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u5982\u4f55\u8bc4\u4ef7\u5112\u5bb6\u601d\u60f3\u5728\u4e2d\u56fd\u53e4\u4ee3\u5c01\u5efa\u793e\u4f1a\u7684\u5730\u4f4d\u548c\u4f5c\u7528

\u53ef\u4ee5\u8fd9\u6837\u8bf4,\u5112\u5bb6\u601d\u60f3\u5728\u5c01\u5efa\u793e\u4f1a\u662f\u6240\u8c13\u7684\u6b63\u7edf\u601d\u60f3,\u4f46\u662f,\u66f4\u591a\u7684\u662f\u95e8\u9762\u5de5\u7a0b,\u800c\u4e0d\u662f\u8bf4\u6240\u6709\u7684\u56fd\u7b56\u90fd\u662f\u5efa\u7acb\u5728\u5112\u5bb6\u601d\u60f3\u4e4b\u4e0a\u7684.\u5112\u5bb6\u601d\u60f3\u4e2d\u51e1\u662f\u6709\u5229\u4e8e\u7edf\u6cbb\u8005\u5229\u76ca\u7684\u90e8\u5206\u90fd\u88ab\u7edf\u6cbb\u8005\u5927\u529b\u5ba3\u626c,\u800c\u5176\u4e2d\u6709\u5229\u4e8e\u4eba\u6c11\u4ee5\u53ca\u5927\u90e8\u5206\u4f4e\u5c42\u4eba\u6c11\u7684\u90e8\u5206,\u90fd\u88ab\u7edf\u6cbb\u8005\u6709\u610f\u6216\u8005\u65e0\u610f\u7684\u63a9\u76d6\u548c\u5220\u9664.\u6bd4\u5982\u8bf4,\u5fe0\u5b5d\u7b49\u601d\u60f3,\u90fd\u6709\u5229\u4e8e\u5927\u81e3\u548c\u4eba\u6c11\u7684\u7a33\u5b9a,\u8fd9\u6837\u5c31\u4e0d\u4f1a\u5a01\u80c1\u5230\u541b\u4e3b\u7684\u7edf\u6cbb\u5730\u4f4d.\u6240\u4ee5,\u4ed6\u4eec\u4f1a\u5927\u529b\u5ba3\u626c.\u800c\u6240\u8c13\u7684\u6c11\u672c\u601d\u60f3,\u5c31\u5f88\u5c11\u6709\u7687\u5e1d\u9075\u5b88\u4e86.\u4ed6\u4eec\u66f4\u591a\u7684\u662f\u53e3\u5934\u4e0a\u5ba3\u4f20\u201c\u6c11\u4e3a\u90a6\u672c\u201d\u3001\u5229\u56fd\u5229\u6c11\u7684\u601d\u60f3,\u4f46\u662f,\u5927\u90e8\u5206\u7687\u5e1d\u4e0d\u90fd\u662f\u7a77\u5962\u6781\u6b32\u3001\u82db\u6350\u91cd\u7a0e\u7684\u5417?
\u6240\u4ee5,\u5112\u5bb6\u601d\u60f3\u88ab\u7edf\u6cbb\u8005\u5927\u529b\u5ba3\u626c,\u4e0d\u8fc7\u662f\u4e3a\u4e86\u7a33\u5b9a\u81ea\u5df1\u7684\u7edf\u6cbb\u5730\u4f4d.

