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小故事 亚里士多德的小故事

\u4e9a\u91cc\u58eb\u591a\u5fb7\u7684\u5c0f\u6545\u4e8b

\u8bb2\u8ff0\u4e86\u53e4\u4eca\u4e2d\u5916\u540d\u4eba\u5c0f\u65f6\u7684\u6545\u4e8b\uff0c\u5e0c\u671b\u5b69\u5b50\u4eec\u90fd\u80fd\u4ece\u4e2d\u6c72\u53d6\u5230\u4f18\u79c0\u4eba\u7269\u8eab\u4e0a\u6267\u7740\u3001\u65e0\u754f\u3001\u987d\u5f3a\u3001\u594b\u6597\u7684\u7cbe\u795e\uff0c\u5728\u5145\u6ee1\u7ade\u4e89\u7684\u73b0\u4ee3\u793e\u4f1a\u4e2d\u66f4\u597d\u5730\u786e\u5b9a\u81ea\u5df1\u7684\u4eba\u751f\u76ee\u6807\uff0c\u63d0\u9ad8\u7d20\u8d28\uff0c\u5e76\u6709\u610f\u5730\u57f9\u517b\u826f\u597d\u7684\u5b66\u4e60\u3001\u751f\u6d3b\u4e60\u60ef\u548c\u6709\u76ca\u7684\u7231\u597d

1700\u591a\u5e74\u524d\u4ee5\u6765\uff0c\u4eba\u4eec\u4e00\u76f4\u628a\u8fd9\u4e2a\u8fdd\u80cc\u81ea\u7136\u89c4\u5f8b\u7684\u5b66\u8bf4\u5f53\u6210\u4e0d\u53ef\u6000\u7591\u7684\u771f\u7406\u3002\u5e74\u8f7b\u7684\u4f3d\u5229\u7565\u6839\u636e\u81ea\u5df1\u7684\u7ecf\u9a8c\u63a8\u7406\uff0c\u5927\u80c6\u5730\u5bf9\u4e9a\u91cc\u58eb\u591a\u5fb7\u7684\u5b66\u8bf4\u63d0\u51fa\u4e86\u7591\u95ee\u3002\u7ecf\u8fc7\u6df1\u601d\u719f\u8651\uff0c\u4ed6\u51b3\u5b9a\u4eb2\u81ea\u52a8\u624b\u505a\u4e00\u6b21\u5b9e\u9a8c\u3002\u4ed6\u9009\u62e9\u4e86\u6bd4\u8428\u659c\u5854\u4f5c\u5b9e\u9a8c\u573a\u3002\u8fd9\u4e00\u5929\uff0c\u4ed6\u5e26\u4e86\u4e24\u4e2a\u5927\u5c0f\u4e00\u6837\u4f46\u91cd\u91cf\u4e0d\u7b49\u7684\u94c1\u7403\uff0c\u4e00\u4e2a\u91cd100\u78c5\uff0c\u662f\u5b9e\u5fc3\u7684\uff1b\u53e6\u4e00\u4e2a\u91cd1\u78c5\uff0c\u662f\u7a7a\u5fc3\u7684\u3002\u4f3d\u5229\u7565\u7ad9\u5728\u6bd4\u8428\u659c\u5854\u4e0a\u9762\uff0c\u671b\u7740\u5854\u4e0b\u3002\u5854\u4e0b\u9762\u7ad9\u6ee1\u4e86\u524d\u6765\u89c2\u770b\u7684\u4eba\uff0c\u5927\u5bb6\u8bae\u8bba\u7eb7\u7eb7\u3002\u6709\u4eba\u8bbd\u523a\u8bf4\uff1a\u201c\u8fd9\u4e2a\u5c0f\u4f19\u5b50\u7684\u795e\u7ecf\u4e00\u5b9a\u662f\u6709\u75c5\u4e86\uff01\u4e9a\u91cc\u58eb\u591a\u5fb7\u7684\u7406\u8bba\u4e0d\u4f1a\u6709\u9519\u7684\uff01\u201d\u5b9e\u9a8c\u5f00\u59cb\u4e86\uff0c\u4f3d\u5229\u7565\u4e24\u624b\u5404\u62ff\u4e00\u4e2a\u94c1\u7403\uff0c\u5927\u58f0\u558a\u9053\uff1a\u201c\u4e0b\u9762\u7684\u4eba\u4eec\uff0c\u4f60\u4eec\u770b\u6e05\u695a\uff0c\u94c1\u7403\u5c31\u8981\u843d\u4e0b\u53bb\u4e86\u3002\u201d\u8bf4\u5b8c\uff0c\u4ed6\u628a\u4e24\u624b\u540c\u65f6\u5f20\u5f00\u3002\u4eba\u4eec\u770b\u5230\uff0c\u4e24\u4e2a\u94c1\u7403\u5e73\u884c\u4e0b\u843d\uff0c\u51e0\u4e4e\u540c\u65f6\u843d\u5230\u4e86\u5730\u9762\u4e0a\u3002\u6240\u6709\u7684\u4eba\u90fd\u76ee\u77aa\u53e3\u5446\u4e86\u3002\u4f3d\u4f38\u5229\u7565\u7684\u8bd5\u9a8c\uff0c\u63ed\u5f00\u4e86\u843d\u4f53\u8fd0\u52a8\u7684\u79d8\u5bc6\uff0c\u63a8\u7ffb\u4e86\u4e9a\u91cc\u58eb\u591a\u5fb7\u7684\u5b66\u8bf4\u3002\u8fd9\u4e2a\u5b9e\u9a8c\u5728\u7269\u7406\u5b66\u7684\u53d1\u5c55\u53f2\u4e0a\u5177\u6709\u5212\u65f6\u4ee3\u7684\u91cd\u8981\u610f\u4e49\u3002

