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佛门中人都说:佛法比道法解脱.究竟.高级,真是这样吗?一直争论不休。谢谢。 请高僧大德佛教信徒释疑

\u4f5b\u6559\u8bf4\u7684\u4e1c\u897f\u90fd\u662f\u771f\u7684\u5417\uff1f

\u4f60\u597d\uff1a
\u4f5b\u6559\u7684\u4e00\u4e9b\u4e8b\u52a1\uff0c\u4f60\u4e0d\u80fd\u8bf4\u662f\u9a97\u4eba\u7684\uff0c\u5b83\u80fd\u591f\u5b58\u5728\u4e0a\u5343\u5e74\u800c\u4e0d\u6d88\u4ea1\uff0c\u5c31\u8bf4\u660e\u6709\u5b83\u5b58\u5728\u7684\u4ef7\u503c\u3002\u6211\u4eec\u4e0d\u7ba1\u4fe1\u4f5b\u4e0d\u4fe1\u4f5b\uff0c\u5176\u5b9e\u53ef\u4ee5\u5438\u53d6\u4f5b\u6559\u6709\u76ca\u4e8e\u8eab\u5fc3\u7684\u4e1c\u897f\u3002
\u7cbe\u795e\u7684\u5bc4\u6258\uff0c\u867d\u7136\u770b\u4e0d\u89c1\uff0c\u6478\u4e0d\u7740\uff0c\u4f46\u4f60\u4e0d\u80fd\u8bf4\u770b\u4e0d\u5230\u5c31\u662f\u9a97\u4eba\u7684\uff0c\u72b9\u592a\u65cf\u80fd\u5c79\u7acb\u4e16\u754c\u4e0d\u5230\uff0c\u4ed6\u4eec\u5c31\u9760\u7684\u4fe1\u4ef0\uff0c\u4e00\u79cd\u7b03\u4fe1\u7684\u7cbe\u795e\u5bc4\u6258\u3002
\u5373\u4fbf\u4f60\u662f\u4e16\u4fd7\u4e00\u4eba\uff0c\u4f46\u4eba\u6709\u4e00\u526f\u76ae\u56ca\uff0c\u662f\u6ca1\u6709\u610f\u4e49\u7684\uff0c\u4eba\u9664\u4e86\u5916\u8868\uff0c\u8fd8\u5e94\u8be5\uff0c\u6216\u66f4\u5e94\u8be5\u6709\u7cbe\u795e\u5bc4\u6258\u3002
\u6211\u4e0d\u4fe1\u4f5b\uff0c\u4f46\u4f5b\u6559\u7684\u4e00\u4e9b\u4e1c\u897f\u786e\u5b9e\u503c\u5f97\u6211\u4eec\u53bb\u9886\u609f\uff0c\u6765\u63d0\u9ad8\u6211\u4eec\u7684\u4fee\u517b\uff0c\u4fee\u4e3a\u3002\u5982\u679c\u4f60\u786e\u5b9e\u6709\u5fc3\u7684\u8bdd\uff0c\u5c31\u80fd\u5229\u7528\u4f5b\u6559\u6765\u5316\u89e3\u4f60\u7684\u4e00\u4e9b\u623e\u6c14\uff0c\u8fdb\u800c\u8ba9\u81ea\u5df1\u7f13\u89e3\u75b2\u52b3\u3002
\u4f46\u4f5b\u6559\u7684\u4e1c\u897f\uff0c\u4e0d\u5efa\u8bae\u6c89\u8ff7\u4e8e\u4e2d\uff0c\u4eba\u6bd5\u7adf\u662f\u4e16\u4fd7\u4e4b\u4eba\u3002
\u5e0c\u671b\u80fd\u5e2e\u5230\u4f60\uff01

\u5584\u6076\u4e4b\u62a5 \u5982\u5f71\u968f\u5f62 \u56e0\u679c\u4e0d\u7a7a \u6bcf\u4e2a\u4eba\u7684\u56e0\u679c\u662f\u975e\u5e38\u590d\u6742\u7684\uff0c\u505a\u4e86\u6076\u4e0d\u4e00\u5b9a\u5c31\u7acb\u7aff\u89c1\u5f71\u9a6c\u4e0a\u53d7\u62a5\uff0c\u6709\u7684\u751a\u81f3\u9694\u51e0\u4e16\u51e0\u52ab\u624d\u53d7\u679c\u62a5\uff1b\u6709\u7684\u6076\u62a5\u660e\u663e\uff0c\u6709\u7684\u6bd4\u8f83\u9690\u533f\uff1b\u518d\u5c31\u662f\u6216\u8bb8\u4ed6\u4eec\u8fc7\u53bb\u798f\u5fb7\u79ef\u7d2f\u7684\u8f83\u591a\uff0c\u4eca\u751f\u8fd8\u6ca1\u4eab\u5c3d\uff0c\u6240\u4ee5\u679c\u62a5\u8fd8\u6ca1\u73b0\u524d\uff0c\u6bd4\u5982\u6709\u7684\u5bcc\u8c6a\u5bb6\u4ea7\u591a\u5230\u5b50\u5b59\u4eab\u4e0d\u5c3d\uff0c\u5230\u4e86\u5b59\u5b50\u8f88\u8fd8\u53ef\u4ee5\u6d88\u8017\u4ed6\u7684\u5bb6\u4ea7\uff0c\u5982\u679c\u4e00\u5473\u6325\u970d\uff0c\u4e0d\u53bb\u52aa\u529b\u6323\u94b1\uff0c\u7b49\u5bb6\u4ea7\u8017\u5c3d\uff0c\u5c31\u5f00\u59cb\u53d7\u7a77\u4e86\u3002\u522b\u770b\u4ed6\u4eec\u73b0\u5728\u540d\u5229\u53cc\u6536\uff0c\u53ea\u4e0d\u8fc7\u4e00\u65f6\u7684\u8363\u534e\uff0c\u6216\u8bb8\u4ed6\u4eec\u4e2d\u6709\u4eba\u75be\u75c5\u7f20\u8eab\u6211\u4eec\u4e5f\u4e0d\u77e5\u9053\u554a\uff0c\u6216\u8bb8\u4ed6\u4eec\u5bb6\u5ead\u4e0d\u548c\u554a\uff0c\u604b\u7231\u5a5a\u59fb\u5931\u8d25\u554a\u7b49\u7b49\uff0c\u679c\u62a5\u8868\u73b0\u5728\u4e0d\u540c\u65b9\u9762\uff0c\u4e0d\u4e00\u5b9a\u5c31\u662f\u82f1\u5e74\u65e9\u901d\u3002

