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古诗写作背景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思!
    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今译]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赏析]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
  • 谁能介绍一下登高的时代背景 诗人当时的经历
    答:2020-12-09 唐代诗人杜甫写登高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94 2007-10-07 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 601 2020-11-02 登高这首诗创作是诗人人生境遇如何? 1 2015-02-05 《登高》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 4 2015-05-30 登高 杜甫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
  • 读读登高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把关键词写下来?
    答:思路: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展开。感受:作者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全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 登岳阳楼、登高、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答: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
  • 诗歌《登高》说课稿
    答:《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
  • 登岳阳楼、登高的写作背景
    答:"《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
  •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的写作背景(时间...
    答:杜甫漂泊西南的时候写的,其中登高是临近暮年是写的。秋兴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咏怀 唐代宗大历元年,咏叹昭君出塞 登高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书下注解都有吧亲
  •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答:这可是杜甫的老年之望啊,我是真不敢翻读这首诗,真不敢面对杜甫的晚年。可以想象,老年杜甫的望岳之诗,一定有更多的孤愤和难受。他为什么要只是远远地望呢?他为什么不也登上去呢?是啊,杜甫老先生是多么想登高望远啊,可是,当他终于登上高处以后,他所写的,或者说他所感受到的,却竟然是--...
  •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答: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
  • 登飞来峰写作背景和赏析
    答:1、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2、文学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

  • 网友评论:

    呼彼17159728864: 登高的写作背景 -
    48151辛霄 : 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

    呼彼17159728864: 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是? -
    48151辛霄 :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以上最精炼,详细的是 『杜甫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严武不久病逝,杜甫又一次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

    呼彼17159728864: 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 -
    48151辛霄 :[答案]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晚年旅居夔州时重九登高后所写的.诗抒发了一种思念家乡的悲郁情思.

    呼彼17159728864: 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 -
    48151辛霄 :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晚年旅居夔州时重九登高后所写的.诗抒发了一种思念家乡的悲郁情思.

    呼彼17159728864: 登高的写作背景要精炼一点的~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 -
    48151辛霄 :[答案]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是杜甫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的一首七律诗,后人赞之为“古今七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一)形声色态,意蕴丰富.诗人在首联就写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夔州所...

    呼彼17159728864: 杜甫(豆腐)写<登岳阳楼>与<登高>时的背景 -
    48151辛霄 : 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登高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呼彼17159728864: 《登高》的写作时间、写作地点、诗人境况、诗人感情 -
    48151辛霄 :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http://baike.baidu.com/view/76345.htm

    呼彼17159728864: 《登高》杜甫的诗 翻译一下下了!!! -
    48151辛霄 : 【诗文解释】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词语解释】 猿啸:猿长鸣声. 落木:落叶. 萧萧:形容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和状态. 【诗文赏析】 萧瑟的秋风中,水清沙白,回旋的飞鸟徘徊在江中渚洲上.诗人登高远望,想到了自己一生漂泊,备尝潦倒艰辛之苦,经历了国难与家愁,到如今已两鬓成霜,百病缠身,因此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此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被称为「七律之冠」,其中首句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的佳句.

    呼彼17159728864: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的写作背景(时间 地点)? -
    48151辛霄 :[答案] 杜甫漂泊西南的时候写的,其中登高是临近暮年是写的. 秋兴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咏怀 唐代宗大历元年,咏叹昭君出塞 登高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书下注解都有吧亲

    呼彼17159728864: 登高诗句及作者背景 -
    48151辛霄 :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热搜:登高霸气诗句 \\ 杜甫《登高》写作背景 \\ 古诗《登山》杜甫 \\ 登高所有诗 \\ 杜甫七律《登高》 \\ 杜甫登高全诗翻译及赏析 \\ 登高远眺的励志诗句 \\ 关于登高抒怀的名句 \\ 以登高为主题的古诗 \\ 杜甫创作登高的背景 \\ 登高这首诗的意境 \\ 登高抒怀的古诗 \\ 登高这首诗的大意 \\ 登高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 杜甫《登高》七言绝句 \\ 登高创作背景简短 \\ 登高的主要写作手法 \\ 以登高抒怀为主题的古诗 \\ 杜甫《登高》古今独步 \\ 杜甫诗登高诗句 鉴赏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