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和应变公式

  • 应力和应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答:应力和应变的关系如下:应力和应变是材料力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应力指的是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力的大小,通常用σ表示,即:σ=F/A其中,F是力的大小,A是受力面积。应变指的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程度,通常用ε表示。即:ε=ΔL/L₀其中,ΔL是物体...
  • 工程应力的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公式
    答:stress-straincurve在工程中,应力和应变是按下式计算的应力-应变曲线应力(工程应力或名义应力)σ=P/A。,应变(工程应变或名义应变)ε=(L-L。)/L。式中,P为载荷;A。为试样的原始截面积;L。为试样的原始标距长度;L为试样变形后的长度。
  • 什么是材料力学,材料力学有什么用处吗?
    答:然后应用应力公式,计算钢杆的应力:σ=F/A=1000N/78.54mm2≈12.73MPa 因此,钢杆的应力为12.73MPa。2.计算钢杆的应变 假设钢杆的长度为1m,其受力后长度变化为0.1mm,求钢杆的应变。解:应用应变公式,计算钢杆的应变:ε=ΔL/L=0.1mm/1000mm=0.0001 因此,钢杆的应变为0.0001。3.计算...
  • 应力怎么计算
    答:应力分很多种,建议看 http://baike.baidu.com/view/170203.htm 在工程中,应力和应变是按下式计算的:应力(工程应力或名义应力)σ=P/A。,应变(工程应变或名义应变)ε=(L-L。)/L。式中,P为载荷;A。为试样的原始截面积;L。为试样的原始标距长度;L为试样变形后的长度。这种应力-...
  • 应变的计算公式?
    答:应变=应力/弹性模。根据轴力图,得到响应轴处受力大小。这个轴力除以该处轴截面积,即是应力大小。应力大小是判断材料是否塑形变形的依据。目前多数都会依赖软件进行计算机分析。材料均匀伸长或缩短时,变化量与原长度的比值,即是应变。有时应变会用来判断破坏。材料均匀伸长或缩短时,变化量与原长度的比值...
  • 怎么用应力应变计算真实应力应变
    答:A。L。为试样原始参数 A,L为实验过程中的即时参数 条件应力σ。=F/A。条件应变ε。=ΔL/L。真实应力σ=F/A 真实应变dε=dL/L 由体积不变关系AL=A。L。所以σ=F/A=F/(A。L。/L)=σ。(1+ε。)ε=S(dL/L))L-L。)=In(1+ε。)好像还有一个真实截面收缩 ...
  • 应变怎么换算成应力?
    答:σ=Eε,E是弹性模量。一般地讲,对弹性体施加一个外界作用,弹性体会发生形状的改变(称为“应变”),“弹性模量”的一般定义是:应力除以应变。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和应变成正比例关系(即符合胡克定律),其比例系数称为弹性模量。弹性模量的单位是达因每平方厘米。“弹性模量”是描述物质弹性...
  • 材料力学:应力与应变的关系的问题
    答:沿切向的分量称为切应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变形的程度称应变。应变有正应变(线应变),切应变(角应变)及体应变。正应变公式为ε=ΔL/L,式中L是变形的前长度,ΔL是其变形后的伸长量。应变的大小与应力的大小成正比,与材料的性质(弹性模量)成反比,称谓虎克定律。
  • 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ε2=-△d/d0 这种与外力成直角方向上的应变称为“横向应变”。轴向应变与横向应变的比称为泊松比记为υ。每种材料都有其固定的泊松比且大部分材料的泊松比都在0.3左右。υ=|ε2/ε1|=0.3 三、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各种材料的应变与应力的关系已经通过实验进行了测定。图2所示为一种普通钢材软铁的...
  • 应力的计算公式?
    答:应变计算公式应变计算公式:σ=F/A。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变形的程度称应变。应变有正应变(线应变),切应变(角应变)及体应变。主要有线应变和角应变两类。在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中,由系统之外的物体对这个系统的作用力称为外力,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引力...

  • 网友评论:

    鬱咬17129215573: 应力和应变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
    50216吴先 : 在工程中,应力和应变是按下式计算的:应力(工程应力或名义应力)σ=p/a.,应变(工程应变或名义应变)ε=(l-l.)/l.式中,p为载荷.a.为试样的原始截面积.l.为试样的原始标距长度.l为试样变形后的长度.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温度场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试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恢复到变形前的位置.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温度场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试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恢复到变形前的位置.