\u8c24\u4f5b\u8c24\u6cd5\u662f\u6781\u5927\u7f6a\u6076\uff0c\u4f46\u662f\u4f5b\u83e9\u8428\u4e0d\u751f\u6c14\uff0c\u56e0\u4e3a\u4f5b\u83e9\u8428\u65e9\u5df2\u6ca1\u6709\u4e86\u8d2a\u55d4\u75f4\uff0c\u8fd8\u6709\uff0c\u4e00\u5b9a\u8981\u660e\u767d\uff0c\u4ed6\u4eec\u53d7\u679c\u62a5\u662f\u56e0\u4e3a\u56e0\u679c\u89c4\u5f8b\uff0c\u56e0\u679c\u89c4\u5f8b\u662f\u5b87\u5b99\u81ea\u7136\u672c\u6709\u7684\uff0c\u4e0d\u662f\u4f5b\u83e9\u8428\u5b9a\u7684\uff0c\u4e0d\u662f\u4f5b\u83e9\u8428\u8981\u62a5\u590d\u4ed6\u4eec\u3002\u6211\u4eec\u4fe1\u5f92\u6709\u4e9b\u4fee\u884c\u529f\u592b\u4e0d\u5230\uff0c\u5b9a\u529f\u4e0d\u6df1\uff0c\u53ef\u80fd\u4f1a\u751f\u6c14\uff0c\u4e0d\u8fc7\u6211\u4eec\u4e0d\u8be5\u751f\u6c14\uff0c\u751f\u6c14\u5c31\u662f\u55d4\uff0c\u6211\u4eec\u8981\u77e5\u9053\uff0c\u6bcf\u4e2a\u4f17\u751f\u90fd\u6709\u4f5b\u6027\uff0c\u672c\u8d28\u90fd\u662f\u4f5b\uff0c\u53ea\u662f\u4e00\u65f6\u8ff7\u4e86\u672c\u6027\uff0c\u88ab\u540d\u95fb\u5229\u517b\u6240\u8ff7\u60d1\uff0c\u611a\u75f4\u4e0d\u8bc6\u771f\u7406\uff0c\u4e0e\u4f5b\u6cd5\u65e0\u7f18\uff0c\u6240\u4ee5\u9020\u4f5c\u8fd9\u6837\u7684\u7f6a\u4e1a\uff0c\u6211\u4eec\u5e94\u8be5\u53ef\u601c\u4ed6\u4eec\uff0c\u56e0\u4e3a\u4ed6\u4eec\u5c06\u6765\u4f1a\u975e\u5e38\u75db\u82e6\uff0c\u6211\u4eec\u66f4\u8981\u8ba4\u771f\u4fee\u884c\uff0c\u5f18\u626c\u4f5b\u6cd5\uff0c\u5e2e\u52a9\u5927\u5bb6\u8b66\u9192\u3002

\u60a8\u6709\u5411\u4f5b\u62a4\u6cd5\u4e4b\u5fc3\uff0c\u5b9e\u5728\u96be\u5f97\uff0c\u963f\u5f25\u9640\u4f5b\u3002\u5411\u60a8\u63a8\u8350\u4e24\u672c\u4e66\uff0c\u9002\u5408\u521d\u8bc6\u4f5b\u5b66\u7684\uff1a\u300a\u8ba4\u8bc6\u56e0\u679c\u300b\u3001\u300a\u89c9\u6d77\u6148\u822a\u300b\uff0c\u770b\u4e86\u8fd9\u4e24\u672c\u4e66\uff0c\u60a8\u4f1a\u660e\u767d\u5f88\u591a\u3002\u60a8\u6709\u4f5b\u6559\u65b9\u9762 \u7684\u95ee\u9898\u8fd8\u53ef\u4ee5\u95ee\u6211\uff0c\u613f\u4e3a\u60a8\u89e3\u7b54\u3002\u963f\u5f25\u9640\u4f5b\uff0c\u613f\u60a8\u80fd\u5165\u6211\u4f5b\u95e8\uff0c\u7834\u8ff7\u5f00\u609f\u3002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老子也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就说出宇宙真相,直接了当,真实了义!
无尽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请教时,大师说不识字。她说你连字都不识,怎么能理解经文?大师对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乃大异之。佛祖经年说法,竟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佛家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语言相、文字相、心缘相”、“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的状态就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的状态。 “妙”实际上是现量,指本来的面目和真实的存在,是指本有的状态和属性,佛学讲“清净本然”“常住妙明”。

