轨道!


高轨道卫星一般指3.6万千米的的静止轨道卫星,当然也有非常特殊的比如运行在日地拉格朗日点上的SOHO卫星或者地月鹊桥中继通信卫星(地月系的拉格朗日点)

倾角不同,功能大相径庭的卫星

沿着地球的赤道与自转轴形成一个平面,这就是赤道平面,除了沿着赤道平面自转方向的卫星和静止轨道卫星外,其他卫星和地球赤道平面存在一个夹角,这就是卫星轨道的倾斜角度!按最节省燃料的方式发射,那么发射场地所在的位置就决定了卫星的倾角!

北斗卫星倾角示意图

当然现代火箭已经不像第一颗卫星那会那样送上去就算数,所以现在的航天器和卫星都按计算好的角度发射,如果不满意,还可以变轨嘛(一般情况下都是火箭一步到位,迫不得已才会使用卫星的燃料做轨道改变,这极度消耗卫星寿命)!


倾斜轨道的星下点是一条波浪曲线,经过的位置都不相同,极地轨道卫星则与赤道平面呈90度夹角,它的星下点通过两极,好处是它每转一圈,经过的星下点都不一样,因此用不了几天就能将地球所有位置都探测一遍!


还有一种特殊的太阳同步轨道,它的高度大约在600至800千米,轨道周期在96至100分钟,倾角大约在98度,进动和地球自转匹配,可以让它每天的同一时刻通过同一个位置,甚至一直可以围绕着晨昏线转,太阳能电池一直都能照到,研究太阳的卫星大都用这个轨道!


静止轨道

静止卫星大家都知道,在地面上看起来不动,但有一种倾斜同步轨道可能大家没听说过,这种卫星的轨道也和赤道静止卫星轨道一样高,但轨道是倾斜的,它的星下点是一个8字,比如在赤道静止轨道上的卫星在南北纬高纬度地区几乎就不可见,但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高纬度国家会使用这类通信卫星,比如俄罗斯!


这些轨道能被塞满吗?为什么它们又会相撞呢?

卫星的轨道实在是太多了,上文只介绍了其中很少一部分,这个轨道从200-300千米开始一直到3.6万千米不等,这些卫星的轨道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想怎么发射就怎么发射,只要满足要求,查一查这条轨道上有没有现有或者 历史 卫星,只要没有冲突的,就能在这条轨道行塞卫星!只是大家都抢好的轨道,所以才感觉没地方下脚!


但真正有一条轨道,卫星的总数是被限制了的,那就是赤道静止轨道卫星!这条轨道只有一条,距离赤道上方大约3.6万千米的位置,并且由于卫星在工作过程中会有一定程度漂移,允许范围是 0.1 ,圆周总共是360 ,那么很简单就计算出这条轨道上能塞进去的卫星有1800颗,看起来很多?其实有很多黄金位置,比如距离本国上空最近,而国家又很密集,那么这些定位点就成了最抢手的资源!


太空垃圾

自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来,人类向太空发射的卫星已经接近7000颗,其中有一半还在太空,但大约只有1000颗左右还在正常工作!


如果这些卫星都是可控的,再不济能被追踪也可以,那么地球上卫星轨道资源确实多的不要不要的,但随着卫星失控,和卫星分离时的三级火箭,还有测试反卫星武器的碎片,以及卫星相撞的碎片,当然还有各国宇航员舱外行走时候不小心或者故意丢弃的垃圾等等,围绕着地球运转的这些人造物体中,90%以上都是垃圾,而有很多因为太小,根本就无法追踪!


不过尽管如此,仍然只是存在相撞的风险,因为地球周围的太空还是太空旷了,就像一个北京出发绕地心走,另一个人从乌鲁木齐出发绕地心走,两个人在某地相遇的可能性实在比较小!但仍然不可小觑这样的危害,因为每相撞一次,碎片就会成百上千倍增加,当然下次相撞的概率就会大增!


因此探测到可能有相遇的碎片或者卫星时,会提前变轨,避免卫星陷于险境!而2009年相撞的两颗卫星中铱星33仍然在役,而俄罗斯的宇宙-2251则发射于1993年,1995年起已是报废状态!两者在西伯利亚上空790千米处相撞!


不过NASA仍然认为,这只是一次概率极低的事件!

能将这些报废卫星回收吗?