伽利略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为了证实和传播N.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I.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凡事不但喜欢多想一想,还要去试一试。他在比萨母校任数学教授时,并不像其他人那样照宣亚里士多德的教条,而是大力提倡观察和实验。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1590年,25岁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经典理论: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提出了怀疑。伽利略认为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当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自然没有人相信伽利略的话,于是伽利略决心搞一次实验,让人们亲眼看看。

这天,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一次试验,一些教授大为不满,便一起到校长面前告状。校长听了也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让他当众出出丑,也好杀杀他的傲气。 当伽利略左手拿一个铁球,右手拿要重十倍的另一个铁球爬上斜塔七层的阳台时,塔下已是人头攒动,比萨大学的校长、教授、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看热闹的市民。就在这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伽利略会是对的。

伽利略将身子从阳台上探出,当他两手同时撒开时,只见两只球从空中落下,齐头并进,眨眼之间,"咣当"一声,同时落地。塔下的人,一下子都懵了。先是寂静了片刻,接着便嗡嗡地嚷作一团。

这时,伽利略从塔上走下来。校长和几个老教授立即将他围住说:"你一定是施了什么魔术,让两个球同时落地,亚里士多德是绝对不会错的。"伽利略说:"不信,我还可以上去重做一遍,这回你们可要注重看着。"校长说:"不必做了,亚里士多德是*道理服人的。重东西当然比轻东西落得快。这是公认的道理。就算你的实验是真的,但它不符合道理,也是不能承认的。"伽利略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相信事实,一定要讲道理,我也可以来讲一讲。就算重物下落比轻物快吧,我现在把两个球绑在一起,从空中扔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理,你们说说看,它落下时比重球快呢还是比重球慢?"

校长不屑一答地说道:"当然比重球要快!因为它是重球加轻球,自然更重了。"这时一个老教授忙将校长的衣袖扯了一下,挤上前来说:"当然比重球要慢。它是重球加轻球,轻球接拉它,所以下落速度应是两球的平均值,介乎重球和轻球之间。" 伽利略不慌不忙地说道:"可是世上只有一个亚里士多德啊,按照他的理论,怎么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呢?"

校长和教授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才突然醒悟到,他们本是一起来对付伽利略的,怎么能在伽利略面前互相对立起来呢?校长的脸一下红到脖根,气急败坏地喊道:"你这是强辩,放肆!"这时围观的学生轰地一声大笑起来。伽利略还是不动火,慢条斯理地说:"看来还是亚里士多德错了!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不管轻重,都是同时落地。 听了伽利略的这几句话,校长和那些教授再想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于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这样轻易地被这个初生牛犊推翻了。

生平和学术生涯

早年活动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父亲芬琴齐奥·伽利莱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著有《音乐对话》一书。1574年全家迁往佛罗伦萨。伽利略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兴趣极浓;也像他父亲一样,不迷信权威。17岁时遵从父命进比萨大学学医,可是对医学他感到枯燥无味,而在课外听世交、著名学者O.里奇讲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德静力学,感到浓厚兴趣。1583年,伽利略在比萨教堂里注意到一盏悬灯的摆动,随后用线悬铜球作模拟(单摆)实验,确证了微小摆动的等时性以及摆长对周期的影响,由此创制出脉搏计用来测量短时间间隔。1585年因家贫退学,担任家庭教师,但仍奋力自学。1586年,他发明了浮力天平,并写出论文《小天平》。

1587年他带着关于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到罗马大学学求见著名数学家和历法家C.克拉维乌斯教授,大受称赞和鼓励。克拉维乌斯回赠他罗马大学教授P.瓦拉的逻辑学讲义与自然哲学讲义,这对于他以后的工作大有帮助。

1588年他在佛罗伦萨研究院做了关于A.但丁《神曲》中炼狱图形构想的学术演讲,其文学与数学才华大受人们赞扬。次年发表了关于几种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其中包括若干静力学新定理。由于有这些成就,当年比萨大学便聘请他任教,讲授几何学与天文学。第二年他发现了摆线。当时比萨大学教材均为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学者所撰,书中充斥着神学与形而上学的教条。伽利略经常发表辛辣的反对意见,由此受到校内该学派的歧视和排挤。1591年其父病逝,家庭负担加重,他便决定离开比萨。帕多瓦时期 1592年伽利略转到帕多瓦大学任教。帕多瓦属于威尼斯公国,远离罗马,不受教廷直接控制,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在此良好气氛中,他经常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文化活动,与具有各种思想观点的同事论辩。此时他一面吸取前辈如N.F.塔尔塔利亚、G.B.贝内代蒂、F.科门迪诺等人的数学与力学研究成果,一面经常考察工厂、作坊、矿井和各项军用民用工程,广泛结交各行业的技术员工,帮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从中吸取生产技术知识和各种新经验,并得到启发。

在此时期,他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落体运动、抛射体运动、静力学、水力学以及一些土木建筑和军事建筑等;发现了惯性原理,研制了温度计和望远镜。

1597年,他收到J.开普勒赠阅的《神秘的宇宙》一书,开始相信日心说,承认地球有公转和自转两种运动。但这时他对柏拉图的圆运动最自然最完善的思想印象太深,以致对开普勒的行星椭圆轨道理论不感兴趣。1604年天空出现超新星,亮光持续18个月之久。他便趁机在威尼斯作几次科普演讲,宣传哥白尼学说。由于讲得精采动听,听众逐次增多,最后达千余人。

