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和闽的渊源 福建与台湾的渊源(闽南文化和语言)是不是有点像广东和香港(粤...

\u53f0\u6e7e\u4e0e\u95fd\u5357\u7684\u6e0a\u6e90\uff1f

\u53f0\u6e7e\u6709\u4e09\u5927\u65cf\u7fa4\uff1a\u5916\u7701\u3001\u95fd\u5357\u53ca\u5ba2\u5bb6\u4eba\u3002
\u5176\u4e2d\u95fd\u5357\u4eba\u4e3a\u6700\u5927\u65cf\u7fa4(\u867d\u7136\u73b0\u5728\u90fd\u6df7\u5408\u4e86)
\u95fd\u5357\u4eba\u5927\u591a\u7cfb\u81ea\u798f\u5efa\u7701\u79fb\u6c11\u5165\u53f0\uff0c\u65f6\u95f4\u70b9\u5927\u591a\u5206\u5e03\u5728\u660e\u6e05\u4e24\u4ee3\uff0c\u660e\u4ee3\u591a\u4e3a\u90d1\u6210\u529f\u519b\u961f\uff0c\u6e05\u4ee3\u5219\u591a\u5728\u5eb7\u7199\u3001\u96cd\u6b63\u53ca\u4e7e\u9686\u5165\u53f0

\u662f\u53f0\u6e7e\u6c49\u65cf\u6709\u4e09\u5927\u65cf\u7fa4\uff0c\u6cb3\u6d1b\uff08\u4e5f\u79f0\u798f\u4f6c\uff0c\u9e64\u4f6c\u7b49\u5360\u5168\u53f0\u603b\u4eba\u53e380%\u5de6\u53f3\uff09\uff0c\u5916\u7701\uff08\u5360\u603b\u4eba\u53e3\u5dee\u4e0d\u591a5%\uff09\uff0c\u5ba2\u5bb6\uff08\u5dee\u4e0d\u591a15%\uff09\u3002\u9664\u6b64\u4e4b\u5916\u8fd8\u6709\u5dee\u4e0d\u591a1%\u7684\u539f\u4f4f\u6c11\uff08\u5373\u6211\u4eec\u6240\u79f0\u7684\u9ad8\u5c71\u65cf\uff0c\u5176\u5b9e\u662f14\u4e2a\u90e8\u843d\u65cf\uff09\uff0c\u6cb3\u6d1b\u8ddf\u5ba2\u5bb6\u7edf\u79f0\u672c\u7701\u4eba\u3002
\u5176\u4e2d\u6cb3\u6d1b\uff0c\u5c31\u662f\u798f\u5efa\u95fd\u5357\u4eba\u7684\u522b\u79f0\uff0c\u7531\u798f\u5efa\u5357\u90e8\u53a6\u95e8\uff0c\u6f33\u5dde\uff0c\u6cc9\u5dde\u79fb\u6c11\u8fc7\u53bb
\u53e4\u4ee3\u53f0\u6e7e\u662f\u7531\u798f\u5efa\u6cc9\u5dde\u5e9c\u7ba1\u8f96\u7684\uff0c\u660e\u6e05\u65f6\u4ee3\u95fd\u5357\u4eba\u8d76\u8d70\u8377\u5170\u4eba\u540e\u624d\u5c06\u53f0\u6e7e\u8bbe\u7f6e\u7701\u3002

\u53f0\u6e7e\u65e9\u671f\u6709\u5f88\u591a\u798f\u5efa\u95fd\u5357\u4eba\u79fb\u6c11\uff0c
\u73b0\u5728\u53f0\u6e7e\u65b9\u8a00\uff08\u53f0\u8bed\uff09\u5c31\u8ddf\u798f\u5efa\u95fd\u5357\u8bed\u5f88\u50cf\uff0c
\u53ea\u6709\u53e3\u97f3\u6709\u4e9b\u8bb8\u5dee\u5f02\u800c\u5df2\uff08\u5f7c\u6b64\u542c\u7684\u61c2\uff09\uff0c


\u6211\u662f\u53f0\u6e7e\u4eba

一九八三年第五期《中州今古》刊载了拙文《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北京《中国史研究动态》和香港《文汇报》(1983年10月30日)先后转载,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本文从台湾的历史和大姓谱牒研究,以及何处是郑成功之墓等问题,再一次探讨台闽豫祖根渊源。这里所说的“祖根”,乃“主根”也。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占台湾省总户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族谱。至于来自其他地方的“旁根”,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