\u5112\u5bb6\u601d\u60f3\u7684\u91cd\u8981\u793e\u4f1a\u5f71\u54cd\u5728\u4e0e\u5b83\u4e3a\u5c01\u5efa\u7edf\u6cbb\u9636\u7ea7\u521b\u9020\u4e86\u6574\u5957\u6cbb\u7406\u56fd\u5bb6\u548c\u793e\u4f1a\u7684\u7406\u8bba\u601d\u60f3\u4f53\u7cfb\uff0c\u5e76\u8ba9\u4e2d\u56fd\u7684\u7edf\u6cbb\u9636\u7ea7\u6210\u529f\u7684\u5e94\u7528\u4e8e\u4e2d\u56fd\u7684\u793e\u4f1a\u56fd\u5bb6\u6cbb\u7406\u5b9e\u8df5\u83b7\u5f97\u4e86\u5c01\u5efa\u793e\u4f1a\u7edf\u6cbb\u4e2d\u56fd\u4e8c\u5343\u591a\u5e74\u7684\u5149\u8f89\u4eba\u7c7b\u53d1\u5c55\u793e\u4f1a\u53f2\uff0c\u8fd9\u5728\u5168\u4e16\u754c\u8303\u56f4\u5185\u4eba\u7c7b\u793e\u4f1a\u53d1\u5c55\u53f2\u4e0a\u662f\u7a7a\u524d\u7edd\u540e\u7684\u3002\u4e5f\u662f\u4e2d\u534e\u6c11\u65cf\u4ee5\u524d\u73b0\u5728\u548c\u5c06\u6765\u5c79\u7acb\u4e16\u754c\u7684\u6839\u672c\u6240\u5728\u3002

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道”是个广泛使用的概念。从文与道的关系看,道就是文的思想内容。由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道和儒家思想往往有着密切联系。但儒家思想不仅不能概括文的一切内容,还和文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就形成古代文学发展中错综复杂的情形:有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有儒家思想和所谓“异端”思想的矛盾,有儒家思想和文辞采饰的矛盾,更有儒家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矛盾等等。本文只图通过对文与道的发展轮廓的清理,考察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所以,侧重于探讨古代儒家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矛盾统一问题,与向来论文与道者略异。
          一、汉魏六朝期间文与道的斗争
在《诗经》、《楚辞》之后,两汉经济文化空前发达的土壤,是应该开出繁盛的艺术之花的;《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是应有进一步发扬的。但事实完全相反。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两汉只收十九家;丁福保辑《全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诗》五十四卷,两汉仅得五卷。这个简单的数字是能说明问题的。两汉繁荣统一的四百多年,远不如魏晋南北朝战乱分裂的三百多年。这是什么原因呢?
汉初统治者,把东方朔、枚皋等辞赋家当做“俳优畜之”,枚乘也意识到自己“见视如倡”,而扬雄的“壮夫不为”,就是很可理解的了。汉代文人不受重视,这是事实,但还不是两汉文学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汉书·儒林传赞》说: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
年,传业者@⑴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
之路然也。这段话讲到三个问题:第一,汉代儒风之盛与“禄利之路”有关。这说明汉代统治者需要儒家思想和众多的儒生为加强封建统治服务。第二,正因统治者的需要和提倡,于是有“大师众至千余人”涌现出来。千余人似不算太多,但围绕每一大师,都有成千上万的门徒。《后汉书·儒林传序》提到质帝之后:“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这只是在京师的游学生,各郡国学,特别是各地名儒的私学,其受业生徒,成千上万的还很多。如东汉张兴、牟长、蔡玄等,其著录都在万人以上。所以,从全国来看,儒生的数字是很不小的。第三,如此众多的儒生,成天干的就是解说儒经。“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在当时是并不奇怪的。桓谭《新论》中讲到,有的人说《尧典》,仅篇目二字说至十余万言,讲“曰若稽古”四字就是三万言(见《汉书·艺文志》注引)。这种烦琐的经学,使不少人“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汉书·艺文志》);有的以毕生精力而不能通一经;有的则累死烛下,以身殉经(见《论衡·效力》)。儒生既如此多,又不可能有余力以为文,这就是汉代文学不繁荣的原因之一。