1609年7月,盛传一荷兰眼镜工人发明了供人玩赏的望远镜。他未见到实物,思考竟日后,用风琴管和凸凹透镜各一片制成一具望远镜,倍率为3,后又提高到9。他邀请威尼斯参议员到塔楼顶层用望远镜观看远景,观者无不惊喜万分。参议院随后决定他为帕多瓦大学的终身教授。1610年初,他又将望远镜放大率提高到33,用来观察日月星辰,新发现甚多,如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月球与其他行星所发的光都是太阳的反射光,水星有4颗卫星,银河原是无数发光体的总汇,土星有多变的椭圆外形等等,开辟了天文学的新天地。是年3月,出版了他的《星空信使》一书,震撼全欧。随后又发现金星盈亏与大小变化,这对日心说是一强有力的支持。伽利略日后回顾在帕多瓦的18年时,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工作最开展、精神最舒畅的时期。事实上,这也是他一生中学术成就最多的时期。

托斯卡纳时期 20年来伽利略在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丰硕成果,激起了他学术上的更大企求。为了取得充裕时间致力于科学研究,1610年春,他辞去大学教职,接受托斯卡纳公国大公聘请,担任宫廷首席数学家和哲学家的闲职与比萨大学首席数学教授的荣誉职位。

为了使科学免受教会干预,伽利略曾多次去罗马活动。1611年他第二次去罗马,目的在于赢得宗教、政治与学术界认可他在天文学上的发现。他在罗马受到包括教皇保罗五世和若干高级主教在内的上层人物的热情接待,并被林赛研究院接纳为院士。当时耶稣会的神父们承认他的观测事实,只是不同意他的解释。这年5月,在罗马大学的大会上,几个高职位的神父公开宣布了伽利略的天文学成就。
同年,他观察到太阳黑子及其运动,对比黑子的运动规律和圆运动的投影原理,论证了太阳黑子是在太阳表面上;他还发现了太阳有自转。1613年他发表了3篇讨论太阳黑子问题的通信稿。另外,1612年他又出版了《水中浮体对话集》一书。
1615年,一诡诈的教士集团和教会中许多与伽利略敌对的人联合攻击伽利略为哥白尼学说辩护的论点,控告他违反基督教义。他闻讯后,于是年冬第三次去罗马,力图挽回自己的声誉,企求教廷不因自己保持哥白尼观点而受到惩处,也不公开压制他宣传哥白尼学说,教廷默认了前一要求,但拒绝了后者。教皇保罗五世在1616年下达了著名的“1616年禁令”,禁止他以口头的或文字的形式保持、传授或捍卫日心说。

1624年,他第四次去罗马,希望故友新任教皇乌尔邦八世能够同情并理解他的意愿,以维护新兴科学的生机。他先后谒见6次,力图说明日心说可以与基督教教义相协调,说“圣经是教人如何进天国,而不是教人知道天体是如何运转的”;并且试图以此说服一些大主教,但毫无效果。乌尔邦八世坚持“1616年禁令”不变;只允许他写一部同时介绍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书,但对两种学说的态度不得有所偏倚,而且都要写成数学假设性的。在这辛勤奔波的一年里,他研制成了一台显微镜,“可将苍蝇放大成母鸡一般。”

此后6年间,他撰写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一书,1630年他第5次到罗马,取得了此书的“出版许可证”。此书终于在1632年出版了。此书在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却为哥白尼体系辩护,并多处对教皇和主教隐含嘲讽,远远超出了仅以数学假设进行讨论的范围。全书笔调诙谐,在意大利文学史上列为文学名著。

教廷的迫害和晚年生活 《对话》出版后6个月,罗马教廷便勒令停止出售,认为作者公然违背“1616年禁令”,问题严重,亟待审查。原来有人在教皇乌尔邦八世面前挑拨说伽利略在《对话》中,借头脑简单、思想守旧的辛普利邱之口以教皇惯用辞句,发表了一些可笑的错误言论,使他大为震怒。曾支持他当上教皇的集团激烈地主张要严惩伽利略,而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认为如纵容伽利略会对各国国内的异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提出联合警告。在这些内外压力和挑拨下,教皇便不顾旧交,于这年秋发出了伽利略到罗马宗教裁判所受审的指令。
年近七旬而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节抱病前往罗马,在严刑威胁下被审讯了三次,根本不容申辩。几经折磨,终于在 1633年6月22日在圣玛丽亚修女院的大厅上由10名枢机主教联席宣判,主要罪名是违背“1616年禁令”和圣经教义。伽利略被迫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在教廷已写好的“悔过书”上签字。主审官宣布: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对话》必须焚绝,并且禁止出版或重印他的其他著作。此判决书立即通报整个天主教世界,凡是设有大学的城市均须聚众宣读,借此以一儆百。

伽利略既是勤奋的科学家,又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深信科学家的任务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教会的职能是管理人们的灵魂,不应互相侵犯。所以他受审之前不想逃脱,受审之时也不公开反抗,而是始终服从教廷的处置。他认为教廷在神学范围之外行使权力极不明智,但只能私下有所不满。显然,G.布鲁诺的被处火刑和T.康帕内拉的被长期打入死牢,这两位意大利杰出的哲学家的遭遇,给他精神上投下了可怕的阴影。宗教裁判所的判决随后又改为在家软禁,指定由他的学生和故友A.皮柯罗米尼大主教在锡耶纳的私宅中看管他,规定禁止会客,每天书写材料均需上缴等。在皮柯罗米尼的精心护理和鼓励下,伽利略重行振作起来,接受皮柯罗米尼的建议继续研究无争议的物理学问题。于是他仍用《对话》中的三个对话人物,以对话体裁,和较朴素的文笔,将他最成熟的科学思想和科研成果撰写成《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两门新科学是指材料力学(见弹性力学)和动力学。这部书稿1636年就已完成,由于教会禁止出版他的任何著作,他只好托一位威尼斯友人秘密携出国境,1638年在荷兰莱顿出版。

伽利略在皮柯罗米尼家中刚过了5个月,便有人写匿名信向教廷控告皮柯罗米尼厚待伽利略。教廷乃勒令伽利略于当年12月迁往佛罗伦萨附近的阿切特里他自已的故居,由他的大女儿维姬尼亚照料,禁例依旧。她对父亲照料妥贴,但4个月后竟先于父亲病故。

