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四)

文/小播读书

第四十六章:心中没有困难这回事

王阳明接着说,在修身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精神、道德、言行应该以收敛为主,越是困难越要坚持,磨炼自己的意志。还要利用困难磨炼自己。一个人在克服困难的时候,具有一种独特的,由内而外的气质,这就是一种收敛的“气”。累积到一定程度,在言行举止中就会表现出来。

在王阳明看来,思想意识这一关才是最难的关,要在各种事上磨炼,磨炼的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意识。

提升修养境界有许多奥秘,都可在坚持事上磨炼中得到体验,如果坚持过最艰苦、最难熬的时刻,一但突破,我与天地大自然似乎可以融为一体。

第四十七章:进步就在每一下努力中

在王阳明讲了立志和持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众学生都不再提问,王阳明有些奇怪。王阳明将众学生聚集在鸿胪寺,又开始讲学,他说私欲没有都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就像房屋里面的灰尘一样。学生们练习需要笃定切实地下功夫,便能悟到“道”的无穷无尽的境界。

王阳明说,天地万物具有生生不息的规律,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我们要以至诚的心去细致体察,明白其中的根源。修身养性跟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下功夫,即便现在不知道它的道理,我们也要先行动起来,从已知的地方做起,逐步去完善它,掌控它。

大自然变幻莫测,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为人做事如此,顺道而兴,逆道而亡。我们要时刻将自己的意识行为调整到与“道”相合,与天地宇宙的规律相协调的状态。

要获得事物的“知”,与所采取的“行”是密不可分的,对知的获取,其进步就在于每一下的努力中。

第四十八章:养生的关键是什么

陆澄自幼体弱多病,有一天他问老师关于养生之道,而且道家说的元气、元神、元精是怎么回事。

王阳明说,这三者其实就是一样东西,本源于道。各自以不同的状态呈现出来而已。逆修而上,心无杂念,渐至纯阳,则元神显现。良知即是道,元神就是良知的妙用。元气、元神、元精归于良知。养生的关键在于清心寡欲。将私欲扼杀在萌芽状态,私欲萌生后马上制止。这就是养生的精髓。

王阳明修身养性到极高的层次,他年少时就追求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并身体力行加以实践。

第四十九章:持志之中的奥秘

王阳明在南京鸿胪寺任职期间,还要一名学生很好问,就是薛侃。天资方面,薛侃比徐爱和陆澄稍逊一些。一天他们来到王阳明的书房问关于持志的奥秘。

王阳明说,持志并不是一天到晚都想着自己的志向,而且想着达到目标后如何,这让思想无法平静,不但做不好事情,反而陷入自我干扰和思想冲突的状态。而是要把它融入到内心深处,即使你有一个很大的愿望,也要像没有一样,在日常生活中,要用行动来实践它。要培养自己拿得起,放得下的气度,不要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不要被事情牵着走。

第五十章:一切感觉由心掌握

王阳明在南京鸿胪寺任职期间讲学,前来听课求学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客栈爆满,王阳明只得将花园修整打扫后给学生们住,一天薛侃和其他学生在打扫花园杂草,因为天气炎热,大家都非常劳累,薛侃起身抱怨:天地之间,为何总是好东西难以培养,而不好的东西难以除去。王阳明听后借此机会给他讲解。天地万物,就如同花草一般,没有好坏之分,想看花时,花就是好的,但想要用草时,草就是好的。好坏善恶都是我们主观的意愿。天地万物本是无善无恶的,之所以产生好坏,是后天人为加上的。

我们不要有意将善恶加之,善恶之分全凭天地自然的规律而行,不要去又着了一点私心杂念在上面,这样心无所滞,事过不留,即与不曾好恶一般。

第五十一章:顺应自然规律而行

薛侃是一个忧心忡忡的人,把一点小事都放在心上,反观老师则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每天都轻松快乐,他对老师这样的生活态度很是向往,于是去问老师如何才能将心合于道,做到完全遵循天地自然规律。

王阳明经过多年修炼已经达到万事不能动其心的境界。即便花草对于我们日常活动都有所妨碍,我们应该将其去除,如果过分在意则会成为心头累赘,进而干扰情绪。

王阳明说,任何好坏都只在你心中,随着你的意念转变。世间学者多舍心逐物,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将万物划分好坏,善恶,向往寻求天地宇宙的生命真理,这是错误的。

