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词的比喻及喻义

  • 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区别
    答:不同点:《邹忌讽齐王纳谏》 《召公谏厉王弭谤》出处 《战国策》 《国语》故事年代 战国时期 西周后期 劝谏者 邹忌 召公 劝谏方式 讽谏 近于直谏 劝谏艺术 《邹》用自己向美、比美、思美的经历,来类比推理,启发对方明白事理 《召》从正反两方面生动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多用比喻 被劝者 齐威王(...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什么意思?_百 ...
    答:这句话的释义: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出处:先秦时期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节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反面讲述弥谤的危害
    答: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个比喻的深入。即对待民“谤”不仅不能消极被动地“防”,更要积极主动地“宣”。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说:“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原隰。”这就更增强了劝谏的说服力。这两个分句说明了...
  • 召公谏厉王弭谤叫有什么语言特点
    答: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
  • 帮忙翻译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答:“前喻防民之口有大害”,“后宣民言有大利”,全文妙在善于运用比喻,贴切巧妙,论证生动,笔意纵横,浑然一体,极尽行文变化之妙。这篇文章“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这是“在道理上讲”的,而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笔法十分新警。前后叙述描写,紧紧扣住国王与民众,如以“王虐”、“王怒...
  •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译文
    答:意思是: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出自《召公谏厉王弭谤》,先秦时期,作者左丘明。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作者如何描绘为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的思想的?
    答:作者通过记载周厉王不听邵公谏言,残酷镇压百姓,禁止百姓议论朝政得失,最终激起民愤而被流放的事实,表达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蕴含着广开言路的民主思想。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
  • 召公谏厉王弭谤
    答:那时人们对他的执政有很多怨言,心中有很多愤懑,但是又不能改变现实,所以人们就只能用言语来发泄。而厉王却弥谤,这样人们就无法发泄心中的不满,于是心中的不满会越积越多,当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就会用更加暴力的方法来发泄。这就好比当改革不行的时候,就会出现革命一样。也正如召公所比喻的,水...
  •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色
    答: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
  • 谁知道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怎么区分
    答:”(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语:召公谏周厉王止谤》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一整套比喻,都是为了说明不能堵塞人民言路的道理。我国古代丰富的比喻论证资源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至今有些学者讲授新闻评论的教材中往往有“喻证法”之说,也有人称为“比喻论证...

  • 网友评论:

    赵购18838187794: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召公进谏之辞的特色,详细一点,有大神吗?
    21840麻命 :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赵购18838187794: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厉王拒谏之拒谏的原因 在线等~ 快 简单说几句 -
    21840麻命 : 厉王强禁舆论,采用“监谤”和“杀之”的残忍手段来消除谤言,从而引出召公的劝谏.召公全部谏词的中心论点是:“民言胡可壅?”“为民者宣之使言”.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这是谏词要加以论述的.召公以治水设喻的方...

    赵购18838187794: 求《召公谏厉王弭谤》的一词多义 -
    21840麻命 :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

    赵购18838187794: 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文章对后事执政者有什么建?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文
    21840麻命 : 要宽爱人民,正确纳言!

    赵购18838187794: 召公谏厉王弭谤实词虚词虚词;以 而 乃 与 于实词;谤 雍 箴 -
    21840麻命 :[答案] 实词; 谤:指责,公开的批评. 师箴:少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 、 川壅:壅(yōng),堵塞. 虚词; 以告:按照什么什么的报告 而:就,呃.这个我也不清楚 乃:于是;就 于:在 与:呃整句话是 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

    赵购18838187794: 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作品( ) -
    21840麻命 : 出自《国语·周语上》里的《召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意思为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可见民之“口”的重要.这样的比喻形象明了,其含义又很深刻、警策.

    赵购18838187794: 急求《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详解!!! -
    21840麻命 : 与 1.失其所与,不知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3.秦伯说,与郑人盟 以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以告,则杀之 3.是以事行而不悖 犹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流 1.但闻黄...

    赵购18838187794: 语文古文翻译
    21840麻命 : 这样是阻隔它们啊.防民众的口,比防川水更难.河川堵塞然后溃堤,伤害的人必定更多,民众(的怨恨)也是如此.所以治理河川的人挖开迂塞让水按照所引导的(方向)流泻,治理民众的人让他们发言宣泄.

    赵购18838187794: 帮忙翻译下古文 谢谢啦! -
    21840麻命 : 出自: 《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弭谤》 这是召公说的第5句和第6句. 翻译: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乐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赵购18838187794: 古文很难翻译 -
    21840麻命 : 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一般要求直译 达: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语句通顺 雅:当直译不行时结合意译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v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弭谤》)v误译:周厉王暴虐...

    热搜:古文翻译器转换 \\ 召公谏弭谤行文线索 \\ 召公谏厉王弭谤古今异义 \\ 召公谏厉王弭谤背景 \\ 召公谏词两组比喻 \\ 召公谏厉王弭谤通假字 \\ 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 \\ 比喻义解释法 \\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的形象 \\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成语 \\ 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是个怎样的人 \\ 召公谏弭谤中邵公的形象 \\ 说说召公谏词中运用的比喻 \\ 召公谏厉王弭谤思维导图 \\ 召公谏厉王弭谤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赏析 \\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注释 \\ 召公谏厉王弭谤词类活用 \\ 召公谏厉王弭谤首尾呼应 \\ 召公谏厉王止傍文言文翻译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