《后汉书》专辟《文苑传》,使文人有了自己的历史地位。但这是南朝人才有的观点。班固《汉书》则只有《儒林传》而无《文苑传》。是不是西汉无文人呢?不,汉代辞赋家主要还在西汉。班固的做法正代表了汉儒的共同观点:不承认有独立于儒林之外的文人。汉儒心目中只有一个“经”字。《诗经》是经,在汉代就享有崇高的地位。有人认为《离骚》是“依tuō@⑵五经以立义”(王逸《楚辞章句序》),也奉为《离骚经》,于是有《离骚传》、《离骚章句》之类出现,和五经享受同等待遇。汉赋在当时更难有它的地位。班固自己是辞赋家,便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因为诗的身价高,根子硬,和诗拉上关系,赋就有了立足之地。但无论汉人对《诗经》、《楚辞》或汉赋,都不是从文的角度,而是从道的角度来较短论长的。其论赋:“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赞》)如果“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汉书·艺文志》),那就毫无可取了。肯定或否定,都从有无“风谕之义”着眼。其论骚:正如刘勰所说:刘安等“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无论汉人肯定其“依经立义”,还是批评其“非经义所载”(《文心雕龙·辨骚》),都是以儒家之道为准绳。《诗经》在汉代是最荣幸了,但却最倒霉。既尊之为经,则按经以“传”之,按经以“章句”之;经则经矣,那些生动形象的诗歌,却成了经学大师们微言大义的殉葬品。这是汉代文学不繁荣的又一原因。
这样,烦琐的章句之学,在“禄利之路”上紧紧束缚住众多儒生的思想;一家独尊的儒术,力图把一切文章诗赋纳入儒学的轨道。在这种空气下,文学的发展不能不受到窒息。
如果按照汉儒的路子走下去,文是不能独立发展而“蔚为大国”的,最多只能成为经学的附庸。但从汉末开始,烦琐的经学走上了物极必反的道路。到三国时期,饱经乱离的文人,便“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了(杜畿《议考课疏》)。鱼豢《魏略》具体记录了从汉末到正始时期儒学的衰落情况:
  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
至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而诸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
役,竟无能习学,冬来春去,岁岁如是。……(正始中)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
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三国志·王肃传》注引)儒道之衰,这时形成一落千丈之势。从经学博士们的“率皆粗疏”,到满朝公卿只能天天“饱食而退”,说明数十年间的巨大变化。操笔能文的尚且寥寥无几,又还有多少人去讲道说经?《魏略》所载,或有夸大,但汉末以来儒风之衰确是事实。战乱频繁的现实,不容人们再去搬弄儒家那套“不周世用”的教条,统治者也无心加以提倡了。这种情形,直到南朝仍是如此:《南史·儒林传序》称“宋、齐国学,时或开置……盖取文具而已”,就是很好的说明。
汉末以来,儒家者流既如此狼狈,自顾不暇,当然就无力过问文学的事了。而文学一旦脱离儒学的羁縻,就如脱缰之马,自由驰骋起来,为我国文学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自曹氏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宋书·臧焘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就是这样开始的。所谓“家弃章句”,就是当时文士,普遍抛弃经学而从事文学,于是出现了建安文学的盛况: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
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钟嵘《诗品序》)建安文学的出现,“主爱雕虫”多少有一些作用,但主要还是“世积乱离”的现实和“家弃章句”的思想风气。社会现实是基础,但不砸碎儒家思想的桎梏,彬彬之盛的邺下文学集团就不能形成,长期为后人追仰的“建安风骨”就不能产生。鲁迅说这个时期才开始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为艺术而艺术”,是借指建安文学开创了纯文学的新时期。纯文学,就是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独立的文学。这样,建安文学才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建安文学打开局面之后,魏晋南北朝期间的文坛,就不再象两汉那样沉寂了。上至帝王,下至“才能胜衣,甫就小学”的五尺之童,也“必甘心而驰骛焉”。特别是那般膏腴子弟,世族文人,更是“终朝点缀,分夜呻吟”(《诗品序》),竞以为荣。此时文风,可谓盛矣。伴随而来的,是形式主义的出现。在诗文创作走上纯文学道路之后,加之当时好文成风,对诗文的艺术技巧、表现形式有所讲究,这本来是正常现象,六朝人在艺术形式上也确有其历史的贡献。在文学创作失去儒家思想的约束之后,偏于形式而忽于内容也是很自然的事。问题在于,在这个趋势的发展过程中,六朝腐朽的世族地主插手进来了。他们生活腐化,思想空虚,这就必然为文学发展带来不健康的因素。特别是南朝,多数帝王都爱好文学,他们把持文坛,使文学成为其享乐腐化的工具。在他们的影响下,文学不仅更趋于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而且荒淫腐朽,反动颓废的东西大量出现,梁陈时的宫体诗,更写下了文学史上极不光采的一页。
当六朝形式主义发展到相当严重的时候,起而与之斗争的,北朝有苏绰、颜之推,南朝有刘勰、裴子野和钟嵘等。他们和形式主义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就是儒家思想。如裴子野在《雕虫论》中所批评的:
  自是闾闫年少,贵游总角,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学者以博依为急务
,谓章句为专鲁。淫文破典,斐尔为功,无被于管弦,非止乎礼义。……荀卿
