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一个著名的故事谁知道?? 史记中有名的故事

\u53f2\u8bb0\u4e2d\u6709\u54ea\u4e9b\u8457\u540d\u7684\u6545\u4e8b\uff1f

\u300a\u53f2\u8bb0\u300b\uff0c\u8bb0\u8f7d\u4e86\u4ece\u4e0a\u53e4\u4f20\u8bf4\u5230\u6c49\u6b66\u5e1d\u65f6\u671f\u4e09\u5343\u5e74\u7684\u5386\u53f2\uff0c\u5305\u542b\u7eb8\u4e0a\u8c08\u5175\u3001\u6307\u9e7f\u4e3a\u9a6c\u7b49\u4f17\u591a\u5386\u53f2\u6545\u4e8b

\u300a\u53f2\u8bb0\u300b\uff0c\u8bb0\u8f7d\u4e86\u4ece\u4e0a\u53e4\u4f20\u8bf4\u5230\u6c49\u6b66\u5e1d\u65f6\u671f\u4e09\u5343\u5e74\u7684\u5386\u53f2\uff0c\u5305\u542b\u7eb8\u4e0a\u8c08\u5175\u3001\u6307\u9e7f\u4e3a\u9a6c\u7b49\u4f17\u591a\u5386\u53f2\u6545\u4e8b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裏,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鬬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鬬,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於文法。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闲,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蚡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於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於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鬬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001.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002.卷二·夏本纪第二
003.卷三·殷本纪第三
004.卷四·周本纪第四
005.卷五·秦本纪第五
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
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021.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022.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023.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024.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025.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026.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027.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028.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029.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030.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040.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041.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042.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043.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044.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045.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046.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047.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048.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049.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050.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051.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052.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053.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054.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055.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056.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057.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058.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059.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060.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061.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062.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063.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064.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065.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066.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067.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068.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069.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070.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071.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072.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073.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074.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075.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076.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077.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078.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079.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080.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081.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082.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083.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084.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085.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086.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087.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088.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089.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090.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091.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092.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093.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094.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095.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096.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097.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098.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099.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100.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101.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102.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103.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104.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105.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106.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107.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108.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109.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110.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111.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112.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113.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114.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115.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116.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17.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118.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19.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120.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121.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122.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23.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24.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25.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126.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27.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128.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129.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30.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回答者: 始终被效仿 - 举人 四级 3-21 17:39
卧薪尝胆破釜沉舟 盘古开天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后羿夺权奴隶为相姜尚钓鱼共和行政一鼓作气老马识途唇亡齿寒。。。。。。
回答者: hyh971222 - 童生 一级 3-21 22:16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
回答者: 翅膀风晴 - 初入江湖 二级 3-22 12:49
这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文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但司马迁又通过张良遇见圯上老人的情节,刻画了张良的隐忍,这是早年张良性格的又一个侧面。张良追随刘邦以后,处处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等。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刘邦对他则言听计从。刘邦对张良的评价“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成了对古今高明军师的共同赞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回答者: 从大部分开赛 - 助理 二级 3-22 17:54
TNND,
回答者: 564115650 - 初入江湖 二级 3-22 19:49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回答者: zxcaswrt - 魔法学徒 一级 3-23 18:01
四 面 楚 歌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言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回答者: 快乐小子XV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3 18:28
百发百中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愤然变色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席话,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两个跪拜大礼说:“翟璜实在是无知,刚才说了不少错话,愿向您学习。”
回答者: 徐晨若 - 试用期 一级 3-23 20:20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裏,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鬬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鬬,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於文法。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闲,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蚡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於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於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鬬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回答者: 354866096 - 试用期 一级 3-23 22:00
荆轲刺秦王

战国晚期,荆轲出生在卫国朝歌(今淇县朝歌镇)。荆轲自幼习文练武,长大后智勇双全,怀有一腔报国之志,人称他为荆卿或卫卿。当时正是秦王为称霸天下而四处发动战争的动乱时期,而一心寻求报国机遇的荆轲却始终未能得到卫国国君的赏识,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怀报国之志。怀有侠肝义胆的荆轲看到报国无望,于是从家乡出走游历四方,足迹到达韩、魏、赵、燕诸国。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荆轲结识了一批仁人志士,与他们切磋剑法,讨论天下大事。这期间,他也曾因政见不同而与一些人分道扬镳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四 面 楚 歌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言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这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文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但司马迁又通过张良遇见圯上老人的情节,刻画了张良的隐忍,这是早年张良性格的又一个侧面。张良追随刘邦以后,处处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等。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刘邦对他则言听计从。刘邦对张良的评价“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成了对古今高明军师的共同赞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 鍙茶涓鏈夊摢浜钁楀悕鐨勬晠浜?