“徼”是表面的东西,外在的东西。“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讲的是认识论。佛学上的六根、六识、六尘相互关系叫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老子只用“有欲”两个字就概括完了。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正是“常无欲”的认识状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是“观其妙”。《中庸》中讲:“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这里的“至诚”也属于“常无欲”的认识状态,“知天地之化育”属于“观其妙”。

释迦牟尼佛总结为:“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而老子总结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大智慧者共同所证的心法,也是真理真实存在的证悟之见证!

3、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不要意气用事,要有冷静客观的理性观照。“毋必”,做什么事情不必一定要如何,随顺因缘,无可无不可,通权达变,法无定法。“毋固”,不要那么固执,一条黑道走到底。“毋我”,不要我执,吾人悉有与生俱来的我执身见,常常以我为中心划线,以我为中心做事情,以我为中心作出种种情绪反应。其实一个君子的行为,或者一个能做成事业的人,一定要把小我放下,一定要多想别人,多满足别人的愿望,多让别人欢喜,多体察别人的需求,这就是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
释迦牟尼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而《法句经》也说:昔世尊在祇园精舍,有四比丘,共论世间何者最苦?一言淫欲,二目饥渴,一言嗔恚,一言惊怖,共诤不止。佛言:“汝等所论,未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嗔恚、色欲、怨仇,皆因有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

4、“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无知”,是指不要有“无明”,不要有分别之“知”。因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无知”就无“无明”,这是叫老百姓不要产生无明啊!这里老子说的“无知”,就是不知见立知。所以,老子是要人们(民)转识成智,“常使”(开、示、悟、入)人们“知常曰明”。
“使民无知无欲”,正是佛家讲的破见思惑。“知”是见惑,“欲”是思惑。见惑给人们带来“所知障”,“思惑”给人们带来“烦恼障”,众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此二障所造成的。

老子讲的“无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了达究竟一相,无二无别的大智慧之圣智。凡夫的知见,如来称为“无明之本”,是我们不能开显本具妙明智慧的最大障碍。清除这种“知见”,才能脱离愚昧的“无知”。所以,佛陀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因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
5、凡夫“不知常,妄作凶”,不由自主,二元对立心识刹那不停,妄心妄念相续不断,此为动不善时。事相中,把握机宜,教化开启学人,啄啐同时,不失时机,是禅宗大师善施机教的“动善时”。孔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亦属“动善时”。
居善地,心善渊:一个心净的人,他到哪里都是净土,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就是一个真正开智慧的解脱者,他是虚怀若谷,身心很柔软,不懂的我们就学习!
6、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佛家谓之曰“前前无始,后后无终”,都是一个意思。道是从古至今,本来就存在。孔子曰:述而不作。孔子说他自己只是在重复讲述古圣先贤说的话,没有一点发明创造。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佛法讲“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说终极真理,柏拉图说真理就在你心中。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来,不是要通过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得到的。
大道法而如是,从没离开我们的真心。

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如果还在讲仁、讲义,表示离开了大道;若修行还在展现我是、我能,表示还没有解脱。老子认为说:如果一直强调仁义道德、忠孝,表示你离开一体世界,落入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世间法就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不是说仁义不好,老子都是以高标准在讲,如果以世间法来讲,当然仁义、慈悲、孝仁爱这些都不错,但是要讲解脱法、究竟法,这是退而求其次,因为失去了解脱的质量。
智慧出,有大伪。这里的智慧是世间的世智辩聪,展现我是、我能、我慢的聪明才智、智慧,如果一直标榜聪明才智,世间就会有很多的伪诈。
六亲不和,有孝慈。如果大家都是很仁爱,和平相处、互相尊重,以平等心善待一切,当下做所该做,不必特别强调、刻意标榜孝子。