有言:“乱代之征,文章匿而采。”斯岂近之乎!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很激烈。但论者完全站在儒家的立场,反对抛弃六经而吟咏情性,不同意放弃章句去写诗文。这当然是偏激之论。汉人重道轻文,六朝人重文轻道,用儒家之道纠六朝之弊是对的,但不能复其章句。否定之否定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之一,它不是反复循环,而是逐步前进。如按裴氏主张,就会形成倒退。又如苏绰,更仿《尚书》而作《大诰》,主张“一乎三代之彝典,归于道德仁义。”这就更是纠枉过正了。
以上史实展示了这样一个基本情形:儒学的恶性膨胀扼杀了文学的发展,当文学摆脱儒学而独立发展之后,很快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形式主义的反对者重新搬出儒家思想,势欲恢复汉代经学,遏止文学的独立发展。由此可见,文和道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
           二、刘勰的文道并重论
当时能比较正确处理文道关系的是刘勰。
就《文心雕龙》看,刘勰的文学思想无疑是儒家思想。《序志》篇说他早在七岁时,就曾在梦中见到孔子,可见他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到了三十来岁,又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并以此为莫大荣幸。他之所以要写《文心雕龙》,就是认为:“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⑶shuì@⑷,离本弥甚,将遂讹滥,……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很明显,他是企图用儒家思想来挽救当时浮诡讹滥的文风。由于当时文学创作“离本弥甚”,因此,他提出“正末归本”的主张,所以要“征圣”、“宗经”。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刘勰尊儒的观点和汉儒基本一致,他怎能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而不致倒退呢?
刘勰论文,文质并重的特点是明显的。他可从儒家经典中找出很多根据,提出一条为文的金科玉律:“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征圣》)。这和他宗儒的观点还不会有什么距离。但在他强调文的时候,虽也往往抹上一层儒家色采,和儒家的传统观点却很难吻合。如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情采》)哪一位“圣贤”曾把自己的著作“总称文章”而显示其“非采而何”呢?这完全是刘勰把自己的主张强加给“圣贤”的。又如:“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丽辞》)照这种理论,不仅写骈文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诗文都非用骈俪不可,否则便是“夔之一足,@⑸踔而行也。”又如论《夸饰》也是如此:“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这类论述,《文心雕龙》下篇中甚多,完全是文学艺术家的观点,和儒家的传统思想是大相径庭的。刘勰虽以儒家思想来反对形式主义,但如上面所举,也有为形式主义张目的作用。
刘勰重文,不可能是从儒家经典中孕育出来的。儒家虽也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之类说法,但更多更主要的是强调德行教化;否则就不会有长期存在的文与道的矛盾了。刘勰对文学艺术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他对古来大量文学作品的总结,一是六朝文风对他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个卷入时代潮流的诗人来说,受到时风的影响是不足为奇的,刘勰不仅不是诗人,而且是打算献身于章句之学的佛徒。他是抱着“敷赞圣旨”的目的来写《文心雕龙》的。那末,他为什么会如此重文,以大量篇幅详论种种形式技巧呢?
刘勰在这个问题上面临三种相互交织的矛盾:除文与道的矛盾外,还有既重文又反形式主义的矛盾和儒与佛的矛盾。主文和反形式主义的矛盾比较明显,不必多说。儒与佛的矛盾在《文心雕龙》中虽不占重要地位,但和文与道的矛盾有关,有必要加以揭示。《文心雕龙》虽然成书在刘勰正式出家之前,但他终其生一直是个佛教徒,这是众所周知的。《梁书·本传》说刘勰年轻时便“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之久,因而“博通经论”,“为文长于佛理”。这说明佛教思想对刘勰的影响是很深的。还应看到,刘勰最后出家,并非仕途失意。他出家前在东宫通事舍人任上,“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处境是很不错的。刘勰坚决出家,只能说明他对佛教信仰之深笃。可见,儒与佛在刘勰思想中都有重要位置,注意到这点,对我们研究其如何解决文与道的矛盾,可能是有帮助的。

可以这样说,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是所谓的正统思想,但是,更多的是门面工程,而不是说所有的国策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的。儒家思想中凡是有利于统治者利益的部分都被统治者大力宣扬,而其中有利于人民以及大部分低层人民的部分,都被统治者有意或者无意的掩盖和删除。比如说,忠孝等思想,都有利于大臣和人民的稳定,这样就不会威胁到君主的统治地位。所以,他们会大力宣扬。而所谓的民本思想,就很少有皇帝遵守了。他们更多的是口头上宣传“民为邦本”、利国利民的思想,但是,大部分皇帝不都是穷奢极欲、苛捐重税的吗?