我们喜好好的东西,和厌恶坏的东西,这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遵循天地之道的,但不能加之主观愿望,否则心就不能达到其本有的端正态度。我们情绪随时应该保持“中”的状态,凡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使自己的行动符合自然变化规律,不知不觉中贯彻到所应当的事物中,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第五十二章:寻找真正的“自我”

王阳明讲授的学问,将就体会一种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感受,喜欢在月夜宁静的氛围下讲学,让学生容易用心去感受万物。

王阳明的另外一个弟子萧惠18岁时患上了咯血症,后来遇到了一位云游道长,让你修心养性,他的病慢慢好了起来。后来听说王阳明的心学,便一心前往求教。

一天晚上,萧惠问王阳明,自己静坐多年,私欲还是难以去除,该怎么办。

王阳明说,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除私欲;能够克除私欲和缺点,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萧惠说自己害怕死亡,想超凡成为圣人,以超越生死。王阳明说,真正的自己是你的本心,并非你的自己的躯壳。你只是为你的躯壳的自己着想,而没有真正为自己,所以害怕生死。

第五十三章:成就自我的关键

王阳明接着说,古人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你内在的心要审查一起外在事物,有定力,时刻与道相合,如此才能实现眼耳口鼻和四肢的真正功能,成就真正的自我。如果我们一味追寻外在的感官刺激,不能克除那些不合道的言行举止,不能让你真正的本心其作用。真正的本心,便是那能使一个人产生听、言、动、视行为的一种本原,也就是自然事物的一种本能规律:天理。有了本原,才能产生蕴含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机:仁。

天理的规律主宰着我们全身,称之为:心,这心之本体,原本就是宇宙规律,合于道,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自我。

有了真正的自我,即便没有身体存在,我也是存在的,也没有所谓生死。圣贤只为己学习,人应该还有另外一个自我,藏着身心深处,这个真正的自我,只有真正为“真实的自我”着想,才能做到克己才能成就自己。也就是,要遵从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为外在感官刺激所驱使的东西。

第五十四章:参破生死大关

萧惠接着问什么是生死之道,王阳明说:知道昼夜的规律,就参透了生死的奥秘。

一个人只有修养到内心安闲的境界,感受到自己每一次呼吸,时刻感受内心的存在,则此心清明澄澈,虚灵自如。达到这个境界,你才能领悟大自然至高无上的德行,也就通晓了昼夜之道。王阳明的意思是,一个人要使自己心灵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光明境界,就必须超越一切私心杂念,连生死问题也要参透。对待生死,王阳明的心学与道家相似。内心超脱而豁达,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超人的智慧使他凌驾于是非之外,超越了生死烦恼,达到“道”的境界。

生死即自然规律,不贪图生存也不害怕死亡。致良知的学问,其实就是领悟了天地宇宙的规律:道。悟到了“道”,才能像《庄子》中说的那样,超越时间,进入不死不生的状态。

第五十五章:至诚的境界

王阳明的弟子还有一人比较特别,这人就是周积,他早年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后来听说王阳明的心学,对此很有兴趣,便前来求教。也正是周积后来陪王阳明走完人生最后一段历程。

周积刚开始学习王阳明心学的时候总是不专心,感觉自己长进不大,后来经过王阳明指点后,开始悟道,逐渐达到了格物致知以诚吾身的境界。在南京跟王阳明学习一个多月后,才回家。

第五十六章:不动心乃成事之本

王阳明自正德七年到南京任职以来,因是闲置,所以有大量时间修身讲学,经过日积月累的修养身心和事上磨炼,其内心也越来越强大,到了古人推崇的不动心的境界。

正德十一年十月,王阳明升任督察院左俭都御史,兼任巡抚南、赣等地。一天其故人王司舆前来拜访,两人相见甚欢。

此后,王阳明自巡抚南赣后,选民练兵,更亲自督战前线,指挥若定,仅用一年时间,便一举平定了乱数十年的赣南诸寇。

第五十七章:在最困难的时候要挺住

在赣州,王阳明采取了一系列的整顿措施,提升了当地官兵战斗力,二月,王阳明兵分多路围剿盗贼,并接连获胜,士气大振。但此后在福建地区因为轻敌遭遇了大败,死伤数百。

王阳明得到情报后,开始与将士们商量对策。王阳明分析了战败原因是因为太过激进,使得敌人有机可乘。在经过一段商议后,王阳明决定亲自带兵前往。另外,当地已经几个月没有下雨,王阳明在衙门搭起高台开始祈雨。不久之后,之前阳光灿烂的天空开始雷声轰鸣下起雨来。

