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实词和虚词的讲解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u8bed\u6587\u4e2d\u5b9e\u8bcd\u548c\u865a\u8bcd\u7684\u533a\u522b

\u5b9e\u8bcd\u548c\u865a\u8bcd\u7684\u533a\u522b\uff1a
\uff081\uff09\u5b9e\u8bcd\u7edd\u5927\u90e8\u5206\u662f\u81ea\u7531\u7684\uff08\u5373\u80fd\u5355\u72ec\u6210\u53e5\uff09\uff0c\u865a\u8bcd\u7edd\u5927\u90e8\u5206\u662f\u7c98\u7740\u7684\uff08\u4e0d\u80fd\u5355\u72ec\u6210\u53e5\uff09\u3002
\uff082\uff09\u7edd\u5927\u90e8\u5206\u5b9e\u8bcd\u5728\u53e5\u6cd5\u7ed3\u6784\u91cc\u7684\u4f4d\u7f6e\u662f\u4e0d\u56fa\u5b9a\u7684\uff0c\u53ef\u4ee5\u524d\u7f6e\uff0c\u4e5f\u53ef\u4ee5\u540e\u7f6e\u3002\u4f8b\u5982\u201c\u6709\u201d\u53ef\u4ee5\u7ec4\u6210\u201c\u6211\u6709\u201d\u201c\u90fd\u6709\u201d\uff0c\u4e5f\u53ef\u4ee5\u7ec4\u6210\u201c\u6709\u4eba\u201d\u201c\u6709\u8fdb\u6b65\u201d\u201c\u6709\u5417\u201d\u3002\u7edd\u5927\u90e8\u5206\u865a\u8bcd\u5728\u53e5\u6cd5\u7ed3\u6784\u91cc\u7684\u4f4d\u7f6e\u662f\u56fa\u5b9a\u7684\u3002\u4f8b\u5982\u201c\u5417\u201d\u201c\u7684\u201d\u603b\u662f\u540e\u7f6e\u7684\uff08\u597d\u5417\u3001\u65b0\u7684\uff09\uff0c\u201c\u88ab\u201d\u201c\u4e5f\u201d\u603b\u662f\u524d\u7f6e\u7684\uff08\u4e5f\u53bb\uff0c\u88ab\u53d1\u73b0\uff09\u3002
\uff083\uff09\u5b9e\u8bcd\u662f\u5f00\u653e\u7c7b\uff0c\u865a\u8bcd\u662f\u5c01\u95ed\u7c7b\u3002\u6240\u8c13\u5f00\u653e\u7c7b\uff0c\u6307\u662f\u7684\u96be\u4e8e\u5728\u8bed\u6cd5\u4e66\u91cc\u4e00\u4e00\u5217\u4e3e\u6210\u5458\u7684\u5927\u7c7b\u3002\u6240\u8c13\u5c01\u95ed\u7c7b\uff0c\u662f\u6307\u53ef\u4ee5\u7a77\u5c3d\u5730\u5217\u4e3e\u5176\u6210\u5458\u7684\u4e0d\u5f88\u5927\u7684\u7c7b\u3002

\u5b9e\u8bcd\u662f\u6c49\u8bed\u8bcd\u7c7b\u4e2d\u7684\u4e00\u79cd\uff0c\u8bcd\u8bed\u4e2d\u542b\u6709\u5b9e\u9645\u610f\u4e49\u7684\u8bcd\uff0c\u5b9e\u8bcd\u80fd\u5355\u72ec\u5145\u5f53\u53e5\u5b50\u6210\u5206\uff0c\u5373\u6709\u8bcd\u6c47\u610f\u4e49\u548c\u8bed\u6cd5\u610f\u4e49\u7684\u8bcd\u3002\u4e00\u822c\u5305\u62ec:\u540d\u8bcd\u3001\u52a8\u8bcd\u3001\u5f62\u5bb9\u8bcd\u3001\u6570\u8bcd\u3001\u91cf\u8bcd\u53ca\u4ee3\u8bcd\u3002