9、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一般的见识以为道家是逍遥世外或者应时而动,而这句话说明:要学圣人之道的人,更应该有为世人与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或离了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这便是“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本意。“终日行而不离辎重”是说志在圣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恐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的责任感。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这种地位,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然燕然安处在荣华富贵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贵荣华而自累其心,这才是有道者的自处之道。这里的“荣观”的“观”字,是破音字,应作古代建筑物的“观”字读,不可作观看的“观”字来读。“燕”字,通作“晏”,便是安静的意思。
这就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真正的无为,为而无为,无为而为,心不染著。表面上热忱的做,心里若无其事。无为不是消极避世,不做事情;也不仅仅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应时而动。孔子,圣人也,“只其不可为而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为”嘛。这真是曲解圣人本意,金刚经上也提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虽入圣程度不一,却都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也即金刚经上所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我看来,耶稣也是菩萨,说法教化虽与我们不同,但也是随缘示教,见机说法(随西方人的根机因缘:那个时候西方就那个层次的环境和文明程度,没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最后主动舍生取义,为众生赎罪。 看来,耶稣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对立”的圣者,因他知道众生一体,否则怎肯舍掉自己身躯;倘若众生不是一体,众生又怎么会因耶稣赎罪而得益呢?所以,判断真正的圣者无为,根本的标准是“心地”!
「虽有荣观」当荣华富贵来临的时候,也是「燕处超然」,以平常心来对待。
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1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是无所不在,法界的真理实相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不必到远方去找,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找净土,因为我当下就在道的怀抱里面,还要到哪里去找呢?!我不必打开窗户,不必心外求法。前文是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后文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到外面去找,同样都能够见到天道。不为而成就是来到无修、无证、无所得的境界。
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云:“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吾心即宇宙,宇宙吾即心。”说的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一如的境界。主体和客体同为道的不同层面,犹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离开自身向外求道,恰如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注定是枉功劳形了不可得。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烦恼障、所知障越多,道心越被障碍覆盖。菩萨的我执、法执破除了,就到无为(一真法界)了。故佛家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圣人无常心。解脱者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成见,没有自私自利,也没有预设立场。以百姓为心他的起心动念是念念为天下苍生,以百姓心为心,无我、无私。
1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维摩诘经》上讲不二法门,唯有维摩诘“默然无言”,大智文殊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金刚经》讲:“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信心铭》曰:“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庄子·天道》中桓公与轮扁的对白说得很明确。“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的确,这桩公案中“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的微妙,唯证者所知。轮扁以得心应手的体证体悟,体现出心手一相无碍相通,而二相的语言要表达一相的得心应手,就显得苍白无力。这正说明了二相的极性“有欲认识”只能“观其徼”(糟魄而已),而一相的“无欲认识”才能“观其妙”(得心应手而口不能言)。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为普度众生;俭是淡泊寡欲,是清净心;不敢为天下先是因为体会整个法界就是无我、无私的精神,当悟道之后,就是“不与众生争”,而且会甘心居众人之后。
老子的三宝,正是佛家所说的利乐有情(“慈”)、庄严佛土(“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敢为天下先”)。

16、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你知道「你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如果你能够知道说「哦!我真的不知道」,明「无明」。我们在讲十二缘起的时候,有讲到最深的,但是当我讲出这些,一样我又被攻击!说:「人家经典不是这样讲!」好啊!随便啊!佛陀所讲的十二缘起,是在探讨第一因,到最后是来到「无明」,我在《阿含经》课程里面有提到,所有问题最终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问题最终的答案是“没有答案”,如果你认为你很行,我很有学问、知识很高,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一方面因为你是在无明的世界,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展现我是、我能、我慢,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苦海里面,但是你还不知道,你还在麻痹的情况里面。所以,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佛家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同理。

17、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怨以和来解,和后仍有余怨,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故称不上为善。因为,和解是两相调谐,不是一相相融,只有不二一相,同体不分,才无有怨,何谈余怨。老子要人们体道一相,无怨可和,才是为善。老子主张“报怨以德”,佛陀主张“若人捶詈,同于赞扬”,和怨要以无怨为“和”,“若人捶詈”(打骂),要以赞扬视之,自然与道不远。“故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者,有债主之契据(合同),却无有债权之索还心。佛家称作三轮体空(债权、债务和债物,当体皆空,本无自性),无施可施。施不求报,亦无求报心。道本一相,一相焉有能施所施?!故有道者体道,三轮体空,无人无物,何有责人之说?有德之人体道之一相(“有德司契”),无求无索,无人无我,在生活中尽是奉献施与,“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无德之人二相执著,识心分别,故像追索租税一样攀缘摄取,极性极化,人我对立,顺喜逆瞋,私欲情念不息,亲疏远近炽然,差别对待分明,违背天道平等,与“道”之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相异。

金刚经云: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于相不着,于人不着,自然不苛责于人。

虽然历史曾有过此消彼长,但总体来说,因为佛教义理严密,逻辑性最强,佛祖亲口宣说的经典数量多达三藏十二部,浩若烟海。晋代王弼看完老子道德经后说:尽善矣,未尽美矣。就是说道德经虽然境界很高,但毕竟文字太少,大道之理,阐述得不能圆满究竟彻底,只有圣人能真正看懂悟透。而佛经就连中等根性的人也可循序渐进,渐悟入道。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或由儒入佛,或由道入佛者,不可胜数。明代王阳明就是学佛后借助佛理参透孔孟学说,才发现圣人之境界大致相同,把中国儒学发展到最高峰,也把孔孟心性之学推到极致,为中国文化保存了真骨血。
所以,道不胜佛,自然之理也。