众将士们见此惊喜若狂,大声欢呼王阳明感到天地。

第五十八章:用兵之道在于心定

接下来,王阳明开始制定战略战术,他早年精研《孙子兵法》,用心参悟,早已融会贯通。王阳明一开始便放出传言说要班师回巢,让敌人放松警惕,但实际上早已让诸军潜伏伏点,蓄势待发。另外,王阳明还派探子进入敌营打探虚实。然后在敌人放松警惕后,王阳明集结兵力,兵分三路出击,并亲自带兵出征,亲自发起进攻,并成为剿灭了盗匪。

第五十九章:定力是怎样炼成的

经过漳南平寇大胜,当地已经将王阳明用兵神化,王阳明身上再添一笔神秘色彩,后班师回赣州,正德十二年,王阳明被提升为提督南、赣等处军务,获得了兵部尚书王琼授予的一个特殊的权力:可以调动兵的棋牌,这是明朝未有的先例。

逐渐,前来听王阳明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在南赣形成了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圈子。

一天学术欧阳德请教老师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悠然自得的心态,从容不迫。王阳明回答因为心中有道,道主宰世间万物,万物虽千变万化,但道则不变。而此心即为一天地,天下万事,皆出自心中,心性安定下来了,与天地运行一般生生不息,自然应事接物能从容自在。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到“道”,这样就需要在应事接物中磨练自己,不要把任何事情看得太重,要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不急于求成,锻炼自己的心性,不要受“气”的干扰。

第六十章:探寻心性的奥秘

在王阳明众多学生中,梁日孚拜师的过程十分独特,被传为佳话。其人广东人,因中了进士,扑进任职期间经过赣州,因久闻王阳明,因此拜见王阳明。

梁日孚见了王阳明后,觉得其心学博大精深,甚是喜欢,后来干脆在当地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一心求教于王阳明,众人都以为他傻了,放着好好的官不去做,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就这样他在赣州学了三个月后,才告辞离开。

王阳明跟梁日孚讲到,一草一木虽有其道在,但无需寻其道理,首先要在修心养性中下功夫,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本心”,体验到其无穷的本性的奥秘后,才能认识到天地万物的本质规律。

梁日孚有问到,如何在平常的各种事情上做功夫呢。

王阳明: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要将丢失的本心先找回来。磨去那些干扰自己的不良习气。因为不良习气,平常我们感觉不到,唯有碰到关键刺激时,他们才显现出来,所以要下功夫,克服这些习气。

心之本体是至善的,也是无形无相、无善无恶的。要善于从多方面看到一些事情,这样才能让此心处于中和的状态,梁日孚回想起平常做事虎头蛇尾,不能善终做好,不由的感慨自己还有很多不好的习气存在。王阳明告诉他,理论上懂得是不够的,要在实践行动中去体验,才能正在掌握。

第六十一章:最佳的状态是什么

王阳明四处征战,同时也不忘给学生讲学,此时的王阳明声望也不可同日而语。正德十三年,王阳明以破横水、平桶冈之功,升任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兼提督,可以说又是朝廷大将也是封疆御史,还是统兵武将,再加上王阳明四处讲学的声望名声,在当时颇有影响力了。

王阳明从小受儒家学术影响,再加上几十年的修养磨炼,举手投足都有儒雅风范。每当他升堂讲学时,大堂都是座无虚席,四处闻讯赶来的民众更多多不胜数。

王阳明讲,修身的功夫,只在于一个诚意,所谓修身,就是要在纯一无二的诚意中,体验和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处于一个适当的位置,常令清明澄澈,便是正心,所谓正心,就是恢复其心之本体,而修身,就是使其心体的妙用显著并表现出来。

第六十二章:调整心境的方法

王阳明讲学,很喜欢学生提问交流,每次都十分耐心讲解。

有学生问他,如果处理自己的七情六欲,王阳明解释,情绪会让我们的内心失去能够正确解决问题的中正心态,所以对于情绪我们应当善于转化,让我们内心本体回归不偏不倚的中正状态,让自己内心回归宁静。