尽管各国的机械臂以及各种变轨的上面级火箭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收集太空垃圾,但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见他们回收下任何一块太空垃圾!而在开发过程中的还有激光照射改变轨道回收,英国某该公司还有一种射出网状物,增加它的阻力使其提早坠入大气层回收的方法!


但没有一个是实用的,因为捕捉太空垃圾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很简单变轨需要大量的燃料,而每千克运送成本高达上万美元,没有国家会将这种概率低到1%%%%的事件去浪费有限的宇航预算!

这是被太空尘埃高速撞击后的航天器表面铝合金蒙皮

所以到现在为止,除了能探测的垃圾避让下,对于无法探测但足以造成损伤的,基本就凭运气吧!

地球的外太空是一个巨大的空间,从目前人类发射的各类人造卫星数量来看,想要达到饱和还为 时尚 早,但是并不是高枕无忧。相反, 绕地轨道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因为越来越多的太空垃圾已经严重威胁到人造卫星的安全!

太空垃圾的威胁有多大?

我们知道人类发射的各类卫星都是有寿命的,一般情况下,这些寿终正寝的卫星都会进行报废处理,并且通过地面控制逐渐降速,直到坠入大气层变成一缕青烟,极个别燃烧不尽的也会准确的控制落地点(比如太平洋),从而保证地面的安全。但是这是理想中的情况,浩瀚的绕地轨道,需要极其精确的控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点纰漏都有可能导致故障出现,比如卫星失控、卫星零部件脱落等无控制的物体在太空轨道上飞行, 这些物体飞行速度极快,将给其它正常服役的卫星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历史 上曾发生多起太空垃圾“闯祸”事件

历史 上,也多次发生过太空垃圾对太空航天器造成威胁的事故,比如1983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船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损坏,不得不暂停工作。1986年,“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后爆炸,火箭残骸导致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命丧黄泉”!.......

太空垃圾严重威胁绕地轨道安全

据欧洲航天局的数据,目前人类能跟踪到的太空垃圾有2.23万块,但是无法跟踪和没有发现的个头更小的太空垃圾难以估算。这些太空垃圾就像是无数个“隐形炸弹”,它们无控制高速飞行,互相碰撞,可能还会产生更多的垃圾,已经威胁到未来人类的太空计划。 有科学家做过测算:目前太空轨道上每个飞行物发生灾难性碰撞事件的几率为3.7%,这个概率对于造价昂贵的太空飞行器来说实在是太高了!

太空垃圾清理计划提上日程

鉴于目前太空垃圾的威胁,不少国家已经将清理太空垃圾计划提上日程,比如日本宇宙航天研发机构和欧洲航天局分别计划在2022年和2025年尝试开始太空垃圾回收工作。还有科学家提出通过激光销毁太空垃圾;此前,瑞士一家机构也尝试发射类似于太空垃圾捕捉器的飞行器,不过效果一般。


各国所发射的卫星,都是在近地轨道上围绕地球而进行圆周循环运动的情况,近地轨道不是只有一条轨道,而是地球大气层之高层大气之外的外围空间,严格地来说,可延伸到月球轨道之内的浩瀚空间范围。各国先后所发射的卫星都会有具体数据的公布,尤其是卫星设置近地轨道运行与地球的距离,都会有精准的公告,随后发射卫星的国家,都会在设置上避开这个安全系数距离,形成不同距离的近地轨道。因而,所发射的卫星都能在自己的近地轨道上进行圆周循环运动,互不干扰,互不影响。


此外,由于卫星可选择近地轨道的空间位置,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地带,卫星的体积较少,所发射的卫星数量不会存在着饱和点,不同距离近地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不会发生相撞现象的情况。只有与地球同一距离同一近地轨道上运行的两个或以上的卫星,方可有相撞的现象发生。


答:目前人类发射的人造卫星超过5000颗,其中在工作的有2000多颗,地球轨道上的卫星数量是有饱和点的,但是现阶段还远远达不到饱和,只有一些特殊的轨道成为宝贵空间资源,比如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空间。

在2009年2月11日,美国一颗商用通信卫星和俄罗斯一颗已经报废的军用通讯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相撞,轨道高度434公里,成为人类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卫星相撞事件,但这只是小概率事件。