一、台湾自古属于中国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在一百万年前,台湾和大陆是连成一片的,后来因地壳运动形成台湾海峡。七万多年前到一万多年前,台湾又和大陆连接。只是一万年前开始的大海浸,大陆和台湾才被海峡隔离至今。但是,台湾海峡最深处不过八十多米,而台湾和菲律宾之间的巴士海峡却深达几千米。

在台湾发现的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左镇人”,据考古学者研究,是从福建等地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台湾的。福建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发掘的蚌壳,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距今3005±90年,与台湾高雄林园乡风鼻头遗址的年代相近,而且出土的有段石锛、印纹陶等器物特征十分类似,证明三千多年前的原始文化同出一源。

在战国时代成书的《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匪织贝;厥包桔柚锡贡。”这里的“岛夷”就是指今天的台湾。《山海经·海内经》称台湾为“雕题”, 《史记·秦始皇本纪》称其为“瀛洲”,《汉书·地理志》称其为“东鳀”,《三国志·孙权传》称其为“夷洲”。隋、唐、宋、元各代统称台湾为“流求”或“琉球”。明代陈第的《东番记》又称台湾为“东番”,直到明代后期才出现“台湾”口语称谓,正式见于官方文献者,是明代崇祯八年何楷、王家彦等人的奏疏。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正式设台湾府。据考证,台湾的名称由闽南话“大员”、“大湾”、“台员”演变而来,起源于台南一带的台窝、湾族。因此,台湾的称谓早于葡萄牙人的命名“福摩萨” (美丽之岛),更早于荷兰入侵台的时间。

根据上述《尚书·禹贡》的记载,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台湾居民就已经用树皮织成的“细布”和贝壳、桔柚等作为贡品,与祖国大陆建立了联系。公元230年,东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船队去“夷洲”,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过不久,即孙亮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设置临海郡时,已经把台湾归入版图。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也写了台湾的方位、海程、气候、地形、物产和居民等。书中写道:“在临海东南,去郡两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由此可知,“众山夷” (即台湾山胞)信奉越王为始祖。

隋唐时期,大陆与台湾联系更加密切。唐元和年间进士施肩吾,隐居不仕,带着全家去澎湖列岛定居。《全唐诗》还收录了他写的一首诗:

题澎湖屿

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

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造咸水。

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和明朝陈第《东番记》都对台湾的风土人情作了详细的记录,是研究台湾历史的珍贵文献。至于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开发台湾的历史功绩更是众口皆碑,史册昭昭。

二、台湾山胞也是一家人

台湾省内的土著山地同胞(主要是高山族)也是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学者张其昀先生在《台湾丛书序》中指出:“今日台湾山胞,即为远古浙东一带越族之遗裔,奇风异俗,尚可与古籍印证而相合。”台湾山胞土著民族的文化生活特征,如干阑、崖葬、猎头、凿齿、木鼓、犬祭等,都与古代百越族相似。根据《汉书》、《宋史》、《太平环宇记》等古籍记载,远古时期,东南沿海的百越人已经从事航海,台湾岛上已经有百超人活动的足迹。后来,由于秦始皇、汉武帝的迁徙政策,把百越人迁移到内地,台湾岛上的百越人才与大陆隔离,孤悬于海外,形成了今天的土著山胞。究其祖根,也是炎黄子孙,属于古代夷族的后裔。

因此,清朝设置台湾府的两百多年间,台湾山胞无不以炎黄子孙为荣,纷纷改为汉姓。当时台湾山胞的改姓,大致遵循“官府赐姓” “自以为姓”两个途径。譬如,清初新竹的土著协助官兵平乱有功,乾隆二十三年清廷便一口气赐了“卫、金、钱、廖、王、潘、黎”等七姓给当地助战有功的土著。目前,台湾土著山胞的姓氏大约有八十六个,其中潘姓最多。据台湾省文献会编纂洪敏麟先生考证,潘姓山胞特别多,是跟大陆移民有密切关系。原来,大陆移民来台垦殖时,清廷实施保护土著的“番大祖”制度,即土著山胞都是地主,而大陆移民则为佃户,必须交租。因此,土著山胞认为只要有水、有田、有米,生活便可无虞。当土著山胞选择改姓时,便纷纷采用这个“有水有田有米”的潘姓了。