有学生问自己经常心生恐惧,患得患失,处理事情经常后悔怎么办。

王阳明接着说,一个人的本心,是无动无静的,在静的时候,能感觉到空灵的状态,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动机,能与“道”相应。所以在应事接物时,我们始终要保持镇定自若的气质。

但也要注意。静,乃心的本体,而我们去求一个静根,反而是挠动其体。动,是心之妙用,如果害怕心容易动,则是荒废其用了。

第六十三章:改变自己的气质

汪景颜是王阳明的学生,即将到大名府任职,因为害怕自己不能胜任,临走之前请教老师关于为官的心得。

王阳明讲到,在官场,人心各异,各有各的利益和立场,所以处理事情一定要保持冷静,洞察各种形式,还要平衡各方利益。当然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一撮而就,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慢慢磨练。

天下事千变万化,应对方法无外乎喜怒哀乐四种情绪。把握好情绪,是修身,做学问的方法,也是为政之道。

第六十四章:人心自有通天智慧

王阳明在任职期间,胜利连连,攻城略地,回到家里也经常跟学生们游山玩水,陶冶情操。一天他与众学生游览赣州通天岩,其间与学生开始讲学论道。

儒家强调格物致知,就是要求一个人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那些身外之物。王阳明认为对于任何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都需要我们倍加珍惜,把它当作磨炼自己,完善自己的必不可少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滴水穿石,积土成山。有朝一日豁达贯通,捂得心性的本来面目。

第六十五章:让心处于正确的状态

王阳明的学生陆九川在游览通天岩的时候问起老师,如何才能达到心中没有杂念的境界。王阳明解释,自己的内心宁静就是不动心,就像鸟儿飞过不留痕一样,心不为外界事物所动,让心处于正确的态度很重要。但恐惧的念头是出自心之本体,是活泼泼的,此正是天地运行之机的生生不息之处,所谓上天赋予人的命运,永不停息。

第六十六章:格物致知的天机

王阳明给陆九川解释了关于心态和人心的本质,但是学生还是没有完全领悟,问到,自己经常在静坐的时候被外界的事情打断,办事之后又回来静坐,自己的身心还是不能打成一片。王阳明说学生的格物致知的实际修养,体验还不深刻,内心还是有所牵累。一个内心宁静的人,不会随意被外界干扰,看似静坐收敛身心,但自己的心却被放纵于空想。

王阳明将一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一片涟漪,但是过了一会水面又恢复了平静,似乎什么都没发生。陆九川高兴地说,是不是:观心本无,一切皆化的道理,老师笑了笑说,差不多吧。

