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菲斯实验过程及结论

  • 直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如何设计的?其结果又是怎样分析的_百度...
    答:3、死的III-S ,存活;4、死的III-S + 活的II-R, 死亡。格里菲斯将来自III-S品系的细菌以高温杀死,再将其残骸与活的II-R品系混合。实验结果显示此组合可将宿主老鼠杀死,而且从这些死亡的老鼠体内,可分离出活的III-S品系与II-R品系。二、结果分析 因此格里菲斯提出一项结论,认为II-R品系被...
  • 叙述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过程及结论
    答:格里菲思的活体细菌转化实验,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还有另外一个是艾弗里的离体细菌转化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壳多糖不是遗传物质。”肺炎链球菌不产生毒素,所以不会导致原发性组织坏死或形成空洞,其致病原因是由于它含有...
  • 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吗
    答:实验过程 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以R型和S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他将活的、无毒的RⅡ型(无荚膜,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的SⅢ型(有荚膜,菌落光滑型)肺炎双球菌或将大量经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Ⅲ型...
  • 格里菲斯肺炎球菌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答:格里菲斯肺炎球菌实验的原理是R型菌无毒性,不会造成小鼠死亡;S型菌有毒性,会造成小鼠死亡。格里菲斯的实验没有把蛋白质与DNA分开,这个实验说明的是S型菌体内有一种能引起R型菌转换为S型菌的物质,但格里菲斯并没有解释这种转换因子是什么。 实验原理应该与遗传物质无关的,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格里菲斯...
  • 肺炎双球菌的实验过程
    答:问题不太明确,为你简述一下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步骤: 1、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2、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4、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
    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是:指受体细胞直接摄取供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将其亮圆同源部分进做培行碱基配对,组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某些遗传性状,这种变异现象。格里菲斯以R型和S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他将活的、无毒的RⅡ型(无荚膜, 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或...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步骤如下格里菲斯以R型和S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1将活的无毒的R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2将活的有毒的S型肺炎;1图中a和b表明将S型细菌的多糖和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都为R型细菌,没有发生...
  • 生物 肺炎双球菌的两个转化实验 体内和体外 我知道是哪两个 不过不知道...
    答:帮你整理了一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注意区分实验过程和结论就能分清楚了。①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 材料;小鼠.R型球菌(无毒).S型球菌(有毒)1.将活的R型菌注入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活 2.将活的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死 3.将死的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活 4.将活的R型菌和死的...
  •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实验过程及结论.还有设计思路是什么
    答:分别给小鼠注射活的R型菌、活的S型菌、热杀死的S型菌、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R型菌的混合液。然后小鼠的表现分别是:活、死、活、死。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设计思路就是控制单一变量。如还有疑惑,欢迎追问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谁做的
    答: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由英国生物学家格里菲斯(Griffith)在1928年进行的。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过程,即从一种无毒性的细菌转变为有毒性的细菌。格里菲斯通过实验发现,无毒性的R型细菌可以被某些物质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他将这种转化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R型细菌的细胞外物质(后来...

  • 网友评论:

    丁怜15678636209: 高中必修二生物格里菲斯实验的结论 -
    37228钦舒 :[答案]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丁怜15678636209: 下面为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①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②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③将... -
    37228钦舒 :[答案] 答案: 解析: (1)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 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2)

    丁怜15678636209: 高中必修二生物格里菲斯实验的结论 -
    37228钦舒 :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丁怜15678636209: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斯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实验处理注射活的R型菌注射活的S型菌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 -
    37228钦舒 :[选项] A. S型活细菌能引起小鼠死亡的原因是荚膜多糖具有毒性 B. 第3组的S型菌因加热蛋白质变性致死,S型菌不能再繁殖后代 C. 第4组中的R型菌能全部转化成S型菌 D. 第4组实验结果不能说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成分

    丁怜15678636209: 生物书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
    37228钦舒 : 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它是体转化实验,它证明有转化因子的存在,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但它无法证明这种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学习进步!【学习宝典】团队为您答题. 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有帮助,记得采纳! 如追加其它问题,采纳本题后点击向我求助,谢谢!如果有其他需要帮助的题目,您可以求助我.谢谢!!祝学习进步!

    丁怜15678636209: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 -
    37228钦舒 :[选项] A. DNA是遗传物质 B. RNA是遗传物质 C.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 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丁怜15678636209: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实验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37228钦舒 : 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R型菌无毒性,不会造成小鼠死亡;S型菌有毒性,会造成小鼠死亡.格里菲斯的实验没有把蛋白质与DNA分开,这个实验说明的是S型菌体内有一种能引起R型菌转换为S型菌的物质,但格里菲斯并没有解释这种转换因子是什么.那么,实验原理应该与遗传物质无关的,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其实你要补充说明也可以,就是补充完整关于这两种细菌的介绍: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病原菌,存在着光滑型(简称S型)和粗糙型(简称R型) 两种不同类型.其中光滑型的菌株产生荚膜,有毒,在人体内它导致肺炎,在小鼠体中它导致败血症,并使小鼠患病死亡,其菌落是光滑的;粗糙型的菌株不产生荚膜,无毒,在人或动物体内不会导致病害,其菌落是粗糙的.

    丁怜15678636209: 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成功的表明了() -
    37228钦舒 :[选项] A. 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DNA已经失去活性而蛋白质仍具有活性 B. DNA是遗传物质 C. 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活性物质 D.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丁怜15678636209: 格里菲斯小鼠进行肺炎双球菌转换实验 -
    37228钦舒 : 2.取适量且等量的R菌,记为A B C组.其中A组加入S菌的蛋白质,B组加入分离的DNA,C组不作处理.取3组等量生理状态完全相同的健康小鼠,分别注射适量且等量上述已完成转化的A B C物质.3.适宜且相同条件下饲养小鼠.观察并记录小鼠的状态.预期结果:注射B组物质的小鼠死亡,注射A C 组物质小鼠健康.在B组小鼠体内分离出S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S菌中存在的“转化物质”是DNA.打这么多字,你就采了吧!

    丁怜15678636209: 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蔡斯的实验1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2要区分肺炎双球菌的种类.3要得到噬菌体或肺炎双球菌.... -
    37228钦舒 :[答案] 格里菲斯——英国医生,从职业的角度考虑,为了研究肺炎的成因,他做实验探讨了两种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致病情况,实验结果引发人们思考. 艾弗里——加拿大·美国医生,看到了格里菲斯的实验后,继续思考,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热搜:格里菲斯体外转化实验 \\ 格里菲斯小鼠实验结论 \\ 格里菲斯实验的全过程 \\ 高中生物格里菲斯实验 \\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 艾弗里实验过程和结论 \\ 格里菲思的实验结论 \\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结论 \\ 艾弗里 格里菲斯实验过程 \\ 艾弗里体内转化实验结论 \\ 艾弗里和格里菲斯实验结论 \\ 格里菲斯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 格里菲斯实验对照组是哪组 \\ 艾弗里和格里菲斯的实验 \\ 艾弗里体外实验过程 \\ 格里菲斯艾弗里实验方法 \\ 生物格里菲斯实验的结论 \\ 艾弗里实验过程 \\ 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 \\ 艾弗里实验的结论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