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喜欢登高望远

  • 重阳登高望远的寓意
    答:重阳登高望远有祈福、阖家团圆的寓意。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 清明为什么要登高望远?
    答: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
  • 在《登楼》中 古人在几月几日有登楼的习惯,是撒节
    答:登楼并非是一个节日,而是古人通过登楼登高望远来寄托自己凌云之志或者见苍生渺茫而纾解自己的怀才不遇或者忧国忧民的情绪 若是登高则是重阳节 重阳之所以要登高,据魏文帝《与钟繇书》说是:“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是以重阳含有长久的意思,因此值得“享宴高会”的说法。这也有一种说法...
  • 重阳节登高是指爬山吗 重阳节为什么要爬山登高
    答:古人常说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兴起于于东汉时期,古人常说的重阳节登高主要是可以登高望远祈求驱邪避祸,因此重阳节并不一定要爬山,最常见的方式便是登高祈福。重阳节为什么要爬山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重阳登高,人们为驱邪避祸而于九月初九这天爬山登高以辟邪延寿,故...
  • 古诗中常出现的登高望远如何理解?是属于诗词意象吗?
    答:登高我觉得不是意象,因为意象应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情感 ,比如折柳表达不舍,乌鸦表示不祥。而登高所表达的情感,需要结合诗中其他的意象来揣摩。例如杜甫的登高:他借用“哀啼的猿”,“落木”等意象,及直抒胸臆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等表达了他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
  • 古人常说的重阳节登高是指爬山吗 历史上说的重阳节登高是指爬山吗
    答:1、古人常说的“重阳节登高”并不是指爬山,而是登高望远祈求驱邪避祸。古人对神有一种崇拜之情,认为山神能为人免除灾害,所以在重阳节登高以求庇佑。2、在古时候,民间一直有在“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相传“重阳节登高”始于东汉,古人常说的“重阳节登高”是人们为驱邪避祸而于九月初九这天爬山登高以...
  • 人生应登高望远,胸怀辽阔
    答: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学会分析与判断,将知识转化为力量,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世界如此多彩,人生有无限可能,要想更多地认识世界、开拓视野、提升思想境界,需要我们以书本为阶梯,以思考、实践为助力,一步一步地,不断往上攀登,才能登高望远,胸怀辽阔。
  • 登飞来峰,这是一首写登高望远的诗,借以抒发什么?
    答:《登飞来峰》的诗意是: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
  • 重阳节为什么登高?
    答: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时候登高望远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登高的风俗始于东汉,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南京的登高风俗尤为盛行。当时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极阁;城北登幕府山。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
  • 为何古代诗文中,登高望远,容易生悲?
    答:有一些概念,“我们惯见熟闻,习而相忘,没有把它当作中国文评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提示出来”.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便又提到古典文学中一个我们习以为常而忽视的现象:登高望远,使人心悲.钱先生列举大量古诗文来加以说明,并名之为“农山心境”.钱钟书非常熟悉心理学,经常引用大量心理学观点,涉及...

  • 网友评论:

    宰实19742381217: 古人登高是为了干什么的? -
    68790向姿 : 古人登高的原意是避灾求福.所谓重阳,是指月份与日期为同一 阳数相重.古人认为,月、日为同一阳数是特别吉利的日子,因此都 把它当作重大节日.将九月初九称重阳,是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两 个最大的阳数相合为“阳”之极,是个长久之数,因此古人也把重阳 节视为“长寿”的节日. 古人重阳节登高时插的是茱萸,新加坡人登高“插”的却是旗帜.

    宰实19742381217: 人类为什么要登高 -
    68790向姿 : 一是其有着良好的象征意义,表示人步步升高,不断向上. 二是可以“避祸”,桓景的故事就强调了这一点.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它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但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古人却很相信. 三是古人相信,在地气上升、阳气下降之时,登高行为可以更好地避开地气,更多地接纳阳气.四是登高行为确实有强身健体之功效.立于高处,天朗气清,叶红菊黄,确实赏心悦目.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作用,对健康肯定有益.正是因为登高有这么多好处,所以登高活动一旦出现于桓景的故事中,便立刻为历代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重阳节的核心内容和重头戏,甚至很多人把这个节日称为“登高节”.

    宰实19742381217: 为什么古人重阳节要登高望远呢 -
    68790向姿 :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宰实19742381217: 看完这些,你就明白古人为什么爱登高赋诗填词了 -
    68790向姿 : “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自从王璨登上当阳楼发出”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叹,表达深切的思乡愁绪后,登高抒怀似乎成为中国文人的一个重要传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为登高甚至发明了特制的登山鞋,并在登山途中留下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对此倾慕不已,曾经“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在如同仙境一般的天姥山上倾吐郁闷,展现自己傲岸不屈的风采.

    宰实19742381217: 古人为什么总是“爱上层楼”?“登楼”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时有所见,“更上一层楼”更为我们所熟悉.而古人为什么喜欢登楼? -
    68790向姿 :[答案] 古人登高不只是单纯的写诗,登楼在古人眼中是悲凉的事情,许多诗词都说“小楼昨夜又东风”“无言独上西楼”都传达悲凉,离愁的情意, 这里说爱上层楼是说,他们为了写感伤的诗,特的去登楼,找感觉,为了写新的词,而后面就说了,他们真...

    宰实19742381217: 唐朝人为什么喜欢登高 -
    68790向姿 : 是文人雅士的爱好.利于作诗.陶冶情操,要知道,文人雅士也是需要灵感的,如果整体呆在屋子是没有灵感的.其次,是旅游可以增加见识,等高是旅游的其中之一.

    宰实19742381217: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意义和由来 -
    68790向姿 : 古人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这也有一种说法.因为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气.这种税法不免牵强附会,然而,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宰实197423812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句... -
    68790向姿 :[答案] (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登高”的表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仔细核对全文可以知道,D项,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

    宰实19742381217: 古人为什么总是“爱上层楼”?
    68790向姿 : 古人登高不只是单纯的写诗,登楼在古人眼中是悲凉的事情,许多诗词都说“小楼昨夜又东风”“无言独上西楼”都传达悲凉,离愁的情意, 这里说爱上层楼是说,他们为了写感伤的诗,特的去登楼,找感觉,为了写新的词,而后面就说了,他们真正感悟到愁的时候,不用去登楼了,就说“天凉好了秋”了

    宰实19742381217: 诗人登高写诗的原因 -
    68790向姿 : 登高写诗的原因有3点: 1. 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

    热搜:登高望远对联 \\ 登高望远发朋友圈 \\ 登高能望远下联 \\ 登高望远励志诗句 \\ 登高望远唯美短句 \\ 我喜欢登高的原因 \\ 古人登高想表达什么 \\ 登高望远心情短语 \\ 登高望远美好诗句 \\ 古人登高望远图片 \\ 古人为何喜欢登高 \\ 登高望远 祈福的句子 \\ 登高望远打一动物生肖 \\ 适合登高望远的诗句 \\ 登高望远比喻啥生肖 \\ 登高望远的优美句子简短 \\ 站的高望的远优美句子 \\ 登高望远解什么生肖 \\ 登高望远放松心情的句子 \\ 登高望远唯美句子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