\u865a\u8bcd\u662f\u6307\u6ca1\u6709\u5b8c\u6574\u610f\u4e49\u7684\u8bcd\u6c47\uff0c\u4f46\u6709\u8bed\u6cd5\u610f\u4e49\u6216\u529f\u80fd\u610f\u4e49\u7684\u8bcd\u3002\u4e00\u662f\u4f9d\u9644\u4e8e\u5b9e\u8bcd\u6216\u8bed\u53e5\uff0c\u8868\u793a\u8bed\u6cd5\u610f\u4e49\uff1b\u4e8c\u662f\u4e0d\u80fd\u5355\u72ec\u6210\u53e5\uff0c\u4e0d\u80fd\u5355\u72ec\u4f5c\u53e5\u6cd5\u6210\u5206\uff1b\u4e09\u662f\u4e0d\u80fd\u91cd\u53e0\u3002\u8fd9\u4e9b\u4e0e\u865a\u8bcd\u865a\u8bcd\u65e0\u8bcd\u6c47\u610f\u4e49\u6709\u5173\u3002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等。

常用虚词例释
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止增笑耳!(《狼》)
4.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何陋之有?(《陋室铭》)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11.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升序》)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 语气词:A.表示已经,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虚词[解释]:一般不单独作短语或句子成分,而只同短语或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的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实词[解释]:能单独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独立成句,表示人或事物及其动作、变化、性状等实在意义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实词:即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可单独作句子成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即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不可单独作句子成分。包括:副词、助词、介词、语气词和拟声词。
现代文虚词:很、非常; 的、地、得、着、了; 在、对于; 啊、哦、吗、吧; 叮当、簌簌、哗啦啦;(词性与上面对应)
高中考纲要求掌握18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 璇枃鐨勫疄璇嶅拰铏氳瘝鐨勮瑙
    绛旓細铏氳瘝鏄病鏈夊疄鍦ㄦ剰涔夌殑璇嶏紝涓鑸笉鑳藉崟鐙厖褰撳彞瀛愭垚鍒嗭紙鍓瘝渚嬪锛夛紝涓嶈兘鍗曠嫭鍥炵瓟闂锛堝皯鏁板壇璇嶉櫎澶栵級銆傚叾瀛樺湪鐨勪环鍊煎湪浜庡府鍔╂瀯鎴愬彞瀛愮殑璇硶缁撴瀯锛岃〃绀烘煇绉嶈娉曞叧绯汇傛眽璇殑铏氳瘝涓昏鏈夊叚绉嶏細鍓瘝銆佸姪璇嶃佽繛璇嶃佷粙璇嶃佸徆璇嶃佹嫙澹拌瘝銆傛棤璁哄湪鐜颁唬姹夎涓紝杩樻槸鍦ㄦ枃瑷鏂囦腑锛铏氳瘝鐨鏁伴噺閮界浉瀵硅緝灏戯紝浣嗕綔鐢ㄥ嵈寰堝ぇ銆
  • 璇枃鐨勮櫄璇嶅疄璇鏄粈涔堟剰鎬濆晩?
    绛旓細1銆佸疄璇 瀹炶瘝鑳藉鍗曠嫭鍏呭綋鍙ュ瓙鎴愬垎锛屾剰涔夋瘮杈冨疄鍦紝琛ㄧず浜嬬墿銆佸姩浣溿佽涓恒佸彉鍖栥佹ц川銆佺姸鎬併佹椂闂淬佸鎵绛夈傚疄璇嶅寘鎷悕璇嶃佸姩璇嶃佸舰瀹硅瘝銆佸尯鍒瘝銆佹暟璇嶃侀噺璇嶃佸壇璇嶃佷唬璇嶇瓑鍏被銆傚疄璇嶅彲浠ユ牴鎹剰涔夊拰鍔熻兘鍒嗘垚浣撹瘝鍜岃皳璇嶄袱澶х被銆傚叓绫瀹炶瘝涓锛屽彧鏈夊壇璇嶆棦涓嶅睘浜庝綋璇嶏紝涔熶笉灞炰簬璋撹瘝銆備綋璇嶄富瑕佺敤鏉ユ寚绉颁汉鎴栦簨鐗╋紝...
  • 浠涔堟槸鏂囪█鏂瀹炶瘝铏氳瘝
    绛旓細鐢ㄦ眽璇炕璇戞枃瑷鍙 杩欏疄闄呬笂鏄鑰冪敓缁煎悎杩愮敤鏂囪█鏂囪兘鍔涚殑鑰冨療,鏃㈡湁瀵瀹炶瘝鐨勮冨療,涔熸湁瀵铏氳瘝鐨鑰冨療;鏃㈡湁瀵硅瘝绫绘椿鐢(鍚嶈瘝娲荤敤涓哄姩璇嶃佸姩璇嶆椿鐢ㄤ负鍚嶈瘝銆佸舰瀹硅瘝娲荤敤涓哄姩璇嶃佸舰瀹硅瘝娲荤敤涓哄悕璇嶃佷娇鍔ㄧ敤娉曘佹剰鍔ㄧ敤娉曠瓑)鐨勮冨療,鍙堟湁瀵规枃瑷鐗规畩鍙ュ紡鐨勮冨療,鍚屾椂涔熻冨療鑰冪敓杩愮敤鐜颁唬姹夎缁勭粐璇█鐨勮兘鍔涖 缈昏瘧鏂囪█鍙ュ瓙,涓鑸...