王阳明 接着说,格物致知的理论,是圣人早就把它指示给了我们,只是很少人在乎它而已,我们的良知人人都有,就在我们内心,只是普通人觉察不到而已。

  • 蹇冨(鍥)
    绛旓細鐜嬮槼鏄庣殑寮熷瓙杩樻湁涓浜烘瘮杈冪壒鍒,杩欎汉灏辨槸鍛ㄧН,浠栨棭骞寸爺绌舵湵鐔圭殑鏍肩墿鑷寸煡,鍚庢潵鍚鐜嬮槼鏄庣殑蹇冨,瀵规寰堟湁鍏磋叮,渚垮墠鏉ユ眰鏁欍備篃姝f槸鍛ㄧН鍚庢潵闄帇闃虫槑璧板畬浜虹敓鏈鍚庝竴娈靛巻绋嬨傚懆绉垰寮濮嬪涔犵帇闃虫槑蹇冨鐨勬椂鍊欐绘槸涓嶄笓蹇,鎰熻鑷繁闀胯繘涓嶅ぇ,鍚庢潵缁忚繃鐜嬮槼鏄庢寚鐐瑰悗,寮濮嬫偀閬,閫愭笎杈惧埌浜嗘牸鐗╄嚧鐭ヤ互璇氬惥韬殑澧冪晫銆傚湪鍗椾含璺熺帇闃虫槑瀛...
  • 蹇冨鍥璁殑鎬濇兂涓诲紶
    绛旓細鏄棤鍠勬棤鎭剁殑锛屼篃鏄垜浠拷姹傜殑澧冪晫锛屽畠鏄滄湭鍙戜箣涓濓紝涓嶅彲浠ュ杽鎭跺垎锛屾晠鏃犲杽鏃犳伓锛涘綋浜轰滑浜х敓鎰忓康娲诲姩鐨勬椂鍊欙紝鎶婅繖绉嶆剰蹇靛姞鍦ㄤ簨鐗╀笂锛岃繖绉嶆剰蹇靛氨鏈変簡濂芥伓锛屽杽鎭剁殑宸埆锛屼粬鍙互璇存槸鈥滃凡鍙戔濓紝浜嬬墿灏辨湁灏辨湁涓拰涓嶄腑锛
  • 蹇冨鍥涓叧閿偣
    绛旓細蹇冨鏈4涓叧閿偣锛氱涓锛岃嚧鑹煡锛涚浜岋紝浜嬩笂缁冿紝闅句笂寰楋紱绗笁锛涙蹇冧笉鍔紝闅忔満鑰屽姩锛涚鍥涳紝鐭ヨ鍚堜竴銆傗滆嚧鑹煡鈥濆氨鏄壘瀵规柟鍚戯紝鏈濈潃缇庡ソ鐨勬効鏅佹姳鐫璁ょ湡鐨勫績鎬佸幓鍋氫簨鎯呫備竴鏃﹀仛浜嬶紝灏卞埌浜嗙浜岄樁娈碘滀簨涓婄粌鈥濓紝瑕佹瑙嗗洶闅撅紝鍥犱负瀹冧細缁欎綘甯︽潵鍥炴姤锛屽府鍔╀綘鎴愰暱锛屼篃灏辨槸鎵璋撶殑鈥滈毦涓婂緱鈥濄傚湪杩...
  • 姹傜帇闃虫槑蹇冨鍥璁瘎鏋
    绛旓細鏃犲杽鏃犳伓蹇冧箣浣擄紝鏈夊杽鏈夋伓鎰忎箣鍔紝鐭ュ杽鐭ユ伓鏄壇鐭ワ紝涓哄杽鍘绘伓鏄牸鐗┿傛瘮濡傛嬁鍚哥儫杩欎釜浜嬫潵璋 锛屽惛鐑熸槸涓浠跺潖浜嬪鍚э紝瀵硅韩浣擄紝瀵瑰浜洪兘鏄湁瀹崇殑銆傚杩欎欢浜嬫潵璇 蹇冧箣鏈綋鍙槸涓涓墿璐紝骞朵笉鍏峰鍒嗚鲸鍠勬伓鎴栬呬粠浜嬪杽鎭剁殑鑳藉姏锛屾棤鍠勬棤鎭跺績涔嬩綋銆傜湡姝h浣犳兂鍚哥儫鐨 锛屾槸浣犵殑鎰忚瘑锛屽綋浣犵殑鎬濈淮涓嚭鐜拌繖绉...
  • 蹇冨鍥璁殑鎬濇兂鍒嗘
    绛旓細鎵浠ワ紝瑕佺悊娓呯帇瀹堜粊蹇冨涓嶅緱涓嶆彁鍙婇檰涔濇笂鍜屾湵鐔瑰鈥滅悊鈥濄佲滄皵鈥濄佲滃績鈥濆嚑涓叧閿偣鐨勪笉鍚岀悊瑙c傗滅悊鈥濈殑鍒嗘銆傛湵闄嗛兘璁や负鐞嗘槸涓栫晫涓囩墿鐨勭粓鏋佹湰鍘熴備絾鏄檰涔濇笂鍊熷姪鐨勬槸鍎掑澶╀汉鍚堜竴鐨勬濈淮妯″紡锛屼互涓衡滃績鍗崇悊鈥濓紝涓囦簨涓囩墿鐨嗙敱蹇冭岀敓鍙戙傗滃洓鏂逛笂涓嬫洶瀹囷紝鍙ゅ線浠婃潵鏇板畽锛屽畤瀹欎究鏄惥蹇冿紝鍚惧績渚挎槸瀹囧畽銆