无论“官府赐姓”,还是“自以为姓”,在开发台湾的过程中,大陆移民和土著山胞已经融合成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台湾同胞祖根在中原

台湾居民中的绝大多数汉族同胞是明清以来大陆闽粤移民之苗裔。据1928年日台总督府官房调查课《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表》材料所得结论:“所列本省人中,祖籍福建省者最多,广东省者次之,其它省份又次之”。其中“出身福建省者,约为出身广东省者之五倍半,为出身其它省份者之六十三倍之众。出身福建省者,以泉州、漳州二府占最多数。”

1953年,台湾进行了一次户口统计,户数在五百户以上的一百种姓中,有六十三姓族谱材料说明其先祖来自河南,大多数直接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六十三姓计有六十七万零五百一十二户,占全省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点九。

今日台湾第一大姓——陈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强。陈氏族谱明确记载着“入台始祖”是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陈永华,陈泽。而陈氏“入闽始祖”就是河南光州固始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另外,陈氏更早的得姓始祖是周初陈国的妫满,死后谥号胡,他的一部分子孙“以谥为姓”,改为姓胡。因此,天下陈胡是一家。据说,辛亥革命前胡汉民在南洋各地活动时,曾一度改名为“陈同”,就是表示“胡姓与陈姓相同”的意思。战国时期“田氏代齐”的齐威王是陈厉公之子陈完的后代,陈、田古音接近。陈完逃到齐国改姓田,是田姓的始祖。因此,陈、田二姓也是同出一宗。根据这些族谱研究,目前,台湾和东南亚华侨中盛行“妫汭五姓联宗。”台湾基隆市有“陈胡姚宗亲会”,菲律宾华侨设立“妫汭五姓联宗总会”和“有妫堂”。为什么称“妫汭”呢?顾名思义,陈、胡、田、姚、虞五大姓人家的祖根都在河南的淮水流域。

黄姓是台湾的第三大姓。根据台湾“黄氏大宗谱”记载,黄姓的始祖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其实,黄姓的真正得姓始祖是黄歇的十三世祖黄石。黄石由于仕周有功,被封于黄国。黄国故城就在今天的河南潢川县隆古乡。最近在河南光山宝相寺发现了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合葬墓,就是黄国历史的重要考古证据。据考证,周初受封黄国的黄石是黄帝的二十世孙。因此,天下黄姓人家都以“轩辕世系”为荣,其发祥地在河南潢川一带(古代属于江夏郡)。所以侨居泰国的华侨在黄氏宗亲总会大门两旁镌刻着醒目的对联:“轩辕世系,江夏世家”。我国南方和台湾各地的黄姓家族,绝大多数属于“紫云黄氏”,其先祖黄首恭就是唐高宗总章年间随陈元光入闽的黄姓开基始祖。他“卜居泉州、开辟荒地,遂成巨富” (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后来,他捐地兴建泉州开元寺,常见紫云盖顶,故黄姓后。称其为“紫云黄氏”先祖。他的五个儿子分居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号称“五安公”,子孙繁衍,人多势众,发展到今天,成为台湾和闽南的第三大姓。

丘、邱同属一姓,这个家族的源流,已经长达两千七百多年,他们的源头,便在中原的河南地区。闽、粤两地的丘姓所供奉的南迁姑祖,就是宋朝时由老家河南固始入闽,到达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岩头乡开基的丘杰秀。台湾内政部长邱创焕先生就自认是丘杰秀的第二十四世裔孙。河南丘氏出现于台湾岛上,也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事。当时,延平郡王郑成功,郑经父子台湾高举反清复明义旗,他的部属之中,便有一位官拜宣毅左镇的大将邱辉,于永历三十四年渡台。自从康熙领有台湾之后,丘姓的大陆移民大量出现。由于到得早、来得多,为后世子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丘姓已经是台湾的第十八大姓。