伽利略多次要求外出治病,均未获准。1637年双目失明。次年才获准住在其子家中。在这期间探望他的除托斯卡纳大公外,还有英国著名诗人、政论家J.弥尔顿和法国科学家、哲学家P.伽桑迪。他的学生和老友B.卡斯泰里还和他讨论过利用木卫星计算地面经度的问题。这时教廷对他的限制和监视已明显放松了。

1639年夏,伽利略获准接受聪慧好学的18岁青年V.维维亚尼为他的最后一名学生,并可在他身边照料,这位青年使他非常满意。1641年10月卡斯泰里又介绍自己的学生和过去的秘书E.托里拆利前往陪伴。他们和这位双目失明的老科学家共同讨论如何应用摆的等时性设计机械钟,还讨论过碰撞理论、月球的天平动、大气压下矿井水柱高度等问题,因此,直到临终前他仍在从事科学研究。
伽利略于1642年1月8日病逝,葬仪草率简陋,直到下一世纪,遗骨才迁到家乡的大教堂。

学 术 成 就

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在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得到公认之前,物理学以至整个自然科学只不过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没有取得自己的独立地位。当时,哲学家们束缚在神学和亚里士多德教条的框框里,他们苦思巧辩,得不出符合实际的客观规律。伽利略敢于向传统的权威思想挑战,不是先臆测事物发生的原因,而是先观察自然现象,由此发现自然规律。他摒弃神学的宇宙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秩序地服从简单规律的整体,要了解大自然,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实验定量观测,找出它的精确的数量关系。

基于这样的新的科学思想,伽利略倡导了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源泉,也是他对近代科学的最重要贡献。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原非伽利略首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阿基米德,14世纪的牛津学派和巴黎学派以及15、16世纪的意大利学术界,在这方面都有一定成就,但他们并未将实验方法放在首位,因而在思想上未能有所突破。伽利略重视实验的思想可见于1615年他写给克利斯廷娜公爵夫人的一封信上的话:“我要请求这些聪明细心的神父们认真考虑一下臆测性的原理和由实验证实了的原理二者之间的区别。要知道,做实验工作的教授们的主张并不是只凭主观愿望来决定的。”
伽利略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分三个步骤:①先提取出从现象中获得的直观认识的主要部分,用最简单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以建立量的概念;②再由此式用数学方法导出另一易于实验证实的数量关系;③然后通过实验证实这种数量关系。

由此可见,伽利略进行科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验一个科学假设是否正确,而不是盲目地收集资料,归纳事实。

物理学概念和原理的创新 惯性原理和力与加速度的新概念 推动重物时需要的力大,而推动轻物时需要的力小,是人们的直觉经验。亚里士多德据此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一切物体均有保持静止或所谓寻找其“天然去处”的本性,认为“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并用比例定律把动力与速度联系起来。伽利略则得出新的概念,他观察到一个沿着光滑斜面向上滑动的物体,因斜面的斜角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减速,斜角越小,减速越小。如在无阻力的水平面上滑动,则应保持原速度永远滑动。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运动的物体,假如有了某种速度以后,只要没有增加或减小速度的外部原因,便会始终保持这种速度——这个条件只有在水平的平面上才有可能,因为在斜面的情况下,朝下的斜面提供了加速的起因,而朝上的斜面提供了减速的起因;由此可知,只有在水平面上运动才是不变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第三天,问题9,假设23注)。这样,伽利略便第一次提出了惯性概念,并第一次把外力和“引起加速或减速的外部原因”即运动的改变联系起来。与前述的匀加速运动实验结合在一起,伽利略提出了惯性和加速度这个全新的概念,以及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作匀加速运动的全新的运动规律,为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种新的惯性概念,推翻了1000多年以来亚里士多德学派认为物体运动*精灵或外界迂回空气推动的说法,也澄清了中世纪含糊的“冲力”说。这是人类长期以来研究机械运动的理论成果,并且得到了当时地动说支持者们的拥护。伽利略虽然没有明确地写出惯性原理,可是表明了这是属于物体的本性的客观规律,在研究其他物理问题时,他熟练地运用了它。然而他未能摆脱柏拉图关于行星作圆运动的观点,相信“圆惯性”的存在,因此未能将惯性运动概念推广到一切物体运动上。完整的惯性原理是在伽利略逝世后两年由R.笛卡儿表述的。
伽利略把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或加速度的产生归诸力的作用,这是对力的性质的客观认识,也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雏形。惯性原理的发现破除了力是运动原因的旧概念,而认为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高度评价伽利略对第一、第二两运动定律所作的开创性工作(见牛顿运动定律)。

运动独立性原理和运动的合成、分解定律 在弹道的研究中,伽利略发现水平与垂直两方向的运动各具有独立性,互不干涉,但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又可合成实际的运动径迹。他从垂直于地面的匀加速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完整地解释了弹道的抛物线性质,这是运动的合成研究的重大收获,并具有实用意义。

惯性参照系概念 伽利略用物理学原理为哥白尼地动学说进行辩解时,应用运动独立性原理通俗地说明了石子从桅杆顶上掉落到桅杆脚下而不向船尾偏移的道路。他又进一步以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船舱中物体运动规律不变的著名论述,第一次提出惯性参照系的概念。这一原理被A.爱因斯坦称为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先导。

单摆周期性质的发现 伽利略由观察到教堂悬灯的摆动对摆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与振幅大小和摆锤重量无关。这个规律的发现为此后的振动理论和机械计时器件的设计方案建立了基础。

