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虚静

  • 论“虚静”
    答:“虚静”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本是分解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细究此章,当知虚、静本为两种不同的状态,且此两种状态联系密切:一则虚乃通往静的必然之路。或者说,若达到静,当需从“虚”开始。二则,只有致“虚”到极处,才能笃实归静,进而达到“没身不殆”...
  • 虚静说名词解释
    答:“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 老子——《道德经》——虚静柔怎么认识呢?
    答:如果你的内心不是“虚”“静”“柔”,想用“虚”“静”“柔”处事,得利,害人。那么再“虚”“静”“柔”也没用。想要做人处事,要达到不处而处。没有刻意的维护,偏心,骗诈。以善心对每个人,以孩童的和谐友善与人相处。就不用什么“虚”“静”“柔”的技巧,就能达到至。
  • 老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致虚极,余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变,夫物芸 ...
    答:原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释义: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
  • 虚静的浅谈“虚静”
    答:一、老庄“虚静”学说的产生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
  • 虚静说是老子还是庄子
    答:说的是老子,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致虚极,守静笃(du:三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
  • 为什么道家强调“虚”和“静”
    答: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 十六章》 ”意思就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坚守生活的清静不变。”那么,为什么道家强调“虚”和“静”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道家认为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源于“道”。而道的表现形态之一就是虚。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
  • 老子——《道德经》——虚静柔怎么认识呢?
    答:老子厌恶战争,并认为战争属于“不道”的范畴,也就是违反“道”的规则的行为。宇宙自然按照逻辑定律箭头“一”的“道德”规则运行下去,人类也是这个整体箭头的一个部分。然而,人类进程又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箭头来看待,也就是说,人类整体过程也就是一个箭头而已,且也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道德”。
  • 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而不受影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句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含义: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1、“致虚极”“致”是动词,是做到、...
  • 学道悟道:致虚守静,才能归根复命
    答: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虚是指道的本体,静是指道的根本。他认为静由动生,由动归静。动是相对的,静是绝对的。纷繁万物各自返回本根叫做静,将这归根的静叫做复命。归根、复命的虚静是万物动静变化的长久不变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之为常。在本章的后一部分老子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知常的重要功用。符合...

  • 网友评论:

    蔚紫19760894043: 何为虚极静笃?又如何做到? -
    39467储雨 :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蔚紫19760894043: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其根曰静,是谓复命.原文,释义 -
    39467储雨 :[答案] 这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也因而能够在其中生长.因此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恢复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万物的生长虽蓬勃而复杂,其实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根源都是最虚静的,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蔚紫19760894043: 这句老子的话是什么意思"致虚静,守静笃"是什么意思,请高手指点,
    39467储雨 : “致虚极”,就是你要将后天的种种欲望、成见、心机等加以控制、调适、消解、澄清,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将原来清净纯洁的人心骚乱起来、浑浊起来、邪恶起来.老子强...

    蔚紫19760894043: 什么是道家文艺思想 -
    39467储雨 : 道家的文艺思想观 一、 老子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思想认识与语言文辞表达之间的矛盾,“强为之名” 2.辩证思想: “正言若反” 3.大巧与真美: 大巧若拙、绝巧弃利、美言不信 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二、庄子 (一)...

    蔚紫19760894043: 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
    39467储雨 : 原句应该是“至虚极,守静笃”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 意思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换句话说——心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做到“观复”.宇宙从始点运行到每一个“我”的整体过程可以被看成是一条逻辑轨迹,...

    蔚紫19760894043: 什么是虚极静笃?
    39467储雨 :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蔚紫19760894043: 老子养生观 -
    39467储雨 : 至虚为无,自无穷尽;静能克制妄动;去欲,降低欲望;去己,去除执着.老子用辩证的思想,认识到事物是向着相反方向发展与转化的,用“虚”、“静”、“去欲”、“去已”来平衡容易消耗我们身体能量的习性,以达到中道行修的养生效果.道家认为天地始于无,无生有,万物皆生于无.是说有无相生的辩证观念.

    蔚紫19760894043: 虚静空明,师法自然. -
    39467储雨 :[答案] 请参考 道法自然(老子的哲学论) 老子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

    蔚紫19760894043: 联系社会现实,老子“自然无为、虚静、柔弱”思想的启示意义 -
    39467储雨 : 我读过的诸多东西方哲人遗留的书籍中,我认为他们到最后都指向了一件事,而这件事在老子哲学中也被无数次强调.纯粹的哲学本身是对生命的思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同这句名言“能说出来的总没有意义,真正有意...

    蔚紫19760894043: 致虚守静 知常曰明 是什么意思? -
    39467储雨 : "致虚守静 知常曰明"出自老子的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

    热搜:老子十章上善若水 \\ 虚静的最高境界 \\ 老子十章全文 \\ 《老子》十二章 \\ 老子《道德经》虚静说 \\ 三字经全部全文 \\ 《老子》二十七章 \\ 老子《老子》 \\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 \\ 《老子》原文 \\ 《老子》原文全部 \\ 虚静含意是什么 \\ 道德经 虚静笃 \\ 老子第四十八章 \\ 老子第77章 \\ 高中《老子》四章 \\ 三字经原文全文 \\ 老子第六十四章 \\ 老子《道德经》全文 \\ 老子二章上善若水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