  • 蹇冨鍥璁殑浠嬬粛
    绛旓細鏃犲杽鏃犳伓蹇冧箣浣擄紝鏈夊杽鏈夋伓鎰忎箣鍔ㄣ傜煡鍠勭煡鎭舵槸鑹煡锛屼负鍠勫幓鎭舵槸鏍肩墿銆傝繖灏辨槸涓浗鍝插鍙蹭笂钁楀悕鐨勫ぉ娉夎閬擄紝鐜嬪畧浠佸皢浠栨瘯鐢熺殑鍧庡澐涓庢櫤鎱т紶鎺堢粰浜嗗悗浜猴紝姝ゅ嵆涓烘墍璋蹇冨鍥鍐筹紝娴佷紶鍗冨彜锛岃嚦浠婁笉琛般
  • 蹇冨鍥璇鐨勪粙缁
    绛旓細蹇冨鍥璇鏉ヨ嚜浜庣帇闃虫槑鐨勭帇闂ㄥ洓鍙ユ暀锛屽叿浣撳唴瀹瑰寘鎷細鏃犲杽鏃犳伓蹇冧箣浣擄紝鏈夊杽鏈夋伓鎰忎箣鍔紝鐭ュ杽鐭ユ伓鏄壇鐭ワ紝涓哄杽鍘绘伓鏄牸鐗┿傝繖鏄帇闃虫槑鎵杩芥眰鐨勪汉鐢熷鐣屻
  • 蹇冨鍥璁殑浣滆呯畝浠
    绛旓細鐜嬪畧浠侊紝鏄庝唬浼熷ぇ鐨勫摬瀛﹀锛屽啗浜嬪锛屾斂娌诲锛屾枃瀛﹀銆 浠栫殑蹇冨锛屾槸涓崕鏂囨槑鍙蹭笂鐨勪竴鏈靛钁╋紝鏄煎緱鎴戜滑姣忎釜浜轰负涔嬮獎鍌茬殑璐㈠瘜锛屼粬鍚瑰搷浜嗕汉鎬цВ鏀剧殑鍙疯锛屽紩棰嗕簡鏄庝唬鏈湡鐨勬濇兂瑙f斁娼祦锛屼粬鐨勬濇兂娴佷紶鍗冨彜锛岃繎浠g殑搴锋湁涓恒佸瓩涓北绛変汉閮戒粠鍏朵腑鍙楃泭鍖祬銆傞櫎浜嗕腑鍥藉锛屼粬鐨勫績瀛﹁繕婕傛磱杩囨捣锛屾繁鍒诲奖鍝嶄簡鏃ユ湰銆...
  • (鍥)蹇冨嵆鐞,鍚戝唴姹
    绛旓細蹇冨璁茬殑蹇冨嵆鏄悊锛涢亾瀹剁粡甯歌鐨勫績濡傛姘寸瓑绛夛紝杩欎簺涓浗鍝插鐞嗗康涓婅鐨勫績缈昏瘧鎴愮幇浠h瘽锛屾垜浠彲浠ョ悊瑙f垚鏄垜浠殑鎬濇兂绮剧娲诲姩銆傛垜浠瘡涓汉鐨勬濇兂銆佺簿绁炪佹椿鍔紝涔熷氨鏄瘡涓汉鐨勫績銆備篃灏辫繖浣涘璁茬殑浜旇暣銆傝繖灏辨槸蹇冿紝鍗虫槸鐞嗚繖鍙ヨ瘽褰撲腑蹇冪殑鍚箟锛屼篃灏辨槸璇村憖锛屽績鍗虫槸鐞嗘墍璁茬殑杩欎釜蹇冨瓧锛屾寚鐨勬槸鎴戜滑姣忎釜浜...
  • 蹇冨鍥鍐虫槸?
    绛旓細蹇冨鍥璇鏉ヨ嚜浜庣帇闃虫槑鐨勭帇闂ㄥ洓鍙ユ暀锛屽叿浣撳唴瀹瑰寘鎷細鏃犲杽鏃犳伓蹇冧箣浣擄紝鏈夊杽鏈夋伓鎰忎箣鍔紝鐭ュ杽鐭ユ伓鏄壇鐭ワ紝涓哄杽鍘绘伓鏄牸鐗┿傝繖鏄帇闃虫槑鎵杩芥眰鐨勪汉鐢熷鐣屻
  • 扩展阅读:阳明心学28字口诀 ... 王明阳的心学四句 ... 阳明心学的四个核心 ... 心学精髓四句口诀 ...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 阳明心学的精髓八字 ... 阳明心学16字真言 ... 阳明心学核心八字 ... 王阳明最核心一句话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