    绛旓細2銆侀缚楣勪箣蹇 绉︽湞鏈勾锛屾湁涓彨闄堟秹鐨勪汉锛屾槸褰撴椂鐨勫啘姘戣捣涔夐琚栦箣涓銆傞檲娑夊皬鏃跺欏閲屽緢绌凤紝缁忓父琚汉闆囦剑鑰曠敯銆備竴澶╋紝浠栧湪鑰曚綔浼戞伅鏃讹紝瀵圭ぞ浼氱殑涓嶅叕骞崇幇璞★紝瓒婃兂瓒婃槸姘旀劋銆傚氨瀵逛竴鍧椾紤鎭殑浜鸿锛氬鏋滄湁涓澶╂垜鍙樺緱瀵岃浜嗭紝涓瀹氫笉浼氬繕璁颁綘浠殑銆傚悓浼村惉浜嗕粬鐨勮瘽锛岄兘璁ョ瑧浠栨槸寮傛兂澶╁紑锛岀櫧鏃ヤ綔姊︺備粬涓嶇...
  • 浣犺繕鐭ラ亾銆鍙茶銆涓殑閭d簺鏁呬簨?
    绛旓細1銆併婂彶璁奥疯秺鐜嬪嬀璺典笘瀹躲嬶細瓒婄帇蹇嶅彈浜嗚澶氭姌纾ㄥ拰灞堣颈锛屾墠琚惔鐜嬮噴鏀惧洖鍥姐備粬涓蹇冩兂瑕佹姤浠囥備负浜嗘縺鍔辫嚜宸憋紝浠栫洿鎺ヨ汉鍦ㄦ煷閾轰笂锛屽湪鎴块噷鎸傜潃涓涓嫤鑳嗭紝鐫¤鍓嶆嬁鍒板槾閲屽皾涓灏濓紝鎻愰啋鑷繁涓嶈蹇樿琚繕鐨勭棝鑻﹀拰鑰昏颈銆2銆併鍙茶路鍚曚笉闊鍒椾紶銆嬶細鍚曚笉闊﹁浠栫殑闂ㄥ璁板綍鑷繁鐨勬墍瑙佹墍闂伙紝鍚曚笉闊﹁寰楀叾涓缁嗚杩颁簡澶╀笂...
  • 鍙茶鍏朵腑涓涓晠浜绠浠
    绛旓細1銆侀檰缇藉純浣涗粠鏂 鍞愭湞钁楀悕瀛﹁呴檰缇斤紝浠庡皬鏄釜瀛ゅ効锛岃鏅虹Н绂呭笀鎶氬吇闀垮ぇ銆傞檰缇借櫧韬湪搴欎腑锛屽嵈涓嶆効缁堟棩璇电粡蹇典經锛岃屾槸鍠滄鍚熻璇椾功銆傞檰缇芥墽鎰忎笅灞辨眰瀛︼紝閬埌浜嗙甯堢殑鍙嶅銆傜甯堜负浜嗙粰闄嗙窘鍑洪毦棰橈紝鍚屾椂涔熸槸涓轰簡鏇村ソ鍦版暀鑲蹭粬锛屼究鍙粬瀛︿範鍐茶尪銆傚湪閽荤爺鑼惰壓鐨勮繃绋嬩腑锛岄檰缇界鍒颁簡涓浣嶅ソ蹇冪殑鑰佸﹩濠嗭紝涓嶄粎瀛︿細浜嗗...
  • 銆鍙茶銆涓憲鍚鑰屽張绠鐭殑灏鏁呬簨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銆佸ぇ绂规不姘 浠庡墠锛屾湁涓汉鍙ぇ绂癸紝鏄垜鍥藉彜浠f渶鏈夊悕鐨勬不姘磋嫳闆勩傜埗浜插彨椴э紝绠楄捣鏉ワ紝澶х杩樻槸榛勫笣鐨勫悗浠c備紶璇村湪甯濆哀鏃舵湡锛 榛勬渤娴佸煙缁忓父鍙戠敓娲按锛屼负浜嗗埗姝㈡椽姘存硾婊ワ紝淇濇姢鍐滀笟鐢熶骇锛屽笣鏇惧彫闆嗛儴钀介棰嗕細璁紝寰佹眰娌绘按鑳芥墜鏉ュ钩鎭按瀹炽傞钵琚帹鑽愭潵璐熻矗杩欓」宸ヤ綔锛屼粬绠鍗曠敤鍫ゅ焸鎶婂眳浣忓尯鍥存姢璧锋潵浠ラ樆纰嶆椽姘达紝浠囧勾閮...