现如今,人类已经发射了5000多颗卫星,其中还有2000多颗在工作,其余的要么坠入大气层烧毁,要么推离原来的轨道成为失控的卫星。

一颗卫星在地球轨道上运转时,由于误差的存在,实际轨道和设计轨道都会存在偏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偏差越来越大,为了保证两颗卫星不至于相撞,以及频率互不干扰,各国在发射卫星时会向国际电联报备和登记。

对于一般的地球轨道,由于轨道空间是三维的,加上时间就是四维,轨道高度100公里以上都可以安放人造地球卫星,比如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大约在350公里左右,考虑撞击风险和频率干扰风险的话,两颗卫星的轨道一般会留一定余量,这样算下来的话,地球轨道上的卫星饱和数目是非常高的,远远高于目前的数量。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轨道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比如地球同步轨道的作用非常大,同步轨道的高度是固定的3.6万公里,并且在赤道上方,理论上的话同步轨道就只有一条,所以能安放的卫星数量非常有限。

根据国际上的规定,地球同步轨道上最多只能安放1800个人造地球卫星,相当于每两颗卫星间的距离要保持1000公里以上,每个卫星的漂移范围 0.1 ,以避免相撞和相互干扰。

一些特殊轨道在国际上根据一套规则来分配给各个国家来使用,同时这种分配还循序先到先得的原则,如果你需要的轨道空间被其他国家占用了,那么你只能通过购买或者租赁的方式来获得已分配出去的卫星轨道空间,要么只能选择次之的轨道空间。

比如美国GPS中基本的24颗卫星,包含了6条轨道,每条轨道有4颗卫星,实现全球GPS全天候覆盖;而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用了35颗,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定位卫星需要的一些近地轨道被其他国家的定位卫星占了,我们只能选择更高的轨道,于是就需要更多的卫星来实现全球的全天候定位。

2018年的数据,全球共发射空间飞行器461个,459个成功,其中人造地球卫星占比为95%,其他的是货运飞船和空间探测器,近几年各国对太空的 探索 活动加强,尤其是一箭多星技术的成熟,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数量也在剧增。

宇宙空间那么大,可以随便发射卫星,是不会相撞的。因为发射前都得计算好卫星轨道,各个卫星的轨道都不尽相同。

我认为地球温室效应,环境遭到破坏和各国发射的卫星有直接关系。40年前地球空间环境多好呀,40年全球科级极速发展,地球环境极速变化,我分析和近几十年发射的卫星有直接关系。

这位题主的担心有点多余了,不说别的,咱们单论这个卫星的造价,那就是一大笔钱啊,还不要说后续的发射升空、管理维护、运营维修等等。


这么一大笔钱砸下去,怎么舍得让别人的卫星给撞坏呢?

随着1957年前苏联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被送入太空后,人类活动的空间就不再被限制于大气圈内部,走向了一个新的空间。从那之后,人造卫星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发展,人类发射的卫星已经开始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仅仅限制于军队与科研领域。诸如导航、卫星电视、无线通讯等人类赖以生存的领域,卫星无时无刻不再发挥着作用。


率先揭开与苏联太空竞赛的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就留下一句名言: “谁控制了宇宙,谁就控制了地球;谁控制了空间,谁就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在任内组建太空军,并在一次演讲中表示自己的太空国家战略 “承认太空就像陆地、天空和海洋一样,是一处会展开战斗的领域” 。


如果太空是战场的话,那卫星就是这片战场的前哨和碉堡。


既然是这么重要的领域,卫星的管理维护和使用早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保证。


首先是卫星由谁管理的问题。

我们知道,研发与发射人造卫星花费巨大,任何商业公司也无法承担这项花费,所以发射人造卫星往往是国家行为。(当然现在马斯克创建的私人航天公司spaceX液具备了发射卫星的能力)而各个拥有人造卫星发射入轨能力的国家都有相关的机构进行相应的管理。例如美国的国家航空航天与宇宙航行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NASA,它所担负的责任就是管理一切从美国领土上发射的航天器,这其中也就必然包括人造卫星。西欧国家的卫星发射基本上都归欧洲航天局(也就是ESA)节制,毕竟西欧国家国土面积比较小,寻找一个合适的卫星发射基地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俄罗斯近年来由于发射成本比较低,所以常年担负国际空间站的运输任务。而俄罗斯的本国航天管理中心则是RKA。而我国的管理机构当然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啦。