所以,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大力宣扬,不过是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

作为从汉代武帝开始成为的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在宋代发展为理学。
作用: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统治。形成中华民族文明体系,凝聚民族力。但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影响和儒家本身的缺点,不思加以改造所以禁锢人民的思想

  • 濡備綍璇勪环鍎掑鎬濇兂鍦ㄤ腑鍥藉彜浠e皝寤绀句細鐨勫湴浣嶅拰浣滅敤?
    绛旓細鍙互杩欐牱璇,鍎掑鎬濇兂鍦ㄥ皝寤虹ぞ浼氭槸鎵璋撶殑姝g粺鎬濇兂,浣嗘槸,鏇村鐨勬槸闂ㄩ潰宸ョ▼,鑰屼笉鏄鎵鏈夌殑鍥界瓥閮芥槸寤虹珛鍦ㄥ剴瀹舵濇兂涔嬩笂鐨勩傚剴瀹舵濇兂涓嚒鏄湁鍒╀簬缁熸不鑰呭埄鐩婄殑閮ㄥ垎閮借缁熸不鑰呭ぇ鍔涘鎵,鑰屽叾涓湁鍒╀簬浜烘皯浠ュ強澶ч儴鍒嗕綆灞備汉姘戠殑閮ㄥ垎,閮借缁熸不鑰呮湁鎰忔垨鑰呮棤鎰忕殑鎺╃洊鍜屽垹闄ゃ傛瘮濡傝,蹇犲瓭绛夋濇兂,閮芥湁鍒╀簬澶ц嚕鍜屼汉姘戠殑绋冲畾,杩欐牱灏...
  • 濡備綍璇勪环鍎掑鎬濇兂鍦ㄤ腑鍥藉彜浠e皝寤绀句細鐨勫湴浣嶅拰浣滅敤
    绛旓細鍙互杩欐牱璇,鍎掑鎬濇兂鍦ㄥ皝寤虹ぞ浼氭槸鎵璋撶殑姝g粺鎬濇兂,浣嗘槸,鏇村鐨勬槸闂ㄩ潰宸ョ▼,鑰屼笉鏄鎵鏈夌殑鍥界瓥閮芥槸寤虹珛鍦ㄥ剴瀹舵濇兂涔嬩笂鐨.鍎掑鎬濇兂涓嚒鏄湁鍒╀簬缁熸不鑰呭埄鐩婄殑閮ㄥ垎閮借缁熸不鑰呭ぇ鍔涘鎵,鑰屽叾涓湁鍒╀簬浜烘皯浠ュ強澶ч儴鍒嗕綆灞備汉姘戠殑閮ㄥ垎,閮借缁熸不鑰呮湁鎰忔垨鑰呮棤鎰忕殑鎺╃洊鍜屽垹闄.姣斿璇,蹇犲瓭绛夋濇兂,閮芥湁鍒╀簬澶ц嚕鍜屼汉姘戠殑...
  • 涓浗鍙や唬灏佸缓鐜嬫湞涓轰綍瀵鍎掑鎬濇兂鎺ㄥ磭鍊嶈嚦?
    绛旓細鈥滃悰涓鸿交鈥濈殑鍩虹涓婄殑锛岃繃鍒嗙獊鍑轰簡灏忓啘鍒╃泭锛屽洜鑰屼篃涓嶄細寰楀埌缁熸不鑰呯殑璧炶祻銆傚巻鍙插彂灞曞埌姹夋甯濇椂鏈燂紝灏佸缓鍥藉寮虹洓锛岃繖缁欏皝寤虹粺娌荤ǔ瀹氬垱绔嬩簡鍓嶆彁銆備负缁存姢澶т竴缁熺殑灞闈紝蹇呴』寤虹珛涓庝箣鐩搁傚簲鐨勬濇兂浣撶郴锛屽剴瀛﹂殢涔嬫湁浜嗘仮澶嶇敓鏈虹殑鏉′欢銆
  • 鍎掑瀛﹁鍦ㄦ垜鍥藉皝寤鏂囧寲涓浜庝粈涔堝湴浣?