  • 璇枃鏂囪█鏂涓殑瀹炶瘝鍜岃櫄璇鏄粈涔堟剰鎬??
    绛旓細銆铏氳瘝銆戣櫄璇嶆病鏈夊疄鍦ㄦ剰涔夛紝涓鑸笉鑳藉厖褰撳彞瀛愭垚鍒嗭紝涓嶈兘鍗曠嫭鍥炵瓟闂銆傦紙灏戞暟鍓瘝濡傗滀笉鈥濄佲滀篃璁糕濄佲滄病鏈夆濈瓑鍙互鍗曠嫭鍥炵瓟闂锛夛紝鍙兘閰嶅悎瀹炶瘝閫犲彞锛岃〃绀虹绉嶈娉曞叧绯汇傝櫄璇嶅寘鎷壇璇嶃佷粙璇嶃佽繛璇嶃佸姪璇嶃佸徆璇嶄簲绫汇傛枃瑷铏氳瘝鍦ㄦ暣涓枃瑷璇嶈涓櫧鐒跺彧鍗犱竴灏忛儴鍒嗭紝浣嗘槸瀹冪殑璇硶浣滅敤鍗村緢澶с傛枃瑷鏂囦腑鐨勮澶...
  • 瀹炶瘝铏氳瘝鏄寚浠涔?
    绛旓細瀹炶瘝锛氬疄璇嶆槸璇枃璇嶇被涓殑涓绉嶏紝鏄寚璇嶈涓惈鏈夊疄闄呮剰涔夌殑璇嶈銆铏氳瘝锛氳櫄璇嶆硾鎸囨病鏈夊畬鏁存剰涔夌殑璇嶆眹锛屼絾鏈夎娉曟剰涔夋垨鍔熻兘鐨勮瘝銆傚叿鏈夊繀椤讳緷闄勪簬瀹炶瘝鎴栬鍙ワ紝琛ㄧず璇硶鎰忎箟锛屼笉鑳藉崟鐙垚鍙ワ紝涔熶笉鑳藉崟鐙綔涓鸿娉曟垚鍒嗭紝鏇翠笉鑳介噸鍙犱娇鐢ㄣ備竴鑸笉浣滃彞瀛愭垚鍒嗭紝涓嶈〃绀哄疄鍦ㄧ殑鎰忎箟鐨勮瘝锛屼富瑕佺殑浣滅敤鏄粍鍚堣瑷鍗曚綅銆傚父瑙佺殑...
  • 璇枃涓疄璇嶅拰铏氳瘝鐨鍖哄埆
    绛旓細绛旀锛瀹炶瘝鍜岃櫄璇鏄眽璇腑涓ょ被涓嶅悓鐨勮瘝姹囷紝涓昏鍖哄埆鍦ㄤ簬瀹冧滑鐨勮娉曞姛鑳藉拰鍚箟銆傚疄璇嶅叿鏈夊疄鍦ㄧ殑鎰忎箟锛岃兘澶熻〃杈炬蹇垫垨浜嬬墿锛屽苟鍦ㄥ彞瀛愪腑鍏呭綋閲嶈鐨勬垚鍒嗭紝濡傚悕璇嶃佸姩璇嶃佸舰瀹硅瘝绛夈傝櫄璇嶅垯涓昏琛ㄨ揪璇硶鍏崇郴鎴栧彞瀛愯姘旓紝鏈韩涓嶅惈鍏蜂綋鎰忎箟鎴栧彧琛ㄨ揪灏戦噺姒傚康锛屽浠嬭瘝銆佽繛璇嶃佸姪璇嶇瓑銆傝缁嗚В閲婏細瀹炶瘝鏄瑷涓叿鏈夊疄闄...
  • 浠涔堟槸瀹炶瘝,铏氳瘝,浠h瘝
    绛旓細铏氳瘝鈥斺旀病鏈夊疄鍦ㄦ剰涔夌殑璇嶃傚寘鎷:鍓佷粙銆佽繛銆佸姪銆佸徆銆佹嫙澹拌瘝銆備唬璇嶁斺旀寚璧锋寚浠d綔鐢ㄧ殑璇嶏紝鏄瀹炶瘝銆傛湁瀹炲湪鎰忎箟鏄寚璇嶆湁涓瀹氱殑鎰忔濓紝鍦ㄥ彞涓彲浠ュ崟鐙繍鐢紱娌℃湁瀹炲湪鎰忎箟鏄寚璇嶆病鏈夋剰鎬濓紝鍦ㄥ彞涓捣鍒拌緟鍔╀綔鐢紝涓嶈兘鍗曠嫭杩愮敤銆傛眽璇瘝绫昏娉曡〃 璇嶇被琛 鍚嶇О 瀹氫箟 璇硶鐗圭偣 绫诲埆 涓句緥 鍚嶈瘝 琛ㄧず浜烘垨浜嬬墿...