其次则是这些机构如何管理卫星的正常运行的问题。

各国航天局在发射运载火箭前一般要提前向相关国际组织提交卫星与火箭的飞行大致路线图,避免出现意外事故与事故后如何追责的问题。这些机构在卫星在轨运行后的日常工作就是操作卫星进行一系列的科研、民生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与系统的维修与调试,这项工作看起来非常枯燥,但稍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


最后则是地面站点是否需要进行设备的升级与更换。

一般来说,更换新的设备是一般机构应当完成的日常任务。但是,卫星的地面设施是不能干轻易更换的。人造卫星的监控与操作设施基本上可以说是专机专用,倘若随意进行更换,不出意外还好,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则是用亿来衡量的损失。所以,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卫星的地面设施都是不可以随意升级的。



  • 鍚勫浗鍙戝皠浜嗛偅涔堝鍗槦,鍙戝皠鏁伴噺鏈夋病鏈夐ケ鍜岀偣?
    绛旓細閭d箞鍚勫浗鍙戠幇浜嗗姝や箣澶氱殑鍗槦鍙戝皠鏁伴噺锛屾湁娌℃湁鍑虹幇楗卞拰鐐癸紵绛旀鏄偗瀹氭湁鐨勶紝杩欏叾涓殑鍘熷洜涓昏鏈変互涓嬪嚑鐐广備竴銆佸悇鍥芥墍鍙戝皠鐨勫崼鏄熼兘鏄綅浜庢湰鍥戒箣涓娿傞鍏堢涓鐐瑰氨鏄悇鍥芥墍鍙戝皠鐨勫崼鏄燂紝瀹冪殑涓涓熀鏈湴鐞嗕綅缃兘鏄湪鏈浗涔嬩笂鐨勶紝鍩烘湰涓婇兘鏄綅浜庤嚜宸卞浗鍦熻寖鍥村唴鐨勪竴涓緝灏忕殑澶栧お绌哄尯鍩熴傛瘯绔熷彂灏勪笂鍘荤殑杩欎簺鍗...
  • 鍚勫浗鍙戝皠浜嗛偅涔堝鍗槦,鍙戝皠鏁伴噺鏄惁浼氭湁楗卞拰鐐?
    绛旓細鍗槦绯荤粺鐩镐俊澶у閮藉惉璇磋繃锛屾瘮濡傛娲茬殑浼藉埄鐣ワ紝缇庡浗鐨凣PS锛屼互鍙婃垜鍥借繎浜涘勾鍑虹幇鐨勫寳鏂楀鑸紝浠栦滑鏈甯哥敤鐨勫氨鏄溅杞斤紝褰撴垜浠埌杈炬煇涓笉鐔熸倝鐨勫湴鏂圭殑鏃跺欙紝鎴戜滑灏变細涔犳儻鎵撳紑瀵艰埅锛岃櫧鐒惰繖浜涘崼鏄熻窛绂诲湴琛ㄦ湁鍑犲崄涓囧叕閲岋紝浣嗗嵈鑳藉绮剧‘鍒板嚑绫筹紝鎵浠ヨ繖浜涗汉鍙戝皠鍒板澶┖鐨勫崼鏄瓒婃潵瓒澶氾紝鍚勪釜鍥藉涓嶇鏄鑸繕鏄敤浜庡叾浠栧啗浜...
  • 鍚勫浗鍙戝皠浜嗛偅涔堝鍗槦,鍙戝皠鏁伴噺鏈夋病鏈夐ケ鍜岀偣?浼氱浉鎾炲悧?