佛法很究竟了 其他宗教也是很究竟的 只是后来人们慢慢的不了解了。可以先看佛学的 然后再了解其他宗教
----------------------

静思晨语--20121030《法譬如水》口业无门最难遮
十恶业中口业有四
开口动舌最易造业
一动瞋怒口业成
仇怨咒诅恶业生报
应时时自我警惕
我们常说十恶业,身三、口四、意三,之前我们说过,身有杀、盗、淫三业,这麼长久的时间,说了不少,一次一次再忏悔,现在接下来要再说的就是,四种业,就是口业,在口业就有四,身有三种业,是杀、盗、淫,口,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有四种,所以你想,在十恶业中,光是口就有四,其他就是心、意,也就是贪、瞋、痴。
哪一种业不是从心意起的呢?不过,有形的造业,除了身体的三业之外,口就已经有四业了,所以开口动舌最易造业,要造业很容易,只是开个口、动个舌,业就成了,因为我们的心,常常就有瞋怒,瞋怒心起,自然恶口业就出来了,很快就成了。
我们难道不是常听到人说,什麼人很会骂人,因为声音出去,很快就被人听到,内心马上反应出来,所以内心的瞋怒,很快就从口反应出来,口一出,很快就反应在别人,传到别人的耳根,就进到人的心里去,所以声音的传递很快,很快就反应我们心中不欢喜,就出恶言,恶言一出,很快就传进人的耳中,身行就全部反应出来。
可见口业,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会有是非,人与人之间的心念不轨,同样都是由口业所传递,所以口业,我们要时时提高警觉,有时候听到,听到什麼事不高兴,或是听到人家造谣,或是说我们的是非,我们的心就会积下仇和怨,自然内心不欢喜,开始就诅咒,他如此造谣,这麼说我的坏话,好啊!有一天你看著,这种「有一天」,这一天到底是今生的这一天,或是来生的「有一天」。
所以口业,现在的怨或仇若是积在心里,这个恶业就会生报,所以还是好好守好口业,开口动舌,好坏的话同样是一个习惯,说话都是习惯,所以习惯从心起,我们之前忏悔了身业,所以接下来这段经文:
忏悔发愿已
归命礼三宝
我们身心清净,以虔诚的心礼敬三宝,接下来再说:
前已忏悔身三业竟
今当次第忏悔口四恶业
现在我们接下来,要再忏悔的就是四恶业,所以忏悔就是要以很虔诚的心,我们要殷切发愿,改往修来,过去已经形成习气,说话很没修养,有修养吗?有的,那个人说话轻声细语,很有修养,或是那个人很没修养,开口骂人,所说的恶言恶语,所以说来,有修养或没修养,这张口对我们的形象,人家很快就会打分数,好坏、修养或是没修养,所以开口动舌要很谨慎。经中这麼说:
经中说言
口业之罪
能令众生
堕於地狱饿鬼受苦
口的恶业一样是三途之因,随著恶因,要堕地狱、堕饿鬼、堕畜生,地狱、饿鬼,有的人说,那我又看不到,地狱在哪里?饿鬼在哪里?常常向大家做比喻,人间的地狱,人间的饿鬼不是看不到的,何况畜生道比比皆是。
在畜生道,我们能看到无量无数的形态,除了人生命之外,还有其他生灵的生命,只要你眼睛看得到的,或是耳朵听得到的,鸟声,鸟也是一种畜类,我们走过农地,很容易看到牛、看到狗、看到…,很多种的动物。
这些和人很接近、很亲近,也是人所使用的,借重它的力量,就像牛,牛就是人都借它的力量,犁田、拖车等等,牛、马,其实这都是畜生道,畜生的形态,实在无法述说,很多种类,虎龙豹熊都是,也是因为带业,所以它们生在畜生的形命。
口业之恶 亦三途因
上品堕地狱
中品堕饿鬼
下品堕畜生
且地狱饿鬼二趣
受苦时长
想到经文中有一段这麼说,佛陀说在过去过去无量数劫前,有一个很小的城,城主弗加沙,有一天他要到城市里,巡视城市,有一头牛出生不久,这头牛还没有穿鼻,还没让它下田,但是忽然间,这头牛好像发狂一样,看到弗加沙王,对准他的肚子就牴进去了,所以现场就往生了,弗加沙王被这头牛触死后,牛主怕有罪,所以将这头牛便宜卖给人。
买的那个人牵著那头牛,便宜的买来要牵回去,在半路上口渴,想要掬水喝了再继续走,在溪边掬了水要喝时,这头牛就从这个人背后牴过去,这个人栽到水中淹死了,买牛人的儿子听到这个消息,看到这头牛很生气,因为它将他的父亲,牴到水中淹死了,他也不想养这头牛了,又将这头牛便宜卖人,让人杀了。
所以牛杀了之后,分尸之后,牛头最便宜,所以另一个人就买了牛头,绑在扁担上挑著,自己一个人这样挑著牛头,走啊、走,路远、累了,刚好有一棵树,将扁担上的牛头挂在树枝上,人坐在树下休息,所以树枝撑不住牛头的重量,所以树枝裂开了,所以扁担与牛头掉下来,刚好牛角牴进人的头,这个人也现场死了。
这件事,一头牛闯了三次祸,这是什麼因缘呢?频婆娑罗王他听到了,听到那国小城的国王,被这头牛牴死,连续同一头牛,牴死了三个人,这到底是什麼因果?
因为频婆娑罗王,他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很相信因果,所以这一天就来请问佛,把过程说给佛陀听,佛陀听了之后,微微一笑,告诉他,这个因缘,说来是在很久以前,过去生,过去生中有三个生意人,在做小生意,去到他乡、外地做生意,三个人合租一间房子,这间房子的屋主是一位阿婆,她就是靠这间房屋出租维生,这三个人住了好长一段时间。
有一天阿婆看到这三个人,就跟他们说,你们房租很久没给我,这三个人异口同声就说,你这个老人记忆差,我们钱已经给了,你还要向我讨钱,就一直骂这位阿婆,骂他是老糊涂,失去记忆、贪心等等,很不好听的话,三个人仗势就是一直骂阿婆。
所以这位阿婆,靠这个钱生活过日子,没收到钱就已经很冤枉了,又被这三个人,轮流一直侮辱她,一直咒骂她,所以内心很恨、很怨、很生气,她就说:「好,这辈子我老了,我对付不了你们,我绝对诅咒,来生绝对要报冤。」
於是这位阿婆闷闷不乐,一直内心每天都在咀咒,咀咒来生绝对要报这个冤仇。
后来阿婆往生了,当然这三个人也往生了,一段很长的时间,阿婆不知道又经过了几世,在畜生道或在人道中夭折,或是这三个人也经过了,所以这之间一个是弗加沙王,其中一个就是买这头牛,牵在路上弯腰去喝水的人,另外一个就是买牛头要回去,在中途(休息)这个人。
所以这三个人过去生中,是合伙做生意的人,今生虽然再转世为人,较有福的做了一个小城主,较一般的就是做农夫,或是一般人,看,同一个时间,被这头牛连续杀了三个人,所以这头牛就是那位阿婆,阿婆的怨与恨与咀咒,就是要报仇,所以在这个时间里,她的怨仇一次报尽。
佛陀把故事说给频婆娑罗王听,很多比丘同时也听了,大家都很慨叹,可怕、可怕,口业因果,丝毫都跑不掉,所以我们口业要守,尤其是人的贪心、贪念不能有。
所以因缘果报,人与人之间,互相积仇、互相积怨,这种因缘果报,爱恨情仇,无不都是累世一直报应,实在是苦不堪言。
各位,过去也说过很多起心动念,或是杀、盗、淫,妄语、恶口、诅咒等等,无不都是彼此牵扯不清,所以我们学佛,听道理,了解之后,我们要时时忏悔、时时警惕,所以要时时多用心。