闽、粤和台湾各地的宋姓人家,都供奉唐朝名相宋璟为始祖,其祖籍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懿宗咸通年间,宋璟的孙子宋易担任福建的观察推官,就带着孙子宋骈入闽,寓居于福建莆田。宋骈,便是其后福建莆田宋氏所奉的一世祖。宋骈的父亲宋达,没有随父入闽,而是隐居于河南固始,一直到他的长子宋骈于咸通六年明经及第,也当了福建观察推官,才被迎到莆田养老,终老于莆田。福建镜江的宋氏开基祖宋臻,则是宋骈的亲弟弟,他没有作官,一直在河南光州固始隐居,直到唐末天下大乱,才避乱南徙,到福建候官的镜江落籍定居,成为宋氏镜江派的开基之祖。

除此以外,再请看其它姓氏的台湾民间谱牒记载:

台北县《虎丘林氏族谱》“先世固始人,祖有林一郎者仕唐,唐光启年间迁福建永春……至明分居安溪之虎丘。”

台北县《张氏族谱》“世居光州固始,唐末有张延齐等兄弟三人,随王潮入闽,居泉州之惠安、安溪等地,支派甚威。”

台南县《李氏族谱》:“先世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入闽”。

台湾《吴氏族谱·祭公家传》:“其祖有吴祭公者,固始县青云乡井兜人也。唐僖宗中和四年,兄弟一行二十余人,住福州候官县,王审知据入闽之地,乃避地福、泉之间,遂为闽人。”

台北新庄镇《鸿儒蔡氏族谱》:“先世居光州固始,唐武后垂拱二年,从陈元光入闽。”

台湾《杨姓大族谱》:“始祖君胄公,随陈元光入闽开漳,盖唐垂拱二年也。”

台北县《新庄镇庄氏族谱》:唐末有庄森者,居河南光州固始,于僖宗光启元年随王潮入闽。”

台北县土城乡《何氏族谱》:“世居光州固始,唐高宗仪凤中,何嗣韩从陈元公经略全闽,因家焉。”

台北县《泉州佛耳山詹氏族谱》:“先世居光州固始,始祖詹贤,仕唐,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点检使,从王潮入闽。”

《清溪永安谢氏族谱》:“祖为光州固始人,从审知入闽。”

《清源曾氏族谱考》:“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固始入闽,……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光州剌史也。”

《武功周氏族谱》:“系苏姓之后,先世居光州固始。唐末有苏益者,避黄巢之乱,于僖宗广明中,随王潮入闽。”

《古濑叶氏族谱》:“始祖叶谌,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卜居仙游之古濑”。

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唐垂拱间陈将军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台湾面务印书馆新出版的黄典权著《郑成功史事研究》云:“郑氏在唐僖宗光启间由河南国光州固始县入闽。”今日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内存《郑氏附葬祖父墓志》拓片上也写着:“成功字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

以上资料说明,从主体上分析台湾同胞的祖根,三百多年前在福建,一千多年前在河南光州固始一带。

四、何处是郑成功之墓

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的义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于公元一六六二年二月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归祖国并在建设台湾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郑成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每年都有大批港澳和台湾同胞回国祭奠这位民族英雄。但是,何处是郑成功之墓?这却是一桩历史疑案。

1、台湾和福建没有郑成功自己的陵墓

关于郑成功之死,《清史稿·郑成功传》有明确记载:“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即郑经)居守思明(今厦门)。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据康熙年间刊印的《台湾府志》坟墓篇记载:“郑成功墓在台湾县武定里洲仔尾,男(郑)经附葬焉。”

又据今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内《郑氏阳葬祖父墓志》云:“王父讳成功,字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由莆居,漳居、粤之潮至始祖隐石公乃移居于泉之南安县扬子山下石井乡,遂世为南女人。……王父生于甲子年七月十四日辰时,卒于壬寅年五月初八日未时,享年三十有九。故明末赐国姓,封延平王,率众取海外台湾……(郑经)同王父俱葬台湾……(康熙)特旨恩准爰令弟克举假回襄事,以康熙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卯时附葬于南安县康店乡乐斋公茔内。”

这篇附葬郑成功父子的墓志铭是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撰写、郑克举勒石。这已经是郑成功死后三十八年的事情了。早在十六年前(即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攻取台湾时,曾经奉命挖掘郑成功父子的灵柩,作为战利品献俘北京。郑克塽也投降清朝“上授克塽公爵,隶汉军正红旗,……诸明宗人依郑氏者,宁靖王术桂自杀,鲁王子及他宗室皆徙河南。”见《清史稿·郑成功传》

郑成功父子的灵柩千里迢迢被押送北京,十六年后又被“特旨恩准”运回福建附葬于南安县郑氏祖坟,至今没有给郑成功父子修墓树碑。因此,可以说福建和台湾并没有属于郑成功自己的陵墓。这是为什么?!