    绛旓細鍦ㄥ凡缁忓彂灏勭殑杩7000棰椾汉閫犲崼鏄熶箣涓锛岀洰鍓嶅凡缁忓け鏁堢殑灏辨湁5000澶氫釜锛堝寘鎷凡缁忓畬鎴愪娇鍛藉潬鍏ュ湴鐞冨拰灏氭湭鍧犲叆鍦扮悆鐨勶級锛屼粎鏈1000澶氶浠嶅湪杩愯锛岃岀暀鍦ㄥお绌轰腑涓嶅啀杩愯鐨勫崼鏄熷氨鏈2000澶氶锛岃繖浜涢兘宸茬粡鎴愪负鈥滃お绌哄瀮鍦锯濓紝瀵规柊鍙戝皠鍗槦浠ュ強宸茬粡鍙戝皠鍗槦鐨勮繍琛屽甫鏉ュ法澶ч殣鎮c傚湪2009骞达紝缇庡浗涓棰楀晢鐢ㄩ氫俊鍗槦涓庝縿缃楁柉涓棰...
  • 鍚勫浗鍙戝皠浜嗛偅涔堝鍗槦,鍙戝皠鏁伴噺鏈夋病鏈夐ケ鍜岀偣?浼氱浉鎾炲悧?
    绛旓細鐩墠浜虹被鍙戝皠鐨勪汉閫犲崼鏄熻秴杩5000棰楋紝鍏朵腑鍦ㄥ伐浣滅殑鏈2000澶氶锛屽湴鐞冭建閬撲笂鐨勫崼鏄熸暟閲忔槸鏈夐ケ鍜岀偣鐨勶紝浣嗘槸鐜伴樁娈佃繕杩滆繙杈句笉鍒伴ケ鍜岋紝鍙湁涓浜涚壒娈婄殑杞ㄩ亾鎴愪负瀹濊吹绌洪棿璧勬簮锛屾瘮濡傚湴鐞冨悓姝ュ崼鏄熻建閬撶┖闂淬傚湪2009骞2鏈11鏃ワ紝缇庡浗涓棰楀晢鐢ㄩ氫俊鍗槦鍜屼縿缃楁柉涓棰楀凡缁忔姤搴熺殑鍐涚敤閫氳鍗槦鍦ㄨタ浼埄浜氫笂绌虹浉鎾烇紝杞ㄩ亾楂樺害434鍏噷锛...
  • 鍚勫浗鍙戝皠浜嗛偅涔堝鐨鍗槦,鍙戝皠鏁伴噺鏈夋病鏈夐ケ鍜岀偣?
    绛旓細浜洪犲崼鏄熶负鎴戜滑浜虹被鎻愪緵浜嗛潪甯稿鐨勬湇鍔★紝灏辨瘮濡傛垜浠嚭琛岄兘浼氱敤鍒扮殑瀵艰埅鏈嶅姟浠ュ強寰堝鐨勫嫎娴嬮兘浼氶渶瑕佺敤鍒板崼鏄熺殑甯姪銆鍗槦鐨鍙戝皠閮芥槸瑕佺粡杩囧鏂归潰鑰冭檻锛岄偅涔鍚勫浗鍙戝皠浜嗛偅涔堝鐨鍗槦锛屽彂灏勬暟閲鏈夋病鏈夐ケ鍜岀偣?鐜扮洰鍓嶇殑澶┖棰嗗煙绌洪棿闈炲父澶э紝鍦ㄥ骞翠箣鍚庡崼鏄熸槸鏈夊彲鑳藉嚭鐜伴ケ鍜岋紝璁╂垜浠潵鍒嗘瀽鍒嗘瀽銆傚彧瑕佹槸鍒堕犵殑璁惧鎴栬...
  • 鍚勫浗鍙戝皠浜嗛偅涔堝鍗槦,鍙戝皠鏁伴噺绌剁珶浼氭湁娌℃湁楗卞拰鐐?
    绛旓細鍗槦鏁伴噺鏄湁楗卞拰鐐圭殑锛屽骞村彂灞曞湴鐞冧笂绌哄凡鏈夋暟鍗佷竾棰椾汉閫鍗槦锛澶┖鍨冨溇浠ュ強鍫嗙Н寰堝锛岄渶瑕佹竻鐞
  • 鍚勫浗鍙戝皠浜嗛偅涔堝鍗槦,鍙戝皠鏁伴噺鏈夋病鏈夐ケ鍜岀偣?瀹冧滑浼氱浉鎾炲悧?
    绛旓細浣嗙湡鐪熸姝f湁涓鏉¤矾杞紝閫氳鍗槦鐨勬暟閲鏄闄愬畾浜嗙殑锛岄偅渚挎槸璧ら亾闈欐杞ㄩ亾鍗槦锛佽繖鏉¤矾杞ㄤ粎鏈変竴鏉★紝闂磋窛璧ら亾涓婅竟澶ф3.6浜垮崈绫崇殑閮ㄤ綅锛岃屼笖鍥犱负閫氳鍗槦鍦ㄤ綔涓氱幆鑺備腑浼氬嚭鐜颁竴瀹氭按骞抽绉伙紝瀹硅鑼冪暣鏄0.1掳锛屽渾涓婁竴鍏辨槸360掳锛岄偅楹奸潪甯哥畝鍗曞氨娴嬬畻鍑鸿繖涓鏉¤矾杞ㄤ笂鍙互鏀捐繘鍘荤殑閫氳鍗槦鏈1800棰楋紝鐪...