佛法即道法,没有分别。
如果说佛教比道教怎么样,则只能说佛教是圆满法,道教是方便法,两者殊途同归,并无二致。
如果硬要从哪个方面比出个高下,那只有一样,就是佛菩提道只有佛说,其他各宗教都未说。
其实,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与我们应当更亲切一些,但是,自佛教北传以来,佛教因地制宜吸收了道教的精华,道教也取他山之石,为己所用,到五代十国时期,佛与道就已经融为一体了,佛教是道教化了的佛教,道教是佛教化了的道教,两者早已抛开了各自的门户之见,界线已经不那么清晰了。
而佛、道传承至今,特别是六祖以来,早已是说道者多,得道者少了,因而教与教之争、派与派之争也愈演愈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家都只能说,不能得,谁也不晓得佛祖和道祖各自所说的为何物,反正大家都不知,不知就争,结果是越争越谬,谬不可喻了。

不见道者喜谈道。殊不知,见道者,一见“那个”,原是在“不可思议”之境,于是,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由此可见,这钟争论,是无意义的,佛法里称之为“戏论”,于修行实无意义。要知道,无论是佛,还是道,还是什么其他名称,只要是真理,他就是唯一,就是绝对;一进入相对境界,它就不再是真理,而成为人们识心分别的名相了。

