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迹
    答:2、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急需!!...
    答:2、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3、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
  • 《说和做》课文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
    答: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2.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 《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写作背景
    答:闻一多先生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中的一位杰出人物。诗人臧克家写的1980年2月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945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
  • 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时代带背景
    答: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屠、杀殴打罢课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一二·一运动和历史上许多着名的学生...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有哪些努力?
    答: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文章选取了哪些事例分别表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 ...
    答:在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以下事例表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的一面:①通过研究唐诗,写成《唐诗杂论》;②研究《楚辞》后铸成《楚辞校补》;③研究了《周易》《诗经》《楚辞》等研古籍后,才汇集写成《古典新义》一书。以下事例则表现出了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一面:①公开要求联合全国人民反对独裁 ...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文章选取了哪些事例分别表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 ...
    答:《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选取了三件事来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①研究唐诗,写作《唐诗杂论》;②研究《楚辞》,写作《楚辞校补》;③研究《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写作《古典新义》。文章选取了三件事来表现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①起稿政治传单;②进行群众大会演说;③...
  • 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闻一多做了哪些事
    答: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6节列举了哪些事例
    答: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痛斥敌人;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 网友评论: 热搜:闻一多先生的典型事例 \\ 闻一多主要事例 \\ 《说和做》的6个典型事例 \\ 闻一多的事迹概括 \\ 闻一多的事迹的事例 \\ 闻一多威武不能屈事例 \\ 闻一多说和做补充事例 \\ 闻一多的故事或事例 \\ 闻一多说和做的特殊事例 \\ 闻一多先生的事例 \\ 闻一多精神品质事例 \\ 闻一多事例100字 \\ 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的特点事例 \\ 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 \\ 闻一多革命者事例200 \\ 闻一多的事例50字 \\ 闻一多先生说和做具体事例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事例 \\ 闻一多的事例简短 \\ 体现闻一多说的事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