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写感悟 — 述而第七

孔子很谦虚,说自己不生产文化,只是古文化的搬运工。

这样一个搬运工,搬出来个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

好比一个评论家,评论观点的精彩程度,不亚于原文。

先看三个短语的反面:

新知识只拿来满足一时的爽感,事后啥也记不住,“天空没有留下痕迹,鸟儿已经飞过” ;

看几页书就想睡觉,就想拿手机,就想打游戏;

辅导娃作业,一遇犯错一声吼;

背的滚瓜烂熟的几句话,实际上做到并不容易。 这需要恒心、耐心、好奇心。

孔子的“忧”何其大哉!忧品德,忧学问,忧义,忧善!

我们忧房贷,忧娃成绩,忧不涨粉...

《论语》中没有“苦”字,而有15个“忧”字。

儒家经典很喜欢用这个字,《孟子 梁惠王》:乐以天下, 忧 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大格局的人,必定是忧国忧民的。

对比着看,在佛教经典里面除了“空”,便是“苦”,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这是看透以后的躺平,也不是不好,哲学观点不一样。

孔子在家闲居,依然申申,也就是齐整、安详;依然夭夭,也就是和悦愉快。

孔子也不是一直都做官的,人生也有低潮,但从这句话可以想象,孔子每天按时起床,衣服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心境平平和和安安静静。

圣人不仅善兼济天下,还善独处。

曼德拉做了几十年牢,进牢狱的第一天晚上,曼德拉就做起了俯卧撑,出来后身体棒棒的,继续领导革命。

疫情困在家,我们做到申申和夭夭了吗?

孔子是在借话说话,梦不见周公,是慨叹大道不行。

周公是孔子的偶像,孔子一生的理想,便是推行周公之道,但周游列国,壮志依然难酬。

道德仁艺,四个字是孔子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成了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而我们往往只聚焦在“艺”,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道、德、仁。没有这三个字打底,格局大不了。

首先要有大方向,高追求,此为“道”;其次要靠“德”来规范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心里面还要追求“仁”,虽然很难达到,但要以此为目标;游,是在玩和习中陶冶自己。

束脩是干肉,这不是孔子规定说要向我学习,必须带干肉。孔子在乎的不是干肉,在乎的是学习的诚意。

孔子办学的经费,也不是通过学生的学费,而是通过诸侯贵族的赞助,以及富有的学生如子贡。学生培养好后,再回到诸侯的官僚体系中,服务诸侯,形成一个闭环。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育,不是灌输式填鸭式教育。当自己思考到喷薄欲出,老师一点拨就通了。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思考的方法,方法对,答案终究是能找到的。

如果遇到比较笨的学生,告诉他一个方向,不能推知其他三个方向,孔子也不是就不教了,而是等待。等待学生自己去思考,这个等待的过程,也是一种教。

别人有丧事,我们不能还在旁边胡吃海喝,这不和谐,自己今天吊丧哭过,就不要唱歌了,否则也不和谐。

反过来想想,如果在人家办丧事的时候,你还在那猛吃,还喝点小酒,那别人会咋想;如果哭完了,还哼个小曲,那自己的内心也将是冲突和矛盾的。

有用到我的地方,我不遗余力,但如果用不着我,我正好趁此时间自我修炼,藏道于身。也就是没有工作也不强求,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从不委屈自己去做某个工作,不行就换地方,但他有一样不变,就是自己的“道”。

并且孔子很善于在乱世保全自身,经历多个危险,安然脱困,顺利活到七十多岁,在春秋那个时代实属不易。孔子对于危险的处理办法是,远离“暴虎冯河”的人。徒手打老虎,早晚被老虎吃,没有船就趟过河,一不小心就淹死,作死,死的概率会大很多。

真正的儒家,对财富毫不避讳,假儒家才把钱成为“孔方兄”“阿堵”。

对待祭祀、战争和疾病,孔子非常谨慎。

祭祀外在要有仪式感,内在要有敬畏;战争关系国家兴亡,人民死伤,大战之后,必有凶年;疾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如果是疫情,会关系到一群人的生死,怎能不慎!

孔子的音乐品味很高,听到音乐不知肉味。也能看出孔子不是板着脸的老夫子形象,后世的儒家教书匠形象与孔子相去甚远。孔子有真性情,有人味!

冉有不直接问孔子,而通过子贡问孔子,可以看出来两个人与孔子的关系,子贡明显更近一步。

子贡也不是直接问,而是找了一个反例来求证,儒家的含蓄可见一斑。孔子是赞同伯夷叔齐的所作所为的,伯夷叔齐求仁,最终得到仁,没有违背自己的本心,孔子是赞成的。反过来,卫君父子争位,孔子明显是不赞同的。也许子贡能预料到孔子的想法,所以没有直接问,免得被老师骂。

索罗在《瓦尔登湖》中说,人的生存只需要维持基本的热量,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去挣热量。而我们却几乎花所有的时间在挣钱,却忽视掉精神上的追求。这样的人生不高级,高级的人生,需要“乐在其中”,这种乐不是傻乐,而是洞察人生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对生活哲学的理解和感悟。