    绛旓細鍎掑鎬濇兂鐨勫唴娑典赴瀵屽鏉,灏佸缓鐨囨潈閫愭鍙戝睍鍑哄熀纭鐞嗚鍜屾濇兂,鍗宠澶т竴缁熴佽鍚涜嚕鐖跺瓙鍜岃鍗庡し涔嬭鲸銆 鍎掑瀵逛腑鍥界殑褰卞搷 鍎掑鍦ㄤ腑鍥藉瓨鍦ㄥ嚑鍗冨勾,瀵逛簬涓浗鐨勬斂娌汇佺粡娴庣瓑鍚勪釜鏂归潰渚濈劧瀛樺湪宸ㄥぇ鐨勬綔鍦ㄥ奖鍝,杩欑褰卞搷鍦ㄧ煭鏈熷唴涓嶄細娑堥櫎銆備笉杩囩敱浜庝腑鍥藉ぇ闄嗗畼鏂规剰璇嗗舰鎬佺瓑绉嶇鍘熷洜,璁稿浜轰粛鏃犳硶绾犳瀵瑰剴瀹剁殑鍋忚,浠ヨ嚦鍎掓暀鏃犳硶鍦ㄤ腑鍥...
  • 鍎掑鏄涓浗鍙や唬灏佸缓鏂囧寲鐨勪唬琛,涓轰綍寰堝浜烘帹宕囧剴瀹舵槸涓栫晫鏈鍏堣繘鐨勬枃鍖...
    绛旓細鍎掑鏂囧寲褰卞搷浜嗕竴浠e張涓浠d汉锛岃櫧鐒跺叾涓篃鏈夎澶灏佸缓涓讳箟鐨勮壊褰╋紝浣嗘槸鍎掑鏂囧寲杩樻槸寰堝煎緱澶у鎺ㄥ磭鐨勩備汉浠敓娲讳腑鐨勫悇涓柟闈㈤兘娓楅忕潃鍎掑鎬濇兂锛屾瘮濡備鸡鐞嗛亾寰枫鍙や唬鏂囧鑹烘湳銆佺ぞ浼氶淇楃瓑锛屾湁鐫闈炲父鎮犱箙鐨鍘嗗彶锛屼篃璁涓浗鐨勫湡鍦扮儥涓婁簡鍎掑鎬濇兂銆鍎掑鎬濇兂鍦鐢熸椿涓殑鍚勪釜鏂归潰閮借兘澶熷緱鍒颁綋鐜帮紝鍏朵腑鎵浣撶幇鐨勭簿绁炰环鍊艰...
  • 楂樹腑鍘嗗彶,鍎掑鎬濇兂鍦ㄥ皝寤绀句細鐨勫湴浣
    绛旓細鍎掑鎬濇兂鍦ㄥ皝寤绀句細涓浜庝竴涓富瀵煎湴浣,鏄敮涓鐨勬缁熸濇兂锛屼粠瑗挎眽姹夋甯濇椂钁d徊鑸掓彁鍑虹殑鈥滅舰榛滅櫨瀹讹紝鐙皧鍎掓湳鈥濆紑濮嬶紝鍎掑鎬濇兂鍦ㄥ皝寤虹ぞ浼氫腑灏卞紑濮嬮潪甯搁噸瑕併傝嚜宸卞仛鐨勶紝鏈涢噰绾陈仿仿
  • 瀛斿瓙瀵鎴戝浗灏佸缓绀句細鏈涓昏鐨勫奖鍝嶆槸浠涔
    绛旓細瀹為檯涓婏紝瀛斿瓙瀵涓浗绀句細鏈涓昏鐨勫奖鍝嶅苟涓嶆槸鍎掑鎬濇兂锛岃屾槸鈥滄湁鏁欐棤绫烩濈殑涓诲紶锛屼竴涓炬墦鐮翠簡璐垫棌闃跺眰瀵规暀鑲茬殑鍨勬柇锛屼娇浜烘皯澶т紬鎺ュ彈鏁欒偛鎴愪负鍙兘锛屼娇浜轰滑鎺ュ彈鏁欒偛锛屾憜鑴辫挋鏄х殑绂侀敘锛屼紶閫掓枃鏄庣殑鐏偓銆
  • 鎬庢牱璇勪环鍎掑鎬濇兂