光速有限及其测量 前人对于光速是否有限从来没有明确的认识。伽利略观察了闪电现象,认为光速是有限的,并设计了测量光速的掩灯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实验条件,用这种测量方法实际测到的主要只是实验者的反应和人手的动作时间,而不是光的行进时间。然而,如果有了明暗变化有规律的光源或高速机械控制的器件代替人手动作,是可以测量到真正的光速的,后来木卫星食法、转动齿轮法、转镜法、克尔盒法、变频闪光法等光速测量方法都借鉴于掩灯方案。

几种基本物理实验仪器的研制 伽利略不但亲自设计和演示过许多实验,而且亲自研制出不少实验仪器。他的工艺知识丰富,制作技术精湛,他所创制的许多实验仪器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很有影响,下面举出几项:

浮力天平 这是利用浮力原理快速测定金银器皿首饰中金银含量比例的直读仪器。这种仪器当时已用于金银首饰器皿的交易中。

温度计 伽利略首创的温度计是一种开放式的液体温度计,玻璃管内盛有着色的水和酒精,液面与大气相通(见彩图伽利略的温度计)。这实际上是温度计与大气压力计的混合体,这是由于当时他对大气压力的变化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尽管如此,其学术价值仍很大,温度从此成为客观的物理量,不再是不确定的主观感觉。
望远镜 伽利略制成的望远镜,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正像。经过改进后,其倍率由3逐步增大到33;不但指向星空,还可应用于船舰要塞,取得空前丰硕的发现成果。这种望远镜结构简单,而其倍率和分辨本领受球差和色差的限制较大。

彻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 欧洲中世纪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自然观,是经过神学改装了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它成为封建神权统治者统制民众思想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和地上万物都由气、火、水、土四种元素所组成,都是丑陋、不洁、不完美的,有变化和有生灭的。火和气组成向上流动的轻物,水和土组成向下掉落的重物。而天体则是由“以太”所组成的纯洁、完美、永恒的物体。又因为“上帝厌恶真空”,所以真空不可能存在。然而伽利略从望远镜发现月亮表面有山峰和洼地,高低不平,并不是完美无缺,金星也有盈亏变化;太阳表面还有活动不已的黑子;肉眼就能直接看到超新星的爆发及其渐渐暗淡和消失。这些都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天尊地卑,天体和地上物质的性质悬殊的思想。

伽利略通过流体静力学对浮体的研究,得知所有物体都是重物,没有绝对的轻物。天体和地球以及地上万物在物质结构上是统一的。真空也可能存在和产生,而且只有在真空中才能研究物体运动的真正性质。这就彻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凭借主观臆测的物质观,从而也根本动摇了封建神权的思想统治。

科学革命的先驱

伽利略在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争取不受权势和旧传统压制的学术自由,为近代科学的生长,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并向全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因此,他是科学革命的先驱,也可以说是“近代科学之父”。虽然他晚年终于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他开创新科学的意志并未动摇。他的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成果,永远为后代所景仰。

1979年,梵蒂冈教皇J.保罗二世代表罗马教廷为伽利略公开平反昭雪,认为教廷在300多年前迫害他是严重的错误。这表明教廷最终承认了伽利略的主张——宗教不应该干预科学。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Αριστοτέλης 约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辞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简介

当我们谈到古希腊哲学时,有三个连贯的人物我们不得不提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三人一起创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学思想。

尽管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的观点与柏拉图有很多不同之处。柏拉图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柏拉图相信我们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完美的“理念的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我们的感官而来的。因此,其实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开创了之后的科学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到今天依然存在,它们大多是教科书式的文献,很多甚至是亚里士多德学生的笔记。

在中世纪的早期,由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盛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没有被翻译。但到了12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开始兴起,他的著作也被翻译成了各种欧洲文字,形成了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这种哲学后来成为了早期近代哲学家例如伽利略和笛卡尔所批驳的对象。

生平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园,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同情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雅典。但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看到,虽然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波西普斯等学园新首脑的观点,但依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

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3年后,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会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亚里士多德的在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即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漫步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主要是关于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而使用的语言也要比柏拉图的《对话录》晦涩许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个教科书的作者。

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亡加而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一年之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关于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潮汐现象而跳海自杀的传言是完全没有史实根据的。

哲学观

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却是第一个公开批评柏拉图的人。他特别反对的是柏拉图哲学中有关数学的部分。有人认为虽然亚里士多德熟知当时的数学,他却从来没有理解柏拉图的数学。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相论也有批评。虽然他同意一个事物的“形式”是恒古不变的,但他认为这个“形式”本身并不存在,而是人们在感受到实物后形成的概念。因此他认为,“形式”其实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征。他指出,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一种想法、观念都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进入我们的意识。

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人有理性,正是有了理性,人才能将不同的感官印象区分开来。但是他同时指出,在人的感官经验到任何东西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他认为自然界有四种不同的原因,古希腊人的“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性”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质料因”、“动力因”和“形式因”。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则提出了所谓的三段论。他的这个理论在后来的两千年内,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认的论证形式。

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所谓“黄金比例”。这或许和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和谐”概念类似。他认为,人不应该偏向哪一个极端,惟有平衡,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不生存在社会中便不是真正的人。他还提出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他称之为“Polity”)。

科学观

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科学史上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因为他是最后提出一个整个世界体系的人,而且是第一个从事广泛经验考察的人。

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运行的天体是物质实体的学说。

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够保持运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真空”是不能存在的,因为空间必须装满物质。这样才能通过直接接触来传递物理作用。

后世的物理学家牛顿指出了亚里士多德这一论断的谬误,指出了“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的直接原因。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说,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大厦没有造起来之前,整个西方世界都被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统治着。

艺术观

在戏剧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第一部探讨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总结性著作。他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说”,认为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这是艺术史上第一次对戏剧的本质做出探讨,更开创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传统。他的观点后来被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加以发挥,从而间接影响了整个西方艺术史。