  • 鍚勫浗鍙戝皠浜嗗緢澶氬崼鏄,鍙戝皠鏁伴噺鏈夐ケ鍜岀偣鍚?
    绛旓細浣嗘槸鍚勫浗鍙戝皠浜嗗緢澶氱殑鍗槦锛岄偅涔堝彂灏鐨鏁伴噺灏辩洰鍓嶆潵璇磋繕鏈ケ鍜岋紝杩欏叾涓殑鍘熷洜鏈夈備竴銆佸崼鏄熸槸瀹氫綅锛岃嚜宸辩殑鍥藉銆傞鍏堝崼鏄熷畠鏄粨鍚堜簡涓涓浗瀹舵渶绮惧瘑鐨勪竴绉嶆妧鏈紝涔熶唬琛ㄧ潃涓涓浗瀹跺唴閮ㄦ渶楂樼鐨勮埅澶╂妧鏈備篃姝f槸濡傛锛岀幇鍦ㄨ澶氬崼鏄熷畠鍙戝皠鍗囩┖涔嬪悗锛屽熀鏈笂鍙槸涓鸿嚜宸卞浗瀹跺唴閮ㄦ湇鍔°傛鏄姝ゅ崼鏄燂紝瀹冨缁堝畾浣嶇潃...
  • 鍚勫浗鍙戝皠浜嗗緢澶氱殑鍗槦,鍙戝皠閲忔湁娌℃湁浠涔堥ケ鍜岀偣?
    绛旓細鎴戜滑鐨勫湴鐞冨ぇ绾︽湁36,000鍏噷宸﹀彸鐨勪竴涓懆闀匡紝姣曠珶涓涓淮搴︿唬琛110鍏噷锛閭d箞360涓淮搴︼紝涔熷氨浠h〃鐫鏈360涓110鐨勩帪銆傛墍浠ユ垜浠唴閮ㄥ湴鐞冪殑闈㈢Н杩樻槸闈炲父鐨勫簽澶э紝姣曠珶鍛ㄩ暱閮芥湁閭d箞闀匡紝鏇村埆璇磋繖鏍风殑涓涓潰绉傛墍浠ユ垜浠殑閭f墍鍙戝皠鍒扮殑杩欎簺鍗槦锛鏍规湰灏变笉浼氬~婊℃垜浠幇鍦ㄥ湴鐞冨懆杈广備簩銆鍙戝皠鍗槦杩樿缁忚繃鍥介檯瀹囪埅灞鐨...
  • 涓栫晫鍚勫浗鍙戝皠閭d箞澶氬崼鏄,闅鹃亾鍗槦鍙戝皠鏁伴噺涓嶄細楗卞拰鍚?
    绛旓細鍚勫浗澶уぇ灏忓皬鐨勫畤瀹欏崼鏄熷姞鍦ㄤ竴璧锋病鏈変笂鍗冧篃鏈夋垚鐧俱傚崼鏄熷浜庢瘡涓浗瀹惰岃█锛岄兘鏄潪甯搁噸瑕佺殑銆傚氨姣斿璇翠腑鍥界殑鍖楁枟鍗槦锛屽寳鏂楀崼鏄熸槸鍙互鍦ㄥ畤瀹欎笂杩涜瀹氫綅锛屽苟涓斿畾鏈熷悜浜轰滑鍙戝皠淇℃伅銆傚緢澶氬浗瀹堕兘鏈夐偅涓轰粈涔杩欎箞澶氬崼鏄熷彂灏鍒颁簡澶┖杩樹笉浼氶ケ鍜屽憿锛熸湁浠ヤ笅鍘熷洜銆備竴銆佹瘡涓浗瀹鐨勫崼鏄燂紝涓嶄細骞叉壈鍒板叾浠栧崼鏄熴傛瘡涓浗瀹剁殑...
  • 扩展阅读:中国卫星目标价多少钱 ... 今天卫星发射直播 ... 卫星排名一览表 ... 中国一共发了多少卫星 ... 2024最新卫星参数表 ... 2024西昌发射计划表 ... 世界第一超大量发射量 ... 2024年西昌卫星发射 ... 最新发射一览表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