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虚静说

  • 虚静说名词解释
    答:“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 论“虚静”
    答:“虚静”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本是分解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细究此章,当知虚、静本为两种不同的状态,且此两种状态联系密切:一则虚乃通往静的必然之路。或者说,若达到静,当需从“虚”开始。二则,只有致“虚”到极处,才能笃实归静,进而达到“没身不殆”...
  • 虚静说是老子还是庄子
    答:说的是老子,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致虚极,守静笃(du:三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
  • 《道德经》:致虚静,守静笃
    答:这是《道德经》十六章的内容,是说,心灵达到空明虚无的境界,就会拥有清净自守的状态。在万物蓬勃生长时,我以虚静之心观察万物生死循环的规律。天下万物,都要返回到它最本初的状态。这种回归叫作“静”,“静”即是复归本真状态。回归本真是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能够认识了这种自然规律叫作“明”。...
  • 道家的虚静观能否激发灵感的产生?
    答: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管子》一书中,在论述心作为思维器官的作用时,也分析过虚静的问题。庄子则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
  • 学道悟道:致虚守静,才能归根复命
    答:《道德经》第十六章中写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在这一章讲的大意是:尽量使心灵达到 一种没有心机、没有成见 ...
  • 为什么道家强调“虚”和“静”
    答: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 十六章》 ”意思就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坚守生活的清静不变。”那么,为什么道家强调“虚”和“静”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道家认为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源于“道”。而道的表现形态之一就是虚。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
  • 什么是虚静,什么是无为?
    答:“静”的层次高于“虚”,乃属道的状态,所谓“虚一而静”即言由虚致静。由虚致静最终合于大道,自是修炼者的造化,-得虚静、守虚静者,得大道也。再谈下无为。老子《道德经》:“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等多处提及“无为”,亦是老子着力倡导的,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
  • 老子——《道德经》——虚静柔怎么认识呢?
    答:如果你的内心不是“虚”“静”“柔”,想用“虚”“静”“柔”处事,得利,害人。那么再“虚”“静”“柔”也没用。想要做人处事,要达到不处而处。没有刻意的维护,偏心,骗诈。以善心对每个人,以孩童的和谐友善与人相处。就不用什么“虚”“静”“柔”的技巧,就能达到至。
  • 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而不受影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句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含义: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1、“致虚极”“致”是动词,是做到、...

  • 网友评论:

    郦法13325787530: 何为虚极静笃?又如何做到? -
    24883韶寒 :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郦法13325787530: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其根曰静,是谓复命. -
    24883韶寒 : 这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也因而能够在其中生长.因此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恢复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万物的生长虽蓬勃而复杂,其实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根源都是最虚静的,虚静是生命的本质,这种生命的本质也是自然的常道.

    郦法13325787530: 老子或庄子关于人生哲学的名言及其分析 -
    24883韶寒 :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十六章 虚、静都是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与外界的干扰而变得不安.所以老子劝导人们不争功名,不求私欲,让心灵回复自然的状态,顺从自然的法则.老子哲学主张人力不可违背自然,不论...

    郦法13325787530: 道德经里最主要的话是什么? -
    24883韶寒 :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

    郦法13325787530: 虚极静笃怎么去理解?
    24883韶寒 :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郦法13325787530: 《道德经》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气夫物芸芸各复归其?
    24883韶寒 : 这句话中的 笃:极端,极致,极点.

    郦法13325787530: 太虚幻境是什么? -
    24883韶寒 : “太虚”是道貌.老子《道德经》认为,道大而虚静.所以,这里的“太虚”实际上就是指老子、庄子所说的“道”. 《道德经》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因此,“太虚幻境”之意即谓世间...

    郦法13325787530: 宁静致远,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
    24883韶寒 : 宁静致远: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坚定.唐玄宗曰: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

    郦法13325787530: 虚极静笃谁说的?意思有点模糊
    24883韶寒 :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郦法13325787530: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
    24883韶寒 :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

    热搜:道德经最精辟的名句 \\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 原文 \\ 道德经最精辟十句话 \\ 老子道德经的三大精髓 \\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 \\ 为什么道德经最可怕 \\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 \\ 道德经让人静心的句子 \\ 老子道德经精辟的9句话 \\ 原文及译文全部 \\ 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 道德经1-81完整版 \\ 道德经十句最高境界 \\ 老子道德经十大名句 \\ 老子《道德经》全文 \\ 老子道德经10大金句 \\ 道德经最经典9个字 \\ 道德经1一81集曾仕强 \\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 \\ 老子《道德经》原文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