2、河南固始发现身穿郑成功官服的陵墓

一九七○年,河南固始传闻发现郑成功墓。去年,我们专程到固始县汪棚公社邓大庙大队小营生产队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主持这座古墓挖掘的生产队长郑大成同志回忆,简记如下:

解放前,这个坟堆有三、四米高,前有石人、石马、石香炉、石牌坊,还有一人多高的墓碑。解放后只剩下土坟堆,当地群众叫它“莽牛地”。一九七○年农业学大寨,县里动员我们大年初一在莽牛地平坟整地。清除上面的封土后,发现“洋糖滑滑” (固始土语,即糯米拌石灰的墓土)。再下面是三指厚的石条。揭开石条后,见到棺椁。棺椁间一边各插一对龙牌和虎牌。揭开棺盖后,黄色的官服完好,头滚到一边,头上戴软帽。头特别大,牙也特别大。龙袍胸部绣着团龙,团龙上部绣着七个字——“土部壬府郑成功”。字是黄色的,团龙是五彩刺绣。手上有黄色丝棉手套,脚下穿厚底靴。棺底木板上刻着勺子星(即北斗七星)。出土的七两多金叶子、银叶子让社员刘志义拿到合肥,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走,给了十元钱路费和两本书。还有一对铜球(直径约五公分)和一块护心镜(镜面有四个大字),连同其他墓出土的铜镜一起,拿到北边卖了。

以上调查材料说明,郑大成等人挖掘的古墓肯定是一座明清墓葬,而且墓主人身份较高。调查中,我们再三询问郑大成等人,对死者胸前的绣字是否辨认清楚?郑大成同志说:“这七个字连同团龙部分的绣袍,我专门撕下来保存了了两年之久,后来霉烂了。我念过两年私塾,我本人姓郑,周围一带也多是姓郑人家,蟒袍上的郑字是繁体字。郑成功三个字肯定不会错!”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河南固始这座明清墓葬为什么会出现“郑成功”字样的官服?墓主人是郑成功本人,还是郑成功的部下?《清史稿·郑成功传》记述郑克塽降清后,“诸明宗人依郑氏者,宁靖王术桂自杀,鲁王子及他宗室皆徙河南。”因此,固始这座明清墓葬中身穿“郑成功”官服的死者,可能是郑的部下“鲁王子及他宗室”。但是,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性:身为公爵的郑克塽,一方面悄悄地把郑成功父子的灵柩从北京运到郑氏先祖的家乡河南固始下葬,一方面又大张旗鼓地在福建南安举行附葬仪式遮人耳目。

直到光绪初年,德宗皇帝“允船政大臣沈葆桢请,为成功立祠台湾” (见《清史稿》),而福建南安石井乡依然是矮小简陋的“郑氏乐斋公茔”。究竟何处是郑成功之墓?《福建侨乡报》1982年4月15日第三版“郑氏史事管窥”的作者说得好:“贸贸然把郑氏祖坟称为郑成功陵墓,是值得商榷的。”

3、郑氏祖根在河南固始

郑成功或者“鲁王子及他宗室”归葬河南固始,决不是偶然的。早在晋代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见《闽书》卷一百五十二)。这说明河南固始的郑氏大族,已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南迁到福建。又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记载:不仅晋代入闽者有郑氏,唐初陈元光入闽者有郑氏,唐末随王审知入闽者也有郑氏。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说:“唐垂拱间,陈将军(元光)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郑成功家乡的《郑氏石井宗谱序》也说:“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莆、于漳、于潮、于泉,是不一其处。”泉州这一支,就是郑成功的宗氏。最近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黄典权著《郑成功史事研究》一书,其中上篇之二《郑成功先世与家世》中说:“郑氏在唐僖宗光启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大约在明初,成功的直系始祖隐石始开基南安县的石井巡司,逐渐而成大族。”因此,郑成功在福建南安石井乡的郑氏祖坟只经历明代一朝,约三百年时间。