  • 鍙茶钁楀悕鏁呬簨
    绛旓細鍙茶钁楀悕鏁呬簨1:寮犱华鈥滆繛妯鐨勬晠浜 寮犱华鏄瓘鍥戒汉,浠栬窡鑻忕Е涓鏍,鍘熸潵涔熸槸涓涓绌峰洶娼﹀掔殑鏀垮銆傚紶浠笀浠庨璋峰瓙瀛︿範娓歌涔嬫湳,瀛︽垚涔嬪悗,寮濮嬪湪鍚勮渚浗涔嬮棿娓歌銆備粬鏇炬眰瑙佽繃榄忔儬鐜,鍙瓘鎯犵帇娌℃湁瑙佷粬,浜庢槸,浠栧張鏉ュ埌妤氬浗,鍙槸,妤氬浗涔熸病鏈変粬鐨勭敤姝︿箣鍦,鑰屼笖,妤氬浗鐩稿浗鐨勯棬瀹滑鎬鐤戜粬鍋疯蛋浜嗙浉鍥界殑鐜夌挧,鎶婁粬鎶撹捣鏉,...
  • 銆鍙茶鐨勬晠浜銆涓憲鍚嶇殑鏁呬簨鏈夊摢浜?
    绛旓細銆鍙茶銆涓殑钁楀悕鐨勬晠浜鏈夛細杞╄緯澶╁瓙 鍑鸿嚜銆婂彶璁奥蜂簲甯濇湰绾嬬綉寮涓闈 鍑鸿嚜銆婂彶璁奥锋鏈邯銆嬪泭琛灏勫ぉ 鍑鸿嚜銆婂彶璁奥锋鏈邯銆嬮厭鑲夋睜鏋 鍑鸿嚜銆婂彶璁奥锋鏈邯銆嬪乏鏀彸缁 鍑鸿嚜銆婂彶璁奥峰懆鏈邯銆嬬剼涔﹀潙鍎 鍑鸿嚜銆婂彶璁奥风Е濮嬬殗鏈邯銆嬫寚楣夸负椹 鍑鸿嚜銆婂彶璁奥风Е濮嬬殗鏈邯銆嬫嫈灞辨墰榧 鍑鸿嚜銆婂彶璁奥烽」缇芥湰绾嬪厛...
  • 鍙茶閲鏈夊摢浜鏁呬簨
    绛旓細1. 閰掕倝姹犳灄 鍑鸿嚜銆鍙茶路娈锋湰绾嬮噴涔夛細閰掓睜鑲夋灄锛屽師鎸囪崚娣厫鍖栥佹瀬绔ア渚堢殑鐢熸椿锛屽悗涔熷舰瀹归厭鑲夋瀬澶氥傚吀鏁咃細鍟嗙海鐜嬫槸鍟嗘湞鐨勬湯浠e笣鐜嬶紝浠栨暣鏃ヨ儭浣滈潪涓猴紝涓嶅敖蹇冩湞鏀匡紝鏄腑鍥鏈夊悕鐨鏆村悰銆備负浜嗘儵缃氶偅浜涘弽瀵逛粬鐨勪汉锛屼粬閲囧彇浜嗗緢澶氱殑閰峰垜銆備粬杩樿交淇″疇濡冨Σ宸辩殑璋楄█锛岃繃鐫鑽掓帆鏃犺荤殑鐢熸椿銆備笉浠呭姝わ紝绾g帇杩...
  • 鍙搁┈杩鍙茶涓殑10涓粡鍏鏁呬簨
    绛旓細鍙搁┈杩鍙茶涓殑10涓粡鍏鏁呬簨濡備笅锛1銆佸崸钖皾鑳嗭細鍕捐返鏄槬绉嬫椂鏈熻秺鍥界殑鍥界帇锛屼负浜嗗浠囷紝浠栨瘡澶╁皾涓灏濊嫤鑳嗭紝浠ユ婵鍔辫嚜宸便傛渶缁堜粬鎴愬姛鎵撹触浜嗗惔鍥斤紝鎴愪负浜嗘槬绉嬩簲闇镐箣涓銆2銆佺牬閲滄矇鑸燂細绉︽湞鏈勾锛岄」缇藉拰绉﹀啗鎵撲粭鏃讹紝涓嬩护鐮撮嚋娌夎垷锛岃〃绀轰笉鑳滃埄灏变笉鍥炲ご銆傛渶缁堥」缇芥垚鍔熷嚮璐ヤ簡绉﹀啗銆3銆侀缚闂ㄥ锛氬垬閭﹀拰椤圭窘鍦ㄧЕ鏈...
  • 扩展阅读:史记中十大经典故事 ... 史记100个小故事儿童 ... 介绍史记中的一个故事 ... 史记中最经典的故事 ... 史记中有名的小故事 ... 史记白话文完整版 ... 史记20个小故事 ... 史记里面的经典故事 ... 史记中的一个历史故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