应该是五十以学《易》,《易》有预测的智慧,对规律的把握比较丰富,多学可以避免大过的发生。

雅言,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雅言这两字比“普通话”还是要高级很多。

孔子平时讲话用山东话,给学生上课,讲书的时候,以及祭祀主持礼仪的时候用的就是雅言。

秦始皇提出书同文车同轨,孔子使用雅言,都是体现对天下一家,天下一统的期盼。

发愤乃至忘掉食,这是持续成长和学习的心态;快乐乃至忘掉忧愁,忘忧,不是不忧,是超越了忧。

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很投入,进入了心流的状态。

圣人也非生而知之。好学,好历史。

孔子不谈论怪异的事情,勇力的事情,作乱的事情和鬼神的事情。

孔子希望把人的行为建立在道德引导之上,而不是依托怪力乱神去引导人的行为。相比而言,《圣经》是讲怪力乱神的,通过灵异现象、上帝降灾、利益交换等等来约束人的行为。

聪明人能从傻子那里可以学到东西,而傻子从聪明人那里一无所得。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加以学习,需要有胸怀。带着一颗嫉妒心,总能发现别人的缺点,通过别人的缺点来平衡心理,进行心理按摩。

这是孔子的自信,也影响到后世儒生,让后世儒生也有某种大义凛然的自信。

意思是,我是带着上天的使命来的,你们能帮我怎么样。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为什么孔子能做到“无隐”?因为孔子的儒,是君子儒,不是小人儒。

小人儒,帮人家做做红白喜事方面的礼仪,这是为了谋生,既然是谋生,教会了徒弟就有可能会打师傅,所以师傅都留一手。但孔子是君子儒,君子儒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使得天下变好,较三千多个学生都未必够用,所以孔子干吗要隐瞒呢?

孔子的主体思想是“仁”,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是“君子”。文行忠信,是孔子思想中的几个主要的点,但不是全部。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圣人?尧舜,商汤、文武。现世的人没有敢于称为圣人的。孔子也是后世给封的圣人。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君子不用太全面,不用语数英理化生样样好,有一门功课好,别人就可以认为你是君子了。比如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和而不同,等等,有某方面德行的人,都可以算作君子。

什么样的人是善人?善人在孔子口中,恐怕的有仁德的人,不是简简单单的心地善良的人,否则怎么会不得见之呢。

亡和有是对立的,虚和盈是对立的,约和泰是对立的,作为君子,内心要能够兼容对立的观念,并蓄截然相反的观点,只执其一端,生命岂不太简单乎?

孔子钓鱼,不用网去捞,用网捞的话,一网打尽太贪心;射鸟不射归巢的鸟,因为巢里可能有嗷嗷待哺的小鸟。

虽然人是食肉动物,还是要留有仁义,这是对自己欲望的克制。

不知而作,是莽撞,是盲目,失败的概率很大。

多闻多见,乃“知之次也”,主要的知,乃是对事情洞察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判断力。

对于教育,孔子的观念是,只要人想学习想进步,不管他的历史情况,要支持。

如果不支持,就断了人进步的念头。念头出现不易,如果被掐灭了,这是阻碍进步啊!

论语里面孔子没有认可过任何一个人达到“仁”的境界,但是这里孔子说我想要做到仁,仁就来了。有点顿悟的意思。

也就是仁的境界,既难也不难,转念只在一刹那。道不远人,不害怕,不畏惧,只要心里想去求,就有可能顿悟。

这里的背景是鲁昭公做了有违礼法的事情,陈司败带着坏心眼问孔子昭公是否知礼,如果孔子说知礼,则孔子违心,如果孔子说不知礼,那么就是在批评他的上司。

面对这个两难问题,孔子违心了,然后别人说孔子的不对,孔子坦然的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这是圣人处理两难事情的折中方法。

《论语》不仅教大道理,也教生活技巧,讲话技巧。

孔子也是追星族,听到有人唱歌好听,就请人家回来再唱一遍,然后跟着唱。孔子所在的地方,一定气氛很好,很默契。

像君子一样去躬行,孔子认为自己没有做到,很谦虚。从这句话,我感觉到孔子总是在三省吾身,可能想到了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谦虚的说了这句话。

孔子生前,应该就有人称呼孔子为“圣”或者“仁”。但孔子自己是不愿承认的。孔子觉得自己只是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但公西华觉得这个正是弟子们做不到的。师徒的境界还是有根本差别的。公西华的追求,只是孔子的起点。

这段话可以看出子路和孔子的那种亦兄亦友的默契关系。孔子生病,子路给他祷告,孔子其实不太相信祷告有用。子路对诔文不太懂,这是人死后才写的追悼文,他居然给孔子写了。所以孔子有点小生气的说:我早就祷告过了。

奢华会带来不逊,特别节俭会带来固陋。孔子宁愿选择固陋。

为啥呢?也许不逊会影响到别人吧,因为不逊也是对别人不逊,而固陋是自身的修为不够,继续提升就好。

心中没有什么隐瞒,没有做亏心事,没有对不起别人,就能坦荡荡,说话大大咧咧,行为光明磊落,动作干净利落。

而长戚戚的感觉,有点畏畏缩缩,心中诸多顾忌。

做到坦荡荡,需要修心。

孔子和他的学问,不是冷冰冰,而是温和有温度有人情味的。有威严但不显得威猛,恭,是对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样貌衣着都很整洁,行为举止谦恭得体,到哪都是稳定的因素,让人平稳、安详。

6月3日

扩展阅读:论语第七篇感悟 ... 论语第七八章读后感 ... 述而篇第七三给我们的启示 ... 论语述事篇第七章 ... 论语述而篇每则感悟 ... 论语先进篇心得感悟 ... 述而篇第七心得体会 ... 论语述而篇第七读后感 ... 述而篇第七全篇感悟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