而且,据《清史稿》记载,郑成功在台湾高举反清复明义旗的时候,清兵已把福建南安石井乡的郑氏祖坟破坏殆尽。所谓附葬郑成功父子的“郑氏乐斋公茔”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战乱中收捡乐斋公等四位先祖的残骨仓促营建的合葬坟。因此,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不会轻率地把康熙皇帝“特旨恩准”的郑成功父子附非在这座很不象样的土坟里,而且连正式的墓碑也没有。郑克塽清楚地知道郑氏祖根在河南固始。至今河南固始汪棚公社还有一个郑堂大队,与发现“郑成功”官服的墓葬相距不远,附近多是郑姓人家。进一步调查这一带的墓葬、碑碣、族谱和各种传说,不仅可以认定郑氏祖根在固始,而且对台闽豫祖根渊源的探讨将会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

紫云黄开基始祖是黄守恭。而不是黄首恭。请更正

就是承袭来的,福建有啥,它可能稍加改变了些而已!

  • 闂藉彴浜旂紭鍏崇郴鏄寚浠涔?
    绛旓細5銆佹硶缂樹箙锛氶椊鍙版斂娌绘硶寰嬪叧绯娓婃簮娣卞帤锛屽彴婀句粠1863骞存竻鏈濆悍鐔欏勾闂磋绔嬭鏀挎満鏋勪竴鐩村埌娓呮湞鍏夌华11骞村嵆1885骞村崟鐙缓鐪佺殑200澶氬勾鏃堕棿閲岄兘闅跺睘绂忓缓绠¤緰锛屾槸绂忓缓鐨勪竴涓簻锛屽洜姝ょ寤哄巻鍙蹭笂涔熸湁鈥滀節闂解濅箣绉般傚嵆渚垮彴婀惧缓鐪佹椂锛岃繕绉颁綔鈥滅寤虹渷鍙版咕鐪鈥濓紝涓庣寤轰繚鎸佺潃璐㈡斂銆佹暀鑲层佽鏀跨瓑鏂归潰鐨勮仈绯汇1886骞磋捣锛...
  • 澶ч檰涓庡彴婀剧殑"浜旂紭"
    绛旓細鍦扮紭鐩歌繎锛氬帵闂ㄥ悓瀹夎窛灏忛噾闂ㄦ渶杩戝鍙湁1000澶氱背锛屽钩娼窛鏂扮浠68娴烽噷锛涜缂樼浉浜诧細鍙版咕鍚岃優涓80锛呯绫嶅湪绂忓缓锛涙枃缂樼浉鎵匡細鍙版咕閫氱敤鏂硅█鏄椊鍗楄锛屾皯闂翠範淇椼佷俊浠般佹垙鏇层佽壓鏈瓑閮芥槸浠庣寤轰紶鎵胯繃鍘荤殑锛涙硶缂樼浉寰細闂藉彴鍦ㄦ斂娌诲拰娉曞緥鍒跺害涓娓婃簮寰堟繁锛屼粠瀹嬫湞鍦ㄥ彴婀捐绔嬭鏀挎満鏋勫埌鍙版咕鍗曠嫭寤虹渷涔嬪墠锛屽彴婀句竴鐩村綊绂忓缓...
  • 鍙版咕鍜岄椊鐨勬笂婧