沮丧的妒忌者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院从事教学、研究、著述期间,常与学生们一道探讨人生的真谛。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他:“先生,请告诉我,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沮丧呢?”
亚里士多德回答:“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有他自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

公众的事务
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在雅典时,有人对他说:“公众的事务,你离的越远越好。因为你说公正的话,人民恨你;你说不公正的话,天神要恨你。”
正好亚里士多德在一旁听到,马上回答:“我热爱公众事务,因为我说了公正的话,神将爱我;我如果说了不公正的话,人民将爱我。”

用整个大海来填满这个洞

有一天,亚里士多德正在海边沙滩上走路。他看到有个人正在用勺子从海里舀水,然后把水倒在岸边他挖的一个小洞里。亚里士多德正在为他自己的问题着急呢。他没有在意——一次,两次,他走近了那个人,但那个人那么专注,以至于亚里士多德也好奇了:"他在做什么?"他没法控制自己,而那个人绝对地专注。他走到海边,舀满一勺水,带着水过来,把它倒到洞里去,再去海边......最后,亚里士多德说:"等一下,我不想打扰你,但你在做什么?你搞得我莫明其妙。"
那个人说:"我要用整个大海来填满这个洞。"
亚里士多德,即使是亚里士多德,也大笑起来。他说:"你真笨!这是不可能的!你简直是疯了。你在浪费你的生命!只要看看海有这么大,你的洞这么小——而且就用一把勺子,你想把大海都勺到这个洞里去?你简直是发疯了!回家休息去吧。"
那个人笑得比亚里士多德还响,他说:"是的,我会走的,因为我的工作做完了。"
亚里士多德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他说:"你做的也一样——甚至更傻。看看你的头,它比我的洞还小。再看看自然、存在,它比这海洋还大。再看看你的思考——它们比我的勺子更大吗?"这人走了,大笑着走了。
亚里士多德怔住了。

吃饭的区别。

有人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亚里士多德回答:“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1590年,25岁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经典理论: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提出了怀疑。伽利略认为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当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自然没有人相信伽利略的话,于是伽利略决心搞一次实验,让人们亲眼看看。

这天,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一次试验,一些教授大为不满,便一起到校长面前告状。校长听了也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让他当众出出丑,也好杀杀他的傲气。 当伽利略左手拿一个铁球,右手拿要重十倍的另一个铁球爬上斜塔七层的阳台时,塔下已是人头攒动,比萨大学的校长、教授、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看热闹的市民。就在这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伽利略会是对的。

伽利略将身子从阳台上探出,当他两手同时撒开时,只见两只球从空中落下,齐头并进,眨眼之间,"咣当"一声,同时落地。塔下的人,一下子都懵了。先是寂静了片刻,接着便嗡嗡地嚷作一团。

这时,伽利略从塔上走下来。校长和几个老教授立即将他围住说:"你一定是施了什么魔术,让两个球同时落地,亚里士多德是绝对不会错的。"伽利略说:"不信,我还可以上去重做一遍,这回你们可要注重看着。"校长说:"不必做了,亚里士多德是*道理服人的。重东西当然比轻东西落得快。这是公认的道理。就算你的实验是真的,但它不符合道理,也是不能承认的。"伽利略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相信事实,一定要讲道理,我也可以来讲一讲。就算重物下落比轻物快吧,我现在把两个球绑在一起,从空中扔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理,你们说说看,它落下时比重球快呢还是比重球慢?"

校长不屑一答地说道:"当然比重球要快!因为它是重球加轻球,自然更重了。"这时一个老教授忙将校长的衣袖扯了一下,挤上前来说:"当然比重球要慢。它是重球加轻球,轻球接拉它,所以下落速度应是两球的平均值,介乎重球和轻球之间。" 伽利略不慌不忙地说道:"可是世上只有一个亚里士多德啊,按照他的理论,怎么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呢?"

校长和教授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才突然醒悟到,他们本是一起来对付伽利略的,怎么能在伽利略面前互相对立起来呢?校长的脸一下红到脖根,气急败坏地喊道:"你这是强辩,放肆!"这时围观的学生轰地一声大笑起来。伽利略还是不动火,慢条斯理地说:"看来还是亚里士多德错了!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不管轻重,都是同时落地。 听了伽利略的这几句话,校长和那些教授再想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于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这样轻易地被这个初生牛犊推翻了。

公元前320多上前的雅典城郊外,常常可以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边跟随着十
多位青年,他们或是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漫步交谈,或是坐在山谷溪旁的大石块上,热烈地
讨论着。
“老师,您再讲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老人捋了捋胡须,缓缓地说到:“我们希腊人有个很有趣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
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不正是一个非常完
整的‘三段论’吗”……
雅典人都知道,那是亚里士多德正在给他吕克昂学园高级班的学生上课呢。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医生。亚里士多德17岁起,就被父亲送到当时
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
看重。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意思说,亚里士多德非常聪明,
思想敏捷,不同于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
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
沮丧的妒忌者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院从事教学、研究、著述期间,常与学生们一道探讨人生的真谛。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他:“先生,请告诉我,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沮丧呢?”
亚里士多德回答:“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有他自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

公众的事务
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在雅典时,有人对他说:“公众的事务,你离的越远越好。因为你说公正的话,人民恨你;你说不公正的话,天神要恨你。”
正好亚里士多德在一旁听到,马上回答:“我热爱公众事务,因为我说了公正的话,神将爱我;我如果说了不公正的话,人民将爱我。”