    绛旓細鍎掑鎬濇兂瀵灏佸缓绀句細鐨勫奖鍝嶅緢澶э紝琚皝寤虹粺娌昏呴暱鏈熷涓烘缁熸濇兂銆備粠瀛斿瓙鍜屽瓱瀛愮殑鎬濇兂涓紝鎴戣涓哄剴瀹舵濇兂鑳戒綔涓涓浗浼犵粺鏀挎不鎬濇兂鐨勪富娴侊紝鍙戝睍鍒颁粖澶╋紝涓瀹氭湁鍏剁嫭鐗圭殑鍐呮兜銆傝屽剴瀹舵濇兂浠ヨ皟鍜屽悰姘戝叧绯讳负鏍稿績锛屼互缁存姢灏佸缓涓撳埗涓虹洰鐨勶紝骞朵互浜烘枃鍏虫涓哄鍚戯紝瀵瑰巻浠g粺娌昏呮湁鐫娣辫繙鐨勫奖鍝嶏紝鍚屾椂涔熷鎴戜滑褰撳墠杩涜绀句細涓讳箟...
  • 鍎掑鎬濇兂涓轰粈涔堣涓浗鍘嗕唬灏佸缓缁熸不鑰呮帹宕
    绛旓細涓鏄潥鎸佲滃埄姘戔濄佲滄儬姘戔濄佲滃瘜姘戔濅笌鈥滄暀姘戔濄佲滃寲姘戔濄佲滃姘戔濈殑缁撳悎銆備簩鏄潥鎸佲滃垜缃氣濅笌鈥滃痉鏁欌濈殑缁熶竴銆備笁鏄不鍥藉簲鈥滀互姘戜负鏈濄傚洓鏄负鏀块』鈥滀互韬綔鍒欌濄備鸡鐞嗘斂娌诲寲锛屾斂娌讳鸡鐞嗗寲锛屾槸鍎掑鎬濇兂涔嬫墍浠ヨ兘澶鍦ㄤ腑鍥婕暱鐨灏佸缓绀句細涓虹粺娌昏呮墍鎺ㄥ磭骞舵垚涓虹粺娌婚樁绾ф剰璇嗗舰鎬佺殑鏍规湰鍘熷洜銆
  • 鍎掑瀛︽淳鐨鎬濇兂瀵鎴戝浗灏佸缓绀句細浜х敓浜嗕粈涔堝奖鍝
    绛旓細鍎掑瀛︽淳鐨勬濇兂瀵鎴戝浗灏佸缓绀句細浜х敓浜嗛暱鏈熻屽法澶ф繁杩滅殑褰卞搷锛岃灏佸缓缁熸不鑰呴暱鏈熷涓烘缁熸濇兂銆備粠姹夌粡璐圭嫭灏婂剴瀛﹀紑濮嬶紝鐩磋嚦娓呬骸锛鍎掑鎬濇兂涓鐩存槸鎴戝浗鐨勪富娴佹濇兂銆備粠鏀挎不銆佺粡娴庛佸啗浜嬪埌姘戦棿鐨勬棩甯哥敓娲伙紝鏂规柟闈㈤潰閮藉埢鐫鍎掑鎬濇兂鐨勭儥鍗般傚剴瀹朵腑蹇冩濇兂鍗筹細鍧氭寔鈥滀翰浜测濄佲滃皧灏娾濈殑绔嬫硶鍘熷垯锛岀淮鎶も滅ぜ娌烩濓紝鎻愬♀...
  • 扩展阅读:新中国能坚持三百年吗 ... 佛道儒三家最高境界 ... 张雪峰为啥不建议学农学 ... 国家为什么隐瞒修真 ... 儒家思想有多可怕 ... 为什么儒家不承认自己是儒教 ... 儒家佛家道家三者核心 ... 中国现在是儒家治国吗 ... 法家为什么干不过儒家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