    绛旓細涓涔濆叓涓夊勾绗簲鏈熴婁腑宸炰粖鍙ゃ嬪垔杞戒簡鎷欐枃銆婂彴闂借鲍绁栨牴娓婃簮鍒濇帰銆,鍖椾含銆婁腑鍥藉彶鐮旂┒鍔ㄦ併嬪拰棣欐腐銆婃枃姹囨姤銆(1983骞10鏈30鏃)鍏堝悗杞浇,寮曡捣浜嗗浗鍐呭璇昏呯殑鍏虫敞銆備负浜嗚繘涓姝ュ紕娓呰繖涓棶棰,鏈枃浠鍙版咕鐨鍘嗗彶鍜屽ぇ濮撹氨鐗掔爺绌,浠ュ強浣曞鏄儜鎴愬姛涔嬪绛夐棶棰,鍐嶄竴娆℃帰璁ㄥ彴闂借鲍绁栨牴娓婃簮銆傝繖閲屾墍璇寸殑鈥滅鏍光,涔冣滀富鏍光濅篃銆
  • 闂藉崡鍜鍙版咕鍚屾牴鍚屾簮,鏈夎繖鏍蜂竴搴у崥鐗╅鎵胯浇鎴戜滑鍏卞悓鐨勫洖蹇
    绛旓細浜屾ゼ鐨勨滈椊鍙扮紭鈥濅富棰橀閫氳繃涓冧釜閮ㄥ垎璇︾粏灞曠ず浜嗙寤涓庡彴婀剧殑鍘嗗彶銆佹枃鍖栥佽缂樺叧绯伙紝浠ュ強鍏卞悓鐨勫彂灞曞巻绋嬨傞鍐呴檲鍒楃潃1500澶氫欢鏂囩墿鏂囩尞锛屽畠浠槸涓ゅ哺娣卞帤鍘嗗彶娓婃簮鐨勮璇併備笁妤肩殑鈥滀埂鍦熼椊鍙扳濅笓棰橀鍒欎互鍥涘涓虹嚎绱紝閫氳繃鍦烘櫙寮忕殑闄堝垪鎵嬫硶锛屽睍鐜颁簡闂藉彴涓ゅ湴鐨勫叡鍚屾皯淇楅璨屻傛澶栵紝涓撻棣嗚繕璁炬湁涓存椂灞曞巺锛屼负娴峰场...
  • 闂藉崡璇濈殑褰㈡垚鍙戝睍鍙婂湪鍙版咕鐨浣跨敤鍐呭绠浠
    绛旓細鏈功鐨勬牳蹇冨唴瀹硅仛鐒︿簬绂忓缓闂藉崡璇涓庡彴婀闂藉崡璇鐨勬笂婧鍜屽彂灞曘傚湪鎺㈣涓よ呭叧绯绘椂锛岄鍏堬紝浣滆呭洖椤句簡鍘嗗彶涓婄殑绉绘皯娼紝璁茶堪浜嗗ぇ鎵圭寤洪椊鍗楀湴鍖虹殑灞呮皯甯︾潃璇█鍜屾枃鍖栦紶缁熻縼寰欒嚦鍙版咕锛屾墡鏍瑰彂灞曘俿trong>閫氳繃璇﹀敖鐨勮氨鐗掕祫鏂欏姣旓紝 浣滆呭己璋冧簡鍙版咕浜烘皯涓庣寤洪椊鍗楀湴鍖虹殑琛鑴夌浉杩烇紝缁濆ぇ澶氭暟鍙版咕浜烘皯婧愯嚜鍚屼竴绁栧厛銆傛帴涓嬫潵锛...
  • 闂藉崡鍜鍙版咕鍚屾牴鍚屾簮,鏈夎繖鏍蜂竴搴у崥鐗╅鎵胯浇鎴戜滑鍏卞悓鐨勫洖蹇
    绛旓細鍦ㄨ繖涓冮儴鍒嗗墠杩樿缃簡搴忓巺锛屽睍绀轰簡鍙わ紙娓咃級浠i椊鍙扮殑鍦板浘鍜屼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鍏ㄥ浘锛岃繕閫氳繃鈥滃墠瑷鈥濆璇ラ鎵瑕佸睍绀虹殑鍐呭浠ュ強闂藉彴涓ゅ湴娣卞帤鐨勨滀簲缂樷濆叧绯昏繘琛屾彁绀恒傚湪涓婚棣嗗叡灞曞嚭浜1500澶氫欢鏂囩墿鏂囩尞锛岃繖浜涚弽璐电殑鏂囩墿鏂囩尞瑙佽瘉浜嗛椊鍙颁袱鍦版繁鍘氱殑鍘嗗彶娓婃簮锛屽皢鍐嶇幇闂藉彴楠ㄨ倝浜茬殑绉嶇鍘嗗彶鍦烘櫙銆備笁妤尖滀埂鍦熼椊鍙扳濅笓棰橀...
  • 浠庡摢浜涙柟闈㈢悊瑙i椊鍙板畻鏁欑殑鍘嗗彶娓婃簮