    鬱咬17129215573: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公式
    50216吴先 :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公式是ε=ΔL/L,应力与应变的比例常数E被称为弹性系数或扬氏模量,不同的材料有其固定的扬氏模量.虽然无法对应力进行直接的测量但是通过测量由外力影响产生的应变可以计算出应力的大小. 当应力超过σe后,应力与应变之间的直线关系被破坏,并出现屈服平台或屈服齿.如果卸载,试样的变形只能部分恢复,而保留一部分残余变形,即塑性变形,这说明钢的变形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σs称为材料的屈服强度或屈服点,对于无明显屈服的金属材料,规定以产生0.2%残余变形的应力值为其屈服极限.

    鬱咬17129215573: 应变计算公式
    50216吴先 : 应变计算公式:σ=F/A.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变形的程度称应变.应变有正应变(线应变),切应变(角应变)及体应变.主要有线应变和角应变两类.在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中,由系统之外的物体对这个系统的作用力称为外力 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引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鬱咬17129215573: 应力公式 是什么啊? -
    50216吴先 : 当材料发生形变时其内部产生了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抵抗外力,把分布内力在一点的集度称为应力(Stress).应力是受力杆件某一截面上的某一点处的内力集度.应力定义为“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公式记为σ=ΔFj/ΔAi,其中,σ表示应力;ΔFj 表示在j 方向的施力;ΔAi 表示在i 方向的受力面积.应力仪是来测定物体由于内应力的仪器,一般通过采集应变片的信号,而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分析和测量.(请进入应用“微问”里查看自己提出的问题并给出好评,谢谢)

    鬱咬17129215573: 应力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变化等)而变形时,
    50216吴先 : 正应力: σ=W/A(kg/mm2) W:拉伸或压缩载荷(kg) A:截面积(mm2)(2为平方) 剪切应力: σ=Ws/A(kg/mm2) Ws:剪切力载荷(kg) A:截面积(mm2)(2为平方) 还有: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应力集中、热应力、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等等,你可以查一查《机械公式手册》.

    鬱咬17129215573: 知道xyz方向的弹性应变,怎么求总弹性应变 -
    50216吴先 : 一般地讲,对弹性体施加一个外界作用,弹性体会发生形状的改变(称为“应变”),“弹性模量”的一般定义是:应力除以应变.其计算公式为:E = σ / ε,E即为弹性模量,σ为应力,ε为应变.其具体含义如下: 应力类似于压强的定义,即单位面积所受的力,计算公式为 σ=F/A,这样就能表示出单位面所受的力的大小,而应变是指杆件变形量与总长度的比值,类似于伸长率.

    鬱咬17129215573: 应力计算公式 -
    50216吴先 : 应力计算公式是σ=W/A(kg/mm2),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温度场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试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恢复到变形前的位置.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同截面垂直的称为正应力或法向应力,配宴举同截面相切的称为剪应力或切应力.压应力就是指抵抗物体有压缩趋势的应力.一个圆柱体两端受压,那培碧么沿着它轴线方向的应力就是压应力.不仅仅物体受力引起压应力,任何产生压缩变形的情况都会有,包括物体膨胀后.另外,如果一根梁弯曲,不管是受力还是梁受热不均而引起弯曲,等等,弯曲内侧自然就受压应力祥配,外侧就受拉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就是压应力,单位是Pa.

    鬱咬17129215573: 怎么将压缩应力 - 应变曲线转化成压缩真应力 - 真应变曲线 -
    50216吴先 : 1、公式如下:真实应力=工程应力*(1+工程应变) 真实应变=Ln(1+工程应变)2、如果考虑材料的压缩性能,公式如下:真实应力/工程应力=(1 + 工程应变)/(1 +工程应变 - 2 工程应变 * 泊松比)

    热搜:应变应力计算公式 \\ 应变公式 \\ 应力的三种计算公式 \\ 正应力公式 \\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公式 \\ 材料力学公式汇总 \\ 泊松比计算公式 \\ 应力和应变怎么换算 \\ 应变和应力区别 \\ 应力应变图的四个阶段 \\ 什么叫应变公式 \\ 应力应变公式和胡克公式 \\ 应力和应变的计算公式 \\ 应力应变字母读音 \\ 应变计算公式大全 \\ 形变和应力公式 \\ 应力应变的计算公式 \\ 应力和应变的关系 \\ 应力公式 \\ 应力和应变计算公式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