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点的原因

  • 作为外交家的孔子,与春秋霸主为敌的原因有哪些?
    答:各诸侯国都希望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军队的强大。强国希望谋求霸权,而弱国则不希望被吞并。而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伦理学,它注重建立 "君臣父子 "的社会秩序。富国强兵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用的,所以孔子没有被重用。这也不完全是事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孔子的礼崩乐坏时期,没有一个...
  • ...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并指出孔子、孟子、墨子的主要主张及其主张的...
    答:原因:就有封建秩序被破坏,“礼坏乐崩”,新封建秩序诞生,急需统一思想观念出现——即民族意识。孔子和孟子同属儒家学派,孔子主张“仁”,一切行为以“仁”为核心,而行为上以“礼”——旧有社会秩序为标准。同时孔子反对鬼神,而注重祭祀。孟子在孔子的思想上,进而探讨了有关人性的问题以及国家和...
  • 孔子为什么对管仲赞誉有加?原因是什么呢?
    答:因为管仲当时对整个国家的贡献都是很大的,是一个真正干实事的人,所以才会得到孔子的欣赏,当时管仲提出的改革之策在齐国十分奏效,这一点让孔子赞叹不已。齐国正是因为管仲施行的一系列改革,才走上了富强的道路。首先管仲承认土地私有,主张“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可见管仲是非常重视普通...
  •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章中,孔子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_百度知...
    答:生:孔子听了子路的是微微一笑,“哂之”。师:具体而言是什么情绪?生:不满。否定他的观点。生: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子路的话毫不谦让。生:文章中并没有告诉我们孔子赞同点的原因。师:这位同学读书很是仔细,我们一起来探究原因。首先大家想一想,孔子对子路的志是不看好的,那冉有和公西华应该...
  •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 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
  • 孔子学说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原因
    答: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孔子学说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的统治地位才逐步确立起来。董仲舒的贡献在于进一步改造了“天”的概念,论证了“天人合一”和“天人之际”。在周朝,有意志的“天”逐渐取代了“帝”或“上帝”。到了西周,周公旦对于天命实际上已开始半信半...
  • 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原因与动机
    答:从孔子的“义”“利”观说起 说到义与利,《吕氏秋》的《察微》篇里记载过孔子对两件事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到孔老夫子对义与利的理解是何等的睿智深邃,可令拨启蒙,其悉与预知力让深感“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故事说的是当时鲁有一个规定,就是只要鲁在其他家看到鲁在当奴隶,如果鲁愿意用钱把他赎了回,家...
  • 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万世师表?是什么原因?你怎么看?
    答:孔子能够成为万世师表,是包括高尚道德在内的许多原因。其一,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开办系统教育的学校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办实施系统教育的学校,是我国开办私学的第一人,是中国学校教育的奠基人。他的私学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规模极大,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 十有二人”。孔子的私学教育思想...
  • 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答:三、原因:1、孔子: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
  • 孔子世家赞中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是什么
    答:孔子的经济思想,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利义观和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要求人们的物质利益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是否符合利义观点。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期,任何一个...

  • 网友评论:

    甄申13133553398: 分析《论语 先进》中孔子“独独与点”的原因 -
    59526滕卷 : 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不过是“各言其志”罢了,孔子为什么独独“与点”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以下五种代表性说法: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欲居九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④振兴古礼. (雩祭,祭水旱也,春天求雨的祀礼.)⑤是道家思想,疑为孔门后学所记.

    甄申13133553398: 孔子为何晒由而与点 -
    59526滕卷 : 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

    甄申13133553398: 论语十则 夫子喟然叹曰 的原因是什么 -
    59526滕卷 :[答案] 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不过是“各言其志”罢了,孔子为什么独独“与点”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以下五种代表性说法: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

    甄申13133553398: 孔子为何晒'由'而与'点' -
    59526滕卷 : 圣意

    甄申13133553398: 孔子在与弟子谈志向时说,吾与点也.从此句看来,似乎他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越好.你认为这样理解对吗?谈谈你的理由 -
    59526滕卷 :[答案] 孔子要求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个人修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他还有更深层次的要求:具备这些的人,不要争,要等.有机会就实现志向,没有机会就安于生活. 这就是中国推崇“渔樵耕读”的原因.

    甄申13133553398: 孔子为哂由而与点 -
    59526滕卷 : 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对此,孔子喟叹说:“吾与点也!”曾点的话里,体现了一种平淡的生活,惬意自足、闲淡安适,无处不流露着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吗?而其中,最重要的,达成这样的理想生活,需要什么呢,就是礼乐.这正是孔子毕生追求的.前半部分合乎礼,后部分合乎乐.礼乐治国,求得百姓生活的安宁自足,就是孔子的一个理想,曾点的话,说道孔子心里去了.子路好勇尚斗,讲的是攻伐之术,与孔子一向追求的仁义不符,自然哂之了.

    甄申13133553398: 《侍坐》中,孔子为什么同意曾皙? -
    59526滕卷 : 是因为 曾皙懂得谦虚 从陶冶性情开始 而并非像前几者一样 直接就说 我要是治理一个国家就怎么样怎么样 后来孔子自己也是这么说的

    甄申13133553398: 孔子为什么对曾晳赞赏 -
    59526滕卷 :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对一种别样生活的向往.....孔子一生都为他的政治使命奔波.可以说是抛妻弃子.在外面周游列国,风雨飘摇几十年.你只要这样一想,就知道他是多么渴望曾希说苗虎的生活了. 平静,自由,大自然的舒畅.谁不向往那额?? 但是如果你真让他去过那样的生活,你觉得他回去吗?? 那只是内心的一种奢侈的向往,但是一旦向往成为事实时,他又会逃跑的.呵呵,也只是我猜的.

    甄申1313355339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谁最为赞赏
    59526滕卷 : 在《论语》的侍坐一篇中,孔子最欣赏的为什么是曾皙的回答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第一,与其他几个人的回答相比,曾皙的回答更接近孔子内心当中,理想的...

    甄申13133553398: 阅读下面《论语》的选段,回答问题.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谈志向时,曾皙说到他的志向一节: -
    59526滕卷 : (1)曾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或 曾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曽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意对即可) (2)如“何伤乎?”孔子运用启发式,循循善诱,消除学生的顾虑,便于打开学生思路. (3)“略”.

    热搜:孔子最讨厌哪个弟子 \\ 孔子真的很能打吗 \\ 你认为孔子为何与点 \\ 孔子为何喟然而叹 \\ 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 \\ 孔子 吾与点也 的原因 \\ 孔子为什么要杀老子 \\ 孔子最讨厌的一个学生 \\ 孔子的真正死因 \\ 孔子要杀的五种人 \\ 孔子最厉害的三个学生 \\ 孔子思想最大的弊病 \\ 孔子墓内为何没有尸骨 \\ 孔子与点的原因1000字 \\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 \\ 真实的孔子有多猛 \\ 孔子为什么说 吾与点也 \\ 孔子是历史最大的罪人 \\ 孔子三种人不能交 \\ 信佛后好多人得了精神病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