佛教和道教我更喜欢佛教。
但是就这个问题而言,我认为都高级,各有各自的理由,说的有理由充分就是解脱、高级

  • 寰堝浣涢棬涓汉閮借:浣涙硶姣旈亾娉瑙h劚.绌剁珶.楂樼骇,鐪熸槸杩欐牱鍚?涓鐩翠簤璁轰笉...
    绛旓細浣涙硶鍗閬撴硶,娌℃湁鍒嗗埆銆傚鏋璇翠經鏁欐瘮閬撴暀鎬庝箞鏍,鍒欏彧鑳借浣涙暀鏄渾婊℃硶,閬撴暀鏄柟渚挎硶,涓よ呮畩閫斿悓褰,骞舵棤浜岃嚧銆傚鏋滅‖瑕佷粠鍝釜鏂归潰姣斿嚭涓珮涓,閭e彧鏈変竴鏍,灏辨槸浣涜彥鎻愰亾鍙湁浣涜,鍏朵粬鍚勫畻鏁欓兘鏈銆傚叾瀹,涓浗鍦熺敓鍦熼暱鐨勯亾鏁欎笌鎴戜滑搴斿綋鏇翠翰鍒囦竴浜,浣嗘槸,鑷經鏁欏寳浼犱互鏉,浣涙暀鍥犲湴鍒跺疁鍚告敹浜嗛亾鏁欑殑绮惧崕,閬撴暀涔熷彇浠栧北...
  • 浣涙硶姣旈亾娉瑕侀珮涓涓眰娆,閭d箞绌剁珶楂樺湪鍝効
    绛旓細鍦ㄣ婅タ娓歌銆嬩腑,浣涙硶姣旈亾娉瑕侀珮涓涓眰娆°傞偅涔堢┒绔熼珮鍦ㄥ摢鍎垮憿?棣栧厛涓涓,浣涙硶鍦ㄥ疄鏂戒腑鏄彲浠ラ殢蹇冩墍娆茬殑銆傞亾娉曚笉鑳介殢蹇冩墍娆层傛棤璁烘槸鑵句簯椹鹃浘杩樻槸鍙樺寲,閮藉繀椤绘湁鈥滃娍鈥,涔熷氨鏄鏈夊噯澶囩殑娲诲姩,鎴栬呰瑕佹湁涓濂楀繀瑕佺殑绋嬪簭鍜屾妧鏈備經娉曞垯鏄殢蹇冭屽姩,蹇冨埌鍒欐墜鍒般傞殢蹇冩墍娆茬殑鍙﹀涓涓惈涔夋槸,浣涙硶浣跨敤璧锋潵鍦ㄩ噺涓婃槸娌℃湁...
  • 浣涙硶姣旈亾娉瑕侀珮涓涓眰娆,閭d箞绌剁珶楂樺湪鍝効
    绛旓細鍏舵锛浣涙硶鍦ㄥ疄鎴樹腑鐨勫▉鍔涗篃澶т簬閬撴硶銆傚湪銆婅タ娓歌銆嬬殑鎴樻枟鍦烘櫙涓紝浣涙硶寰寰閫氳繃闈炵洿鎺ョ殑鏂瑰紡鍙栬儨锛屽绛栫暐鍜屽績鐞嗘垬鏈備緥濡傦紝寮ュ嫆浣涗互鈥滅鈥濆瓧灏佸嵃瀛欐偀绌猴紝瑙傞煶鑿╄惃鍒╃敤澶╃健鍒鍙樺寲鐨勮幉鍙板洶浣忕孩瀛╁効锛岄兘鏄剧ず浜嗕經娉曞姏閲忕殑娣变笉鍙祴銆傜壒鍒煎緱涓鎻愮殑鏄紝濡傛潵鐨勬硶鍔涘湪銆婅タ娓歌銆嬩腑铏藉皯鏈夌洿鎺ユ弿鍐欙紝浣嗗叾灞曠幇鍑虹殑...
  • 浠涔堟槸浣涙硶,浠涔堟槸閬?
    绛旓細1銆佷經娉锛氫經娉锛屾槸璁╀汉浠璇嗘濇兂銆佹憜鑴辨濇兂鏉熺細銆佽繘琛岃嚜鐢卞垱閫犵殑鏁欏瑙傜収浣撶郴銆 鏄經闄瀵逛節娉曠晫浼楃敓鑷冲杽鍦嗘弧鐨勬暀鑲诧紝浣涙硶鏄噴杩︾墴灏间經鍥涘崄涔濆勾鎵璇寸殑涓鍒囩粡锛屽唴瀹瑰氨鏄鏄庡畤瀹欎汉鐢熺殑鐪熺浉銆備汉鐢熷氨鏄嚜宸憋紝瀹囧畽灏辨槸鎴戜滑鐢熸椿鐨勭幆澧冦2銆閬撴硶锛氭硾鎸囧畻鏁欑殑瀛﹁涓庢硶鏈紝瀹楁暀鏄汉绫荤ぞ浼氬彂灞曞埌涓瀹氬巻鍙查樁娈靛嚭鐜扮殑...
  • 浣涙硶濂借繕鏄閬撴硶鍘夊,閭g澧冪晫鏇撮珮
    绛旓細浣涙硶杩滐紝閬撴硶楂橈紝涓ょ涓嶅悓鐨勯亾璺 浣涙硶鍒嗗皬涔樹經娉曞拰澶т箻浣涙硶锛屼經娉曟眰鐨勬槸褰煎哺锛屽皬涔樺厛娓″繁锛屽皬涔樻湁鎵鎴愭墠鑳藉ぇ涔樻浮浜 閬撴硶楂橈紝涓轰粈涔堥珮锛岄亾娉曡秺楂樼淇椾汉瓒婅繙锛岃绌跺嚭灏樿劚淇楁眰閬撴眰鐪燂紝涓轰粈涔堜笘涓婂浣涚殑姣斾慨閬撶殑澶氾紵灏卞洜涓轰經浣犺櫧鐒剁湅涓嶅埌浣嗘槸瀹冭浣犳檽寰楀郊宀革紝浣犻亾娉曡秺楂樿秺鐪嬩笉鍒伴亾鏈夊楂橈紝閬撴硶濂戒笉濂斤紵澶...