  • 姹夎涓鐨勫疄璇嶅拰铏氳瘝鐨瀹氫箟,鏈変綍鍖哄埆
    绛旓細璇枃涓疄璇嶅拰铏氳瘝鐨鍖哄埆 瀹炶瘝锛 瀹炶瘝鏄眽璇瘝绫讳腑鐨勪竴绉嶏紝璇嶈涓惈鏈夊疄闄呮剰涔夌殑璇嶏紝瀹炶瘝鑳藉崟鐙厖褰撳彞瀛愭垚鍒嗭紝鍗虫湁璇嶆眹鎰忎箟鍜岃娉曟剰涔夌殑璇嶃備竴鑸寘鎷細鍚嶈瘝銆佸姩璇嶃佸舰瀹硅瘝銆佹暟璇嶃侀噺璇嶅強浠h瘝銆 铏氳瘝锛 娌℃湁瀹屾暣鎰忎箟鐨勮瘝姹囷紝浣嗘湁璇硶鎰忎箟鎴栧姛鑳芥剰涔夌殑璇嶃傜壒鐐癸細涓鏄緷闄勪簬瀹炶瘝鎴栬鍙ワ紝琛ㄧず璇硶鎰忎箟锛...
  • 瀹炶瘝鍜岃櫄璇鏄粈涔堟剰鎬濆晩?
    绛旓細1銆瀹炶瘝锛屾槸姹夎璇嶇被涓殑涓绉嶏紝璇嶈涓惈鏈夊疄闄呮剰涔夌殑璇嶏紝瀹炶瘝鑳藉崟鐙厖褰撳彞瀛愭垚鍒嗭紝鍗虫湁璇嶆眹鎰忎箟鍜岃娉曟剰涔夌殑璇嶃備竴鑸寘鎷細鍚嶈瘝銆佸姩璇嶃佸舰瀹硅瘝銆佹暟璇嶃侀噺璇嶃佷唬璇嶃2銆铏氳瘝娉涙寚娌℃湁瀹屾暣鎰忎箟鐨勮瘝姹囷紝浣嗘湁璇硶鎰忎箟鎴栧姛鑳界殑璇嶃傚叿鏈夊繀椤讳緷闄勪簬瀹炶瘝鎴栬鍙ワ紝琛ㄧず璇硶鎰忎箟銆佷笉鑳藉崟鐙垚鍙ワ紝涓嶈兘鍗曠嫭浣滆娉曟垚鍒嗐...
  • 璇枃涓疄璇嶅拰铏氳瘝鐨鍖哄埆
    绛旓細瀹炶瘝鍜岃櫄璇鏄璇枃涓殑涓ょ被璇嶆眹锛屽畠浠殑鍖哄埆鍦ㄤ簬鍚箟鍜岀敤娉曘傚疄璇 瀹炶瘝鏄叿浣撶殑銆佹湁鏄庣‘鎰忎箟鐨勮瘝姹囷紝鍖呮嫭鍚嶈瘝銆佸姩璇嶃佸舰瀹硅瘝銆佸壇璇嶇瓑銆傚畠浠湪鍙ュ瓙涓壙鎷呬富瑕佺殑璇硶鍔熻兘锛岃〃绀哄疄鍦ㄧ殑鎰忎箟锛屾槸鏋勬垚鍙ュ瓙鍜屾枃绔犵殑涓昏鍐呭銆傛瘮濡傦紝鍚嶈瘝浠h〃浜嬬墿鎴栦簨鐗╃殑鍚嶇О锛涘姩璇嶆弿杩拌涓烘垨鐘舵侊紱褰㈠璇嶅垯淇グ鍚嶈瘝锛屾弿杩颁簨鐗╃殑鐗瑰緛鎴...
  • 扩展阅读: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 ... 实词虚词一览表 ... 文言文150个实词表 ... 语文实词虚词思维导图 ... 高中必背虚词实词 ... 18个虚词顺口溜 ... 高中文言文虚词120个 ... 实词虚词归类大全 ... 高中语文实词虚词整理详细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