  • 鍏充簬闃垮熀绫冲痉鍜浜氶噷澹寰风殑鏁呬簨
    绛旓細鍩冨強涓鐩村埌浜屽崈骞村悗鐨勭幇浠o紝杩樻湁浜轰娇鐢ㄨ繖绉嶅櫒姊般傝繖涓伐鍏锋垚浜嗗悗鏉ヨ灪鏃嬫帹杩涘櫒鐨勫厛绁栥浜氶噷澹寰 浜氶噷澹寰峰張鍥炲埌闆呭吀锛屽苟鍦ㄩ偅閲屽缓绔嬩簡鑷繁鐨勫鏍°傚鍥殑鍚嶅瓧锛圠yceum锛変互闃挎尝缃楃娈块檮杩戠殑鏉鐙艰咃紙鍚曞埢淇勬柉锛夋潵鍛藉悕銆傚湪姝ゆ湡闂达紝浜氶噷澹寰疯竟璁茶锛岃竟鎾板啓浜嗗閮ㄥ摬瀛﹁憲浣溿備簹閲屽+澶氬痉璁茶鏃舵湁涓涓範鎯紝杈...
  • 浜氶噷澹寰鏈夊摢浜鐨勬晠浜
    绛旓細鍏厓鍓嶄笁鍏洓骞达紝浜氶噷澹寰鐢熶簬瀵屾媺鍩轰簹鐨勬柉濉斿熀灏斿笇鑵婄Щ姘戝尯锛宐ai杩欏骇鍩庡競鏄笇鑵婄殑涓涓畺姘戝湴锛屼笌姝e湪鍏磋捣鐨勯┈鍏堕】鐩搁偦銆備粬鐨勭埗浜叉槸椹叾椤垮浗鐜嬭厯鍔涗簩涓栫殑瀹环渚嶅尰銆備粠浠栫殑瀹跺涵鎯呭喌鐪嬶紝浠栧睘浜庡ゴ闅朵富闃剁骇涓殑涓骇闃跺眰銆備粬浜庡叕鍏冨墠涓夊叚涓冨勾杩佸眳鍒伴泤鍏革紝鏇剧粡瀛﹁繃鍖诲锛岃繕鍦ㄩ泤鍏告煆鎷夊浘瀛﹂櫌瀛︿範杩囧緢澶氬勾锛屾垚涓...
  • 浜氶噷澹寰风殑鏁呬簨
    绛旓細浜氶噷澹寰 Aristotle锛堝叕鍏冨墠384锝炲墠322锛夊彜甯岃厞鍝插瀹躲佺瀛﹀銆傜敓浜庨┈鍏堕】鐨勬柉濉斿悏鎷夐晣锛屽崚浜庡笇鑵婄殑鍝堝皵鍩烘柉銆備簹閲屽+澶氬痉鏄┈鍏堕】鐜嬪鍖诲笀灏肩椹鏂箣瀛愶紝鏌忔媺鍥剧殑瀛︾敓,浜氬巻灞卞ぇ澶у笣鐨勫笀鍌呫傚叕鍏冨墠335骞翠粬鍦ㄩ泤鍏稿垱鍔炲悤鍏嬫槀(Lyceum)瀛︽牎锛屽舰鎴愨滈嶉仴娲锯濓紝鍥犺竟璁插杈规暎姝ヨ屽緱鍚嶃浜氶噷澹寰风殑钁椾綔璁鸿堪杩...
  • 鍟嗛瀰 鑻忔牸鎷夊簳涓浜氶噷澹閮藉痉鐨勬晠浜
    绛旓細灏界浜氶噷澹寰锋槸鏌忔媺鍥剧殑瀛︾敓锛屼粬鐨勮鐐逛笌鏌忔媺鍥炬湁寰堝涓嶅悓涔嬪銆傛煆鎷夊浘鏄竴鍚嶇悊鎯充富涔夎呭拰鐞嗘т富涔夎咃紝鏌忔媺鍥剧浉淇℃垜浠殑鐗╄川涓栫晫鍏跺疄鏄竴涓笉瀹岀編鐨勪笘鐣岋紝鍦ㄥ畠鐨勮儗鍚庢湁涓涓畬缇庣殑鈥滅悊蹇电殑涓栫晫鈥濄傝屼簹閲屽+澶氬痉鍒欒涓猴紝鎴戜滑瀵逛笘鐣岀殑璁よ瘑鏄粠鎴戜滑鐨勬劅瀹樿屾潵鐨勩傚洜姝わ紝鍏跺疄浜氶噷澹寰风殑鍝插寮鍒涗簡涔嬪悗鐨勭瀛...
  • 瀛斿瓙鍜浜氶噷澹寰风殑灏忔晠浜
    绛旓細鈥滆佸笀锛屾偍鍐嶈璁测樹笁娈佃鈥欏ぇ鍓嶆彁銆佸皬鍓嶆彁銆佺粨璁衡︹︹濊佷汉鎹嬩簡鎹嬭儭椤伙紝缂撶紦鍦拌鍒帮細鈥滄垜浠笇鑵婁汉鏈変釜寰堟湁瓒g殑璋氳锛氬鏋滀綘鐨勯挶鍖呭湪浣犵殑 鍙h閲岋紝鑰屼綘鐨勯挶鍙堝湪浣犵殑閽卞寘閲岋紝閭d箞锛屼綘鐨勯挶鑲畾鍦ㄤ綘鐨勫彛琚嬮噷锛岃繖涓嶆鏄竴涓潪甯稿畬 鏁寸殑鈥樹笁娈佃鈥欏悧鈥濃︹﹂泤鍏镐汉閮界煡閬擄紝閭f槸浜氶噷澹寰姝e湪缁欎粬...
  • 鏌忔媺鍥惧拰浜氱悊涓澶氬痉鐨浜嬭抗
    绛旓細鑻忔牸鎷夊簳鏄煆鎷夊浘鐨勮佸笀 鍏跺笀寰掗棿鏈夊嚑涓瘮杈冭憲鍚嶇殑鏁呬簨 1.鏌忔媺鍥剧殑鍚ず(鎭愪负鍚庝汉鍋囧熷笇鑵婅搐鍝蹭箣鍚嶆潨鎾)鏌忔媺鍥炬湁涓澶╅棶鑰佸笀鑻忔牸鎷夊簳浠涔堟槸鐖辨儏 鑻忔牸鎷夊簳鍙粬鍒伴害鐢拌蛋涓娆,瑕佷笉鍥炲ご鍦拌蛋 鍦ㄩ斾腑瑕佹憳涓妫垫渶澶ф渶濂界殑楹︾,浣嗗彧鍙互鎽樹竴娆 鏌忔媺鍥捐寰楀緢瀹规槗,鍏呮弧淇″績鍦板嚭鍘 璋佺煡杩囦簡鍗婂ぉ浠栦粛娌℃湁鍥炲幓 鏈鍚庯紝浠...