    绛旓細闂藉彴瀹楁暀娓婃簮杈冩繁鐨勬湁浣涙暀鍜岄亾鏁欙紝鎵璋撲簲缂樹腑鐨勬硶缂 姣斿锛氫經鏁欐柟闈紝涓昏鏄紦灞辨秾娉夊涓鑴夊湪鍙颁紶鎾敋骞 閬撴暀鏂归潰锛鍙版咕寰堝閬撳満浣跨敤鐨勯煶涔愭潵婧愪簬绂忓缓绂忓窞鐨勭鍜屼箰
  • 闃愯堪闂藉彴鍏崇郴鍘嗗彶娓婃簮涓殑涓浠朵簨鎯呭強瀵归椊鍙板叧绯荤殑褰卞搷
    绛旓細鍚屾椂锛鍙版咕浼犵粺寤虹瓚鍦ㄥ惛鍙栦腑鍥戒紶缁熷缓绛戞枃鍖栦笌绉绘闂藉崡浼犵粺寤虹瓚鐗硅壊涓紝涔熷湪瀵绘眰琛ㄧ幇鍙版咕鍦板煙寤虹瓚鏂囧寲鐨勭壒寰併 绂忓缓鍦ㄦ眽鏈濆缓绔嬩簡闂借秺鍥斤紝寤洪兘涓滃喍(浠婄宸炲喍灞)锛屾彮寮浜嗙寤烘枃鏄庡彶鐨勭涓椤碉紝涓夊浗鏃舵湡锛屽叏闂界涓搴ч儭鍩庘斺斿缓瀹夐儭(浠婂缓鐡)鐨勮缃紝鏍囧織鐫姹夋枃鍖栧凡澶ц妯′紶鍏ョ寤恒傝嚜涓ゆ檵寮濮嬶紝涓師姹夋棌浜烘皯鍏堝悗...
  • 闂茶瘽闂藉彴鑼舵枃鍖鐨勬笂婧
    绛旓細灞曠ず绁栧浗澶ч檰涓庡疂宀鍙版咕鍘嗗彶鍏崇郴鐨勫浗瀹剁骇瀵瑰彴涓撻鍗氱墿棣嗏斺斾腑鍥介椊鍙扮紭鍗氱墿棣嗭紝姝e紡鍦ㄦ硥宸炶惤鎴愬紑棣嗐傝繖鏄績杩涢椊鍙颁氦娴佺殑鍙堜竴鍘嗗彶澶т簨浠讹紝璇ラ绱ф墸闂藉彴鍏崇郴锛屽悜浜轰滑灞曠ず浜嗛椊鍙扳滀簲缂樷濓紝鍗斥滃湴缂樼浉杩戙佽缂樼浉浜层佹硶缂樼浉寰佸晢缂樼浉杩炪佹枃缂樼浉鎵库濄傝尪鏂囧寲浣滀负闂藉崡鍦板尯鐨勭壒鑹叉枃鍖栵紝涔熸壙杞戒簡娣辫繙鐨勯椊鍙娓婃簮銆
  • 娉夊窞闂藉彴缂榑800瀛
    绛旓細鎺ョ潃锛屾潵鍒颁簡闂藉彴缂樹簩妤肩殑澶у巺锛岄鍏堢湅鍒扮殑鏄富棰橀鐨勫墠娌块儴鍒嗐備竴骞呯孩鑹叉捣宄′袱宀稿湴鍥剧殑婕嗙敾鍜屽洓鏍归洉鍒诲▉榫欑洏鏃嬪湪涓婄殑鏌卞瓙澶撮《涓虹珛浣撴劅寰堝己鐨勮摑鑹插ぉ绌哄浘鐢汇備富棰樼殑绗竴涓儴鍒嗭紝鍛堢幇鐨勬槸涓骞呰繙鍙ゅ鍥殑鍦烘櫙銆傛捣宄′袱宀镐竴姘翠箣闅旓紝绂忓缓涓庡彴婀涓甯︽按鐨勫湴鐞娓婃簮鍦ㄨ繖閲屽緱鍒板厖鍒嗕綋鐜般備竴搴у彴婀炬捣宄″湴褰㈠彉杩佺ず鎰忔ā鍨...
  • 扩展阅读:台湾从古至今的历史 ... 台湾和大陆的渊源简介 ... 台湾人眼中的福建人 ... 台湾统一已进入倒计时 ... 台湾与大陆的渊源 ... 台湾的渊源 ... 台湾和大陆的历史渊源 ... 台湾与我国的历史渊源 ... 台湾与大陆的来往历史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