  • 閬撴硶鍜浣涙硶鏈夐偅浜涗笉鍚,鍙堟湁閭d簺鎯冲悓銆
    绛旓細浣涙硶涓閬撴硶涓嶅悓涔嬪锛1銆佽捣婧 閬撴暀鏄腑鍥芥眽姘戞棌涓殑鍦熺敓鏁欙紝瀹冩槸涓涓崄鍒嗗簽鏉傜殑鏂囧寲缁煎悎浣擄紝瀵逛腑鍥界殑鍘嗗彶銆佹枃鍖栥佸尰瀛︾瓑鐨勫彂灞曟湁杩囬噸澶х殑褰卞搷銆浣涙暀鍒欐槸澶栨潵鏁欙紝瀹冩槸鍦ㄥ惛鏀朵腑鍗庢皯鏃忔枃鍖栦範淇楃殑鍩虹涓婂湪涓浗鎵庢牴骞跺涓浗鏂囧寲鍙戝睍浜х敓浜嗗緢澶у奖鍝嶇殑瀹楁暀銆2銆佷富寮 閬撴暀涓诲紶浠ョ敓涓虹湡瀹烇紝杩芥眰寤跺勾鍏荤敓銆佽倝浣...
  • 浠涔堟槸閬撴硶?浠涔堟槸浣涙硶?
    绛旓細璇村埌搴,閬撳鐢ㄧ殑灏辨槸鍏崷浜旇,鍗:闃撮槼瑙g伨銆傜敤鍏崷浜旇鍏戝嚭澶╁湴涔嬬伒姘斻閬撴硶鐢:1銆侀亾瀹剁娉;2銆佸舰璞(浜旇)娉,閫氬父鐢ㄧ殑鍗佷簩鐢熻倴銆佷竴鍧楃爾銆佷竴鍧楁湪銆佷竴鍧楃煶銆佸寲鐓為暅绛夌瓑鐨嗘槸;3銆侀亾瀹剁殑鏈楂樺眰娆℃槸鐢ㄩ亾瀹堕樀娉,韪忎竷鏄熼樀娉(缃℃)銆傞亾娲剧殑闃垫硶寰堢伒鍑(鍥犱负鍚湁绗︽硶鍦ㄥ唴)銆傛鍥犱负閬撳鐨勬硶鍣寰堝,鎵浠ョ敤...
  • 涓轰粈涔堣閬撴硶澶т簬澶,浣涙硶鏃犺竟
    绛旓細鍥犳閬撴硶澶т簬澶┿傛垜鏄繖涔堢悊瑙g殑銆備經娉曟棤杈规垜鐨勭悊瑙f槸锛氫經娉璁蹭腑閬擄紝杈归檯鏄竴绉嶇晫闄愶紝鎴戠幇鍦ㄦ垜浠殑璇存硶涓氨鏄竴绉嶆墽鐫锛屽湪浣涙硶涓О涓鸿竟瑙侊紝涔熷氨鏄幇鍦ㄤ汉璁茬殑瀵圭珛銆佺浉瀵硅锛岃岃繖绉嶈竟瑙佹槸涓绉嶄弗閲嶇殑鎵х潃锛屾槸鎴戜滑瑕佹斁涓嬬殑涓滆タ锛岃鎬濈儲鎭间腑鍖呭惈浜嗚竟瑙併佽韩瑙佺瓑锛岃繖浜涢兘鏄墽鐫浜х敓鐨勯敊璇殑鎯虫硶鐪嬫硶锛屾斁...
  • 閬撴暀鍜浣涙暀鐨勫尯鍒互鍙閬撴硶鍜浣涙硶鐨勫尯鍒
    绛旓細涓ゆ暀鏈夌浉瀹圭殑鏂归潰锛屼絾宸紓鏄熀鏈殑锛屽叾鍩烘湰鍖哄埆鍦ㄤ簬:閬撴暀涓诲紶浠ョ敓涓虹湡瀹烇紝杩芥眰寤跺勾鍏荤敓銆佽倝浣撴垚浠欍傞亾鏁欒涓猴紝浜虹殑鐢熷懡鐢卞厓姘旀瀯鎴愶紝鑲変綋鏄簿绁炵殑浣忓畢锛岃闀跨敓涓嶆锛屽繀椤诲舰绁炲苟鍏伙紝鍗虫湁"鍐呬慨""澶栧吇"鐨勫伐澶備笌閬撴暀鐩稿弽锛浣涙暀涓诲紶"鏃犵敓"锛岃涓虹幇瀹炲涓鍒囨潵璇撮兘鏄嫤娴枫傚鐜板疄锛屼汉浠槸鏃犺兘涓哄姏鐨勶紝鎵浠...
  • 涓轰粈涔浣涙硶琚О涔嬩负澶т箻娉,閬撴硶鍗磋绉颁箣涓哄皬涔樻硶鍛?
    绛旓細灏忎箻鏄ぇ涔樼殑鍩虹 澶т箻鏄皬涔樼殑寤朵几 鍒板鏈楂樼殑鏋滀綅鏄ぉ 澶╃殑鏋滄姤铏界劧濂 涔熷緢闀 浣嗘槸涔熶細鏈夊ぉ绂忎韩灏界殑鏃跺 渚濈劧鍦ㄥ叚閬撻噷闈㈣疆鍥 鍦ㄥ叚閬撻噷灏辨槸鑻 浣嗘槸澶т箻浣涙硶璇佸緱鐨勬灉浣嶆槸瓒呰秺鍏亾鐨 鍙湁瓒呰秺鍏亾鎵嶈兘鐪熸鐨勮劚绂昏嫤娴
  • 扩展阅读:为什么信佛的人会得精神病 ... 信佛的女人旺夫吗 ... 佛说剖腹产的孩子 ... 佛说出车祸因果报应 ... 信佛的十大精神病 ... 最积阴德的十种善事 ... 佛像图片大全图 ... 一般人尽量不要去碰易经 ... 信佛后变成精神病的症状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