  • 浜氶噷澹寰风殑鏁呬簨
    绛旓細浜氶噷澹寰风殑鏁呬簨濮嬩簬鍏厓鍓384骞达紝浠栧嚭鐢熶簬甯岃厞鐨勬柉濉斿熀鎷夊煄锛岀埗浜叉槸涓浣嶅寤峰尰鐢熴傜敱浜庡搴殑褰卞搷锛屼簹閲屽+澶氬痉浠庡皬灏辨帴瑙﹀埌浜嗕赴瀵岀殑鐭ヨ瘑鍜屾枃鍖栥備粬鏇惧湪闆呭吀鐨勬煆鎷夊浘瀛﹂櫌瀛︿範锛屾垚涓烘煆鎷夊浘鐨勫鐢燂紝鍚庢潵鎴愪负浜氬巻灞卞ぇ澶у笣鐨勫寤峰鑰呭拰椤鹃棶銆備簹閲屽+澶氬痉鍦ㄥ摬瀛︺佷鸡鐞嗗銆佹斂娌诲銆佹枃瀛︺佸巻鍙层佸湴鐞嗐佺敓鐗╁銆侀昏緫瀛...
  • 鍏充簬杩愬姩鍜屽姏鐨 鐗╃悊灏忔晠浜
    绛旓細鎯鏁呬簨鈥旇惃灏旂淮闃胯拏澶ц埞缁忓吀鐗╃悊瀛︽槸浠庡惁瀹浜氶噷澹寰风殑鏃剁┖瑙傚紑濮嬬殑銆傚綋鏃舵浘鏈夎繃涓鍦烘縺鐑堢殑浜夎銆傝禐鎴愬摜鐧藉凹瀛﹁鐨勪汉涓诲紶鍦扮悆鍦ㄨ繍鍔,缁存姢浜氶噷鍦熷寰---鎵樺嫆瀵嗕綋绯荤殑浜哄垯涓诲紶鍦伴潤璇淬傚湴闈欐淳鏈変竴鏉″弽瀵瑰湴鍔ㄨ鐨勫己纭悊鐢:濡傛灉鍦扮悆鏄湪楂橀熷湴杩愬姩,涓轰粈涔堝湪鍦伴潰涓婄殑浜轰竴鐐逛篃鎰熻涓嶅嚭鏉ュ憿?杩欑殑纭槸涓嶈兘鍥為伩鐨勪竴涓棶...
  • 銆婁袱涓搧鐞冨悓鏃剁潃鍦般嬩富瑕佸憡璇夋垜浠竴涓粈涔堥亾鐞
    绛旓細浼藉埄鐣ュ甫鐫杩欎釜鐤戦棶鍙嶅鍋氫簡璁稿娆¤瘯楠岋紝缁撴灉閮借瘉鏄浜氶噷澹寰风殑杩欏彞璇濈殑纭閿欎簡銆備袱涓笉鍚岄噸閲忕殑閾佺悆鍚屾椂浠庨珮澶勮惤涓嬫潵锛屾绘槸鍚屾椂鐫鍦帮紝閾佺悆寰涓嬭惤鐨勯熷害璺熼搧鐞冪殑杞婚噸娌℃湁鍏崇郴銆備冀鍒╃暐閭f椂鍊欐墠25宀侊紝宸茬粡褰撲簡鏁板鏁欐巿銆備粬鍚戝鐢熶滑瀹e竷浜嗚瘯楠岀殑缁撴灉锛屽悓鏃跺甯冭鍦ㄦ瘮钀ㄥ煄鐨勬枩濉斾笂鍋氫竴娆″叕寮璇曢獙銆傛秷鎭緢蹇...
  • 鍏充簬绉戝瀹鐨勫皬鏁呬簨?
    绛旓細濡傛灉鎶婃嫶鍦ㄤ竴璧风殑涓や釜閾佺悆鐪嬩綔涓涓暣浣,灏辨湁11纾呴噸,钀戒笅鐨勯熷害搴斿綋姣10纾呴噸鐨勯搧鐞冨揩.杩欐牱浠庝竴涓簨瀹炰腑鍗村彲浠ュ緱鍑轰袱涓浉鍙嶇殑缁撹,杩欐庝箞瑙i噴鍛?浼藉埄鐣ュ甫鐫杩欎釜鐤戦棶鍙嶅鍋氫簡璁稿娆¤瘯楠,缁撴灉閮借瘉鏄浜氶噷澹寰风殑杩欏彞璇濈殑纭閿欎簡.涓や釜涓嶅悓閲嶉噺鐨勯搧鐞冨悓鏃朵粠楂樺钀戒笅鏉,鎬绘槸鍚屾椂鐫鍦,閾佺悆寰涓嬭惤鐨勯熷害璺...
  • 扩展阅读:苏格拉底师徒三人 ... 苏格拉底最著名三句话 ... 亚里士多德有趣小故事 ...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故事 ... 亚里士多德举手的故事 ... 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名言 ... 亚里士多德的趣味故事 ... 亚里士多德的著名故事 ... 苏格拉底的十个故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